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散煤治理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战略与规划、生态环境政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全球环境治理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673-288X
  • 国内刊号:11-5337/X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78
  • 创刊时间:197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4
  • 综合影响因子:0.468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卷首语

论生态文明创新

摘要: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的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创新。我们可以把全社会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所进行的一切创新活动称为“生态文明创新”。
1-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理论战略探讨

着力构建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摘要:2013年11月16日能源基金会(美国)主办的“重塑蓝天: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英民、能源基金会主席EricHeitz、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原环境保护部核安全总工程师杨朝飞等200多位业界领导、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参加会议。国内外专家针对中国面临的空气质量问题,从宏观战略、区域防治和行业政策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提出应对方案。会上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赵英民司长代表中国环境保护部致辞,他回顾中国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指出下一步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积极贯彻国务院近期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大气污染防治的新机制,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本文根据赵司长致辞录音整理以飨读者。
5-6

借他山之石推动中国空气污染综合防治

摘要:2013年11月16日能源基金会(美国)主办的“重塑蓝天: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环境保护部原总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受会议主办方委托做了总结讲话。本文根据杨总工的讲话录音整理以飨读者。
7-8

环境保护部《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

摘要:环境保护部日前《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公布了2012年全国机动车污染排放状况。本期“研究成果报道”专栏以七篇文稿形式连载该年报摘要和六部分主要内容。本文刊载《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摘要及其主要目录内容,以飨读者。
9-10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政策专题研究

关于加强我国大气污染物减排政策建议

摘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从总体上来控制大气污染的一种方法,是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回顾我国大气污染物减排现状,分析和比较了现有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剖析总量控制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实施现状和所起的作用,进而从技术强化、制度协调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实现环境容量资源的合理配置。
11-13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大气环境红线内涵及划定技术

摘要: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一项重大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目前全国已启动了24个城市的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划定环境红线是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福州、宜昌、平潭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实践,首次提出了大气环境红线的技术框架,将大气环境红线划分为源头布局敏感区、污染易聚集区及敏感的环境受体三类,并创新性建立了大气环境红线划定技术方法,初步构建了适用于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空间规划技术体系。
14-16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术影响因子入围全国环境科学类前20名

摘要:据知网2013年12月6日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3版)》,我刊学术影响因子显著提高,由2011年0.831提高到2012年1.030,首次突破1.000大关,名列全国收录环境科学类66种期刊第18名,比2011年第29名提升12名,比2010年第33名提升16名。
16-16

浅析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环境管理

摘要:随着“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越来越严格,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火电厂的脱硝工程。本文介绍我国目前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的产生情况、存在的环境风险以及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从而提出我国将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纳入危险废物管理,推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强产生和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7-18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治理进展及发展前沿思考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年国内外在治理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并对吸附与催化技术,低温等离子体一光催化技术等几种先进的处理技术最新发展作了较全面的综述,并对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9-21

美国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大气颗粒物污染可对公众健康和区域环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有效控制颗粒物排放是我国当前亟待突破的环境问题。美国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早;联邦政府以推动空气质量达标为核心目标,分别针对电力、工业、机动车等不同排放源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和总量控制的环境管制措施,目前颗粒物减排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回顾分析美国的颗粒物治理历程和相关经验,有助于探索和制定针对我国国情的颗粒物污染控制路线和措施,促进我国颗粒物有效减排、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22-27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历次修订概要及启示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制修订现状,从水域功能划分、标准项目、标准限值等主要内容及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从健康风险管理角度出发,总结经验并对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出建议。
28-31

东盟国家危险废物管理机制与实践经验

摘要:东盟国家对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较为先进,国内对废物管理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近年来,其大力发展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在危险废物的管理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开展东盟国家危险废物管理研究,对完善我国危险废物出口管理体系和未来出口对象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32-34

污水处理厂未来建造模式的选择及其措施探靛——立足于财政、财务角度的分析

摘要:面对城镇污水处理“十二五”规划目标,结合我国污水处理厂在规模、运行方式、组织方式以及经济效益方面的实际情况,从政府财政和污水处理厂财务角度进行污水处理厂未来建造模式的选择,并提出相关管理部门的相应措施,对于我国现阶段污水处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5-37

造纸工业废水排放新标准下的小企业生存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课题组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某省,走访地方环保部门,深入每家造纸企业,对企业的产品、原料、规模、废水处理工艺及污染防治设施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了解《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新标准实施后我国小造纸企业的生存现状和显现的问题,提出了为实现我国小造纸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8-40

道路交通扬尘采样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道路交通扬尘是我国北方城市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要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降低颗粒物浓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道路交通扬尘,而控制扬尘的第一步是确定采样方法。目前我国还没有标准化的道路交通扬尘采样方法,本文归纳了当前国内外应用的主要方法,重点介绍了降尘法、积尘负荷法和快速检测法三种采样方法,并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自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快速检测法是最有潜力的采样方法,未来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争取早日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的道路交通扬尘采样方法。
41-45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意义及探索

摘要:为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对领导干部考核,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本文围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意义进行阐述,对如何编制自然资产资源负债表进行了设想,倡议高度重视资源环境保护,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本文指出,如何编制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还需要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经验可以借鉴。但可以借鉴绿色GDP探索的经验。
46-48

论机械制造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摘要:按照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流程,分别从收集技术资料、现场勘察、编制验收监测方案、现场监测和编制验收监测报告等方面分析了机械制造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指出,机械制造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应重点关注问题包括:第一,收集技术资料阶段,建设项目的基本信息应以项目建成后的实际情况为准;第二,现场勘察阶段,应按照项目环评以及环评批复要求,分别从废气、废水、固废、噪声等方面进行现场检查。对于机械制造项目,重点关注焊接烟尘、打磨粉尘、油漆废气等废气处理设施,以及危险废物处置情况;第三,编制验收监测方案阶段,应注意合理确定验收监测内容和评价标准;第四,现场监测阶段,应特别注意企业生产负荷情况,对于机械制造项目可以考虑通过产品产量来考察;第五,编制验收监测报告阶段,应确保验收监测结果及分析充分反映验收监测期间环境管理检查和现场监测的实际情况。
49-5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法律法规研讨

应对雾霾污染的法律思考

摘要:雾霾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回顾近期我国发生的雾霾天气特点,分析了雾霾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经验,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应对雾霾污染的法律思考与建议。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