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社
分享到: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论著、临床探讨、综述、教学管理、案例分析、专家面对面等。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
  • 国际刊号:1672-9455
  • 国内刊号:50-1167/R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157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9
  • 综合影响因子:0.576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论著

等电聚焦法检测碱性磷酸酶同工酶在肝癌和肝癌骨转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碱性磷酸酶(ALP)同工酶在肝癌和肝癌骨转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用等电聚焦法(IEF)分离测定80例健康体检者和153例肝脏疾病患者血清中的ALP同工酶。结果采用神经氨酸苷酶处理标本后,IEF能分辨出ALP同工酶pI6.0、pI6.1、pI6.4和pI6.5共4个亚型。ALP的pI6.0和pI6.4亚型的检出率在健康体检组、非肝癌组、肝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6.5亚型的检出率在肝癌患者组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和非肝癌组( P<0.01);pI6.1检出率在肝癌骨转移组明显高于肝癌无骨转移组、健康体检组和非肝癌组( P<0.01)。pI6.5用于肝癌诊断的灵敏度是60.7%,特异性是83.3%,阳性预测值是69.2%,阴性预测值是77.4%,符合率为74.7%。pI6.1用于肝癌骨转移的诊断灵敏度是70.0%,特异性是81.3%,阳性预测值是84.5%,阴性预测值是84.8%,符合率为77.6%。结论 IEF法能分离ALP同工酶不同亚型,pI6.5亚型可作为肝癌鉴别诊断指标,p I6.1亚型可作为肝癌骨转移鉴别诊断指标。
1-3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摘要:按工作性质及其先后顺序,可将医学统计工作分为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实验设计是开展某项医学研究工作的关键,包括医学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医学专业设计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样本含量、获取样本的方法、分组原则、观察(检测)指标、统计方法等。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各种试验、检测或调查,要求资料完整、准确、及时、有足够数量、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等。整理资料包括原始资料的检查与核对、对资料进行分组与汇总等。分析资料即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3-3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对 HCV进行基因分型,并测量患者未治疗前 HCV‐RNA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 )水平。结果共对321株HCV进行基因分型,其中1a型占1.2%,1b型占78.5%,2a型占8.7%,3a型占2.2%,3b型占4.7%,6a型占2.8%,6b型占1.9%。 HCV1型患者ALT、HCV‐RNA、AST/PLT比值指数(APRI)水平明显高于非1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1,0.036);而AST、ALB、Hb、PLT、AST/ALT水平两者并无明显差异。结论 HCV1型患者 HCV‐RNA水平高于非1型患者,肝脏功能损害较非1型患者严重。
4-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山梨醇的浓度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山梨醇浓度的方法。方法采用An‐gilent ZORBAX SB C18(4.6 mm ×250 mm ,5μm)色谱柱,以L‐鼠李糖为内标,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28 nm ;进样量20μL ;柱温25℃为检测方法,对该方法测定大鼠坐骨神经山梨醇浓度进行包括专属性试验、线性关系检测、精密度试验、加样回收率试验及稳定性试验等在内的方法学考察。结果该方法专属性良好,大鼠坐骨神经山梨醇浓度在7.5~600 nmol·mL^-1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最低定量限为7.5 nmol·mL^-1。日内、日间精密度小于10%,加样回收率较高,满足生物样品回收率在80%~120%内的要求,RSD均小于9%;方法稳定性好,反复冻融3次、室温放置4 h、-20℃冻存28 d以及处理好的标本于进样器放置24 h的RSD 均小于10%。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山梨醇浓度的测定。
6-8

3项标志物在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中性粒细胞比率(N%)及D‐二聚体在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不小于75岁的住院 AECOPD患者共128例,根据 PCT 水平分为PCT<0.05 ng/mL组及PCT≥0.05 ng/mL组,入院后使用抗生素前检测其血清PCT、N%及D‐二聚体,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PCT<0.05 ng/mL组患者N%及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PCT≥0.05 ng/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C T与N%( r=0.789,P=0.006)及D‐二聚体( r=0.695,P=0.034))均呈正相关。结论高龄A E‐COPD患者 PCT 水平越高,其 N%、D‐二聚体水平也越高,三者之间具有一致性,故指标联合检测更有利于高龄AECOPD早期更准确的诊断。
9-10

胰岛素耐量试验激发健康人群的生长激素峰值的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耐量试验激发健康人群的生长激素峰值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11月行胰岛素耐量试验激发生长激素峰值的健康成人45例,分析胰岛素耐量试验激发健康人群生长激素峰值的影响因素。结果随着年龄组的增加,体质量指数与腰围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血糖谷值、血糖降幅、空腹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峰值、生长激素曲线下面积均降低后增加,在51~60岁年龄组达到最低点。年龄、体质量指数与生长激素峰值呈明显负相关。生长激素峰值与腰围、血糖谷值、血糖降幅无关。结论年龄、体质量指数均是胰岛素耐量试验激发健康人群生长激素峰值的影响因素。
11-13

