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1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栏
论文化自觉1-4

摘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我国文化建设目标。在世界的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调整时代,倡导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迎接全球化挑战的必然求。树立正确的文化归属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实现文化理性自觉的前提,彻底的文化批判精神是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自觉的重环节,而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凝练民族文化精华、提升民族文化品格,则是实现民族文化高度自觉的确重保证。

全球语境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策略5-9

摘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积极应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表现在:有组织、有策划、有预谋地对我实施“西化”战略;利用中国文化资源、借助中国元素传播西方价值观念;通过“中遗”、“注册”等手段占有我国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锁定强势媒体,寄希望于网络渗透与传播。鉴于此,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当前应实施的策略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固筑起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屏障;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之在全球语境下历久弥新,魅力永恒;致力中华文化“走出去”,赢得世界的尊崇与认同;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确保我国的网络话语主导权;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开展扎实的教育、普及等传承工作,保护我国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起点10-12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关于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和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话语体系,其现实起点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介入视野、进程把握和效果评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起点应该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求,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科学阐释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增强人民群众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邓小平科技思想与中国现代化13-15

摘要:邓小平以其杰出政治家、战略家的敏锐目光,综合考察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思想,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技人才思想等思想,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理顺了现代化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为中国现代化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价值及其困境16-19

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创立的世界体系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作为历史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把世界体系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沃勒斯坦在重建世界体系的努力中陷入了悲观主义和的困境。现从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思想渊源入手,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审视世界体系理论的当代价值和内在困境,从总体上把握世界体系分析范式的合理内核和内在启示,进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生命力。它为全面认识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重思路,也为全球化背景下探寻适合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现代化模式提供了借鉴。

百年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历程20-24

摘要:1840年以来的100多年中,一代代仁人志士尝试多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被引入中国。建党以来的近百年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经历了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建党之前的萌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确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四个阶段。这种发展最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指导了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大事件”作用下的城市人文精神——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主要案例25-29

摘要:引领世界三大“大事件”的世博会,不仅改变了城市空间更影响着城市的人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在申博成功的初始阶段、筹办直至世博运营阶段以及世博后等三个时期为办博城市的人文精神层面带来了世博效应,促使上海城市精神的理论觉醒,并进一步张扬了蕴含其中的创新文化、和谐理念、志愿奉献精神与法治廉正气象。在揭橥上述之余,从城市管治理论、城市营销理论视角对“大事件”提升城市人文精神作出了解析。

论政治文明进程中的网络民意表达30-32

摘要:政治文明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及其应用。网络以其独特的技术性,营造了一个表达意见和诉求的话语空间。人们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发表对国家事务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形成网络民意。网络民意具有直接性、及时性、虚拟性、平民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表现出巨大的思想意识力量,对政治文明产生影响。一方面,网络民意表达传承了政治文明意识的内容,反映了政治行为文明的状况,为政治制度文明提供新的生长点;另一方面,网络民意表达需政治文明提供宽容的表达环境、理性的表达行为和完善的表达制度的支撑。为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尊重网络民意,善用网络民意,规制网络民意,以此保障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现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加速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进程。

民族复兴与“一件大事”33-36

摘要: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总结了我们党在民族复兴的90年征程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相继完成了“三件大事”,而民主革命即第一件大事中的成果,其中三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宝贵经验,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一是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人民和民族的先锋队。二是中华民族是根基强大的民族,共产党根植在人民群众的土壤中,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所以我们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三是中华民族是英才辈出的民族。每逢历史紧关头,总涌现出一大批年轻英才。总书记把青年人才培养和造就问题提到从未有过的战略高度,并对青年干部和青年英才寄予厚望和重托,求我们党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大批年轻干部,为我们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进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筑牢以人才为第一战略资源的强大基础。深入学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使我们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中嘹望我们党在民族复兴90年历史征程中的作用。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主预期发展的求有:一是预期科学发展是民族复兴的永恒主题,二是预期科学创新是民族复兴的生命源泉,三是预期改革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论人的价值追求的结构37-39

摘要:人类历史不外是人的价值追求的不断改变而已,正是在价值追求的历史更替中,人成为了人自己,社会也不断改变其自身的形式。人的价值追求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人的价值追求的对象,分为物质价值追求和精神价值追求;按人的价值追求的功用,划分为生存的价值追求、享受的价值追求、发展的价值追求;按主体的不同,分为未成年人、青年、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价值追求,还可以从人发展的历史形态、人生存的不同民族国家、人不同的宗教信仰等角度来划分。人的价值追求的产生、发展和实现是一个辩证运动过程,从动态发展看,表现为价值情感到价值认同再到价值实践的过程。价值情感是前提。价值认同是基础。价值实践是根本。

