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工作作风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8 20:44:17

如何转变工作作风

如何转变工作作风篇(1)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319-01

无论内外部形势如何变化,油田打造百年辽河、幸福辽河的美好愿景没有变,建设百年辽河、美丽辽河、幸福辽河的目标任务没有变。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一、认清形势,凝聚共识,把思想统一到落实职代会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认清形势,是我们把握全局、干好工作的思想基础。当前中国石油处于特殊重要时期,社会舆论舆情对中石油高度关注,油田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着更多新情况,油田发展的内外部形势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困难挑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作为油田企业,无论内外部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干部同工打造百年辽河、幸福辽河的美好愿景没有变,建设百年辽河、美丽辽河、幸福辽河的目标任务没有变。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要增强发展自信。纵观油田这几年的发展,从“33343”目标任务的确立,“百年辽河”部署的提出,到民生工程建设投资改造力度逐年加大,油田公司坚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严格落实“三稳三增”,稳步推进“三色辽河”建设,实现了连续28年千万吨有效稳产,用思想和行动提升了“双千”企业的“含金量”。因此,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抢抓机遇,切实提升技能素质、管理水平、服务和保障能力,这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的大局,也是全体干部员工共同的目标和责任,我们每名干部员工,必须坚定信心和决心,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全面完成职代会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二要增强紧迫感。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擂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战鼓,央企改革脚步的临近,如何解决“自已的企业自己管,自己的效益自己创,自己的日子自已过,自己的工资自己挣”的问题,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新挑战。经营压力、人员短缺、基础管理薄弱等现实问题亟待我们深入思考,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发展机遇正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开发。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困境中锤炼意志、在奋斗中探索思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只争朝夕的劲头,迎接每一次挑战、完成每一项任务。

二、转变作风,严守纪律,把行动统一到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任务上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油田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要求,紧跟上级步伐,认真开展学习教育、征求意见、查摆问题、相互批评,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但解决干群矛盾是一场持久战,密切干群关系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持续努力,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真正加强党性修养,带头转变作风,以作风转变的新成果,推动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一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处科两级机关的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的能力。与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呼声当做“家音”、把群众来访当做“家访”、把群众来信当做“家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群众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要不断提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要学会换位思考,心有百姓情怀,真正地为群众解决最现实、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使群众带着怨气来、带着笑容走;要不断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构建百年辽河、幸福辽河是群众的事业,需要员工群众广泛参与。我们必须依靠群众、动员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来建设企业。

二要提高自我净化能力。近日,中纪委、国资委通报了数起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普遍性,有的甚至是我们过去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处理的起点之低,需要引起我们十二分的警醒。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反腐倡廉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不折不扣地落实党中央一系列部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以党纪国法为镜筑牢防线,以反面典型为镜守住底线,确保班子不变形、干部不变色。

三、与时俱进,真抓实干,把干劲统一到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上来

油田公司“稳、增、减、改”四字方针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部署,是对企业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面对日益严峻的经营形势,工作目标已经明确,措施已经制定,关键要看各级领导干部如何执行。

一要加强学习实践。当今社会,学习者智、学习者强、学习者胜。各级领导干部不但要有想事、干事的愿望,更要有谋事、成事的能力和本领。提升领导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到勤学善思。各级干部首先要勤于学习。真正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一种习惯和一种状态,直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充分利用专业培训、课题研讨、读书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普及学习和深化学习,不断提升能力;其次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真正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各级干部应当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围绕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多思解决之计,多谋创新之策。同时,还要带动整个团队、整个集体去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第三要勇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实践出智慧。各级干部要具备创新实践的激情和动力,勇于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地为企业全面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二要加强工作落实。曾说过,“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这不是真正在执行,而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这就告诫我们要在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认真分析,形成清晰的思路、有一整套的打法,明确抓什么、怎么抓、由谁抓、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效果,切实增强工作的整体把握力。要着力在提升素质能力、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下功夫。要进一步完善考核与评议相结合的干部考评体系,“以工作成绩论英雄、以员工评价分高下”。

参考文献

如何转变工作作风篇(2)

首先目标应该明确。开展这次教育活动,要坚持以各级党组织中的党员干部为基础,着力抓好学、摆、查、建、树五个环节的工作,立足于把风气搞正,把工作做实,确保达到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促进有效运作,推动畜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其次要做到3个转变:

转方式,就是以领导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做到解放思想求转变,坚持发展求转变,重在持续求转变,突出创新求转变,统筹协调求转变,认真解决好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不善于转等问题。

如何转变工作作风篇(3)

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工商事业转型,就是指工商行政管理的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本系统本部门的管理体制机制、职能运行模式、监管执法方式方法和长远发展战略,大范围、大幅度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管理、运作、执行和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市场经济需要的新模式。

