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7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作为微观-中观-宏观关系的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5-14

摘要:阿斯曼夫妇提出的记忆在个体与集体层面间来回流动转换的模式可谓社会理论的一大进步。但两种记忆层面如何相互影响,迄无系统的理论阐述之。兹提出一个理论过程,通过此过程,宏观层面的集体记忆会影响个人记忆,个人微观层面的记忆也可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该过程是在中观层面发生的交换,可以第二代互联网中的公开讨论为例说明之。该网络提供了一个论坛,一方面自下而上地汇总个人对过去的看法和解释,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地传播一个社会的主要纪念人物的意义。在此,维基百科及其关于历史的文章和讨论功能被视为第二代互联网呈现的集体记忆的重要例证。因此,我们在理论上将维基百科整合为位于中观层面的中介机构。

记忆史棱镜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产史、文化史与精神史批判15-22

摘要:对反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历史规律,和引导人类实践活动的总体文化结构,分别予以检视,构成了解读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宏观理论依据与微观逻辑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狭义的“物质生产史”棱镜中,把握广义的“文明发展史”进程。这当中,涉及三个主要问题: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何以折射出历史的全部文化图景?第二,构成人类文明基底的文化传统,怎样在生产范式的更迭中保持长时段的延续?第三,应该如何理解以物质生产为座架的政治-经济革命和以变革社会整体文化精神为旨趣的文化革命这二者之间的统一关系?事实上,这是刚性的物质生产逻辑与弹性的文化记忆谱系这二者彼此间博弈和融合的理论两难。它们揭示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显性的“生产-政治革命”和隐性的“交往-文化变迁”以及更为深刻的“记忆-精神演绎”这三个层次上的辩证统一。而“生产史-文化史-记忆史”的共轭结构,将促使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范式向宏大的“精神史”领域跃迁。后者作为保存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记忆之场,乃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得以展开的基底。凭借对人类全部精神结晶的总体性反思,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范式将发生文化-记忆学转向。

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微观研究23-27

摘要:文化认同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进行研究。文化记忆作为文化认同微观研究的切入点,为文化认同的生成提供了文化的连续性内容和规范性生成机制,是使文化认同得以生成的有机土壤。文化记忆视角的微观研究并非要解构和摧毁文化认同的宏观之维,而是要从文化记忆的微观维度来重新审视文化认同,由此而获得一个不断地叠加和积累起来的更具生命力的文化身份印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护被宏观维度的抽象概括所忽略掉的不同文化认同自身独特性的历史内涵。

记忆深处的历史——兼论“精神史研究范式”的意义28-34

摘要:记忆在人成为历史性存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由理性精神支配的经典历史叙事中,记忆往往因为其非理性特征而被边缘化。记忆被边缘化并不意味着它不真实。可以说,记忆具有经验性和规范性双重维度,二者共同促成了记忆在存在论层面上的有意义性和正确性——因而也是真实性。记忆被边缘化也不意味着它对于历史不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历史是由记忆绽出的,因为记忆不仅保存和复活了鲜活的历史经验,而且塑造着我们的历史意识和未来。因此,将记忆引入历史乃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议题。衣俊卿教授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史研究》一书中自觉提出的“精神史研究范式”,便是将记忆与历史结合起来的书写典范。精神史研究范式旨在把握特定的思想理论与特定的文化精神和历史体验之间的一种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侧重建构理论家思想家的思想理论同他的个体的、民族的和人类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历史体验的水乳交融的精神共同体,试图凸显特定的历史、文明、文化、文学、哲学相互交织的文化共同体。精神史研究范式一方面从思想理论的理性逻辑返回到历史、文明和文化的深处,从而用浸透血和泪的历史体验使这一思想理论内在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精神走向自觉;另一方面从特定个体的、民族的和人类的历史体验中的文化主题找到通往这一思想理论自觉的问题意识的通道。这种精神史研究范式反映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为将记忆之声引入历史叙事提供了一个典范,对于突破历史理论研究的盲区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交流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战斗唯物主义与青年马克思——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早期版本及其理论争论35-42

摘要:近年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在文本和理论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基于MEGA^2逻辑顺序和写作顺序文本的比较分析、《巴黎笔记》研究以及这一手稿20世纪理论命运的回顾,提出了一个多方面都有所涉及的问题:如何理解梁赞诺夫和MEGA^1对这部手稿的整理与出版工作。基于文献档案和历史细节,大致可以重构这一思想史叙事: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内的一批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期的作品,是梁赞诺夫领导下的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在列宁“战斗唯物主义”观念引领下,以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运用为指向,回应第二国际以来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研究中的不同倾向,整理编辑并发表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俄文版)和MEGA^1相关卷次中的。从西方“马克思学”人本主义“青年马克思”观点的形成、发展和衰落来看,理论阐发与文本考证之间呈现一种复杂微妙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将文本分析、思想史研究和理论探索有机结合起来。

