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统计源期刊

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 42-1759/R 国内刊号
  • 1001-117X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综述、临床研究、短篇论著、个案报道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异氟烷干预下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梗死的影响189-193

摘要: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MSCs)移植同时予以异氟烷治疗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大鼠10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脑梗死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脑梗死组、AMMSCs移植组、异氟烷组、(AM-MSCs+异氟烷)组,造模后6 h给予相应治疗。移植后7 d各组随机处死6只,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GAP-43、AQP4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移植后24 h、3 d及造模后1、2、3、4周行动物神经功能缺损(NSS)评分,在移植后21~28 d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4周后处死行免疫组化、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移植后7 d,(AM-MSCs+异氟烷)组大鼠脑组织中GAP-43m RNA和蛋白表达高于脑梗死组、AM-MSCs组、异氟烷组(P〈0.05);异氟烷组和AM-MSCs组的大鼠脑组织中GAP-43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脑梗死组(P〈0.05)。(AM-MSCs+异氟烷)组的AQP4 m RNA和蛋白表达低于其他各组(P〈0.05);AM-MSCs组和异氟烷组低于脑梗死组(P〈0.05)。移植后1周,(AM-MSCs+异氟烷)组的NSS评分低于异氟烷组、AM-MSCs移植组,异氟烷组、AM-MSCs移植组低于脑梗死组(P〈0.05)。移植后3~5 d,(AM-MSCs+异氟烷)组平均逃逸潜伏期较异氟烷组、AM-MSCs组、脑梗死组缩短(P〈0.05或P〈0.01)。(AM-MSCs+异氟烷)组的目标距离百分比高于异氟烷组和AM-MSCs组(P〈0.05),并高于脑梗死组(P〈0.01)。伤后4周,脑梗死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异氟烷组、AM-MSCs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AM-MSCs+异氟烷)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P〈0.05)。CM-Dil的阳性细胞数(AM-MSCs+异氟烷)组高于AM-MSCs组,异氟烷组高于脑梗死组,假手术组最少(P〈0.05)。结论:异氟烷干预联合AMMSCs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学功能。

小檗碱对三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海马组织Aβ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194-196

摘要:目的:观察旋小檗碱对APP/PS1/Tau三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海马组织β-淀粉样蛋白(Aβ)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三转基因A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各10只。加药组给予小檗碱50 mg·kg^-1·d^-1灌胃,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共3个月。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蛋白Aβ、Bcl-2和Bax表达,免疫组化测定小鼠海马Aβ表达,ELISA检测小鼠海马Bcl-2、Bax表达。结果:给药组海马组织Aβ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海马组织Bcl-2表达增加而Bax表达减少(P〈0.05)。结论:小檗碱能降低三转基因AD小鼠的Aβ表达,其机制可能与Bcl-2和Bax表达改变有关。

不同时间点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197-199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4例,根据启动他汀类药物的时间点分为A组50例(发病24 h内启动)和B组44例(发病后24~72 h启动)。收集2组的基线资料并随访出院后3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 Kin量表(m RS)评分及卒中复发、预后不良及死亡、不良反应等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月后,A组的m RS评分、NIHS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终点事件发生率(预后不良、卒中复发)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的24 h内早期启动他汀类药物有益于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FGF23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联性研究200-203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FGF23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狭窄(ICAS)患者不稳定斑块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78例,分为无ICAS(WICAS)组47例和ICAS组31例,ICAS组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比较2组的血清FGF23、骨保护素(OPG)水平、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等。另外,对ICAS组血清FGF23水平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及其与炎性细胞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与WICAS组相比,ICAS组的FGF23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GF23水平与ICAS组不稳定斑块的稳定性显著相关(P〈0.001)。结论:2型糖尿病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FGF23水平与患者颈动脉狭窄斑块不稳定性明显相关。

