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社
分享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 国际刊号:1001-6880
  • 国内刊号:51-1335/Q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107
  • 创刊时间:198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41
  • 综合影响因子:1.232
期刊级别: CSCD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5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论文

半夏中一个新的内酰胺化合物

摘要: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中药半夏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半夏内酰胺(1)、2-(furan-2-yi)-5-(2,3,4-trihydroxy-butyl)-1,4-diazine(2)、环-(脯氨酸-亮氨酸)(3)、β-carboline(4)、芹菜素-6-C-阿拉伯糖-8-C-半乳糖苷(5)、芹菜素-6-C-半乳糖-8-C-阿拉伯糖(6)、6-0-angeloylprenolin(7)、4-0-meth-y1.3'-0-demethyl-seeoisolariciresinol(8)。其中1是新化合物,2—8系首次从该药用部位中分离得到。
1693-1696

大叶紫珠中得到的一个新苯丙素类衍生物

摘要:采用硅胶、ODS和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方法,从大叶紫珠(马鞭草科)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得到一个新的苯丙素类衍生物。采用包括电喷雾离子化高分辨质谱和一维、二维核磁共振等多种光谱学手段鉴定该化合物结构为2-甲氧基对苯二酚-4-O-[(5-O-反式-咖啡酰)-β-D-呋喃芹菜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
1697-1699

大鲵皮肤粘液多糖的提取及单糖组成分析

摘要:本文对大鲵皮肤粘液多糖的提取和单糖组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水提取、碱提取、酸提取及酶提取法从大鲵皮肤粘液提取粗多糖,通过1-苯基_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鲵粘液多糖的单糖组分。结果表明:碱提取、酸提取、水提取、碱性蛋白酶及酸性蛋白酶提取物的总糖含量分别为4.23%、1.54%、1.81%、3.71%、2.19%;碱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甘露糖(Man)、葡萄糖醛酸(ClarA)、半乳糖醛酸(Ga-1UA)、氨基葡萄糖(GlcN)、葡萄糖(Glc)、半乳糖(Gal);酸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Man、GlcUA;水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Man、GlcUA、Gal;碱性蛋白酶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Man、GlcUA、GlcN;酸性蛋白酶提取物的单糖组分为Man、GIcUA、Glc。表明不同提取工艺得到的粘液多糖的单糖组成存在差异。本文为大鲵皮肤粘液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1700-1705

高通量检测大样本桑黄发酵液总黄酮含量方法的建立

摘要:建立了大样本的桑黄发酵液样品中总黄酮的高通量测定方法。通过L9(3^4)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确定了基于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的微孔板检测方法,优化后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最佳反应条件:5%亚硝酸钠30μL,10%硝酸铝30μL,10%氢氧化钠50μL,室温反应10min,检测波长为510nm。检测结果表明,针对大样本检测,该法稳定性高,平均回收率为100.7%,相对标准偏差为0.607%,线性范围为0—50μg/mL,线性相关系数r^2=0.9994。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和多种传统总黄酮测定方法相比,实验所建立的高通量测定方法检测大样本快速、准确、用药量小,且稳定性高。
1706-1711

树莓果粉对I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免疫反应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采用链脲霉素(STZ)诱导的大鼠模型来研究树莓果粉在I型糖尿病中降血糖、免疫调节及抗氧化的活性。结果发现树莓果粉能增加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降低其血糖,并对糖尿病大鼠受损的胰岛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同时,树莓果粉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中CD4、CD8分子、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班的含量。此外,树莓果粉能显著增强糖尿病大鼠胰腺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并明显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说明树莓果粉能通过减缓自身免疫反应程度和缓解氧化应激来改善胰岛届细胞的损伤,从而达到治疗I型糖尿病的作用。
1717-1722

吴茱萸碱不同加药时序对胃癌SGC7901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摘要:在前期实验证实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对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有放射增敏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EVO作为放射增敏剂应用的可能性,并探讨不同加药时序对放射增敏作用的影响是否有差异,采用EVO联合射线作用于胃癌SGC7901细胞探讨EVO对其放射敏感性的影响。采用MT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浓度EVO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并检测低浓度EVO不同加药顺序联合射线后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克隆形成实验分析联合作用对SGC790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拟合存活曲线并计算各组细胞放射增敏比;流式细胞术分析EVO联合放射线作用后细胞周期分布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水平。通过上述实验方法得到EVO对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并且不同加药顺序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不同(P〈0.05)。克隆形成实验中求得联合作用组各放射剂量下的存活分数、放射生物学敏感参数均低于单独放射组,且联合作用组中先加药组的增敏效果优于后加药组(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EVO联合不同放射剂量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独放射组及单独加药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联合作用组中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高于单独放射组及单独加药组(P〈0.05)。综上所述,EVO对SGC7901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并且不同加药顺序对放射增敏作用的影响不同,联合作用中先加药后放射的效果优于先放射后加药组,其增敏效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联合作用导致细胞G2/M期阻滞、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增加有关。
1723-1727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简报

