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散煤治理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战略与规划、生态环境政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全球环境治理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673-288X
  • 国内刊号:11-5337/X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78
  • 创刊时间:197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4
  • 综合影响因子:0.468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卷首语

打造环境保护新形态

摘要:环境保护两大命题决定了“十三五”环境保护需要开辟两个战场:一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与全面小康相适应的环境质量,二是用有限的环境承载力满足经济更大规模发展的需求。前者依靠强势行动,后者依靠智慧创新。这二者都需要超越仅靠政府力量的格局,把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都动员和调动起来。概言之,“十三五”时期必须打造强势环保、智慧环保、人民环保这三种环境保护新形态。
1-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理论战略探讨

通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总体思路与框架研究

摘要:通辽地区因人口剧增和气候条件恶化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市域生物多样性锐减,物种濒危程度加剧、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规划工作的启动具有紧迫性和战略性。通辽市基于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科技创新、主体功能、分步实施、惠益共享的原则,按照"建设部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产业开发试验示范区、国家生物多样性示范城市"的总体目标,分近期(2015-2020)和中远期(2021-2030)实施生物多样性"561228"工程,建立组织、法律、资金、科技、监测、种苗"六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实现通辽市绿色跨越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7-10

通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SWOT分析

摘要:通辽市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和结构完整,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通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具有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较强、过渡性区位生物多样性战略地位突出、生态类型与物种丰富、政府高度重视等优势;受到生态系统本底的脆弱、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统粗放、水资源短缺,湿地资源总量急剧下降、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等制约;面临全球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成为国际新潮流、全国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机遇和内蒙古"十二五"规划建设全国生态屏障的战略机遇;全球气候变化、历史上经济粗放和资源过度开发引发的生态危机,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生产将对通辽生物多样性保护将构成一定威胁。通辽市必须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工作。
11-16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术影响因子逼近2.000位列环境保护部主管期刊第一名在全国收录环境科学类66种期刊中排位第六名

摘要:据知网2014年12月16日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版)》,我刊学术影响因子显著大幅度提高。由2011年0.831和2012年1.030,提高到2013年逼近2.000大关,为1.971,名列环境保护部主管期刊第一名。在全国收录环境科学类66种期刊中排位第6名,其中2012年位列全国第18名,2011年第29名,2010年第33名。
16-16

通辽市生物多样性资源评价研究

摘要:通辽市地理环境过渡性特征明显,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典型性和特殊性明显,生态系统对水源涵养功能、风沙源防控关键、维系区域民生、社会稳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依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真菌多样性、湿地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等各方面对通辽市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展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为通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17-23

通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分区与布局研究

摘要: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导致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物种资源不断丧失,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本文以通辽市为例,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遵循地域分异、发生学、主导性、相似性、系统整合协调等分区原则,将通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分为5个功能区,建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引领生态脆弱的欠发达边缘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24-26

通辽市森林、草原、沙地、湿地碳汇产业规划研究

摘要:全球和区域碳汇是全球变化研究和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各组织都在积极行动。本研究深入剖析了通辽市的植物资源、宜林区域及发展碳汇工程的基础条件,提出碳汇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原则,确定碳汇产业的建设目标、碳汇工程的技术路线及技术指标,最后对发展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制定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进而形成完整的碳汇产业发展规划思路,为生态脆弱的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碳汇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27-32

通辽市种质资源保护与制种产业规划研究

摘要: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对选育产、优质、抗逆、抗病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遗传多样性的不断丢失,种质资源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对种质资源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以通辽市种质资源保护及制种产业发展为切入点,从案例区现状及问题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通辽市的种质资源及制种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出种质资源的保护思路、原则及战略,确定种质资源的保护目标、制种产业的发展思路与产业布局、制种产业发展重点任务,最后对发展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制定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进而形成完整的制种产业发展规划思路,为生态脆弱的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制种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33-39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术影响因子逼近2.000位列环境保护部主管期刊第一名在全国收录环境科学类66种期刊中排位第六名

摘要:据知网2014年12月16日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版)》,我刊学术影响因子显著大幅度提高。由2011年0.831和2012年1.030,提高到2013年逼近2.000大关,为1.971,名列环境保护部主管期刊第一名。在全国收录环境科学类66种期刊中排位第6名,其中2012年位列全国第18名,2011年第29名,2010年第33名。
39-39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政策专题研究

金融创新解决外部性导致环境问题的路径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本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环境问题的来由,负外部性,并探讨了金融创新在解决外部性导致的环境问题上的可能性和一般途径。本文在界定外部性概念和分析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如何导致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的行政手段及公共政策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缺陷和不足,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及其可行性,最后探讨了运用金融创新实现环境问题的内部化,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途径。
40-42

环境绩效评估在地方层面的应用——西双版纳案例

摘要:环境绩效评估是一种有效的环境管理工具,可将环境绩效纳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本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案例,探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利用DPSIR概念框架模式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一个时间系列的数据揭示和理清西双版纳州环境问题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各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其联动状况,针对与预定目标的实现和可达程度低的指标,诊断西双版纳州环境状况和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判读西双版纳州在环境问题上的应对绩效,对环境保护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直接依据,对促进和优化今后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环境绩效评估在区域(东盟)和国家层面制度化和主流化提供基础。
43-47

我国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体制不顺、职责不明、行政干预、重复监测、资源浪费、信息混乱等问题,提出监测机构垂直管理,调整监测职能,打破条块分割,整合社会监测资源,引入第三方检测的具体构想。
48-49

生态补偿政策效率困境浅析

摘要:我国现行生态补偿政策基本属于政府主导型,在生态补偿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实际受偿主体,其基于自身实际投入成本的选择,导致了生态补偿政策的效率困境。通过加大公众参与、深化产权改革和探索多样化的补偿模式,可以改善生态补偿政策效率困境。
50-52

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摘要:环境服务业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我国环境服务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并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
53-56

制度管制机制对资源型企业环保行为的影响——以内蒙古为例

摘要:文章在简要介绍内蒙古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动因基础上,以制度的管制机制为研究视角,对内蒙古由于资源过度开发和滥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文章对内蒙古地区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社会和制度方面的建议。
57-59

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摘要: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设计一套农村环境治理的可行性方案,使农村发展模式向自然和谐型转变,是未来农村发展务必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深入探讨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60-62

环渤海围填海遥感监测及对策建议

摘要:针对环渤海地区不合理的围填海状况,选取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该区域围填海状况进行了遥感提取和分析。通过分析环渤海不同时期围填海状况可知自1982-2014年环渤海地区围填海面积总计是2803.51km2,年均围填海面积是87.61km2。32年来环渤海地区年均围填海面积逐渐增加,2000年之前,年均围填海面积较小;2000-2010年年均围填海面积较快增加;2010-2012年迅猛增加,以后年均围填海面积呈现快速降低的趋势;2012年之后年均围填海面积逐年下降。
63-65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氮肥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摘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硝酸铵、磷酸二铵、复合肥、尿素、碳酸氢铵5种不同含氮量的氮肥温室气体排放,为碳足迹标识评价提供借鉴和数据基础。分析优选有利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氮肥种类。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结果表明:硝酸铵6.3543kg CO2eq/kg,磷酸二铵14%含氮率和17%含氮率分别为2.4416kg CO2eq/kg、2.7792kg CO2eq/kg,复合肥7%含氮率和13%含氮率分别为1.9721kg CO2eq/kg、2.6473kg CO2eq/kg,尿素9.2627kg CO2eq/kg,碳酸氢铵4.0132kg CO2eq/kg;相同含氮量情况下,磷酸二铵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相对较少,是控制氮肥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优选对象。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