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社
分享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 国际刊号:1001-6880
  • 国内刊号:51-1335/Q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107
  • 创刊时间:198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41
  • 综合影响因子:1.232
期刊级别: CSCD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论文

甲基京尼平差向异构体的拆分与结构确证

摘要:采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C-1位甲基京尼平,运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R、S.甲基京尼平的结构。成功分离得到甲基京尼平差向异构体的单体,经鉴定为R、S-甲基京尼平,并首次对其1HNMR进行了报道,成功的发现了新型京尼平衍生物。
305-308

降解菜籽饼粗蛋白耐盐菌的筛选、鉴定及固体发酵的初步研究

摘要:从保存6个月含菜籽饼的堆肥样品中筛选到3株耐盐菌株A2、A4、A7,这些菌株能以菜籽饼为氮源生长,最高耐盐浓度达到10%,经分子生物学及系统发育分析,A2、A4为解淀粉芽孢杆菌,A7为栗褐芽孢杆菌,通过单一菌株固体发酵菜籽饼试验,这些细菌均对菜籽饼表现出了一定的降解能力。
309-313

牛大力多糖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的研究

摘要:本文以牛大力(Millettia speciosa Champ.)为对象,利用小鼠爬杆和负重游泳为实验模型,研究了其多糖的抗疲劳作用。实验随机将小鼠分为五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人参蜂王浆,7mL/kg)对照组、牛大力多糖低剂量组[212.5mg/(kg·d)]、中剂量组[425mg/(kg·d)]、高剂量组[850mg/(ks·d)],灌胃给药14d后,考察其对小鼠爬杆时间、负重游泳时间以及血乳酸(LD)、血乳酸脱氢酶(LD.H)、血中尿素氮(BU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牛大力多糖能延长小鼠爬杆时间,增加小鼠游泳耐力,降低LD、BUN的含量、提高血中LD.H含量。且中剂量的药效与阳性药对照组的基本相当。
324-328

姜黄素通过MAPK信号通路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

摘要:本文阐述了姜黄素(Curcumin)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了其诱导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采用MTY法和细胞计数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姜黄素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姜黄素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Survivin、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最后通过检测MAPK的磷酸化水平分析姜黄素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通过MAPK抑制剂实验进一步证实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姜黄素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其中40umol/L姜黄素可明显诱导SMMC-7721细胞的凋亡,并呈时间依赖性上调促凋亡蛋白Caspase-3和Bax的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Survivin和Bcl-2的表达,姜黄素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调节及诱导凋亡可以通过激活JNK、抑制ERK和p38MAPK信号通路实现。表明姜黄素可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其机制与姜黄素激活JNK、抑制ERK和p38MAPK信号通路从而上调Caspase-3和Bax的表达,下调Survivin和Bcl-2的表达有关。
329-334

蛇床子配伍维生素C对大鼠运动性肾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摘要:本文对蛇床子配伍维生素C对大鼠运动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试验中对大鼠以1.5g/kg的剂量的蛇床子灌胃,100mg/kg的维生素C腹腔注射56d,并进行力蝎游泳训练及血尿素氮等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8周的过度训练导致大鼠运动性肾缺血“再灌注”,肾组织组织病理学发生明显改变,肾功能受到严重损坏。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各组较对照组明显上升,与OM组相比FOM组、VCOM组、FVCOM组明显下降,分别为P〈0.05、P〈0.05、P〈0.01;与VCOM组相比,FOM组、FVCOM组明显下降,分别为P〈0.05、P〈0.01。SOD活性各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与OM组相比FOM组、VCOM组、FVCOM组明显上升,分别为P〈0.05、P〈0.05、P〈0.01;与VCOM组相比,FOM组、FVCOM组明显上升,分别为P〈0.05、P〈0.01。MDA含量各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与OM组相比FOM组、VCOM组、FVCOM组明显下降,分别为P〈0.05、P〈0.05、P〈0.01;与VCOM组相比,FOM组、FVCOM组明显降低,分别为P〈0.05、P〈0.01。从而说明蛇床子和维生素C均可以增强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作用,对运动性缺血再灌注肾脏具有保护作用。蛇床子作用优于维生素C。二者配伍使用效果更好。
335-339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简报

