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07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述评
前列腺的影像学检查应进一步重视1011-1012

摘要:前列腺是男性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前列腺病变,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男性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前列腺的位置和结构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影像学方法也是如此。随着包括影像学在内的检查技术的发展进步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影像学检查在前列腺疾病的作用也显得非常重要。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1012-1012

摘要:患者女,38岁。7年前行剖腹产术。2年前发现腹部包块,时有疼痛,疼痛与月经无关,抗炎治疗后疼痛减轻。来院就诊。体格检查:下腹部见长12cm纵行手术瘢痕,瘢痕下缘可触及一4cm×3cm大小肿块,质硬,活动良好,边界较清,无压痛。

医学影像学杂志前列腺癌影像学专题
DWI、T2加权像及综合应用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1013-1018

摘要:目的:通过对分别应用T2Ⅵ及DWI两种成像方法及其综合应用对前列腺癌进行定性诊断的比较,探讨两种方法各自及综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5TMR成像仪对42例前列腺疾病患者进行前列腺磁共振高分辨成像,其中前列腺癌15例,良性病变包括良性前列腺增生及慢性前列腺炎症等27例。在加u常规成像基础上行DWI扫描,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1000s/mm^2。采用盲法阅片,按照前列腺6分区法将两种MR技术分别所得图像数据分区评估测量并采用5分制评分,根据两种技术的5分制评分进行T2加权像综合DWI方法评分,将所得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利用SPSS11.5分别做ROC曲线分析比较,计算各组方法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等。结果:各组诊断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z)如下:T2WI:88.2%,67.2%和0.848±0.030,最佳诊断界值为3;ADC诊断:82.4%,81.6%和0.860±0.033,最佳界值为4;ADC结合T2Ⅵ诊断:78.4%,92.5%和0.922±0.021,最佳界值为4.结论:通过独立评估T2WI及DWI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诊断前列腺癌;两种成像方法综合应用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度显著高于两种成像技术独立诊断,其诊断结果与病理分析一致性较好。

《医学影像学杂志》新投稿系统启用1018-1018

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019-1023

摘要: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及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15例前列腺癌(PCa)患者术前行MSCT多期增强扫描。观察BPH和PCa在不同时期的强化特征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根据时间-密度曲线的形态分为三种类型:I型为持续上升型,Ⅱ型为缓升缓降型,Ⅲ型为速升速降型。观察BPH和PCa强化峰值、最大强化幅值及时间-密度曲线的特点;观察不同扫描期相对PCa癌灶的检出情况。结果:BPH与PCa强化峰值到达的期相不同(P〈0.01),BPH强化峰值80%(20/25)位于延迟期(180s),PCa强化峰值73.33%(11/15)位于动脉晚期(35~40s)和静脉期(75s)。在BPH组,I型时间-密度曲线加例,Ⅱ型5例;PCa组,I型4例,Ⅱ型6例,Ⅲ型5例,两组时间-密度曲线类型分布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PH和PCa的最大强化幅值分别为42.004-10.99HU和45.604-6.88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早、中、晚三期扫描对癌灶的检出以动脉晚期最高,检出12例,静脉期与延迟期分别检出11例、7例。结论:MSCT多期扫描能够显示BPH和PCa的血供情况及强化特征,对前列腺癌病灶的显示和诊断起重要作用。

单纯性脾包虫1例1023-1023

摘要:患者女,40岁。左上腹部疼痛7年余,近2年加重。患者近几年有与羊狗接触史,无外伤史,亦无胰腺炎史。体检:脾大,约于肋缘下三指。一般情况良好,胸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包虫皮肤试验阳性,其它未见异常。入院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脾实质内囊性肿块(多房性),临床初步诊断为脾脏囊性占位(脾包虫不除外)。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研究价值1024-1026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PSA检测结果及SPECT骨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前列腺癌患者,骨显像诊断骨转移86例。阳性率为66.2%。在86例骨转移的患者中,发生脊椎转移77例,占77.9%,骨盆转移65例,占75.6%,肋骨转移42例,占48.8%,肩胛骨转移11例,占12.8%,胸骨转移7例,占8.1%,颅骨转移6例,占7%。脊椎和骨盆是前列腺癌骨转移主要涉及的部位。骨显像阳性组和骨显像阴性组PSA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PSA〈20μg/L的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可能性小,PSA≥20μg/L的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PSA≥20μg/L的前列腺患者应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与血清PSA浓度联合检测对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WI评价TURP手术对前列腺不同组织影响的初步研究1027-1030

摘要:目的:应用EPI-DWI评价TURP手术对前列腺不同组织弥散特性的影响,对DWI在疗效观察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析46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的前列腺癌病例,其中10例为TURP手术组,对照组为36例。使用CE E-cho-speed1.5T超导成像仪,联合应用盆腔相控阵线圈和直肠内表面线圈,DWI采用单次激发EPI进行扫描。标出前列腺癌、BPH和正常前列腺周围带的感兴趣区,计算其大小及体积及X、Y和Z轴三个方向计算ADC值,并由工作站处理产生ADC图。结果:前列腺癌1.IIRP手术组分级、分期及大小体积高于非手术组(P〈0.05)。前列腺相同组织的ADCx值在手术组与非手术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0.05)。结论:TURP手术有促进前列腺癌进展的可能性;DWI及ADC值能准确地对TURP手术后前列腺癌做出诊断,但不能用于TURP术后评价。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烟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1031-1034

