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17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DWI的诊断价值研究2257-2259

摘要:目的探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DWI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鞍旁海绵状血管瘤DWI表现及其病理特征,测量肿瘤及对侧正常脑实质ADC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WI显示病变15例呈等信号,2例呈稍低信号;17例肿瘤平均ADC值(1.61×10^-3mm^2/s)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0.90×10^-3mm^2/s)(t=11.01,P〈0.001)。病理切片肿瘤由大量扩张的血管构成。结论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与肿瘤富有血管成分有关,病灶ADC值较健侧增高,DWI呈等、低信号,有助于对此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DWI及增强扫描对幕下原发淋巴瘤的应用价值2260-2264

摘要: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脑淋巴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淋巴瘤患者,行常规MR、DWI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各病例的平扫、DWI及增强扫描特征,并定量测定肿瘤实质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下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4例,髓母细胞瘤8例,脑膜瘤10例进行DWI及增强扫描对比分析。结果 5例淋巴瘤,单发3例,多发2例,共计病灶数8个,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以等或稍高信号为主,其中1例2个病灶表现为T2WI低信号;DWI上2个病灶呈低信号,1个病灶为等信号,余病灶呈高信号表现,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1个病灶强化欠均质,余强化均匀,DWI与增强对照,测得肿瘤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0.66±0.10)×10-3mm2/s,其中有3个病灶累及邻近脑膜,致脑膜增厚、强化;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明显强化,DWI上呈低信号,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1.93±0.13)×10-3mm2/s;髓母细胞瘤呈中-明显强化,DWI上呈高信号,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0.71±0.11)×10^-3mm^2/s;脑膜瘤呈中-明显强化,6例出现脑膜尾征,DWI上5例为等信号,3例为稍低信号,2例为稍高信号,实质区的平均ADC值为(1.07±0.22)×10-3mm^2/s。淋巴瘤的ADC值最低,其次是髓母;强化程度上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最高,其次是淋巴瘤。结论应用DWI结合增强扫描对幕下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够明显提高淋巴瘤的诊断准确率。

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特征2265-2268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其MRI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对9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其常规MRI表现、DWI、ADC值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9例血管瘤型脑膜瘤中发生于大脑凸面5例,蝶骨嵴1例,大脑镰旁3例。7例肿瘤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肿瘤T1WI、T2WI均呈等信号。7例肿瘤示血管流空征象,6例肿瘤周围可见明显水肿,2例伴有肿瘤内部囊变坏死,7例肿瘤T1WI增强序列呈明显强化,9例肿瘤DWI均呈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平均ADC值(1.29×10^-3mm^2/s)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0.89×10^-3mm^2/s)(t=8.32,P〈0.01)。病理学检查所有肿瘤内均示大量微血管结构,肿瘤波形蛋白染色均呈阳性或弱阳性,上皮膜抗原阳性。结论血管瘤型脑膜瘤具有特征性病理结构及MRI表现,常规MRI、DWI及ADC值联合分析能够对此肿瘤的正确诊断提供帮助。

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CT和MRI表现2269-2271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15年7月,经过病理证实的4例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临床及CT、MRI影像资料。结果 4例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中,单纯高分辨率CT平扫检查2例,高分辨率CT和MRI平扫检查2例,MRI增强检查2例。病变单纯位于鼓室2例,CT平扫表现为鼓室内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病变同时累及鼓室、鼓窦及乳突2例,CT平扫表现为鼓室、鼓窦及乳突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岩骨膨胀性破坏,2例听小骨、半规管、面神经管鼓室段及迷路段侵蚀破坏,1例耳蜗、前庭、内听道及乙状窦前壁破坏。MRI扫描表现为鼓室、鼓窦及乳突片状等T1长T2异常信号,周围岩骨膨胀性破坏,DWI表现为环状高信号,增强未见明显强化。结论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结合临床病史可减少误诊。

