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方法、专论与综述、学术讨论与建议、书刊评介、动态与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831
  • 国内刊号:32-1766/X
  • 出版地方:江苏
  • 邮发代号:28-11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07
  • 综合影响因子:1.8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资源诅咒”现象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作为发展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资源诅咒”现象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证实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分析,但也有研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其存在具有条件性。产生“资源诅咒”现象的原因因地而异,尤其是不平等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导致资源输出地区受到严重“剥削”,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远远没有得到体现。为消除“资源诅咒”这一怪象,在深入分析“资源诅咒”现象及其传导机制的基础上,从内部途径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阐述了消除“资源诅咒”现象、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对策和建议,强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从而为消除“资源诅咒”现象、实现资源丰裕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共同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1-7

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及研究进展

摘要:评估和预测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及其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是当前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结合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的内涵、方法和成果进行了阐述。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框架是当前生物多样性评估项目主要使用的评估框架。按照评估日的的不同,可将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划分为指标评估、模型模拟和情景分析3种主要方法,其中全球2010年目标评估指标框架、全球环境综合评估模型(IMAGE)/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模型(GLOBIO)组合以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以及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全球环境展望(GEO)和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环境展望等项目建立的情景模式是全球评估项目中主要采用的评估方法。多个全球评估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21世纪,其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在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全球2020年评估指标框架,以及发展基于多情景、多模型和多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应认真总结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理论和疗法方面的研究经验,加强中国2020年目标评估指标体系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发展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定期对全国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估,切实掌握全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8-16

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的入侵机制及综合管理

摘要:综合分析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的入侵机制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指出空心莲子草的成功入侵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如无性繁殖、较强的表观可塑性、广泛的适应性、强大的抗逆性等密切相关,其次与生境的可入侵性、人为干扰等外在因素也息息相关。应将人工防除与化学、生物防除手段相结合,加强区域间管理,适时适地采取最佳防除措施。需加强人侵种空心莲子草与本地种的竞争关系研究,运用本地种防止其入侵。
17-23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我国主稻作区稻谷镉和铅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摘要:收集我国6个主稻作区代表性稻谷样品120份,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Cd、Ph含量,分析各地区各品种稻谷及其加工产物cd、Ph含量差异,探讨cd、P})在稻谷、精米、米糠和米糠油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我吲主稻作区稻谷、精米、米糠和米糠油中cd平均含量分别为(0.116±0.057)、(0.089±0.413)、(0.149±0.069)和(0.111±0.043)mg·kg^-1,且华中稻作区、华南稻作区、华北稻作区、西北稻作区、东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稻谷及其加工产物Cd平均含量依次降低;稻谷、精米、米糠和米糠油中Ph平均含量分别为(0.232±0.105)、(0.125±0.061)、(0.301±0.142)和(0.089±0.024)mg·kg^-1,华中稻作区、华南稻作区、西北稻作区、华北稻作区、东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稻谷及其加工产物Pb平均含量依次降低。米糠、稻谷、米糠油和精米中cd平均含蕈依次降低,米糠、稻谷、精米和米糠油中Pb平均含量依次降低,稻谷加工为精米,cd去除率为(9.40±1.46)%.Pb去除率为(36.03±1.15)%,米糠加工为米糠原油,其Cd和Pb残留率分别为(62.43±2.00)%和(31.24±0.63)%.
24-28

敬告读者·作者

摘要:根据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1年本刊被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1091次,影响因子1.045,引用期刊数242,扩散因子22.18,学科扩散指标6.54,学科影响指标0.68,即年指标0.098,他引率0.91,被引半衰期5.8,权威因子528.80。
28-28

基于MODIS的陕西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分析

摘要:基于MODIS数据,采用混合像元分解模型提取陕西黄土高原2000--2009年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研究其整体变化趋势,并根据植被覆盖类型、地形、气候和土壤因子进行特征分区,研究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整体而言,10a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增长趋势,2000-2009年共增长约10百分点。植被覆盖度为0~10%、〉10%-20%、〉20%~30%、〉30%-40%和〉40%~50%的区域面积年平均减少-1.05%、-8.63%、-7.04%、-7.20%和-3.49%,而植被覆盖度为〉50%~60%、〉60%~70%、〉70%~80%、〉80%-90%和〉90%~100%的区域面积年平均增长6.92%、10.53%、4.05%、0.87%和7.06%。地形和水热状况从宏观上决定植被覆盖类型,并且影响植被疏密程度,土壤侵蚀影响植被受破坏程度,植被覆盖度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
29-35

