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人文地理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Human Geography

  • 61-1193/K 国内刊号
  • 1003-2398 国际刊号
  • 2.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人文地理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6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人文地理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进展与动态、女性主义地理学专栏、社会、文化、城市、乡村、经济、交通、旅游

人文地理 200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人文地理杂志进展与动态
农区地理学国际研究进展1-5

摘要:基于对国际文献和中国实际的分析和思考,总结了农区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和新近研究动向。认为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经济学对农区研究的关注,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农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思维变化。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也带来了农区地理学的相应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农区地理学的新近研究方向包括:后生产型农区发展、全球化与农区业发展、农区结构变化、农区基础设施、农区管制等。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中国实际,文章对中国农区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

日本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征与动态6-10

摘要:日本人文地理学多年来在吸收欧美人文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点。包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区域调查,在研究体制上强调社会分工,在研究成果的评价上重质而轻量等等。二战后,日本人文地理学由于远离应用而导致学会规模缩小、影响力下降,对中国人文地理学是一个前车之鉴。但同时,其成热的研究规范和富有东方特色的研究体制也是中国同行学习的对象。本文结合笔者的留学经验,概述了日本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向,并分析了其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借鉴意义。

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人文地理学方法论革新探讨11-15

摘要:长期以来,对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研究、特别是研究方法论的哲学探讨往往重视不够。文章探讨了服务业地理学研究的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服务业地理学方法论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得到了人文地理学方法论研究的几点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借助人地全息统一论与城市全忠地蛾结构的研究成果,并从信患哲学的角度,对服务业空间规律的分布、服务业空间组合与形态、服务活动区位等进行研究,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城市地理学空间研究的新视角——都市区阴阳结构16-21

摘要:统筹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其出发点与立足点是普遍存在的客观差异。研究空间差异是城市地理学的基本命题,但对于都市区内部空间发展的差异,既有的区域层面的研究成果对此并不完全适用。笔者认为,都市区内部空间发展差异存在着明显的“阴阳结构”。本文试图以“阳面区和阴面区”界定都市区内部存在发展差异的空间地域。并对其概念、内涵、特征、机制等进行探讨与剖析,以新的辨证思维和新的视角来研究新的境遇下都市区空间的发展。

试论现代物流的地理学研究及发展趋势22-26

摘要:基于阐述现代物流的发展背景,本文介绍了国际地理学对现代物流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主要研究论点;同时探讨了我国现代物流的地理学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物流地理学的提出和理论体系;然后探讨了现代物流的地理学研究切入点和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杂志文化
文化锋面的地理学诠释27-30

摘要:文化锋面是指两种不同特质的文化相遇所形成的文化过渡现象,是两种社会气团之间的交错带。文化锋面具有不均质性、动态性、复杂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根据成园、形态、要素和演化状况等标准,文化锋面可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与文化过渡区(带)、文化边界(界面)等概念相比,文化锋面不仅形象通俗,而且表达准确,内涵丰富。文化锋面和传统文化地理学主题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又相互独立,其研究对文化地理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丧葬习俗的地理学研究——以西藏天葬为例31-34

摘要:丧葬形式既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应,也是一定自然环境作用的产物。我国主要有5种丧葬形式—土葬、火葬、塔葬、水葬和天葬。大部分民族采用火葬的形式。藏族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在丧葬习俗上与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90%以上的藏族同胞接受天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神奇的经学传说是天葬在西藏盛行的主要原因。由于天葬节约土地,净化环境,保护资源,在促进社会文明方面有特殊意义,应予以理解和尊重。

陕西传统堡寨聚落类型研究35-39

摘要:针对“传统堡寨聚落”这一重要的人类聚落形态,文章选择相关遗存丰富的陕西地区作为研究重点,以典型实例为依托,分别从“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两种角度展开分项类型研究,归纳总结各类型的聚落结构特征。揭示出堡寨聚落物质硬防卫与精神软防卫的双重性格。最后,强调指出类型多样的堡寨聚落及其丰富遗存成为陕西地区的特色,应及时针对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开展的系统研究。

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南缘交通线路变迁与环境的关系40-44

摘要:通过对古遗址、古交通线路的多年考察以及沉积剖面分析,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探讨了塔里术盆地南缘汉代以来在自然与人文环境影响下交通线路变迁的特点。历史上,在汉、唐两个最为兴盛的时期,气候湿润,国家统一,中央政府统辖西域军政事物。自然与人文环境有利于发展。塔里木盆地南缘各绿洲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交通往来频繁,线路稳定、通畅。在此两个时期之后的阶段,自然环境干燥少雨,中央政府衰败,难以顾及和控制西域,地方政权相互角逐争斗。绿洲受多种园素影响迁移、废弃或消失过程中,交通线路变迁快。空间上,东西向的交通线路在和田河与克里雅河之间向南移动了200km左右;克里雅河与车尔臣河之间向南移动了100km左右;和田河以西移动了10-50km;而车尔臣河以东变化不大。南北向的交通线路中,沿和田河的交通线路自古以来一直有人通行,而沿克里雅河的路古代也曾是连接盆地南北的主要通逆。