摘要:目的:探讨MRA和MRI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烟雾病MRA和DSA表现,18例中5例同时行DSA,采用2.叩超导高磁场MR扫描仪,MRA采用3D-TOF或3D-PC法。DSA采用GE Advantx心血管造影系统。结果:MRA显示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表现为多支、双侧受累。MRI平扫表现脑基底部狭窄、闭塞血管的流空效应减弱甚至消失,侧支循环血管形成所致的点状、条状迂曲低信号影。8例颅内可见血肿。结论:MRA作为一种无创伤的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moyamoya病可以与DSA媲美,结合MRI平扫可同时显示脑组织病变。

女性盆腔脓肿的MRI表现(附8例分析)1034-1034

摘要:女性盆腔脓肿是妇科常见炎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文收集了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8例盆腔脓肿,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

前联合单纯性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影像学诊断1035-1037

摘要:目的:探讨前联合单纯性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前联合单纯性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CT、MPd表现和临床资料。CT检查9例,MPd检查ll例,同时行两项检查2例。结果:本组22例,单侧发病10例,双侧发病12例,病灶均呈脑脊液密度或信号影,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最大径约0.2-1.2cm不等。病灶长轴沿前联合纤维走行方向分布。结论:前联合单纯性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程度与病人的年龄没有直接的关系,多层螺旋CT及MPd均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对本病的诊断MPd优越于CT。

16层CT在颈动脉海绵窦瘘分型诊断中的临床意义1038-1040

摘要:目的:探讨16层Cr在颈动脉海绵窦瘘分型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16层CTA检查结果,同时对本组病例进行分型。结果:①直接型瘘12例,其中5例瘘1:3位于海绵窦Ⅱ段,2例瘘口位子海绵窦Ⅲ段,4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Ⅳ段,1例瘘口位于海绵窦V段,瘘口呈线条状8例,呈非线条状4例。②间接型瘘5例,均未能清晰显示颈内、外动脉的硬脑膜支。结论:16层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诊断方法,能清楚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的位置和大小,对其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1041-1044

摘要: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并寻找与颈动脉硬化有关的因素。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后62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一中膜状况,以所测最大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同时作血脂生化分析。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病变组之间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积分、斑块数目、IMT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颈动脉超声斑块形成结果比较,颈动脉超声的敏感性为82.4(42/51),特异性为72.7%(8/11),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2.3%(51/62)。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压、血糖、1℃及HDL-eh与IMT有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提示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斑块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多层螺旋CT对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诊断价值1045-1047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患儿鼻咽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矢状位重组,测量A/N值。结果:CT平扫所见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弥漫性增厚、鼻咽腔变窄,10例伴有鼻窦炎,6例伴有分泌性中耳炎。A/N值≤0.60者6例,介于0.60与0.70者15例,〉0.70者20例。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儿童腺样体肥大有明显地优势,应作为腺样体肥大术前检查的首选方法。

动态增强CT净增值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评价1048-1053

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动态增强Cr扫描中以净增CT值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s)良恶性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检索Coehrane图书馆,PUBMED/MEDLINE、EMBASE、OVID、SPRINGLINK数据库(1990年1月~2006年12月)以及中国期刊网(CNKI,1994年1月~2006年12月)的英文和中文文献,筛选出与动态增强Cr扫描SPNs有关的文献。采用Meta-Test0.9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出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动态增强CT扫描对SPNs的诊断价值。结果:按照制定标准共筛选出文献13篇。以动态增强扫描后SPNs净增CT值≥15HU诊断为恶性的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为0.96(0.93—0.9S),0.56(0.50—0.62);SPNs净增Cr值≥20HU诊断为恶性的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为0.95(0.90—0.9S),0.65(0.56—0.74);两者的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87,0.9584。结论:以动态增强扫描净增Cr值方法对恶性SPNs诊断价值很高。以15HU和20HU分别作为诊断阈值时,两者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P=0.9964)。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定性诊断的价值1054-1056

摘要:目的:分析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动态强化特点,探讨动态SCT增强扫描对SPN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0例SPN患者进行螺旋Cr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100ml,注射流率3ml/s,延迟15s开始扫描,至180s结束,测量结节中心增强前后的Cr值,分析最大强化值及时间一密度曲线(TAC),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肺炎性结节及恶性结节均显著强化,肺炎性结节强化峰值的时间较肺癌结节延迟。恶性结节的TAC表现为陡峭的上升支后有一较长的平台期,炎性结节的TAC表现为上升支平缓,部分见降支。结核球等其它良性SPN无明显强化。结论:动态SCT增强扫描对SPN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SPN的强化峰值及TAC形态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胸部结节病36例临床医学影像征象分析1057-1059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影像检查对胸部结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胸部结节病36例患者临床影像资料,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和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结果: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半数以上见于40-50岁患者,临床症状多较轻微;胸部淋巴结增大具有特征性,多表现为纵隔与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增大,增大淋巴结多不融合,境界较清晰,强化CT扫描,增大淋巴结多呈中度强化。肺内表现呈多样化,可为间质性肺改变、多发粟粒结节或肿块,肺门增大模糊症也较常见,胸膜腔积液较少见。结论:胸部结节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医学影像检查对胸部结节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介入治疗1060-1062

摘要:目的:讨论腔内人造血管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近期临床疗效。方法: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和1例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病人接受腔内人造血管隔绝术治疗,术前均行彩超、三维重建螺旋CT检测。结果: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5例动脉瘤消失,近远端人造血管与主动脉结合处无内漏,腔内人造血管无移位,5例病人临床均获成功。术后3~6个月彩超及CT随访显示腔内人造血管无移位及内漏,动脉瘤残腔无增大及血流。结论:腔内人造血管隔绝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主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新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