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5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导引 人类精神危机年代的文化守望5-5

摘要:卢卡奇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而且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卢卡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思想价值取向直至理论研究主题。尤其需强调的是,卢卡奇通过现代物化世界中人类文化精神危机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自觉地敞开了宽阔的文化批判视域,从而使文化批判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这对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卢卡奇身边的布达佩斯学派的理论家们更是产出了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学术交流杂志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批判的力量与缺陷——以阿格妮丝·赫勒的思想为例6-10

摘要: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作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反思批判力量,从出现伊始就具有道德的含义。例如赫勒对个性、责任、命运和有意义生活的探求,不仅具有哲学含义,而且具有道德含义。这些词汇编织成一种新的语言和知识之网并获得新的权力时,便具有了政治的含义,即自由民主制度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面对语言和知识所编织的权力之网,唯有哲学的精神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权力之网中挣脱。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回到马克思”的道路需重走一遍:在理论上.个性应重新与类本质相结合;在道德实践上,道德个性应与包容相结合;在政治上,应将自由民主制度拉下道德圣坛,认真对待不一样的社会体制和政治制度。这也求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自觉服务于中国道路与中国问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建构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从承诺到乌托邦:高级文化的双重困境与现代性的曲折进路——谈马尔库什的文化理论11-15

摘要:“高级文化”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马尔库什对现代性的反思已介入到文化批判层面。作为高级文化的两极,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角力既表明现代性中启蒙思潮和浪漫主义的分野,又印证了高级文化自身面临的内在含混性。同时,现代性催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模糊了高级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原本明晰的界限,从外部将高级文化活动全面曲解为鄙俗的文化商品生产。显然,马尔库什试图从高级文化面临的以上两方面困境入手揭示现代性固有的顽疾:随着商品生产对日常生活掌控程度的不断深化,现代性关于人类进步的承诺将在文化工业的冲击下逐渐蜕变为虚假的乌托邦,其实质是以高级文化的缺失为特征的人的异化。

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对卢卡奇文化可能性问题的回归16-20

摘要:自现代性问题产生以来,审美现代性在对抗社会现代性的过程中展现了独特的批判和价值修复作用。阿格妮丝·赫勒继承和发展了导师卢卡奇的思想遗产,以其独特的生活阅历和对现代性的反思,形成了从审美与日常生活批判视角解决现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审美现代性思想。其归宿点与卢卡奇相同,即追求真实生活的可能性,其个体解放理论为“文化可能性”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说,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实质是对卢卡奇文化可能性问题的回归。

学术交流杂志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理性同一性的阴霾——论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21-25

摘要:在人们高歌颂扬启蒙带来的社会技术进步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却背道而驰,认为已经启蒙的文明在现实当中又倒退回了野蛮状态:神话就是启蒙,启蒙却倒退成了神话,20世纪初法西斯主义的源头恰恰隐藏在由理性同一性逻辑构建的第二自然之中。正是启蒙理性在展开过程中产生了这种非理性,并且以理性的方式展开了非理性,致使理性同一性原则成为社会的唯一原则,高度的整合使得个体丧失了反思和批判的能力,沦为法西斯主义暴行中一个个失去自我的原子。但是,即使他们的批判带有浓厚的悲观情调,启蒙依然具有自我超越性,而且一直在进行中。

一位被遗忘的反法西斯主义理论家——诺伊曼及其纳粹主义批判的缘起、背景与理路26-33

摘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重成员的诺伊曼,长期被中国学术界所忽略,这对于全面把握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发展进程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缺憾。基于这种考量,应了解诺伊曼的生平、著作,以及他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所内从事纳粹研究的缘起、思想背景和学术理路。通过展现诺伊曼与法兰克福学派核心圈观点的差异,揭示出诺伊曼的法西斯主义批判的独特面向及这种理论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法西斯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34-39

摘要:基于对时代所保持的理论敏感,20世纪中叶,刚刚形成不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特别是其中的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从心理学的维度分析其生活时代的最大事件——法西斯主义,并将之视为一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也就构成了该学派对后工业文明及其后果予以反思的一种理论自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为此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包括:其一,力图在重建后的新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为意识形态分析奠定哲学基础,即将意识形态视为对象化过程;其二,在这一哲学基础上,致力于实践批判,即对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现象的法西斯主义进行精神分析,确立了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现实”形式。

西方关怀伦理与儒家仁爱伦理的对比40-45

摘要:西方关怀伦理与儒家仁爱伦理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空,在基础、视角、状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实证性突出,后者主观性较强;前者基于女性视角,后者偏于男性视角;前者的理论在发展中,后者趋于圆熟。但在重视关系、关爱以及实施途径方面却有着共同之处。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西方关怀伦理的理论主旨,挖掘中国传统优秀道德的现实生命力。