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文化整合45-48

摘要:早期的城乡隔离制度造成了我国现存的城乡文化“二元结构”,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必须进行城乡文化整合。本文就城市化过程中,影响城乡文化整合的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了各园子对城乡文化整合进度的影响强弱排序;并且提出了通过加强小城镇的建设来推进我国的城乡文化整合,其中主要包括加快发展小城镇乡镇企业和发展小城镇文化产业。笔者认为,发展小城镇文化产业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大小城镇文化教育及科技投入。第二,立足提高小城镇人口的文化素质,增加文化整合的底蕴。第三,建立城市帮扶小城镇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城市文化的扩容和普及。第四,拓宽融资渠道,建设小城镇文化产业。

人文地理杂志旅游
以形象为主导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研究——以重庆市铜梁县特色旅游项目策划为例49-52

摘要:在区域旅游产品体系的开发过程中旅游形象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识别要素,对旅游形象本身的策划研究至关重要,然而旅游形象更多的是要通过区域旅游产品体现出来,所以在旅游形象与旅游产品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本文以铜梁县旅游产品开发为例,提出旅游产品开发的关键环节有两个方面:围绕形象的旅游景区主题策划及围绕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设计,并对以形象为主导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程序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关模式。

价值工程在重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项目开发决策中的应用53-56

摘要:价值工程是一门技术、经济、管理交又结合的新兴学科,被列为国际公认的六大现代管理技术之一,其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稳定实现所需功能,获取最佳综合效益,但这一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还极为少见。本文以重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专门论述了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如何有效利用价值工程的思想方法和运行机制来增强旅游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整体效益,解决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徽州古村落群旅游差异性开发的竞合分析57-61

摘要:独特的地域文化蕴育了散州众多的古村落。散州古村落群的高度集聚效应,诱发了区内古村落旅游资源的集聚屏蔽竞争,同时古村落市场感知的替代效应导致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抑制竞争。论文认为,傲州古村落群的旅游开发应坚持差异性开发战略。在现状发展的基础上,以古村落的不同特色价值、空同构成、标志性景观等差异性特征为基础,加快建设区内交通设施、构建良好的空间竞合格局。提高傲州古村落间的网络化水平,促进旅游流的畅通与基地旅游模式的形成。

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级评价的理论分析62-66

摘要:目前生态旅游的研究已经从概念理论探讨转入可行性实践的判别中。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了许多对生态旅游及其目的地进行评价及论证的研究,生态旅游影响研究成为主流。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旅游评价研究的基本状况、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程度(Ecotdegree)”及“生态旅游等级”两个概念。前者指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经营过程中所能体现出的生态(Eco)思想、观念及行为的程度;后者则将生态旅游目的地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旅游,一级生态旅游,二级生态旅游及高级生态旅游。文章将“生态旅游程度”作为评价的总目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置了相应的八大类指标体系,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具体的评价方法。

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67-70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地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认为山地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最重要的资源,我国是多山国家,因而也就成为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与其他地貌类型相比。山地旅游资源具有多样、多面、聚集、复合、脆弱和不可逆等特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在山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中,必须重视乡角度综合保护性开发。要重视分析游客的心理倾向和景区旅游意境氛围的营造。

江苏省旅游资源的文化构成及其开发71-75

摘要:旅游资源的文化开发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发展文化旅游当是建设旅游强省的重要战略。当前,国内对旅游资源的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公认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本文首先探讨旅游资源的文化构成及其相应的行为层次和产品类别,从文化构成视角将旅游资源解构为物质的文化景观、制度与行为的文化风情和意识的文化艺术三个层面,进而由时空组合而成的旅游文化区、旅游文化系、旅游文化丛、旅游文化园子等四个层次阐述了江苏旅游文化资源的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战略。

陕西旅游商品开发及营销研究76-79

摘要:本文从旅游商品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出发,分析陕西省旅游商品开发、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旅游商品开发的创新机制和有效措施,指出重点开发的旅游商品系列和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的构想。力争推动陕西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供应、销售走上集约化、规模化道路,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人文地理杂志城市
试论现代物流业与港口城市空间再造——以大连市为例80-86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世界性的产业转移高潮,处于全球供应链枢纽节点地位的大型港口城市在物流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强大的极核作用。现代物流业在港口城市飞速发展,必将引起港口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功能分区变化,并通过港口物流发展带动物流企业集聚、大型物流园区兴起、构建城市型轴一辐物流网络主导物流配送网点布局,参与港口城市空间再造。本文运用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大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予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