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探新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心理学探新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 36-1228/B 国内刊号
  • 1003-5184 国际刊号
  • 0.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心理学探新是江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心理学探新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心理学、学校与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探新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学探新杂志理论心理学
从个体性到社会性:具身研究范式的转向291-295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开始从具身角度看待认知,以具身性为共同话题形成一个与经典离身认知不同的具身研究范式。过去学界主要从个体身体视角理解具身概念,强调具身研究范式的个体性维度。当前学界开始从社会文化视角理解具身概念,强调具身研究范式的社会性维度。这种转变体现了具身研究范式从个体性到社会性的转向。只有将具身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维度整合起来,从整体构架重新思考具身概念,才能把握其完整内涵。

术语的演进——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296-300

摘要:当代精神分析的术语学已经发生一场变化,以往经典术语的地位正逐渐被新术语所取代。最典型的例子是认同、付诸行动、压抑、分裂等概念的重要性被认可、扮演、解离等相似概念所盖过。术语是理论的工具,这种术语的演进体现的是精神分析学科理论的发展趋势,其理论重点由个体心理转向关系心理。

心理学探新杂志认知心理学
汉字构词力对双字词识别影响的实验研究301-304

摘要:通过眼动分析法考察汉字构词力对双字词识别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双字词单独呈现时,词频和首字构词力对词语识别的作用。实验二在句子情景中进一步考察二者的作用。实验结果验证了词频效应,但没有发现汉字构词力对双字词识别的作用。

语素位置对中级汉语学习者并列式复合词识别的影响305-309

摘要:在启动范式中,通过考察语素位置对中级汉语学习者复合词识别的影响,探讨中级汉语学习者复合词表征中是否存在语素表征。研究结果发现语素的位置影响复合词加工。当启动词和目标词中的共同语素分别位于词尾时,相对于共同语素位于词首或分别位于启动词和目标词的不同位置时,词汇判断正确率最低,而且反应时间最长。支持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在复合词表征中形成了语素表征。

表象激活混淆与错误记忆的关系——来自ERP研究的证据310-317

摘要:采用ERP技术考察表象激活混淆与错误记忆的关系。发现:(1)在编码阶段,随后错误记忆的ERPs比随后正确记忆的ERPs在顶区、枕区和颞枕区有更大的晚正成分。(2)在提取阶段,错误记忆的ERPs比正确记忆的ERPs在顶区、枕区和颞枕区有更大的晚正成分。整个研究表明,表象激活混淆在错误记忆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表象激活混淆假设",认为人们虽然使用表象的信息表征方式,却无法获取与之联系的激活路径,容易混淆表象激活的来源。表象激活混淆是表象引发错误记忆的机制。

情绪的动机性对注意控制的影响318-323

摘要:控制情绪的效价和唤醒度,考察情绪的动机性对注意控制(抑制和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趋近与高回避动机的情绪使被试对oddball任务中偏差刺激的反应更慢,在转换任务中有更大的转换代价;低趋近动机的情绪加快对偏差刺激的反应,降低转换代价;低回避动机的情绪对偏差刺激及转换任务没有影响。说明情绪的动机方向和强度共同调节对注意控制的影响,在趋近性动机方向下,高动机强度情绪阻碍注意控制功能,低动机强度情绪起促进作用;在回避性动机方向下,高动机强度情绪也损害注意控制,低动机强度情绪则没有影响。

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英语派生词和屈折词记忆加工差异324-329

摘要:中等水平和高级水平英语学习者对以视觉、听觉和视听觉混合方式呈现的派生词和规则变化屈折词的自由回忆成绩表明,他们对这两种多词素词的识别加工存在词素自动分解过程,但比较而言对屈折词的分解加工倾向更大一些。和中等水平学习者相比,高级水平学习者发展有更强的屈折词或派生词构词意识。

阈上/阈下呈现OH投射卡的情绪启动效应研究330-335

摘要:分别在阈上/阈下的条件下呈现OH投射卡,探究两种情况下是否能启动情绪。采用阈上和阈下启动实验,以正确率和反应时为因变量,检验阈上、阈下的情绪启动效果。阈上启动实验中,被试对OH卡中积极和消极、中性材料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阈下启动实验中,被试对消极和积极、中性材料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示:(1)阈上呈现OH投射卡,OH卡中的积极情绪效价的图片和词汇能够启动情绪;(2)阈下呈现OH投射卡,OH卡中的消极情绪效价的图片和词汇能够启动情绪。

