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本刊特稿
社科联组织保持和增强“四性”的再思考5-8

摘要:实践证明,社科联组织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服务广大社科工作者的十分必要且充分有效的组织形式。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群团工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全局高度,赋予党的群团工作明确定位并提出总体要求,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好社科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作为群团组织的重要一员。社科联组织亟须深刻认识做好自身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以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通过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和服务性,发挥社科联的独特价值,做好新形势下社科联工作。

学术交流杂志默认
导引植根于生活世界和文化丰富性的历史哲学9-9

摘要:在任何文明时代,对于历史的认识和反思都是人之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而在近现代日益发达的理性文明条件下,人类对于历史的反思进入了一种自觉的状态,与此相适应的是各种历史理论和历史哲学的建构。随着人类精神中理性普遍性的不断增强,历史认识和历史反思的聚焦点更多地指向历史内涵中的普遍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的东西,历史哲学也更加热衷于建立包含着各种允诺的宏大叙事。

现代俄罗斯国家行政改革反思221-221

摘要:郭佩佩、王德文在《人民论坛》2015年第36期撰文指出,在俄罗斯转型过程中,行政改革在国家改革序列上的优先度一直不高,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俄罗斯行政改革呈现出总体滞后但正朝着渐进性改革方向发展的特征。

特鲁别茨柯依的俄罗斯文化观221-221

摘要:杨衍春在《俄罗斯文艺》2015年第4期撰文指出,特鲁别茨柯依作为欧亚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俄罗斯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阐释和解读,他认为心理因素、民族因素及语言因素构成了俄罗斯文化的结构。特鲁别茨柯依坚持俄罗斯文化中图兰元素的存在,他努力利用俄罗斯文化中存在的各种形式,证明图兰元素在俄罗斯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充分研究语言、艺术和诗歌基础上,特鲁别茨柯依发现了以突厥族为代表的图兰部落共有的心理特点。强调属于图兰部落的蒙古族对于俄罗斯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

中俄战略对接是对两国发展诉求的理性考量221-222

摘要:初冬梅在《当代世界)2015年第12期撰文指出,中俄两国战略对接,表明两国看到了双方的利益契合点,并致力于携手发展。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网络,可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已有的合作机制或战略相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倡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对接。

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社会组织222-222

摘要:黄立弗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m5年第6期撰文指出,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在传统“志愿性组织”继续存在的同时,为了完成新政权的战略任务,苏联官方倡导群众创造了一种国家主导的崭新的组织形式:“帮助苏维埃政权组织”。志愿性社会组织,并非上级授意,而是由某一行业或群体人士基于志愿而创立组织;

俄罗斯媒体视角下“一带一盟”研究222-223

摘要:李锡奎、严功军在《东北亚论坛》2016年第1期撰文指出,俄罗斯社会对“一带一盟”广泛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我国的重要战略,得到了俄罗斯社会各界的积极肯定,舆论环境总体向好。但是,各种抵制性因素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带一盟”合作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从媒体反映俄罗斯社会各界的情况可以看出,政府或民间、国家或地方都是把“一带一盟”建设与其自身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所以要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实惠与利益。第二,国际关系直接影响着“一带一盟”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的舆论支持度,俄罗斯社会对丝路经济带建设的态度,必然深受国际关系的影响,所以需要谨慎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

俄罗斯社会自组织222-222

摘要:马强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导致的一系列道德失范和社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社会自组织达致社会有机团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式。

乌申斯基的公共教育思想223-223

摘要:曹文明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公共教育思想的建构是乌申斯基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教育民主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等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观念充当批判教育旧制度和构建教育新思路的思想武器,对俄国教育进行的整体上的思考和规划,其主张是:立足于人道主义、依托民主,把满足个体对教育需求作为教育着力点;以世界教育发展的理性为基准,把公民和社会因素作为教育实施的逻辑参照,推行教育民主。进行教育社会转向;建立国民教育体系,力求完善教育的社会功能给人以完整和连续的教育;

当代俄罗斯“新戏剧”概貌223-223

摘要:刘溪在《戏剧文学》2015年第10期撰文指出,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剧坛。一些具有新时代价值取向的当代剧作家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为深厚底蕴。借鉴当代欧美戏剧的新艺术理念与手法,建构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戏剧”潮流。

