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5 17:16:42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0-0068-02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无论对于社会文化还是对于国民素质教育都是具有极高价值和意义的实践。然而,在逐步践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博物馆的功能设计还是管理执行层次,均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值得深入反思。

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初衷及社会价值

博物馆是汇集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核心成果的重要场域,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公共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其内涵和精华本质上是属于全人类的,是需要全面共享的。由于全民素质整体参差不齐,过去的博物馆管理无法达到其惠及全民的文化宣传教育作用。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践其本质及初衷是削弱博物馆本身的经济属性,使之更好的为普通群众服务,实现全民的素质及文化层次整体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不仅可以活跃公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氛围,也能从整体上提升公民的文化生活品位及素养,提高公民的文化意识,培养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热情和习惯。同时,博物馆免费开放也是逐步践行公民权利平等的重要示范实践,可以使得全民共享人类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的核心精华,为实现其他领域的全民平等实践提供先行参考。博物馆免费开放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举措,使得部分社科文化资源缺乏的团体也可以借助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提升自身团体教育的整体实效,实现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变化及问题

(一)教育功能设计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

教育功能设计增多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首要突出变化。博物馆作为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文化机构,自产生之初其教育功能就是先天存在的。博物馆有必要开展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去体验、发现、欣赏、深化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认识甚至价值观会发生某种改变,最终转化为他们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这也是博物馆教育的核心职能。实行免费开放后,来参观博物馆的整体人数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博物馆接待的人数就达8.9亿人次,这个数量每年还在不断攀升。因而在设计教育及知识普及层次的展览及活动时能够接触的观众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显著增长。不少的博物馆以参观人数总量的数据提升标榜自身在教育功能设计方面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却忽略了这些教育功能设计的群众满意度问题。免费开放实行以前,我国的博物馆教育普遍枯燥且照本宣科,以说教的方式为主,实行免费开放以后这种格局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很多群众在参观了一次博物馆后表示再也没有兴趣参观第二次,而且对于博物馆强势宣传的教育知识,43%的参观者表示出来后就全部忘记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一味强调知识灌输,却没有找到适宜的教育方式,也没有深度挖掘馆藏资源的真正价值优势,导致群众接受程度不高。整体来看,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教育功能设计普遍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是大趋势。

(二)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

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馆藏及工作人员整体的社会服务功能及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未实行免费开放以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稀少且参观人数稀少,讲解员仅需要维持少数人的秩序,工作散漫,情绪不高,导致参观者也很难有热情提升观赏的意识。实行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接待的参观者人数显著提升,因此其在组织群众观赏的节奏及能力布局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了。然而,在观众观赏馆藏珍品时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的理念及速度仍然无法满足和接近群众的真实需求。针对博物馆中的各项规定以及公共设施的介绍标示十分不全面。群众参观中有困惑时根本无法找到解决其困惑的途径和方式。部分展馆内只留下群众自行参观,想要寻找一个工作人员进行咨询都十分困难。不少群众在免费参观完博物馆后表示,如果不是孩子希望来看看,自己是绝对不会再来参观的。整体来看,实施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挖掘博物馆深度社会服务的实践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

由于免费开放后前来参观的观众人数显著提升,为了照顾不同层次参观需求的群众都能得到参观的满足感,博物馆普遍在休闲娱乐功能设计层次做出了不少改动。在博物馆周边设置书店、餐厅、咖啡馆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潮流趋势。虽然这些设置的确满足了部分参观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但是同质化的布局也会使得博物馆自身的独特性减损不少。此外,在博物馆周边休闲娱乐功能及设施增加时罔顾博物馆自身的馆藏特性及性格,盲目加入现代化的娱乐设施的布局使得很多高档次博物馆显得不伦不类。部分以学术人士游览居多的博物馆居然照搬其他博物馆的做法,设置了专门给儿童休息和玩耍的游乐空间,使整体显得不伦不类,而且资源的利用率也不高。整体看,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的现实极大的损害了群众参观的积极性,也浪费了博物馆自身宝贵的馆藏资源,其实践有颇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三、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反思

(一)深度挖掘教育功能,要既重“量”也重“质”

有鉴于目前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教育功能设计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的问题及现实,需要在未来深度挖掘教育功能,要既重“量”也重“质”。要从教育功能开发的“质”和“量”双重层次保障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达到满足群众参观博物馆的现实需求目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参观人数激增是事先就应该可以预测到的改变,不能以“量”的增加成为标榜博物馆教育功能实践成效增加的标志。未来的工作需要从深度挖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做起。要审时度势,采取宏观策略,结合博物馆自身馆藏特点以及参观群体特征,深度挖掘那些有质量有创意的教育功能实践项目,针对不同观赏层次及需求的客户实施独创性的教育开展模式,差别化的对待不同馆藏与群众之间的教育接触点,形成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发及设计。例如针对未成年人教育,要体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换的理念。未成年观众在博物馆的学习过程,是他们通过与博物馆展品或藏品的知识信息、博物馆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传统教育中那种过多强调外部刺激、观众被动接受的思维在更多情况下只能是事倍功半。面对这类观众,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主要指经过谨慎分析、提炼、开发的,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展览信息和相关知识),创造出能够帮助和促进未成年人学习的环境(主要指博物馆专门辟出的学习空间、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趣激励的学习模式),从而使未成年人实现启发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

(二)以高素质、热情饱满的态度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

有鉴于免费开发后博物馆在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层次存在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的显著困境,提升博物馆的群众服务能力是关键。为此,要积极的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高素质、热情饱满的态度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目前的博物馆馆藏工作人员仍然以馆藏知识层次的能力以及对馆藏保护、保管方面的能力为考核基础,缺乏针对其服务能力以及与参观者沟通能力方面的相关考核。这导致了目前博物馆馆藏工作的人员对于如何更好的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处于茫然的状态。既没有更好服务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的理念,也缺乏群满足众社会服务需求的能力及眼界。未来,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招纳及培训过程里要将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的能力及意识纳入考核及评定的范畴,以此改善目前博物馆整体的工作环境基础。使得每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都能有锐利的目光在群众参观过程里及时发现群众需求,满足群众参观之余的其他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参观者在博物馆参观过程里无后顾之忧的欣赏馆藏的韵味,提升自身的文化鉴赏水平,陶冶自身的文化情操。

(三)创意挖掘休闲娱乐设置核心避免同质化

休闲娱乐功能性的增强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成功博物馆管理改革道路经验都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然而,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了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的显著问题和困境。为了改善这一问题,需要创意挖掘休闲娱乐设置核心避免同质化。不同层次的博物馆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馆藏特性及目标的观赏群众特性,以观赏者的需求和审美角度设计休闲娱乐设施开发,不能盲目跟风,觉得国外的成功经验很好,就不顾自身馆藏及参观者特点盲目复制。需要审时度势的理清我国博物馆参观者整体的素质特性以及观赏娱乐需求情况,有的放矢地集合自身馆藏资源特性设置相关配套娱乐服务设施。在保障馆藏资源优势不被磨损的前提下服务那些有既定休闲娱乐需求的群众。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各项休闲娱乐设置的核心,不能只为眼前的泡沫效益就盲目损毁博物馆自身形象。

[参考文献]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篇(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民收入越来越高,人民开始不断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满足而不再是物质生活中的富足。因此,博物馆在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而博物馆也为了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前来参观,开始不断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丰富博物馆的活动和博物馆的馆藏。博物馆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多数博物馆选择同学校进行合作,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博物馆参观,从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博物馆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关系,因此博物馆多举办一些有利于吸引全家人共同参加的活动。而这些还是不够的,博物馆需要从自身的安排设置方面进行入手,从而吸引更多的参观者。

一、文物博物馆进行陈列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着不断发生变化。而科学水平的高速发展,也为博物馆在管理和安排方面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手段予以借鉴和使用。因此,将高科技手段用于博物馆中,对于博物馆的发展和创新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时常改变不同文物的排放位置,进行不同展厅的安排,对于展现博物馆独属于自身的独特特点,以及迎合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观念有着不容忽视的帮助作用。因为人们的视觉感受,是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当下这个社会环境中,必须要对传统的摆放方式做出一些改变,改变一些死板的传统观念,而尽量鼓励使用多元的方式不断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迎合全体人民群众的博物馆。

二、文物博物馆创新陈列方法的设计

博物馆是为参观者提供文化传承和教育等服务的场所,因此参观者是博物馆进行创新设计所需要围绕的关键中心。只有了解了参观者的审美习惯以及心理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和安排,才能真正实现博物馆为参观者提供服务的功能。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化,具有独属于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向。并且博物馆也从传统的教化场所转变为现代人心目中的休闲娱乐学习的娱乐性场所。在博物馆中,越来越多的人是想感受真实的历史质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博物馆进行文物陈列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广大参观者的内心感受进行陈列,如果陈列的方式并不被广大参观者所接受、理解,那么博物馆也无法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来完成自身的使命。因此,博物馆必须要进行馆内安排的设计创新。

