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0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力——语言哲学与日常语言5-9

摘要: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对哲学的重新理解可以说是哲学史上和哲学观点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其核心思想就是“语言游戏”。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词语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分析,从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来加以论述,对语言哲学,尤其是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日常语言哲学,而且对语言学也有很深的影响。他后期的语言现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

论尼采的古希腊情结10-14

摘要:不仅是尼采,西方人对古希腊有“根”的情怀,德国哲学界具有深厚的古希腊情节基础,古希腊给他们以家园感。古希腊情结是尼采哲学的基石,是尼采意图振兴德国的希望。《悲剧的诞生》是尼采古希腊情结的集中体现。尼采的古希腊情结凝聚于对古希腊神话中的日神与酒神的重新估价,并因此产生了尼采的人生哲学,达到了重新阐释世界,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是对人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的重建。

制度的“路径依赖”对中国近代技术发展的影响15-18

摘要:将技术的发展置于广阔的社会制度背景下,对于理解中国近代以来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制度的框架决定了技术的发展方式和内容,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与中国近代技术发展过程相伴的制度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的“记忆”。在中国两千年“官僚集权”的社会中,“官-民”二重结构的基本制度环境始终影响着社会资源的配置;“重农抑商”政策下的“禁榷”、“官工业”等制度安排“暗示”了洋务运动中的企业制度和技术激励制度的内容;官本位的文化积淀决定了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能力配置。制度壁垒导致中国近代技术引进的低效率。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今天和未来做出正确抉择的重要依据。

略论老子“圣人之德”的理想人格19-21

摘要:老子将“道法自然”的天道与“上德不德”的人道联系起来考察“圣人之德”的理想人格,认为“圣人之德”的显著特征是“上德不德”和“上德若谷”,并以“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圣人之德”的成长之道:私寡欲、守柔处弱和清静无为。

龚自珍与传统文化的转折22-25

摘要:龚自珍是近代史开端时期开创风气的人物。他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用公羊学说作为武器,大胆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探析了官僚政治腐败的根源,暴露了当时思想风气的恶浊,憧憬一个变革进取时代的到来。他勇敢地向旧传统挑战,倡导社会变革,倡导个性解放,批判了旧价值现,倡导新价值现,对近代中国人的认识起了首开风气的作用。在学术风气的转变上,他勇于追求真理,用理性精神思考问题,批判封建蒙昧主义和空疏学风,对近代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伦理思想内涵探析26-28

摘要:春秋时期伦理思想在西周孝悌、惠爱、恭谨、节性等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并走向成熟。反映在《左传》中,表现为“信、义、忠、孝、仁”等多方面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左传》各类史实的记载,从社会生活不同领域反映出伦理意识,显示出了它的社会作用。在西周礼乐文明基础上,实现了从对神巫的迷信和崇拜到人文伦理的转变。到孔子时,进一步发展完善,进而形成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影像伦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29-31

摘要:在电视广泛普及、纸介质媒体向读图时代跃进的今天,人们接受新闻信息、感知外部环境更多地是通过图像符号实现的。与此同时,影像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现象的出现,既与媒体的霸权作风和人文关怀意识的薄弱等主体性因素有关,也与“展示细节”、“以偏概全”、“导演事实”等新闻采集方式和简单化的传播思路有关。由此不难透视出新闻实践对新闻理论的背离倾向。新闻影像伦理研究应主要着眼于影像的获取方式,这就使研究具有了关注新闻报道程序的旨趣。

转型期公共行政模式的变迁——由管制行政到服务行政32-36

摘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对公共行政的理念、规则乃至职能的履行模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公共行政的变革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在推动公共行政模式由管制行政走向服务行政。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意味着要转变行政理念、扩大行政主体以及变革管理方式。在为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变迁提供制度以及组织保障的同时,也要警惕行政对民众权利的侵犯、政府对应有职责的放弃等服务行政“异化”现象的发生。

关于盗窃虚拟财产的价值及其行为本质的分析37-40

摘要:所谓虚拟财产,是指以数字化为存在方式的财产。它同非虚拟财产的本质区别在于:只能以二进制的逻辑结构为存在空间,而不能以具有时空性质的物理空间为存在方式。因此,虚拟财产的真实性存在于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虚拟真实,并非存在于思维中的虚构假象。虚拟财产的价值体现,必须经由从虚拟到现实的转化过程。尽管如此,它的获得主要通过人的劳动并伴随财产投入;它通过真实货币的兑换方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当盗窃虚拟财产行为发生时,行为人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受害人承受着实际经济损失,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盗窃虚拟财产行为在本质上与刑法规定的盗窃罪是相同的,并不存在适用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盗窃罪条款的障碍。所以,此类行为应及时得到刑法的否定性评价。

