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知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知识杂志 省级期刊

News Research

  • 61-1022/G2 国内刊号
  • 1003-3629 国际刊号
  • 0.38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知识是陕西日报社;陕西省新闻研究所;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日报社主管的学术期刊。新闻知识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刊特稿、新闻与传播研究、探索与争鸣、专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媒体、视听研究、研究生之页、业务研究

新闻知识 200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知识杂志本刊特稿
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3-5

摘要:自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姆斯基教授发表《主流媒体何以成为主流》一文以来,主流媒体就一直是业界和学界广为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也有不少媒体提出要打造主流媒体。但对于什么是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具有哪些特征,如何实现媒体的主流化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未有一个能被广泛认同的答案。

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写作的流派与风格6-7

摘要: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和90年代的散文热,当今的中国最受欢迎的文体是评论体。评论体当然包括很多类别,如杂文、随笔、时评等,新闻评论是这些类别中最受读者欢迎的文体之一。它的特点就是对新闻事件能够有一个“短、平、快”的反应,可以迅速地满足受众理解新闻的需求。这种体裁的繁荣可以从各大主流媒体对言论的重视一管窥豹。这也是中国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有影响力的言论推动公民社会的到来,促进礼会各个层而的渐进改革。新闻评论已经成为公民义化最重要的形成来源之一。

互动传播在我国传统媒体中的发展趋势8-10

摘要:互动传播就是媒体既充当传播者也充当接受者,媒体与受众的角色并没有一定的界限,在小列的传播时段、环节,能够实现某种互换。由于传播环境的改变使互动传播的发展成为必然,当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内容形式、发行管理、运营方式各方面都向互动传播这一趋势转变。这种转变将继续以传统媒体与网络的结合,由“广播”模式走向“窄播”模式,进一步增强媒体的服务意识和提高受众的主动性等方式向前发展。在未来5到10年里,互动传播在我国传统媒体中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新闻知识杂志探索与争鸣
中国新闻立法进程回顾和探索10-13

摘要:按国际惯例,我们通常把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称为新闻法或媒介法。新闻法是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法律关系的法律,由于新闻传播活动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在所有国家,新闻传播法都不是采取单一的法律文件形式,而是表现为种“领域法”。

湖南电视现象的文化解释13-17

摘要:电视已经成为了湖南人引以为自豪的文化品牌,湖南卫视利用节目上星这个平台,在全国产生了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热潮,而湖南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并不仅仅限于一个卫视,湖南经视乃至长沙电视台的节目,都可圈可点,从而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有人称之为湖南电视现象,或干脆隐喻为电视湘军。 

体育新闻中的语言暴力17-19

摘要:语言暴力就是当今体育新闻中的奇特现象。细心的体育读者不难发现:在有些体育报道中,教练成了“帅”、“掌门人”队员成了“炮弹”、“”,甚至“杀手”;比赛成了宣战、伏击、歼灭、生擒、诱敌深入等等。描写国与国之间的比赛时,标题更加血腥:《德意志血洗英格兰》、《高丽战车碾过巴林》、《仅割越南鱼腩三刀》、《10分钟玩死阿曼》、《森林狼加时“咬死”国王》。这些语言不仅失去新闻真实客观的标准,而且充满了血腥与暴力,引发了许多具有良知的业内人士和学界的普遍担忧。

纸质媒体应对互联网挑战的尝试 19-22

摘要:报纸杂志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在庆祝报纸存在400周年的世界编辑年会上的《2005年世界编辑趋势》的调查报告显示:18岁~54岁人的阅读取向中,排名最前的媒体是互联例和电视,其中45.6%的人首选互联网,34.6%的人首选电视。接下来的媒体是书籍,占7、5%:电台,3.2%;报纸,3、2%;视频/DVD,2.8%;视频/电脑游戏,2.1%;杂志,0、9%。在18岁~24岁的人群中,互联网是最受欢迎的媒体,50.5%的人首选互联网,28.5%的人选择电视。在中国,大多数15岁到35岁的年轻人,获取信息特别是新闻的途径并非报纸、电视,而是互联网。

媒介公信力:公众的期待与认同22-23

摘要:在今天的社会里,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其构筑的信息传播网络设置了社会的规定语境,并构建着该语境下的社会意义认同。正如美国传播学者戴维·阿什德指出的那样,“信息技术的技术和浯言(或表述)以及大众媒介在我们这个现代(和后现代)世界中是这一[象征、传播]过程的关键要素。

