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畜牧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2 05:08:55

生态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篇(1)

一、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期间,我市畜牧业全面快速发展,畜牧业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6.2%;全市畜牧业在良种繁育、产业布局、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基本形成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但还存在畜牧业整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畜产品加工滞后和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尤其是畜牧用地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我市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健康养殖,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生态型畜牧业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指导思想。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养殖方式转变、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着力实施“畜牧进山、养殖上山”战略,走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农民增收目标。

(三)工作目标。到2010年,畜牧业技术装备明显改善,产品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效益更加显著,生产与生态更加和谐,基本建立起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动物疫病防控实现规范化、制度化。优势区畜禽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80%以上,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95%以上,优势区畜产品产量占全市总量的70%以上,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的比重达到5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力争达到20%以上。

二、合理规划,构建生态畜牧业发展优势区

(四)优化区域布局。突出生猪、家禽、山羊三大品种,构建三大畜禽经济产业带。以莲都、松阳、遂昌、龙泉、*等为重点,建成年出栏80万头瘦肉型猪产业带;以缙云、莲都、松阳、云和、*等为重点,发展家禽2500万只,建成家禽产业带;以山区乡镇为重点,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业,建成年出栏20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带。

(五)编制发展规划。各地要根据当地畜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科学编制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把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定纳入城市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土地的拥有量和有效承载能力,按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原则,以1亩地消纳2头猪单位粪尿的载畜量,确定畜禽饲养量,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

三、强化措施,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六)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要积极实施“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的畜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山地空间,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畜牧养殖业。除畜牧禁养区外,凡是符合生态环境功能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并有配套治污设施的规模养猪场都应允许发展。推行牧沼林、牧沼草、牧沼果、牧沼菜等农牧结合、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提倡用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促使生态养殖成为绿色、生态农牧结合生产的亮点。从*年开始,每年对达到建设规定要求的20个生态规模养殖场(户),市财政给予每个2万元以奖代补扶持,各地财政应予以相应配套扶持。生态规模养殖场(户)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使用水利工程供水的按农业用水价格执行。生态规模养殖场(户)的建设要求:一是养殖规模场选址必须与周围环境相配套,实施农牧结合并实现排泄物零排放。二是新建或改扩建规模

达到生猪常年存栏500头以上(猪场必须自繁自养)、家禽出栏20000只(蛋禽存栏3000只)以上生态养殖场。三是布局合理、栏舍标准化,动物防疫、污染治理设施完善,具有一定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

(七)培育壮大畜产品加工业。把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突破口,重点培育和扶持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和新建一批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以加工促发展,以加工带基地,提高畜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

(八)实施标准化生产。制订畜禽生态养殖标准,推进标准化和健康生态养殖。加强对畜禽饲养环境、种畜禽质量、饲料和兽药等监督管理;重点支持生态养殖场建设粪尿无害化处理设施,改善养殖环境。对通过省级及以上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畜产品(产地)认证的企业,当地财政应给予补助。

(九)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生态养殖场)”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产销直挂等形式,建立生态型畜牧业基地,以企业带基地,以基地促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经营机制。对畜牧龙头企业建设所需的信贷资金,金融部门应给予支持。

(十)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健全、带动能力强的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技术应用、交流培训、推行标准、创新品牌、拓展市场等作用。对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助。

(十一)加快科技兴牧步伐。加大科研投入,全面落实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责任体系,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速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推广生态养殖生产、瘦肉型猪配套养殖、优质家禽生产、优质牛羊经济杂交、疫病综合防控、畜产品加工、牧草青贮及秸秆利用、配合饲料生产应用、养殖环境治理等畜牧先进适用新技术。科技三项经费中要逐年增加用于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比重,每年由农业部门会同科技部门选择攻关项目并予以项目倾斜。鼓励畜牧兽医科技人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科技开发和服务,鼓励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兴办、创办畜牧经济实体。

(十二)开展畜禽养殖保险。保险公司要大力开发畜牧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渠道的畜牧保险,扩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推进母猪政策性保险,对能繁母猪按每头1000元保额保险,保费由省财政、地方财政、饲养户各承担60%、20%、20%;在养殖户自愿参保的基础上,凡是已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县(市、区),要协调农业保险共保体或互保组织负责承保;没有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县(市、区),可由当地人保公司承保。在母猪保险的基础上,各地要大力推进肉猪保险,并建立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

(十三)建立能繁母猪补贴制度。从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入手,建立母猪补贴制度,保护生猪的生产能力,从*年起,按每头能繁母猪每年50元的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场(户)进行补贴,其中,省财政、地方财政各承担80%和20%;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十四)合理规划与安排畜牧业用地。各地要按照省农业厅、国土资源厅《关于统筹规划进一步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通知》(浙农专发〔*〕20号)要求,优先安排畜牧业用地,充分利用草山草坡、三园、疏林地、荒地、荒滩兴建生态养殖场;畜禽养殖场(户)可以通过租赁、承包、入股、联营等方式取得用地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

四、夯实基础,强化生态畜牧业支撑体系建设

(*)畜禽良种体系。深入实施畜禽种苗工程,重点支持生猪、山羊、家禽等种畜禽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层次分明的“一级繁育场(祖代)—二级繁育场(父母代)—商品场”的繁育结构,按照优势区域布局配套建设一、二级繁育场,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生产水平。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搞好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对列入省级畜禽品种保护名录的碧湖猪、缙云麻鸭、中蜂三个品种要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场和保护区,当地政府对保护场每年要安排相应的保种经费。对市区新(扩)建并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一、二级种畜禽场,市财政分别给予每个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对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成绩显著并实现畜禽自给率(含仔猪苗禽)达80%以上的县(市),市财政给予每个县(市)10万元的奖励。

(十六)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加强乡、村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切实保障各项经费的落实。乡镇要配备1名以上专职人员负责动物防疫工作,行政村配备1名经考核合格的防疫员负责本行政村动物防疫工作,村防疫员报酬由当地政府负责解决。各级政府应保障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疫等工作经费,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生态畜牧业篇(2)

会议期间,安排了各乡镇的同志到**实地参观了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情况,目的是既让大家学习兄弟县的先进经验,又看到自身工作上存在的差距,相信对同志们有所启发。下面,我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就抓好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定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决心不动摇

