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论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Forum

  • 45-1002/C 国内刊号
  • 1004-4434 国际刊号
  • 0.6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论坛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论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

学术论坛 2009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论坛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中国马克思学研究的核心1-5

摘要:中国马克思学研究是一个包括诸多任务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中国马克思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认真分析中国马克思学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构建中国马克思学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全面探索构建中国马克思学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架构,科学理解中国马克思学的整体性,是推进中国马克思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对传统重德精神的超越6-10

摘要: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重德的思想贯穿于民族的发展过程,在几千年历史积淀中形成了重视道德,崇尚情操的情怀。“重德”是指在人的言行中,自觉地以道德价值约束自已,养成以德为本,笃情重谊,凡事以礼为先,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敬老爱幼的精神。邓小平批判地继承了民族的重德精神,强调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核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搞好思想道德建设,使传统重德精神得到光大和升华。

和谐美学的建构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11-15

摘要:和谐美学的建构要求培育健全的审美主体、均衡的审美客体、和谐的审美环境和统一的审美关系。和谐美学的建构不但发扬了中国传统美学和社会政治原则,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内涵,而且最能体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有利于摆脱人的异化,有利于克服实践论美学的二元对立,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

马克思关于服务的商品性论述与法律对于服务的财产权保护16-20

摘要:从本质上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之分,并非以是否创造物质财富为依据,而是以是否为卖而劳动即是否生产商品为标准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将生产劳动界定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服务在本质上是劳动本身而非劳动力,因此服务活动作为一种商品,同时也是财产权的适格客体,应该纳入财产法体系。作为财产权的客体,服务财产除了独立于其具体提供者的人身外,还具有服务对象明确性、服务对价确定性和服务目的具体性的特点。

学术论坛杂志哲学研究
费耶阿本德的不可通约性理论的研究21-25

摘要:费耶阿本德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不可通约的观点是费耶阿本德哲学的基础。文章通过对费耶阿本德不可通约理论的主要内容的分析,折射出不可通约的理论对后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因为费耶阿本德的不可通约的理论反对的同样是理性中心主义,这与后现代的观点是一致的。他的不可通约的观点也进一步表明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有开始融合的趋向。

境遇与经权的不谋而合——弗莱彻境遇伦理和孔孟经权学说之比思26-29

摘要:弗莱彻的境遇伦理与中国儒家孔子、孟子的经权学说虽有诸多差异,如前者重行善轻知善,后者则知善与行善并重;前者将良心作为未来判断的指导,后者还强调其反思作用;前者在决断时注重理智的计算与权衡而后者则注重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二者深刻的相像的社会景况、相似的最高准则和相近的关怀对象,却为现世带来了启迪:回归多样性生活世界、认肯道德责任中的决断自由和互动时空域中对道德原则的主动消化。

批判性思维及其社会文化功能30-33

摘要:批判性思维不仅指谓一套可由逻辑或其他类似课程提供的具体思维技能和方法,更指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甚至一种人生态度。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学在学理上交叉,其交叉部分就是非形式逻辑,而非形式逻辑是对逻辑推论理论在实际非形式论证中的作用机理的刻画。作为逻辑学的重要分支,批判性思维也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因而应大力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

学术论坛杂志政治学研究
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视野中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之关系34-38

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视野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既不同于自由主义所说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二元分离、相互对立的关系,也不完全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统治机器和社会阶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是一种有限度的分离和有差别的互动关系。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关系层面上,它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制度性分离,并认为这种分离能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剥削关系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在“国家和社会阶级”关系层面上,它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资产阶级的简单统治工具,国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阶级关系进行调和;同时它还认为,这种超越并没有完全使国家脱离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仍然要服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本质性规定。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与西方主流政治学完全不同的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解释力。

中共收入分配思想和政策的发展及其历史启示39-42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是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60年,也是各项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的60年。收入分配领域经过不断改革和调整,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个人收入分配理论。文章分三个阶段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共分配思想和政策的发展,结合分配思想和政策演变的轨迹,得出了三方面的历史启示。

西部开发视阈中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43-46

摘要:文章从先锋队、先行者、创建者、决策者、指挥者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少数民族干部在西部开发中的关键作用,从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数量、素质、结构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存在问题,从拓宽干部来源渠道、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注重干部实践锻炼、完善干部队伍结构、健全干部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探索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整合党的社会资本 促进社会和谐47-50

摘要:社会资本是嵌入社会关系的资源,可以分为制度资本和关系资本。整合党的社会资本就是整合嵌入在党的社会关系的社会资本,促使党内关系、党际关系和党群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范畴浅析51-56

摘要: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当代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发展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使发展范畴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得到凸显和强化。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改革内涵研究57-60

摘要:文章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研究改革的哲学内涵,从五个方面诠释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改革的哲学内涵:其一,从理论依据和社会根源看,改革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其二,从社会性质与变革对象看,改革是社会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具体制度或具体做法的主动变革。其三,从运动状态与变化形式看,改革是社会量变与部分质变。其四,从社会主体与实践要求看,改革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重要内容与基本形式之一。其五,从理论体系与逻辑结构看,改革是与革命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范畴,两者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社会矛盾范畴,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述论61-6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可分为恢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丰富和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拓展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三个阶段,其时代主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调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思路从不破不立、“破”字当头转向重在建设、以立为本,从封闭、排斥转向开放、宽容,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全部优秀成果;主导与非主导、一元与多元矛盾的处理原则,从有“一”无“多”、以“一”盖“多”转向以“一”导“多”,以“多”促“一”,“一”“多”共荣;对外策略从“泛化”、“对立”转化为“淡化”、“坚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道德人格培养66-69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道德人格培养提供了价值规范目标和丰富的精神食粮;健康良好的道德人格养成又有利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主体,在健全自身道德人格中应主动承担道德责任、积极追求善的道德生活、努力趋向完满人格和力争实现自我价值;作为社会,应为道德人格培养提供良好的道德选择环境,创设培养个体理性、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教育,建立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道德行为评价体系。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优化,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

乡镇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问题研究70-73

摘要:乡镇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上存在执行无力、执行不力、执行过力和执行费力四个方面的问题。公共政策与乡镇实际需要的冲突,乡镇政府权威和能力的弱化,沉重的财政负担,滞后的人文社会环境是最直接的制约。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能力的途径主要有:提升公共政策质量,理顺县一乡一村之间的关系,革新乡镇政权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务员队伍建设以及优化执行环境。

论危机管理视角下的政府形象构建74-77

摘要:社会危机的层出不穷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是全世界人民不得不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尤其在当前我国处在深刻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公共危机的出现容易造成社会矛盾的加剧。而在此过程中,政府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资源,其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有效发挥,对于危机管理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论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78-81

摘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建立起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本文介绍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阐明了国家创新体制作为科技体制的一种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