最主要的创新是设计理念的创新,只有理念创新了,才能利用创造来表现博物馆独特个性,同时又能吸引参观者、拉近参观者和文物之间距离的展厅。这样不仅使得文物得到良好的安排和陈列,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前来参观,扩大了博物馆的客流量。不论是传统的文物博物馆还是强调自然科学生物艺术的现代博物馆,都应该将设计理念创新作为一切创新工作的前提,立足于博物馆的整体和社会人民需求来进行接下来的调整和安排的工作,从而使得博物馆更加贴近参观者的内心。

同时,进行创新的时候还需要重视参观者同历史文物之间的内心距离,不要让文物保护玻璃简单的阻隔了参观者和展品之间情感上的沟通和心灵上的交流。从而无法让参观者真正感受到蕴藏在其中的那段历史,无法真正接受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功能和教育启示的功能。这就要求博物馆创新的时候,注意选择适宜人民群众的方式方法来安排展览,能够让他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苦闷和难过,从感性上进而演化成为理性的知识点。

另外,博物馆的设计创新还需要重视形势和内容的统一,博物馆的文物陈列是为社会不同区文化层次的全体观众所服务的,而不是为专业人员所服务的。因此,在创新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参观者的需要,实现为观众服务这一社会化的文化功能。如果博物馆在文物陈列设计中只是得到了专业人员的好评,但是却不能将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有效的传递给观众,那么博物馆展览也就失去了它最关键的意义和价值。在陈列设计的创新中,应当准确地把握好文物陈列的内容和主旨,达到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对于历史博物馆的设计人员来说,接受到历史学专业训练比较大,但是利用语言来表达历史能力则是相对比较薄弱的,应当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强对形象语言的学习。形象语言具有感性的特点,使得许多参观者接收到的信息是直观的。对于历史文物来说,保存了人类历史上太多的文化信息和独特的内涵,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能够突出展现它再现性,反映出历史的形态,从而表达出展览的主题。但是历史文物在表达过程中往往是孤立的零碎的,是对历史片段的记录。因此,在陈列设计时要通过精心的组织来表现出文物的形态、颜色文化等多种信息,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历史的意义。

同时,还可以在创新的过程中增加一些新的功能,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就例如,在展示文物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在不同时间段展示出具有不同含义的珍贵文物,从而吸引不同阶层的参观者前来参观。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西方艺术品的展览活动,在教育教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举两得。此外,拉近文物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的主要方式,可以利用现场展示的方式,将文物放在现场,四周拉上保护线,将存放在玻璃窗内的展品真正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从而让参观者更加真实的看到眼前的珍贵文物等。这些丰富多彩的陈列方式,能够充分调动起参观者的积极性和热情,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前来博物馆中进行参观。

三、结束语

博物馆作为特殊的教化场所,是社会文化进行传承和教育的特殊变种。因此,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应该使博物馆向着适应全体社会人民的方向发展。最关键的是脚踏实地,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文物博物馆进行从新设计,采取一些创新安排的方法,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篇(3)

Abstract: Taking Changsha Bamboo Slips Museum as the example to make the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about its design from several aspects,like the city space, the building space, the museum audience, the content, the form, the marketing, the management and so on. Coming to a conclusion which is that the museum should respect and the conformity the city space,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pace. The museum building design should be on people oriented basis to construct have the affinity cultural place, to serve the public, and to integrate with the city.

Keywords:museum;reflection;investigation;integrate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4-0067-04

1前言

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精神高地,是城市发展的发动机。2003年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在城市的公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需要博物馆,博物馆应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然而,我国2300多所博物馆中,近半数依然存在参观人数少、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有的甚至常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作为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窗口以及城市的重要人文景观,其内在的潜力和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博物馆与城市、与公众、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既是博物馆发展的问题,也是城市人文生态环境构建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长沙市简牍博物馆为例,通过设计的探讨和反思,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长沙市简牍博物馆,是保护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16万枚孙吴时期纪年简牍,由国家投资6600多万而建的专题博物馆。2000年方案中标,2001年完成施工图设计,主体建筑2003年建成,2005年6月完成装修和陈列布展,免费对外开放。但是,因为博物馆前广场仍然未建成,博物馆正面形象处于待拆迁的旧城房屋之间,参观者也只能从侧面进入博物馆。2010年底由长沙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博物馆馆前市民广场建成投入使用。至此,博物馆才可以说完完全全地建成投入使用。博物馆从规划选址、建筑设计、陈列设计到馆前广场投入使用,至今已整整12个年头。作为当初博物馆的设计者到现在的参观者和设计的回访者,对于简牍,我们是有感情的,十二年的建设,十二年的等待和思考,城市、博物馆、建筑设计、陈列设计、文化传播、管理与运营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下面我们以多学科方法从环境的角度对博物馆设计进行探讨和反思。

2多学科研究方法应用

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较慢,拥有广阔的空间。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建筑学、博物馆学、社会学、文化传播学和城市公共空间理论,对博物馆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博物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从博物馆设计层面(城市空间、建筑空间、陈列空间)和使用层面(社会大众、内容与方式、营销与管理)进行反思和现状调查与分析。寻找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突破点,以求建立一种多学科的博物馆设计研究方法(图1)。

3博物馆硬质环境研究

3.1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多元化的今天,文化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城市空间的文化氛围如何营造,文化类型如何选择,既是一个方向性问题,也是一个城市人文生态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城市公共空间理论和实践以及博物馆学研究看来,历史文化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主要的文化表现内容和形式,场所的故事和记忆成为公共空间表达的主要内涵。所有这些文化的方式大多可以概括在博物馆文化内容之内。博物馆因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而成为城市空间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源泉。博物馆正走出高雅的殿堂,走向大众,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与城市空间相融合。

长沙简牍博物馆基地位于长沙市白沙路92号,天心阁东北侧,西临建湘路,东接白沙路,南面为规划的市民广场和城南路,地理位置重要。长沙作为国务院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开发建设,能够留下人们记忆的场所已经所剩不多――城市的记忆在慢慢消失。长沙天心古阁就是古城长沙的历史记忆。长沙简牍博物馆选址于天心阁东北角,且配套建设市民广场,强化了长沙的城市空间记忆。另外,博物馆选址距白沙古井仅300m。作为长沙市文化之源的白沙井,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白沙井水还在为现代的长沙市民提供清澈的泉水。以白沙古井为核心的白沙公园,是长沙市民不可缺失的生活、休闲、文化场所。博物馆、天心阁、白沙井三者相距较近(图2),具备整合一起形成城市文化核心区的地理条件。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分析,长沙简牍博物馆规划选址是合理的。但是,博物馆、天心阁、白沙井三者之间缺乏相互的联系,形式与内容、文化活动、文化传播、市场运营等方面没有相互的关联,城市空间有利的条件没有形成该区域城市空间的特色,三者的文化资源处于离散状态,造成长沙城市地域特色资源的一定浪费。难得的是该地段的规划控制较好,尽管周边高层建筑已形成围合,但是,以天心阁为中心的保护空间仍然还在,为以后的城市空间整合和文化资源优化留有余地。市民广场很好地将博物馆与天心古阁联系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记忆场所(图3)。

3.2博物馆建筑空间

博物馆建筑空间包括室外建筑空间和室内建筑空间。这里的室外建筑空间主要界定在建筑周边较小的空间尺度范围之内,是小尺度城市空间的融合,以建筑的界面、体量、风格、比例、尺度等方面与周边特殊的城市环境取得统一来实现。室内空间主要强调内部空间的组织、空间的序列安排、空间的利用和使用的效益以及空间的艺术效果等等。

从周围整体环境的空间形态考虑,简牍博物馆体量不宜太大,高度也不宜太高。天心阁古城墙高度10m左右,其上的天心阁也只有三层楼高(18m上下)。设计之初,我们确定博物馆与天心阁的关系为“宰相”与“皇帝”的关系。在以天心阁为中心的城市特色文化磁场区域,博物馆作为新增的城市设施,应该是保护其区域空间的特色性,而不是去削弱其特色性。中标方案为地埋式屋顶台地绿化广场的布局形式,很好处理了博物馆与天心阁和市民广场的关系,但是博物馆的建筑体量感不强,与传统的博物馆“权威”语境不吻合,经过近一年的方案修改和多方论证后,博物馆以两层10m的高度得以实施。10m的高度与古城墙一样高,整体空间上避免了与天心阁的对峙。

从建筑的形式语言方面,我们为了取得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协调,我们进行了两方面的探讨。一方面,从传统建筑和文化中提炼设计语言,以现代的材料来反映传统的文化内涵,按照文化磁场增强的原理,这种方式能够突出环境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市民的场所记忆和审美习惯中也更容易接受,但是,因各方面的原因这种方式没有实施;另一方面,我们从秦汉文化中寻找三国时期文化内涵,以秦汉厚重的黑白对比色彩配以简洁的体量关系穿插,使博物馆不仅与色泽凝重古城墙和雄浑的天心阁协调,也使自身产生古朴的韵味。简洁的黑白体块以及多变的空间关系,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博物馆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两年的方案修改和论证,最后采用现代的黑白手法来取得建筑的视觉形象(图4、5)。