工商事业转型具有四个构成要件:一是工商行政管理决策层领导的主动而为,二是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三是转型的重点内容是管理上的体制机制、职能上的运作模式、监管执法中的方式方法、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四是转型的主要方法是自我调整与工作创新。工商事业转型是自身发展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革故鼎新、促进快速发展,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工商事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化解和防范各种市场监管风险,营造内和外顺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工商队伍锐意进取、履职到位的信心和决心。

二、工商事业转型带来的市场监管风险

工商事业转型的过程是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自我解剖的过程,是摒弃某些部门利益的过程。是与旧的体制机制决裂的过程,这为市场监管带来方方面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法制变革因素引发的监管风险

由于立法和法律法规的修订、变更、废止,使得工商执法的某个环节、某段链条发生变化,使得工商市场监管出现不适应、不协调的现象。

一是执法主体变化带来的风险。如《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拓展了工商机关监管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的空间,扩大了处罚范围,赋予了工商部门新的监管主体地位,如果我们不正确及时履行,则会面临监管“缺位”的风险。

二是执法依据变化带来的风险。新的法律规定出台,使得同一种市场主体交易竞争行为,接受监管处罚的条文依据发生了变化,如何判断合法还是违法、如何衡量处罚的幅度,不准确把握就会出现市场监管的各类风险。比如对于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出台后,某些无照经营行为是依照该法规处罚,还是依照《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来处罚,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好法条竞合的问题,规避监管风险。

三是执法程序变化带来的风险。一些新的程序法出台,使得监管的行为、措施受到一定限制,监管行为不当、超越程序,就会造成滥权和错案现象发生。如《行政复议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听证规则》出台后,监管执法的行为就受到管辖权、法定期间、案件审批环节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在执法监管的细节上不注重这些程序性规定,就会带来责任风险。

四是法规政策的放开或禁止带来的风险。如《粮食收购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新旧法规更迭,使得粮食市场的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性的确认、合法交易行为的认定都产生了认知性变化,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措施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变化过程中政策延续的合理衔接,也使得监管风险应运而生。在监管实践中,国家制定的关于物价、物资供应的导向性政策出台,也往往会产生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市场监管风险:还有一些关于注册登记的前置审批的设置或取消,无不使监管手段的松紧性发生变化,监管的风险发生率也随之提升。

(二)职能转变因素引发的监管风险

一是新职能定位蕴含的监管风险。2008年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对工商职能进行了重新调整,明确工商部门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以及监督管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职能,取消了相关行政审批、达标评比、职业水平评价的职能。新职能的定位,使工商市场监管的领域得到了拓展,监管的对象更加复杂,监管的交易行为更加多变,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有效防控、网络商品交易的安全、行政审批项目和标准的变更,都存在一定的市场监管责任风险。全面履行新职能、实现职能到位。既是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又要承担和化解新的监管风险。

二是“收费型“工商到”监管型“工商转型面临的风险。2008年下半年,全国工商系统取消征收“两费”,工商部门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如何合理分配监管比重,确立监管的重点,如何提升监管成效,成为近年来各级工商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懂监管、会监管、明执法、会办案的队伍如何培养,如何克服“收费型”工商遗留的不良作风,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性问题,解决不好、不及时,就会产生监管能力风险。

三是在向“服务型"32商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四个统一”、“四个只有”的论断,明确了工商部门在服务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商部门主动而为、加快服务职能的转变,就能抢占政府体制改革和工作创新的先机,赢得党委政府、监管服务对象、人民群众的认可。如果我们不动不变、步子太慢,就会在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中被淘汰。或者,如果我们在服务过程中,定位不准,“过热”、“过火”、“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也同样会使我们丢掉监管阵地,失去自我发展的机遇,甚至面临失职渎职被责任追究的风险。

四是承担地方党委、政府临时性职能所具有的风险。某些地区在特别情况下,分配给工商部门一些临时性的职能任务,如文明城市创建中的治理占道经营,自然灾害发生时临时性市场的组建、重要商品流通的控制等等。这些任务,有的属于工商部门分内的事,有的不属于工商部门法定的职能。如果工作方法不当,就会产生很大的责任风险。

(三)体制改革因素引发的监管风险

一是工商机关内部机构运行机制设置不当产生的风险。在工商部门的改革发展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内设机构和所属单位的设置与分配,使工商系统的各项行政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优化,以满足职能作用的发挥。机构设置不合理,或对工商所和分局的放权不符合法律规定,就会产生市场监管中的职能交叉、相互扯皮或监管空档、职能流失等现象。

二是监管机制的创新不当产生的风险。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开展“四化建设”、加快“四个转变”、

