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社
分享到: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论著、临床探讨、综述、教学管理、案例分析、专家面对面等。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
  • 国际刊号:1672-9455
  • 国内刊号:50-1167/R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157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9
  • 综合影响因子:0.576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年第2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论著

信息化监控在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保障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针对临床实验室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实时监控的校验规则,实现检测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S)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之间的信息互换,建立检测流程与各类检测仪器的信息采集,实现操作节点状态信息的规则校验,及时提示失误或警告,对标本的检测实行全过程信息化监控。结果通过信息化系统对检验标本全过程的节点监控措施,能够有效地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结论具备实时监控功能的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可有效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是检验质量控制的必要措施,对保障患者安全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889-1890

微柱凝胶法筛查不规则抗体的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筛查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分析实验的影响因素。方法用微柱凝胶法检测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用盐水、酶、抗人球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在6036例输血患者中共检测出抗体阳性13例(0.22%),其中自身抗体4例,确定同种特异性抗体9例,分别为抗-D3例,抗-E2例,抗-A11例,抗-Mur 1例,抗-M2例,非特异性的假阳性反应22例。结论微柱凝胶技术检测不规则抗体,其操作标准化、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结果稳定、可靠、准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但要注意在实验中会因血清(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冷抗体等而引起假阳性,当采取离心和置于4℃处理后可消除,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891-1892

酶测定中试剂和校准物对溯源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试剂和校准物对酶测定溯源的影响。方法用美国德灵公司生产的DIMENSION RX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的试剂、校准物作为标准测试系统,朗道试剂和德灵校准物作为测试系统1,朗道试剂及配套校准物作为测试系统2,分别校准后测定新鲜临床标本,同时进行2个水平的质控。结果测试系统2和标准测试系统产生的回归关系更密切。结论配套的试剂和校准物能建立更好的溯源性,非配套的试剂和校准物对测试结果的溯源性会产生负面影响。
1893-1894

48株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药敏试验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的临床发病特点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尿路感染患者尿培养分离出的48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用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13株,检出率27.08%;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及旷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阿米卡星耐药性较低,在7.6%~23.0%之间,其余抗菌药物都产生较高的耐药性。结论重视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阿米卡星是目前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有效抗菌药物。
1895-1896

乙肝前S1抗原、E抗原及HBV—DNA检测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3种检测方法其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前s1抗原(pre s1Ag)、HBV-DNA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HBV-DNA含量检测利用Tagman技术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O-PCR)以HBv-DNA拷贝数大于10^3 copy/mL为阳性。结果(1)在280例HBV-DNA阳性人群中,pre-SIAg总阳性率为94.6%,HBeAg总阳性率为63.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BV-DNA拷贝数10^3~10^7 copy/mL之间,pre-SiAg的阳性率比HBeAg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HBV-DNA拷贝数超过10^8时,pre-S1Ag的阳性率与HBeA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与HBV—DNA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可作为反映HBV复制及传染性的又一可靠血清学指标,pre-S1Ag与HBeAg联合检测对判断HBV复制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1897-1898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弱反应性样本的确认与分析

摘要:目的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弱反应性样本进行确认及分析。方法收集经ELISA检测HBsAg的S/CO值为0.7~3.0的样本共613例,以中和试验确认,同时进行微粒子酶免疫方法(MEIA)检测,不确定病例继续随访。结果经确认共41例与ELISA判定结果不符,假阳性率4.9%,假阴性率10.7%;其中S/CO值0.9~1.2范围产生的假阴性率或假阳性率最高。中和试验和MEIA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仅4例不符。结论ELISA检测HBsAg呈弱反应性,尤其是“灰区”结果应予以确认,中和试验和MEIA都是有效的方法,个别病例还需参考病史长期随访。
1899-1900

9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肌钙蛋白测定分析与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肌钙蛋白测定分析与价值。方法95例AMI患者,同时设健康对照组50例,观察AMI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结果AMI组与对照组相比,cTnT和CK—MB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nT和CK—MB在各时间点阳性率不同,cTnT血清活性升高快,在AMI发作后4h其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nT可有效监测病情的发展、治疗及预后,有助于判断溶栓的疗效,并且能提示患者的预后,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1901-1901

尿微量清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mAlb)在糖尿病(DM)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用酶法测定血尿素(Un)、肌酐(cr)、葡萄糖(Glu)浓度,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尿mAlb浓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DM早期组、DM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尿mAlb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早期组与DM肾病组尿mAlb异常率较健康对照组高,其异常率分别为94%、100%和0%。结论mAlb是DM肾病早期肾脏损伤的一个灵敏指标。
1902-1903

福州市健康体检人群静脉血血细胞22项参数参考值调查

摘要:目的建立福州市健康人群静脉血血细胞22项参数的参考范围。方法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LH750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22123例健康体检人群静脉血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结果。结果在体检人群中,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组的血细胞大部分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血小板的差异性最大,而嗜碱粒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分类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率、淋巴细胞百分比率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结果与其他地域的检验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福州市男女静脉血血细胞大部分参数存在性别与年龄的差别,并与不同地域静脉血细胞和参数存在差别,因此有必要建立本地区的静脉血血细胞参考范围。临床医生在阅读血常规报告时,应注意不同血源的血常规参考范围不同。
1904-1907

