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导引 人类道德良知的孤绝守护者5-5

摘要:2017年1月10日,著名社会学家、新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与世长辞。这位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经常勇于突破已有的理论视域、不断勇敢直面灾难重重的当代困境、孤绝地守护着摇摇欲坠的人类道德高地的思想异常活跃、精力无比充沛的思想家,终究没能逃脱他曾经认真思考过的“生命有限性”(mortality)的宿命。但是,他在人类精神史上留下的丰富的思想遗产,却足以让他所探讨的另一个相关话题“不朽”(immortality)有了真实的意义。

中国在气候合作中的政策选择102-108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气候合作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议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治理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就要积极参与气候合作。当前气候合作的趋势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将持续蓬勃发展,大国牵头将依然是协定生效后的气候合作趋势,中国将为气候合作做出更加有力和积极的贡献。中国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在气候合作中所承担的责任也相应增多,因此在气候合作中应作出适应新形势的政策选择:中国应该重新定位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角色,还应利用自身资金成本和产品价格等优势,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更紧密的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加大力度完善在环境治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以适应气候合作中的制度安排;中国的政策选择,必将对气候合作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作为语言游戏的战略管理109-114

摘要:战略管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核心概念和前提假设上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并在应对日益复杂的战略问题时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从语言建构主义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把战略管理看作战略参与者之间的语言游戏。由此。战略管理也就成为了以语言规则为基础.在动态博弈中形成并通过话语来实现的生活世界。这种理解,也有助于从多元角度理解战略管理。进一步调和不同的方法论源流基础上的概念分歧,补充传统的实证主义战略观的不足,在实践中形成具有共识的战略管理理论。

学术交流杂志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马克思与当代文化理论6-13

摘要:在阶级社会,文化同非物质的、精神上的、智识上的东西相联系,用于为上等阶级的优越性作辩护。而在欧洲社会主义者的计划中,文化的民主化是一个主要元素,主张每个人都有文化权利。马克思也将“文化”视为一种精神性的表现.但其著作中涵盖的许多其他问题也应归入当代的“文化”范畴。古斯塔夫·克列姆开始用“文化”一词指代所有由人创造出来的产品.即文化包括一切由人类加于自然之上的东西。马克思的世界图景比他在“文化”题下所讨论的问题更全面,其方法可以应用到人类行为模式的广阔领域,包括科技、法律、理论思想、宗教和其他文化要素。他认为人类实践是一个由社会结构和文化组成的整体系统。苏联学者将结构分析的优势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哲学假设结合在一起。现代社会以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失调为特征.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社会首次尝试通过将社会结构附属于文化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

流亡之前的鲍曼——齐格蒙特·鲍曼访谈14-19

摘要:关于社会学定位的研究,鲍曼认为,社会学收集“社会”生活所制造的差异的信息。但是需要采取不同立场处理“本质上有争议的”问题,甚至有些争论更有必要、更迫切采取某种立场来解决。“社会现实”是人类的追求与人类对被经历为“强制”的社会压力的抗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无限和开放性的过程,在鲍曼对米尔斯和葛兰西的研究中,生成了“社会学的解释学”这一理论结果。

社会学视域下的生命有限性及同命性——齐格蒙特·鲍曼谈死亡、濒死和不朽20-28

摘要:生命有限性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正是面对死亡的生存才使生命成为人的生命。社会学研究应该包含死亡、不朽、屠杀、自杀、移植、克隆等主题。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每个他者的死亡都会给活着的人提供关于同命性的教训。人所追求的不朽包括延续生命、推迟死亡和留下痕迹、不被遗忘,其中前者在现代生命科技条件下面临着有待回答的深刻问题。

全球化与资本主义——齐格蒙特·鲍曼访谈29-33

摘要:作为利兹大学退休的社会学教授和60本著作的作者,齐格蒙特·鲍曼对全球化和作为寄生性制度的资本主义,对流动的现代性、团结和爱进行了思考。

齐格蒙特·鲍曼的遗产34-37

摘要:齐格蒙特·鲍曼的离世引发了众多的讣告和回应,一些充满敬意,一些充满困惑,另一些则充满嫉妒。社会学界似乎要在两类人之间划清界限:一类是希望通过宣传鲍曼来使自己出名或受到社交媒体关注的人,一类是将鲍曼推到一边的那些知名人士、记者甚至江湖骗子。通过评估鲍曼的思想遗产.可以解释这种困惑。事实上,鲍曼的作品有一种逻辑或模式,他根据流动的现代性的总体理论。有针对性地对爱、个体化、工作和难民等时代性表征加以分析。

鲍曼理论再诠释38-42

摘要:鲍曼的思想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关注社会主义的乌托邦领域,第二阶段开始转向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第三阶段较为激进地宣告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后现代社会的来临.第四阶段则用“流动的现代性”概念取代了“后现代性”概念。鲍曼从“问题化”的理论策略出发.在认知、伦理和制度等维度上深化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研究主题,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社会学和大屠杀等问题。他是一位真正的批判理论家。

