应用生态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1-9332
  • 国内刊号:21-1253/Q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98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2
  • 综合影响因子:2.44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应用生态学报 2013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择伐对阔叶红松林碳密度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摘要:准确量化森林碳密度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对于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择伐(择伐强度30%,择伐对象为大径级红松)34年后的阔叶红松林为对象,采用样地清查和异速生长方程法测定了不同林分的碳密度和NPP.结果表明:原始林和择伐林的碳密度总量分别为(397.95±93.82)和(355.61±59.37)tC·hm-2,其中植被碳密度、碎屑碳密度、土壤碳密度分别占总碳库的31.0%、3.1%、65.9%和31.7%、2.9%、65.4%,两者的总碳密度和各组分的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差异.原始林和择伐林的NPP总量分别为(6.27±0.36)和(6.35±0.70)tC·hm-2·a-1,乔木层、灌木和草本层、细根所占比例分别为60.3%、2.0%、37.7%和66.1%、2.0%、31.2%,两者的总NPP和各组分的贡献率均无显著差异.而原始林和择伐林中针、阔叶的NPP比例分别为47.24:52.76和20.48:79.52,两者差异显著.择伐34年后阔叶红松林的碳密度和NPP均达到了择伐前水平.
2709-2716

我国亚热带毛竹林CO_2通量的变异特征

摘要: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利用涡度相关技术研究了我国亚热带(浙江)毛竹林生态系统的CO2通量,分析了毛竹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量(RE)和生态系统总交换量(GEE)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毛竹林各月的NEE均为负值,7月最大,为-99.33gC·m-2,11月最小,仅-23.49gC·m-2,其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各月CO2通量平均日变化差异明显,9月最大,为-0.60gCO2·m-2·s-1,1月最小,为-0.30gCO2·m-1·S-1,且在NEE正负转换的时间点上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全年RE呈单峰型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夜间RE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全年NEE、RE和GEE分别为-668.40、932.55和-1600.95gC·m-2·a-1,NEE占GEE的41.8%.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毛竹林的固碳能力极强.
2717-2724

基于OTC模拟的臭氧浓度升高对华山松生长的影响

摘要:利用树木年代学技术,以生长在开顶箱内的华山松为试材,研究高浓度臭氧条件下树木个体生长及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规律和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高浓度臭氧抑制了华山松茎节的生长,茎节长度、直径年均生长量分别降低了35.0%和12.9%;年轮宽度生长量和年轮细胞数量分别降低11.5%和54.1%,但管胞直径的变化不明显.区域水平上,臭氧浓度的波动与当地植被生长变化(NDVI)显著相关.
2731-2736

基于数据同化的哈佛森林地区水、碳通量模拟

摘要:模型模拟和站点观测是陆地生态系统水、碳循环研究最主要的两种手段,但各有优势和不足,若二者相互结合,则能更准确地反映生态系统水、碳通量的动态变化.数据同化为模型-9观测结合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采用哈佛森林环境监测站相关数据,利用集合卡曼滤波同化算法,将实测叶面积指数(LAI)和遥感LAI同化进入Biome—BGC模型中,对该地区水、碳通量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与未同化模拟相比,将1998、1999和2006年实测LAI数据同化后,模型模拟碳通量(NEE)与通量观测NEE的决定系数(R。)平均提升8.4%;蒸散发(ET)的R。平均提升10.6%;NEE的绝对误差和(S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下降17.7%和21.2%。ET的SAE和RMSE平均下降26.8%和28.3%.将2000--2004年MODISLAI产品与模型同化后,NEE、ET模拟值与观测值间的∥分别提升7.8%和4.7%;NEE的SAE和RMSE分别下降21.9%和26.3%,ET的SAE和RMSE分别下降24.5%和25.5%.无论实测LAI还是遥感观测LAI,同化进入模型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水碳通量的模拟精度.
2746-2754

干旱胁迫对鸭茅幼苗根系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摘要:以不同耐旱型鸭茅品种(系)“01998”(敏感型)和“宝兴”(耐旱型)为试材,采用盆栽控水试验方法,研究土壤干旱胁迫对鸭茅幼苗根系生长、生理特性及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探讨不同品种耐旱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不同耐旱型鸭茅幼苗的根系活力和根系数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土壤相对含水量降到30%时,根系活力和根数显著增加并达到最大值;干旱胁迫降低了两个品种鸭茅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提高了电导率和胞间CO2浓度.干旱胁迫降低了两个品种鸭茅的单株叶面积,品种“01998”的地下及地上生物量下降,而“宝兴”无显著变化.
2763-2769

浑太森林流域径流过程模拟

摘要:基于浑河与太子河上游1998--2007年北口前站和南甸峪站水文数据以及清原、新宾和本溪县气象站点同期气象数据,应用DI-ISVM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浑太流域的水文过程,验证模型的科学适用性,并提供最敏感模型参数的参考值.结果表明:浑河源区月径流模拟的Nash—Suttclife系数(E值)在率定期(1998--2002年)和验证期(2003--2007年)分别达到0.9675和0.8957,较好重现了研究区的月径流过程.太子河上游流域的年、月径流模拟值的E值均大于0.6,说明模型在浑太流域有较好的适用性、率定的参数方案有良好的可靠性.本文为无站点观测资料的流域水文研究建立了一个坚实的框架,并构建了合理的参数方案.
2779-2786

