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社
分享到: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论著、临床探讨、综述、教学管理、案例分析、专家面对面等。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
  • 国际刊号:1672-9455
  • 国内刊号:50-1167/R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157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9
  • 综合影响因子:0.576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论著

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2007~2009年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乙型肝炎感染模式和状况,探讨乙肝5项和HBV DNA检出率之间的关系,为深圳市劳务工群体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2007~2009年1 226份深圳市外来劳务工的血清标本进行乙肝5项检测和HBV-DNA测定。结果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乙肝5项异常者的HBV DNA总阳性率为48.94%。共发现7种HBV感染模式,小三阳患者占HBV感染总例数的49.67%,大小三阳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94.11%和21.67%。20~30岁的青年劳务工乙肝感染人数在A-G感染模式中均超过该模式感染者总数的50%以上。结论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乙肝5项异常者近半数携带HBV DNA,必须加强对大三阳和模式D组(HBsAg阳性和抗-HBc阳性)感染者以及20~30岁的青年劳务工的HBV DNA的监测,从而对外来劳务工HBV感染者的传染性进行正确的评估,为乙肝的防护和治疗提供依据。
897-898

不同抗凝剂对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影响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抗凝剂对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柠檬酸钠两种抗凝剂采血真空管,采集150例随机患者血常规标本,用贝克曼-LH750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同时对血液标本进行涂片,显微镜观察血小板的凝集状况及对血小板数量进行计数。结果 EDTA-K2与柠檬酸钠抗凝样本显微镜检测血小板聚集情况存在一定差异,采集血液后立即检测,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92,P=0.045,P〈0.05),2 h与4 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5,P=0.089;χ2=0.845,P=0.089);2 h与4 h后仪器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TA-K2可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用柠檬酸钠抗凝能一定程度降低EDTA-K2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同时其他因素(如时间)也会影响血小板假性减少,值得医学工作者注意。
899-900

不同保存温度对精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温度对精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0份精浆样本分别保存在室温、4、-20、-80℃等4种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于第1、2、3、5、7、9天测定精浆AST,观察其活性和稳定性的变化。结果在-20℃和-80℃温度条件下精浆AST活性的天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温度条件下精浆AST活性的天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但精浆AST活性从第5天开始呈上升趋势;在室温条件下精浆AST活性从第3天开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2天开始呈下降趋势。结论在-20℃和-80℃温度条件下精浆AST的活性比较稳定。
901-901

HBV DNA含量与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 DNA的含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探讨HBV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60例HBV感染者的血清,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其HBV DNA的含量,按HBV DNA的浓度分为HBV DNA阴性组(〈500.00 copy/mL)、HBV DNA低浓度组[(500~1)×105copy/mL]和HBV DNA高浓度组(1×105~1×108copy/mL),另外取20例健康人的血清作对照,同时取上述80例的新鲜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他们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及CD3+CD4+/CD3+、CD8+,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V DNA阴性组和低浓度组的CD3+CD4+、CD3+CD8+和CD3+CD4+/CD3+CD8+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高浓度组的CD3+CD4+、CD3+CD8+和CD3+CD4+/CD3+CD8+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的HBVDNA含量与CD3+CD4+和CD3+CD4+/CD3+CD8+呈现负相关关系,与CD3+CD8+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69和0.52。结论 HBV DNA对细胞免疫产生了影响,HBV DNA含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905-906

糖化血红蛋白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相关性,评价2型糖尿病的凝血功能。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200例,HbA1c〈6.2%121例,HbA1c〉6.2%79例,分别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项目的测试。结果组内比较:HbA1c〈6.2%组,FI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控制较好的糖尿病患者多伴有FIB升高;HbA1c〉6.2 g/L组,APTT缩短,FI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控制较差的患者常伴有APTT缩短,FIB升高。两组间APT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PTT缩短与HbA1c呈正相关。结论 APTT可作为2型糖尿病凝血功能的评价指标。
907-908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与清蛋白尿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内脂素与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ELISA法检测300例T2DM患者的尿微量清蛋白和血清内脂素水平,同时测定血清胰岛素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按UAER水平将其分为正常蛋白尿组(n=170)、微量清蛋白尿组(n=70)和临床清蛋白尿组(n=60)。结果从微量清蛋白尿组到临床清蛋白尿组,血清内脂素水平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γ=0.652,P〈0.01),调整年龄、性别、血压及血脂等的影响后,血清内脂素水平仍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γ=0.378,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脂素和HbA1c是UAER独立影响因素(P〈0.01,r2=0.674)。结论 T2DM体内内脂素水平与UAER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糖尿病肾脏病变程度。
909-910