行为决策中承诺升级的作用机制336-342

摘要:承诺升级是指面对负反馈信息时,人们仍然坚持之前的错误行为。除了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自我辩解理论、前景理论和心理账户理论等早期理论外,最新又提出了查询理论和基于叙述的决策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同影响因素一样,它们都是从评估和目标(动力)两个角度对行为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应注意理论、方法多元化发展,从评估和目标角度入手研究承诺升级的干预机制,也应重视制度因素对承诺升级的影响等。

心理学探新杂志人格与应用心理学
人格判断的自我—他人一致性:熟悉度和亲密度的作用343-348

摘要:关系质量是影响人格判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分别在男性、女性朋友两个样本中考查了熟悉度与关系亲密度对人格判断自我—他人一致性(SOA)的影响,结果表明:(1)神经质的自我评定显著高于朋友评定,责任心的自我评定显著低于朋友评定;(2)两个样本中大五人格所有维度的SOA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尽管女性样本中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的SOA均比男性样本高,但两样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两样本聚合的SOA中,外倾性最高(r=0.41),责任心其次(r=0.36),神经质和开放性最低(均为r=0.21);(4)除了男性样本中的外倾性,熟悉度对其他维度的SOA都没有显著调节效应;(5)两样本中关系亲密度对所有人格维度SOA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

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求职行为影响机制的追踪研究349-353

摘要:基于求职自我效能感和就业情境压力感知视角,考察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珠三角地区6所高校选取1000名大四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测查,对前、后侧均参加调查的658名被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动性人格对求职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求职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与求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就业情境压力正向调节主动性人格与求职行为之间的关系,即感知的就业情境压力越大,主动性人格与求职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

大学生主动拖延水平与成就STROOP干扰效应354-357

摘要:此研究检验了主动拖延行为与成就动机词语间的STROOP干扰效应。选取15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中文修订版的主动拖延量表问卷筛选出30名被试完成修正的STROOP任务。结果发现,主动拖延水平高的被试在所有类型词语中的反应都比主动拖延水平低的被试快,在成就动机词语上面差异更为显著,主动拖延水平高的被试表现出了明显的STROOP干扰,即对于成就动机词的反应时明显较慢。

父母的教养方式及性别对孝道代际传递的影响358-364

摘要:基于代际传递视角,亲子配对调查了439户家庭,考察了父母性别和教养方式对双元孝道代际传递的心理机制。结果:(1)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存在直接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2)父母权威性孝道正向预测父母心理控制,父母心理控制在亲子权威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3)父母互惠性孝道正向预测父母心理自主,父母心理自主主要在亲子互惠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4)父母性别在父母双元孝道、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双元孝道之间起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幼儿自尊与掌控动机、能力关系的模型建构365-371

摘要:采用他人评定法、半结构化自由游戏观察法及综合测验法考察了4~6岁幼儿的自尊、掌控动机和能力,并建构三者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第一个模型中,高认知低效果类掌控时间可解释认知学习能力变异的12%,低认知高效果类掌控时间可解释精细动作能力变异的4%,综合能力可解释自尊中胜任感变异的17%;第二个模型中,掌控变换性可解释认知学习能力变异的18%,而认知学习能力可解释自尊中胜任感变异的11%。

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概念厘定与相互作用分析372-377

摘要:对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领域中存在的各种复杂、容易混淆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厘清,对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之间的质性差异与区别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两种沟通方式传递信息的契合情况和相互作用进行了论述。重新界定与表述了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之间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澄清了以往对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中存在的模糊认识,探讨了两种沟通方式传播信息的契合性对沟通效果的影响。文章的分析与论述对于重新认识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领域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客观准确地把握两种沟通方式的本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特点,规范当前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有关内容的表述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实验: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和教育干预的整合取向378-384

摘要:目的:基于教育干预的整合取向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检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可塑性及整合性教育干预模式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为期半年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首先对208名流动儿童(实验组108名,对照组100名)实施前测,包括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然后,对实验组实施13周的整合性教育干预训练,包括心理健康专题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咨询辅导、家庭间接辅导和教师专门辅导;最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实施后测。结果:(1)经过整合性教育干预训练,实验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提高;(2)整合性教育干预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流动儿童(即心理疾患组)的干预效果更为明显;(3)整合性教育干预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结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可塑性,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整合性教育干预是可行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