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论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Forum

  • 45-1002/C 国内刊号
  • 1004-4434 国际刊号
  • 0.6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论坛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论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

学术论坛 201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论坛杂志哲学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解范式演变及其存在论革命1-5

摘要: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理解的深化与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生成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生成经历了复杂的逻辑进路,可区分为意识形态襁褓束缚、意识形态决裂开端与隐性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初步形成、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正式形成四个阶段。相应地,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解范式的核心范畴经历了从荒谬到颠倒、异化、存在的演变,最终实现了意识形态理解与批判的存在论革命。

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批判的社会理论理解社会世界的逻辑6-10

摘要:在当代,社会科学主导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在社会理论的产生之初,便存在着理性主义或实证主义与批判理论两种不同的对现代世界的理解逻辑。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这种哲学层面的理解逻辑演变为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即实证研究和批判研究。二战以来,实证社会学迅速发展,有了完备的科研训练方法,而批判理论的本质却被遮蔽。虽然后冷战时期的社会科学中批判研究丰富多元,但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却模糊不清。而在批判理论的源头即卢卡奇的文献中,可以还原出批判的社会理论的理解社会世界的本质。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及其总体性特征——《巴黎手稿》新诠11-15

摘要:现代性批判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总问题”,在《巴黎手稿》中呈现为一个内在贯穿的总体。马克思将对现代性的“原本”即现代性的存在论基础的批判与对现代性的“副本”即现代性的观念论的批判内在关联起来,使其呈现为一个纵向的相互勾连、相互贯穿的总体;同时,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各种共产主义思潮的批判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实现了跨学科视域中的相互关联、相互克服,使其呈现为一个横向的相互勾连、相互贯穿的总体。正是这种双重的总体性特征不仅勾画出《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所作的现代性批判的基本特征,而且凸显出《巴黎手稿》作为内在贯穿的总体性文本的基本特质。这对于重新定位《巴黎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史中的地位、抵制在现代学科分化的背景下“肢解”《巴黎手稿》的学科还原主义解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还是幻想:“辩证乌托邦”从理论到实践16-20

摘要:传统乌托邦因其理论上脱离现实导致在实践层面上归于失败。戴维·哈维重新面对乌托邦传统,重构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整合出新型的“辩证乌托邦”。从“时空辩证法”的角度阐释资本主义替代方案及其合理性,并通过“重建地方”和“捍卫城市权利”这两项空间政治规划使其乌托邦构想从理论走向实践。尽管“辨证乌托邦”在重建希望与实践的关系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乌托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制度体系,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试图以“辩证乌托邦”实质性替代资本主义,都难以实现。

学术论坛杂志政治学
“公民参与质量”与“基层政府信任”——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的研究21-27

摘要:公民参与是民众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向政府(具体表现为各地基层政府)表达自身诉求、试图实现特定预期目标的行为过程,也是政府用以建立和维系与民众之间良性互动关系、提升基层政府受民众信任程度(基层政府信任)的一种方式。文章提出“公民参与质量”这一概念,对公民参与过程作出一种价值评估。“公民参与质量”不仅可以测度公民参与的预期目标及其实现方式的合理性,也直接影响政府与民众之间良性互动的有效性、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文章基于2010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公民参与质量”为自变量,以“基层政府信任”为因变量,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公民参与质量”对“基层政府信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章主张建立和完善制度化和多元化的公民参与方式,改善公民参与主体的结构性品质,从公民参与过程的微观要素和结构入手提升“公民参与质量”,才能持续、有效地增进“基层政府信任”。

GPA规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体系构建28-31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政府采购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有力武器。政府采购的功能目标决定了政府采购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政府采购安全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细分为政府采购经济功能安全、政策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研究表明,加入GPA不仅会削弱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还会加剧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安全威胁。建议基于端正认识、转变理念、完善立法、创新机制、健全保障系统等角度而构建中国政府采购安全体系。

公平施政研究述评32-35

摘要:公平施政是政府公平地施行政务,进行公共治理,以实现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公平的活动与过程,是政府承担的公平职能与责任的体现与表达。已有研究表明,公平施政是实现经济社会公平的路径选择;地方政府公平施政是公平施政的重要层面;政府可以从公平施政理念、制度、具体内容等方面寻求公平施政的实现路径。公平施政研究在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学术论坛杂志经济学
“一带一路”建设中“泛北部湾”产业合作新模式探析36-41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对“泛北部湾”地区产业合作的模式创新发出了强烈需求。“泛北部湾”地区经过多年的合作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依托地缘的通道经济模式、低端切入的比较利益模式、政府切入的自由贸易区模式等三大模式,成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产业合作的先导区。但这三大模式也存在着政府主导力量过强、产业合作经贸化、合作结构同质化等缺陷,建议新常态下“泛北部湾”地区可选择“通道+基地”模式、“平台+门户”模式、跨国跨境产业合作集群模式、自由贸易区升级模式、高端切入的区域大脑模式等,形成产业合作新优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南海海洋保护区建设探析42-47

