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开发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 62-1005/C 国内刊号
  • 1003-4161 国际刊号
  • 0.6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开发研究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开发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扶贫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产业开发、管理科学、旅游经济、一带一路、城镇化与城市群、产业经济、劳动经济、西部国际陆港建设研究、“十四五”城市化与城镇群研究、改革与发展、经济理论、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国土空间规划问题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对外贸易、经济热点、本刊特稿

开发研究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开发研究杂志专家论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1-5

摘要:对6个省各选取1个资源型城市的调研,分析提出当代中国资源型城市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全国一盘棋的生产力布局分工兴建和成长起来的,承担着与其他国家资源型城市不同的重大历史使命。面对资源枯竭约束,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探索形成促进资源类产业的转型升级、把解决好社会民生问题作为转型发展的支点、依托工业遗产资源为转型发展营造人文环境和增强软实力等基于自身实际的特色经验;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当把资源型城市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着力增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内生能力和集聚能力。

开发研究杂志改革与发展
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创新性与可行性分析6-10

摘要:国家“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创新性明显、科学性与可行性都很强的规划。考察该规划在指标体系设计、规划目标设定等方面的突破,对比分析该规划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融合性,探讨规划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与艰巨性。“十三五”规划依据五大理念构建全新的目标体系框架,增加了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更有意义的新指标,调整了居民收入、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等传统指标。目标规定方面则提出“大于”或“小于”等要求,体现了弹性规划的现代取向。该规划在执行中应该注意的是:下大气力确保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万人发明专利数等的顺利实现;完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核算方法、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以及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城镇化关系等指标。

“十三五”时期西北地区新增长极培育思路、战略重点与政策举措11-16

摘要:西北地区新增长极的培育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要求。但是,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区存在规模较小、经济结构不合理、辐射带动力与经济联系较弱、先导部门成长性不足等问题。西北地区新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应采取“突出总量和规模扩张,注重多元化发展,强化区域和区际合作,协同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战略思路,以加快核心城市发展来推动增长极经济规模扩大、以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来提高增长极产业支撑能力、以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合作推动增长极创新发展、以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功能分工来提高增长极的经济联系、以区域联通和发展环境塑造来优化增长极的发展环境、以信息化推动新增长极跨越式发展为战略重点,有效推进西北地区增长极培育和发展。此外,需要通过将新增长极培育纳入“十三五”西部大开发规划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行分类管理的“增长极”政策体系,加大国家援助与区域合作力度,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等政策举措,加快西北地区新增长极的发展。

中国创新效率研究述评与展望——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17-21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创新资源稀缺性约束背景下,关于我国创新效率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从我国创新效率的“黑箱”、“灰箱”和“白箱”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上就该问题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改革发展中的区域创新驱动及其影响因素22-26

摘要:我国党的十八大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要素驱动的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的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从主体、环境、制度、投入、人才等五方面进行创新驱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开发研究杂志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科技协同、人才互动与制度创新27-31

摘要: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科技协同、人才互动与制度资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协同发展,人才互动支撑区域协同发展,制度创新保障区域协同发展。新常态下“一带一路”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以需求为中心,以科技、资金、人才和制度为协同资源,以客户、企业、研发机构和政府为协同主体。搭建制度先行、科技创新、人才互动的协同网络平台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结构与机制建设——以陕西省为例32-39

摘要: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环境背景,以陕西省级基本单元为研究视角,依据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定位与实情,从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动力结构、机制建设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创新发展的战略思维;坚持城建引领,实现民生和经济发展双突破;有效提升产业聚集度,打造特色产业联盟;依托优势资源,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乐”的新陕西等有效策略,为陕西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提供新视角,对区域社会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起到有力支撑。

内陆城市后发赶超与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以蚌埠市为例40-44

摘要:我国内陆城市的发展相对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归根于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滞后。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开放促发展,无疑是内陆城市后发赶超的必然选择。选取在我国内陆城市中具有较强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蚌埠市,分析了其对接“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接“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和政策建议。

开发研究杂志区域经济
生态移民无土安置区主产业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及风险防范45-49