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各级工商机关也积极寻求监管效益的最大化,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如当前各地推行的“网格化监管”、“信用分类监管”、“经济户口制度”、“食品安全一票通管理”等等。这些方法模式如果与工商法规相冲突,或与地方实际相脱节,就难免会发生事故风险。

三是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产生的风险。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事业转型中的关键部分。如果人事改革中强制干部退休、致使干部集体罢工,竞争上岗程序不合理、干、部闹意见上访,都会限制工商干部在市场监管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致使发生消极不作为或泄愤性质的乱作为。

四是经费运行机制改革产生的风险。在转型改革中,往往注重钱的流向、项目资金的使用。如果必要的市场监管经费保障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市场监管的效力,使一些譬如违法传销等大要案件错过最好的调查机会,从而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

三、防范工商转型期市场监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判断形势,科学决策,慎重改革

要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找出规律性的变化,进一步发现工商事业转型的好办法、好思路、好途径。要经常性地对国家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审视,及时发现工商事业转型的立足点、支撑点、结合点、着力点,找准转型的最佳时机。在新一轮的组织机构管理、市场监管方法体制机制改革中,开展广泛、细致、全面的论证,进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民主决策,使改革转型的方向、方式、手段、内容更加合理、科学、有效。

(二)解决矛盾问题,轻装上阵,放心发展

改革就要触及矛盾,转型难免涉及利益。比如垂直管理改革时的人员分流,干部改革中的优胜劣汰,取消“两费”后的财政经费保障等等,难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在事业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不能因为问题存在而影响改革转型的进度和幅度。也不能因改革转型急功近利而忽视问题的存在,致使矛盾不断升级,直至激化成事故,影响市场监管职能的发挥。

(三)服务中心大局,依靠政府,一心为民

工商事业转型的各项改革创新,无论是职能转变、机构设置、巡查办法的变化、维权方式的创新,都要围绕服务发展地方经济,构建良好市场秩序,紧贴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地方党委政府部署安排的大局为重,服从党委政府安排,遵循党委政府指导,不能“自立门户”、“另拉山头”、“自我孤立”。要在改革转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看新机构的设置是否与民争利,要看新监管方法的实施是否侵犯公民合法权益,要看新维权方式的推行是否群众满意。否则就会被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边缘化”,市场监管的权威无以树立,市场监管的职能受到束缚。

(四)合理配置资源,创新方法。优化职能

如何转变工作作风篇(4)

变与不变是辩证的。如果一切不变,社会没有发展,时代没有进步;如果什么都变,历史就有断层,文化就会割裂。20多年前,我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今社会和时代变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方法也在变。但有一些基本的理念和精神是不变的。比如说当今的“走转改”活动,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其内容,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素质,一种姿态,一种过程,一种必然,因此,最好形成一种机制,长期坚持。

一、“走转改”的功效

“走转改”活动不但是一项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的活动,而且对中国新闻界存在的一些病灶弊端有一定的救治作用。

一是治浮。浮与沉相对。中国新闻界的“浮”症有三个体征:一是浮飘,即一些新闻工作者贪图舒适,只愿意浮在城市,浮在机关,飘在领导的面前和会议场上。二是浮躁,即一些新闻工作者心态浮躁,状态浮躁,急功近利。三是浮夸,即一些新闻产品远离社会焦点和问题,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甚至报喜不报忧,只反映上级和领导的意志。治浮的目的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沉”入社会,潜入民间。

二是治虚。虚与实相对。中国新闻界的“虚”症也有三个体征:一是新闻题材避实就虚;二是新闻采访过程虚与委蛇;三是新闻文风虚词丽句,虚情假意,哗众取宠。治虚的目的就是要新闻工作者实心实意,实事求是。

三是治假。假与真相对。中国新闻界的“假”症亦有三个体征:第一是情感假,即一些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职业缺乏感情,对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缺乏正确的认识。第二是作品假,即新闻作品的内容与事实出入很大,甚至无中生有,每年由《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来的十大假新闻可以为此注脚。第三是效果假,即一些新闻媒体或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或者短期的、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对新闻传播的效果弄虚作假,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公共形象。最近媒体披露的电视收视率作假事件便是典型例证。治假的目的就是要新闻工作者不但要追求真实,而且要追求真理。

当然,上述诸症并非每一个新闻媒体、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有,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更不可能一针见效,一劳永逸。但是,每一个新闻媒体、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走转改”活动作为一种契机、一种制度,长期地坚持下去,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走转改”的内涵

“走转改”是几个动词、几个连续的动作,如何理解,见仁见智。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则不仅取决于如何理解,而且取决于如何行动。

