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2-01-29 03:28:55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1)

近几十年来,全人类都面临着人口、发展和环境这三个问题的挑战,联合国组织,各国际学术团体,整个世界的科学界和各国人民都对这三大问题表示了极大关注。在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对这些问题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制定了正确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求正确地、科学地解决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在过去几年中,通过政府、科技界和全国人民的努力,特别是环保工作部门的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法、海洋法、大气法、森林法、矿产法等等,国务院还制定了一些法规和制度,以保障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以使社会和经济得以持久稳定的发展。这些法律和法规的颁布执行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2.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清醒看到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无不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掠夺的基础之上。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飞速进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进一步加剧,这种以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发展,产生的后果就是气候变暖,空气质量变差,沙尘暴的侵袭,地表水富营养化,江河洪涝 、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缩小,土地沙漠化加速,森林资源衰退,野生动植物资源进一步减少等。使人类逐渐尝到了苦果,体会到了后患,各种污染事件发生,各种环境疾病出现就是恶果的表现。如20世纪50―60年代的世界著名公害事故等。进入7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自然资源短缺,生态受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1989年的大兴安岭火灾,1997年黄河创纪录的断流,1998年的三江洪水灾害,以及近年波及北京等地频繁的沙尘暴等等,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生态被坏的严重性。生态系统保护开始上升为中国环境的首要问题。这几年我们尽管采取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生态功能的恢复依然艰难。这主要表现在生态的调节功能明显下降,旱灾、洪涝、沙尘暴频繁发生,地质灾害不断加重,森林病虫害加剧,自然植被的生态能力,水土保持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减弱,环境净化功能、水源涵养功能衰退等等,因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系统整体性的重要作用,以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健全性为目的,注重单个要素而不应忽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3.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巩固和提升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和水平

3.1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需要群众团体和广大公众的关心和参与,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不久前进行的全民环境意识调查表明,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有待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参与的程度以及对环境形势的了解等方面还很不够,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环保任务的需要。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和新闻媒介都要担负起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制教育的任务,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更多环境科学和环保法律知识。要不断强化全社会的环境法制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和风尚。每个公民、每个单位都应当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各项环境保护法律,起到表率作用。科学技术界应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改善环境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要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进入环保产业,使环保装备和产品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技术和物质保证。要强化环保舆论监督。近年来,报纸、广播、电视对环境问题进行揭露和剖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促进了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要充分发挥各种群众组织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的作用。近年来,每逢“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卫生日”和“地球日”,全国各地都举行各种环境保护活动,工、青、妇、科协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宣传环境保护、唤起公众环境意识、提倡环境社会公德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人民群众关心和参与是做好环保工作的根本动力和保证,也是公民素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精神文明状态的体现。只要我们依靠群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3.2要大力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2)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环境危机是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的。

我们要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寻找环境保护的新支点。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从环境伦理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同时调整好三对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发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总体性危机,是人类沿着工业文明的轨迹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文明的价值指针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沙文主义)。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以近代的机械论世界观及(人与自然的)二元论为基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自然被演绎成僵死的原料仓,毫无内在价值可言;人的使命就是去征服和占有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的奴仆。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硬核的世俗人本主义,则把人完全理解为一个受其感望驱使的“奴隶”,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使这些欲望得到满足。既然文明的指向是使人的欲望的满足,那么提高人类征服和掠夺自然的能力,使人们的越来越膨胀的欲望得到满足,便成了近现代文明的基调。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代际平等”。确实,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还威胁着后代人的生存。

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中,由于人口的稀少以及人们所掌握的控制与破坏自然的力量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对自然的开发离自然的承载极限还非常遥远。相对于稀少的人口及有限的开发力量而言,自然的财富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人们无须担心自己的行为会毁灭后代的生存家园;即使一个地方的局部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人们还可迁徙到别的地方去生存。加之人们的知识非常有限,无法准确地预见其行为的遥远后果,所以,对遥远的后代的伦理关怀基本上没有进入古人的思维视野。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完全改变了人类的代际图景。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一方面,由于人口的爆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与废物排放量的剧增,人类对地球的开发正在接近地球的承载极限;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增加,我们已经能够准确地预见我们的行为对于后代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因而,如何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地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的问题,便跃入了当代人的思维视野。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共同的未来》)。