博物馆室内空间方面,我们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空间的手法,使博物馆室内空间充满自然采光,突破了“黑暗博物馆”的模式,为创造高水准的博物馆奠定物质基础。同时,通过空间横向变化来展现空间的层次感,并将现代的博物馆空间形式与传统的园林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博物馆内外公共空间形成三重庭院景观。第一重水景庭院,通过白色钢质廊架和水庭使参观者从喧嚣的城市空间慢慢进入到安静的博物馆空间。同时着重表现简洁的建筑界面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中的框景意境,利用黑墙巨大景框后的疏竹粉墙光影来形成立面特色,但是,因植物生长空间和植物季相考虑不够,粉墙竹影没有达到平面图示语言的效果;第二重枯荣庭园,只余断层来表达文物挖掘的场所特征与历史的沧桑;第三重下沉竹荫院落,利用密植丛竹来烘托空间的宁静幽远。三重庭院参观序列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转”字,使庭院景观在建筑空间中得到很好延续,竹文化和中国文人精神在参观的序列中得到彰显,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得以很好的融合(图6、7、8、9、10、11)。

3.3博物馆陈列空间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一个综合性非常高的设计。它涉及到对建筑空间的合理使用,也涉及到文物的保护、收藏、展示、安防、安控等等问题。当然,所有的问题最终都要归结到博物馆为广大社会大众服务的本源上来。传统的博物馆陈列空间是以文物为主体的,对参观者来说,博物馆的陈列空间是一种“被引导”“被学习”“被关心”的空间。博物馆为少数精英阶层服务,参观者处于一种“疲劳”“没有自我”“被安排”的境遇,博物馆与社会大众有一定距离。现代博物馆在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博物馆学科自身的发展下,逐步走向一种为大众服务的空间,一种留得住市民、吸引市民的空间。当然,这样的陈列空间因原有建筑设计的局限性,难以在传统博物馆中出现。长沙简牍博物馆作为新建的现代博物馆,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考虑了简牍文物展示的独特性和艺术性,陈列设计阶段在充分理解建筑空间的基础上,将简牍从实到虚、从点到面、从动到静依建筑的空间展示出来,环境设计遵循总体文化氛围的要求,营造与竹简相关的庭院空间和视觉意象,构建自然阳光展厅,使人、自然与文物三者达到统一,实现时空的艺术个性彰显。当然,竹简与木牍,就其展示性来说是有限的,仅仅依靠传统的文物展示、场景复原、文字、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是远远不够。按照现代传播学的观点,信息的传播重点在于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设计中,我们按照现代博物馆学的新思路,在博物馆室内空间中设置茶室、书吧、文物修复参观区、简牍衍生产品区、讲堂等等,陈列空间内强调人的感受和参与性,使新建的博物馆满足现代人的文化精神需求。但是,这些与陈列空间同等重要的功能大多没有采用,走向大众化的现代博物馆设计理念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4博物馆软质环境研究

4.1参观者――社会大众

随着当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希望博物馆内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满足于陈旧的陈列内容,希望能有经常性多样化的展览,开阔公众的视野,促进文化交流。二是不满足于常规的实物陈列的交流方式,而希望博物馆补充多种媒介交流手段,另外也希望博物馆能安排多种多样的教育项目和可以直接参与的交流活动。三是希望博物馆同时为公众日常的休闲活动提供方便。

在博物馆公共活动的行为心理上,当代观众希望博物馆的环境能激发人多方位的参与欲望,提高参观的兴趣,促进人们的交往;希望博物馆的空间能支持当代文化休闲活动的心理特征,提供一种外向的、舒适的、轻松自由的环境,让人们自愿参与,自主选择。

长沙简牍博物馆,我们打破了传统的空间组织方式,树立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博物馆展示设计布置以及后来的管理,建筑师无能为力,要真正做到公众喜欢的、能留得住人的博物馆、轻松的博物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因此,博物馆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针对博物馆与大众的关系,我们对长沙简牍博物馆的参观者做了问卷调查。发放100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6份,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1)非本市参观者占74%,本市市民参观者仅26%,比例较低;(2)参观者年龄结构单一,青年学生比例77%,少年和中老年比例很少;(3)免费参观,博物馆的回访率仍然较低;(4)参观者在博物馆停留时间不长;(5)博物馆宣传力度不够(图12)。

4.2内容与形式――大众参与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处于一种异质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发挥地域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博物馆建筑应该以人为主体为公众服务,设立大众可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并且,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的手段,来传播文物的内涵和相关信息,使博物馆文化资源释放出应有的能量。

按照现代博物馆理论,在博物馆内,人、建筑、文物是互动的。进入博物馆的参观者本身就是展示内容的一部分。博物馆的内容和展示形式如果仍然是以文物为中心的话,将难以跳出传统博物馆以收藏和研究为主题的博物馆“权威语境”。简牍博物馆,我们营造一种以“人为主体”“公众参与”的现代博物馆空间。但是,从建成投入使用来看,效果一般。5000m2陈列分为两大部分,一楼为简牍专题及相关文物陈列。二楼变成了长沙文物精华展示,一楼的茶室、书吧以及简牍衍生产品区都没有实施;二楼原设计的文物修复参观区被空置下来,有时变成了员工的羽毛球场,博物馆的公众参与性缺失。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参观者对馆内最感兴趣的部分是简牍的实物展示,这也是吸引游客来博物馆的主要原因。在可增加的功能方面,简牍及相关模型DIY体验区以及纪录片放映室是绝大多数参观者的选择,其次是纪念品商店。这说明,游客希望参与一些与博物馆本身主题相关的活动项目,但是博物馆这种相关的项目较少或者没有(图16、17)。由此可见,建筑师与业主的思想意识的统一是好作品的前提。只有设计者、管理者共同关注公众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才可能创造真正为公众服务的博物馆建筑。

值得庆幸的是,博物馆院落式空间布局,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大面积落地玻璃窗的使用,最大限度利用了自然通风和采光,庭院中竹影不离参观者视线,竹―竹简―中国文人精神―中国文化在空间中得以交织,景与物,物与情,情与文化交融,情随景动,物因情存,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参观者没有出现“博物馆疲劳症”。参观者在博物馆内感受是轻松的,没有传统博物馆那样的压抑感。特别是在第三重庭院空间,全玻璃的廊道空间使参观者置身于竹林之中,清新而自然。在参观主楼梯,全白色的空间处理变成了参观者展示自我的现代舞台。二楼观众出口坡道,利用顶部自然采光,使参观者人人充满着阳光的洗礼。

4.3营销与管理――文化消费

博物馆在城市中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已经逐渐成为洋溢着艺术、文化和设计氛围的地方,成为艺术消费场所。博物馆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将“高雅”的艺术内容带入到公众群体,满足广大的社会需求,带动着一方文化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的定义由“不追求盈利”修改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博物馆娱乐功能也得到了拓展,商业服务功能和娱乐服务功能成了博物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角度看,博物馆逐渐成为城市大众文化消费的场所,这也是城市娱乐休闲功能外化和拓展的必然结果。文化内容在博物馆被消费,博物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公共交流平台,公众群体基本而急切的感知需求得到满足。

博物馆成为大众文化的消费场所,也是城市娱乐休闲功能外化和拓展的必然结果。长沙简牍博物馆,利用解放路与白沙路地形高差,在白沙路设置了茶室和对外出租的展示场所,后来,出租的场所成为“美庐美术馆”,吸引了大量的书法美术爱好者和艺术家,集交流、创作、艺术品买卖于一体。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过程,马路对面的“和园”文化休闲茶室随即开业,运营至今,生意兴隆。博物馆西面与天心公园、天心古阁隔路相望,区域文化氛围浓厚。这里,经营者也没有错过良好商机,投资兴建了古色古香的“盛世芙蓉”酒楼,酒楼从建筑形式到室内装饰均采用传统的文化内涵和诸多博物馆要素,使食客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地方文化韵味。茶室、美术馆、酒楼经营的成功实际上得益于该区域厚重的文化氛围。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博物馆在带动区域文化消费上有着巨大的潜力。

当然,简牍博物馆整体布局和内部空间设计上,因为是12年前的设计,虽然有“大众化”“文化消费”的概念,也构建了新的城市博物馆空间组织方式,但是与真正的大众化、生活化、市民化的文化场所仍然有一定距离。建筑创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设计中将不断完善。

5结语

当代城市物馆的语境以及价值取向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必然会对博物馆设计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成为博物馆新的发展趋势大背景下,博物馆的设计已经不再能严格地区分为作为展览的背景或前景的建筑学,与它们自身的内容,更与它们所服务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息息相关。

随着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多元化的趋势,博物馆的硬质环境和软质环境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理应成为服务于大众的文化消费的场所,表现出与城市空间融合,服务于社会大众,在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文化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项秉仁,吴云一. 当代博物馆建筑与城市文化. 建筑学报,2009(3).