比如说“走基层”,则不仅要看我们走到哪里去,还要看我们怎么走。即便是“走”到基层,如果只是身在基层,心不在基层,或者蜻蜓点水,雨打芭蕉,最后也不过是形式上“走”到基层了,与走过场没有什么差别。因此,“走基层”首先要心有基层,心在基层。其次是真实地反映基层,服务基层。只有像战士走进战场,目标才能瞄的更准;只有像“蛟龙号”沉到七千米的海底,才能看到前所未见的瑰丽风景;只有深入基层,与基层打成一片,我们的新闻产品才不会脱离市场,脱离受众,脱离社会的需要,脱离时代的趋势。

“转作风”也不是简单地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而是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态度,转变立场。如果说“走基层”是一种接近市场的方式、接近受众的姿态,那么,“转作风”就是跟我们的采访对象交朋友,增加互动,被老百姓接受。身体上走近、接近不一定能够被群众接受。只有作风和做派跟群众接近了,才能真正被群众接受。

“改文风”,说到底是一个如何让媒体、新闻作品更容易、更快捷、更有效地被老百姓喜欢的问题。“走”是为了让群众看到,“转”是为了让群众接受,“改”则是为了让群众喜闻乐见。新闻工作者应当诚实,新闻作品的内容应当真实,新闻作品的文风应当朴实。

三、“走转改”的意义

“走转改”活动已经开展一年多,一些新闻单位已经成效初现,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但也有些新闻单位将信将疑,虚声敷衍。实际上,“走转改”活动不仅对新闻“病”有“救治”的作用,而且还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第一,“走转改”活动可以提高记者的互动能力。记者如果不善于跟受众,跟自己的采访对象交流互动做朋友,起码不是一个称职的记者。不走基层,不去接近自己的采访对象,长而久之必然变成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因此,要提高记者的互动能力,就要让他们走近新闻源,走进新闻市场。

第二,“走转改”活动可以提高媒体的能见度。当今时代,新闻媒体过剩,信息渠道乃至信息本身也过剩。如果见物不见人,仅仅靠电子声音或图像或者新闻作品去跟受众交流互动,这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效的。如果新闻媒体、新闻记者常常来到基层,直接与受众或用户交流互动,则无论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还是从活动传播的角度来说,效果都会更好。因为,这不但能够提高新闻内容产品的能见度,也提高了新闻媒体的能见度。

第三,“走转改”活动可以提高新闻产品的质量。“走转改”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要把新闻产品的质量搞上去,把新闻产品中的水分拧干,让老百姓看新闻就像吃饭一样,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如何转变工作作风篇(5)

CFO的价值提升

《首席财务官》杂志:金融危机期间CFO的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有何体现?

高沛利:过去几年里,过于雄心勃勃的企业首席执行官们从经济动荡中获得了虽然苦涩、但却颇为有益的教训,同时也凸显了CFO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这场危机令CFO们重新关注起自身的核心责任。例如内部控制、审计委员会等,又重回其重要位置,对于信任与诚信的强调也更甚于从前。通过将财务功能延伸到整个企业,在企业业务方面创造了价值。

《首席财务官》杂志:这种角色的转变给CFO本身的职责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高沛利:传统上认为,财务职能部门的职能主要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和账簿的井然有序。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强化了CFO在决策方面的能力,赋予他们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方面以更大的自由。信息管理,以便使其准确、及时地予以传达,对企业做出最佳决策至关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技术上更加便于企业CFO为首席执行官提供必要的信息。但是仅仅依靠技术是不够的。培养财务管理能力同时意味着增进对企业、对其工作流程的理解,认识到这些流程能够提供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如何转变为有用的数据和表述,然后传达给决策者。

《首席财务官》杂志:财务是否也相应的到了应该转型的时候?

高沛利:的确是,财务在CFO的领导下也需要同时转型。CFO如果希望提高企业财务职能部门的认可度,就需要培养自身的软技能。软技能可以通过人员招聘以实现多样性、授权员工承担一定的责任、分析犯过的错误以汲取教训并给予奖励等方式,将财务人员变成高效团队。与此同时,CFO需要保持与其他经理人员的对话。通过为非财务职能部门员工提供财务培训,以在公司范围内普及基本的财务知识,来增进与其他部门更加有效的沟通。CFO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并不会迅速被人们所遗忘,未来几年内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状况也非常需要财务官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但由于资源上的限制,想要利用这个机会、为战略思维做出更大贡献,还是要取决于能否利用技术建立相关的系统,从而确保CFO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支撑多样化扩张

《首席财务官》杂志:越来越多的公司发展正在呈现多样性, CFO在这其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高沛利:对于公司来说,多样化不应该被视为一种表象,而需要更多的向深层次思考,例如企业如何思考、流程如何运行以及他们如何管理他们的人力资本和人才,所有这些CFO都起到关键的作用。它是关于获得最大的业务产出,利用创造性的张力,确保他们做生意的方式不落后于其他企业。它还关系到理解文化差异、管理标准化流程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多样性,打破财务功能和其他业务之间的壁垒。