信:传统伦理的多维视域40-42

摘要: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思想之一,诸子经典著作中多次论及“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有若干重内容,包括:诚信,诚其意者毋自欺,对应人身体的心,即所谓“心中诚”;义信,惟义所在毋欺天,对应人身体的首,即所谓“头顶天”;礼信,非礼勿动毋逾矩,对应人身体的手,即所谓“手执礼”;谨信,谨言慎行毋轻诺,对应人身体的口,即所谓“言出谨”;忠信,谋忠交信毋欺人,对应人身体的足,即所谓“行事忠”。

劳动就业政策变革的现实性分析43-47

摘要:劳动就业政策的变革,除了与本国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基础相适应,并进行互补性与综合性等相关制度设计以外,还应当具有政治可行性。其中,互补性与综合性主表现为就业保护与社会保护之间的互补性、消极的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之间的互补性、税收与失业救济之间的互补性、经济性互补与政治性互补之间的互补性等;政治可行性的核心是各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的平衡。就业保护的政治性支持与“租“的存在、劳动力市场僵化的政治性支持与“失业的自我强化机制”、劳动力市场边缘灵活化改革的政治性支持与中位选民的变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税收与暴露效应等是劳动就业政策变革政治可行性的集中体现与决定因素。

转型期俄罗斯民族主义与新欧亚主义理论之契合48-51

摘要:民族主义是全球重的社会思潮,其理论错综复杂,社会影响巨大。俄罗斯转型期的民族主义是俄罗斯社会不同阶层情绪、动机、目的及行为的复合体,众多俄罗斯学者提出新理论旨在为民族主义提供全新的发展道路并进行阐释。民族主义者杜金提出的新欧亚主义沿袭古典欧亚主义传统,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阐述俄罗斯民族特质及其应有的个性发展模式,其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新欧亚主义顺应历史潮流,不仅是转型期俄罗斯民族主义代表性理论,而且为面临抉择的俄罗斯指出了可实践的新道路而逐渐被广泛接受,成为当今俄罗斯主流政治哲学思想。

后苏联时代初期政治改革的非道德性及其后果52-56

摘要:后苏联时代初期的社会政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明显的“非道德”特色,多党派发育方式的非道德化、政党行动的自我利益中心化、政治实践过程的实用主义化、种族和边疆地区政治活动的分裂化、对特殊人群和阶层安置问题上的非人道化是其集中表现。非道德的政治改革导致社会陷入全面混乱、国家政治发展失去价值指引、政权的不稳定性极度增强等后果。

论生态损害的救济及其特征57-60

摘要:缺乏对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法律制度是当前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根源,这种缺失有违环境法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侵权损害救济只是解决了受损生态环境中“人”的损害问题,对生态环境本身的损害却无能为力,因而建立生态损害救济的法律制度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不可或缺的举措。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来看,生态损害的救济也是必的。与环境侵权损害的救济相比较,生态损害救济具有公法性、补偿性和国际趋同性的特点。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困境分析与正当性价值之追问61-64

摘要: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高标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以发达国家跨国集团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中被过度保护,知识产权国际立法的公正性受到一定质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大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很难调和的矛盾与冲突,这引起人们对困境下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正当性价值的深思。知识产权的私权特性与垄断本质为知识产权国际立法的不公正性埋下了诱因,国际知识产权立法对利益冲突进行协调,而如何进行利益均衡,需一个对公平价值的理解,同时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也体现创新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并符合效率价值的求。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价值应理性地分析与判断,对其所蕴含的其他价值应进一步挖掘。

论刑罚执行检察监督的价值目标65-67

摘要:刑罚执行检察监督的价值目标是检察机关依据宪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通过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所达到的目的。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进行监督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复合的,是一个有机结合的价值目标体系,是由直接价值目标与终极价值目标组成的体系。直接价值目标是实现刑罚目的,即惩罚犯罪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公平正义、保护罪犯人权。

论“人民司法”的城市实践——以哈尔滨解放区司法建设为例68-71

摘要:城市解放区的司法建设是在借鉴陕甘宁边区“人民司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初期的沿用农村根据地的司法经验阶段,依靠群众路线建立了新的司法机构,遴选了新的司法人员,制定了城市便民的司法制度,巩固了新生城市政权。但由于城市背景复杂,政治、经济模式也与以往根据地不同,城市解放区的司法建设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需,开始了对“人民司法”理念与实践的大胆探索与突破,使“人民司法”在体现“群众路线”、“为民”、“便民”特征的同时,注意城市各个阶层的诉求,一切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丰富了“人民司法”的内涵,处理了大量的民、刑事案件,进一步规范了司法制度。“人民司法”的城市实践,是新中国司法建设历程的重环节,为巩固城市政权、保障经济发展、支援前线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对国家司法建设的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