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记者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Review

  • 31-1171/G2 国内刊号
  • 1006-3277 国际刊号
  • 1.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记者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记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一月报评、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记者 2010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记者杂志上海世博报道专题
世博会:文化传播的竞技场——兼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跨文化传播意义4-9

摘要:文化多样性正如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一样,是维系文化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条件。斯蒂芬·玛格林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但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意味着文化交往空间以及传播机制的复杂化。

“小”视角做“大”报道——《新闻坊》世博报道特点浅谈10-12

摘要:2010年世博会是上海的盛事,各大媒体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量的报道。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名牌栏目,《新闻坊》对于这个大主题自然也投入了大量的版面。

“海宝一代”看世博的成功尝试——《少年日报》小记者的一次舆论监督报道13-13

摘要:在上海世博会的报道大军中,有一支不起眼的小学生队伍,他们就是《少年日报》世博小记者。自世博会开幕以来,上海《少年日报》开设了"世博小观察员的接力报告"栏目,几乎每天都有一位小记者进世博园采访,并发回报道,

新闻记者杂志探索经纬
增强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14-15

摘要: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讲话强调,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是合理科学进行新闻活动的内在要求——对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谈话的一点体会16-18

摘要:2010年9月9日下午5点钟左右,中共中央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演播厅视察。在观摩了一段关于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的课堂教学之后,他与两名学生进行了简短交谈。其间,他对在场的师生们说,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观察家
掌控互联网舆论主导权:中国新闻业的现实课题18-21

摘要:中国新闻传播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互联网上,这是不争的事实。以往由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与图书出版所掌控的议程设置、话语权、影响力,如今已经渐渐被互联网所包揽。

新闻记者杂志媒介批评
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电子阅读器市场21-21

摘要:据英国《书商》网站10月15日报道,数字时代市场调研公司近日的研究报告称,尽管目前还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等问题,但是中国依靠2009年382万台的出货量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子阅读器市场。

有亮点,也有败笔——简评《新闻联播》“嫦娥二号”发射直播22-24

摘要:2010年10月1日,一个万众瞩目的日子,不全是因为国庆,还因为那个振奋人心的时刻——18时59分57秒!就在这一刻,世人期待已久的"嫦娥二号"腾空而起,中华民族的飞天征程再续新篇。

突发危机事件中媒体传播的专业逻辑与身份边界——以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中的“死亡直播”为例25-28

摘要:10月11日,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发表声明,要求对"8·23"劫持香港人质事件的6名失职警官和政府官员提起行政诉讼。同时,阿基诺三世还批评在人质事件中菲律宾媒体的表现。他指责2名记者电话采访绑匪,导致谈判人员没能与绑匪取得联系。"我们知道电视运营商已采取措施处罚记者,调整紧急情况的报道方案。

人是新闻的主体与主人——从批评《挟尸要价》引发的争论说开去32-33

摘要:《新闻记者》第10期发表陈力丹教授批评获奖照片《挟尸要价》的文章,指出直接暴露尸体形象违背新闻道德规范,呼吁尊重生命、尊重尊严。此前,作者已在自己博客上贴出这篇文章,却招来众多责难,一度成为新浪博客的一个热点。不过令人欣慰的是,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对话
报业体制与运行机制亟待改革——老报人马达访谈录(下)34-44

摘要:我国著名报人、文汇报原党委书记兼总编辑马达先生从抗战时期开始办报,著有《报苑耕耘——马达自选文集》和《马达自述——办报生涯六十年》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张志安博士、博士生白红义同学访问了马老,从2009年9月到12月,多次到华东医院进行访谈。谈话的中心内容是我国报纸工作的发展、建设和改革问题,以及怎样使新闻传媒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马老不顾85岁高龄,且身患癌症,仍以很大的热情和毅力,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思考了多年的想法。我们将访谈内容如实整理成文,供新闻学者和业者共同探讨。本刊第10期刊出了上篇,这里刊出访谈录下篇。

微博影响舆论走势44-44

摘要: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19日的第三季度《中国社会舆情应对能力评估分析报告》指出,微博作为传播新渠道,在舆论应对中体现出一定影响力。

新闻记者杂志新媒体前沿
报纸将在平板电脑上变形转型?——ipad上的中国报纸以及初步阅读体验45-49

摘要:ipad横空出世2010年9月17日,举世瞩目的苹果新品ipad终于在中国大陆开售,吸引了无数"果粉"。就在这一天,中国最大的党报、在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人民日报,在ipad的客户终端上登陆亮相。无论是纯系巧合,还是在计划之列,这都可以说是别开生面、意味深长。

手机短信传播与大学生社会网络的维护和拓展——基于深度访谈的探索性研究报告50-54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手机短信及其社会影响,已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和人文思考。①但相关的实证研究不足,关于手机短信如何影响人们社会网络的研究尚付阙如。漫天飞舞的短信传播,是拉近了人们的关系,还是让人们渐行渐远?本研究作为探索性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实证地考察分析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影响。

美联社拟建数字版权交易中心54-54

摘要:据国外媒体报道,美联社宣布,将成立一家数字版权交易中心,以帮助报纸和广播公司从手机及其他无线设备的新闻服务中获得更多利润。

从新闻品质和公民参与看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55-58

摘要:当地时间2010年4月12日,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揭晓。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体在今年实现了零的突破,美国新闻网站Propublica跟《纽约时报》杂志合作的一篇有关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后新奥尔良一家医疗中心的争议性死亡事件的报道获得调查类报道普利策奖。

新闻记者杂志一月漫笔
把自己做成品牌59-60

摘要:刚收到一段手机小品,辟头就是:"一双鞋,李宁的200多,特步的400多,耐克的800多,你是什么牌子很重要。"

新闻记者杂志新闻调查档案
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及简报——来自上海三所高校的调查60-63

摘要: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1997年以来的历次调查数据显示,年龄在24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始终是我国网络使用族群的主体。事实确实表明,"1977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已经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成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