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当代人(具体的正在活动的一代人)的努力。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个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关键。

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也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3)

2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及内涵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威胁,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二战以后,各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发展观,这种观念忽视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不顾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出现全球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并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既要满足本代人的公平,又要满足代际间的公平,公平的分配有限的自然资源。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离开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社会就无法持续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为日后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力。共同性原则是指生态环境危机是全球性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目标,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受自然力的操纵,很少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且人类对这种环境问题没有控制能力,主要有地震、滑坡、台风等。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引起的生态破坏,主要是因为社会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环境结构变化,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总之,当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表现有水土流失、沙漠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不仅对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还威胁了后代人的生存。

4可持续发展观下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4.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

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联系,不仅极具生态意义,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效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和谐氛围。一般来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可以在全社会开展,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都应组织相应的宣传人员讲解环境保护的知识,以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4.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进程,要想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它具有持续性、协调性、系统性和低耗性的特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外,还要将科学技术应用在环境保护方面,但又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突破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将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放在统一大背景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根据我国国情,把发展、资源与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4.3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污染防治、点源污染、两端控制,轻生态保护、区域治理和全过程控制。所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依然是重要任务,要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步伐,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4)

1 关于当前旧城环境保护的一些方法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除了建筑和历史地段的保护之外,还应包括城市本体环境的保护。城市是建筑、历史地段和城市历史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表现城市特征和风貌的重要环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从整个城市着眼,而不能单纯保护城市的几个珍贵的文物或几个历史地段。如果周围环境的变化失控,城市的风貌特色也会失去。

1.1 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

格局保护是城市整体景观环境保护的重点。城市空间格局一方面是城市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城市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进程方面的差异和特点。构成城市空间格局的要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城市的地理环境、城市的空间轮廓、城市轴线、城市的街道骨架、街巷尺寸、河网水系、山体林地,还包括城市中起空间标识作用的建构筑物,以及那些已经成为构成城市特色有机构成部分的成片的居住建筑。这些需要保护的的要素既可能是历史的或传统的,也可能是现代的,关键是看它在表现城市特征方面和构成城市纹理方面的作用。

1.2 城市布局的调整

从城市总体发展的策略和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层面,研究确定历史城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合理地落实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上,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环境,并延续包括文物、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活力的基础。归纳起来,在城市空间布局层面处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方式有两种,即开辟新区和新旧共荣并存。

1.3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从1982~1994年,我国陆续公布了三批99个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对“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确认,具有法定意义的历史城市。

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包括3个方面:①不但要看城市的历史,还要着重看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完好的文物古迹,是否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现状的格局和风貌应该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③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保护和合理使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的性质、布局和建设方针有重要的影响。

2 目前环境规划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环境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旧城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性规划仍然缺乏。(2)新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有待完善和发展。(3)环境规划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走上法制的轨道。(4)做出的环境规划缺乏足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2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规划的含义

保护和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的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动地控调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突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不可分隔,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为目的。

3 编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规划的经验与建议

3.1 使环境规划制度化

为使环境规划顺利进行,需建立跨部门和跨组织的信息交流和协调机制,把它纳入到各组织分工、工作计划和其它活动中。

3.2 完善环境信息

系统地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部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环境问题复杂性、环境问题之间的内部联系及环境与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

3.3 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

一个高效的环境规划管理应充分利用本地现有的资源,将有限的外部资源重点用在相关活动限定的框架内,以培养而不失代替地方自身能力,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规划管理的精髓所在。

3.4 重视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环境规划决策有不确定性、风险性等特性。所以政府在宏观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建立以科研为基础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可降低决策风险。

4 结语

总之,现在及未来的城市环境规划,必须把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城市环境保护三方面的协调平衡的观点引入城市环境规划的设计理念和方案中;必须把规划技术与城市问题的解决、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存、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5)