(一)提高对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发达的经济必须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而畜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是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据测算,畜牧业增加值每增长3个百分点,就可拉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个百分点。作为整个大农业的完整内涵,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而在三者之中,畜牧业最具活力,关联度最高,产业链最长,它是上接种植业,下连加工业的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发展畜牧业能有效地转化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增加农作物的商品率和经济价值,将传统种植业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转变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并为种植业提供优质低价的有机肥料,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带动沼气建设,促进整个农业生态平衡,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其次,畜牧业在满足食品、毛纺、皮革、医药等行业原料供给的同时,还产生对饲料、兽药、畜牧机具和兽医器械等市场需求,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其三,发展畜牧业还能带动运输、营销、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繁荣城乡市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总之,从农业结构调整来看,畜牧业是基础产业;从长远的发展前景来看,畜牧业是朝阳产业,且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畜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来抓,他们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均超过50%,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山地多,耕地少,这就决定了**发展的希望在山,出路在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县情,在山字上作文章。我县牧草资源比较丰富,有天然草场52.7万亩,其中集中连片在500亩以上的有7.8万亩;全县还有90多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可以实施退耕还林;再加之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山羊地方特色品牌,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乃至整个经济工作中,我们都要始终毫不动摇地精心发展和培育畜牧业这根主导产业。

(二)准确把握生态畜牧业的基本内涵。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所谓“生态畜牧业”,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1)它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畜牧业,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畜牧业,也就是说,生态环境是第一位的,只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畜牧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2)它推行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俱佳的生态养殖模式,主要采取林草结合,粮草畜结合,畜沼粮(果)结合等方式发展畜牧养殖业,形成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畜牧业生产与粮食生产的良性循环,使农、林、牧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3)它是在无污染环境下按照无公害标准生产的畜产品,具有优质、安全的特点。总之,生态畜牧业遵循了自然生态运动规律,是建立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畜牧养殖模式,它追求的是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的目标。因此,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生态畜牧大县”是我县对畜牧业发展的新定位,要求我们在畜牧业发展中思路上要有新突破,方式上要有新调整,工作上要有新举措。

(三)正确估价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畜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历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把以**山羊为重点的畜牧业放在主导产业和立县产业的突出位置,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突破口,作为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产业化建设的重点,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大力实施畜牧业牵动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畜牧养殖规模明显扩大。到2004年底,全县存栏大牲畜14.7万头,生猪33.3万头,山羊34.5万只,分别较上年增长8.4%、4.6%、8.6%;出栏大牲畜1.6万头,生猪26.1万头,山羊30.9万只,分别较上年增长20.9%、5.7%、8.3%。二是畜牧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全县畜牧产值达到3.4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5%,畜牧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到31%。三是畜牧养殖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到2004年底,全县建猪改点145个,牛冻配改良点19个,波尔山羊改良点47个,山羊胚胎移植点1个;动物防疫密度均达到90%;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和流通检疫全面落实。四是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目前全县已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化优质畜牧生产基地和生产水平较高的畜牧养殖大户,畜产品专业市场有新发展,市场营销网络正在形成,畜产品加工企业有所突破,产业化经营方式初具雏形。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条件相比,生态畜牧业发展潜能远未得到充分挖掘;与以**山羊为主的特色畜牧品牌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水平仍然很低。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品种改良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良种覆盖率低,畜产品上不了档次,尤其是**山羊已显现出品种老化退化的趋势。二是养殖方式落后,多数群众尚未摆脱传统的养殖观念和养殖方式,养殖水平低,生产周期长,商品率不高,经济效益乃至农民的收入不高。三是流通体系不健全,畜牧业营销网络体系和中介组织不完善,畜牧专业市场建设滞后,功能不全,缺乏好的或象样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畜牧产业链不长,联接大市场的通道狭窄,严重阻碍了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四是服务水平不高,全县尚未形成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浓厚氛围,各乡镇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不高,各部门服务畜牧业的主动性不够,畜牧技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畜牧兽医队伍人员匮乏,科技饲养配套技术服务难以到位,技术支撑不力,等等。以上这些问题,既是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我们抓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必须下大力解决的薄弱环节,必须引起全县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各地区都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生态畜牧业发展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强劲态势,形势逼人,不进则退。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务必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我县实施“强农、兴工、壮非、活商”和“六个重点突破”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我县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我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毫不松懈地、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我县建设“生态畜牧大县”的进程。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努力推进我县生态畜牧业大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突出发展**山羊,加快发展生猪,积极发展肉牛,适度发展渔业”的要求,以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作为载体,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类型多样,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畜产品基地,不断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使我县生态畜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围绕这个总体思路,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调整工作思路,扎实抓好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工作。针对当前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必须突出以下工作重点:

(一)抓好畜禽良种工程,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首要条件。我们要把畜禽良种工程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龙头,加大畜牧良种的繁育、引进、保护和推广力度。今年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品种改良,新建波尔山羊改点12个,改良输配山羊1.5万只;新建猪改点22个,推广杂交猪24万头,其中三元杂交猪8万头以上;抓好优质肉牛冻配,确保完成冻配牛4000头,并加大对地方劣质种公牛的淘汰、力度。二是积极引导养殖户引进良种畜禽,抓好200枚以上波尔山羊胚胎移植工作,大力开展**山羊种公羊易地交换配种,扎实搞好**山羊保护和品种选育;同时,要完成**山羊标准化生产产地认定工作。三是加强优质母畜扩繁,年内确保分别建成1个二元母猪繁殖场和优质种羊繁殖场,力争在3至5年内采取以场带户的模式,建立良种繁育供应体系,逐步实现自繁自养。

(二)抓好动物疫病防治,努力保障畜产品安全。搞好动物防疫是确保生态畜牧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事关畜牧业发展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发展生态畜牧产业,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如果动物疫病问题解决不好,其发展速度就难以加快,竞争力就难以增强,潜在优势就难以发挥。各乡镇务必牢固树立畜牧安全意识,认真落实《动物防疫法》,切实履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原则,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一方面,要抓好防疫工作。各乡镇要坚持对辖区内的畜禽实行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确保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杜绝防疫空白和防疫死角,保证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100%,其它疫病防疫密度达90%以上。另一方面,要强化检疫工作。各乡镇要坚持做到出栏必检,有宰必检,流通必检,确保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和市场检疫率达到100%。畜牧部门要认真实施好今年的动物检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6个乡镇及县兽医站的实验室和检疫设备,不断改善我县动物检疫基础设施。