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分析2272-2275

摘要:目的分析腮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的CT表现,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MEC)的CT资料。20例中男7例,女13例,年龄14-71岁,中位年龄45.6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CT密度及增强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右侧8个,左侧12个,其中病灶位于腮腺浅叶11个,深叶6个,跨深、浅叶3个。肿瘤最大径约0.6-3.8cm,平均(2.0±0.2)cm;病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例,不规则分叶状肿块15例;边缘光整8例,边缘不光整12例,其中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4例,局部皮肤受侵3例,下颌后静脉被包埋2例;密度均匀6例,不均匀14例(70%)。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12例,低密度8例;病灶内均未见明显钙化;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13例(65%)、中度强化5例、轻度强化2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3例。结论腮腺浅叶、单发、侵袭性生长、强化明显、伴有囊腔形成的肿块以及伴有明显强化的颈部肿大淋巴结可以提示MEC的诊断,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病灶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客观依据。

齿突游离小骨MSCT和MRI表现特点和临床诊断(附15例报道)2276-2279

摘要:目的游离齿突小骨(os odontoideum,OsO)少见,常常伴有环椎(C1)枢椎(C2)不稳、椎管狭窄、脊髓变性等。现回顾分析一组OsO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便于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分析我们医院2010年-2014年间搜集的15例OsO,全部病例行MSCT及三维重组和MRI。结果 MSCT及三维重组能显示OsO及骨皮质100%,小骨移位为93.3%,C2齿突基底部移位100%,椎管骨性狭窄100%,C1/2关节不稳100%,脊髓受压变细93.3%。MRI显示游离齿突小骨及骨皮质为80.0%,小骨移位为93.3%,C1/2关节不稳为100%,C2齿突基底部移为100%,脊髓受压为93.3%。MSCT及三维重组MSCT显示脊髓变性为0.0%,MRI则显示脊髓变性为100%,两者结果差别有显著性(P〈0.00),二者上述其他结果则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MSCT和/或MRI能够诊断OsO,如在C2齿突之上发现有完整骨皮质的游离小骨。本组结果表明MSCT主要优点是显示小骨骨皮质好、显示微小小骨优于MRI,而MRI则显示脊髓受压变性明显优于MSCT,因此两者结合在诊断OsO、指导选择治疗方法上可互为补充。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与斑块类型的相关性2280-2283

摘要: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15分段法分析冠状动脉树,评价每一个血管节段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将管腔狭窄分为6级,0级:管腔正常;1级:管腔狭窄1%-29%;2级:管腔狭窄30%-49%;3级:管腔狭窄50%-69%;4级:管腔狭窄70%-99%;5级:管腔狭窄100%。根据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三种类型。结果入组患者125例,共对1740个血管节段进行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对应的斑块类型存在明显相关性(r=0.834,P=0.000)。狭窄级别越高,混合斑块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冠状动脉管腔狭窄0^2级之间,不同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狭窄级别3-5之间,不同斑块类型分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级管腔狭窄,钙化斑块偏多,3-5级狭窄钙化斑块较少。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对应的斑块类型具有相关性。不同狭窄级别之间,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差异。钙化在粥样硬化进程中的作用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A的诊断价值2284-2287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均进行中心静脉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检查在CTA检查后的第2天完成,CT血管造影图像经AW4.4工作站,应用轴位及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三维重建,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为标准,分析轴位原始图像、轴位及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40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中心静脉CTA检查原始图像和轴向MIP、冠状MIP、容积图像、整体综合评估的特异性均为100%,没有假阳性病例,而准确性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最高,分别为95%和100%,轴位原始图像和轴位MIP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无差别均为83%、100%、87.5%。结论不同重建技术在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CTA影像诊断中,以容积成像和整体评估诊断价值最高,所以容积成像是非常重要后处理方法,完全可以和DSA检查媲美,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平均密度投影(AIP)在尘肺大阴影评价方面的研究2288-2290

