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社
分享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 国际刊号:1001-6880
  • 国内刊号:51-1335/Q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107
  • 创刊时间:198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41
  • 综合影响因子:1.232
期刊级别: CSCD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2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论文

大管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从小芸木属植物大管茎皮部位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运用MS、1H NMR和13C NMR等波谱方法并结合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5-formyl-6,7-dimethoxycoumarin(1),isoscoploletin-β-D-glucoside(2),6-(trans-1-buten-3-only)-7-methoxycoumarin(3),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4),microfalcatin isovalerate(5),小芸木宁(6),丁香苷(7),coniferin(8),methyl 2-O-β-D-glucopyranosylbenzoate(9),2-hydroxy-5-methoxy-trans-cinnamic acid(10),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1)和邻仲丁基苯酚(12)。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除5和6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161-1164

猴头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利用柱色谱技术从猴头菌(Hercium erinaceus)干燥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D-赤藓糖醇(1)、D-阿拉伯糖醇(2)、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4E,8E,2'R)-2-N-(2'-羟基十六烷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3)、3β-羟基-麦角甾-5,7,22-三烯(4)、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5)、硬脂酸(6)、油酸(7)、hericenone F(8)、hericenone C(9)、hericenone E(10)和hericene A(11)。研究结果表明,hericenones型酚类物质在猴头菌子实体中含量丰富,化合物3是从猴头菌子实体中首次分离得到的脑酰胺类物质。
1165-1168

藏药翁布的酚性成分研究

摘要:从藏药翁布(Myricaria germanica)的60%丙酮提取物中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从中共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利用光谱和波谱分析法,分别鉴定为阿魏酸(1),松柏醇(2),阿魏酸葡糖苷(3),异落叶松脂醇(4),咖啡酸(5),对羟基桂皮酸(6),没食子酸(7),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8),杜鹃醇(9),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10)和3,4,5-三羟基肉桂酸(11)。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1~6和8~11为首次从水柏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169-1171

Eupenicillium sp. E-UN41产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结构分析

摘要:在筛选微生物来源代谢产物的过程中,分离得到一株正青霉Eupenicillium sp. E-UN41,发酵液经离子交换树脂和葡聚糖凝胶等方法分离得到化合物UN41A。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X-单晶衍射进行该化合物的分子构型和晶体结构分析,确定其为4-氨甲酰基-1-β-D-呋喃核糖-5-羟基咪唑,与咪唑立宾同质。晶体属斜方晶系,空间群P212121,晶胞参数a=7.4897(7),b=11.3801(15),c=14.0090(13),V=1194.0(2)3,Z=4,Dc=1.553g/m3,F(000)=592。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分子中存在咪唑环共平面。
1172-1175

具杀螺活性的商陆根际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SL-30发酵条件优化

摘要:以杀螺率为响应值,对商陆根际真菌菌株SL-30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对影响菌株发酵滤液杀螺活性的主要因素进行筛选,确定了三个主要因素依次为可溶性淀粉,蛋白胨和初始pH。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以上三个显著因子的最佳水平分别及交互影响,结果显示,三个显著因素的最佳水平为可溶性淀粉16.40 g/L,蛋白胨3.76 g/L,初始pH 3,该条件下发酵滤液的杀螺活性预测值达98.949%。经六批次的发酵验证,预测值与试验平均值接近。
1176-1181

丹参酮ⅡA对正常和氧化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摘要:采用过氧化氢诱导建立的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探讨了丹参酮ⅡA对氧化损伤的HUVECs的保护作用。通过内皮细胞LDH、SOD、NOS、GSH-Px的活性和MDA、NO含量的变化趋势,MTT和流式细胞术反映的细胞存活率的变化,研究了丹参酮ⅡA对正常和氧化损伤HUVECs的作用。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在10~100μmol/L浓度之间时,无明显细胞毒性。浓度在20μmol/L以上时,丹参酮ⅡA能显著增强HUVECs抵御氧化损伤的能力;同时降低了LDH的泄漏,阻止了MDA等过氧化物的生成,提高了NOS、NO、SOD和GSH-PX分泌量,显著减少了细胞早期凋亡率和坏死率。表明丹参酮ⅡA可以保护HUVECs免受氧化损伤,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1182-1185

杜仲绿原酸对高脂小鼠血液流变学作用研究

摘要:旨以研究杜仲绿原酸对高脂高胆固醇诱导的高血脂模型小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组: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低剂量(25 mg/kg BW)、中剂量(50 mg/kg BW)、高剂量(100 mg/kg BW)杜仲绿原酸组,每组10只。后4组饲以高脂饲粮,同时小鼠灌胃杜仲绿原酸4周,实验结束,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血液流变学参数、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及其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率。高脂血症小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聚集指数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提高(P〈0.05),小鼠血清和肝脏SOD、GSH-Px水平、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在高脂膳食条件下,杜仲绿原酸能有效提高血液的抗氧化防御功能(包括抗氧化力、抗氧化酶活性)、改变血液流变学参数等,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刚性和聚集,增强变形能力,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增高,其中以中剂量效果相对较好。
1186-1190