丁胺卡那对肾功能早期损害的实验室指标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丁胺卡那对肾功能早期损害的实验室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45例尿蛋白定性阴性的细菌感染患者应用丁胺卡那前后肾功能损害的实验室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微量清蛋白(MAU),β2-微球蛋白(β2-M)的变化,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应用丁胺卡那后,尿Cys-C、NAG、MAU水平明显高于应用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UN、Scr、β2-M水平在应用丁胺卡那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蛋白定性阴性,BUN、Scr正常不能排除丁胺卡那对肾脏的早期损伤作用,尿Cys-C、NAG、MAU是诊断肾脏早期损伤的灵敏、可靠的实验室指标,尿β2-M可能不适宜用于细菌感染患者应用丁胺卡那后的肾功能早期损害监测。
914-915

BC5200血液细胞分析仪稀释模式临床应用与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BC5200血液细胞分析仪全血和稀释模式结果一致性。方法比对两种模式不同分布范围(高、中、低值)血液细胞分析参数。结果稀释模式低值WBC、RBC和高值HGB、MCV结果与全血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任何范围的PLT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C5200血液细胞分析仪稀释和全血模式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条件许可时应避免使用稀释模式。
916-917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所用试剂最佳预热时间及其参考范围

摘要:目的用Sysmex CA50自动血液凝固测试仪检测血酶原时间(PT),确定所用PT试剂(Thromborel(S)的最佳预热范围。方法分别随机抽取门诊患者40例和健康体检者40例,在试剂预热0~14 h内,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后确定PT试剂最佳预热时间的参考范围。结果发现在30 min至8 h内检测PT,结果比较稳定。结论在使用Sysmex CA-50检测PT时,应注意PT试剂的老化过程和最佳预热时间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
918-919

两种方法检测异型淋巴细胞结果比较

摘要:目的对异型淋巴细胞人工镜检结果与Sysmex XS-800i血液分析仪异型淋巴细胞提示结果进行比较,评价Sysmex XS-800i血液分析仪异型淋巴细胞提示的价值。方法收集该院进行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的标本262例。手工检验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的标本同时送Sysmex XS-800i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的人工异型淋巴细胞计数比例和Sysmex XS-800i提示信息符合率均较高,4组符合率不全相同,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ysmex XS-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异型淋巴细胞提示的检出率及符合率较高,根据提示信息,检验人员应该及时进行人工镜检,将检测结果反馈给临床。
920-921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炎性反应相关因子检测与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IGF-β1)水平的变化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9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分为:无蛋白尿组(UAER〈20 g/min,n=32)、微量蛋白尿组(UAER〈290 g/min,n=35)和大量蛋白尿组(UAER〉200 g/min,n=31)。观察各组患者CRP、slL-2RI、L-6和TGF-β1水平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n=32)进行比较。结果无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及大量蛋白尿组的CRP、slL-2R、IL-6及TGF-β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微量蛋白尿组的CRP、slL-2RI、L-6及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无蛋白尿组(P〈0.05);大量蛋白尿组的CRP、slL-2RI、L-6及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微量蛋白尿组(P〈0.01)。结论早期检测血清CRP、slL-2RI、L-6及TGF-β1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观察糖尿病肾病病情及判断糖尿病预后的参考指标。
922-923

腹泻患者粪便病原微生物培养方法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腹泻患者粪便中肠道致病菌培养的方法。方法粪便标本由微生物检验人员常规做粪便性状观察和盐水涂片革兰染色或抗酸染色镜检,用5%血琼脂平板、中国蓝琼脂平板、SS琼脂平板、碱性蛋白胨水增菌液作一般细菌培养。结果 200例腹泻患者粪便病原微生物检验诊断回顾性分析,传统培养方法分离的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细菌已不是主要的肠道病原菌。结论传统的单一使用一种SS琼脂平板已经难以适应肠道致病菌发生的重大变迁,用5%血琼脂平板、中国兰平板、SS琼脂平板、碱性蛋白胨水增菌液对腹泻患者粪便培养,并在培养之前,由微生物检验人员常规做大便性状观察和盐水涂片革兰染色或抗酸染色镜检,以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
924-925