摘要:目的通过测量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CT冠状面平均密度投影(AIP)以及冠状面薄层多平面重建(MPR)上尘肺大阴影,探讨CT平均密度投影(AIP)在尘肺大阴影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尘肺大阴影病例,对其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冠状面CT平均密度投影(AIP)、冠状面薄层多平面重建(MPR)大阴影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在大阴影评价方面,高千伏X线胸片、DR胸片和CT冠状面AIP图像三种方法无显著差异,薄层MPR存在显著差异。结论CT冠状面AIP可作尘肺大阴影评价方法,薄层MPR在大阴影评价方面不具有可靠性,AIP在评价尘肺大阴影的大小、形态方面优于MPR。

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2291-2293

摘要:目的分析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6例,其中5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6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CT增强,1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6例病灶均单发,分别位于胸膜、右下腹、脾、肝、声带、下颌。CT表现:1例位于声带仅表现为声带稍增厚,其余5例均见软组织肿块,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轻中度强化。脾内病灶可见液化坏死无强化区。右下腹病灶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DWI明显高信号。病理示瘤组织由梭形纤维细胞组成,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SMA阳性表达。结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灶本身及周围情况,对患者预后及随访有一定作用。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2294-2298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CT图像及病理结果,结合文献报道总结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影像特征。结果 9例位于右肺,3例位于左肺。3例病灶边缘光整,4例边缘不光整、毛糙,3例呈浅分叶,2例长毛刺。病灶边缘呈现桃尖征4例,平直征2例,病灶下缘散在结节征3例。7例行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肿块实性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延迟性持续强化,其内低密度灶无明显强化。结论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观察其CT征象,可提高术前诊断正确性,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CT引导下经同轴套管针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2299-2301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同轴套管针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7月37例在我院行肺部肿块CT引导经同轴套管针,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的资料,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7例穿刺全部成功,成功率100%。出现的并发症中气胸占27%、少量胸腔积液8.1%、肺出血5.4%、咯血13.5%、穿刺口出血24.3%。结论该技术并发症轻微、发生率低,严重并发症少见,较为安全,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非常重要。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乳腺癌术后复发与瘢痕的临床研究2302-2305

摘要: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在鉴别乳腺癌术后复发与瘢痕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因怀疑乳腺癌复发就诊于我院的患者35例,35例患者均有乳腺癌手术史,自手术至MR检查时间为6-52个月。所有患者接受MR检查,加常规扫描加扫DWI与DCE,且所有病灶均于MR检查后2周内行经穿刺活检或再次手术获得病理证实。结果 35例乳腺癌术后复查患者中,DWI联合DCE共检出病灶39个,病理证实其中23个病灶为瘢痕,16个病灶为肿瘤复发,复发的肿瘤ADC值为(1.02±0.31)×10^-3mm^2/s,明显低于术后炎症改变或纤维瘢痕的ADC值(1.34±0.29)×10^-3mm^2/s(P〈0.05)。DWI联合DCE诊断乳腺癌复发灶的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1.3%、阳性预测值为88.2%、阴性预测值为95.5%;准确性为92.3%。结论 DWI联合DCE鉴别乳腺癌复发与术后瘢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建议在乳腺癌患者术后的随访MRI检查将DWI联合DCE纳入常规扫描序列。

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与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2306-2309

摘要:目的探讨X线摄影和超声结合与增强磁共振两种方法诊断乳腺癌的价值。方法收集术前完成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和乳腺增强磁共振检查并病理证实乳腺癌患者840例。利用美国放射学院的BI-RADS分级,对比分析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结合、增强磁共振检查的准确率、错误率及敏感度。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联合诊断的准确率、Ⅱ,Ⅲ类错误率、Ⅳ,Ⅴ类敏感度分别为80.00%、1.42%、15.71%、42.85%、37.14%。增强磁共振的准确率、Ⅱ,Ⅲ类错误率、Ⅳ,Ⅴ类敏感度分别为:87.85%、1.42%、10.71%、50.71%、37.14%。经卡方检验,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增强磁共振的准确度、Ⅳ类敏感度均高于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联合诊断。Ⅴ类敏感度两种方法相同。结论增强磁共振对乳腺癌的诊断优于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联合诊断。