新闻知识杂志媒体观察
香港报纸的市民文化——东方日报、文汇报、大公报副刊比较24-26

摘要: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的中文报纸最繁荣的时期。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到1982年只剩下55家,1997年剩下38家。日发行量1989年底为180多万份,以当时580万人口计算,平均3.2人一份报纸。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占第二位。

新闻知识杂志新闻摄影
我们在读图时代里创造——有关《陕西日报》新闻摄影的五个记忆27-28

摘要:读图时代新闻摄影价值的凸显,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影象在平面传媒中的真正魅力。新闻摄影人作为一种视角文化在瞬间的创造者,应该懂得“两个提高、一个关键”思想对于中国摄影工作的重要性。在进入读图时代后,我们《陕西日报》的新闻摄影工作,基本上是按照这思路展开的。

新闻知识杂志报刊评介
强化评论意识 应对特殊环境——《香港商报》新闻评论的成功探索29-31

摘要:剪报,是我的一个爱好。在我阅读《香港商报》过程中,仅新闻评论就剪存430多篇。每天剪,每天看,久而久之,发现一些带有经验性、启发性和个性特点的东西,现在把它整理出来,供同行参考。

新闻知识杂志新闻教育
新闻教育面临的几大困惑31-33

摘要:近年来,新闻教育的发展速度可以用迅猛两个字来概括,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年~1999年,5年共增加58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2000年-2004年,5年共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提供的最新数据,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即最近一年新增202个专业点。有人称我国新闻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期。然而,这种高速发展的繁荣掩盖不了其背后潜藏的一系列问题,它们突出地表现在师资、教学、实习、就业四个环节。这些问题是提高新闻教育质量面临的共同困惑。

谈谈专业院校新闻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34-35

摘要:地方高校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陆续办起了新闻专业,把新闻教育的创办作为地方高校新的增长点。以前,高校要成立新闻专业,需要报教育部批准,而近两年,这个权限已经下放到各省(市区)教育厅。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认为,这是导致新闻院系近年来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后大众传媒的超常规发展,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大学本科教学的多年持续扩招,单一的专业性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也是新闻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新闻知识杂志网络时代
从5W模式看“聚合新闻”对网络传播的嬗变36-38

摘要:一、“聚合新闻”(RSS)是什么?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养成了在网站上获取新闻的习惯。而要在海量的网络新闻信息中获取新闻,可谓颇费时间和精力,更别提每当打开网站的首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新闻,而是充斥整个屏幕的各种弹出式广告、Flash广告、飘浮窗口……近年来,从国外传入,在国内逐渐兴起的“聚合新闻(RSS)”为受众提供了另一种在网上阅读新闻的可能。

新闻知识杂志视听天地
试析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及对策38-40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的电视节目已开始逐步走向成熟。电视节目样态的日趋多样化、各类体裁与题材的电视节目活跃荧屏、电视的触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伸、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的火爆,这些都喻示着中国电视的勃勃生机。不过,繁荣的背后,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很大程度上还依赖节目的相互抄袭,这导致中国电视乱象丛生,势必危害中国电视产业的长远发展。

产业化背景下,广播专业频率竞争力的思考40-42

摘要: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的影响之所以强烈,恰恰是因为另一种媒介构成了它的内容”。电视、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与广播媒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表面看,广播竞争压力大了,生存空间变小了。然而据中央电台都市频率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收音机普及率达69%,收听广播者达7亿多,都市中(包括进城务工者)收听广播人数达到72%。

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对《焦点访谈》的话语逻辑的解读43-45

摘要:正如美国学者所言,“过去,我们的前辈常听人说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或读一些吓人的小故事,或打开收音机听听广播剧,而现在我们则聚在起居室里那个有亮光一闪一闪的盒子周围。我们对故事的不断地渴望便由此基本上得到满足。当今社会,电视已成为最普及的新闻媒体、文化载体和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因此,作为一个电视文本,我们尝试着从叙事的角度来解读《焦点访谈》(以下简称《焦点》)的话语策略。

从社会性格变化看《超级女声》等娱乐节目现象46-47

摘要:2005年最吸引眼球的电视节目毫无疑问的是《超级女声》了。对此,赞扬者认为《超女》直选,是网络时代大众民主在娱乐界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大众文化的生命力;反对者认为是节目低俗、恶性炒作,拿少女的尊严开玩笑。电视人则把《超级女声》看作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策划、炒作,而且为如此出色的策划没能出自自己之手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