CFO的角色对于理解多样性意义重大,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更丰富多样,还意味着如何使技能、经验和员工更协调,使服务更高效、决策更有效和更具有竞争优势。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要找到各功能部门的合适人选,然后精心同化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事业目标不同、工作风格各异的员工。CFO应站在企业整体发展的高度对财务团队进行培养,融合各种思想和声音,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职能部门就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技能。职责的多样性要求财务团队中的个体成员广泛从事不同工作、掌握多种工作方式并能应对不同管理挑战。

发展和风险之间的平衡

《首席财务官》杂志:伴随全球化和多样化的进程,未来的风险只能越来越多,那么CFO如何在风险和扩张之间为企业设置一条安全的高压线?

高沛利: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迫使企业重新回到基本面,在关注潜在收益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风险。CFO必须追求的目标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在企业内部扮演的角色同样也发生了改变。多年以来,反复无常的商品、外汇以及其他市场所引发的阵痛令CFO们重新关注起了财务问题。过去人们认为按照企业的财务报告和它们的客户状况,总能有一定的信用评级的。而这种假设被时迫使CFO们不仅要更多地关注预期收益,还要关注随之而来的风险。这些风险是可控、可减的,但却无法彻底消除。因此,有必要透彻地想清楚最终可能发生的后果,以便为此做好准备。ACCA还强调,将如何管控风险的细节以透明、有效、可信的方式告知股东同样很重要。

如何转变工作作风篇(6)

近年来,中国内审协会提出了内审工作转型的要求。放眼世界,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地位很高,原因是他们已经实现了工作转型,不再把一般的查错防弊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而是从审计的角度直接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服务。实现转型、拓展审计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地位,是中国内部审计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以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具体来说,它是一种基于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通过综合评价企业经营风险,对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企业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进行分析,以确定审计工作的实质性测试范围、时间和程序的一种审计方法。它具有以战略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将审计重心前移以及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几大特点。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推进企业内审工作转型中的作用

1.运用其战略性,为内审工作准确定位。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监督部门,因此内部审计要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而服务,这是内审工作的基本定位。内部审计应该立足于战略观,首先关注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关注管理层关心的问题,不能把审计的重点仅仅放在价格上,而应从服务大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评价管理系统的风险,从制度上提建议,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2.运用系统性,探寻企业经营风险。企业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一个细胞,同时企业各部门又是企业的各个细胞,因此如何权衡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企业长期运营至关重要。内部审计必须深入考虑这些因素,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首先,从基层层面了解公司运营难点,在职能处室之间进行调研,了解其管理瓶颈;其次,要关注领导关心的问题,了解管理层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内部审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权衡各个风险点,选择企业增值性强、管理层关注的审计项目进行立项审计,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和前瞻性作用。

3.运用重心前移性,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现代内部审计的新目标是为企业增值和改善运营提供服务。内部审计除及时、准确地向管理层报告有关查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围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内部审计师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将审计重心前移,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并举的转变,防止管理层战略决策失误,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增加企业价值、改善企业运营。

4.运用注重分析性,对企业经营进行多元风险评估。分析性复核程序是现代风险审计的重要程序,内部审计师执业时注重从微观入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识别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在数据分析时不但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要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工具上借鉴现代管理方法,把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之中,使风险因素不再惟一,变一元风险评估为多元风险评估,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三、如何转型

1.立足战略观,从常规审计中发现普遍性风险问题。内部审计在日常审计中要擅于总结,对普遍性问题进行归纳,再从企业宏观角度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我们在对某公司的四项措施审计中发现存在两个普遍性问题:一是效果评定未经权威部门确定,随意性大,存在舞弊风险;二是各基层单位付费不一致,公司造价部门无统一标准,而是由各基层单位与技术服务单位通过一对一谈判形成相应的价格。对此审计组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效果评价需由权威部门鉴定;二是积极与公司造价部门沟通,统一付费标准。公司造价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及时采纳了审计建议,统一了公司付费标准,防范了其中的舞弊风险,发挥了内部审计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建设性作用。

2.立足系统观,创建有利的内审环境。推进内审工作转型,是对旧的审计理念进行的一场深刻变革,要使这一变革顺利进行,单靠审计部门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内部审计必须立足于系统观,明确自己只是公司治理环节中的组成之一。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关注管理层关注的问题,同时要加强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在工作方法上,要采取被审计单位参与合作的审计策略,共同研究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方案,争取得到领导、其他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支持、理解和配合,为加快内审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