(三)抓好饲草饲料开发利用,努力提高畜牧养殖水平。加强饲草饲料开发利用是转变传统畜牧养殖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内在要求。我县天然饲草饲料资源目前的利用率很低,必须科学运用多种手段,综合解决好发展生态畜牧业所需饲草饲料的问题,积极推行种草养畜,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一是要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尽快树立“种草立业”的新观念,抓好冬闲田土种草和林下种草,实现“粮—经”型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转变。今年全县要确保完成人工种草4000亩,冬闲田种草12000亩。二是积极推广秸杆青贮氨化技术,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实行秸杆养畜,推广秸杆青贮氨化养羊养牛配套技术,搞好农作物秸杆的综合开发利用。各乡镇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草畜配套”的原则,重点在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和牲畜品改点实施。

(四)抓好畜牧流通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养殖效益。目前,我县畜产品流通交易不畅,产业链条短,这个问题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前,我们必须着力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畜牧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农经网信息网站和畜牧网站建设,拓宽畜产品流通交易信息平台。二是加强畜牧市场体系建设,对已建成的官舟、夹石、石灰、后坪等牲畜专业市场,要进一步完善其服务功能;其它各乡镇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改造和发展牲畜专业集贸市场。三是加强畜产品营销组织建设,发展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和流通大户。四是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要认真贯彻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支持社会各界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畜牧、招商、经贸等部门要加

强协作,确保年内引资建设肉联厂。

(五)抓好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提高科学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当前,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着改变养殖方式和壮大养殖规模的双重任务,而发展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是适应这一形势的有效载体,它既能够在改变传统养殖方面起到示范导向作用,又能够整体推进畜牧业发展向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养殖迈进。今年,按照地委、行署的安排,我县要建设47个生态养殖小区,1500户养殖大户。县委、县政府决定,要重点抓好23个生态养殖示范小区,50户养殖示范大户,具体到各乡镇和部门,就是各乡镇负责抓1个生态养殖示范小区,2至5户养殖大户,县畜牧局负责抓1个生态养殖示范小区。各乡镇要结合实际,科学规则,抓好发展;县畜牧局要搞好技术指导和相关服务;其它各部门要结合党建与扶贫积极参与所帮扶村的生态养殖小区和大户建设。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五统一六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采取综合措施,将生态养殖小区内农民和养殖大户的技术培训、人工种草、沼气建设、动物防疫、品种繁育等结合起来,使生态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成为生态养殖模式和先进养殖技术的聚合体,成为向周边村寨和养殖农户传输生态养殖模式和先进养殖技术的辐射体,增强其示范带动功能,从而提高全县生态畜牧养殖规范化水平。

三、加强领导,强化服务,确保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揽生态畜牧业工作全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大胆闯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千方百计加快推进我县生态畜牧业大发展。

(一)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强化领导力度。一是实行“双线”考核责任机制。县委、县政府已经研究决定,从今年起在生态畜牧业发展上,实行由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党委政府的党政线考核和由县畜牧局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业务线考核相结合的“双线”目标考核机制,按照各自承担的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兑现奖惩,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部门资金捆绑投入机制,即各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负责实施的项目,要在不违反项目使用范围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与发展生态畜牧业结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和捆绑投入,这样形成发展生态畜牧业齐抓共管工作氛围。三是实行乡镇畜牧兽医站人、财、物三权归县机制。由县畜牧局进行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步调,从而充分整合技术资源,保障畜牧业发展技术服务到位。

生态畜牧业篇(3)

生态畜牧业概念是在草原畜牧业发展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时展的特性与意义,对于生态畜牧业的定义是根据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规律,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以及结合了当代技术发展的成就,力图构建以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并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打造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之间的协同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具有着如下的特点:

1.1整个系统仍是主要以畜禽养殖为主,只是通过合理的搭配与调整,实现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合理发展,共同发展,各部分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共生,实现了各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1.2在生态模式当中,各元素都很重要,如果当中某一元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整个系统内的正常运转,破坏彼此之间的平衡。

1.3生态畜牧业力图实现其内部之间能源与物质的循环流动,实现整个系统内的资源共享,让系统内的废弃物和污染物逐步减少,实现了效益与环境优化的核心统一。

2生态畜牧业发展策略

2.1科学规划,构建和谐发展的畜牧发展模式

在整个系统当中牧草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畜牧业发展之中起到着关键的作用,要想发展畜牧业必须要拥有完善的草原植被,加快人工草场的修建,树立“立草为业,以草兴牧,以草富民”的观念,科学合理控制草场载畜量,让其维持稳定可持续的生产力,另外,做好牧草品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构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的防止草场的退化。

2.2做好季节性规划,提高培育技术

牧草有着积极性特点,所以培育养殖要根据季节性变化,做好培育计划,在牧草生产旺盛期养畜,在枯草期出栏,并根据牛羊生长规律,打好“时间差”、“空间差”,以时间争空间,以空间夺时间,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改变传统牧业养殖的“长周期”观念,实现草畜之间的同步发展,保持生态平衡,从而提高畜牧的周转率、出栏率和商品率,以此增加经济效益。

2.3构建完善的物流、能流生态体系

畜禽可以先用饲料进行喂食,之后畜禽经过排泄,再将发酵处理后的排泄物在喂食畜禽或者喂鱼,鱼塘的淤泥还可以添加到土壤中增加土壤的营养,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总值。以上就是利用了食物链的关系。利用此类循环,能够使物质和能量的到循环的流动。最常见的生态体系可分为:鸡粪-猪粪-养鱼-鱼塘泥肥田-农作物;农作物的茎和叶-养羊、兔、牛-粪喂猪-猪粪-沼气-沼渣-蚯蚓-鸡等有机循环。这些循环链,把本来已经不能再利用的东西又充分的得到了利用。将物质和能量的潜能发挥到最大,从而提高了农牧业的总产值,又将土壤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维护了自然界生态的平衡发展。

生态畜牧业篇(4)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文章从充分发挥食物链原理是生态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与当代生态学息息相关的生态位原理;物质循环再生与物质共生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来浅析生态畜牧业对当代生态学的借鉴。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 当代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观 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111-02

