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21-1253/Q 国内刊号
  • 1001-9332 国际刊号
  • 2.6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应用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应用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评述、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森林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报 200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2199-2205

摘要:利用定位研究方法,综合比较了第2代连栽杉木纯林、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以及阔叶纯林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栽杉木纯林相比,在杉阔混交和阔叶树轮栽两种经营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物理性状改善,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利用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在对土壤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直观评价了3种经营模式的土壤质量状况.在研究区内,杉木与阔叶树混交以及阔叶树轮栽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以及最终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处于中等水平,而连栽杉木林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较差,土壤质量指数处于较低水平.总有机C、阳离子交换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与其它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之间明显相关,可将其作为研究区土壤质量的指示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与土壤总有机C、土壤全N、土壤全P含量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后河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研究2206-2210

摘要:利用方差均值比和修正的Clark-Evans最近邻体两种分布格局判定方法,对湖北省五峰县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1hmz固定样地中DBH≥5cm、重要值>2.5的26个树种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个种群中有金钱槭、天师栗、白辛树、珙桐、领春木、水青树、连香树7种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和尖连蕊茶、君迁子、建始槭、曼青冈、鸡爪槭、桃叶黄杨、鹅耳枥等19种非珍稀濒危植物种群,7种珍稀植物种群中,除了2种个体较少的种群之外,1个种群为衰老型,其余4个种群均为增长型;3个种群呈随机分布类型,其余4个种群呈聚集分布类型,19个非珍稀植物种群中,1个种群为衰老型,6个种群为稳定型,其余12个种群为增长型;2个种群为随机分布类型,其余的17个种群为聚集分布类型.可见在26个种群中,以增长型种群居多(占66.7%),稳定型种群次之(占25.0%),衰老型种群最少(占8.3%);两种分布格局判定方法所得的结果较为一致,表现为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以聚集分布居多(占80.77%),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较少。

长白山毛赤杨和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2211-2216

摘要:采用样带网格、树干解析和经验模型方法,研究了长白山毛赤杨和白桦.沼泽交错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揭示群落建群种生长过程、器官生物量分布、群落生物量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性,结果表明,毛赤杨和白桦在生长过程及适宜生境方面存在差异.毛赤杨生长速度是白桦的2~3倍,随交错区环境梯度旱化。其生长呈减缓趋势,而白桦生长呈加快趋势,故白桦是耐水湿树种,毛赤杨是喜湿树种,毛赤杨和白桦个体营养器官生物量表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两者营养器官生物量分布格局为树干1/2、树根1/4、树枝1/10、树皮1.5/20、树叶1/20,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87%~90%、灌木层占7%~9%、草本层占2%~3%,群落生物量沿沼泽到森林交错区环境梯度呈显著线性递增趋势。

长白山岳桦种群过渡带位置的研究2217-2220

摘要:在长白山北坡,由于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垂直分异,植被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带谱.从表观上看,各植被带间存在明显的过渡带,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过渡带的位置确定比较困难,文中采用梯度取样方法,应用分形分析、种群分布格局分析和种间竞争分析对海拔1400~2200m的岳桦种群过渡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岳桦种群在海拔1650m附近与云冷杉林形成一个森林过渡带;在海拔2080m附近与高山苔原形成一个林线过渡带。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2221-2224

摘要:针对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出现的衰退枯死现象,系统地研究了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衰退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外貌景观呈灰绿色,针叶纤细,开花结实率低,平均单株球果数量为10.4~16.5个,成熟种子千粒重为6.96~7.39g,种子空粒、涩粒较多.生长季内2年生针叶营养元素季节变化规律相似,但N、P含量下降,K含量明显增高,表明养分循环失调;衰退林分2年生针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健康林分1年生较高且增幅较大.松枯梢病的侵害是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最明显标志.林分衰退后,树高和胸径生长量下降明显,林分胸径分布结构“左移”(径级小的株数增多),衰弱(亡)木数量增加了15.9%~27.2%;根量分别减少了22.9%~28.9%。其中吸收根减少量最大。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规律和原因2225-2228