3.立足发展观,积极拓展新的内审领域。内部审计应积极开拓新的审计领域,只要是企业发展需要的,就是内部审计应该监督服务到位的,如公司的“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对标”等项目,都应引起内部审计的关注。2008年某公司某罐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突然被勒令停工,原因是该工程环评工作滞后,权威部门认为该工程损害了周边生态环境,不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这一事项不仅造成了公司大额资金损失,还引起了公司法律诉讼风险。因此,内部审计应该积极开展此类业务的审计,及时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实现由财务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发现型、符合型审计向预防型、增值型审计转变。

另外,内部审计可以依托现有较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审计信息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审计信息风险评价系统,实现信息化、科学化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目前正在推广使用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ERP是一个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它把企业涉及到的资源整合起来,内部审计借助ERP可以迅速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实施各流程的动态监控,充分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动态化审计。

总之,企业内部审计实施中,应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贯穿审计业务的全过程,不仅要考虑微观层面的风险,更要考虑宏观层面的风险,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有效推进内审工作转型。

参考文献:

如何转变工作作风篇(7)

开展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下乡蹲点活动,是掌握基层情况的可靠途径,是解决基层问题的有效举措,是服务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贯彻落实“156”工作总思路,顺利完成全县既定的54个重大项目、10项交通工程、14项城建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等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全县转型跨越发展,切实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活动安排

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下乡蹲点活动是联系群众、锻炼干部、转变作风的一项经常性、长期性工作,要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

1、第一批参加下乡蹲点活动的是政府办公室所有副科以上副职及科长等干部,时间为2月19日——10月29日,每名干部下乡时间为6个月。

2、下乡地点为各乡(镇),具体安排见附表。

三、工作重点

办公室工作人员下乡蹲点活动主要是下乡镇进基层,积极参与到乡镇日常工作。特别是要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努力帮助乡镇转型跨越,推动基层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完成以下目标任务:

1、要带着如何帮助基层走出发展困境的思路,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沟通,分析查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理清思路,制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科学规划,促进干部群众的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素质大提高,进而找到破解乡镇发展难题的办法和措施。

2、要带着如何改善基层群众生活生产环境的责任,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通过走访困难群众,“不以善小而不为”,从解决基层群众的日常小事做起,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帮助他们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3、要带着如何转变干部作风、思路的使命,通过下乡蹲点活动,促进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进一步转变,结合转型跨越发展目标要求,在履行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上定思路、定目标、定措施,认真总结下乡经验。

四、具体要求

1、蹲点干部要坚持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下、真住、真解决问题,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如何转变工作作风篇(8)

本文系盐城市社科联2013年度课题“高职院校管理效益审计内控机制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YCSKT09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大,各高校在办学经费的筹措过程中形成了国家投资为主,自主筹资为辅的经费模式。目前,我国面临着国民经济社会产业升级的内外在需求,这必然会对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带来强烈的冲击,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办好学,创新办学机制、加强内控管理,提高办学效益,这是各个高职院校急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此重要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审计如何转型,从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风险审计过渡,是我们要迫切加强的工作。

一、加大内部审计影响,加强协调配合,创造审计良好氛围

高职院校审计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取得学院管理层的认同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支持理解。任何一个学校的日常工作涉及到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后勤、党政管理等几大方面。在领导层的思维意识中,传统意义上的审计无非是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两大方面。为了纠正该认识的片面性,我们应当在学校日常的工作过程中,通过配合其它部门的日常工作过程中,从日常事务的前期调研、风险评估、过程控制等方面入手,作为切入点,在取得切实的成绩下,获取领导的认同,让管理层认识到内部审计是学院日常管理的好帮手,能够肯定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从而引起重视。另外在日常的内部审计实务处理过程中,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让广大教职员工在审计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了解到审计是什么,审计的作用是什么,认识到审计的重要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转化其观念,支持内部审计工作。三是审计部门要创造内部审计的内部良好合作运行氛围。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涉及到工程、财务、管理等各个专业,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精诚合作,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创办内部审计简报,定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工作业绩,设立内部局域网等方式达成宣传审计工作绩效的良好效果。

作为高校运营的内部“免疫系统”,内部审计存在的组织目标必然是确保学院的健康、合理、高效的安全运营,仅仅从防火墙的角度来阐述内部审计的职能是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的,适应性转型和发展是其必然要求。

