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探新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心理学探新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 36-1228/B 国内刊号
  • 1003-5184 国际刊号
  • 0.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心理学探新是江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心理学探新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心理学、学校与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探新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学探新杂志理论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99-108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心理学会关于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和相关的规定,以及结合心理学科研实践讨论怎样实施这些原则与规定。本文对我国心理学的伦理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主要内容如下:1.人类参与的研究;a.知情同意及欺骗;b.自由退出;c.保护免受伤害和事后情况说明;d.清除有害后果;e.保密。2.动物研究的伦理:a.反对研究动物的论点;b.赞成研究动物的论点。c.研究动物的指南。3.科学欺诈。4.监督伦理实践。

生生:儒家超越死亡焦虑的根本路径109-113

摘要:“生生”思想是儒家超越死亡焦虑的根本路径,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宇宙自然视域下的“原始反终”;血脉和精神传承视域下的“父死子继”;丧礼和祭礼视域下的“慎终追远”;体生和不朽视域下的“存顺没宁”;生死抉择视域下的“杀身成仁”;知命和立命视域下的“顺受其正”。儒家以“生生”思想统摄生死,彰显了深沉的人文智慧。

积极错觉:基于进化论和社会互动的视角114-119

摘要:积极错觉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于维持个体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进化论和社会互动论的视角对积极错觉进行阐述。从进化论的视角看,积极错觉有助于身心健康和认知适应;从社会互动论视角看,积极错觉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化积极错觉的跨文化研究,重视对特殊群体积极错觉的研究,并加强积极错觉的应用研究和脑机制研究。

心理学探新杂志认知心理学
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内隐加工的影响120-126

摘要: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在类比推理的检索阶段和评价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内隐加工的影响。实验一以8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喜好判断范式探讨检索阶段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过程中直觉加工效应和逻辑加工效应的不同影响。实验二以8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评价阶段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过程中直觉加工效应和逻辑加工效应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检索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的影响不显著,评价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和外显加工均有显著影响。

双特征空间客体捆绑关系的存储机制--来自ERP的证据127-132

摘要: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采用延迟匹配任务的实验范式,测查了16名正常被试完成位置客体、方向客体和位置-方向捆绑客体的工作记忆诱发的皮层慢电位。实验发现:在第1个客体呈现后的300ms到600ms之间,在顶叶皮层(CP5、P7、P3),位置客体、方向客体比捆绑客体诱发了一个更负的成分;在右额(F4、FC6、FC2、F8)、右后颞(TP10)、左颞(T7)、左后颞(TP9)等脑区,捆绑客体比单一特征客体诱发出了一个更正的成分;在800至1400ms的慢波成分上,位置和方向捆绑客体在F4、FC6和F8三个记录点诱发的波形比单一特征客体的波形波幅更正。右侧前额叶参与了客体整合表征的存储,该结果支持了情景缓冲器的假设。

简单非一致:以再认启发式使用为例133-139

摘要:再认启发式理论认为人们仅依赖再认做出决策。以两项高低不同再认预测力(效度)的任务为材料,选取初中生(N=138,M=14. 1岁)和成年大学生(N=136,M=19. 3岁)被试,探讨再认启发式使用特征。使用层级多项式加工树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初中生较大学生认识的材料数更少或运用知识比较的正确率更低;(2)再认启发式使用存在被试异质性;(3)初中生再认启发式的使用低于大学生。结论:知识表现出随年龄增长的趋势,再认启发式的使用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决策时初中生相比大学生会更少依赖再认线索。

中小学生校园阅读推进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小学为例140-145

摘要:全民阅读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发展战略,校园阅读是其中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校园阅读的开展并不理想。通过在广州市中小学进行大规模阅读状况调研发现,校园阅读工作开展一直面临“难知、难导、难管”的瓶颈,实际成效不佳。对此,该研究提出了通过构建“互联网+中小学生成长阅读平台”推进校园阅读的创新举措,并在广州市越秀区20多所小学实施试点实验;历时半年,成效显著,学生在阅读的重视程度、投入时间、阅读课外图书的意义性与均衡性、阅读的方式方法及家校支持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据此,提出推进校园阅读的三点建议:应做好顶层设计和建立系统管理与评价机制,应形成家校合作的支持网络,应推广共建学生校园阅读综合信息平台。

