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大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ism Bimonthly

  • 31-1157/G2 国内刊号
  • 1006-1460 国际刊号
  • 1.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大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大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新闻大学 201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本刊特稿
主持人语1-1

摘要: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其经典著作《框架分析》中用'框架'的概念来解释不同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差异。从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框架分析既可以是对传播内容的意义解析,也可以是对传播主体的意图查核,还可以是对传播效果的间接检视。从传播学的意义上说,争夺话语权也是争夺“框架设置权”。如果说现阶段“中国故事”的“框架设置权”被西方主流媒体所主导,那么学界需要做的是通过学理和数据的分析来揭示“设置了什么框架”和“这些框架是如何设置的”。本期的两篇特稿选择的是“中国故事”当中的核心议题——“一带一路”“人权”“扶贫”,从内容、主体、效果等层面揭示出具象的“故事”和“议题”背后更为抽象的“框架”或“基模”(schema),从而为我国的外宣实践提供方向性的参照。从方法论层面来看,一篇采取的是传统的议题“类别化”(categorization)和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路径;另一篇则引入近年来兴起的“计算范式”,并尝试与“思辨范式”进行整合。我们期望这两篇特稿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同道在新闻框架研究的理论创新和范式迭代中贡献“中国智慧”。

断裂的新闻框架:《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扶贫”与“人权”议题的双重话语1-12

摘要:中国的扶贫减贫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也被认为是推动人权发展的一项重要成就。但这一具有正面效应的'中国故事'在西方主流媒体上并没有获得公正的报道,而是与'人权'议题一起呈现出'断裂的框架'的特征。本文基于'扶贫'与'人权'的关系,考察了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在这两个议题上的涉华报道,分析西方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在'扶贫'和'人权'的议题框架及其所表现出的'西方中心'的偏见性认知,从而揭示了建立一套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语境的人权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意义探索与意图查核——“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西方主流媒体报道LDA主题模型分析13-29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5年有余,已成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主题模型,对5年来美、英、澳、俄、日、法、德等7国主流媒体报道进行数据挖掘,整体勾勒出西方主流媒体舆论地图。本文运用框架与语境作为意义解读理论,国家利益与镜像作为意图透视理论,对西方主流媒体'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主题模型分析结果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意义探索和意图查核。以'上下往返'的方式穿梭于理论探索与数据挖掘之间,整合主题模型'计算范式'与国际传播'理论范式',为大数据时代的国际传播研究提供一种可行路径。

新闻大学杂志默认
《新闻大学》投稿须知(2019版)2-2

摘要:2019年第1期起,本刊改为月刊出版。本刊办刊宗旨为'新闻理论探讨、新闻实践研究、新闻人才培养、新闻学术交流',偏向于刊发问题意识主导、理论层面探讨、规范化的研究成果,不再刊发单纯的描述性报告或对策类研究等类型的论文。本刊将继续坚持实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欢迎海内外学者赐稿,敬请来稿时注意以下事项: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122-122

摘要: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历史上充满活力的年轻学院。学院成立以来坚持'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科研成果较为丰硕,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坚持'高理论性+强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成绩斐然。

新闻大学杂志卷首语
新闻传播研究的三维空间3-3

摘要:办刊是难的。难有多种,其中一难在于:办刊的宗旨、刊物旨趣不能在每一期、每一篇文章中得到饱满的体现,这种遗憾有些类似于不能在每一滴水中都见到太阳的光亮。毕竟,微观、短线的文本只有聚合后才能彰显出一些宏观、长线的特征和面貌。在每期的有限版面中,很难做到尺幅千里。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史
宋代士人阶层重组与言论清明格局的形成30-45

