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记者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Review

  • 31-1171/G2 国内刊号
  • 1006-3277 国际刊号
  • 1.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记者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记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一月报评、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记者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记者杂志马新观研究
融媒体时代中国官方话语意义传播研究——以中国领导人新年贺词(2014-2018年)为例4-13

摘要:本文基于编码理论对2014-2018年新年贺词进行全文本内容分析,并借助语言学相关理论进行语篇结构、修辞以及网络语话语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领导人的新年贺词从传播内容到传播渠道适应融媒体传播特点,具有稳定的结构框架,内容主题有效嵌入意识形态,文化主题逐年增加;官方话语灵动、自然、亲民,大量采用引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具有广泛复制和网络传播的基因效应;新年贺词视频的新闻素材画面与贺词内容完美契合,故事感强,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向世界传播。

新闻记者杂志报海钩沉
“《警钟日报》案”中的舆论角力14-21

摘要:1905年《警钟日报》遭查封是清末继"《苏报》案"后发生的又一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报案。该案的审判过程和结果不仅折射出清廷在舆论管控上受掣于外人的困境,还反映了清末新闻舆论主导权为外人所控的状况。租界内的革命报刊已渐成各国与清政府之间斗争交涉的工具,其存亡完全操于外人之手,租界当局的利益则是唯一的准则。与此同时,清廷在该案中的变通与应对也体现了其对当时舆论掌控局面认识的不断加深,这为后来《大清报律》等新闻出版法规的出台埋下了伏笔。而革命报人经此一案对租界当局的伪善亦开始有所警觉,对外人以自身利益为本有了更为清醒的认知。

看不见的“推手”——《中国丛报》与1834年“律劳卑事件”报道研究22-30

摘要: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报纸过于"政治化"始于近代国人办报。而事实上,近代早期在华英文外报自创始阶段就呈现突出的"政治化"特征。本文以早期在华外报《中国丛报》为例,通过梳理1834年8月-1835年1月有关"律劳卑事件"报道,考察《中国丛报》与该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探析其有关报道所产生的政治影响。本文认为,《中国丛报》在一定程度上是该事件矛盾升级的"推手",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发挥了引导、组织舆论的作用,使中英双方由潜在矛盾转为对抗性矛盾,为以后英国对华采取强硬政策提供了舆论基础。在"律劳卑事件"这个历史节点上,《中国丛报》推波助澜,扮演了活跃的政治角色。

新闻记者杂志默认
网游、工具类APP越界获取隐私情况严重30-30

摘要:腾讯社会研究中心、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日联合的《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显示,影音娱乐、资讯阅读、网络游戏和常用工具等种类的手机应用成为越界获取用户隐私的手机APP重灾区。除了手机软件获取、免费Wi-Fi窃取,旧手机也成为移动网络隐私泄露主渠道之一。

新华社推出中国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57-57

摘要:新华社近日推出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mp.shuwen.com),向海内外媒体提供服务,探索大数据时代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的未来。 "媒体大脑"提供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八大功能,覆盖报道线索、策划、采访、生产、分发、反馈等全新闻链。

行业共识已形成:报业版权收入成为发展的突破口81-81

摘要:2017年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版权收入达到37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澎湃新闻的2亿元收入中,1.8亿元来自广告,另外2000万元是版权收入。这是上海报业集团社长裘新在第三届中国报业集团高层座谈会上透露的数据。

过去一年政务微博涨粉12%总阅读量达3303亿89-89

摘要:"2017年政务微博总阅读量达3303亿、总互动数54.5亿,规模继续稳定增长,并朝矩阵化、专业化、垂直化的方向发展。"1月23日,"2018政务V影响力峰会"上,人民日报和微博联合的《2017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显示以上数据。

跨向2018的辞旧迎新照-F0003

摘要:每到辞旧迎新的时候,各国报纸头版大多会选择使用喜庆的照片。在各式各样的节日照片中,逆光照又是最受编辑青睐的。因为逆光不但最具有表现力,也最具有美感,还最能抒发作者的感情。在众多的逆光照片中,被不少报纸编辑看好的,是一位青年在两块岩石之间纵身一跃的剪影照片。这张照片在2017-2018辞旧迎新的众多报纸头版出现。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教育
培养全球化的文明观与“共情”的沟通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未来的思考31-38