固城湖围垦区池塘河蟹养殖环境影响及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为了解固城湖围垦区不同池塘的河蟹养殖环境效应并筛选出适宜的生态养殖模式,对河蟹养殖周期内不同养殖池塘的养殖情况和水环境进行跟踪研究,并构建模型估算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养殖周期内现有养殖模式的池塘和取水河道水质大多为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类和V类水,明显劣于固城湖水质(Ⅲ类水),其中最主要的污染因子为TN和TP;池塘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分别为隐藻、秀体溢及环棱螺,且浮游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河蟹养殖产出呈显著正相关(P〈0.05);基于现有养殖模式,河蟹的最大养殖容量为9855只·hm^-2。综合考虑养殖池塘环境、经济效益及养殖容量等因素,认为固城湖围垦区池塘河蟹的适宜生态养殖模式为:蟹苗投放密度(9000±750)只·hm^-2;饵料系数0.47~0.53;水草覆盖度约70%(其中苦草40%,伊乐藻20%,轮叶黑藻10%);螺类投放量6000~7500kg·hm^-2。
36-4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分析

摘要: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典型分布区选取10个典型样地进行采样调查,采用Whittaker卢多样性指数、多物种间总体联结性、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种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等指标,研究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卢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非常小,反映物种的更替速率较慢;群落植物种群间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相关,说明群落处在较为稳定的生长阶段;垫状卷柏(Selaginellapulvinata)、高山韭(Allium sikkimense)和披针苔草(Carexlanceolat)3个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优势种形成共优群落,植物种群间存在广泛的生态位重叠;种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为11.13/80。
43-48

枫杨种子和幼苗对地下水位及埋藏深度的响应

摘要: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地下水位(0、-2、-4、-6、-8和-10cm)和不同埋藏深度(0、1、2、3、4、5和6cm)条件下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种子的萌发特性以及幼苗的建成状况。结果表明,种子萌发的最适水位为0~-4cm;幼苗定植与生长的最适水位为-6cm。随埋藏深度增加,枫杨出苗率下降,出苗时间推迟,幼苗的生物量根冠比增大。试验第11周,各埋藏深度条件下幼苗的地上株高无显著差异,埋藏深度对幼苗的生长也无显著影响。枫杨种子萌发及萌发后幼苗生长的最适埋藏深度为1~3cm。
49-52

野生厚朴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过程观察

摘要:利用荧光显微镜对野生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自然条件下柱头黏附花粉的数量、自花授粉和同株异花授粉时柱头黏附花粉、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自然传粉条件下只有12%的柱头上可以观察到花粉,且每个柱头上黏附的花粉量少;自花授粉后柱头上可以黏附大量花粉,但花粉不能萌发;同株异花授粉后柱头上可黏附大量花粉,花粉可以萌发,但萌发时间推迟,且授粉4h后,多数花粉管停止伸长,花粉管伸长过程中出现末端膨大、生长扭曲等现象,花粉管生长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系列胼胝质反应,在柱头上与花粉管的接触处和乳突细胞表面都可以观察到胼胝质,胼胝质的产生阻碍了花粉管的正常伸长。因此,缺乏传粉昆虫和存在受精前障碍是野生厚朴濒危的2个重要原因。
53-57

敬告读者·作者

摘要: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于2012年12月公布了2012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下简称《年报2012》)。《年报2012》的研制出版旨在科学合理地统计期刊的影响因子(JIF)、即年指标、被引频次、被引半衰期、可被引文献量和网络下载率等计量指标,以期客观、全面、规范、准确地反映期刊对知识创新的影响,为总体评估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提供参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是原《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刊物的更名版。
57-57

水稻与水芹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草害和产量的影响

摘要: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Oryzasativa)常规单作栽培(CR)、水芹(Oenanthejavanica)常规单作栽培(CO)、水稻与水芹常规间作栽培(CRO)和水稻与水芹有机间作栽培(ORO)4种处理对水稻病虫草害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两种间作栽培处理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均显著低于CR处理;在水稻分蘖初期,CRO和ORO处理叶瘟病病丛率分别比CR处理降低45.12%和47.58%;在水稻分蘖末期,CRO和ORO处理叶瘟病病叶率分别比CR处理降低41.38%和6.80%。在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CRO和ORO处理稻飞虱数量分别比CR处理减少69.77%、44.39%和82.80%、78.08%。在稻田杂草防控方面,CRO和ORO处理杂草密度较CR处理分别降低48.36%和39.34%。CRO和ORO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1和1.33,较CR处理分别增产11.31%和33.11%。认为水稻与水芹间作栽培模式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并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其中水稻与水芹有机间作栽培的综合效益更为明显。
58-63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书刊评介