二、完善创新大学管理考核制度是内部审计转型的制度保证。

内部审计协会2003 -2004年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和20条具体准则,为内部审计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行为标准,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审效率,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促进内部审计组织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后盾。在具体的案例中,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工作开展的较早,制度建设相对也比较完善。而目前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相对滞后,重结果轻过程,重查账轻管理现象较多。在各高校为适应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而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阶段,各高校工作重心是在于提高管理效益,充分发挥系统中各部门的作用,形成合力,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达到组织目标的最大化。高校作为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独立法人,治理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有完善的制度建设作为保证,那么在学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为加强管理效益,就必然需要明确各项工作执行的流程和各种预防制约措施,那么在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后勤、党政管理等工作中有哪些风险点,有哪些关键控制点,如何防范风险,对运营过程中的实际工作效果如何评价,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什么,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范围是什么,客观上这些应当是我们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制度建设明确规定解决后,内部审计部门的“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的职能就可以通过配合其它部门的日常工作管理顺利得以发挥。可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应该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关键是如何贯彻落实这些制度,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指导和推动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与发展。

三、建设和谐、持续、创新型高校是内部审计加快转型的必然要求。

由于高校自的扩大,其高校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健全,是否能保证教学科研、物资采购、基本建设、后勤保障、产品生产等方面所需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各高校从财务入手,评价一系列问题的实际效果,是有其局限性的,任何管理效果的好坏,必须从事中管理转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管理上来。鉴于高校受托责任空间和范围的拓延,内部控制管理的需求提升,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育部提出的“为防范学校经济风险服务,为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服务,为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服务"的教育审计工作方针,标志着教育审计事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推动高校审计由原有单一的财务审计开始向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拓展是必然。

四、积极推动内部审计转型,拓延内部审计的范畴。

高校内部审计更直接地服务于现代高校内部管理,承担高校组织免疫系统的角色,成为改善高校治理各相关方面赖以存在发展的极具有价值的资源。该变化要求内部审计为学校管理提供多元化的审计服务,由过去单纯强调监督向监督和服务并重转变,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与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管理审计并重转变。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配合其它部门从系部岗位职能研究着手,研究各个岗位职责风险节点,研究如何按照内部控制体系评价体系中五大内部控制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要求,构建包括负责人的风险意识、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的有效性、风险管理部门的建设、重大业务活动的控制程序和管理人员素质控制等有关风险预警、控制、纠偏、评价指标体系。在以上系统工作完成后,将其作为高校绩效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实现以风险为导向,控制为主线,治理为核心,发展为目标的内部审计全面转型。

总之,为了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实现,必然要求各高校加强管理,提升办学效益,作为高校发展器的内部审计来讲,应当切实充分利用职业优势,成为学校各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顾问和提高管理、运营效率的参谋。在各类经济活动或管理过程中对学校各级管理人员遇到的疑难,对高校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从风险管理、效益管理的角度给予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切实从事后评价转向全过程控制,在可能的情况下,切实帮助高校其它部门管理活动从开始就进入到规范的运营轨道,减少错弊、规避风险、降低损失,切实实现高校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转变工作作风篇(9)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学、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总书记在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围绕实现福民强市这一总体目标,着力营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浓厚氛围,着力营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浓厚氛围,切实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干事创业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履行职责,推动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学习专题

党的大、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市委九届次、次、次全会精神。围绕以上内容,原原本本地研读有关会议文件。在全面系统学习领会原文的基础上,以《解读“十二五”党员干部学习辅导》(人民日报出版社)、《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学出版社)、《形势与任务干部读本(年)》(人民出版社)、《向福民强市目标奋进》(中共市委办公室、市委宣传部、日报报业集团编印)《解读中原经济区》(人民出版社)、《大众热点话题》(人民出版社)为重要辅导材料,结合以下专题组织学习讨论。

1、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增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深刻认识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振兴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实现福民强市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环境创优年”活动,增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改变工作作风,明确发展目标,保持清醒头脑,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

讨论参考题:

(1)如何建立领导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2)结合单位实际,如何将领导方式转变的成效体现在实际工作中?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实现福民强市发展目标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福民强市”发展目标,全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的市情,深化对“郑洛一体化”这一总体战略、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城市基本定位、实现“福民强市”目标的基本路径、基本保障等问题的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时刻扭住不放松。

讨论参考题:

(1)如何理解福民强市总体发展目标是科学发展观在的具体体现?

(2)如何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3、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战略,争取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率先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深刻认识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振兴为总体战略,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实现中原崛起、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作为省的重要城市,要以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形态在中原经济区发展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大作为。

讨论参考题:

(1)省委谋划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为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

(2)如何能争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更大的担当、更大的作为?

4、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为实现“福民强市”目标营造宽严有序的发展环境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充分认识抓作风建设不仅是当今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我们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推动当前工作的需要。抓作风建设要增强机遇意识,弘扬奋发有为之风;增强忧患意识,弘扬哀兵必胜之风;增强攻坚意识,弘扬迎难而上之风。以环境创优年活动为契机,遵循群众满意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作风硬落实到提高素质、转变作风上,推动政府效能和执行力提升。

讨论参考题:

(1)怎样以作风建设推动政府效能提升?