学术交流杂志政治学研究
生命政治视域下的反恐政治——齐泽克与阿甘本的对话46-50

摘要:美国9·11事件之后,左翼思想家齐泽克、阿甘本等都在积极思考该事件对美国政局及世界政治格局、政治生态的影响。阿甘本提出了生命政治、牲人和例外状态等政治学概念,使得他的哲学术语成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哲学界的通用理论货币。对于阿甘本的思想,齐泽克有很多借鉴之处,他在《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暴力》等著作中与阿甘本展开了对话。齐泽克在生命政治的视域中思考了美国的反恐主义政治及其意识形态运作的机制,同时也深化了阿甘本生命政治的内涵,发展了牲人概念,展示了当代西方左翼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实绩。

人性理论视角下权力异化及其成因探析51-55

摘要:人性是权力异化研究中的必视角,权力异化的实质是人性的异化,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为认识权力异化问题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理论基础。从权力的产生和来源来看,权力异化表现为形式主体对实质主体的奴役,根源在于人的自利性的本能,实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异化:从权力的主客体关系来看,权力异化表现为客体的工具性对人的主体性的消解,根源在于人的超越性的追求,实质是人的精神属性的异化;从权力的运行和目的来看,权力异化表现为私人利益对公共利益的背离,根源在于人的利他性的有限,实质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异化。

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56-59

摘要: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对20世纪中叶严峻国际形势的反应,也是我国过渡时期理论认知的结果,而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内在区别和联系,是必然实现这一转变的内在逻辑。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我国社会文化性质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历史意义,也有许多教训值得反思。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60-64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个人信仰与价值的培育能够带来社会与国家的长远进步,社会的稳定是个人成长与国家兴盛的保障,国家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带来社会的繁荣与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改善。加强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以人格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为重点,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术交流杂志法学研究
法治改革及其方法论选择65-74

摘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这两种平行的治国方案必须纳入法治改革这一统一的视角和框架之下。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确立了以建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基本方式的法治改革方案。然而,用法治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在深化改革中完成,根据法治方式化解改革与法治的冲突,找出法治与改革实现平衡所需的基本秩序。在我国法治改革的具体推进中,根据我国法治改革“建构”和“变革”的双重特点选择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论路径。

论法治国家进程中的法治政党建设75-79

摘要:我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已经站在新起点上。法治国家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行为模式。中国共产党的法治政党建设是法治国家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法治政党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求;作为一种现实选择,法治政党是法治国家理想实现的关键,制约着“四个全面”的实现程度;作为一种行动目标,法治政党建设必须打造中国特色。

为生态法学正名——兼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80-86

摘要:生态法学虽然一度受到误解,但理论界关于生态法学的讨论奠定了生态法学的学术基础,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实践构成了生态法学的主研究对象,生态法学必然会取代环境法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生态法学继承和超越了环境法学,能全面反映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显著创新。加强对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公众参与司法活动的研究,是生态法学立足于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实践的基本使命。

论改革进程中共识的规范性87-92

摘要:当前的社会共识表达了人们对改革尤其是改革自身规范化的强烈愿望。“以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识”成为解决当前社会失范问题的关键路径。社会共识应该“体现”并“转移”到法律之中,成为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不仅为法律自身提供了合法性来源,而且为人们在改革时期建立起对未知社会关系的稳定预期。这种其识具有规范性质。虽然共识的内容可能来自社会多方面,但共识的形成以及进入法律领域的程序都是受到规范调整的。规范性共识的意义不仅在于社会成员的认知,更在于其能够真正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即社会成员的最优选择便是遵守法律规范。

论诉讼欺诈行为的刑法评价——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33条为研究视角93-97

摘要:“诉讼欺诈”是日渐增多的一类特殊案件,关于该行为的讨论理论界从未停止过。从刑法的违法性角度来说,该行为应该构成犯罪,但如果将该行为规定为独立的罪名又与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相违背。《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33条将该行为规定在刑法第307条,对该行为的刑法属性进行了确定。因此,我们对该行为的研究应该转向立法之后如何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论我国职务犯罪的新特征及预防98-102

摘要:职务犯罪是当今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消除职务犯罪。它的社会危害性极大,不仅损害公民对政府和公职人员的信赖,削弱民众的守法意识,而且动摇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基础,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予以重点打击的犯罪行为。近年来,我国职务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行贿、受贿手段更加隐蔽、多样化,“窝案”“串案”频发,腐败“家族化”特征显著等。因此,有必实现对公共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监督制约过程的高度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机制。应在刑法理论中立足于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确证法的规范效力,培养民众对法的忠诚信仰;同时通过监督过失理论的适用,追究相关公职人员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