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本文对香鳞毛蕨水提液进行大孔树脂柱色谱,用水、30%、60%、95%乙醇依次洗脱,从香鳞毛蕨30%乙醇组分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普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2-羟甲基色原酮(1)、咖啡酸甲酯(2)、2s-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3)、二氢松柏醇(4)、1,3-二羟基5-丙基苯(5)、3β-羟基-5a,6a-环氧-7-大柱香波龙烯-9-酮(6)、2-羟基苯甲酸(7)、咖啡酸(8)、对羟基苯乙酮(9)、圣草素(10),以上化合物中4~10为首次从鳞毛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345-347

长毛风车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对采自海南三亚的长毛风车子(Combretum pilosum Roxb)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EI-MS,1H NMR,13C NMR)进行结构鉴定。从长毛风车子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木栓酮(1)、常春藤皂苷元(2)、植物醇(3)、香荚兰醛(4)、β-谷甾醇(5)、乌苏酸(6),羽扇豆醇(7)。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48-350

味噌异黄酮类化学成分

摘要:对味噌中异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C18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方法,对味噌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1H NMR、13C NMR、HMBC、MS)鉴定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总共分离得到6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图1),分别鉴定为:染料木素(1)、大豆素(2)、黄豆黄素(3)、4’,5,7,8-四羟基异黄酮(4)、4’,7,8-三羟基异黄酮(5)、4’,7,8-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味噌中分离得到。
351-353

白木香果皮中的五个葫芦素类化合物及其细胞毒活性

摘要:从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果皮中分离得到5个葫芦素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双氢葫芦素E(1)、endecaphyllacinsB(2)、2-O-β-D—glucopyranosylcucurbitacin I(3)、葫芦素E(4)、葫芦索I(5)。其中化合物1—3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具有细胞毒活性。
354-357

朱红栓菌中两个吩噁嗪酮类生物碱的分离与鉴定

摘要:本文首次研究了采自广东省上川岛的野生朱红栓菌的化学成分。体外抗菌试验显示其甲醇粗提物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表现出有意义的抗菌活性。从该粗提物分离获得两个吩噁嗪酮类生物碱,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朱红菌素(1)和朱红栓菌素(2)。
358-360

多花黄精多糖的分级提取及结构初步分析

摘要:本文研究了多花黄精多糖的分级提取及化学结构,为进二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多花黄精样品粉碎经石油醚脱脂后,经用热水和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分级提取、乙醇沉淀得到多花黄精多糖(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 polysaccharides)PCP1、PCP2、PCP3、PCP4和PCP5等五个样品,采用糖组成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分子量及其分布、核磁波谱分析及热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其理化性质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五个样品都含有一定量的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醛酸,以及少量的木糖和葡萄糖醛酸,但是水提和进一步碱提的多糖样品在单糖相对含量上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多花黄精多糖具有明显的糖类物质特征吸收峰且是含有吡喃环的酸性多糖;高效凝胶色谱法(HPGPC)测得PCP1、PCP2、PCP3、PCP4和PCP5等五个样品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2090Da、38600Da、42600Da、34300Da和24100Da;与水提的样品相比,进一步碱提得到的样品分散度高,分子链长短分布不均匀,热稳定性较差;提取时碱液浓度越高,热稳定性越差;13C NMR进一步表明PCP1异头碳构型主要是β型,有少量仪型,含有六种糖残基,而进一步碱提得到的PCP3和PCP5的异头碳构型为a型,PCP3含有四种糖残基,PCP5含有两种糖残基。
364-369

黄麻链霉菌NF0919菌株发酵液有效成分薄层色谱分离的展开剂优化

摘要:根据单因素试验法确定了黄麻链霉菌(Streptomyces corchorusii)NF0919菌株发酵产物的薄层色谱展开剂组分,利用均匀设计法和逐步回归法建立回归模型优化展开剂的配比,最终得出最优化的展开剂系统为氯仿-甲醇-水-冰醋酸=10:2.75:0.5:0.2,分离效果较理想。
370-373