生态畜牧业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的新兴科学产业,是大农领域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规划的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轨迹上,当代生态学犹如铁轨,指引着生态畜牧业这个高铁的发展与前进。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畜牧业中,定是以当代生态学为核心的发展体系。

畜牧业从原始的结网捕鱼、囿养鸟兽、役使牛马到现在的生态畜牧,经历了狩猎、圈养、驯化、繁育的漫长过程。其主要原因是人类生存条件与环境变迁,使得畜牧业随之得到的相应的发展。而在21世纪,生态畜牧业就是时代的主旋律,在生态畜牧业中所运用的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物质共生原理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都是从当代生态学中援引而来,将当代生态学加以运用,既为生态畜牧业的基本发展规则。

一 充分发挥食物链原理是生态畜牧业的重中之重

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农业暴露出巨大的能源危机后,原本高投入、高消耗的农牧模式暴露出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在困境中迎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自身原因,农业是我国安邦定国的决定性产业,所以我国明确提出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当代的生态畜牧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投入低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牧业开展难度大,效益低。由于食物链系统养分利用率低,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肥,使得养分不均衡,氮磷钾肥比重偏差大,化肥大量的滥用使得农牧业生存发展难以维系。大量的有机废物因得不到合理地使用而被浪费,因需求的增长而带来的肥料增加的比例严重失调,其相差比例达八倍之巨。但我国的解决方式却不能制订出如同欧洲那样严格的化肥投入和畜牧粪尿管理政策,我们只能在农牧与环境回报之间寻求平衡,而这个平衡的支点就是来自于食物链原理。在其中流动的能量合理地在肥料、作物、动物与人之间流动,通过优化让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食物链养分管理不仅是技术创新,同时也是政策改进。食物链养分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或政策,而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策略,包含了化肥生产、农田、畜牧、家庭等环节的养分管理措施,还涉及资源、工商、农林、营养、环境等多个部门,以及区域和国家多种层次。这些养分管理措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等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在人口和食物的压力下,我国一直以满足食物需求为目标进行养分管理,大力鼓励支持化肥生产使用和集约化动物产品生产,忽视了养分的循环利用,因此大大增加了食物链养分流量,还产生了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食物链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遵循两个原则:(1)养分物质调控;(2)养分流动过程的调节。在该过程中,注重养分在各个环节的走向和合理利用是重中之重,由于食物链起始为养分,则人为投入是不可避免的,要使资源利用比例提高,才能实现生产力逐步提高和环境友好的目标。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统筹调配也尤为重要。作物生产、畜牧生产、食品加工、家庭消费等各个子系统的构建和养分流动模式也是重点研究对象。各子系统具有重叠和包含关系,针对当前落后的现状,深入研究国家宏观层面上的食物链驱动机制和养分流动关系,探讨研究应对我国特殊的食物链养分优化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机制。研究区域或流域等尺度农田,畜牧和家庭亚系统养分流动和循环规律及其调控策略。

二 与当代生态学息息相关的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与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而生态位原理就是利用在生态环境中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调控资源,使效益达到最大化,从而达到生态环境最优的状态。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是生存的王道。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生态畜牧业的关键科学问题。

针对我国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也应是因地制宜、千差万别的。常用方法有生物地理分区法、保护空缺分析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法。全国各地按照自己的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建立应对自己特点的保护措施,对不同类型的保护区进行功能划分,将能进行经济开发的地区进行合理的利用,将供应与需求平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面对森林生态系统、草原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等各种生态系统都应有独特的应对方法,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农业生产的病虫害能够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发病必须有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光有病原物和寄主,没有合适的条件的话,植物是不会发病的。但在单一农作物环境中,大规模的农作物病虫害却极易发生。而生物多样性原则恰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我们在畜牧养殖与农业生产中,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不仅减少了病虫害损失,提高了效益,还能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使自然条件可持续发展。

例如,动植物共生稻作系统,使传统稻作系统又回归自然的保护。在稻田中,不仅种稻,还养鱼、鸭、虾、蟹、泥鳅、鳝鱼等。经过大量实验,这种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其主要特点在于,鱼鸭可对植物治病菌菌核、菌丝进行取食,并取食水稻病叶,从而减少菌源,延缓病情扩展;动物在水中活动,使稻间通风透光,致病菌无法正常生长;另外活动能让作物根系间增加溶氧量,提高生长能力;同时水系肥力显著增加;各种稻田常见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对养鸭田的杂草控制力远高于使用除草剂的稻田;稻田CH4排量也有明显抑制。

三 物质循环再生与物质共生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的应用

物质在生态畜牧业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既是物质循环再生,在能量的流动过程中,物质也在流动,物质并不是单一的存在,物质也共同产生。在不停地物质循环中,环境污染也随之避免,系统也得到了稳定和发展。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联系共生,在各司其职之后形成有机整体。在构建生态经济时,将其当作一个整体对待,各要素联系起来,以整体的结构去看问题,最终不仅能够揭示生产与消耗的关系,更能因地制宜地推出新的生产模式。

比如,在水产品养殖中,以养虾为例,虾池中生物种类不仅虾一种,少量的肉食鱼类如真鲷、鲰虎鱼、鲈鱼等与虾同养,既能吃掉与虾竞争的小杂鱼,又能吞食病虾,减少虾病的链式传染。混养罗非鱼能够抑制较大的藻类过度繁殖,将池中浮游生物资源利用起来,并能促进有益藻类生长。若贝类与虾同养,二者取食习性不同,小型浮游生物与池中悬浮有机碎屑是贝类食物来源,这种混养模式可使虾池水质得到净化,减少污染,提高整体利用率。海参与虾混养也有长足的优势,海参取食目标性差,无论藻类、原生动物或者有机碎屑及泥沙,都可以被海参取食,从而不仅优化能量利用结构,还能大大提高池塘养殖效益。另外还有多种品种混养模式,在同一池中,充分利用各种物种不同的生活习性、取食习惯、空间分布等特点,既优化了能量利用结构,促进物质共生共利,使得能量自循环,极大提高池体的生存能力,又能取得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保障可持续发展。

生态畜牧业篇(5)

关键词:

山地地区;畜牧业;牧草种植技术

近年来,山地畜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部分。利用充足的山地的资源来将种草与畜牧业有机结合,推进草畜配套,既有利于农业的良性循环,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有利于优化我国畜牧业的产业结构,进而促进中国山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1山地生态畜牧业概述

一般在丘陵、低山地区,草山、草坡的面积较大,因此适合发展养羊业。而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中高山地区,牧草茂盛,适合发展牛马等牲畜。在高寒和干旱山区,牧草低矮,覆盖率极低,因此适合发展牦牛和马等牲畜。目前,我国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出现了牧草较少的问题,因此,发展山地畜牧业成为解决生态牧业以及牲畜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对于畜牧业来说,发展山地畜牧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地的肉食、畜力、肥料等问题。而且能支持平原地区更多的牲畜及其牲畜的产品。同时在发展山地畜牧业时,还可以利用饲草饲料资源的优势和有利于生态环境条件来进行牧草种植与畜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带动各山区经济的发展进步。世界上的山地畜牧业分布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青藏高原、苏联的南欧山地、中亚山地、南西伯利亚山地、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等地区。对于中国来说,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山地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拥有如此丰富的山地资源,积极发展山地畜牧业,对充分利用山区的牧草资源,促进山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山地畜牧业,要注意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2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

2.1全耕草地建植技术

2.1.1选地

虽然都是在山地上来进行草地的建植,但是由于各地的山地的具体的气温、气压以及环境的各种状态都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牧草品种来选择要栽种的土地。而且对于土地的要求也是要符合草种种植的最低的光、热、水、气等最低的适宜生长的环境。

2.1.2地面处理

对于山地来说,存在着许多地表的问题。比如山地的地表经常会存在大量的石头,而且有的石块还是比较大的,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来进行清理。同时,对于山地上的一些杂草也要及时利用除草剂清理干净,为草地建植创造良好的种植环境。

2.1.3苗床准备

苗床的准备工作是牧草种植极为重要的一环,是牧草种植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在牧草播种前,要对苗床的土壤含水量的适宜程度进行反复测验。同时保证苗床的地面平整。如果是在平地进行种植时,要设置一定距离的排水沟来排水,如果是在坡处种植,可以利用其坡度来进行排水,就不用专门设置排水设施了。

2.1.4底肥施用

在种植之前,要为土壤提供足够的底肥,这样才能保证草种在生长过程中的肥料能持续供应。底肥的使用可以先在种植区内撒入,然后整体进行翻耕,使底肥均匀播撒在种植区内。或者可以先进行土地的翻耕,然后再开沟将底肥撒入,也可以使草种得到持续的肥料供应。

2.1.5草种选择

在草种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对于不同草种的影响。要及时根据山地地区具体的环境条件以及肉羊采食的主要特点来选择恰当的种植地区。再者,在选择时要注意到单播种的牧草品种以及用种量的关系,考虑到混合播种牧草品种组合以及用种量,从而保证能够选择适宜的草种。

2.1.6种子预处理

种子的预处理就是在种植前,对于豆科牧草的草种要经过一定程序的浸泡种子的环节。浸种后需要将其放在阴凉处,并且要定时间去翻动,直到草种的皮干了,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播种了。而对于一些豆科类比较硬的种子来说,要用硬的东西去摩擦种子的皮,直到种子发毛皮就可以了。

2.1.7播种

在播种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熟田、熟土进行播种,可以选择单独播种,也可以选择混合播种。在具体的耕种过程中,可以及时根据山地实际,在土薄层、土质差的山地建植放牧型多年生草地,草种要根据适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加[1]。

2.2免耕草地建植技术

对于免耕草地建植技术的应用就较为简单了。在选择了合适的种植地区之后,就可以先将山区种植区的杂草、石块进行相应的处理,就是利用除草剂以及部分的人工将种植区处理干净。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可以利用火烧掉的植物残株所遗留下的灰作为种床,大大节约了资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然后再将种子进行预处理后就可以进行种植了。这种建植技术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节省了很多资源和相应种植的环节,有利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步。

2.3田间管理

2.3.1追施苗肥

一般来说,草苗在长到三到四片叶子的时候就要相应追加肥料来保证草的正常生长过程中肥料充足。一般在草场的每次利用之后都要相应进行追施苗肥以补充草损失的肥料。在追施苗肥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施用尿素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避开草的快速生长期,以防止根瘤菌固氮,阻碍草的正常生长。

2.3.2管理

在草地的生长过程中,还要及时注意到草场的相关情况,要及时进行杂草的清理,及时进行药物的喷洒以及水的灌溉,保证草场的生长。要尽量保证消除杂草的时间在草结子之前,防止杂草阻碍草的成长。

2.4草地利用

对于草地的利用一般就是包括两种。一种就是刈割利用。就是在草长到一定的高度时,可以进行收割,但是要在收割的过程中要按照相应的标准留茬,以保证牧草再生长能力的可持续。另一种草地利用的方式就是放牧利用,也是在山地地区较为常见的草地利用方式。在放牧之前,要确定适应的载畜量,要根据草场的承受能力为限度,不能不顾限度进行超载,否则会给草场带来极大的破坏,使得草场很难再进行相应的恢复了[2]。在国家开始重视山地牧草种植的开发以及政策的支持下,就需要各山地地区的政府和人们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的发展进步,促进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虽获得了经济效益,但是绝对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山区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生态畜牧业篇(6)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137-02

畜产品对于人类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频频出现的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包括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

1畜牧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生存环境污染

随着工化进程的发展,工业垃圾越来越多,很多工厂由于监管不严,将未经处理的尾气与废水直接排放到空气与水中,不仅为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空气带来极大的污染,也给畜产品生存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畜牧产品摄入的受污染的水与食物最终也经由市场传播由人类食用后,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产品采用了先进的合成材料与化学成分,很多废弃物未经过处理便被丢弃到土壤水源中,这些工业垃圾也是水源与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畜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一旦被污染,将会通过食物链直接传播给人类,直接进入到人体内,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

1.2动物疫病威胁

近年来,动物疫病问题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对于畜牧产品安全生产来说是一大致命威胁,若是不妥善处理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畜牧产品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动物疫病自身还带有一定的传播性,不仅可以传播给同类畜产品,还能直接或者间接传染给人类,其传播范围非常广,带来的毁灭性也同样不容忽视[1]。在通常情况下,往往动物疫情的爆发都是大规模大片区的,其杀伤力与危害性非常强,且因疫病死亡的畜牧产品身体处理不当,污染空气水源等生存环境会被继续破坏,所以动物疫病对于畜产品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1.3滥用饲料添加剂