沙棘籽渣多糖对正常及糖尿病模型动物血糖的影响

摘要:本文研究了沙棘籽渣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seed residue of Hippophae rhamnoide L.,PSH)对正常小鼠及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以100、200和400 mg/kg剂量的PSH连续灌胃正常小鼠20d;以50和100 mg/kg剂量的PSH连续灌胃由烟酰胺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类似2型糖尿病大鼠3周,测定血糖、糖基化血清蛋白、血清胰岛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肝糖原含量。结果显示:PSH对正常小鼠的血糖和血脂代谢没有明显影响;但能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和糖基化血清蛋白水平,同时显著增加糖尿病大鼠的血清胰岛素含量。上述结果表明:PSH在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上具有降血糖和降胆固醇的活性。
1196-1200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研究简报

大头艾纳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摘要: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从大头艾纳香(Blumea megacephala(Randeria)Chang etTseng)全草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无羁萜(1)、小麦黄素(2)、豆甾醇二十六烷酸酯(3)、豆甾醇十八烷酸酯(4)、α-香树脂醇(5)、α-香树脂醇乙酸酯(6)、β-香树脂醇乙酸酯(7)、β-谷甾醇(8)、豆甾醇(9)、β-胡萝卜苷(10)、二十七烷醇(11)、十六烷酸(12)和二十四烷酸(13)。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头艾纳香中分离得到。
1206-1209

藏波罗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摘要:从藏波罗花95%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β-咔啉(1),6,7-二甲氧基-2-萘乙醇(2),6,7-二甲氧基-2-萘乙酸(3),9-hydroxy-δ-skytanthine(4),异角蒿素(5),二丁醇对苯二酯(6),(+)-连翘环乙酮(7),对羟基苯乙(8),cleroindicin D(9),4-甲氧基肉桂酸(10)和β-谷甾醇(11)。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210-1213

紫萁贯众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紫萁贯众为紫萁科(Osmundaceae)紫萁属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带叶柄残基的根茎。本文采用溶剂法及各种色谱方法从紫萁贯众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1,7,9,11-四羟基-3-甲基-5,6-二氢-萘骈蒽醌(1),(E)-3,4-二羟基苯亚甲基丙酮(2),原儿茶酸(3),β-谷甾醇(4),β-胡萝卜苷(5)和二十六烷酸(6)。化合物1为首次从植物界中得到,化合物2、3和6均为首次从紫萁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214-1216

扁桃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从芒果属植物扁桃(Mangifera persiciformis C.Y.Wu et T.L.Ming)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没食子酸甲酯(1),没食子酸(2),3,4-二羟基苯甲酸(3),槲皮素(4),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和芒果苷(7)。其中化合物1、3、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217-1219

花叶山姜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英文)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花叶山姜地上与地下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别从两种挥发油中鉴定了82和52种化合物,包括42种共有成分,其中α-乙酸葑酯为主要化合物,含量分别为22%和13%。通过三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三种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筛选,两部位挥发油显示较好的抗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同时地下部分挥发油显示抗枯草杆菌活性。以上结果显示,花叶山姜是山姜属植物中优良的抗革兰氏阳性菌药用资源。
1220-1224

甘肃岷县当归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油的提取及其成分分析

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产于甘肃岷县道地产区当归的当归身、当归尾、当归头中的挥发油,使用气相-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组分。在相同提取测定条件下,当归不同部位提取的挥发油中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性,当归身、当归尾、当归头在保持较多藳本内酯的同时,均含有其他有效成分,且这些有效成分种类与含量不尽相同。提示当归不同药用部位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不同,探寻当归不同部位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为中药当归的加工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225-1229

维药香蜂花挥发油的GC-MS分析

摘要: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保留指数对维医常用药材香蜂花挥发油提取物进行了分析。从该挥发油中共准确鉴定出28个化合物,占提取物总量的99.02%。结果发现,主要成分有(E)-3,7-dimethyl-2,6-octadi-en-1-ol acetate(26.48%)、(Z)-citral(15.46%)、(E)-nerol(14.51%)、(E)-citral(14.43%)、isoanisole(7.88%)、palmitic acid(6.93%)和(Z)-nerol(2.56%),多为单萜和倍半萜类成分,为维药香蜂花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1235-1238

藏红花花瓣和雄蕊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及比较

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藏红花花瓣和雄蕊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二者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花瓣中共鉴定出16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正二十六烷(11.60%)、正十五烷(11.31%)、棕榈酸甲酯(10.82%)、油酸甲酯(10.35%)、2,4-二叔丁基苯酚(9.63%)、亚油酸甲酯(7.18%)、藏红花醛(5.66%);雄蕊中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油酸甲酯(30.83%)、亚油酸甲酯(24.12%)、环己醇(16.80%)、硬脂酸甲酯(12.88%)、棕榈酸甲酯(8.97%)、花生酸甲酯(1.18%)、苯并噻唑(1.01%)。
1239-1241

国产松露乙醚提取物的GC-MS分析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我国云南产黑松露(Tuber indicum)乙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从中鉴定了56个化合物,占提取物总含量的87.37%,化合物组成特征:以脂肪酸类化合物为主,占59.98%,其中含亚油酸达26.51%;醇、酯、醛和烃类化合物分别占7.96%、2.79%、2.44%和13.12%,另外还含有少量的苯衍生物,占1.08%。
1242-1245

肉桂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摘要:为寻找肉桂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化学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模型的方法,进行活性成分的跟踪分离,并对活性化合物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肉桂石油醚提取物(IC50=350.37μg/mL)的活性明显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028.99μg/mL),从中分离出2个活性成分,分别鉴定为桂皮醛(IC50=277.89μg/mL)和肉桂酸(IC50=286.22μg/mL)。酶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它们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均为非竞争性抑制,Ki值分别为178.07μg/mL和229.43μg/mL。
1246-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