摘要:宁夏生态移民无土安置是由政府将区内山区贫困农民组织转移至城镇或工业园区就业,不再为其分配土地,但保证其享有保障性住房及基本社会保障。无土安置区主产业承担着吸纳劳务性移民就业的重要使命,但其发展不可持续风险程度很高,且在不同类型安置区的主产业发展突出问题及可能的风险环节有较大差异。防范主产业发展不可持续风险,老工业区型安置区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大中城市型安置区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制定有利于移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创业扶持政策、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特色优势产业园区要重点培育园区产业国际化经营体系,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品牌,培育和发展外向型企业等;小城镇型安置区要在原有工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生态恢复、扶贫攻坚,建设生态型小城镇。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经济效应研究50-53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深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日益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及其价值链。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以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切入点,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定位为落脚点,对其目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与实证检验,并据此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升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基于岭回归法的重庆市商业地产需求影响因素分析54-58

摘要:重庆市商业地产已经告别粗放式的投资管理模式,正确掌握重庆市商业地产市场需求,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首先采用指标统计、散点图以及灰色关联分析三个步骤分析重庆市商业地产需求量众影响因素,并将关联度较高的因子选为自变量,继而建立岭回归模型对以上因子与商业地产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模型经检验拟合优度较高,能较好地模拟真实情况。

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与旅游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59-62

摘要:以枣庄市作为研究区域,建立起城镇化与旅游经济指标体系,借助耦合评价模型对两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枣庄市旅游经济发展增速明显优于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和旅游经济的耦合度在2000—2012之间一直处于拮抗阶段,没有达到良性共振;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严重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4个阶段。目前,枣庄市城镇化发展滞后,限制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应积极推动枣庄市的新型城镇化。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金融支持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63-66

摘要: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以甘肃省新兴资源型城市庆阳为例,从金融支持庆阳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入手、对庆阳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金融支持庆阳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金融服务模式不够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亟待优化、融资方式单一、隐含潜在金融风险的问题。并针对性地从优化金融服务模式、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完善金融结构、加强金融支持体系统筹协调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新兴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张掖市耕地压力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分析67-70

摘要:依据耕地压力指数模型,运用近30年张掖市统计数据,计算其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1984年至2012年间,张掖市以及各县耕地压力指数均减小,2012年低于警戒值;张掖市各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均减小;张掖市各县耕地面积均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各县情况不同,其中肃南县、山丹县、高台县、临泽县人均耕地面积均增加,甘州区和民乐县人均耕地面积均减少。

开发研究杂志扶贫与农村发展
精准扶贫: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及其政策启示71-76

摘要: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精准扶贫是指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社会治理主体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有计划性地对特定的贫困区域及其贫困人口进行帮助与扶持,以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正向社会变迁过程。这一界定的政策启示在于:一是要用“协调发展理念”指导精准扶贫;二是要建立综合性的效益评价目标;三是要完善精准扶贫的政策体系。

生态移民精准扶贫:现实困境、内在悖论与对策77-80

摘要:生态移民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扶贫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成为我国在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实现小康社会的有力途径之一。推进生态移民扶贫工作的精准化,是当前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然而生态移民精准扶贫面临多方面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生态移民精准扶贫工作有其内在的悖论。最后提出生态移民精准扶贫的对策,以提高生态移民的扶贫效益和效率。

结构—主体视角的新型职业农民生成逻辑81-85

摘要:通过理论分析、实地调研方式,从结构——主体视角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机制。首先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的社会结构基础: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国家与农民、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变迁;然后分析了既定结构下由外来小农、传统小农、工商资本下乡和大学生构成的主体在既定社会结构下转化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方式;最后指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农民转化为职业农民;职业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是未来农业的经营主体。

农村低保问题的重新定位与审视——基于低保评审乱象的类别、原因与进路86-90

摘要:农村低保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贫困群众生活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我国国家政策向农村不断倾斜,低保范围不断扩大,保障额度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凸显,人们所熟知的是“关系保”、“人情保”,但是,导致农村低保制度背离设置初衷,甚至救济效应完全丧失的真正原因绝不仅是上述因素,还有更加隐蔽存在的安置型低保、养老型低保、共享型低保以及轮换型低保因素。这些低保评审乱象存在的原因包括两个主体原因,一个主体是群众方面,普遍以享受低保为荣誉象征、低保政策与其他政策挂钩的整体利益驱动;一个主体是公权力主体,乡镇审核作用小、表面公平的层级名额分配。前一个主体原因导致评审失范不得不为;后一个主体原因导致评审失范有可为空间且一般无责可追。在我国现行低保政策有存在必要性的前提下,解决现行农村低保评审样态的根本进路是缩减名额,提高保障标准,真正做到低保保“低”,不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