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开发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 62-1005/C 国内刊号
  • 1003-4161 国际刊号
  • 0.6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开发研究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开发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扶贫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产业开发、管理科学、旅游经济、一带一路、城镇化与城市群、产业经济、劳动经济、西部国际陆港建设研究、“十四五”城市化与城镇群研究、改革与发展、经济理论、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国土空间规划问题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对外贸易、经济热点、本刊特稿

开发研究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开发研究杂志改革与发展
扩大城乡中等收入群体的改革重点及路径1-6

摘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中等收入群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家庭年收入水平和农民收入上,加之中国典型的区域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就是解决这"三大差别",必须把推进重点人群收入增长、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以和突破农地制度瓶颈和伴生的低收入农民群体增收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与突破口,寻找短板,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制约,切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统筹西藏与四省藏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实践7-15

摘要:统筹西藏与四省藏区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实中,西藏与四省藏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加上五大藏区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不同,发展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四省藏区的发展和稳定反过来也在影响西藏。应当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从维护藏区稳定和国家安全,统筹西藏与四省藏区协调发展,实践上探索西藏与四省藏区协调发展的战略需求。

甘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重点与风险管控16-20

摘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甘肃省需基于突出存在的难点制约,着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激发经济新动能、着力拓展产品市场、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弥补发展短板、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努力抓好发展机遇,加强风险管控,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持续增强甘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基于VAR模型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21-26

摘要:通过在理论方面分析山东省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现状,研究科技创新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存在的问题,得出山东省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基本途径和所处状态。再通过实证分析建立VAR模型来研究科技创新对山东省经济的具体贡献程度,经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得出科技创新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是贡献程度并不高,大约只占13%。基于这一结论和对山东省科技创新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提高科技创新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开发研究杂志区域经济
基于环喜马拉雅区域合作的西藏内外统筹发展27-31

摘要: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南亚接壤,自古就存在着多元多向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与外部市场具有密切联系。在加快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扩大对外开放合作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西藏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着眼于环喜马拉雅区域,统筹内外资源和市场,将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与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融合。实现内外统筹的重点是,着力改善基础条件,提升互联互通水平;通过贸易富民兴业,扩大国际经贸合作;着力增强核心支撑,内外发展,统一布局,特别是加强拉萨和日喀则两市的发展,强化口岸先导作用,促进重要节点城镇和各类特定区域的发展;整合各类跨国资源,建立产业分工体系,重点在旅游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天然饮用水产业、建材业上形成分工;统筹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深化环喜马拉雅区域联动发展。

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潜力分析——基于随机前沿模型32-37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了中国企业海外布局,中亚五国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市场潜力,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之一。通过从存量和流量两角度论述中国对中亚五国OFDI状况和特点,使用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2003—2014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和测算了投资效率。研究表明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效率在不断提高。其中经济规模、双边贸易和各国的经济环境对直接投资有促进作用。出于寻求资源、开拓市场和国家整体战略的考虑,中国企业对中亚国家整体欠佳的制度环境有较强的容忍度。为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应加强推进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合作交流,构建完善投资环境,实现双方企业的共同发展。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协调度研究——以陕西省为例38-43

摘要: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陕西作为低碳试点省份之一,更需要积极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和义务。通过5个维度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多角度评价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城市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及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城市分布格局,西安与其他城市的低碳经济水平差距很大;各个驱动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子系统的得分极差最大,充分反映了陕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较为明显;通过聚类分析,将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在协调度的综合影响下,城市分布呈现四个组团。在未来发展中,应当依据三大区域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的低碳发展道路。

甘肃省农村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灰色关联研究44-50

摘要:农村信息化既是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农村建设所需要实现的社会发展目标之一。本文运用灰色关联优势分析模型准确测算了农、林、牧、渔、农林牧渔服务业、粮食、中药材、大牲畜年末头数、猪年末头数、羊年末只数、家庭经营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共12项农村经济主要指标与农村广播电视节目人口覆盖率、报刊期发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彩色电视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百户拥有量共8项农村信息化主要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并编制了灰色关联度排序表,依据该表数据进行灰色关联优势分析,揭示了甘肃省农村经济主要指标与信息化载体或服务方式主要指标的内在关系,尤其是现在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将更加利于甘肃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合理布局农村信息化工程,避免造成信息资源和资本浪费。

松潘漳腊地区的资源利用与族际互动51-55

摘要:应用"生态位"概念讨论了20世纪约一百年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漳腊地区藏族、汉族和回族居民的人口流动和资源利用的关系。研究说明,以农垦为主时期,对土地资源的争夺,造成了民族间的紧张关系;以采金为主时期,金矿影响了当地藏族的传统生计,激起了与藏族神山信仰的矛盾;在旅游业和蔬菜种植业发展时期,藏、汉、回族对资源的利用逐渐演变为一种合作的生计模式,形成了稳定的互惠关系。因此,资源利用方式在族际互动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在多民族聚居区域,要建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共居关系,必须重视和调整资源利用方式,注重推进族际间在经济结构上的互惠互补。

开发研究杂志城镇化与城市群
敦煌升格为地级市的可行性构想56-60

摘要: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城市区划和布局是影响区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甘肃省要把向西开放战略实施到位,并且不断提升水平,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要在省域西端建立经济实力强、国际影响大、文化内涵深和流动人口多的门户城市。但是,目前甘肃西端的城市布局显然不合理,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依据现代城市布局理论和行政区划优化理论,对甘肃省西端城市布局和行政区划的科学调整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建立新的酒泉市和敦煌市的战略设想,并依据酒泉市和嘉峪关市的实际情况,对该地区的行政区划关系提出了具体的调整建议。