也谈哲学是不是科学43-48

摘要:哲学是不是科学?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问题,至今依然。回顾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哲学时期,哲学和科学是不分的,哲学就是科学,且是最高科学。中世纪时期两者发生了第一次分离,当时哲学被认为是有用的、可靠的,而科学却被视为不可靠。近代以来,人们仍然把哲学视为科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只有到了现代实验科学发达的时期,人们才开始认为科学是可靠的。哲学,尤其传统哲学只是一种形而上学,不具有科学性,两者出现了严重的背离。那么哲学到底是不是科学?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主要是看我们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科学。如果我们把自然科学视为科学的标准,要求科学必须具备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并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哲学确实不是科学,也不想成为这种科学。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差异,两者不能等同,甚至在很多时候还是彼此对立的,正是这些差异和对立的存在,才既成就了自然科学,也成就了哲学。如果把科学和真理视为同义,认为科学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那么从这一意义上说,哲学就是科学,而且是标准的科学。哲学一直都是与真理同路的,真理是哲学的永恒追求。其实,把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是科学概念的“异化”,是科学主义话语霸权的表现。这种科学主义的狂妄必然会如同胡塞尔当初所批判那样,引起自身的危机。哲学和科学是朋友而不是敌人,它们是人们探索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现代社会正义理论的三种基本进路49-55

摘要:正义是现代政治哲学的重要主题,许多哲学家都曾对现代社会正义问题进行过认真思考,提出了许多卓越的正义理论。其中影响深远的主要有罗尔斯、诺奇克和马克思的正义论。他们的思考代表了现代社会正义论的三种基本进路。罗尔斯的正义论是一种平等正义理论,正义意味着平等,国家的再分配对于社会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诺奇克则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权利和市场,他要求坚决捍卫权利,主张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最关键因素,排斥国家的再分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是最卓越的,也是终极性的,它以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作为关键词,认为真正的正义就是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学术交流杂志外国哲学研究
论康德美学中想象力与知性之间的自由和谐状态56-61

摘要:想象力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经典的问题,西方哲学家们普遍认为,想象力也包含着判断,因而背后具有知性的因素。康德更是对于想象力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想象力问题贯串在他的三大批判之中。在理论理性的领域中,想象力是被制约于纯粹知性概念的规范之下的,这体现了理性自上而下的规约路径;而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与知性处于自由和谐的游戏之中,从而实现向理性的自由复归。想象力与知性的这种辩证关系也展示出自由与理性这两个康德人学思想的宗旨和主题。

从杜威看生产与审美的结合62-67

摘要:审美与生产的分离源于人将生产只看作手段,忽略了生产自身的内在价值。相应地,审美被局限于对已完成的产品的知觉享受,排除了生产的创造过程。生产与审美的结合是一个经验的完成,是在欣赏的知觉控制之下的做与受的平衡。与生产审美性对立的两极是机械性与任意性。生产审美性的实现从根本上依赖于彻底的社会改造,除此之外,人要将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活动与意义有机结合起来。

符号自我——对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自我观的一种修正68-73

摘要:政治哲学领域存在两种对立的自我观,分别是社群主义自我观和新自由主义自我观。两种自我观相互批评,观点截然对立:社群主义认为自我是社群的产物,新自由主义认为自我可以独立于社群而存在。两种自我观本质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还原论倾向。我们如果跳出两种自我观的理论视野,从符号学的立场出发,将自我理解成一个具有弹性的符号表意结构,不但能够对两种截然对立的自我观进行修正,而且还能从一种全新的视角理解自我的本质。符号自我不再是一个孤立和静止的实体,而是成为一个在社会文化中运用符号表意进行互动交流的、具有延展性的符号结构。符号自我显现出了自我的个体性、平等性和多元性。

学术交流杂志政治学研究
坚定文化自信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4-80

摘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学习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坚强的信念不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以强大的前进定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深化,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四个伟大”这一重要论述是以同志为核心中共中央对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重大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四个伟大”的重要论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宽广的理论视野,深入思考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文化自信”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文化自信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有了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激发民族成员的创新力。建立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的体制和机制,激发社会发展创新的活力,更能增添文化的吸引力,更能坚定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要在全社会厚植文化创新意识,进行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传播普及,夯实创新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创造的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的体制和机制,要进行理论研究,及时上升为理论,并在全社会加以推广,为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方案是文化自信的思想之果81-84