摘要:宋朝是帝制时代唯一不杀言官的朝代,也是古代社会中言论最为清明的一个时期,这与宋代士人阶层的重组和言官制度设计有密切关系。宋确立了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大量庶族及贫民入仕后替代了原来门阀作为官僚和知识阶层的构成主体,加之对台谏、太学、邸报等制度的改善及对文官优渥待遇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士人阶层从内心修为到实践济世的家国主体意识,达到了帝制时代士大夫治国的一个巅峰。士人阶层的重组不仅对当世舆论生态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大量士人下沉民间,理学鼎盛,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致用而读:新闻纸在晚清官场的兴起(1861-1890)46-58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部分'洋务派'官员的日记、奏折和书信,勉力还原1860年代初到1880年代末晚清官员阅读新闻纸的情形。研究发现,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新闻纸逐渐参与到中西交涉的多重事务之中。在此期间,除了继续打探西方军事情报以外,晚清官员在处理贸易、教案、边疆与朝贡国危机等重大事件中,也十分关注新闻纸上的外国动态、国际形势和对中西交涉的评论,并常根据新闻纸报道处理实际事务。本文认为,晚清洋务官员对新闻纸的实用主义心态,是特殊历史脉络的产物。这种阅读方式在甲午以后,让位于报纸的文人论政,为致用而读遂成为历史书写的低音。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交互式可视化新闻的“阅读”:一项基于受众体验的探索性研究59-73

摘要:作为新闻创新的重要代表,基于数字技术、视觉呈现及视觉分析工具的可视化新闻引发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如何从受众的角度理解和评价这一新闻创新?本研究尝试从传统认知范式和聚焦于信息处理过程的解释转换到一种更具身化、分布式的认知范式来理解这项创新;借助可供性视角,通过一项小规模的探索性研究,考察交互式可视化新闻的物质性与受众技艺之间的互动,以理解这类新闻创新的特征及意义。研究建议,交互式可视化新闻创新在生产可供性方面应关注受众建构自身故事的偏好,同时积极引入各类数字技术,以大幅提升社交及移动可供性。

新闻大学杂志传播学
互联网使用对留美中国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74-86

摘要:本文以普渡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留美中国学生互联网使用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研究发现,英文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对美国文化认同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中国文化认同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互联网使用动机、互联网自我效能以及通过互联网与家人联系频率对文化认同有显著影响。

新闻大学杂志新媒体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灾难事件舆情治理研究与路径转向87-98

摘要:城市灾难事件舆情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当前,传统的灾难舆情应对系统已无法解决不断动态演化的、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城市灾难舆情治理问题。大数据分析能够为灾难舆情治理体系创新与路径转向提供有力支撑。它实现了对城市灾难事件舆情的关联性分析与全要素动态分析,精准化地进行灾难风险预警、舆情研判与灾难舆情应急响应,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化媒体在灾难舆情引导与风险沟通方面的重要作用。未来,城市灾难事件舆情治理应以'城市'作为载体与纽带,从时、空两个向度实现研究路径转向,即从区域差异视角,深入剖析多灾种城市灾难事件舆情空间分布规律;从历史比较视角,深入优化城市灾难事件舆情响应与决策方案。在此基础上,以建立韧性城市为目标,完善城市灾难事件舆情多主体协同治理、分类综合治理机制创新,实现城市灾难事件舆情的善治。

新闻大学杂志广播电视
我国广电公共服务研究的文献追溯与价值辨析(1980-2018)99-115

摘要:本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与传统文献综述结合的混合研究路径,对1980—2018年广电公共服务领域的知识生产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30多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议题经历了从引介西方公共电视经验到探索本土广电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再到关注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公共服务转型实践;新闻传播学科的传统名校在这一细分领域中依然保持了优势,但机构之间的合作明显缺失;业界和学界共同参与了这一议题研究,但发文量与被引量并未形成正相关关系;近年来虽有少数其他学科研究者涉足该领域,但总体而言,研究存在着追逐热点偏好、学科视角单一、学术合作稀缺、创新成果匮乏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耕细分领域、加强跨学科合作和关注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