乳腺扩大整形术后并发症的MRI征象分析2310-2314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扩大整形术后并发症的MRI征象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乳腺扩大整形术后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分析不同隆乳材料并发症的MRI表现。结果 34例中,14例(19只)乳腺假体包膜破裂。13只破裂的硅胶假体中,9只硅胶假体囊内破裂的MRI征象有"舌"征、"飘带"征及"匙孔"征;4只囊外破裂,除了"飘带"征及"匙孔"征象外,在纤维囊外可见到高信号的游离假体影。6只水凝胶假体破裂的MRI征象表现为"聚集型"破裂和"游离型"破裂。34例中,14例出现感染。MRI表现为假体结构未形成,乳腺腺体结构紊乱、模糊,T2W压脂相可见腺体内散在线条样或小斑片样稍高信号影,或伴有脓肿形成。34例中,6例患者合并良性病变。囊肿MRI表现为囊性信号,纤维腺瘤根据所含水分不同,信号有差异,MR动态增强可见早期强化及延迟强化。结论不同隆胸材料术后并发症的MRI征象有一定特点,MR是指导术后并发症处理的较好的检查方法。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2315-2318

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2例同时行CT及MRI常规扫描,其中1例同时加做增强扫描,9例行CT常规及增强检查,9例行MRI常规及增强检查,3例仅行MRI常规平扫。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23例患者,共发现25枚病灶。其中3例患者为术后复发。病灶最大13.2cm×12.0cm×11.4cm,最小2.0cm×1.8cm×1.5cm。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其中1例病灶内见钙化。MRI平扫表现为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在CT及MRI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软组织颗粒细胞瘤的CT、MRI表现2319-2321

摘要:目的对软组织颗粒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且确诊的30例软组织颗粒细胞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对其CT、MRI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总结。结果 30例患者中,共有24例患者接受CT检查,19例患者接受MRI检查,均经病理切片诊断确诊;肿瘤分布位置方面,皮肤及皮下组织共有12例,鞍区5例,卵巢4例,乳腺4例,子宫阔韧带、纵膈、阴茎、回盲部、舌、膀胱各有1例。影像学图像中可见,实性包块15例,囊实性包块10例,囊性包块5例;CT对软组织颗粒细胞瘤的诊断符合率为76.67%,MRI对软组织颗粒细胞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3.33%,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均为中等,分别出现7例、5例漏诊病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软组织颗粒细胞瘤的诊断灵敏度并不十分理想,需依靠病理诊断进行最终确诊。

^18F-FDG PET/CT对肝细胞肝癌骨转移特征初步研究2322-2325

摘要:目的应用^18F-FDG PET/CT研究肝细胞肝癌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方法回顾研究45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191个骨转移病灶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结果。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对每个病灶分析,研究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及代谢特征。通过病理和影像学方法对骨转移病灶进行确诊。所有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 45例具有骨转移的患者中,21例骨转移病灶出现软组织影;191个病灶分布以脊椎、肋骨、骨盆最常见;143个病灶表现溶骨性改变,48个病灶未见明确的骨质破坏,仅仅表现为局灶性FDG浓聚。其中2处骨转移病灶仅表现出溶骨性改变,无异常FDG摄取。所有骨转移病灶中,64个伴有软组织形成,有软组织形成和无软组织影生产的骨转移病灶组的最大SUV值分别为6.56±3.64和5.35±2.41,P=0.034,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18F-FDGPET/CT能发现所有的病灶中,单纯的FDG-PET能探测到98%(186/191)病灶,单纯的CT探测到87%(167/191)病灶。结论肝细胞肝癌的骨转移病灶以溶骨性改变常见,常伴有软组织生成;FDG对骨转移病灶的探测效率明显高于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