血浆脑钠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研究204-205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2例,依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血浆BNP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死亡率为15.09%(32/2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OR=3.819)、大面积脑梗死(OR=6.228)、血浆BNP浓度≥280 ng/L(OR=5.191)、NIHSS评分≥13分(OR=3.536)为脑卒中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NIHSS评分≥13分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9.1%、75.0%、87.0%;血浆BNP≥280 ng/L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0%、81.3%、84.4%。结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血浆BNP水平及NIHSS评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死亡的高危因素,其中血浆BNP水平和NIHSS评分可能可作为预后死亡的预测指标。

低水平的血清胱抑素C与脑动脉瘤关系密切206-208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非动脉瘤性SAH患者(SAH组)52例,动脉瘤非SAH患者(动脉瘤组)81例,动脉瘤性SAH患者(a SAH组)75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4例(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血清Cys C水平及相关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瘤组及a SAH组血清Cys 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AH组(P〈0.05);Cys C水平与尿酸成正相关。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Cys C水平较低,血清Cys C可能与脑动脉瘤的发生有关,与SAH无明显关系。

三重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缺血性事件的临床有效性分析209-211

摘要:目的:探讨三重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缺血性事件的有效性。方法:拟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6例,纳入双重和三重治疗组,各48例;术前分别接受双重和三重抗血小板治疗。记录术后5个月缺血性、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双重治疗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三重治疗组(P=0.04);2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结论:三重抗血小板治疗比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能更有效地预防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自身免疫性脑炎17例临床特点分析212-214

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为AE的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本组12例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1例为抗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脑炎,4例为抗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 R)脑炎。出现精神症状13例(76.47%),出现意识水平下降8例(47.06%),出现癫痫发作15例(88.24%),伴有卵巢畸胎瘤仅1例。所有病例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使用不同剂量的激素治疗,其中联合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12例,合并使用免疫抑制剂5例。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15例。结论:AE以精神障碍、癫痫、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高渗盐水可降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215-217

摘要:目的:评价高渗盐水和甘露醇降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ICP)的效果。方法:我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2例,随机分为高渗盐水组65例和甘露醇组6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3%高渗盐水5.4 m L/kg和20%甘露醇5.0 m L/kg静脉滴注。评价2组治疗期间的药物起效时间、最大ICP下降幅度、累积颅内压负荷(CICPB)、平均ICP负荷时间、压力累及时间(PTD)、ICU停留时间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2组起效时间、最大ICP下降幅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渗盐水组PTD、CICPB和ICP负荷时间均小于甘露醇组(P〈0.05);2组ICU停留时间、GOS评分和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GOS评分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D、CICPB、ICP负荷时间与GOS呈负相关(P〈0.05),起效时间、最大ICP下降幅度与GOS不相关(P〉0.05)。结论:高渗盐水稳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的效果优于甘露醇,但不能改善临床预后。

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技术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218-220

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技术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颅底肿瘤患者进行术前MRI、CT及MRA等影像多模态融合,三维重建病灶,术中实时导航进行手术切除;其中17例在颅底附近贴附6个MARK,分别于开骨瓣前及切除病灶后检查是否发生移位,评估术中实时导航的精确性,并对后组颅神经进行全程电生理监测,保护相关颅神经。结果:多模态神经导航对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结构定位精确;在结合电生理监测下,手术全切除19例(73.1%),次全切除4例(15.4%),大部分切除3例(11.5%);对全部病例进行术后随访6~32个月,远期生活质量行为状态(KPS)评分80~100分,其中3例复发。结论:多模态神经导航融合可为术者提供全面的影像学信息,对术前合理设计手术切口和入路及预判大脑功能结构提供指导,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结合电生理技术能够最大化地切除病变肿瘤组织,并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miR-132在神经胶质瘤中表达及临床意义221-224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微小RNA-132(mi R-13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方法检测新鲜神经胶质瘤组织标本135例及正常脑组织标本53例中mi R-132的表达,分析其与神经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诊断价值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mi R-132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mi R-132在神经胶质瘤组织高表达和低表达组在肿瘤切除程度、WHO分级、KPS评分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AUC=0.856(P〈0.001),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是52.7%和86.6%,Youden指数为0.465;mi R-132高表达和低表达组在总生存时间及无进展生存时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 R-132在神经胶质瘤中高表达的,可能可作为神经胶质瘤的新型生物标记物和诊断靶标。