凝血及纤溶因子水平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在早期诊断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中的价值。方法将收治的105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组,所有患儿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小于或等于90分;其中诊断为pre‐DIC患儿57例;另选同期在妇产科出生的6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pre‐DIC )患儿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对比各组血浆D‐D、T A T、FD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危重患儿血浆D‐D、TAT、FDP水平明显升高,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re‐DIC患儿血浆D‐D、T A T、FDP水平降低至正常水平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D‐D、TAT、FDP水平与危重病例评分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5);D‐D、TAT、FDP联合检测能够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血浆D‐D、T A T、FDP检测可以作为新生儿DIC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的依据。
14-15

纳米金信号放大的SPR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研究

摘要:目的:构建一种基于核酸适配子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微阵列与纳米金(AuNPs)信号放大技术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可实时在线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检测技术。方法利用1,4‐苯二硫醇通过自组装技术耦联于生物芯片表面,然后在生物芯片表面修饰金纳米颗粒,将采用系统配体进化技术(S E L‐EX)筛选得到的PDGF适配子处理后固定于SPR生物传感器微阵列上成为检测探针分子,然后将微阵列置于实时在线分析系统上对溶液中的PDGF浓度进行实时在线检测;并优化固定的核酸适配体浓度和固定条件,进一步研究了该检测方法的稳定性与线性检范围。结果该新型快速检测方法能够实现对PDGF的快速实时检测,稳定性好;在0.1~50μmol/L PDGF的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且最低检测下限可达0.02μmol/L。结论该基于适配体的SPR传感器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在临床诊断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6-18

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复合人工骨顺铂缓释系统注射液的制备与研究

摘要:目的:研制可注射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为骨转移瘤提供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方法α‐CSH‐nano‐HA/PHBV‐PEG载顺铂制成可注射用α‐CSH‐nano‐HA/PHBV‐PEG cis‐platinum缓释微球,研究其结构、释药特性、可注射性以及力学性能。结果(1)第1、3、5、7天缓释微球的释药浓度分别为97.5、90.7、83.2、68.5μg/mL ,第7天后趋于稳定。(2)可注射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在液固比为0.7时可注射性强,与此同时缓释药系统随着液固比的增大凝固时间延长。结论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具有良好的注射性能和缓释作用。
19-21

习惯性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中Treg/Th17免疫失衡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绒毛和蜕膜中调节性 T 细胞(Treg)/Th17免疫失衡在习惯性流产(RSA)患者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RS A患者和自愿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正常对照组)的绒毛和蜕膜,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Treg和Th17细胞数量,采用RT‐PCR检测其中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和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的mRNA水平;收集RSA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IL)‐10、IL‐17A和IL‐17F的水平;统计分析 Treg细胞和其相关细胞因子、Th17细胞和其相关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和正常对照组比较,RS A患者绒毛和蜕膜中T h17细胞明显增多(均P<0.01),Treg细胞明显减少(均 P<0.01),RORγt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均 P<0.01),Foxp3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均 P<0.01);RSA患者外周血中IL‐17A和IL‐17F水平明显升高(均 P<0.01),TGF‐β和IL‐10水平明显降低(均 P<0.01);RSA患者和正常对照组Treg细胞数量和TGF‐β及IL‐10水平、Th17细胞数量和IL‐17A及IL‐17F水平均呈正相关(均 P<0.01)。结论绒毛和蜕膜中 Treg/Th17免疫失衡可能与 RSA的免疫发病机制有关。
22-25

长途转诊危重患者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长途转诊危重患者的转诊流程和注意事项,以保证长途转诊的顺利开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4例危重患者长途转诊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在转运途中死亡外,其余均平安到达接诊医院。危重患者的循环、呼吸会受到转诊的影响。结论长途转诊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先进的设备,精湛的医疗技术,急救团队的紧密配合,患者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集院前急诊-院内急救-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在内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26-27

ROC曲线评价多参数对新生儿感染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多个实验室指标对于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确诊感染入院的新生儿30例,检测其血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计数(WBC),并以未感染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上述指标的水平,用 ROC曲线评价这些指标对于新生儿感染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新生儿感染组各参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 ROC曲线可知,PCT和hs‐CRP敏感度和特异性达100.0%,TNF‐α敏感度为96.7%,特异性为99.3%;IL‐6和IL‐8敏感度均为93.3%,但特异性分别为73.3%和80.0%,WBC则为70.0%和80.0%。结论各参数均可以用于新生儿感染诊断,但灵敏度与特异性均较高的是PCT 和hs‐CRP ,其次为TNF‐α;IL‐6和IL‐8敏感性虽高,但其特异性不甚满意;WBC 诊断价值虽最小,但却是临床必不可少的常规观察指标。
28-3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2例患者并进行OPCAB ,探讨研究使用该手术方法时,患者在术中的生理指标情况、术后患者的心肌酶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术后患者的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并选取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 )组48例作为对照。结果5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所有患者进行搭桥1~6支,平均(3.1±1.7)支;手术时间(1.8~6.7)h,平均手术时间(3.3±1.5)h。在手术过程中,在吻合回旋支时,患者的血氧分压(PaO2)、心率(HR)和平均血压(MAP)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 d ,患者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而乳酸脱氢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患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患者在术后3月的射血分数为(47.6±6.9)%,明显高于术前的(39.1±5.1)%(P<0.05)。OPCAB组的ICU治疗时间、辅助呼吸时间、心电监测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进食时间、坐起时间与留置引流管时间均明显小于cCABG 组( P<0.05)。OPCAB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CABG 组( P<0.05)。结论采用OPCAB进行治疗能够很好地降低患者心肌缺血、免疫损伤、再灌注损伤等情况的发生,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心脏,促进患者的康复。OPCAB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31-33