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检测女性尿液结果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对干化学法和尿沉渣镜检尿液进行方法学比较。方法分别用干化学法、尿沉渣镜检786例女性尿液进行白细胞、红细胞测定分析对比。结果干化学法检测尿液白细胞、红细胞和尿沉渣镜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化学法检测敏感性高,但影响因素较多,适合常规检查和筛查,不能代替显微镜检查。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原因,建议建立新的女性尿液检验参考范围并联合应用两种方法可以提高检出率。
926-927

两种不同试剂对血凝4项检测结果影响探讨

摘要:目的通过用两种不同试剂对凝血4项的检测,了解同一血凝仪不同试剂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通过对20例外科患者、2例内科患者和21例妇产科患者,抽取静脉血液分离血浆同时用北京豪迈和上海太阳两种试剂,在德国BE单孔半自动血凝仪上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同时9次测定时用正常和异常质控液分别测定。对比观察每一组利用上述两种不同试剂测定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对43例标本及9个正常、异常值质控用两种试剂测定结果,T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具可比性。PT、APTT对于43例正常值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具可比性,但对于PT异常值,北京豪迈试剂优于上海太阳试剂。结论用BE单通道血凝仪检测凝血4项,北京豪迈试剂优于上海太阳试剂,对于孕妇FIB用北京豪迈结果较为敏感。
928-928

1057例妇女健康普查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妇女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情况,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 057例妇女的体检普查结果进行现况分析。结果 1 057例妇女中335例未见异常,722例发现患有妇科疾病。总患病率为68.3%。患病率前3位的分别是宫颈糜烂(34.6%),宫颈肥大(20.2%),乳腺增生(18.4%)。另外宫颈涂片查脱落细胞异常的有376例,占35.6%。结论该次普查的妇女妇科疾病患病率较高,尤其宫颈脱落细胞异常的人数较多。体检普查起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作用,达到了促进妇女健康的目的 。
929-931

Fas相关死亡域样白介素-1β转换酶抑制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Fas相关死亡域样白介素-1β转换酶抑制蛋白(FLIP)(S)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建立检测FLIP(S)mRNA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用该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FLIP(S)mRNA表达水平。结果 FLIP(S)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都有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表达水平为0.23±0.19,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13±0.10(P〈0.05)。FLIP(S)mRNA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5),肿瘤分化程度越低,FLIP(S)mRNA的表达水平越高。结论 FLIP(S)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在分化越低组织中其表达水平越高;为揭示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为结直肠癌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932-934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关系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关系。方法对2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用醋酸铅加氢氧化氨法检测粪乳糖、pH值。粪乳糖大于或等于++,pH〈5.5为乳糖不耐受症,将200例患儿分为治疗Ⅰ组及治疗Ⅱ组,粪乳糖阴性为对照组。结果 2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粪乳糖大于或等于++,pH〈5.5,138例,其中年龄小于或等于6个月32例,≤1岁68例,≤2岁36例,≤3岁2例。治疗Ⅰ组及治疗Ⅱ组临床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Ⅰ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Ⅱ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容易导致继发乳糖不耐受症,且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去乳糖饮食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疗效显著,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应检测粪乳糖及pH,及早发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
935-936

降钙素原在感染性发热诊断中的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性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差别,探讨血清PCT在感染性发热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48例细菌感染性发热患者、40例病毒感染性发热患者以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PCT,将检测结果分成4个水平,PCT〈0.5 ng/mL,0.5 ng/mL≤PCT〈2.0 ng/mL,2.0 ng/mL≤PCT〈10.0 ng/mL和PCT≥10.0 ng/mL,分析PCT水平与细菌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以PCT≥0.5 ng/mL为阳性诊断标准。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PCT能有效地鉴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性发热,有利于早期正确治疗。
937-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