传统的饲料喂养办法使得饲料转化率降低,很多营养成分还未被吸收,便被排出体外,所以饲料添加剂若得到合理的使用,则能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虽然饲料添加剂在畜牧喂养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很多时候能够弥补使用天然植物带来的营养不够问题,但是很多饲养主却只看到了饲料添加剂的催生作用,忽视了其大量使用的不良作用。由于畜牧产品自然生长周期较长,投入的成本较高,所以很多饲养主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喂养畜产品,使得其生长周期大大缩短,有的甚至还在其中添加了激素和药物等成分来催生,使得其生长迅速同时能很好地避免感染疾病,大大提高了畜牧产品的产能转化。可是,短时间看来是利大于弊,一旦时间长了,畜产品所服用的激素与药物会长时间停留在体内,经由过食物链下一环节将直接传播到人类身体里,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也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阻碍。

2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畜牧产品安全保障问题,首先要提高饲养者的产品安全意识,需要饲养主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其次要政府部门加强畜牧产品安全监测与疫病监控。

2.1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

很多畜牧业养殖主在养殖环节上只注重产品的产量,而忽视了畜牧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一些安全生产的措施上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安全生产问题都是偶然性的,却不知一旦安全生产环节没有抓紧,其中存在的隐患危害性一旦传播开来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政府要定期对畜牧业养殖主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与讲解,宣传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要组织专家对其科学养殖进行专业指导,使其在畜牧产品养殖,喂养标准以及废物处理上都遵守严格的标准,真正做到科学标准化安全畜牧产品生产。

2.2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与药物中含有大量激素,虽然短时间内能使得畜牧产品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是其残留物会长时间停留在畜产品体内,直至被人们食用,最终将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要求对于畜牧产品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使用量要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同时需要兽医定期记录下药品剂量与畜牧产品用药后的症状,以便为其临床研究与研发药物提供参考。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规范的监督机制,对养殖场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食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一旦发现便要严格进行处罚,使得养殖主在养殖畜牧产品的时候严格按照合理科学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标准来添加,保证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安全。

2.3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

政府部门要对畜产品生产进行严格的监测,首先要对畜牧产品养殖场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查,严格地把控好饲养这一环节,从产业链的顶端开始进行监测,将安全生产的问题消灭在源头上。除此以外,还应把控好从养殖到供应尚到最终销售终端所有渠道环节上的卫生问题,阻止一切可能发生的阻碍畜产品安全生产的隐患[2]。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牧产品生产的卫生监测,除了对畜牧产品销售制定严格的卫生监测标准外,还要不定期地通过抽查方式对畜牧养殖场的产品进行监测,保证畜牧产品在上市之前畜产品品达到严格科学的标准。

2.4加强疫病监控

疫情监控,首先是对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政府除了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严格监管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同时还要定期组织部门人员对疫情监控进行突击检查和定期检查,以确保国内各畜产品不要在生产源头上感染疫情。其次很多畜产品采用进口的方式进入市场,这就需要海关通过严格的制度来检查进口的畜产品。除了检验其是否有疫病外,还有严格按照规定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在入关之前没有任何安全隐患。最后要及时对各畜牧场进行免疫防控,督促各畜牧场每年对人与畜产品一起进行疫苗注射与疫病防控,通过政府和养殖场的共同努力来对疫情进行严格的监控。

3生态畜牧业发展措施

生态畜牧业是畜产品安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解决了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所采取的缩短更加重要。

3.1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与执行力度。首先政府应制定出相应的完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定,通过合理完善的法律途径来规范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宣传生态畜牧业的优点,通过培训、演讲等方式向畜牧业养殖主讲述生态养殖的好处。还可以大力鼓励生态畜牧业发展,借鉴国外对生态畜牧业的有效鼓励措施,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畜牧场进行奖励减税或者是资金鼓励,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来建设生态畜产品养殖场。

3.2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存在着极大程度的浪费,首先是饲料转化率的低效,很多畜牧业主在饲料喂养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搭配饲料,从而使得饲料在畜牧产品体内的转化率低下,很多营养成分未经合理吸收利用便被排除体外,造成了饲料转化的浪费[3];此外,动物粪便、尸体等生产垃圾往往会采用直接丢弃的方式来处理,因为很多个体养殖户对于此类垃圾的处理并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转化,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是采用科学手段,对畜产品粪便、尸体回收加工处理,可以提取出其中成分做成土壤增肥剂,对于牧草的生长帮助也是极大的。

3.3治理环境污染

畜牧产品的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而畜牧产品的污染源则是水土等动植赖以生存直接接触的物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与废气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向空气与水中,造成了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水源与食物遭到污染。所以首先,政府要制定政策大力治理污染,政府要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监控,确保其不影响环境。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对畜牧产品排放出的被污染的粪便以及尸体进行净化处理,使其不再继续经过食物链传至下一环节。

4结语

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直接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健康,而如今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问题给畜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带来了阻碍。解决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不但要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除了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检测外,还要加强疫病监控,以确保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为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政府首先要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以及宣传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其次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将废弃垃圾变废为宝,最后,要治理环境污染,真正做到生态畜牧养殖,这是最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姜丰慧.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与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2(5):20-21.