[2]汪克. 第二届华太设计论坛――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探讨, 2008.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篇(4)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状态。博物馆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全体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上,不断创新博物馆文化的展现方式,提高博物馆文化的服务能力,不仅将文化遗产领域所有的信息都纳入博物馆文化之中,而且博物馆本身也成为了城市文化活动的核心。当今的博物馆功能已经从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到保障广大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再拓展到广大民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博物馆领域的体现。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在博物馆中的体现

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随后的一年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在凝聚全党,全国共识中显露出震憾人心的进步力量,也强化了这一最高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博物馆面临巨大机遇,同时也而临考验和挑战,建立和完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文博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任务,博物馆是提出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依据,重新进行社会定位,展开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服务业,而且是文化服务业,21世纪讲究的就是服务,文化是全民共有的,因此,博物馆要尽量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观众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所享受到得服务水平优劣,直接影响其参观体验,影响博物馆办馆宗旨的实现。参观感受的愉悦不仅取决于陈列展览本身,更多来源于服务内容的充实。博物馆应立足自身使命和功能定位,在实现办馆宗旨职能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空间、实现文化的创新。

二、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提升博物馆社会文化服务水平

目前,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呈现出安全、平稳、有序的良好态势,博物馆观众大幅增加,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人民群众在博物馆殿堂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免费开放加快了博物馆融入社会的步伐,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硬件设施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做好博物馆社会文化服务

三门峡虢国墓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考古界享有一定美誉,自1990年发现后,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虢国墓地的基础上,建立了三门峡虢国博物馆,2001个正式对外开放。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贯彻执行党的创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内部管理和加大改革力度,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增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可参与性,拓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传播功能和文化休闲功能,提升博物馆的发展质量,使博物馆工作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具体体现在:①在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全体干部职工集思广议,多方面筹集资金,购置了全套治安防和消防设施,使得虢国博物馆安防监控设备通过国家检测合格,并达到一级文物风险单位,连续10年被评为文物安全年,受到上级主管单位的表彰。②展厅内陈展环境的更新。展厅内灯光由于使用时间过长,而逐渐变得灰暗,已不利于观众参观。全体职工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改造灯光路线,消灭隐患,而且为部分珍贵文物换了“新家”,由原来的“静止”展示文物,改换成光动能转动展示文物。③博物馆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及旅游淡季加强业务学习,通过自修,函授,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拓宽知识面,加强理论学习。④虢国博物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对职工进行专业培训,请职工到北京进行业务学习;每月8号请专家为全体职工业务培训,交流思想。⑤培养讲解员的讲解能力,培训内容围绕强化讲解部门员工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两大中心任务,重点突出讲解员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礼仪礼节及讲解技巧。这些也正是虢国博物馆“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实施,强化了社会文化服务意识,不仅吸引了观众,也提升了博物馆的展览档次和品味。

(二)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让观众参与考古挖掘,文物复制等活动中,博物馆做好社会文化服务

①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配合社会需要,虢国博物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辟了占地2230平方米的模拟考古体验区。除了普及考古理论知识外,还配备洛阳铲,开挖了25个体验探方,让游客在探方内模拟考古。让人们在学习考古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切身参与考古工作,达到弥补史书缺漏。②虢国博物馆创新陈列展览,在游客购物中心,开放了青铜器复制流程项目。此项目可以满足观众,亲身参与到青铜器生产的整个过程。从做模、翻范、挂浆、浇筑溶液到最后做锈,每个环节都可以让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心灵感受到,最后还可以上手操作。

(三)强化“以人为本”思想,放远未来,博物馆走出误区,发展农村根据地,做好社会文化服务工作

博物馆文化的展示空间从馆舍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地上到地下、从国内到国外,将文化遗产置于博物馆的广义范畴来认识,体现出外向的、多维的,已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和时代精神。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拓展和深化,也赋予博物馆工作前所未有的用武之地。

近年来,中小博物馆由于资金的缺乏,从而束缚了手脚,陈展观念得不到更新,宣传力度不够,博物馆门前冷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博物馆功能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社会文化服务和创新文化方面了。从调查中分析,中小博物馆应走出误区,不能一味地和知名大馆比人气,比财气,这样比下去,永远也比不上,所谓“人比人气死人”。中小博物馆可以改变思路发展农村根据地,缓解农民对文化的强烈需求,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仍然可以发挥博物馆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社会。

文化大院是农村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基地,服务功能包括图书阅读,文艺演出,宣传教育,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推进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中小博物馆可以助一擘之力。可以配备专业宣教队伍,传播文化,也可以定期展览。不仅能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达到促进农村的和谐建设。

博物馆的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为社会文化服务的,为人民服务的,从而要求博物馆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服务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性,努力完善功能,充分发挥文化平台的作用,责无旁贷地做好社会文化服务工作,为新时期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郭炎堂.《三门峡市文化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

[2]汤淑君.《关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2001年

[3]李少斌.《三门峡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SWOT分析及对策》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篇(5)

中国自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建立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来,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第一个博物馆发展高峰期和50年代第二个发展期,80年代是博物馆发展的又一高峰期。21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中国出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再加上省市一些小型博物馆,截至现在中国已有千余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承担着收藏、科研、教育等重要作用,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传播民族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事博物馆讲解工作的讲解员在博物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参观者通过聆听讲解,才能对博物馆藏品有深入了解,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更深刻的体味。讲解员的讲解方法、讲解特点及讲解中所体现的个人情感对于讲解效果非常重要。

通过去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和省市一些小型博物馆参观,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我发现在博物馆讲解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生”“冷”“硬”三个方面。

第一,“生”主要表现在不是“讲解”,而是“背诵”,而且“背诵”时出现忘词、错词等低级错误。这是讲解中出现的最浅显也是最不应该的错误。比如讲某一件藏品,应该是清代作品说成是明代作品;一件瓷器属于“民窑”说成“官窑”。如若参观者是历史文化知识欠缺的普通群众,对于这些常识性的错误可能听不出来,错误内容可以蒙混过关,但是会误导参观者;如果参观者是中小学生,这些“常识错误”会误人子弟,甚至贻害终身;如若听讲者有些是专业知识的学者,这些客观性的错误会被当场揭穿,让讲解员难堪,并且影响下一步的讲解,也会导致参观者对这座博物馆的整体感觉和评价不高。这类低级错误讲解中要坚决避免,一处都不要出现。最基本的、正确的讲解才能维护“博物馆”最基本的神圣性。

第二,“冷”主要表现在讲解内容是正确的,但是没有注重与听讲者的交流,把讲解当做纯粹的“知识点”罗列。这类讲解就好比“石膏模特”,有躯壳没有“血肉”,冷冰冰的。比如讲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在1899年由清末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刻有线条的龙骨药材中发现,迄今发现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是我国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讲解员像发音机器人一样,机械又平实,没有表情,没有抑扬顿挫,更没有和参观者的眼神交流。这种“冷”的讲解弊端我们要尽量避免。

第三,“硬”主要表现在讲解内容正确,也注重和听讲者的情感交流,但缺少一种激情和发自内心的与讲解对象的情感交流及共鸣。博物馆陈列的一般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藏品,让参观者产生兴趣,融入到讲解过程,真正实现与讲解对象的心灵碰撞和共鸣,就需要讲解员有较高的文化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情操。一些大型博物馆,比如中国文字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多数讲解员讲得较好,能够准确生动得完成讲解过程。有些特别优秀的讲解员,就是“用心”在讲,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让原本没有兴趣的参观者不由自主开始关注并且跟随讲解员的思路走。用“心”讲解,发自肺腑的对藏品的热爱和情感寄托,可以让讲解对象与自己产生共鸣,重温当时的情与景,消除讲解中“硬”的瑕疵,将可以使讲解过程得到升华。

我们发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怎么样才能消除和避免博物馆讲解中“生”“冷”“硬”的现象,使讲解更为完美呢?我通过工作中的切身感受,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应方法。

首先,对博物馆讲解员严要求、高标准,杜绝讲解中出现“生”的现象。相关部门可以抬高博物馆讲解员的准入门槛,讲解员必须是历史、文物、考古、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拥有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内涵;对新聘任的讲解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测试过关;对在岗人员进行定期拔高培训和知识更新补充;确保新员工规范、正确地讲解,老员工知识及时更新;博物馆制定“参观评价”制度,每一次讲解结束,参观者都可以通过专门设定的“优秀、合格、差”评价系统对讲解员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及奖惩的依据。这种“强化加评价”的双重机制对于提高讲解员自身讲解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减少讲解中“生”的低级错误出现。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篇(6)

摘 要:如何才能吸引社会公众前往博物馆观赏各种展览,以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使得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博物馆展览与观众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博物馆的核心议题。本文尝试从“受众中心论”这一全新的视角,了解观众的学习行为机制,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展览模式和参观情境,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

关键词 :受众;博物馆;展览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12-02

如何更加深入地开发教育功能、拓展博物馆教育的领域,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是摆在每一个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的一个主要方面,需在为观众服务的效果中体现。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进行社会宣传、教育、服务观众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本文立足国内,尝试从“受众中心论”这一全新的视角,考察观众的知识学习行为机制,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设计展览模式和参观情境,以便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