时间分辨荧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出限探讨

摘要:目的:确立时间分辨荧光方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以及乙肝核心抗体(HBcAb)(俗称乙肝两对半)的检出限(LOD),以指导其检测结果的合理解释与应用。方法参考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化委员会(CLSI)EP17‐A文件提供的方案和相关文献,建立实验室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的空白限(LOB)及LOD。结果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中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 LOB分别为0.0425 ng/mL、0.5005 mIU/mL、0.000 PEIU/mL、0.997 DRU/mL、0.091 DRU/mL ;LOD分别为0.163 ng/mL、1.203 mIU/mL、0.401 PEIU/mL、1.756 DRU/mL、0.350 DRU/mL。结论时间分辨荧光方法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均有较低的检出限,可较敏感地检出血清乙肝两对半中的各项抗原及抗体,早期指导临床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疗效的观察及预后的判断。
34-36

肺癌标志物对汉族和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

摘要:目的:利用 ROC曲线探讨6种肿瘤标志物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肺癌患者中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的水平,并根据ROC曲线建立合理的曲线下面积和临界值,并且比较两民族在临界值的真阳性率的差异。结果(1)6种肿瘤标志物在汉族病例组的表达与汉族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病例组中的表达与维吾尔族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汉族病例组中的表达和维吾尔族病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小细胞肺癌中Pro‐GRP和NSE在汉族和维吾尔族的 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鳞癌中SCC、CYFRA21‐1和Pro‐GRP在汉族和维吾尔族的 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腺癌中CA125、CEA和 Pro‐GRP在汉族和维吾尔族的 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3)小细胞肺癌中NSE在汉族和维吾尔族的临界值的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界值分别为16.31 ng/mL、12.12 ng/mL ;鳞癌中Pro‐GRP在两民族的临界值的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临界值分别为20 ng/L、23.03 ng/L。结论 NSE和Pro‐GRP临界值的真阳性率在汉族和维吾尔族中分别在小细胞癌、鳞癌中有差异,因此临床医师在诊断肺癌时,此两种指标要与民族相联系。
37-39

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 s‐CRP)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独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组(常规组)和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联合组),每组各4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降压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电图改变及其对血管内皮素‐1、一氧化氮和hs‐CRP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降压、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善的总体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治疗后总胆固醇水平则呈现下降趋势(P<0.05),其余各项血脂指标两组均未出现明显改变(P>0.05);两组患者hs‐CRP、血管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且联合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此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hs‐CRP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而起作用。
40-42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水平与伴发喘息的相关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及其与喘息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10月12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喘息组53例和无喘息组70例,喘息组根据临床病情分为急性期喘息组23例和缓解期喘息组30例,同时收集同期50例无喘息健康儿童血清作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IL‐4、IL‐5、IL‐13水平。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IL‐4、IL‐5、IL‐13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喘息组患儿血清中IL‐4、IL‐5、IL‐13水平高于无喘息组患儿,血清IL‐4、IL‐5、IL‐13在急性期喘息组、缓解期喘息组中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血清中IL‐4、IL‐5水平呈正相关( r=0.613,P<0.05),其余指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IL‐4、IL‐5、IL‐13在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中水平升高,且伴随着喘息症状的加重水平上升,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43-44

江苏地区健康人群中3种免疫球蛋白的参考值调查

摘要:目的:建立江苏地区健康人群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 (IgM )的参考范围。方法对江苏地区2245名健康人的血清IgG、IgA、IgM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IgA参考范围为(2.04±0.85)g/L ,其中男性(2.06±0.85)g/L ,女性(2.03±0.86)g/L ,不存在性别差异( P>0.05);Ig G、IgM参考范围分别为(12.67±2.79)g/L、(1.83±0.94)g/L ,其中男性IgG、IgM参考范围分别为(12.06±2.56)g/L、(1.45±0.71)g/L ,女性IgG、IgM参考范围分别为(13.20±2.88)g/L、(2.16±0.99)g/L ,女性IgG、IgM明显高于男性(P<0.05)。(2)灌云地区IgG明显高于姜堰和昆山地区(P<0.05),昆山地区IgA明显高于姜堰和灌云地区(P<0.05),姜堰和灌云地区IgM略高于昆山地区(P>0.05)。(3)男女各年龄阶段IgG、IgA、IgM的参考范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结论(1)江苏地区健康人群IgG、IgA、IgM的参考范围在性别、年龄组间是不同的。(2)旧的参考范围已不适用于当今人群,各地区、各实验室应制订本地区、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若存在性别差异,应分别制订两性的参考范围。若存在年龄组间差异,还应进一步制订两性各年龄组的参考范围。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