《自然保护区展望:以历史使命、生存战略为视觉》简介

摘要:自然保护区工作者陶思明撰写的《自然保护区展望:以历史使命、生存战略为视觉》一书,已于201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63-63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高温堆肥对猪粪中多类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摘要: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高温堆肥,考察不同通风方式对堆体温度、发芽指数等堆肥腐熟指标的影响,研究堆肥过程对磺胺二甲嘧啶(SMN)、土霉素(OTC)、金霉素(CTC)和泰妙霉素(TIA)这4种常见畜用抗生素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翻堆+机械通风的方式可以促进堆肥腐熟进程,提高堆体最高温度并延长堆体高温阶段持续时间。抗生素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堆体升温及高温阶段,且去除效率随着堆体最高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4种抗生素添加量均为100mg·kg^-1条件下,堆肥腐熟进程并未受到较大影响。经过28d的高温堆肥,SMN、OTC、CTC和TIA的残留量分别为1.90、7.20、6.64和8.75mg·kg^-1。
64-69

土壤改良剂和红麻联合修复对多金属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摘要:应用BIOLOG技术对广东省大宝山矿山周边多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红麻(Hibiscuscannabinus)前施用改良剂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肥+石灰石一粉煤灰、白云石、石灰石和对照(未施用改良剂),其中施用有机肥+石灰石对提高多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有显著效果;种植红麻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肥+石灰石、粉煤灰、石灰石、对照和白云石,有机肥+石灰石和红麻联合修复对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效果更显著;种植红麻后,施用有机肥+石灰石可以刺激根系分泌L-丝氨酸、4-羟基苯甲酸和,L-精氨酸等碳源,使微生物对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大幅提高。各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糖类、氨基酸类和胺类等碳源的利用能力增强,有助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
70-75

双氰胺对施氮肥引起的红壤酸化的抑制作用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双氰胺(DCD)对采自安徽郎溪和江西鹰潭的2种红壤中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氮肥引起的土壤酸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不添加氮肥时,DCD抑制了土壤残留铵态氮的硝化作用及由此引起的土壤酸化,培养结束时添加DCD处理的安徽郎溪和江西鹰潭红壤pH值分别比不添加DCD处理高0.37和0.40。当添加尿素和碳酸氢铵时,DCD抑制了来自氮肥的铵态氮的硝化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壤酸化;同时由于尿素水解和碳酸氢根与H^+的缔合?肖耗质子,添加DCD还使2种氮肥对红壤酸度起到一定程度的改良作用。培养结束时,DCD+尿素和DCD+碳酸氢铵处理的安徽郎溪红壤pH值分别比单加尿素和碳酸氢铵处理提高0.62和0.46,江西红壤pH值分别比单加尿素和碳酸氢铵处理提高0.82和0.69。添加DCD处理土壤交换性酸含量也显著低于不添加DCD处理。因此,氮肥与DCD配合施用可以有效缓解氮肥引起的红壤酸化。
76-80

敬告读者·作者

摘要: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EPS、CA、BA、BI—OSIS、CABI等多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不再另付。本刊发表文章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编辑版权属本刊所有。本刊有权将其编辑的刊物制成光盘或供其他正式出版的光盘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否则视为同意。
80-80

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摘要:为了解涌湖浮游动物群落现状,于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对涌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涌湖后生浮游动物为100种,轮虫25属52种,枝角类12属21种,桡足类14属27种。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mnuscaZyciftoru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nhratrigla)、桡足幼体(copepodid)和长额象鼻潘(Bosmina longirostris)。后生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1572L^-1,轮虫数量占后生浮游动物总数的98.7%,后生浮游动物密度以春季为最大。后生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为2.34mg·L^-1,生物量以夏季为最大,枝角类生物量与桡足类密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516,P〈0.01),轮虫生物量与桡足类生物量间呈显著负相关(r=-0.517,P〈0.05)。洞湖后生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各季节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后生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M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表明漏湖水体处于轻一中污染状态。
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