一、受众中心论理论综述

(一)受众中心论的概念

1981年,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oQuail)和瑞典学者斯文·温德尔(Sven Windahl)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提出了“受众中心模式”。在当时,受众中心模式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近些年随着传播事业的发展,它才得到较多的关注和认同。然而在我国博物馆研究领域,人们对受众中心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尚缺乏深入的理论专著,专门的理论探讨很少。受众中心论是指在传播系统的诸要素(包括传者、传播内容、受众、反馈、效果、环境)中,媒介的一切传播活动均以受众为中心,受众是传播系统的主体,传播系统的其它要素均围绕受众展开。国内有些学者提出,受众中心论的实质就是传播活动要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信息,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从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是当前传媒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受众中心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受众中心论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瑞士的皮亚杰及其日内瓦学派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提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自己决定的。它更加关注如何以人们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当我们从博物馆教育的视角看建构主义时,其中的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并非知识的“填充器”,而是积极主动地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头脑中建构“知识”。参观者进入博物馆参观,并不指望习得陈列展览试图介绍给人们的所有东西,也不一定会严格按照陈列展览的主题结构所确定的顺序或者设计人员安排组织内容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新的经验,根据新经验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相互联系来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博物馆展览要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参观者身上,运用多种供参观者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而不预先设定各种固定的参观访问的程序,使参观者能够将展览展品与原有知识传统和知识结构进行比较、联系,产生新的知识概念。

二、受众中心论对建构博物馆展览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受众中心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本位者,应是人类思维和行为最本源的起始点、出发点和着眼点。对博物馆展览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博物馆观众为本,就是指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观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观众获取多方面信息需要为己任,以提高观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以观众为本,是博物馆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博物馆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是博物馆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受众中心论是顺应世界博物馆展览发展趋势的

作为“人类终身受教课堂”的博物馆,博物馆展览活动应秉持“以观众为本”的理念。事实上,衡量一个博物馆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首先应该是它陈列展览的水平和对公众开放的情况。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这扇文化之门,达到传承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目的,它的展览内容、形式、服务等都应是精心设计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参观博物馆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对此乐此不疲。如何迎合大众需求是博物馆服务的方向。《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提出,如何建成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开发型现代化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地博物馆建设的共识。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一些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也开始产生。

(三)受众中心论是科技信息时代对博物馆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科技媒体发展,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要充分运用数码视频技术、计算机程控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VR)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传达展览的主题与内容。展示最新科技形象,能加强受众的参与性,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融入其中的深刻体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正从信息时代走向后信息时代,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个人化”,信息将为个人而制作,为个人而传输。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结合而催生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全社会在观看”的状态。因此,倡导受众中心论是科技信息时代博物馆展览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逻辑和要求。

三、受众中心论与博物馆展览模式建构

(一)转变陈列观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知水平在逐步提高,对博物馆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这对博物馆陈列艺术提出新要求。因此,博物馆要打破传统的陈设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在展览的定位上,摆脱博物馆“曲高和寡”的所谓高雅殿堂思想,以适应广大普通观众的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的变化,把博物馆建成一个休闲文化场所,让广大观众从听觉到视觉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接触和体验。现博物馆陈列展览要以人为本,秉持为社会公众的服务精神。如,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不仅在各个楼层均设有洗手间、饮水处、商店,而且还在展厅中也设置了舒适的座椅,专供观众休息,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首先,在设计展览之前,对观众和展览主题进行准确定位。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要求对社会有所了解,对观众的观赏行为、观赏心理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把握好观众的观赏需求,这对展览的定位很重要,是展览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陈列设计中,主题的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展品,运用哪些材料,采取怎样的展示方式等等,也同样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主题的确定,既与我们对博物馆性质、任务、认识有关,也与我们对社会、对观众的服务态度相关。当然,对展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容,在选择内容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和范围。鲜明的主题能准确地引导观众,它既能反映本馆藏品的真实信息,又具有时代特征,做到陈列与环境、内容与形式、设计与制作的和谐统一。

其次,通过科学的主题内容、生动的陈列形式向观众传达文物所藴含的信息,使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有如身临其境,对文物和历史有直接感受。使观众在参观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诱发观众对历史文物的兴趣,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加深他们对博物馆的印象,使博物馆真正达到宣传教育和传播知识的目的。

再次,陈列的文字说明要简明扼要。观众在博物馆参观的时间是很短的,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使观众快速掌握博物馆的展览信息,是陈列展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说明牌在展览中有着重要作用,据调查,观众最喜欢的展览说明牌以形式色彩对比强烈、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简洁明瞭为主。因此,文字说明不要太专业化,尽可能通俗易懂;同时,提高文字的表达能力,用准确、适宜的文字说明,增加陈列展览的效果。

(二)陈列展览内容要考虑不同观众的需求

在展览活动中,要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新颖性和情趣性,根据不同观众的需求及时更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表现形式,使之保持新鲜感和感染力,以吸引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注意。当今的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化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希望获得知识和信息,还有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陈列的内容、形式上要不断创新,尽量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观众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展览做到形象生动、简洁明瞭,具有娱乐性和艺术性,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有趣味性,以适应观众追求新、奇、乐的审美心理。

(三)讲解员要当好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讲解是博物馆辅助观众参观的重要手段。文物本身不会讲话,无法表达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讲解员就是文物的代言人,即使有文字说明、语音导览也代替不了讲解员有针对性的解说。讲解工作还具有桥梁的作用,观众到博物馆的目的、兴趣、要求并不完全一样。对观众的不同需求,须及时调查了解,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改进博物馆的展览和服务,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因此,博物馆要重视讲解工作,重视讲解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讲解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Communication models :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 Denis McQuail and Sven Windahl. McQuail, Denis. London : Longman, 1981.

〔2〕马池珠,徐福荫,魏拥军.基于受众中心论的电视传播[J].中国电化教育,2007,(3).

〔3〕吴廷俊,章晓芳.传者本位与受众本位[J].新闻爱好者,2002,(9).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篇(7)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11-02

现阶段因为受到社会发展水平人文环境的影响,国内观众对于博物馆的展览是兴趣有余耐心不足,大多数国人走马观花地游览展场,没有心思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历史和文化韵味。基于此,本文从历史类博物馆的陈列空间设计、光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方面分析了陈列设计的方法,力争为提高博物馆陈列的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陈列空间设计的方法

1.清晰的空间格局

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对于展品来说就是一个大的展示舞台,它是一个展示信息的广场,这个展示广场和博物馆的展品紧紧地融合为一体。在现代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上要完成传达信息的功能有很多途径。我们如果把整个展示空间看作一个整体的空间媒体,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对于空间设计是一个重点。空间设计具有自身的四维性,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组合性、流动性和功能性。展品的空间概念是以参观者的内在需求为前提的,空间的存在主要是以参观者和展示物品的需要而存在。为博物馆建立一个优秀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博物馆为参观者提供最好的信息传播方式。参观者是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一个流动的元素,因此我们在设计博物馆空间格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参观者在空间活动中对参观效果的影响。有人的空间和没人的空间、喧闹的空间和安静的空间给参观者的感觉是不同的。在对博物馆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要分析好非理想化的状态,要解决好在这个参观空间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博物馆的陈列空间需要清晰的空间格局。一般状况下,时间轴和空间划分的有机结合,要能够起到控制观众的注意点、引领观众的参观路线的作用,从而达到组织观众完成整个活动程序的目的。因为博物馆造型艺术的多样化,造成展示空间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博物馆整个展示的设计重点是展示空间的设计,空间设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展示设计的优劣,每一种空间的设计都和博物馆自身的形态、色彩和结构相匹配,设计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一个合理的参观者情感空间。

2.合理的动线设计

动线主要是参观者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的运动的轨迹,运动轨迹的时间顺序就是总的动线。每当参观者从一个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空间的时候,都会产生前后次序的问题,这种参观的时间经验在设计的时候就被当作编序空间关系的基础,观众体验展示空间的时间顺序是从博物馆的入口开始的,一般状况下,我们会按照动线来组织展示博物馆的空间。博物馆空间设计动线的确定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果设计的动线图是矩形,我们根据实际的调查,有的观众就会仅仅注意一面墙的展品,忽视了其余三面墙的展品而匆匆离去,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受到人体运动少走路的经济法则制约,无形中就减少了对陈列品的注意力。所以,参观者对于参观方向的盲目性,也是引起观众疲劳和心理不安的因素。动线的设计要做到重点突出,布置合理和方位明确,以动线的设计来增加观众的参观时间。我们首先要根据博物馆内展品的内容科学安排动线的走向;其次动线的设计要尊重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布局,并促使动线设计和空间布局和谐统一;最后,空间布局、时间轴、动线设计和平面的规划虽然在理论上能够分开论述,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要同时兼顾,做到协调统一。对于博物馆的陈列来说,参观者对于动线的设计要求具备便捷性和顺序性的特点。