摘要:系统地研究了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规律和起因.结果表明,天然分布区以外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是一种生命周期缩短、成熟期提前的早衰现象.松枯梢病侵害是樟子松枯死的直接原因,樟子松衰退是由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综合引起的,属于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外的第三类病害,即“森林衰退病”,气候差异过大、经营管理不当、土壤水分利用失衡、大气氮沉降超标准是诱导因素,其中气候差异、土壤水分利用失衡起主导作用,松沫蝉、松毛虫危害是促进因素,松枯梢病侵染是激化因素。

光照与温度对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的影响2229-2232

摘要:通过在气候箱内模拟迹地环境条件,探讨了不同温度和光照对亚高山针叶林采伐迹地关键种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5℃,发芽率分别为88.8±8.4%和30.8±10.4%,多重比较显示红桦对温度的响应比云杉更敏感.云杉在10℃时能萌发而红桦则几乎不能.红桦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比云杉的高.昼夜温差对两类种子发芽影响明显,20℃/15℃条件下两种种子萌发率最高,温差过大不利于红桦种子萌发.光照强度对种子的发芽率也有明显影响。二者在透光20%时种子发芽率最高,分别为83.2±6.6%和29.2±5.5%,云杉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比红桦种子更为敏感.采伐迹地强烈的光照是限制亚高山针叶林自然更新的重要因素,迹地温度升高有利于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但剧烈的昼夜温差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种子萌发。

6-苄(基)腺嘌呤和抗坏血酸对渗透胁迫时杨树光合作用光抑制的影响2233-2236

摘要:研究了6-BA和A5A对渗透胁迫时杨树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时杨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表观量子效率(AQY)降低,光合作用光抑制加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O2产生加快,H2O2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升高.6-BA和A5A预处理使胁迫时叶片SOD和APx活性升高。O2生成减少。H2O22和MDA含量降低,同时缓解了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相关分析表明,杨树叶片活性氧水平和MDA含量与Pn和AQY呈负相关.胁迫时杨树叶片活性氧的积累与光合作用光抑制有一定关系,6-BA和A5A对光抑制的缓解作用与其对活性氧清除系统的促进作用有关。

土壤水势对水曲柳幼苗水分生态的影响2237-2244

沈阳城市森林主要绿化树种——丁香的光合特性研究2245-2249

摘要:应用LI-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对城市森林典型树种丁香不同季节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大气湿度、气孔导度等生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丁香春季和夏季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秋季呈单峰曲线.春季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气孔导度;夏季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为气孔导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秋季为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建立了相应的影响因子回归方程。

欢迎订购《应用生态学》2249-2249

松嫩平原羊草草地土壤-植物间铁的动态研究2250-2254

摘要:羊草草地土壤-植物间营养元素Fe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全铁和有效铁含量均较低,羊草中Fe含量比较丰富.在生长季各时期,全铁和有效铁含量在土壤剖面分布上从上向下呈下降趋势,有效铁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全铁各月平均含量变化在生长季呈“V”型曲线,7月含量最低;有效铁平均含量从5~8月与全铁相似,8月后则逐渐减少.羊草各器官及枯落物Fe含量有很大变化,总的趋势是根>根茎>叶>枯落物>茎;羊草叶、茎的Fe含量在生长季中为波动型下降曲线,根茎、根及枯落物的Fe含量在生长季中为“V”型曲线.A层土壤富集有效铁的能力稍强.土壤中Fe活性平均为0.640%。从5月至8月逐渐升高,8月后逐渐下降,10月份最低.地下部的Fe向地上部的转移强度为5~7月下降,8月升高,随后又下降.地上部Fe向枯落物的转移强度平均为105.0%,与地下部Fe向地上部转移强度呈显著负相关。

