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友谊之美5-13

摘要:柏拉图讲述的关于厄洛斯(eros,爱欲)和友爱的代表性故事成为美的叙事的基础,亚里士多德作出了友爱或爱的主要叙述:古希腊人称为友爱的这一类爱与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友谊是由我们自由选择的一种社会关系,自由是美的有机组成部分。友谊是感官的,是人类善和美德可感知的实现。友谊之美是拥有和欲求的统一体,拥有和欲求的结合体是美的,这样的爱并只有这样的爱才是自由之爱、相互之爱。这样能在各种美中自由穿梭——想象的无拘无束,艺术材料的自由运用,如此等等。友谊是最具美感的情感体验,它是自由的选择,自由的培养;在相互爱慕、相互拥有和相互的自我舍弃中友谊之花更为繁盛。关于友谊的所有代表性故事都是美的,这不是因为它们由优美的文章写成,而是因为它们是关于真正友谊的故事和回忆。而在当代,在友谊和真理这两种美之间作出选择已不再必要。我们不必在正义和友谊之间作出选择,因为友谊不仅容许正义而且更鼓励正义。我们不必如亚里士多德般声称“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假如这个思考者有朋友,同时拥有真理,他的朋友也能拥有其他真理,如果这两种真理都符合道德规范,那么毫无必要在友情和真理之间作出选择。

学术交流杂志默认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以卢卡奇为考察中心14-20

摘要:中国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经实现了从依附走向独立,从提及走向整体,从译介、评述走向深层具体的过程. 人道主义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底色,对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卢卡奇有丰富而深刻的阐述. 通过梳理中国学术界对卢卡奇人道主义文论的研究和接受历程,可以彰显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及其文论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影响,进而为中国新时期文论发展提供一定的参照借鉴.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演变互动发展——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101-108

摘要: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城市产生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用地结构变动、城市空间职能调整、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形成互动机制,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但鞍山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互动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政府意志和历史继承性,反映了鞍山作为全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其独特的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特征,即密切的关联性和加速性、鲜明的有序性和阶段性、锁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殊性. 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独特历史和特征,决定了鞍山在新一轮振兴东北中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立足资源空间禀赋,推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外向服务化,增强城市核心区集聚功能;积极发展绿色生态都市农业,构建城市生态空间,以促使城市产业演进与空间地域演化得以最大限度的良性发展.

微信电子商务营销的衍生困境与市场规制探析109-115

摘要:微信电子商务作为社会化电子商务的一个特殊形态,在中青年群体中发展极为迅猛。然而,对微商的监管缺乏相应的市场规制,导致微商交易纠纷不断、市场秩序混乱、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探讨微信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营销模式,通过微信电子商务在实践中衍生的困境及问题分析,从经济学和法学视角,提出完善微信电子商务市场规制的对策,建立微信电子商务环境下健康、良性的市场竞争秩序。

新时代互联网治理发展逻辑与路径探索116-120

摘要:互联网治理已成为新时期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互联网治理仍存在目标不清晰、体制机制不顺畅、法律体系有待完善、技术控制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亟需厘清新时期互联网治理的逻辑,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治理机制,加快完善互联网治理法律体系,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的治理,加强对我国网络疆域的技术管控,积极参与互联网治理国际合作,确保互联网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发挥更大作用。

伦理理性化的两个面向:“合理性”与“合礼性”121-127

摘要:伦理理性化是韦伯在对现代性的追问中提炼出的概念,是韦伯理性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现代文明理性化进程反思的逻辑起点. 韦伯认为,伦理理性化是社会理性化的源动力,它诱发了行为的动机,并将其形塑成一种生活态度,从而确立了价值立场. 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伦理理性化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中西方社会的典型伦理观可以归结为“合礼性”与“合理性”. 通过对伦理“合礼性”与“合理性”的考察,可以看出不同伦理观所引起的行动规范的差异. 在跨文化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二者的冲突与弥合,是为了赋予伦理理性化更丰富的内涵,以促进社会理性化.

祭祀礼制与祝文兴衰——对《文心雕龙》祝文评论的补充128-134

摘要:《文心雕龙·祝盟》对齐梁之前的祝体文的源流和基本特征做了概要描述,但关于祝体文产生的历史土壤以及祝文兴衰变化的深层原因,并没有详尽阐释. 祝文的产生、兴盛和衰落是与祭祀文化和祭祀礼制密切相关的,祭祀礼制的建立与瓦解深刻地影响着祝文的繁荣兴衰.上古时期的祝文,起源于古老的祭祀礼仪. 周代礼乐制度的建立和祭祀礼制的大盛以及祝官体制的成熟,使祝体文在周代达到了繁盛阶段. 春秋中叶以后,随着礼乐体制的瓦解,祝体文渐渐走下神圣的祭坛,走向了民间.

贯云石与李白相似之处及原因探析135-141

摘要:贯云石追慕李白,两人在“狂”“仙”“天马”“清新俊逸”之类关键词上有相同、相近之处.其之所以相似主要是由于地域、身世、际遇的相似使然.贯云石所受前人影响,屈原、陶渊明的影响是历代文人共有的,而受李白影响是具体而微的,其为人行事及创作与李白的相似之处也是最多、最大的.