3.合适的陈列氛围

博物馆的氛围给人的信息,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博物馆的评价和印象。一个优秀的设计能够使参观者一开始进入博物馆的时候,就会被博物馆的文化意象所感动,激发出参观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师们对于陈列展品的理解和与项目策划人的有效沟通,会通过不同的色彩、灯光和造型的结合,负责任地设计出合理的陈列氛围,让参观者在这一氛围中获取知识,感悟情感。影响博物馆氛围效果的因素,除了对展示大纲的把握以外,还要求设计师对不同阶层和人性的理解和分析。例如中国共产党的五大会址纪念馆,每个大厅的陈列随着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大会开始采用了宽松的空间格局,明快的色彩设计,是为了烘托出在乱世中充满希望的氛围;到了革命的低潮时期则采用阴暗的灯光,低沉的配音和不平衡的结构,营造出沉闷压抑的氛围,促使参观者从生理和心理上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借此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在革命的胜利时期,在色彩上选用暖色调为主和明亮的灯光设计、对称的结构组合表达出欢快的成就感,促使观众身临其境。

二、光环境设计的方法

1.博物馆陈列空间内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的协调设计

不论是人工照明还是自然采光,都是引起参观者视觉的电磁波,是参观者对博物馆用视觉感知陈列品的基本的条件。没有光,人们就会什么也看不见。对于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来说,展品的魅力是通过光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的,博物馆内光环境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展品陈列设计的效果。光源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太阳光和天光属于自然光,进入博物馆室内的自然光是由天光和室内反射光和室内反射光组成的,人工光源是由于博物馆内外的各种灯具产生的光。自然光具有比较柔和的优点,但是和人工光相比,自然光具有不稳定性,自然光线中的紫外线还会对展品产生损害。所以我们进行光环境设计的时候,采用自然光需要用人工照明等进行补充,在同一个博物馆内的各个展厅的展示的内容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灯光进行照明,烘托出适合展厅的光环境。再就是在同一博物馆内因为所处的楼层不同,导致所在的平面位置不同,这就需要自然光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在顶窗采光的时候主要用于单层和顶层最为适合。展厅自然采光口的位置要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完成,即使人工照明也要在建筑设计开始的时候进行考虑,电气工程师需要和建筑师协同努力、密切配合,在博物馆进行陈列设计和室内设计的时候完成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灯的设计。

2.陈列空间光环境的设计要求

首先陈列室的光环境设计要以突出陈列品为主,在博物馆的陈列室内,陈列品的光度要大于陈列室环境的亮度。其次,陈列品的环境照度和陈列品的照度要均匀利用侧窗的自然采光,光线不均匀,会影响到陈列品的观赏效果,在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透光的材料和不同角度的遮阳板来改变陈列室内环境的光度分布状况。再次,在陈列室中要防止紫外线对陈列品的损害,避免陈列品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在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设置遮阳片、调光装置和散热片对自然光进行比较调整和控制,这样不仅能防止紫外线对陈列品的损害,还能提高室内的照度均匀程度,利用采光口采光能够获得变化小、均匀的和没有阳光直射的天然光,还要注意尽量不采用有紫外线的灯具。最后要尽量避免产生眩光,眩光容易引起人们的眼睛的疲劳,无法看清展品,为了保证陈列的整体效果,在设计的时候要避免眩光或者尽量减轻眩光的出现,要注意正确布置人工光源的位置,避免阳光直射陈列室内。

三、视觉设计

博物馆陈列设计师表面是解决展示活动中信息与空间、道具的关系,实质上是要解决展示的信息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视觉心理的研究与探讨,将其应用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能大大提升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效果,也提高了陈列的质量与水平。设计师的工作可以理解为根据不同的内容与目的的展示活动,使用不同的信息符号与媒介进行的信息处理及编排程序的过程。

不一样的参观者对于博物馆展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兴趣,怎样合理安排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应该尽最大的办法把参观者感兴趣的展品安排在展厅的中心位置,并且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参观空间。如果受到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制约,在狭小的序厅或者是通道里安排少量的展品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因此,博物馆的空间通道和参观通道,是设计师首先给予关注的,只有确定了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和参观通道的设计才能充分考虑其他方面的设计,展品的色彩和灯光的设计要适当控制参观者的关注点。

为了确保在展示展品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视觉容量的正常值,要采用明确的信息符号、明确的信息形态和承认度高的形态,以此加快视觉知觉的认识速度。设计者要有意识地加大信息的面积,减少单位面积中信息量,采用明暗、大小和疏密的对比手法,以此求得视觉上认知度的提高;充分利用色彩和造型的视觉因素在空间的排列组合中做到整齐有序,达到通过缩短参观时间达到增加获得信息量的目的;要在设计中考虑到视野和视力的原因,安排图片、展品和文字的时候,需要观众仔细参观的信息要离观众的距离近一些,还要在照明这一要素上充分体现和保证视觉的效果。

在博物馆的设计中要考虑博物馆的整体造型和整体的设计,力争展现立体的参观形态作为每个局部形态的设计依据。例如在以标准的三角、圆或者方形的基本造型的点、线、面甚至折线、曲线等,在标准的空间位置左右、前后、上下或者是对称点的空间方向;其次要把视觉对象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的面貌作为帮助快速视觉的依据,来达到满足视觉的简化功能所要达到的快速认知信息的需要。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系统化工作,是由空间、色彩、展品、文字、图片、灯光等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面对这么多的视觉对象,只有把各种因素统一起来,展示的形式才能变化有序,保证展示和传达的信息完整。给观众一个深刻的整体印象。

四、交叉学科的运用

历史类博物馆展示的不是商业式的“热闹喧哗”,它带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色彩。历史类的博物馆是一个安静、朴素的地方,能够让人的思想得到启迪,智慧得到升华,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情怀。博物馆的设计需要突出鲜明的主题性和精神性内涵,强化文化服务的性能。博物馆设计的学科交叉性是展示设计的一大特色,源于功能的多样性和系统的复杂性,促使博物馆展品设计的边缘性更加突出,所以我们不能把博物馆的展品设计理解为简单的展品陈列,对展品造型的简单美化,更不能看作仅仅是为了解决视觉上的美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是复杂的、综合的、智慧的和丰富的,新的时代赋予博物馆的艺术设计新的内涵。

五、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历史类的博物馆陈列不仅要求内容上体现丰富性,在形式上也要体现多样性。回顾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博物馆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不管是对于高质量的展品来说,还是对于科学研究的成果,都是通过陈列来最终完成。收藏、陈列、研究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博物馆的三大职能。博物馆的职能只有通过陈列设计才能表现出博物馆工作的质量高低和真实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姜涛.浅谈新时期博物馆陈列工作[J]. 丝绸之路,2011,(8).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篇(8)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迄今为止博物馆行业首个权威性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要法规。《条例》的颁布和实施,迅速在博物馆界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博物馆系统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热潮。

众所周知,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组织,其设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进行科普教育和知识传播。新出台的《博物馆条例》更加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明确指出:“本条例所称的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可见,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条例》明确了博物馆作为国家重要的社会教育基础设施,首次从国家法的层面,确立了博物馆的法律地位、性质、任务和规范。对博物馆从设立、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契机,规定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体系,指明了今后博物馆要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诚然,一提到“教育”,特别是家长都不会对这个词感到陌生,可以列举出诸如:奥数班、外语班、美术班、舞蹈班、雕塑班、武术班、才艺班等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及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但很少能听到家长周末带孩子专程去博物馆看展览的,而博物馆也缺乏对低龄少儿(3-10岁)群体的关注。作为未来时代的主人,我们完全有责任和义务用我们的双手去为广大少儿推出适销对路的展览。下面,笔者尝试从博物馆为何远离少儿入手,围绕少儿参与互动从未知享受全新体验,博物馆如何为少儿服务?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等几个方面,着力探索并彰显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在低龄少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希冀与大家共享。

一、博物馆为何远离少儿?

一是孩子们不去博物馆与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家长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子女今后的成长。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少家长也都知道博物馆里荟萃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让孩子们看看也是很有益处,但问题是家长们付诸实际行动的比较少,故在博物馆里见到孩子们的身影并不多,有些博物馆甚至到了寥寥无几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家长们对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直接性、多样性、广泛性、社会性等职能教育特点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二是当前适合少儿参观的博物馆还比较少。(3-10岁)少儿最适应直观、形象、生动的教育,妙趣横生最能启迪孩子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爱好和兴趣。而目前适合低龄少儿游览的博物馆和展览还较少。有些博物馆大多数面对是成年人社会群体,如果多办些少儿教育和展览,以此引起少儿对博物馆教育的浓厚兴趣,则情况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笔者从事文博工作以来,有机会屡次在博物馆观察公众群体,发现在最低年龄段中小学生并不多,且大多学校来馆参观的多集中在每年春秋两季,而幼儿园有组织地到博物馆来参观的更为罕见。也就是说,幼儿园对博物馆在认识和了解上有限,博物馆远离了幼儿园这一特殊群体,应引起各级广泛关注。

三是博物馆社会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有些博物馆虽说属非营利单位,实则情况不尽相同。有的不收门票,但变相收费;有的展览形式和表现手段陈旧,没有创新和改进;有的年久失修,服务设施不完善;有的解说跟不上,服务质量差,等等。各种情况并存,以致造成了少儿和家长疏远博物馆。

二、少儿参与互动从未知享受全新体验

参与和操作对孩子们更具有吸引力。少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人、新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少儿学习欲望也正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互动、参与达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学习本领的目的。博物馆正是一个理想的由兴趣出发、通过实物探索和学千世界的特殊场所。怎样使展览吸引人呢?首要的就是展览力求新颖别致,运用现代先进设备,独出心裁的展示手段。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愿望,也是成年人的要求。要让少儿观其物、知其物、甚至还能触其物。例如:美国旧金山的蒙特瑞海湾水族博物馆是一间海洋生物博物馆(Monterey Bay Aquarium),拥有成千上万种海洋生物。该馆有10个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展览,供孩子们尽情沉浸在海洋的世界里。小观众可以等待一只蝙蝠鹞鱼在自己双手的接触下游过;可以触摸到诸如海黄瓜等海洋生物的形状;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勇气,还可以用手去触摸一只有钳子的蟹,漫游在崎岖的岩石海岸;或者潜入鲜艳的珊瑚礁中,去观察鳗鲡、鲨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儿童通过与展览的“互动”,会得到许多答案,更获得一种奇妙的感觉和全新的体验[1]。

三、博物馆如何为少儿服务?