复发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比较研究225-227

摘要:目的:分析首发与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别。方法:纳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3例(首发组),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5例(复发组)及健康志愿者25例(对照),利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简明成套测评量表(BACS)评定3组认知功能,同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2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精神症状评估。结果:首发组与复发组精神症状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组的病程显著长于首发患者组(P=0.039);首发组与复发组BACS各项分测试结果均显著差于对照组(P〈0.05);复发组在语言流畅性及伦敦塔测试中的表现较首发患者组差(P=0.029,P=0.035),而语言记忆、数字序列、代币运动及符号编码等测试结果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功能损害在精神分裂症早期便已发生;且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在认知功能某些方面的损害较首发患者更为严重。

卒中后抑郁脑代谢物变化特点的磁共振波谱分析228-230

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波谱(MRS),分析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脑代谢物变化的特点。方法:对1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抑郁患者(PSD组)和10例梗死后无抑郁患者(非PSD组)行头颅1H-MRS检查,测量感兴趣区(ROI)双侧颞叶、丘脑、脑卒中部位及对侧正常区域的氮-乙酰天冬氨酸(NAA)、含胆碱化合物(Cho)、肌醇(m I)、肌酸(Cr)的含量,计算NAA/Cr、Cho/Cr以及m I/Cr比值。结果:PSD组双侧颞叶NAA、NAA/Cr,右侧丘脑NAA的值〈非PSD组,而双侧颞叶Cho、Cho/Cr,右侧丘脑m I/Cr的值〉非PSD组(均P〈0.05)。结论:MRS可以反映PSD患者脑内各代谢物水平的改变,可能为PSD早期发现及发病机制等研究提供依据。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综述
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231-233

摘要:外泌体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细胞外小分子囊泡,其参与调节缺血性卒中后神经细胞重塑以及血管新生。本文总结了外泌体在缺血性卒中修复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并探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潜在应用价值。

线粒体融合蛋白2的研究进展234-237

摘要: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定位于细胞内线粒体外膜,具有促进线粒体融合和维持线粒体正常结构的功能。Mfn2广泛存在于全身多个器官组织中,新近研究发现其在增殖性疾病细胞组织中表达显著下降,高表达Mfn2有抑制细胞增殖、延缓增殖性疾病进展及拮抗肿瘤的作用。因为Mfn2可抑制原癌基因Ras表达,拮抗Ras-Raf-MAPK-Erk1/2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磷酸化,抑制细胞合成DNA,使有丝分裂细胞进入静止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抑制Ras-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通过抑制增殖及促进凋亡和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而在细胞增殖、凋亡以及能量代谢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就Mfn2的组成、分布及其与高血压、冠心病、内分泌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壳聚糖导管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新进展238-239

摘要:周围神经缺损是临床常见的致残性疾病,虽然科技和手术技术的发展使疗效获得进步,但对于长距离组织缺损,治疗仍面临很大困难。多种材料制造的神经导管的使用均可以提高修复再生的长度,其中壳聚糖是一种可降解材料,生物相容性优良,已经较多用于导管支架的制备,而联合使用各种可促神经再生的物质,进一步提高了效果。本文就壳聚糖基导管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诊断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240-242

摘要: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综合征,在临床上容易误诊。目前在主要为排他性诊断,其手段包括免疫相关抗体及磁共振、(FDG)PET/CT等影像学检查、肌电图、肌肉活检等。PNS的治疗,应在积极治疗原发肿瘤的同时,给予免疫调节治疗,缓解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改善生存质量。

小脑发育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243-246

摘要:小脑是协调本体感觉-运动的重要器官,还参与认知、情感和语言处理等高级神经活动。哺乳动物成年小脑细胞层次分明,细胞种类少、形态独特,各种细胞在小脑内定位明确,并且表达各自特异性的蛋白标记物。小脑具备的上述特征,已使其成为近年来神经科领域内研究神经发生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理想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