摘要: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给新闻传播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对标"这一具有跨时代和全人类意义的理论创举,就要主动及时培养既有中国立场又熟悉世界话语的新闻传播工作者,改革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冲击。本文从新视界、新定位和新使命三个角度,分析了人类文明自诞生以来具有的公共价值,媒介对社会形态的改造和文明交往的价值;提出以全球化的文明观和"共情"的沟通能力来改革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

审慎前行:美国数据新闻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基于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ACEJMC)100所新闻院校的实证分析39-45

摘要:本文实证分析了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ACEJMC)认证的100所新闻院校开设数据新闻课程的基本情况,研究发现:100所美国新闻院校中开设数据新闻相关技能课程的院校占半数以上,主要侧重于培养可视化技能;已有专门开设数据新闻课程的院校,多以短期工作坊、单一导论型课程为主,其中传统新闻教育名校的数据新闻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完备,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美国新闻专业学生专业忠诚度分析46-50

摘要:本文通过对16所美国大学新闻专业学生数据的分析发现,美国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学生总体注册人数下降,但是这种趋势近来逐渐稳定甚至发生正向反转,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新闻学课程学生注册率正在逐渐提升。同时,新闻专业学生一年后的保有率(Retention Rates)以及整体毕业率依然遵循了不同学校间的"马太效应",研究型大学的新闻专业学生保持了比较高的保有率和本专业毕业率,预示美国相对高质量与高职业忠诚度新闻记者资源总体稳定。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随笔
学院文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基51-57

摘要:新闻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的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物理空间、实验设施、实践基地,还有学院的整体氛围或学习环境。学院文化是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它在提升学生的道德、塑造良好的情操、强化专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营造学习氛围及增强对学院、专业的认同感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要建设好学院文化,必须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弘扬历史传统,丰富精神文化,引领学习风尚,提升行为文明。

新闻记者杂志探索经纬
先秦儒家人际交往思想重估与再释——基于胡塞尔现象学视野58-65

摘要:本文借用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本着"中体西用"的原则,从"知识之母"、"本质直观"、"意义积淀"三个方面指出重估、再释先秦儒家人际交往思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另类的媒介建构——对“洋葱新闻”2016美国大选报道的话语分析66-74

摘要:本文以美国"洋葱新闻"2016年大选"报道"为研究对象。与传统的专业新闻生产不同,"洋葱新闻"利用现有的新闻语言框架进行恶搞式的"新闻创作",其内容实际上是非新闻的夸张化表达。本文使用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洋葱新闻",解析"洋葱"层层的话语包裹,探究其所代表的真正意识形态和观点立场是如何通过对立的话语形态完成个性化的表达,从而分析草根文化是如何借助精英文化的语言架构来完成自身价值体系的建构。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对话
全球传播研究的学术使命、想象力与新思维——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Marwan Kraidy教授访谈75-81

摘要:马万·克瑞迪(Marwan M.Kraidy)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的讲席教授,全球传播高等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Research in Global Communication)的创始主任。他擅长基于跨文化体验研究鲜活的传播问题,研究领域包括全球传播、文化与地缘政治学、认同与现代性理论等,已出版10部著作,发表了120余篇论文。

新闻记者杂志学术综述
延安新闻学研究的现状与可拓展空间82-89

摘要:延安时期中共新闻传播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探索,对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者来说,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可贵矿藏。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延安时期直接或间接涉及中国共产党新闻出版与新闻传播方面的历史档案、报刊资料、个人回忆和日记的整理与出版,相关延安时期中国新闻史论与传播实践的研究成果也开始呈现井喷态势。然而,在研究成果迭出的同时,也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与缺憾,亟待后继研究者给予充分重视、完善与补充。

从话语到行动:环境传播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新模式90-94

摘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社会的重视,环境传播的学术意义也随之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对于环境传播的研究还处于总结国外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我国环境传播研究的理论发展与实践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基于多元话语主体的环境传播实践形成了由话语到行动的完整过程。本文从技术、实践与价值三重结构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社会多元主体的环境实践,共同探索环境传播研究的新视野及环境治理的新模式,为达成环境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的互动与共识提供思路。

传播、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再思考——以芝加哥学派为基点95-96

摘要:自凯瑞以来,以库利、杜威、米德和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直是传播学研究中的热点,其中尤以帕克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其著作《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呈现出媒介本身对个体行为和认知的影响以及传播的社会功能。尽管从四位研究者本身的学术历程和著作来看,传播并不是其研究重点,但正如哈特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