摘要:中国方案是对中国模式的新概括和超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讲话中首提中国方案。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及文化自信的思想之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现。同时,文化自信又为推进中国方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文化动力。

对文化自觉本质的思考85-88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过程中,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需要我们从本质层面对文化自觉的内涵在学术上作出更清晰的阐释。文化自觉在本质上是人们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依据文化发展规律自觉地进行文化保护、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层次:1.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这是文化自觉的起点,主要是一种思维活动,它与文化反思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知识分子往往是这一层次上的文化自觉的先锋。2.通过教育把文化构成要素尤其是价值观、伦理道德观、风俗习惯等传递给群体成员的过程。这是把文化自觉由少数人的理性认识转化为社会大多数成员的集体意识的纽带,也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必要条件。教育在实现文化自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将文化自觉的主体由少数人扩大到多数人的桥梁。3.社会成员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伦理观、风俗习惯等群体文化支配下,在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地使群体文化得以保存、延续、创新。从这三个层次上认识文化自觉,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政府、知识分子、社会大众在文化自觉中的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发挥政府、知识分子、社会大众的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

当代亚文化的生成、特征及其发展趋向89-94

摘要:亚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构成,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时空压缩、空间经济的巨大影响,其传统的历史表征以及新的生成和存在方式均发生了重大改变。本文把亚文化纳入到以新媒介和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当代全球化历史背景视野之下,通过与传统亚文化的比照,对当代新型亚文化的生成基础和时代特征进行了重新定位,并认为坚持多元共生是处理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关系的必由之路。

学术交流杂志法学研究
专利运营法律风险的识别路径95-102

摘要:专利运营旨在发挥专利潜在价值,尤对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提升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我国专利运营中的法律风险呈现多元化,其识别路径尚模糊问题,阻碍了专利运营的深度发展。实质上,专利运营是围绕专利权之“体”和专利垄断地位之“魂”而展开的,结合专利运营风险呈现关键性和阶段性之特点,建议将体魂结合,综合构建法律风险的识别路径。而识别风险不仅可能发生于专利申请阶段而且潜存于“专利死亡之谷”阶段。其实,专利价值与时间成反比,且前一阶段法律风险阻碍着专利进入下一阶段。也就是,在专利运营的法律风险识别中,专利权之体是专利垄断之“魂”存在的前提,削弱“魂”更将减损“体”的价值。

论网络视频产业版权运营及其法律规制103-109

摘要: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以提供平台、分享视频内容为核心,视频内容来源于版权采购、UGC、自制剧。其版权运营模式根据视频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视频分享网站给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一个视频信息交流的与分享平台,另一类是正版视频点播。网络视频产业自诞生以来,版权问题一直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无秩序的版权争夺及版权侵权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两大困境,因此,在法律上应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视频网站合理注意义务及侵权责任方面规制的调整,对侵权视频上传用户予以行政处罚,提高著作权法定赔偿金额,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对视颁聚合链接行为的侵权认定应采取实质呈现标准是主要的法律措施。

学术交流杂志默认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等值性问题新论——从一道司法考试题引发的理论争鸣开始110-116

摘要:女友和母亲同时落水应该先救谁?刑法对此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等值性进行判断。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与作为犯罪之间的等值性判断需要经过形式和实质两个阶段。在形式判断阶段,刑法理论中的“法律规定的义务”“职务上的义务”“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等形式上的义务类型是等值性判断的起点而非终点,对符合某种义务类型的不作为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做进一步实质的价值评判。如果义务主体对法益侵害因果流程的干预义务具有规范意义上的排他性,则可以肯定不作为与作为的等值性。如果多个义务主体同时存在,则每个义务主体的不作为都会因干预义务的排他性消失而失去与作为犯罪的等值性。

公司实际控制人规避执行之反制——从执行权主观范围扩张的角度117-123

摘要:在法院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为规避执行,抽逃、转移公司资产,滥用公司财产独立原则造成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假象,这在被执行人为家族式的私营公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明确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但遗憾的是并未将公司实际控制人纳入规制范围,理论界对执行程序中公司实际控制人恶意逃债相关问题也甚少研究,导致此类案件的执行工作因缺乏法律依据和理论支持,往往陷入困境。因此研究如何反制普遍存在的公司实际控制人滥用法人独立人格规避执行问题十分必要。笔者试图从对相关执行案件的实证分析入手,对规避执行的样态、实践中对公司实际控制人规避执行反制遭遇的困境、公司实际控制人规避执行反制制度的理论根基、如何完善相关制度等做初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