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统计源期刊

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 42-1759/R 国内刊号
  • 1001-117X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6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综述、临床研究、短篇论著、个案报道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论著
RNAi技术沉默星形胶质细胞Adam10基因模型的建立377-380

摘要:目的:建立离体星形胶质细胞Adam10基因沉默模型。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乳鼠星形胶质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以鉴定星形胶质细胞及其纯度。通过RNA干扰(RNAi)技术,使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2000将靶向作用于大鼠Adam10基因的siRNA序列转染至星形胶质细胞内,通过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ting技术在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沉默效率。结果:靶向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Adam10基因的siRNA序列成功转染入星形胶质细胞,并且转染Adam10基因靶向干扰序列的星形胶质细胞Adam10基因的表达在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可以通过RNAi技术建立离体星形胶质细胞Adam10基因沉默模型。

经颅电刺激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探讨381-384

摘要: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治疗(TES)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及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TES低、中、高电压组,各15只。后4组采用“2血管阻断+硝普钠降压”法制作VD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电压为500V、1000V、1500V的TES治疗,3次/日,14d/宁程,共2个疗程。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海马CAI区AchE及NR2B蛋白表达。结果:造模结束后7d,造模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正常组、假手术组(P〈0.01)。治疗后,模型组,TES低、中、高电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少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5或0.01),平均逃避潜伏期长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5或0.01);TES低、中、高电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多于模型组(P〈0.05),TES中、高电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短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TES低、中、高电压组AchE及NR2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TES中、高电压组AchE及NR2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TES治疗可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海马区AChE及NR2B蛋白表达有关。

米邦塔仙人掌果胶对小鼠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所致抑郁样症状的改善作用385-387

摘要:目的:研究米邦塔仙人掌果胶(milpa alta cactus pectin,MCP)对小鼠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后体重和糖水偏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UMS组、MCP低剂量组(50mg/kg)、MCP中剂量组(100mg/kg)、MCP高剂量组(200mg/kg),各10只。采用11种应激因子,建立CUMS模型,给予小鼠应激6周。通过测量糖水摄人和小鼠体重变化率,评价MCP对抑郁样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CUMS组小鼠体重增长率、糖水摄入量都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CUMS组比较,MCP中、高剂量组小鼠体重变化率、糖水摄入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MCP对CUMS所致抑郁样症状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内皮祖细胞亚群与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388-389

摘要: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SIE群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全脑血管造影受试者64例,无脑动脉狭窄26例为对照组,存在脑动脉狭窄38例为观察组,其中颅外动脉狭窄(EAS)18例,颅内动脉狭窄(IAS)15例,混合狭窄(Mixed-type)5例。运用流式细胞仪行血管EPCs定量分析,观察CD45-/dimCD34+CD309+,CD45-/dimCD133+CD309+与CD45-/dimCD34+CD133+CD309+水平,分析其与脑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对照组CD34+CD309+,CD133+CD309+与CD34+CD133+CD309+均显著高于观察组的EAS、IAS、Mixed-type(P〈0.05);IAS患者CD45-/dimCD133+CD309+明显高于EAS、Mixed.type患者(P〈0.05);EPCs水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EPCs水平与EAS、Mixed.type有相关性(P〈0.05)。结论:EPCs亚群与EAS、Mixed.type严重程度可能相关,但与IAS无相关性。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390-392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低剂量组49例和高剂量组5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普罗布考500mg,bid;低剂量组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qd,普罗布考500mg,bid;高剂量组加用阿托伐他汀80mg,qd,普罗布考500mg,bid;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比较患者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廊清炎性指标和血脂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IMT、斑块面积较治疗前降低(P〈0.05);低、高剂量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c-CRP)、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及软斑个数均低于同组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HDL—c)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低、高剂量组hc—CRP、TC、TG、LDL—C、IMT、斑块面积及斑块数量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hc—CRP、TC、TG、LDL.C、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及软斑个数低于低剂量组,HDL.C高于低剂量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可能有利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缩小和稳定。

