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09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1213-1213

摘要:冠心病介入治疗(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能迅速增加冠状动脉循环血量,使梗死的冠状动脉血管获得更早、更充分和更持久的再通,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和血液循环重建的重要手段。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施行急诊PCI术,可迅速缓解症状,减少心肌梗死的并发症,降低其死亡率。现将我院63例AMI患者行急诊PCI的术中护理总结如下。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非梗死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颅脑CT灌注成像诊断价值的研究1214-1218

摘要:目的:评价脑CT灌注成像对非梗死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脑血管病患者,均行脑CT平扫、脑CT灌注成像、CTA及TCD检查。比较脑CT灌注成像与CTA、TCD对非梗死性脑缺血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结果:40例患者脑CT灌注成像均发现脑组织异常灌注区域,其中脑梗死前期Ⅰ1期29例,脑梗死前期Ⅰ2期4例,脑梗死前期Ⅱ1期5例,脑梗死前期Ⅱ2期2例;CTA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其颅内分支正常25例,异常15例;TCD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其颅内分支正常20例,异常20例。对脑梗死前期Ⅰ1期的诊断,脑CT灌注成像与CTA、TCD有显著差异(P〈0.01),对脑梗死前期Ⅰ2期和脑梗死前期Ⅱ期的诊断,脑CT灌注成像与CTA、TCD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能够发现常规影像学检查无异常改变的脑血流异常灌注区,为临床早期诊断、预防脑梗死提供祥实、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CT、MRI诊断1219-1221

摘要: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CT、MR表现特点。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3~50岁,平均28岁。8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变好发于脑实质表浅部位,多位于颞叶,单发。7例表现为囊性病变伴有结节,3例为囊实性病变。增强扫描7例囊性结节病变,壁结节均明显强化,4例囊壁无强化,3例囊壁轻度强化;3例囊实性病变呈不均匀强化。结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MR表现特征,充分认识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并与DSA对照研究1222-1225

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VSD)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疑似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DSA常规摄正、侧位、双侧斜位片。结果:经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证实39枚微小动脉瘤,CTA诊断36枚,DSA诊断35枚。减影后CTA与DSA比较,对瘤体直径≤3mm的VSA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5.7%,准确性为91.3%。结论:CTA诊断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上与DSA基本等同,在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上,CTA明显优于DSA。

MRI联合减影CT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1226-1228

摘要:目的:探讨MRI联合减影CT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TOBS患者的MRI和减影CT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椎基底动脉血管流空状况、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梗死灶分布于两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呈对称性病变13例,单侧分布8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异常者14例。76.2%(16/21)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态异常,13例表现为基底动脉尖部变细,38.1%(8/21)的患者为椎、基底动脉动脉瘤,5例椎、基底动脉减影CT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RI联合减影CTA检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诊断方法。

磁共振DWI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1229-1231

摘要: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患者,22例非CSM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病变表现并测量其ADC值。结果:48例均获得弥散加权图像和弥散系数。CSM患者受压部位ADC值明显高于邻近部位和正常颈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CSM脊髓受压部位T2WI出现高信号,ADC值增高;9例T2WI表现为等信号,其中有6例表现为脊髓受压部位ADC值增高,DWI显示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平均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与相应邻近正常部位平均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以通过受压脊髓ADC值改变更早的判断脊髓内部变化,比常规T2WI能更早、更准确显示脊髓受压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小儿眼部恶性肿瘤的CT诊断1232-1235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小儿眼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临床证实的儿童眼部恶性肿瘤患者54例,分析其CT影像学改变。其中视网膜母细胞瘤41例,其它肿瘤13例,包括:白血病眼部浸润4例,横纹肌肉瘤3例,淋巴瘤2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恶性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层瘤、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肌源性转移瘤各1例。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以眼球内含有钙化的不规则肿块为明确的CT征象;其它肿瘤(如白血病的绿色瘤)多有不规则的生长方式以及周围骨质结构破坏而可以得出恶性肿瘤的诊断,结合临床资料可以得出相对准确的病理诊断;但是横纹肌肉瘤可因病变范围局限且境界清楚而恶性征象不明显。结论:在CT图像上,累及小儿眼部的大部分恶性肿瘤通常都有影像学的恶性征象,对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肺癌的CT灌注及其实用性评价1236-1240

摘要:目的:前瞻性研究肺癌CT灌注特点,对CT灌注成像技术的实用性进行评价。方法:123例病理证实为肺癌的患者行前瞻性CT灌注扫描,利用Perfusion3.0软件分别测得血流量(blood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 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capillary 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PS)值,评价图像质量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比较不同分组间肺癌CT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CT灌注图像2级(一般)和3级(好)的图像为68.3%。不同大小(≤50mm,〉50mm)、部位(中央型和周围型)、组织学类型(NSCLC和SCLC)和分期(早中期和晚期)间灌注参数比较,仅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的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和肌肉组织的CT灌注参数在同一操作者内和不同操作者间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肺癌的BF、BV和PS值明显高于肌肉组织,MTT明显低于肌肉组织。不同大小、部位、组织学类型和分期的肺癌CT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病变的64层MSCT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1241-1245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病变的影像学改变与常规肺功能检查(PF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OPD患者(男29例,女10例)及正常对照组(男34例,女11例)进行高分辨率CT(HRCT)和常规肺功能检查。CT扫描分别于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进行。观察COPD小气道异常的主要HRCT征象:马赛克灌注、呼气末空气潴留征、小叶中心型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分析气道异常与PFT检查参数值的相关性。结果:①HRCT所见COPD与对照组的气道异常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COPD患者HRCT显示小气道异常与PFT检查结果有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马赛克灌注、呼气末空气潴留征与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和最大呼气流率(MEF)相关(P值均〈0.05),支气管扩张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相关(P〈0.05),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与残气容积相关(P〈0.05)。结论:64层螺旋CT获取HRCT可用于COPD气道病变的诊断,HRCT显示COPD的气道异常征象与PFT指标相关。