不同提取方法对印度紫檀叶片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动态顶空吸附法(DHA)三种方法提取的印度紫檀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鉴定出25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2-硝基乙醇,相对含量为35.29%;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鉴定出2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乙酸叶醇酯,相对含量为33.62%;动态顶空吸附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鉴定出2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2-硝基乙醇,相对含量为30.42%。三种方法共检测到2种相同组分,检出的主要物质是醇类、酯类和缩醛。
374-379

凤丹籽油理化特性及脂肪酸GC-MS分析

摘要:凤丹,因产于安徽铜陵凤凰山而得名。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得到凤丹籽油,并对其部分理化特性进行测定;经甲酯化处理后,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鉴定其组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凤丹籽含油率为34.86%;凤丹籽油的相对密度(d 4^20)0.91、酸值(KOH)3.85mg/g、碘值(I)175.63g/100g、皂化值(KOH)113.66mg/g、过氧化值2.91meq/kg;凤丹籽油中共分离鉴定出21种组分,主要是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89.00%,饱和脂肪酸占10.77%;除脂肪酸外,还检测出少量的酚类和烷烃。凤丹籽油是一种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油脂,可作为油脂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380-383

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不同来源枸杞子中甜菜碱的含量

摘要:通过对枸杞子样品提取、脱色时间等前处理条件的优化,建立不同来源枸杞子中甜菜碱含量测定的双波长薄层扫描法(TLCS法)。使用快速溶剂萃取仪(ASE350)用80%甲醇提取出枸杞子中的甜菜碱,经活性炭脱色、雷氏盐沉淀、丙酮溶解沉淀,采用改进的薄层扫描法在检测波长为530nm,参比波长为625nm条件下对枸杞子中的甜菜碱进行含量测定。得到清晰的薄层色谱斑点,无干扰;甜菜碱点样量在3.84—38.40u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30%,RSD=2.55%(n=9)。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测定枸杞子中甜菜碱的含量测定,可为枸杞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388-39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开发研究

肾茶提取物抗氧化及保护线粒体作用研究

摘要:肾茶水提液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萃取,与水层得到4个不同极性部位。以清除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能力,络合Fe2+能力,体外抗活性氧能力以及对FeSO4和H2O2诱导小鼠肾脏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和GSH—Px水平的影响,综合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以抑制Fe2+-L-Cys诱导肾脏线粒体肿胀能力,初步评价其保护肾脏线粒体的作用。结果显示肾茶水提液4个不同极性部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DPPH·、O2-、·OH和络合Fe2+能力;其中乙酸乙酯和水提部位具有显著体外抗ROS能力,降低MDA和升高GSH-Px水平,以及抑制肾脏线粒体肿胀的能力,且其作用效果均与剂量呈正相关。本实验结果可为肾茶用于治疗肾脏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392-397

羧甲基茯苓多糖抗疲劳作用研究

摘要:研究羧甲基茯苓多糖(CMP)对小鼠抗疲劳作用。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CMP低剂量组(35mg/(kgbw·d))、CMP中剂量组(70mg/(ksbw·d))、CMP高剂量组(140mg/(kgbw·d)),灌胃给药30d后,测定小鼠负重的游泳时间、血清尿素氮和血乳酸等指标。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MP可以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P〈0.05);CMP中、高剂量组可以显著降低血清尿素氮、血乳酸含量并提高肝脏SOD活性(P〈0.05)。CMP对小鼠具有很好的抗疲劳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尿氮素、血乳酸含量以及提高肝脏SOD活性有关。
403-406

藏药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抑菌活性的研究

摘要:镰形棘豆是中国应用的传统藏药,由于该植物的很多生物活性与其黄酮类有关,本研究提取了镰形棘豆中的总黄酮苷元,选择了9种病原菌对其抑菌活性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的评估。试验结果表明,镰形棘豆分离得到的总黄酮苷元对试验所用的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MIC=0.38mg/mL,其他各菌的MIC和MBC范围在0.75~3mg/mL之间。通过此研究可为镰形棘豆黄酮类活性组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40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