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经济杂志

《生态经济》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环球视点、生态警示录、特别关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绿色设计、书评等。
  • 主管单位: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671-4407
  • 国内刊号:53-1193/F
  • 出版地方:云南
  • 邮发代号:64-5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
  • 综合影响因子:1.02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经济 2013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经济杂志环球视点

底特律破产的追踪与反思

摘要:辉煌、鼎盛、暗淡、衰败——拥有312年城市历史的美国底特律终于没能扛住庞大债务包袱的压力而走上了破产申请保护之路。这座驰名全球的“汽车之城”因被视为美国重工业的风向标而受到世人追捧和尊敬,同时也让美国人酣畅淋漓地体验到了“车轮上国家”的骄傲与自豪。
8-13
生态经济杂志生态警示录

面临威胁的渤海湾:污染现状及其治理

摘要:长久以来,渤海湾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而享誉四方。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环渤海经济圈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高潮。
14-17
生态经济杂志特别关注

消失的红树林:生态之殇

摘要: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小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18-23
生态经济杂志前沿论坛

论生态文明与法治文明共建背景下的生态权与生态法

摘要:生态权形式上源于环境权,环境人格权内涵的渗入使环境权升格为生态权。生态权构成要件中的“生态性”和内涵中的“复合性”决定了其所属法域的特殊性及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必要性。公私法一体化救济模式是法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性选择。当前应当从立法层面全面梳理现有法律规范,制定符合法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生态法典,明确生态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确定生态权及生态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发挥生态法在法治文明建设和治理生态危机中的作用,有效地保护饱受危机摧残的生态环境。
24-31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形式的比较研究及政策启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凸显,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选择,而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四种可持续发展形态成为这一战略选择的可实现途径。文章首先梳理了四种可持续发展形态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其次,从不同角度对四种可持续发展形态做了比较研究,他们源于相同的发展背景,均秉持系统观思想,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具有相互关联的实现途径,但在具体的内涵特征和问题指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基于此,得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启示。
32-35

基于生态足迹的开封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对开封市1999-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在时间序列上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生态的角度对开封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开封市的生态足迹大于其生态承载力,处于生态赤字状态,根据蒂斯德尔(C.Tisdell)等的观点1999-2008年开封市的平均生态赤字为0.75hm^2,从生态角度看目前开封市的发展属于弱不可持续型。
36-39

我国低碳技术引进障碍浅析

摘要:低碳技术是通过减少碳排放,达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的的工业生产技术。引进先进低碳技术,进而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于我国缩小与国外技术的差距并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导致在转让意愿、专利/知识产权、CDM方法学、信息、人才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需要破解。进一步,为了提高破解障碍的效率,需要先识别出其中的主要障碍。以电力、石油化工、钢铁等典型高能耗行业为例,结合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采用定量化手段识别出其中的主要障碍为转让意愿障碍和专利/知识产权障碍。针对转让意愿障碍,应当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次着手破解;针对专利/知识产权障碍,可通过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破解。
40-44
生态经济杂志绿色经济

贸易开放的生态环境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碳足迹分析

摘要:近年来贸易开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采用人均碳足迹与碳足迹强度作为生态环境指标,利用中国2000~2010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贸易开放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及区域层面看,贸易的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均加剧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压力,其中对西部地区影响程度最强;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倒U型的EKC曲线,并处于曲线的上升阶段;环境政策力度仅在中部地区降低了污染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逐渐成为推高环境污染水平的重要因素。
45-50

生态足迹视角下我国能源贸易评价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致使我国取得巨大贸易顺差的同时,出现了巨大的资源环境生态逆差,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能源的生态逆差持续扩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面临枯竭,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十七大、十八大相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控制能源消费。在此背景下,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法对2002~2010年的能源贸易进行测算,得出结论:能源贸易存在生态逆差,能源贸易生态足迹结构不均衡,能源贸易对外依存度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生态逆差的建议。
51-54

天然气消费及居民消费水平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分析

摘要:运用我国1980年到2010年的居民消费水平、天然气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经过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析后,对模型考察发现,居民消费水平及天然气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有显著的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产生不同的长期影响效果。根据居民消费水平及天然气消费对二氧化碳的影响,得出结论。
55-59

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困局与创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通过不断的努力,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内陆地区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局,主要表现在过分利用传统要素禀赋方式难以为继、承接产业转移引致产业结构落后以及利用优惠政策扩大开放导致的政策性开放的扭曲。内陆地区不能简单地复制沿海地区的经验,应当在整合全球要素、重组世界资源、创造比较优势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保证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发展。
60-62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综述

摘要:农户是土地利用最基本的主体,是研究“三农”问题最重要的单元,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阶段、研究内容、研究技术与方法等方面总结当前国内外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认为目前研究对衣户土地利用行为概念、内涵、分类、研究框架等关注较少,对农户土地利用各种行为的关系与联系、行为研究框架、行为发生机理等内容关注不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的内容、区域、体系、方法与技术等均有待进一步突破及创新。
63-68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绩效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农村饮用水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及生态保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工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社会福利、缩小城乡差距以及保护维护农村生态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投入产出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并探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的理论根源,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绩效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69-72

多元视角下排污费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

摘要:排污收费制度是通过对排污者的排污行为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利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传导机制,影响排污企业的生产成本或利润获取,从而间接诱导企业进行污染预防的制度。作为“激励一诱导”型经济政策,要求排污费费率的设定必须科学合理,才能对企业发挥较强的诱导作用;要求排污费的征收必须建立在对排污者排污量的有效监控上,杜绝企业的偷排行为;要求降低排污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为污染企业提供防治污染的设备、工艺和技术支持;要求征收的排污费通过竞争市场的价格传导机制传达给排污者或是消费者,从而影响排污者的排污行为。
73-78

浅析中国在国际气候合作中的碳减排责任

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中国正在承担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为了从容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急需得到如何分担责任的理论依据。文章从论述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平原则出发,认为责任分担应当有“共同的”标准,并且应当涵盖以下因素,即消费者的责任、生产者的责任、历史的责任,以及随着各国发展而动态调整的责任。由此,文章建立起为中国合理分担碳减排责任提供依据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如何参与国际气候合作提供了参考。
79-82

我国传统城镇化的反思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

摘要: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未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明显加速。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政府主导和规模扩张,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城镇规模结构失衡、产业特色不鲜明和资源环境压力过大。新型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求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83-86
生态经济杂志产业观察

基于吸引物属性的水利旅游概念内涵解析

摘要:水利旅游是水利与旅游两大系统融合发展的一种旅游类型,也是一个具有丰富而独特内涵的概念范畴。从水利与旅游的关系来看,旅游是水利的功能延伸,水利是旅游的特色吸引。从水利旅游的吸引物属性来看,水工程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界面,水环境是人类“三生”的结合体,水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分析水工程、水环境、水文化等水利旅游主要吸引物的属性特征并探讨水利与旅游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水利旅游的概念内涵进行解析。与其他旅游类型相比,水利旅游概念内涵的基本要点包括:水资源是水利旅游开发利用的核心对象;水环境是水利旅游客体与载体的叠加;水文化是水利旅游可持续挖掘的源泉;亲水性是水利旅游活动的基本特性。基于吸引物属性的水利旅游概念内涵解析,有助于揭示这种特殊旅游类型的本质特征。
90-94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

摘要:民族村寨旅游涉及当地政府、村寨居民、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旅游开发中并非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获得自己期待的利益,因此,不同的利益主体间需要协调利益关系,寻求更多的利益共同点。文章探索积极构建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协调机制,避免利益冲突,为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