心理学探新杂志社会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孝道及心理机制146-150

摘要: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是各领域积极探索的问题,孝道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人们的幸福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然而其在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怎样积极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孝道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孝道能否为提高行孝者的幸福感做出贡献等问题尚存在疑问,积极心理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这些问题的澄清为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促进行孝者自觉自愿地行孝,解决老龄化问题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启示。

道德脸面共享及脸面共享行为:社会关系和伦理事件的影响151-158

摘要:用两个基于情境故事的纸笔实验,探讨了五类重要关系他人卷入三类负向和两类正向道德事件时,个体的脸面共享感受和脸面共享行为。研究1采用3(违背家庭伦理、违背消极义务、违背职业伦理)×5(父-子/女、兄弟、师生、朋友、同乡关系)被试间设计,研究2采用2(维护家庭伦理、维护消极义务)×5(父-子/女、兄弟、师生、朋友、同乡关系)被试间设计。结果发现:(1)当关系人违背道德时,脸面共享强度随关系的亲疏远近逐步减弱;当关系人遵从道德时,脸面共享主要表现在家内和地缘关系上。(2)以孝道观念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对脸面共享感受影响最大。(3)在关系人违背道德时,个体更可能采用‘避而不谈’和‘辩护’行为,较少采用‘划界避殃’行为;个体更可能因家庭成员违背道德而避而不谈,更愿意为关系亲密者而不是为同乡辩护;关系人遵从伦理时,个体更可能采用宣扬行为,而不是表示关系亲密和主动谈及行为;维护家庭伦理比见义勇为更可能被宣扬,后者则更可能被主动谈及。

公平感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经济因素的调节作用159-164

摘要:目的及方法: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数据,采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中国民众公平感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及经济因素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第一,公平感越高,则社会冲突感越低,外在政治效能感越高,越倾向于对社会不平等进行内部归因,即对于社会的整体认知更加积极;第二,经济因素能调节公平感与社会不平等内归因的关系,具体而言,经济水平越低,则公平感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内部归因正向预测作用越大。

不诚实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165-172

摘要:说谎,作为人性的一方面,已经成为心理学、生物进化学、实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关注点。说谎会受到多种文化的谴责,说谎行为也是人们所不支持的。但是国外的研究发现,在普通人群中,不诚实行为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不诚实行为并没有影响被试诚实的自我概念。因此了解这种不诚实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人们认识和识别不诚实行为,提高人际互动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从不诚实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重点介绍了不诚实行为的研究范式、认知神经机制和影响因素。并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1)实验结果的解释水平低;(2)变量操纵不严谨;(3)研究方法局限;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心理学探新杂志应用心理学
情绪智力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成就动机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173-178

摘要:为探讨情绪智力、成就动机、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使用情绪智力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创业意向量表对9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成就动机中介了情绪智力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2)创业自我效能感中介了成就动机与大学生创业意向间的关系。(3)创业自我效能感中介了情绪智力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4)成就动机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情绪智力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关系流动性、拒绝敏感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179-185

摘要:为了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探讨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考察拒绝敏感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揭示高关系流动的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可能的积极作用,以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等为测量工具,对成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关系流动性可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拒绝敏感性在关系流动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关系流动性能预测个体的低拒绝敏感性,进而预测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阻碍群际交往的重要因素186-192

摘要: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是阻碍群际交往的重要因素。基于群际接触理论和群际焦虑理论模型,测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交往时的群际焦虑水平、彼此持有的刻板印象和外群体态度等变量,考查了这些变量的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1)汉族在群际交往过程中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少数民族;(2)女性比男性持有更积极的外群体态度;(3)消极刻板印象是产生群际焦虑和偏见态度的重要原因。减少消极刻板印象、降低群际焦虑是促进群际交往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