(2)作风建设与精神立市之间有何联系?当前需要弘扬什么精神?

5、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全国文明城市是含金量很高的城市品牌,是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培育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市委、市政府对工作的最新要求,更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待,是为百姓、为市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民生问题。切实把这项龙头性、全局性、整体性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各项举措,形成纵深部署,营造社会氛围,突出工作重点,凝心聚力,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

讨论参考题:

(1)如何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与“环境创优年”活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工作?

(2)如何引导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创建活动,把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作为共享文明成果的过程?

6、明确实现“福民强市”总体发展目标的基本路径,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产业兴市、创新活市、精神立市、依法治市”是实现“福民强市”总体发展目标的基本路径。以产业兴市壮大发展实力,通过一二三产业、农工城“三化”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集合集约;以创新活市增强发展内力,加快观念、技术、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强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以精神立市凝聚发展动力,提炼并弘扬“精神”,保证持续健康发展;以依法治市保障发展活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着力打造法治政府。

讨论参考题:

(1)如何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发展路径的全面实施?

(2)如何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7、明确实现“福民强市”总体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用考评体系引领福民强市进程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市经济社会发展“6+1”考评机制是我市顺利实现福民强市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明确科学发展、公众安全感、环境创优、效能提升、重点企业发展、安全生产六项考评指标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定高低”,落实好考评办法,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发挥出考评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问责作用。

讨论参考题:

(1)效能提升考评对于改善的软环境、提升软实力有何积极作用?

(2)我市在环境创优考评如何体现广大群众的意愿?

8、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深刻认识自主创新能力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推进福民强市发展目标和振兴的决定性因素。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部级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优化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重点打造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创新型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讨论参考题:

(1)如何引导企业构建自主创新系统?

(2)如何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多层次创新服务体系?

9、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年来的成功经验,认真回顾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深刻认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讨论参考题:

(1)如何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2)如何围绕建党周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10、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深刻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工程。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战略性工作来抓,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讨论参考题:

(1)如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2)如何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完善支持促进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

11、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大防治腐败的力度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深刻认识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自觉地学习、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政策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努力实现党风政风的好转。

讨论参考题:

(1)如何认识当前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定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

(2)如何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性,做到惩治和预防两手抓,教育、制度、监督并重?

12、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深刻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围绕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讨论参考题:

(1)如何教育机关党员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2)在实现“福民强市”总体发展目标过程中,如何才能体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学习形式和要求

1、坚持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集中学习以必学内容为主,按照学习专题安排,每月至少确定一个专题,明确专人进行中心发言,组织进行集体研讨。年度内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2天,中心组成员参学率达到95%以上。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立足于破除影响实现“福民强市”总体战略目标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根据中心组成员的分工不同,安排调研活动。每个中心组成员全年要撰写不少于2篇的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

3、坚持集体学习考勤制度。每次集体学习研讨,局党组成员必须个人签到。因公外出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集体学习研讨的,要向中心组组长履行请假手续,并主动补课。年底前,中心组学习秘书要将中心组成员当年参加集体学习出勤情况向中心组组长进行报告。

如何转变工作作风篇(10)

首先,牢固群众观念。要把让群众服从转变为为人民群众服务,把为民做主转变为群众自治,把压服观念转变为群众自律观念,把包办观念转变为自我服务观念。在职能定位上,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错位、越位问题,逐步退出微观经济领域,将更多事项交由市场调整。实现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把工作重心放在为群众解决大事、难事上,着力健全完善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工作方法上,要突出一把手带头,自上带下,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以领导干部的作风形象和表率,带出干部队伍的好作风。

其次,转变工作方法。要采用民主的工作方法,抓好民情沟通、民情档案、民情日记为重点的“三民工程”,搭建民意联系平台,让群众有地方说话;建立诉求机制,让群众说话有人听;完善民意调处机制,让群众有事能解决;形成评议监督机制,让群众有权利去监督。要采取法治的工作方法,依法办事,重程序、重公开、重弱势群体的帮扶,按章行事,依法办事。要善于借助第三方机构,让第三方公共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通过第三方评价政策效果、政府形象、工作绩效等。要善用新媒体,要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手机信息等,更好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

第三,解决突出问题。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认真解决干部作风的突出问题。解决脱离群众,工作懈怠的“作风病”。严肃处理“三不”干部,认真解决干部中的急功近利、装门面、摆样子、讲排场、两张皮等脱离群众之风;解决满口套话、空话、假话的“文风病”;解决不学无术、吃喝玩乐的“学风病”;解决生活腐化,私欲膨胀的“腐败病”;解决铺张浪费的“奢侈病”。

上一篇: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下一篇: 岗位分析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