(一)更新服务观念,拓展服务渠道。少儿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到懵懂少年,他们的思维逐渐打开,世界观逐步形成。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接受怎样的教育,获取何种信息,对少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参观博物馆则一致认为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活动。因此,博物馆要积极地与各类教育机构,甚至是幼教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少儿投入到博物馆中。事实上,当少儿从走进博物馆的时刻起,大量的文化信息就会扑面而来。他们的小脑袋立即忙碌起来,处于了“参与”的状态。如今的博物馆都在进行各项改革,将其展览推向市场,以赢得观众,也的确需要大家多方面的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地为少儿着想,甚至让他们把博物馆的精品“搬”回家。这方面我们能干的事情有许多。例如:编写一些书籍、利用网络介绍或者举办手工课堂等教育活动。中国铁道博物馆自2005年以来,就以馆内机车车辆陈列大厅常设展览的文物、展品、沙盘、模型、教具等为依托,在展示、体验、互动、表演等区域开展了以“火车探秘”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活动根据低龄少儿的心理特点,策划了“猜火车”的活动环节,让少儿从外观特点逐步认知机车,了解铁路。此项教育活动不仅少儿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推出相应的展览,满足少儿需求。例如:举办综合性的以展示伟人名人人物事迹展,强调其童年时代、学生时代对他们今后一生的影响,以丰富形象的史料(照片、实物)突出其业绩。如:马克思在的政治、哲学、经济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不能不归功于他在大英博物馆的学习,是博物馆培养了这位举世罕见的思想巨匠。同样伽利略、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离不开博物馆对他们的哺育。

(三)即便不能给孩子优越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记。笔者既是一名文博工作者还是一名五岁孩子的家长,我曾带着孩子参观过被北京很多的博物馆、名胜古迹等。例如:故宫博物院、北京海洋馆、紫檀博物馆、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等。虽然自己的孩子年龄尚小,但孩子见到了以往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各种生物化石、古人类遗物、青铜器等大量文物艺术珍品;知道了蝴蝶的四个主要生长发育过程、蚂蚁的生活习性、蜘蛛的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既收获了快乐,又收获了知识,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我也深切的体会到了将少儿置身于博物馆优雅的环境中,则必然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智慧的启迪。只有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展览才更具有教育性和普遍性,才会有众多的家长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存在与我们密切息息相关。而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博物馆在利用科普资源对少儿进行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成效显著。

四、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博物馆发挥着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单纯的课本学习乏味无趣,如果能将历史课甚至有些地理课程搬到博物馆,结合丰富多彩的展陈,注重引领青少年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认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人文气息的熏陶,那么其效果无疑将会事半功倍。

首先,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大百科全书。它不仅藏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还有大量书本上看不到、听不到、学不到的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少儿参观博物馆,是书本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博物馆展示的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可以使广大少儿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和了解自然、历史、民俗、艺术、科技等,这样有利于陶冶身心、增长知识、提高素养、发现和享受快乐,也有利于培养少儿的兴趣,开发自身潜质。

其次,博物馆教育少儿易接受。不同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机构,博物馆以其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最容易被少儿所接受。博物馆不仅有大量的珍贵图片,简洁的文字,精准的数字,珍贵的实物、史料,还有许多现代文明的高科技展示。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博物馆,如自然博物馆、动物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科学技术博物馆等适合学前儿童参观的展馆,深入浅出地展示现代科技成果,妙趣横生地揭示人类万事万物不断变化地进程及其规律。这些都是书本里、课堂上、校园里难以做到的。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改进或消除传统学习方式和教育方法的某些不足和弊端,灵活多样、适合少儿心理特点、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以更宽的视角来审视世界、了解社会,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将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它通过收藏、保存、研究和展示文物和标本,来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因此,凡是进入博物馆的人群,都是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无论是幼儿园的少儿还是耄耄老人,无论是一般群众还是学者文人,无论是国内群众还是外国游者,他们都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参与各项教育活动,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和共享人类优秀文化和精神遗产的教育目的。因此,不论作为家长还是作为幼儿组织,要从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茁壮成长入手,充分利用现有博物馆教育资源,实施组织好各类教育活动;同时各中小学校可以依据不同年龄阶段,有选择地与相应的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共育机制,采取多种教育方法,使少儿及中小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这样既节省了教育成本,又把博物馆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少儿及中小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滢:《欧美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广州艺术博物馆年鉴》,2006年,第68-69页。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以观众为本;中小学生;老年人

一、博物馆教育概述

教育,是博物馆作为一个永久性的非盈利机构实现社会价值的最直接的途径,而且,博物馆的收藏与科学研究成果最终也是通过教育向观众展示的。因此,无论一个博物馆的历史有多长,是百年老馆还是新成立的博物馆,都应该以教育为本。在某种意义上,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延伸和继续,它在配合学校的教学上起着很好的作用,比如,为学校教学提供资料,作为学校教育的实验基地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相反它的教育范围远远比学校大得多。它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民的,面向各个阶层的。

1.博物馆教育的目的

谈到博物馆教育的目的,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博物馆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大众可以说都是博物馆的教育对象。因此,博物馆在面对不同的需求者时应该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由于能够接受严谨的、逻辑性强的专业知识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这就注定了博物馆的教育要具有寓教于乐,寓抽象于形象的特性。另外一方面,博物馆的教育更多的是依赖于博物馆的藏品,其中包括大量的自然标本、人文遗物以及大量新式的科技产品等。这些藏品才是构筑博物馆的教育的物质基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就是要充分地把馆藏品中所蕴含的各类信息加以研究和诠释,以简洁而通俗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因此,我认为博物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公众提供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它以形象的展示和各种合理的手段,为社会提供博物馆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科技内涵,使人们在接受博物馆教育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2.博物馆教育的性质

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博物馆更多的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提供大众化的知识传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高雅的休闲场所。所以博物馆应该是唯美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因此我认为“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这句话正是博物馆教育本质的高度概括,博物馆教育的性质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审美需要和求知需要。只有明确了这一点,博物馆的收藏与科学研究才会有的放矢,博物馆才会更充分的实现其社会价值,从而建立起与大众的真正的联系,并最终成为公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清博物馆教育的性质与每一座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博物馆教育是一种公共教育,它的本质是公益性质的、全民性的、世界性的和开放性的。

二、当代中国博物馆应更好地实现其教育职能

谈到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究其根本就是为公众提供更好地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严格地说是一个展览型博物馆,人们把其功能主要定位于收藏、研究与展示上,虽然我们也曾一再强调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但我们从没设身处地地真正去研究如何更好、更广泛、更彻底、更充分地去发挥其教育职能,而只是单纯的把它作为收藏、研究的附属品以及展览理所应当的所应获得的社会效果,我们从来不是以教育作为出发点来办展览,而是为了办展览而办展览。深圳市博物馆前馆长王壁曾感慨道:“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博物馆自身条件最得天独厚,它的馆藏是一种垄断资源,办的展览也是独家经营。但垄断的资源却没有产生垄断的利润,必然是哪个环节发生了问题。”这描述了一个社会现实,即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充分具备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博物馆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我们博物馆也应该改变观念,就其教育职能来讲,就是要“以观众为本”。我们可以把人民群众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我们博物馆的活动就是要从这个主体出发,了解什么是他们需要的,从而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服务。或许有人会问,博物馆又不是一个市场经济下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有必要这样按照市场需求去生产商品吗?但是反过来想,既然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那么它就有人去参观、去接触、去了解,需要向人去传播艺术,需要引起人们对艺术的共鸣,否则它就仅仅是一座殿堂而已,一个不知道存储了一些什么东西的仓库,这些东西不能吃、不能用、甚至不能碰,那么博物馆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曾经说过,博物馆高雅艺术殿堂的地位不能跌,但也不能居高临下。我们要通过深入人心的宣传和服务,把观众请进来,使观众从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教育主体,引导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动地去博物馆汲取知识。

三、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途径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做了,这也是实现“以观众为本”的关键一步。