2008年峨眉山市城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患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峨眉山市城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患情况。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HSC)专业人员组成的调查队开展了对峨眉山市城市居民以各居委会随机抽取住户小区入户调查建档工作。结果完成峨眉山市区11个居委会范围的21472人次的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患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峨眉山市城市居民中60岁以上占15.5%,已经进入老年社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排前5位的是:高血压2477例(11.54%);糖尿病905例(4.22%);慢性阻塞性肺病479例(2.23%);冠心病209例(0.98%);脑血管病99例(0.46%)。结论居民突出的卫生问题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的防治。有关机构应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科学管理,提高预防、治疗水平;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生活(饮食)行为习惯和普及科学的生活方式综合干预措施;同时CHSC应完善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妇女儿童及老人等重点人群的预防保健服务覆盖范围。
1908-1909

急诊骨折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临床应用的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骨折创伤患者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救120所送骨折创伤患者82例,按受伤程度分成3组:A组(n=33):肢体单处骨折;B组(n=24):肢体单处开放性骨折;C组(n=25):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3组分别于入院时、术后24h、术后3d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A、B组PLT、APTT、FIB检测项目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APTT与A组及B组各期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各期D-D检测在正常范围内,而在B组及C组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组各期与C组各期比较,C组各期有明显增高。结论骨折创伤特别是多发性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溶增强。检测PLT和凝血功能对临床骨折患者静脉栓塞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提供监测指标。
1910-1911

芦荟多糖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芦荟多糖的抗疲劳作用。方法160只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均分成4组,用芦荟多糖低、中、高3个剂量给小鼠灌胃,对照组给等剂量蒸馏水,15d后小鼠游泳造成疲劳,测定小鼠力竭时游泳时间、血乳酸(LAC)、血清尿素氮(BUN)及肝糖原。结果芦荟多糖能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明显提高小鼠运动后肝糖原的含量,降低BUN和LAC的含量。结论芦荟多糖对小鼠具有显著抗疲劳作用。
1912-1913

75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的检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冠心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Lp(a)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368±0.176)、(0.155±0.11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Lp(a)水平的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冠心痛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1914-1914

ALT测定中两种波长设置对不同浓度溶血影响程度的控制

摘要:目的观测不同波长设置时,3种溶血程度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的影响。方法用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清中血红蛋白(Hb)浓度。应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波长设置于340nm和340/660nm时检测20例住院患者,在不溶血和溶血程度在Hb为2.0、5.0、8.0g/L时ALT指标的变化。结果应用配对设计差值均数t检验得出,波长340nm时,与无溶血比较,Hb-2.0g/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Hb=5.0g/L时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Hb-8.0g/L时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波长340/660nm时,与无溶血比较,Hb-2.0g/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5.0g/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8.0g/L时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溶血标本在两种波长设置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的溶血会影响ALT检测,不同波长设置抗干扰能力不同,340/660nm优选。
1915-1916

消化性溃疡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PU)患者血浆中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PU患者和50例PU合并出血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的检测和分析。结果PU组的PT、APTT、Fib、TT及I)ID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合并出血组的PT、APTT、Fib、TT及DI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U组和PU合并出血组之间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U患者合并出血者因出血可使机体内处于血栓前状态,并可能会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
1917-1917

143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变化

摘要:目的测定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浓度,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变化与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143例,分成HCV携带者、轻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中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水平。结果HCV携带者、轻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中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浓度均值分别为(38.3±7.4)、(48.9±5.9)、(67.2±9.9)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值(28.9±5.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透明质酸的水平随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血清透明质酸升高是肝纤维化的特征之一,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水平随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增加,也预示随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患者出现肝纤维化的概率增加。
1918-1920

LUMO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测量性能的初步评价

摘要:目的对LUMO半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的测量性能作出初步评价。方法依照《临床实验室定量方法的初步评价-标准指南》(第2版)EP10-A2实验方案,每天用高(37.50pmol/L)、中(19.63pmol/L)、低(1.75pmol/L)3种浓度水平的标准品作为测量样本进行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检测,计算FT3的偏倚、总不精密度、斜率、携带污染率、非线性、漂移。并进行t检验。结果高、中、低值的偏倚分别为0.14、2.40、3.77pmol/L;总不精密度分别为:9.29%、6.29%、4.83%;非线性:-0.0013;携带污染率:-1.0494%;漂移:-0.0084;斜率:1.1032;截距:0.099。结论LUMO半自动化学发光仪FT3测定的偏倚、总不精密度均在允许范围内。在验证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携带污染率较低,漂移稳定性较好,各项评价指标基本能够满足临床要求。
1921-1922

两种血细胞计数仪的性能分析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KX-21和BC-3000两种血细胞计数仪的性能特征。方法分别用KX-21和BC-3000同时检测同一血样,观察WBC、RBC、Hb、PLT等参数的精密度、线性、携带污染率、可比性、WBC分类计数等情况。结果两种仪器的精密度均达到说明书要求,仪器线性良好,携带污染率低,检测结果的相关性良好。在检测健康人时两种仪器的wBC分类计数结果无差异;在检测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炎性反应患者时,KX-21分类结果的准确度高于BC-3000;在检测白血病患者时,KX-21比BC-3000有更高的敏感度和更低的假阴性率,BC-3000的WBC分类结果不可靠。结论检验人员需全面掌握各种仪器的性能特征,尤其要重视仪器在WBC分类时出现的假阴性情况,避免漏诊误诊,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检验信息。
1923-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