马铃薯内生拮抗真菌E-19的分离、鉴定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摘要: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马铃薯健康植株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E-19),根据形态学特征和18S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Bipolarlseleusines。平板对峙培养结果显示,该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Bipolarisdeusines发酵液中分离纯化获得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数据及理化性质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Isosafivenediol(1)、Dihydmprehelminthosporo(2)、Helminthosporol(3)、DrechslerinesC(4)、DrechslerinesA(5)、Secolongifolenedlol(6)o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1728-1731

HS—SPME—GC/MS对比分析四棱豆叶和花中挥发性成分研究

摘要: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四棱豆叶和花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其成分,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四棱豆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2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5.60%,其主要成分为十七烷(5.75%)、2-甲基-十六烷(5.29%)、姥鲛烷(5.05%)、3-甲基-十六烷(4.26%)、棕榈酸(3.76%)、2-溴一十二烷(3.14%)、六氢法尼基丙酮(2.95%)、二氢猕猴桃内酯(2.89%)和肉豆蔻醚(2.59%)等,主要由烷烃类(38.25%)、酮类(8.49%)、酸类(3.76%)、酯类(6.76%)和醚类(3.51%)组成;四棱豆花中共鉴定出3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6.91%,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11.42%)、六氢法尼基丙酮(10.77%)、十七烷(4.79%)、十六烷(4.69%)、肉豆蔻醚(3.88%)、姥鲛烷(3.42%)、2-溴-十二烷(3.10%)、3-甲基-十六烷(2.97%)、油酸(2.50%)和己酸(2.43%),主要由烷烃类(29.42%)、酮类(13.29%)、酸类(19.51%)、酯类(5.89%)和醚类(4.71%)组成。两者共有成分23个,种类与种数存在一定差异,且其相对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些成分赋予了肉豆蔻花和叶药理作用的差别。
1732-1736

文冠果种仁油中总甾醇的皂化法提取及组成分析

摘要:本文研究了皂化法提取文冠果种仁油中甾醇化合物的工艺条件,并在纯化的基础上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了提取物的基本组成。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了乙酸乙酯用量、皂化温度、料液比、皂化时间对甾醇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用量200mL,皂化温度67℃,料液比1:5(g/mL),皂化时间2h,在此条件下文冠果种仁中总甾醇含量达0.498%。粗甾醇采用溶剂结晶法进行纯化后的气质联用分析结果显示,文冠果种仁油中总甾醇中主要含有5种单体,分别是豆甾醇、豆甾-7,22-二烯.3-醇、麦角甾-7,22-二烯-3-酮、β-谷甾醇、33-降柳珊瑚甾-5,24(28)-二烯-3-醇。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文冠果种仁甾醇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1737-1742

油橄榄叶提取物体内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摘要:为评价油橄榄叶提取物的体内和体外抗氧化能力,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采用DPPH·和·OH清除能力实验,体内抗氧化活性评价采用D-半乳糖连续背部注射制作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以VE为阳性对照组,油橄榄叶提取物58、116、232mg/kgBW灌胃30d,处死后测定MDA含量、SOD和GSH-Px活性,观察肝脏和大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表明,衰老小鼠MDA的含量明显升高,血清、肝组织中的SOD、GSH—Px和脑组织中的SOD活性均明显降低,与正常小鼠比较有差异(P〈0.05);各剂量的油橄榄叶提取物均能提高衰老小鼠血清、肝组织中的SOD、GSH—Px和脑组织中的SOD活性,并降低MDA的含量;油橄榄叶提取物可明显改善D-gal致衰老小鼠肝脏、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的细胞形态和水肿情况。油橄榄叶提取物清除DPPH·和·OH的IC50分别为0.064mg/mL和0.066mg/mL。实验结果表明油橄榄叶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1743-1747

山橙叶粗提物的杀虫活性研究

摘要:为探索山橙Melodinus suaveolens Champ. ex Benth作为生物农药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山橙枝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冷浸法提取山橙的甲醇粗提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山橙叶精油;采用叶管药膜法和玻片浸渍法分别测定了山橙叶甲醇粗提物及精油对榕管蓟马Gynaikothrips uzeli Zimmerman和柑橘全爪螨Panonchuscitri MeGregor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山橙叶甲醇粗提物对榕管蓟马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处理后72h的校正死亡率达到76.89%。进一步生物活性测定表明,对榕管蓟马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萃取层,处理后24h的LC50值为4.9507mg/mL;山橙叶甲醇粗提物及精油对柑橘全爪螨均具有显著的杀虫活性,处理后24h的LC50值分别为5.5524、0.4142mg/mL。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山橙中对榕管蓟马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1748-1752