传统管辖权规则在网络侵权案件中的优化——兼评《民事诉讼法》修改稿的相关内容41-44

摘要:在网络侵权案件中,传统国际民事案件的管辖权确定根据面临着极大的困境,新管辖权理论对此也无法施展其用武之地,各国仍在传统管辖权基础上寻求适当的联结因素。为审理网络侵权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所确立的管辖规则,虽然经过了《民事诉讼法》修改稿的修正,仍存在不足。传统管辖理论尽管囿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但其理论精髓在网络案件中仍具有生命力,只是在适用中需要结合网络空间的特性加以考虑。所以对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应在原有的管辖规则上加入对网络技术特性的考虑,建立一种既适合于传统行为方式又适合于网络行为方式的管辖权模式,即在立法时,可以确立原告住所地优先、侵权行为地补充的有序管辖原则。

环境公益诉讼法律问题探析45-48

摘要:环境公益诉讼是公益诉讼制度在环境法领域的典型适用。环境公益诉讼着眼于环境公共利益的维护和保全,提起诉讼的原告可以是与环境侵害后果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社会成员,诉讼目的在于对损害环境公益行为的抑制和预防。我国当前存在着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严重缺失。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完善环境公益诉讼立法,首先要在实体法上创设环境权,其次在诉讼法上放宽现行民事、行政诉讼法中规定的原告资格,扩大可诉案件范围,同时采取减轻原告举证责任、降低诉讼费用等有效的措施加以保障。

论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缺陷与完善49-52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土地征用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土地征用补偿问题也成为我国土地管理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存在较多的问题和缺陷,如立法不完善、补偿标准低、费用分配不合理、补偿形式单一,等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是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维护我国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的关键所在。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适用53-55

摘要: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必须以公司独立人格的合法存在为基本前提,该制度只能适用于特定的个案,且只能是事后适用,而不能预先适用,适用的结果是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启动该制度的原告只能是公司的债权人,并且应当将公司和滥用权利的股东作为共同被告,管辖法院应当以被告住所地来确定。诉讼中应当由原告负责举证,但对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财产混同的特殊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科层制的涵义及结构特征分析——兼评韦伯的科层制理论56-60

摘要:科层制(或官僚制)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功能:科层制组织的有效率的正功能和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反功能。因此,重要的是完整地、科学地理解科层制。韦伯提出科层制结构特征有:根据组织目标进行劳动分工并实现专业化,实行等级制原则,建立合法权威。科层制通过稳定的规章程序运作,科层制的职位占有者具有非人格化的理性特征。在我国科层组织有自己的典型特征:权力过于集中、机构重叠、权责不分和组织行为缺乏理性。客观全面地了科层制基本理论及它的优缺点,对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61-64

摘要:目前,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着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不完全、生产要素泛化、分配的具体衡量标准不确定、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不合理等突出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模糊、分配制度缺位以及缺乏合理实现分配的市场环境。因此,要通过提高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构建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参与分配的制度环境、营造合理实现分配的市场环境等,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

论人力资本投资与健康城市建设65-68

摘要: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研究健康城市建设,我们发现,健康城市建设与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健康城市建设真有增进人力资本的巨大功能,健康城市的宗旨、过程和具体指标都起到了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客观效果;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推动了健康城市建设,对教育、医疗保健、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投资是健康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结构、类别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小城镇投资环境优化的实现途径69-71

摘要: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投资环境建设是小城镇资金筹集的决定因素,优化小城镇投资环境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市场化的资本运行机制。小城镇政府需重新定位其职能,以资本服务与政策引导为主,构建由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外商投资组成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改善投资融资的配套服务,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市场化机制,开放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竞争与创新机制,灵活运用各种融资与补偿方式,建立市场化投融资体制,为拓展资金来源创设良好环境。

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的构建131-134

摘要: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我国也进入矛盾凸现期,新的矛盾不断出现,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这些利益上、政治上及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极易诱发群体性的争吵、打斗,酿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给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严峻挑战。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使其在未发生时能有效预防,刚萌生时能有效化解和控制,发生后能及时妥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