摘要:作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多元化合作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涵盖了广泛领域的合作。其中,海洋经济合作是该战略的核心。从联动性上说,东南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阵地。鉴于南海地区的政治敏感性,其合作应当从低敏感领域寻求机会。海洋保护区具有保护海洋生态资源与增进区域和平稳定的重要功能,在南海建设海洋保护区符合相关行为体的共同利益,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题中之义。文章从海洋保护区的定义出发,就海洋保护区与南海地区发展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南海海洋保护区建设的思路。

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中的广西:现状、问题、对策研究48-53

摘要:自2000年后,中国-东盟经贸往来快速发展,广西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东盟经贸往来快速发展的十几年来,广西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面临国家层面、东盟层面、自身层面的诸多问题,要想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广西在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广西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发展自身经济,稳固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区域性国际会展中的龙头地位,拓展“两会”战略优势,深化与东盟经贸往来与调整贸易结构。同时,还要利用好“南宁渠道”,构建好互联互通,提升广西作为东盟核心区的功能区作用。

基于T-G模型的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54-59

摘要:我国是大豆的源产地,也曾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大豆总产量的下降与进口依存度的持续增长,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呈现下降之势。文章在构建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理想解法和灰色系统理论相结合的T-G模型的实证方法,通过与世界大豆主产国的比较分析,找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提升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村镇银行SWOT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广西为例60-65

摘要:尽管广西村镇银行近年来发展比较迅猛,但由于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阻力,如何保持村镇银行的稳健、可持续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总结研究。通过对广西村镇银行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四个方面进行SWOT分析,将其内因和外因进行战略组合,进一步探讨适合广西村镇银行未来发展的战略。

生态性创新网络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研究——以广西为例66-71

摘要:生态性创新网络是以集群内创新企业为核心、官产学研为补充,以协同创新为目的 、以合作共生为纽带,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自然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是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生态性创新网络具有优化企业内部创新环境、改善企业外部科研和政策环境、弥补创新资源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文章从科技支撑要素、科技投入要素、科技产出要素、技术创新要素分析,认为广西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找出影响广西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子,即创新环境因子、科研环境因子和企业创新资源因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历史视野下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及其诉讼程序72-76

摘要:通过梳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及其诉讼程序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首先,基于诉讼经济原则和严格责任制度,传统社会并无特殊的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而是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放置于同一诉讼程序,并采取同罚制度。其次,工业社会以来,儿童、未成年人犯罪始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成为国家治理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并在理念、行为和法律、刑罚等各方面应对该问题。最后,当发展到“儿童消逝”阶段,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已呈相当复杂状态,需要区别对待犯罪行为和不良行为,但无论是哪一种行为均需:一方面要挽救、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惩罚,而且即使是惩罚也没有忽略对其挽救与教育。

司法裁判与法律的客观性77-82

摘要:法官裁判总会作出客观性宣称,但在客观性宣称与真正的客观性之间,存在着一个二阶的空间。法官不仅要提出客观性宣称,而且要提出有效的客观性宣称。一个有效的客观性宣称,必须体现其参与客观性与揭示真理的能力。在实践中,一个作出有效客观性宣称的裁判,未必就是符合法律客观真意的裁判,但是,这种“不完美性”并非法治不可接受的缺陷。

不负证明责任当事人之事案解明义务研究83-86

摘要:处分权主义、辩论主义支配下的民事诉讼程序中,若双方诉讼地位并不对等,为落实诉讼法上的武器平等原则,有令不负证明责任当事人协力解明待证事实的必要。有鉴于反证不提出法则本身在解释适用上仍有疑义,且消极不解明事案与本案事实受证明与否并无必然关系,应将事案解明的法律性质定位为“义务”,而非“责任”。明确事案解明义务的成立要件有助于解明讼争事实,避免因过度强调证明困难而使原本不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遭受额外的证明负担。违反事案解明义务的法律效果,应采自由裁量说,允许法官在当事人拒绝协力解明事实时可依心证决定是否对该当事人作出不利的认定,避免因一律使用证明责任转换所生之流弊,确保法律效果适用合乎个案正义。

我国上下级检察机关关系检视与构建87-91

摘要:上下级检察机关的关系具有特殊性,下级院要坚持上级院的统一领导,上级院也要尊重和保障下级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目前我国上下级检察机关的领导关系不够健全,上级院的领导不够规范,下级院的独立地位尚不明确,影响了法律监督职能的充分履行。健全上下级检察机关的关系,应当优化上级院的领导方式,健全相关义务和责任机制,建立起上级院领导与下级院独立行使职权相结合的一体化关系模式。

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实质出罪92-95

摘要:改革创新需要刑事司法的容错,而我国现行的刑事立法体制和司法习惯使得刑事司法的容错机能很难发挥。这需要贯彻实质的犯罪观和对犯罪的实质解释,并通过实质的出罪来实现这一目的。实质的出罪主要是指在犯罪构成评价之外,通过对犯罪的实质评价来达到出罪的效果。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关于犯罪本质的社会危害性一直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合理性不在其名称本身,而在于其是否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和能否承担起实质出罪的职能。作为实质出罪的理由,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标准应当是社会相当性。社会相当性评价可以为改革创新行为的合理司法出罪提供广阔的解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