沦陷时期齐齐哈尔地区的灾荒142-148

摘要: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操控占领区的经济命脉,使其成为扩大侵略的军需资源供应地和战略基地,对东北地区实行掠夺式统治,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丧失了对气候的调节功能,导致水土严重流失,加速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 齐齐哈尔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影响,易发生旱、涝、雹和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 日伪当局为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横征暴敛,不恤民情,致使百姓生活愈加贫困,失去抵御灾害的能力,从而加重了灾害的破坏程度. 天灾难以避免,人祸导致的影响则使灾害重上加重. 灾害的发生,造成灾民的财产损失并危及人身安全,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阻断了灾区的交通运输. 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与统治,是沦陷时期齐齐哈尔地区灾害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东华》汉诗在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史证作用149-156

摘要:《东华》是在日本发行的汉文学杂志,主要登载日本作者的汉文学作品,创刊于 1928年,编行机构为“艺文社”. 《东华》中的汉诗作品涉及二战时期中日多方面的历史事件,尤其在直接描写中日战事、反映日本的对外政策、反映日本对侵华战争的态度、反映日本对我国台湾地区的殖民统治以及表现战争带给民众的痛苦等方面具有史证作用. 《东华》并非纯文学性杂志,它虽然是为了存续发展汉文学而创办的,但受到国家、时代等各种因素之影响,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时事性,成为日本舆论宣传的工具,其中的汉诗作品对了解战时日本国民的心态有着重要价值.

论礼仪在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中的核心地位157-162

摘要:俄罗斯思维方式与西方传统理性认识论完全不同,强调与存在的直接、神秘的合一,俄罗斯文化中的神圣之美、神秘主义等,都在东正教看似表象的、外在的礼仪中,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所以礼仪在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敬拜仪式表现出的超理性的神秘主义形式更加具体,更为日常生活化。

试论政教关系对俄国政治文化的影响163-170

摘要:政治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政治活动背后的心理取向和精神风貌。政教关系对俄国政治文化的形成以及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古罗斯对基督教的接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段历史中,政治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弗拉基米尔时代的“罗斯受洗”是靠暴力推动的,这种模式成为俄国后来统治者效法的对象。雅罗斯拉夫加速了基辅罗斯的基督教化进程,并为后世留下了教权为政权服务的政治遗产。尼康的宗教改革客观上起到了巩固沙皇统治的作用,但这次改革引起的教会分裂,却对俄国后来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欧亚主义再反思171-177

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起,欧亚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即古典欧亚主义向新欧亚主义的发展.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欧亚主义一直深刻影响着俄罗斯社会的走向.它融合了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宗教与文学等领域的理论与主张,逐渐演变成为重振俄罗斯的理论武器.新欧亚主义的产生,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欧亚主义相关思想,延续了重振俄罗斯的历史使命.从当前现状来看,新欧亚主义正逐渐影响着俄罗斯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俄罗斯的相关外交政策.古典欧亚主义与新欧亚主义是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结晶,新欧亚主义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印证了其理论的优越性,对新欧亚主义的反思正是透过理论载体洞悉俄罗斯文化与民族特性的有效手段.

当代俄罗斯学者的“老子”思想研究178-184

摘要:俄罗斯的“老子”思想研究,从 19 世纪的比丘林、列夫·托尔斯泰,到 20 世纪的杨兴顺、陶奇夫等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当代俄罗斯学者视野中的“老子”思想,因其显著的“唯物主义”特征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学界的“老子”研究. 其中杨兴顺以斯大林式“唯物主义”强制阐释“老子”,把“道”误读为“客观性”的自然法则,为本体论性质的无神论;陶奇夫则更接近马恩“唯物主义”,揭示了“道”的宇宙论意义及自我构建性、生成性,而“老子”思想的“实践性”则开启了道教修“仙”之途,故其基本还原了历史中真实的“老子”.

青年卢卡奇从悲剧问题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185-185

摘要:陆凯华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对于卢卡奇的两个主要领域即文艺批评与哲学之间的思想理论,以及1915年前卢卡奇的思想发展轨迹,学界尚无系统的研究.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对于定位青年卢卡奇思想,更是对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向与理论意义,至关重要.

文化概念的语义学溯源185-185

摘要:颜岩在《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第5期撰文指出,探讨文化现代性离不开现代性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文化现代性将文化视为现代社会的症候,可谓抓住了本质.文化就是现代性,现代性就是文化,二者是同一个东西.只有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才能被看成一种非自然的、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文化形式.

中东欧国家共产党的优势185-185

摘要:陈爱茹在《国外理论动态》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低谷期,中东欧16国共产党经历了很多曲折:从被禁止到公开的、正常的政治实践活动,从过去的执政党到当今多党制政体中的反对党、在野党.其在上述身份、地位的转换中,经历了无尽的辛酸.

苏俄村社与贫农委员会的博弈结果及原因186-186

摘要:赵旭黎在《俄罗斯研究》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村社具有千年历史,是俄国农民的基层自治组织.十月革命之后,村社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获得了复兴,牢牢控制了苏联农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在夺取政权之初,布尔什维克为控制广大农村地区,曾试图建立并控制基层(村级和乡级)苏维埃,以取代村社,但未获成功.于是在1918年6月转而在农村建立贫农委员会,以期在农村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