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羊尿斑块土壤化学特性变化2255-2260

沙漠化过程中四个共有种的生长和抗氧化系统酶类变化2261-2266

摘要:探讨了自然条件下沙质草原沙漠化过程中4个共有植物种群的形态、生长和抗氧化系统酶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漠化过程中共有种种群株高、密度、密度百分比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其中扁蓿豆中度沙漠化阶段前生长渐趋旺盛,中度沙漠化阶段后生长受到限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羊草受损最重,中度沙漠化阶段株高下降至原生植被阶段的57.19%,密度和密度百分比仅为原生植被阶段的2.50%和6.22%.糙隐子草和冷蒿在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或中度沙漠化阶段株高的增加与种群所处的阶段性优势地位及其抗逆性增强有关.共有种群SOD、POD活性普遍在潜在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阶段增加,轻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阶段降低.羊草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对沙漠化的响应不显著(P>0.05);扁蓿豆CAT活性在潜在沙漠化、重度沙漠化阶段明显升高(P≤0.01).在重度沙漠化阶段,共有种3种酶活性普遍下降,只有扁蓿豆CAT活性上升.共有种群丙二醛含量从原生植被到中度沙漠化阶段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不同阶段之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表明,4个共有种中,羊草对沙漠化较敏感,扁蓿豆则生命力最强。

致读者·作者2266-2266

放牧对亚热带人工草地牧草构型及小格局的影响2267-2271

摘要:对休牧后的亚热带人工草地及长期禁牧草地牧草种群的构型及小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鸭茅、红三叶株丛宽度逐渐变小.在对照及6只羊·hm^-2、7.5只羊·hm^-2、10只羊·hm^-2轮牧草地上,鸭茅基径的峰值分别介于6~8cm、2~4cm、0~2cm和0~2cm之间;红三叶则介于1~1.2cm、6~8cm、4~6cm和2~4cm之间;鸭茅丛密度分别为60、95.1、210.2和160丛·m^-1;单丛蘖数量分别为11.9、11.2、7.3、6.9蘖/丛.与禁牧草地相比,放牧草地鸭茅单丛蘖的数量明显减少,而丛密度则明显增加,白三叶节间长度因放牧强度增加而明显下降,为1.51~2.04cm,分枝角度则逐渐变大,介于46.5~77.3°,鸭茅、白三叶及红三叶在小格局水平上其格局规模均以1个样方(2cm×2cm)为主,并且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鸭茅、红三叶小格局规模进一步变小,白三叶构型及小格局的变化提高了牧草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阿勒泰地区雪灾遥感监测模型与评价方法2272-2276

摘要:利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1996~1997年两次雪灾期问的NOAA卫星数据及地面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建立了积雪深度遥感反演模型;利用线性混合光谱分解原理,研究了基于像元的积雪覆盖率及积雪空间分类算法;提出评价积雪对草地畜牧业危害程度的两种基于格网数据结构的定量化指数.结果表明,通过积雪深度反演模型和线性混合光谱分解方法可计算基于像元的积雪深度和覆盖率,提高积雪分类的精度.建立的基于格网单元的积雪危害指数模型可系统地表达积雪区的雪情、草情、畜情和气象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综合反映积雪对草地畜牧业的危害程度。

安宁河流域稻米生化品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2277-2281

摘要:通过“合系39”在四川安宁河流域无控制的地理分期播种大田试验及稻米生化品质室内分析,定量研究了从穗前40d到成熟期各阶段气象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的影响及关键时期,建立了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与关键期平均温度、温度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综合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气候生态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有重要影响,且不同组分的影响形式和关键时期不同.其组分与气候生态因子最显著相关的时段或在齐穗前,或在齐穗后,或从齐穗前持续到齐穗后.该模型于2002~2003年应用在安宁河流域优质稻生产决策中.累计推广优质稻7.3×10^4hm^2,较2001年增加3.0×10^4hm^2,农民增收2亿元,促进了优质稻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