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393-394

摘要:目的:探讨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适应症和临床疗效。方法: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球囊再塑形技术、载瘤动脉闭塞术、双微导管技术等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判断疗效。术后随访6个月,判断患者预后。结果:治疗后完全栓塞22个,次完全栓塞12个,不完全栓塞6个;患者永久性致残2例,死亡1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30例,康复23例(76.7%),显效4例(13.3%),好转2例(6.7%),死亡1例(3.3%)。结论:结合患者颅内动脉瘤的类型,采取不同类型的血管栓塞技术进行治疗,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395-397

摘要:目的:对比支架成形术和药物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老年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2组的颅内动脉狭窄度、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支架成形术均成功,植入支架40枚。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颅内动脉狭窄度均低于治疗前(t=13.113,P〈0.05;t=22.298,P〈0.05);且观察组的颅内动脉狭窄度低于对照组(t=9.133,P〈0.05)。治疗后,2组的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治疗前,搏动指数(PI)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RI、PI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支架内再狭窄、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死亡等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内科保守治疗,支架成形术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能有效缓解狭窄程度,促进脑局部供血区血流的恢复,安全性也较好。

高血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程度及动脉瘤再出血的关系398-400

摘要:目的:探讨发病前高血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严重程度及动脉瘤再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SAH患者208例,根据发病前有无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98例和非高血压组110例。采用Hunt.Hess等级评分和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盟(WFNS)SAH评分量表法评估临床等级,改良Rankin量表法(mRS)评估住院3月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相比,Hunt-Hess高等级(36.7%V.S.24.5%,P〈O.001)和WFNS高等级(42.9%V.S.28.2%,P〈0.001)所占比例明显更高,蛛网膜下腔(HijdraSAH总分为17V.S.14,P〈0.001)及脑室内(IⅧ总分为2V.S.1,P〈0.001)血液量更多,颅内出血发生率(20%V.S.13%,p=-0.002)更高。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相比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更大(11.2%V.S.5.5%,纠正后OR为1.67,95%CI为1.02~2.76,P=0.03)。结论:发病前高血压与蛛网膜下腔初次出血严重性的增加相关,是动脉瘤再出血的显著危险因素。

不同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401-403

鞍区肿瘤术后合并脑性盐耗综合征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404-406

摘要: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术后合并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鞍区肿瘤术后患者49例,按照是否发生CSWS分为单纯肿瘤术后组(SS)29例和术后合并csws(sc组)20例。随访1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cos)评价患者预后,Kaplan 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模型分析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入院时,SC组血钠、血渗透压低于SS组(P〈0.05),而24h尿钠、24h尿量、血清中心钠素(ANP)、脑钠肽(BNP)、皮质醇(Hc)、醛固酮(AL)均高于该组(P〈0.05)。随访1年后,ss组无死亡;SC组死亡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S4分组BNP、HC、AL含量均低于〈3分组(P〈0.05);5分组ANP、BNP、HC、AL含量均低于〈3分组、4分组(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鞍区肿瘤手术方式、肿瘤类型、血钠降低程度、中心静脉压(CVP)、ANP、BNP、HC、AL水平为鞍区肿瘤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鞍区肿瘤术后合并CSWS患者ANP、BNP、HC、AL在治疗初期明显增高,肿瘤手术入路方式、肿瘤类型、血钠降低程度、CVP、ANP、BNP、HC和AL含量对患者的预后有着明显的影响。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分析407-408

摘要: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均使用维生素B1、B12氢溴酸加兰他敏混合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价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d,对照组和治疗组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40.50±2.01)分和(46.20±1.5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d,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和93.33%,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单一穴位注射。