齐格蒙特·鲍曼早期的“去自然化”43-46

摘要:鲍曼社会理论的人类学预设同时强调了人类主体的文化性与伦理性。以往的研究未能充分关注鲍曼的早期思想,这使得其社会理论的文化预设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忽视。“去自然化”是鲍曼早期理论的核心规划,它贯穿于鲍曼对文化、社会主义和批判社会学的讨论之中。鲍曼试图将文化理论和社会学锻造成去自然化的理论武器。从而提供改变社会现状的理论前提。追寻一种更好的社会主义是鲍曼“去自然化”规划的核心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知识分子不仅要与社会现状和常识观念展开积极的斗争。更要重新审视自身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

学术交流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人的解放”理论的出场路径与意识形态批判方法的现实检验——重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47-53

摘要:“人的解放”理论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是从对宗教的批判这个起点开始出场的。马克思借助对德国现实制度以及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缺陷的批判来追求“人的解放”。马克思“人的解放”是全人类的“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并重的解放。马克思还指出当时的德国可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哲学革命来实现这样的理想。“人的解放”理论同时也是马卉.思意识形态批判方法的现实检验.为后来马克思思想的成熟确定了方向。

论英国第一代新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54-59

摘要:1960年,《新理性者》《大学》《左派评论》等三本杂志合并为《新左派评论》,标志着以汤普森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左派正式形成。第一代新左派以马克思主义历史文化理论创作为己任,并积极开展政治斗争。就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而言,第一代新左派不仅提出了成熟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开展了改造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实践,并且还为英国新左派转向激进左派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最为重要的是,他们为英国左派打开了独立于苏联与西方的政治发展空间。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理论及其当代意蕴60-65

摘要: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要素辩证关系的哲学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历史辩证法理论发挥了其革命性和批判性的功能;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仍然需要发挥历史辩证法的理论本性。因此,结合时代主题探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理论的实践基础、主体向度、革命功能.准确把握其理论精髓及当代意蕴对于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术交流杂志外国哲学研究
卢梭美学思想的道德意蕴——以西方审美范式浪漫转型为背景66-71

摘要:作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源头,卢梭的美学思想呈现出一种明确的伦理倾向和道德意蕴。“回归自然”的审美趣味、崇尚情感的美学表达、追求自由的审美品格,此三者作为卢梭美学思想中的要义,始终贯穿着卢梭的道德理想,不仅集中体现了卢梭以审美现代性向启蒙现代性发起的质疑和反抗,也反映了西方审美范式由古典向浪漫转型的思想理路。

青年黑格尔从康德主义到柏拉图主义的转向72-77

摘要:黑格尔在其思想形成与发展初期曾有一次重要转向,即从康德主义向柏拉图主义的转向。康德理性思想对黑格尔早期思想有着重要影响,黑格尔一度把康德理性看作是解决人与宗教、人与世界相对立的理论武器。通过康德理性思想,黑格尔开始关注对立问题。然而,法兰克福时期的黑格尔发现,康德理性同样会导致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对立,由此,黑格尔从康德思想转向可以实现“统一性”的柏拉图思想。柏拉图思想是黑格尔青年时期实现自己理想的重要理论依据。黑格尔完美继承了柏拉图辩证法思想的“对立统一”和“差别与联系的统一”两大特征,从而提出自己辩证法的雏形。

诠释学思想与调和性诉求78-83

摘要:施莱尔马赫提出的“一般诠释学”思想,主张建立一种适合所有学科的诠释学理论体系。作为一名神学家和诠释学家,他对于诠释学普遍性的探索,彰显了他对于调和信仰与理性之诉求。这种诉求孕育在神学诠释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并与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相呼应,最终在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体系内得到了浪漫性的实现。

霍布斯哲学体系中的人性观探析84-90

摘要:霍布斯从自然哲学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着手把“人”划分为自然、道德和政治三重生存状态,逻辑地剖析了从“狼性”、“人性”到“龙性”的人性嬗变历程,把人性理解为“狼性”、“人性”和“龙性”的聚合体。在他看来,现实中的每个人既是自然物体,又是国家的建构者,寓居于“自然”与“政治”所勾勒的社会框架内,把自然法与民约法作为行动准则,以有“道德”的角色做人、做事。以此人性观为根据,霍布斯站在为君主制辩护的立场上提出了新的自由观、自然法理论及国家学说。他的人性观深刻影响着西方政治哲学思想。

学术交流杂志政治学研究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的内在关联91-95

摘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提供了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中华文明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知行合一的方法、实事求是的思维、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的情怀、以民为本的理念、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同社会的理想、锐意改革的气度,等等,深深地熔铸为民族性格,默化为人们的行为方式,在中国道路的选择及实践中发挥出独特的适应力和内聚力。因此.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的内在联系对于澄清人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增强中国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