生态畜牧业篇(7)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72―02

1都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1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

(1)草地面积退化。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可持续的草原利用,再加上多变的气候加剧了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这对都兰地区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影响尤其突出,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一直在减少,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都兰地区草原日益退化,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态环境急剧遭到破坏,而且草原退化导致土壤侵蚀和干旱、沙化、鼠害、虫害加剧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水土流失、草地沙化程度日益加剧。

据资料,海西地区的沙漠化速度率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39%急剧增加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20%。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化土地在1959-1994年的35年中扩大了近一倍,达到1025h,年均速率为15.94%;另据显示都兰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

(3)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生物遗传资源正在消失。

都兰多地区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被群众命名为地名,如野马滩、柳梢沟,野牛沟等,也早已名不其实。尤其是近年来,为谋取经济利益动植物遭到破坏,面临灭绝,生态链失衡。

1.2存在的问题

都兰县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必须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企业。主要制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建设平台基础薄弱。都兰县地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共4乡4镇107个行政村,12930户农牧户,7.77万人,其中牧业村38个,牧户3104户,牧业人口1.5011万人,2011年畜牧业总产值23556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5880.2元。截至目前,共建立生态畜牧业试点村牧民入社率、草场和牲畜整合率均达到100%,2个示范村牧民的入社率达到97.9%;牧户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发展模式尚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已初步探索出一条以股份制为主体,以转产专业型、企业带动型为补充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如“转产专业型、企业带动型”模式为推广重点,但仍需在全县进一步探索以股份制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采用多种形式、不同方式的股份制发展模式。

(3)发展方式转变不够深化。全县要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对畜牧业生产资料进行大规模整合,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从粗放低效向精细高效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的同时也提高分配方式。要通过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促进牧业、饲草料种植加工、牛羊育肥和劳务输4种方式的有效融合,合理分配劳动力,各司其职,要改善成立经营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营销市场化的生产经营体系。鼓励牧民通过以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等生产资料入股获得分红收入,在合作社务工获取报酬,同时,加强一部分牧民顺利实现转移就业,从事非牧产业,进一步拓宽牧民增收渠道。

(4)生态保护与治理力度不强。在大力开展草原生态治理的同时,推行以草定畜,及时调整畜群结构,实行合理的草场载畜量等制度,努力实现草畜平衡,使草场可以轮流休养生息,努力实现草场的可持续生产和发展。

(5)积极推动富余劳动力转产就业。要将发展生态畜牧业与游牧民定居工程紧密结合,教育和劝导牧民改变观念,到城镇居住、到交通沿线建房居住,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城镇容量,而且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培植新产业、促进富余劳动力转产就业创造了条件。都兰县8个乡镇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积极引导牧民通过草场流转和牲畜代牧方式开展经营,逐步脱离传统的牧业生产、引导牧民进镇定居,鼓励和支持他们从事其它行业,改变广大牧民群众不再单一地依赖草地获取生活来源,大为降低天然草地承载牧民增收的压力,同时极大地改变牧民的生活方式。

2对策及建议

2.1统一认识,合理规划畜牧业发展

发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必须站在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统一认识。依据资源有趋同性和生产生活的相似性等特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将有可能打破传统的县、乡、村级的界限,实现集约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1)高度重视生态畜牧业发展;都兰县应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放在三江源地区乃至全国的高度,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从区域规划做起,实行区域布局,发展多种专业生产。

依据不同的特点,各类乡镇、专业村、户,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制定科学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技术保障体系,做好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其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科学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2)其它相关部门重视生态畜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功能不同的多个部门,所以应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组织其它相关部门联动作战,为生态畜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让牧民充分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他们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人翁作用,积极投身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工作中。

2.2加大宣传力度,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地

(1)解决生态畜牧业发展矛盾;针对都兰县生态畜牧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由于超载放牧等原因,草地退化,生态恶化的问题。

(2)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生态补偿,依靠牧民实施禁牧减畜,实现草畜平衡,以草定畜,生态为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草原生态项目,建设生态畜牧业。

2.3建立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补偿的理由:

(1)都兰县草原覆盖情况;都兰县草原占全县面积大有重大的防风沙的生态价值。

(2)都兰县畜牧情况;都兰县是农牧大县,畜牧业经济占都兰县国民经济比例大,发展畜牧业经济对都兰县经济和政治稳定都很重要。

2.4加强畜种改良和品种选育

(1)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突出牦牛和藏羊,兼顾细毛羊、半细毛羊等良种羊,加强各类种畜场建设,进一步提高良种繁育能力,满足生态畜牧业对种畜的需求。强化种畜质量监测工作,深化种畜场推广的种畜业务部门鉴定制度,确保种畜质量合格、健康水平达标。建立种畜场信息管理系统,解决系统运行和管理经费,在对牧区各类种畜场(核心群)、扩繁场(繁殖群、选育群)、商品场(育肥群)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品种、数量、生产性能、系谱档案等数据资料库,实现实时查询、实时监控,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生产配套、保障有力的种畜管理和良种利用模式。

(2)建立畜禽品种资源监测体系。加强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工作,建立畜禽品种资源动态监测中心,健全畜禽品种资源监测网络和畜禽品种资源动态信息数据库。加强青海高原牧区特有品种资源的保护工作,将畜禽品种资源动态监测体系与保种体系有机结合,及时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加强保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完善、提高保种技术和措施。

(3)加大畜牧良种推广力度。建立良种补贴机制,在实施好国家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年推广牦牛种公牛、绵羊和山羊种公羊,加大县财政配套力度,扩大畜牧良种推广数量,增加补贴品种范围,不断扩大良种覆盖面,加快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建立畜牧良种补贴项目评估监测机制,利用网络平台,对畜牧良种补贴项目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确保增产作用持续发挥。

2.5加快畜牧业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都兰牧业产业化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散而小、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粗放、农牧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一现状都兰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加快畜牧产业升级,提升产平附加值,都兰县要制定了扶持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2)建立柴达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加快建立柴达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加强多部门的协调配合等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常。提升了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了牧业产业化进程。

2.6大力发展牧区草原产业,提高草原生产力

(1)要树立以草为基,以草兴牧,以草富民的理念,高度重视保护和改善草原植被,对草原退化的情况应及早观测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人工草场的建设力度,实现天然草场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2)建立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以草定畜等相关规定,有效防止天然草原的退化和沙漠化。

2.7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主导产业

(1)处理解决好目前小企业与建立龙头企业的关系,扶持一批有实力、重信誉、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形成示范效应,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环节。

(2)建立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通过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的模式和途径,切实解决好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明确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市场化运作模式,重点培植主导产业,建立生态畜牧业的支撑保护体系,促进牧业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

2.8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建立健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灵活、高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于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

(1)加强“五个体系”:健全和完善良种推广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疫病防治体系、草原监督管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

(2)建立健全动物标识和疫病追朔体系,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和防疫网络建设,认真开展草原动态监测工作,加强草原鼠虫害和毒草的防治力度;加强动物检疫和监督工作,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力度。