1.对于中小学生,博物馆应该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

中小学生这个群体,可以说占我们博物馆受教育群体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要讨论如何使博物馆的教育更适合中小学生,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中小学生与成人和大学生观众不同,他们受学识等方面的局限,在接受博物馆教育时,往往是被动的,而且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所以他们具有更大的好奇心,并且往往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于同一事物,所以我们要根据他们的特性来安排我们的展览活动。另外一方面,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在学校,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博物馆所要做的,就是更好的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为学校的教育提供实物资料,成为学校的教育基地。最后,中小学生以后会成长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主体,如果博物馆留给他们的印象是呆板、枯燥、无趣的,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他们以后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弄不好这一情结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这样对博物馆教育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培养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要从小学生抓起。

⑴博物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配合学校教育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博物馆和学校可以就参观事宜进行充分地沟通,这样就可以在参观之前有针对性地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并进行相关的知识铺垫。如提前向中小学校寄发与参观内容有关的试题;合理安排好学生参观时间、陈列内容、讲解路线和讲解人员等,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参观,博物馆的讲解员也有针对性地开展讲解。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参观兴趣,从而使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第二课堂,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

⑵要加强博物馆专业人员和老师的相互配合。因为老师是和学生紧密联系的,而且是专门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所以他们比博物馆工作人员更了解学生,通过与他们的充分沟通,我们就可以使我们的展览更适合学生。而且,现在还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本身对博物馆就不是很重视也不是很感兴趣,那么他们的这种思想肯定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学生,所以我们光引起学生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起老师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因为只有老师对博物馆先有了兴趣,先弄明白相关的文物知识等,才能更好地协助博物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博物馆成为配合教学的资源。对此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向老师们普及一些博物馆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对博物馆的藏品及相关知识有充分地了解。

⑶我们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改革目前的以成人为主的讲解模式,积极推出适合中小学生的讲解模式。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好动、好奇、好问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当然这也是他们求知欲的本能反应,因此我们不能按照大人的标准要求他们,我们要积极地探索适合中小学生的讲解模式。现在的好多讲解员在对中小学生进行讲解时,缺乏那种像老师那样善于观察学生表情,而灵活调整讲解策略的技巧,当学生听不懂或不爱听那种呆板、无趣,照本宣科的讲解时,自然会出现说话和嬉闹的情况,所以我们讲解员要学会在讲解过程中观察观众的表情变化,及时捕捉住观众通过表情所流露出来的情绪变化,因材施教,这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观众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层次的观众。学生不爱听讲解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博物馆的讲解词不是那种贴近学生年龄的语言,而是那种朗诵式的语言,这种语言虽然动听,朗朗上口,但未免过于呆板和书面化。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老师的那种启发式的、交流式的、互动式的教学,所以到博物馆也当然喜欢那种启发式的、提问式的、对话式的讲解方式,所以我们讲解员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对于老年人,博物馆应该为他们提供发挥余热的平台

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凸显,老年人也成为博物馆越来越不能忽视的一个受教育群体。而且,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博物馆这样一个以向公众普及知识为主要职能的机构,就更加不能忽视其对老年人的教育意义。一方面,老年人退休在家,他们不仅需要社会福利待遇和生活上的照顾,而且由于现在的竞争激烈,社会压力大,使得年轻人往往无暇顾及到老年人的心理感受,社会调查显示,当今社会的老年人,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普遍感觉到孤独、空虚,因此他们需要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他们的求知和审美需要,而博物馆恰恰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经过了工作阶段的老年人,他们已经没有了求职的压力,所以这时候他们的兴趣爱好已经没有了任何功利性质,所以往往对一件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有更大的热情。我们如果激发起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那么他们会更加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活动中。而且他们之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身体状况很好,头脑清楚、精力充沛,他们人老心不老,仍十分热衷于教育下一代,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我们博物馆也有必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挥余热的平台。

博物馆要关注老年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定期组织他们参观博物馆,并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最好还可以组织老年朋友们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博物馆设计上,我们要本着“以观众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老年观众的身体状况和参观需求,设计无障碍通道、电梯、老年专用卫生间、休息座椅、轮椅等设施以方便老年观众参观。在展示方法上,要动静结合,突出展示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从而吸引不同层次的老年观众前来参观。博物馆还可以建立与居委会、老干部局、老年大学等涉老部门的联络网,制定和实施配合老年教育的远景规划和年度计划,以使老年教育更有序、有效的开展。

当代中国博物馆如果能秉承“以观众为本”理念,以教育作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必能获得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雪冬.试论面向新世纪的博物馆教育职能[J].博物馆研究,2002(01).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0)

一、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意义

面向社会公开开放的性质是博物馆最大的特点之一,它见证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展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由于参观博物馆的来访者知识构造、兴趣、年龄等都存在差异,对博物馆其中的深意并不是全部能够理解的,所以这就要求讲解员将科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其讲解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博物馆通过讲解员来辅助参观者更好的理解,博物馆形象的优劣取决于讲解员能力的高低。因此,博物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就是提升博物馆讲解员的素质。

二、探索博物馆讲解员素质的提升路径

(一)博物馆讲解工作是专业性强的创造性工作

博物馆的陈列是讲解工作的基础,属于一种知识传递的社会活动。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属于其制度安排之一,博物馆赋予参观者形象的优劣受讲解员讲解能力高低的直接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博物馆的社会效果。博物馆讲解员亦可以称作连接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作为博物馆讲解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外,还应兼具良好的语言编汇与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

身为新疆地质矿物博物馆的讲解员,首先,要做到掌握新疆地质矿物博物馆的基本概况,做到全面详尽的了解。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地址科学类场馆,前身系新建地质矿产陈列馆,2002年有自治区拨专款新建并更名为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内设七个展厅,展示了宇宙地球、生命演化等地学科普知识,重点介绍了自治区矿产资源状况以及矿业开发对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集矿物岩石标本展示、科普教育和社会宣传为一体的大型场馆。

(二)博物馆讲解要做到真实、科学、深刻

博物馆与社会、与人和生活的相互连接正是通过博物馆讲解员这个纽带实现的。对展示物的真实性讲解和阐述内容的科学性体现了博物馆的性质。讲解员的讲解把教师、播音、演讲、表演、话剧等专业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即综合了艺术性与专业性。自然、平等、亲切等方式的交流是讲解员所应具备的,其主体为内在美。而辅助就是外在美。讲解员在讲解展品之前,其自身必须是对该展品的相关知识做到全面的了解,避免严肃型、呆板型、走过场式的讲解,尽可能和蔼、真诚的对待每位参观者,并使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的获得知识与教育。讲解宝玉石厅的和田玉,是广大参观游客最感兴趣,也是新疆引以为傲的特产之一。和田玉是一种质地细腻油润的软玉,硬度6.5-7,按颜色分为八种:以羊脂白玉最优,其次是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糖玉,和田玉又以产出形态划分三类:山料、山流水料以及籽料。通过展示以及玉石文化的介绍,采用这种易被大众接受,并层层递进式的解说,使人们在轻松氛围的观赏过程中加深了对和田玉的认识。

(三)争做知识型、专家型的博物馆讲解员

博物馆讲解员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依托博物馆内的基本陈列,按照参观人员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讲解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讲解工作内容的深浅、难易应根据参观者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差异进行讲解。依据参观者的需求和特点的不同,分为年龄层次的差异、文化层次的差异、身份层次的差异等参观者类型。博物馆讲解员的职能就是引导、帮助和支持参观者对展示物自主、全面的理解,真正的做到“因人施讲”。由于,博物馆讲解员在对参观者的讲解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人情感的交流,是灵魂的对视,所以博物馆真正的社会价值不只是其开展了多少重要的展览活动,关键在于其对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的引导与影响的程度。

(四)博物馆讲解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1)思想素质修养。参观者的素质和文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受讲解员素质高低的影响。讲解员必须做到对科学教育事业充满信心,政治思想觉悟较高,对宣传方向和科学动向进行准确的把握,做到弘扬民族文化和宣传科学新知。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思想素质的讲解员,才能做到切实的为参观者服务。

(2)业务素质修养。博物馆讲解员既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还是一项艺术性的表现形式。与一般的简单形式的宣传不同,其是结合了专业知识和语言表演艺术的展现。讲解员须具备综合知识,把展品的科学历史价值采用语言技巧和多种表现形式传递于参观者,调动起参观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了大众对科学新知的兴趣,实现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3)形象素质修养。讲解员的综合素质直接表现在其外形素质方面,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涵养等都属于内在素质,而外在素质主要包含:仪容仪表等方面。作为博物馆讲解员必须做到穿着整洁、得体,仪表仪态端庄大方。得体的妆扮和修饰,热情大方的表情,既能给参观者亲切的感受,还能使参观者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博物馆宣传效果最佳化。(4)把讲解员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博物馆在加强讲解员自身职业素质修养自觉提升的同时,还要把讲解员职业修养的工作机制逐步的建立健全,把讲解员的各项工作尽可能的制度化,是其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五)参观者为博物馆展览的主体地位

上一篇: 电气工程自动化论文 下一篇: 如何转变工作作风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