内涵矛盾的文化概念——评《文化、科学、社会——文化现代性的构成》-F0003

摘要:20世纪60年代,作为布达佩斯学派成员之一的马尔库什在帮助卢卡奇编辑美学著作的过程中,对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在他看来,文化是历史作用在人类身上的力量,是限定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是物质材料和宝藏,供我们选择性地进行再创造。马尔库什认识到,现代性危机正是根源于类本质与个体性的异化,因此开始对传统的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消灭差异的同一化展开了批判。《文化、科学、礼会——文化现代性的构成》(以下简称《文化》)一书就是马尔库什文化批判理论的集中阐述。

黑龙江省社科联八届三次全委会隆重召开-F0002

摘要:2016年3月11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八届三次全委会议在哈尔滨隆重召开。来自全省社科界的2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刘光慧到会并发表讲话。

学术交流杂志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历史的微观透视——论赫勒的碎片化历史哲学10-15

摘要:赫勒晚期所提出的碎片化历史哲学从微观层面分析和描述了在碎片化的(后)现代时代中男男女女应具有的一种经过反思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必须意识到传统历史宏大叙事的非法性并给予积极的批判。历史不再是超级主体的历史,而成为个体的历史,因而也是我们社团(主体间性)的历史;真理必须是与个人相关的,因而也是与人的整体生存相关的,这样的真理才能是历史的:碎片化的历史仍保留着某种意义.即作为社团精神的绝对精神。可以说,赫勒的历史哲学是一种文化哲学,一种伦理学,它讲述破碎时代个体如何保持完整。

赫勒的碎片化历史哲学与年鉴学派“新史学”的比较16-20

摘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欧布达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提出了一种后现代历史哲学,并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对历史进行了深度解读,从而对传统历史哲学的宏大叙事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法国的年鉴学派也在继续着他们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并不断地进行史学革新,扩展历史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年鉴学派对于长时段重要地位的论述和其对普通个人心态及日常生活的重视,与后现代历史哲学存在很多的相似性,年鉴学派的史学革新与赫勒的后现代历史哲学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碎片化为特征的史学研究的发展。

学术交流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考察殖民活动的四个维度及其当代意义21-27

摘要:"双重使命说"只是对马克思殖民理论的简单概括。实际上,马克思从世界历史、文明、资本积累和道义等维度对殖民活动进行了全面考察。一是西方的殖民拓展加速了世界历史生成;二是西方的殖民活动传播了先进文明。同时扼杀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是“系统殖民”凸显了殖民扩张的狭隘性;四是殖民掠夺非正义非人道,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坚决反抗。马克思的四个维度揭示了西方殖民活动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同时把发展的代价转嫁到了非西方。它对我们正确把握后殖民理论,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的马克思概念演进及的"社会"新解28-33

摘要:"社会"概念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这一概念具有其历史起源和流变过程。马克思的社会概念既从西方传统的社会思想中汲取营养,又受黑格尔的影响具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现实为背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之上,马克思以劳动为基础对“社会”有机体作出了唯物的、历史的阐释。

柯亨重建社会主义的批判性考察34-38

摘要:作为社会主义平等主义的代表,柯亨对社会主义进行了重新建构和道德辩护。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拒斥经典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的前提下证明社会主义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是将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和共享原则,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以及基督教的精神风尚相结合来证明社会主义的现实性。然而,站在马克思的立场上来看,柯亨对社会主义的重新建构存在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的误解。

中国传统日常交往礼俗的文化批判39-43

摘要:具有自发性和重复性特点的日常交往礼俗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前现代文化模式。并成为中国现代性的强大的文化阻滞力。因此,中国日常交往礼俗从传统向现代转换具有历史必然性。关于中国日常交往礼俗的重建机制,我们应考虑两方面因素:对待传统交往礼俗.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兼收并蓄,而应采取扬弃的方式,使其“脱域”出来形成一种理性化的交往规则:西方文化模式与现代性批判理论虽不能照抄照搬,但对中国日常交往礼俗的重建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日常交往礼俗的重建有助于我们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并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