局限性胸膜纤维瘤的影像表现1246-1248

摘要:目的:探讨胸膜局限性纤维瘤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它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2008年经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局限性纤维瘤的影像表现。结果:12例均为单发性病灶,右侧7例,左侧5例。其中最小1例直径约3cm,3~10cm的4例,10~15cm的3例,4例大于15cm。12例X线平片均见病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无肋骨及椎体的骨质破坏征象。CT平扫见病灶与胸壁紧密相连。较小病灶密度均匀,境界清楚,大病灶内可见斑点状低密度坏死区,但其边界光滑,相邻组织受压移位。CT平扫中12例病灶的CT值平均为33.4±5.7HU,而周边肌肉的CT值平均为52.9±6.2 HU,经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P=0.0367(P〈0.05)。3例增强扫描见病灶中等度强化,坏死区不强化。2例行MRI检查,T1WI见病灶呈类似肌肉的稍低信号,T2WI为与肌肉相似的等信号,坏死区为高信号。结论:局限性纤维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表现,CT、MRI均可显示其病变的范围及其性质。

动态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1249-1251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甲状腺结节患者55例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将病灶强化方式分成无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均匀强化3种类型,测量病灶增强前后各时间点的CT值,并根据增强后CT增加值绘制动态曲线。结果:甲状腺癌9例,7例表现为均匀性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腺瘤19例,6例呈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5例无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27例,9例均匀强化,15例不均匀强化,3例无强化。强化方式在良恶性结节间有显著差异(χ2=6.682,P〈0.05)。多数(7/9)甲状腺癌的动态曲线呈速升缓降型,2例速升速降型,达峰时间为50s;大部分(12/19)腺瘤动态曲线呈速升缓降型,达峰时间约50s,小部分为速升速降型(3/18)或平稳型(4/18);多数(16/27)结节性甲状腺肿动态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小部分呈速升缓降型(6/27)或平稳型(5/27)。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就甲状腺结节的强化方式和动态曲线提供更多的信息,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甲状腺结节钙化在超声诊断甲状腺癌中的价值1252-1254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钙化在诊断甲状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2例术前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5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甲状腺癌的钙化率62.5%与良性病变的钙化率19.3%比较,P〈0.01;甲状腺癌微小钙化占钙化总数的70%,良性结节微小钙化占钙化总数的38.5%,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超声探测甲状腺结节钙化对诊断甲状腺癌有重要指导意义,微小钙化是甲状腺癌的特征性诊断。特别是对乳头状癌。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诊断1255-1257

摘要: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结果:典型病灶7例,CT显示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或肿块影,直径10~50mm,其中30mm以下6例,50mm1例;该7例病灶边缘均较规则,无分叶及毛刺;7例中6例病灶密度均匀,1例病灶直径50mm,密度欠均匀,CT值20~43HU;2例病灶可见粗点状钙化;2例加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CT值增加大于50HU。不典型病灶2例,CT显示病灶中心见结节影,边缘欠规则,周围见斑片影,斑片影边缘较规则,结节影与周围斑片影相连;结节周围见"空气新月征";1例加增强扫描,结节无明显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认真分析影像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乳腺叶状肿瘤1例1257-1257

摘要:患者 女,43岁。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乳有一核桃大小的肿块,无疼痛,近2月增大迅速。专科检查:左乳中央区偏内可扪及约10cm×8cm大小的肿块,质硬,边界清晰,无压痛,乳头无溢液。左腋窝未触及结节。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1258-1261

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肿瘤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间的相关性。方法:搜集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SCLC,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手术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P-V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C及LVD,分析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与VEGF-C、LVD间的相关性。结果:60例NSCLC中,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阳性组VEGF-C、LVD均高于阴性组。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所示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与VEGF-C及LVD相关,可间接反映其含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心脏结构及其舒张功能的研究1262-1264

摘要:目的:通过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心脏超声检查,探讨OSAHS患者心脏结构及其舒张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分别选择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及正常受试者30例,常规行经胸二维M型、频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将取样容积置于二尖瓣前瓣环十字交叉处测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ys-tolic peak velocity,SPV),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arly diastolic peak velocity,DEV)及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late diastolicpeak velocity,DLV);左室长轴切面测室间隔肌部上段及左室后壁心肌SPV,DEV及DLV运动速度。结果:OSAHS患者心脏结构均表现为左室心肌呈轻度向心性增厚,TDI二尖瓣环DEV/DLV及左室后壁DEV在OSAHS患者与正常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SAH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表现为左心室心肌增厚,心脏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较重,且随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64层螺旋CT对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评价1269-1272

摘要: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评价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连续收集300例因怀疑冠心病(CHD)而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的病例的资料,由2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前降支MB。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MPR、CPR、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结果:在300例受检对象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74例(24.7%,74/300)。MB组与非MB组前降支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6.5%与31.3%,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54.1%与45.1%,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8.4%与44.6%,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别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40;P=0.18;P=0.97)。结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对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影响不明显。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超声诊断胎儿桡骨缺如并多发畸形1例1272-1272

摘要:孕妇,38岁,孕4产1,孕25周来我院常规产前检查。超声显示:胎儿双顶径6.0cm,股骨长4.4cm,肱骨长3.7cm,最大羊水深度6.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