1 环境、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1 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把环境定义为“影响我们生活和进步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地、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吧环境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1.2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就是人类为解决潜在的或者现实存在环境问题,保持本省的存在和发展从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也就是,人们为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研究和解决各种环境问题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1.3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是要求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即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2 目前我国环境的状况和问题

2.1 我国环境的状况

作为高速发展中的国家,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更多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我国人口急速增口,经济飞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目前的环境为非常明显,沉重的人口增长负担、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深深影响着人民政府发展经济的全面决策,也影响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问题。中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2.2 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水污染相当严重,有些城市河段甚至完全丧失使用功能,湖泊富营养化依然突出,水污染使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供受到极大限制:耕地面积在不断的减收,农业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面;渔业生产受损严重;使得水资源的供应显得更为紧张,严重危害着到人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

土地质量不断恶化,在中国,人口平均土地面积只有0.77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06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3%,并且我国的土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整个耕地面积的78.55%。由于灌溉方式和化肥使用不当,造成土地酸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植被状况令人担忧,我国历史上是林木众多,但近年来人们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对森林植物滥砍滥伐,加上近代以来的战乱,使得我国目前成了世界上的少林少树国之一,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森林生态功能减化。我国植被糟糕状况的另一个表现是草地退化,我由于不合理的利用,长期超载放牧,滥挖药材,开矿,使我国的草原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草地退化面积在不断扩大。在我们不分地区,沙漠化严重,甚至引起风沙不断。

2.3 自然灾害不断增加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涝灾害、干旱、地面沉降、海岸线退化,酸雨等多数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恶化的直接结果。在我国,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干旱、洪涝和病虫害三个方面,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3 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采取的对策建议

3.1 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形式,寻求中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结合起来,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必须改变旧的观念,建立科学文明发展观,使我们的行动自然发展规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民不断正确认识环境问题,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协调,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3.2 建立了更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和法律机制

要使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将环境和经济统筹安排,全面考虑,避免出现盲目发展,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和法律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的能力,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治理、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并逐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学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需要科学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产业化道路,改变人民的生产消费方式。因此,我们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发展模式,开发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发展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4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史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环境问题是多年来积累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单单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环境污染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的严重问题,它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不仅是当今每个国家,每个人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每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真正当作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及子孙后代利益的大事来抓。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但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逊.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及对策[J].山东环境.

[2]王夙囡.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2005,17(02):51.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6)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7)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3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结语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X-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25302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9)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篇(10)

环境问题既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不正确态度所造成,也就只能依靠改变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来解决。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人类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享受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换取得来的。 保护环境主要应改变发展的模式,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学术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次出现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并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就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即能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它包括三方面的涵义:(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3)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二、 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环境保护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1)水污染。水污染是指天然洁净水由于人类活动而被玷污的现象。主要的水环境污染物有以下几类: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酸碱污染;石油类;难降解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病原体。(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系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而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的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常称为二次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在于它可导致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以致危害人体健康。

三、强化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大力提高全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一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各级教育部门逐步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教育全过程中。二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宣传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三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培训。《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组织实施的重任。因此,应把各级管理干部,特别是各级决策层干部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2)实施系统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一是人口问题,要保持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之间的平衡,将人口增长率维持在经济与资源能承受的水平上;二是工业发展,要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工业发展道路,实施清洁生产。因地球上70%—80%的污染物来自资源的浪费,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企业,将污染物消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三是农业生产,推广生态农业,实施合理利用土地政策,合理灌溉与用水政策,科学施肥与农药政策;四是城市发展,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控制大城市发展,合理发展中小城镇;以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及生态规划为基础,实施有利于城市合理布局的投资政策;实施城市绿化和自然保护政策。(3)借鉴国外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如欧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一是立法措施。特别是完善综合环境管理方面的立法措施。二是市场措施。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使对环境有利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三是基础支持措施。包括要完善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标准、数据统计、科学研究、技术改造、地区规划、公众参与以及宣传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四是资金支持机制。对于那些把环境目标建立在预防为主,并纳入欧盟政策中的环境项目,在资金上给予足够重视和支持。

上一篇: 名称核准申请书 下一篇: 综合英语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