基于PLS分析石斛品质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摘要:基于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平台,获得了采样区域11个生态因子值.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分析了石斛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同种石斛不同产地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土壤类型与铁皮石斛中多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与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积累呈极显著正相关;温度是影响鼓槌石斛中毛兰素含量的主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浙江是铁皮石斛的最佳产地,贵州是金钗石斛的最佳产地,而云南是鼓槌石斛的最佳产地.
2787-2792

长期施肥下黄壤旱地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变化特征

摘要:选取贵州黄壤长期定位监测点中对照(CK,不施肥)、单施全量有机肥(M,30555kg·hm-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年施N165kg·hm-1、P,0,82.5kg·hm-2、K,082.5kg·hm-2、有机肥30555kg·hm。)和氮磷钾化肥配施(NPK,年施N165kg·hm-2、P,0;82.5kg·hm~、K:082.5kg·hm。)4个处理的16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黄壤区长期不同施肥下作物产量及肥料效益的变化趋势,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玉米产量年际间变化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NPKM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可增产4075.71kg·hm-2,增产率高达139.3%.长期施肥可提高玉米肥料利用率,其中M处理对玉米氮肥和磷肥利用率的提升作用最显著,分别达35.4%和18.8%;而NPK处理在提高玉米钾肥利用率方面作用明显,提高了20%,远高于M处理的8.7%和NPKM处理的9.2%.可见,长期均衡施肥,尤其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效益具有积极作用.
2793-2798

施磷对间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摘要:要通过2011、2012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间套作体系中不同施磷处理(小麦0、45、90、135、180kgP205·hm~,记为wPo、WP1、WP2、WP3、WP4;玉米0、37.5、75、112.5、150kgP20,·hm~,记为MPo、MPl、MP2、MP3、MP4)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与小麦共生期,施磷明显增加了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和群体光合势(LAD),促进了茎、叶干物质的积累(DMA);玉米拔节以后LAI、LAD、生长率(CGR)和DMA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大值都出现在MP,或MP,处理;玉米生殖生长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输出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体系总产量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都以P,处理为最高,分别为6588和11955kg·hm~.玉米磷肥表观利用率(PARE)以MP2处理最高(26.3%),分别比MP,(14.4%)、MP3(19.0%)、MP4(10.4%)处理高82.6%、38.4%和152.9%.综上,在麦/玉/豆间套作体系中,适量施用磷肥可促进玉米的生长、减轻小麦对玉米的影响,同时可提高玉米当季磷肥利用率,玉米的磷肥施用量在75~112.5kgP20,·hm-2为宜.
2799-2806

夏休闲期复种油菜对旱地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摘要:以冬小麦收获后高留茬休闲地为对照,连续4年在陇东黄土旱塬设6个油菜播种期,研究了休闲期作物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后作冬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夏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差异显著(P〈O.05),其中8月5日播种油菜的土壤蓄水效率为58.5%,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7.5%和5.9%.平均而言,夏休闲期复种油菜后作小麦干旱年份增产16.1%,平水年份增产6.8%.夏休闲期复种油菜是西北旱地小麦抗旱增产的有益途径.
2807-2813

我国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精确度及其环境综合评价

摘要:选用2003--2009年我国4个麦区、233个品种(系)、82个试点组成的全国旱地冬春小麦区域试验产量资料,研究了我国旱地小麦国家区域试验点的精确度、环境鉴别力和代表性,并对试验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一年一点试验平均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为6.1%,平均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为10.5%,一年多点试验的CV值均在8.2%以内,大多数试点的CV和RLSD控制得较好,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均较高.试点分辨力以西北春小麦组最强,其他3个产区差别不大.试点代表性以东北春小麦组最好、西北春小麦组最差.在综合考虑试点分辨力和代表性基础上,借助GGE模型构建环境综合评价参数(r,h),结果显示,我国旱地小麦理想试点比例只有32.4%,产区间比较,理想试点的比例依次为:西北春小麦旱地组(40.9%)〉东北春小麦旱地组(33.3%)〉黄淮冬小麦旱地组(30.4%)〉北部冬小麦旱地组(21.4%).
2814-2820