壳聚糖对新鲜银耳保鲜及活性氧代谢影响研究

摘要:本研究探讨壳聚糖对鲜银耳保鲜效果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用浓度为0.3%壳聚糖处理新鲜银耳,实验结果显示,壳聚糖处理显著降低鲜银耳病情指数(P〈O.05),在贮藏前期诱导O2、H2O2及ASA姒含量升高,诱导提高PPO、CAT、SOD、APX、PPO活性,抑制POD活性上升。说明壳聚糖处理可以诱导银耳体内活性氧爆发,加速了银耳体内活性氧清除反应;增强银耳体内抗病性,延缓鲜银耳采后成熟衰老。
1753-1758

响应面法优化金刷把多糖提取工艺

摘要: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金刷把多糖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为自变量,以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进行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方法优化提取条件,得到金刷把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如下: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2.5h,料液比1:20g/mL,此时金刷把多糖提取率的理论预测值为4.62%,最优条件下多糖得率的实验值为4.42%,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为4.3%。经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提高了提取率,适用于金刷把粗多糖的提取。
1759-1764

响应面优化野生樱桃李叶总黄酮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

摘要:以具有地域特色的野生樱桃李叶为实验材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料液比为自变量,总黄酮提取量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野生樱桃李叶总黄酮的超声辅助提取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1%、提取温度72℃、料液比1:45g/mL,在300w功率下超声提取30min,提取次数2次,总黄酮提取量为38.27mg/g,达到预测值的98.3%。超声辅助提取较传统索氏提取操作简单,耗时少,提取效率高,是野生樱桃李叶总黄酮提取的一种有效方法。
1765-1770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开发研究

蚯蚓谷胱甘肽还原酶分离提取的研究

摘要:本研究利用闪式提取与超声提取相结合的方法从蚯蚓中提取纯化了谷胱甘肽还原酶(GR),利用正交试验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GR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R的最佳提取条件为:pH值7.5,料液比1:5,闪提时间458,超声时间15min。提取的GR比活力达到655.9U/mgpr.,纯化了32.3倍,回收率为58.4%。利用SDS—PAGE电泳测得蚯蚓GR的分子量为110kDa。GR的最适pH值和温度分别为8.0和50℃。
1771-1776

羊蹄叶过氧化物酶的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

摘要:采用磷酸缓冲液浸提法提取羊蹄叶POD,对影响酶提取的主要因素(料液比、浸提液pH、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用pH沉淀和丙酮沉淀对酶进行了纯化,并研究了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羊蹄叶POD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料液比为1:40,提取液pH为9,浸提温度是35℃,浸提时间为30min。调节提取液的pH为5以及用1倍和0.8倍体积的丙酮沉淀提取液时蛋白相对沉淀量多和酶的比活性大。羊蹄叶POD以愈创木酚和H2O2为底物的Kin分别是0.12mmol/L和0.62×10^-3mmol/L。CuSO4对羊蹄叶POD活性有激活作用,而ZnSO4、MgSO4、CaCl2、KCl和NaCl对POD活性有抑制作用。研究证明羊蹄叶POD的提取和纯化方法简单有效,其酶学性质为理解羊蹄植物的生长特性和酶学应用提供依据。
1777-1782

脱脂沙棘籽制备活性多肽的研究

摘要:本文比较了用巯基蛋白酶酶解沙棘籽蛋白所得酶解多肽对乙醇脱氢酶(ADH)的激活率效果。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的酶解产物对ADH的激活效果最好。该活性多肽的最佳制备条件为,酶解pH为6.5,温度为50℃,酶解时间3.5h,加酶量为4000U/g。体外实验表明,木瓜蛋白酶水解产物中ADH激活率较高的为500—2000Da的多肽,达57.52%,与未分级的酶解液相比,活性提高显著(P〈0.01)。分子量在2000~3000Da的沙棘多肽也具有一定的ADH激活率,为35.09%,说明具有ADH激活率的活性多肽分子量为500~3000Da。木瓜蛋白酶酶解液经膜分离处理后,收集得到的500—3000Da的多肽组成占总肽及氨基酸质量的66.50%。
1783-1788

顺序式模拟移动色谱纯化木糖醇母液

摘要:以木糖醇母液为原料,采用顺序式模拟移动色谱技术纯化木糖醇母液。在制备色谱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顺序式模拟移动床(SSMB)技术纯化木糖醇母液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进料浓度60%,进料量为546.00g/h,进水量为819.00g/h,循环量382.2mL。在此条件下木糖醇出口浓度为41.2%,纯度达到94.8%,收率达到90.6%,较木糖醇母液纯度提高31.12%,本研究为木糖醇母液产业化利用奠定了实践基础。
1789-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