中国土地城镇化研究进展61-6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的不断增多,土地城镇化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城镇化,出现很多社会性问题。从土地城镇化的概念、土地城镇化特征、土地城镇化的研究方法以及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已有的土地城镇化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概述,并且提出在今后需要强化对土地城镇化调查与评价、土地城镇化类型及其演进规律、土地城镇化情景模拟与调控以及基于城乡统筹的土地城镇化制度创新四大领域研究。

“互联网+”模式下的“智慧城市”发展——兼论湖北省Y市S物流园“智慧社区”建设67-72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理论界及其实践中都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问题以及实现城市善治的一剂良药。以"互联网+"时代为起点,在分析"互联网+"模式的内涵基础上,提出"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即社会治理智慧化。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智慧化是社会治理智慧化的缩影。"智慧城市"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有多种建设路径,提出"智慧社区"的建设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之一,并结合湖北省Y市S物流园社区建设"智慧社区"的实践,详细探讨"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过程与机制。

河南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空间格局演进73-78

摘要:在综合测度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2003—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城镇化水平重心在113.540 5°E—113.574 5°E、34.451 3°N—34.504 7°N之间波动,重心轨迹向东南方向移动,10年间移动距离16.792km,重心向东偏移的距离大于向南偏移的距离。城镇化水平的标准差椭圆变化幅度不大,呈现东北—西南格局,且有向东—西格局转变的趋势。标准差椭圆中心位于中部偏北的位置,范围以郑州为中心,东至商丘西部、周口中部,西接三门峡,南连驻马店北部、南阳东北部,北抵鹤壁中部、安阳南部。这表明位于河南省东部和南部的黄淮地区尤其是东部城镇的空间集聚能力不断提高,城镇转移农业人口的绝对量逐渐变大,城镇化水平提升加快,对城镇化的影响日益增强。根据预测,2020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重心进一步向东南方向偏移,呈现东北—西南格局,并继续向东—西格局演进。

川中丘陵地区小城镇规模与空间体系的分形研究79-85

摘要:在掌握较为充分的数据资料前提下,运用分形研究方法及城镇引力模型,对川中丘陵典型小城镇体系——富顺县城镇规模和空间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富顺县各小城镇是围绕富世镇呈强聚集态分布,中心城镇首位度过大,其余城镇规模均较小,缺乏中间城镇的过渡;近半数城镇沿沱江这条地理线分布,整体分布较为均匀,两两城镇间的联系度不高;多数城镇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各小城镇的引力度空间分布呈现组团式聚集状态。

开发研究杂志产业开发
我国制造业发展空间格局研究86-90

摘要: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和城镇化战略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主题,学者们提出了形式多样的观点,但将区域与城市结合进行研究,并形成精准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战略还比较少见。200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总体呈现分散发展的趋势,但部分行业集中化程度依然较高,区域分化较大,中部地区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集中区域。从城市发展来看,制造业各类型城市间差异突出,有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趋势。各个区域对应着不同的城市发展重点,不存在共通的城市发展道路,城镇化发展必须与区域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实现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的精细化、多样化。

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溢出与吸收能力分析91-96

摘要:基于投入产出法,对我国2005年、2007年和2012年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溢出与吸收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个制造业部门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整个技术创新系统中扮演技术创新扩散源泉的角色,制造业各部门间相对技术溢出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个制造业部门有较大的技术溢出,能够为制造业其他部门提供较多的技术创新量,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结构变革。

新疆工业部门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问题研究97-101

摘要:在工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实现工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成为新疆工业发展的关键。通过采用Tapio脱钩模型测算,新疆工业部门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较为理想的脱钩关系,即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效率也有所提高,物质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增速低于GDP增长速度。新疆工业部门能耗存在强脱钩、弱脱钩、扩张型脱钩3种关系,分别代表了绿色行业、灰色行业、黑色行业3种类型的划分。第一类是"高增长、低消耗、能源效率提高"的绿色行业,以印刷业、烟草、医药、专用设备等为代表;第二类是"高增长、高能耗、能源效率提高"的灰色行业,以食品制造业、煤炭开采业、采掘业为代表;第三类是"高增长、高能耗、能源效率不变"的黑色行业,以石油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工业等代表。为实现新疆工业的绿色化、循环化和低碳化,提出优化工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对策建议。

开发研究杂志扶贫与农村发展
个体化时代下农村贫困的应对方式102-107

摘要: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传统、集体化和改革开放三个不同的时期;农村社会结构也历经了分别以"道义共同体"、"行政共同体"和"个体化"为主导特征的不同阶段。目前,中国农村的个体化是"未制度化的个体化",个体从传统性道义保护网络中"脱嵌",但无法"再嵌入"进由国家提供的正式的制度性保护制度,从而陷入"无保护的个体奋斗"状态,既需靠个体资源与努力实现发展,又需自己承担参与发展带来的风险。农村精准扶贫战略适应了农村个体化结构变迁趋势,在调动贫困主体对反贫困的价值与作用时,更应强化乡村共同体与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增强对贫困主体的社会保护,使个体奋斗在社会保护网络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