伴认知障碍帕金森病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变化及意义409-411

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血浆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PD患者86例为PD组,根据是否伴MCI分为MCI亚组48例和无MCI亚组38例,健康对照40例为对照组,记录PD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Hoehn&Yahr(H—Y1分级,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对2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血浆SOD、GSH和MDA水平。结果:PD组的血浆T-SOD、T-G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MD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CI亚组的血浆T-GSH水平低于无MCI亚组(P〈0.01);PD患者MoCA评分与受教育年限(萨0.721,P〈0.01)、血浆T-GSH水平(β=0.415,P〈0.01)呈正相关,与病程(β=-0.356,P〈0.05)和H—Y分级(β=-0.295,P〈0.05)呈负相关。结论:血浆抗氧化机制的受损可能参与PD患者的发病机制;血浆GSH水平的下降可能与PD患者的MCI具有相关性。

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28例临床分析412-413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结果:根据患者病情积极给予保守或手术治疗,结合相应内科及康复治疗,其中恢复良好11例(39.3%),中度残疾8例(28.6%),重度残疾5例(17.9%),持续植物状态1例(3.6%),死亡3例(10.7%)。结论: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伤后继发脑梗死,病死、病残率极高,早期诊疗可改善预后。

早期应用高渗盐水对急性颅脑损伤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414-415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高渗盐水对急性颅脑损伤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方法: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46例,随机分为甘露醇组和高渗盐水组各73例,分别给予甘露醇或高渗盐水治疗,测定2组入院后24、48、72、96h的血糖值、HOMA.IR值及NCU住院时间。结果:与甘露醇组相比,高渗盐水组入院后72、96h的血糖值、HOMA—IR值明显降低(P〈0.05),N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早期应用高渗盐水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可降低应激性高血糖、缩短NCU住院时间。

24例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患者MR特点分析416-418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患者的MR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特点。结果:肿瘤性病变5例,病毒性脑炎7例,代谢性病变肝豆状核变性4例,急性动脉性脑梗死5例,脑深静脉血栓形成伴双侧丘脑静脉性梗死3例。MRS有助于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急性脑梗死在DWI上弥散受限;ESWAN对顺磁性物质敏感;MRV可直观显示脑静脉。结论:双侧丘脑对称性改变可见于多种疾病,其常规MR表现类似,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功能MR,有利于正确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卒中后焦虑患者早期白介素-6及皮质醇变化419-420

摘要: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以及皮质醇水平与卒中后焦虑(PSA)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卒中患者132例,在发病后第1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皮质醇波动变化(8:00与16:00)。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同样检测IL-6及皮质醇水平(8:00)。发病3周后根据是否发生PSA,将卒中患者分为PSA组32例和非PSA组100例。结果:PSA组的IL-6水平与非PSA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SA组和非PSA组的皮质醇均升高(P〈0.05),PSA组的皮质醇生物学节律消失。结论:IL-6和皮质醇水平检测可能有助于PSA的早期筛查。

棕榈酸帕利酮长效针剂治疗大学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421-423

摘要:目的: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对大学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大学生精神分裂症患者73例,给予注射棕榈酸帕利哌酮针剂治疗。于治疗前后评估大学生患者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一严重程度分量表(CGI-S)、副反应量表(TESS),观察特异性症状的变化。结果:完成治疗62例,治疗后4、8、12、24周的CGI—S评分、PANSS总评分和阳性分量表、阴性分量表评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较轻,特异性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治疗大学生精神分裂症使用便利、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大学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异性症状。

同伴教育在卒中后并存抑郁情绪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424-425

摘要:目的:观察同伴教育在卒中后并存抑郁情绪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卒中后并存抑郁情绪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教育组,各57例。常规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教育组加入同伴教育;于干预前后比较2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Barthel指数(BI)、Fugl—Meyer积分及依从性。结果:干预前,2组HAMD、SDS评分,BI和Fugl-Meyer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教育组HAMD及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Fugl—Meyer积分、BI及各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同伴教育法有助于提高卒中后并存抑郁情绪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