冬小麦幼苗生长和化感物质对CO2和O3浓度升高的响应

摘要:利用开顶式气室(OTC),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CO:浓度为550IxL·L-1、O3浓度为60μL·L-1及C02浓度为550L·L。+0,浓度为60μL·L。对7个冬小麦品种幼苗生物量和化感物质丁布(DIMBOA)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CO2浓度下,冬小麦幼苗地上生物量与丁布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品种碧蚂1号幼苗和根干质量比对照(CO2浓度为370μL·L-2,O,浓度为40仙L-L“)增加了36.8%和24.7%;丁布含量增幅为5.7%~184.6%.除碧蚂1号和陕139外,高浓度O,导致冬小麦生物量降低,但使所有品种丁布含量显著增加,变幅为0.5—3倍.交互作用下所有品种根干质量降低,长武134地上部质量、根质量和丁布含量降幅最大,分别为8.2%、27.9%和35.5%;与长武134、远丰175和兰考217丁布含量降低相反,陕139丁布含量增加84.6%.聚类分析显示,不同处理和不同品种均显著影响丁布含量,陕139、兰考217和长武134在高CO:和O,浓度处理下聚为一类,而陕139在所有处理中丁布含量均表现为增加.表明化感物质丁布可以作为气候变化条件下,尤其是CO2和O3变化下抗性育种的特定指标.
2843-2849

不同种植年限有机土基质的变化及其对温室黄瓜生长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有机土基质的理化性质变化及其对黄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机土栽培基质的理化性质变差,表现为容重增大、总孔隙度减小、土壤酸碱度降低、有效养分含量下降;有机土微生物区系中细菌、放线菌数量下降,真菌数量增多.随有机土种植年限的增加,黄瓜的生长受到一定影响,表现为株高、叶面积减小,光合功能衰退,黄瓜产量和品质下降,有必要对连续种植3年的有机土基质进行地力恢复.
2857-2862

花期苹果树冠氮素营养状况的卫星遥感反演

摘要:以山东栖霞为研究区,基于TM和ALOS影像获取花期苹果树的冠层反演反射率,结合实测反射率,构建并筛选氮素敏感光谱指数,以敏感光谱指数为自变量,建立氮素反演模型,利用精度最高模型进行空间反演.结果表明:光谱指数与氮素营养相关性为:冠层〉叶〉花,敏感指数构成以绿、红、近红外波段为主;反演模型精度为:支持向量机回归〉逐步回归〉丹变量回归;基于不同影像的反演结果近似,叶N含量均以3~4等(27~33g·kg-1)为主,冠N指标均以2~4等(TM:38~47g·kg-1;ALOS:32~41g·kg-1)为主;基于不同影像的空间布局亦类似,研究区北部和南部的营养水平高于中部,叶N和冠N高等级区域位于西北部的苏家店镇和松山街道、东北部的臧家庄镇和亭口镇、南部的蛇窝泊镇等,与苹果生产重点镇布局一致.此研究为果树营养状况的宏观数据获取提供了可行方法,也可为其他类似遥感反演提供借鉴.
2863-2870

根际CO2浓度升高对网纹甜瓜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摘要:采用雾培植株根际通CO2处理方式,研究了开花结果期根际CO2浓度升高对网纹甜瓜光合作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在网纹甜瓜果实发育期间,-9350ILL·L-1(对照)处理相比,根际2500和5000ILLCO2·L-1处理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气孔导度(g。)、胞间-JCO2浓度(Ci)及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Fm)均不同程度降低,而气孔限制值(L。)显著提高,且5000μLC02·L。处理的变化幅度高于2500斗LCO2·L。处理;单株产量、果实中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有机酸含量显著提高.可见,网纹甜瓜果实发育期间根际CO2浓度超过2500μL·L-1时,其光合作用及果实发育会受到显著抑制,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降低.
2871-2877

植被发育玄武岩斜坡土体大孔隙尺寸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摘要:极端异常气候诱发植被发育斜坡发生滑坡灾害的数量逐年攀升,土体大孔隙产生的优先流对其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水分穿透曲线和Poiseulle方程对马卡山植被发育玄武岩斜坡土体大孔隙的半径范围、数量、平均体积进行估算,分析了该区土体大孔隙分布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主要植被下土体大孔隙半径在0.3~1.8mm,主要集中在0.5~1.2mm,1.4~1.8mm的大半径孔隙相对较少,而〈1.4mm的小半径孔隙较多.随着剖面发育,大孔隙表现为上部土层多、下部土层少的特点.大孔隙平均体积决定了稳定出流速率84.7%的变异.在影响大孔隙平均体积大小的诸多因素中,植被根系质量密度与其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70,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64.
2888-2896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赣中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摘要:选取江西省安福县15年撂荒地和3种林地(毛竹林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均表现为毛竹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撂荒地;与对照(撂荒地)相比,3种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富集现象明显;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明显不同,其中,土壤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所占比例最小,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后三者表征了土壤中活性较高部分碳的含量,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较敏感,可以作为评价赣中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
2897-2904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河南省地下水硝酸盐脆弱性评价

摘要:根据水文与地貌特征将河南省分为山区和平原区,选取富水程度、降水入渗、单位面积施肥量、蔬菜种植面积比例和土壤质地作为共性指标,坡度和地下水埋深作为个性指标,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在ArcGIS9.2的支持下对河南省地下水硝酸盐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地下水硝酸盐脆弱性程度以中低水平为主,中等脆弱性以下地区占总面积的68.4%,高脆弱性地区占19.8%,极高脆弱性地区占11.8%.影响河南省平原地区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土壤质地、施肥水平和降水入渗,而影响山区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施肥水平、土壤质地和坡度.研究结果为合理施肥和农业环境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912-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