(3)深入推进“百村”科技示范村工程,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协调好培训基地、专业技术人才、设备器材、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大力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为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9加强劳动者素质教育,培育新型牧民

牧民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体,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进程。

(1)加强专业知识教育。通过各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形式,逐步建立起以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主体,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形式相结合,以及与多渠道、多层次、网络化的培训体系和知识传播体系相结合,培养一批较高水平的牧区基层干部队伍和牧民技术员队伍,普遍提高农牧民素质。

(2)重视科技下乡。要充分运用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等活动,搭建社会化农村牧区科普服务平台,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技知识,转变牧民的思想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接受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新型农牧业。

生态畜牧业篇(8)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13-01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纯牧业县。玛曲县将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定为第一产业中的首位产业,将其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县政府的带领,不断推进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为了促进全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各乡镇配备了强有力的“三位一体”包村工作组,并且签订责任书。在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不断对其进行投资,解决了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能够发展的更好为目的,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它独特的地理环境,由于它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天然草地面积达133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288万亩,被誉为“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这为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除了草地资源以外,玛曲县还有丰富的畜种资源(牦牛、藏羊、河曲马和藏獒)、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如“黄河第一弯”、“黄河首曲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赛马大会”、“牦牛、藏羊和藏獒展示评比大赛”等,丰富的资源给玛曲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为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提供了经济基础。

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最后一个优势就是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县政府的支持,使得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更加顺利的发展起来,并且在县政府的帮助下能够有效的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存在的不足

依靠各种优势,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较为顺利,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生态畜牧业的高原特色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品牌优势、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等方面,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玛曲县的高原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三、促进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建议

要想加快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要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将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关的建议。

1.发展产业的品牌优势

玛曲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原特色,玛曲县的畜牧业不仅是生态型的而且具有高原特色。玛曲县可以通过旅游业来进行宣传,突出高原特色和生态的品牌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玛曲县畜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努力打造高原特色的品牌,并且玛曲县的畜牧业可以开发出一些与高原特色有关的系列产品,开展品牌创建的活动,争取创造出一个驰名商标,不断开发出特色畜产品,开拓特色畜产品市场。当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的时候,玛曲县出产的畜牧业产品将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这将有利于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2.延伸畜牧业的产业链条

玛曲县的畜牧业以养殖牦牛、欧拉羊和河曲马为主,主要是以出产大量的牛羊肉为主,但是并没有完全彻底的开发出它的潜在资源,所以要想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能够发展的更好,可以牢牢把握住生态循环的主题,最大限度的开发出已有产业的发展资源,延伸该畜牧业的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各种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链接作用,使得高原特色的生态畜产品品牌的生产效益越来越高,品牌越来越响。

3.政府加大支持

虽然在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提供了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帮助,但是仍需要对畜牧业的发展有更大的支持。例如继续加大第一产业首位产业专项资金投入、引进高学历高能力畜牧人才、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站建设等;另外,还需加大各乡镇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提升,从基础上增加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应加大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从而提升牧户的科学养殖技术和能力,也能够使得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能够规范化生产发展,从长远角度上看,这是非常有利的。

4.疫病防控及畜产品安全

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动物的疫病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旦动物出现疫病,就会给整个产业的生产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动物的养殖过程中要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控并重”的方针,重点要抓好一些易发病、易传染、伤害性大的动物疫病,例如口蹄疫、炭疽等,要为确保畜产品的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保证畜产品安全,应尽快完善县、乡两级畜产品安全检测机构,全面推进“三品一标”申报工作,强化各个环节的安全监测,从而达到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

四、总结

玛曲县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凭借其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不断的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发展畜牧业较好的区域之一。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到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促进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相信玛曲县的畜牧业在未来将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生态畜牧业篇(9)

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是实现我市畜牧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的途径,也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改善生态环境,适应农业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新型畜牧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途径、新举措。?

1 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规模化程度不高。蒙自市属于典型的山区和坝区,农户分散居住,受历史和环境的影响自给自足的饲养生产方式依旧占主导地位,散养饲养方式较为普遍,全区规模养殖场饲养量在整个地区所占比重很小,经济效益不高。?

养殖水平不高。整个地区饲养户文化程度不高,对新事物、新饲养方式接受能力差,对良种和饲养方式有抵触,导致饲养生产发展缓慢、饲养方式落实,牲畜产出率低、畜禽个体生产性能低、饲养回报率不高,从而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畜牧经济的发展。?

产业化发展缓慢。受地区规模养殖比重不高,集约化程度低等影响致使我区畜牧业发展生产发展速度缓慢、生产能力低、存栏量不高。同时受地区畜牧业发展程度的影响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滞后性,畜牧龙头企业少,缺少主导品牌,无带动畜牧经济的能力;农民合作化组织程度不高,整个市场系统不健全,本地无特色品牌,无市场竞争优势,无畜牧产业链,严重制约着生态畜牧产业的发展。?

畜牧基础设施薄弱。基层良种培育繁育体系设备、设施陈旧落后简陋,跟整个畜牧业发展程度发展不相配,动物检疫防疫体系和装备设施落后不完善、不能有效的对重大疾病进行预防与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缺少必备的设备与体系。?

2 建议与策略?

做好组织领导,促进现代化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领导的重视是保障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建立确保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政府分管领导总负责,主管部门领导抓落实,切实把我市生态畜牧产业做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全面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实现市、县、乡领导包点包村制度和部门帮扶制度;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作为当地重要的战略性发展目标来抓,把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纳入当地畜牧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选育优良品种,适度规模养殖。根据当地的实际积极培育符合当地生产和饲养要求的地方优良品种。通过引进新品种或杂交品种提高当地畜牧生产的优良品种。在引起新品种时要通过当地的主管部门的审核与批准,同时畜禽品种质量必须符合当地、企业引种标准。?

为保障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必须保持畜禽养殖(小区)饲养适度规模的方针,一般生猪饲养场年出栏保持在500头、肉禽类饲养场1万只,蛋鸡存栏2000只、奶牛存栏100头即可。?

生态畜牧业篇(10)

关键词:

海西州;生态畜牧业

青海省海西州处于柴达木盆地,海拔在3000米以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承载力低,很多地区是是在生命极限生长地带,一经破坏,很难修复。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普遍滞后。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处在恶性循环之中。

一、青海省海西州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的历史进程。

从1978年开始,青海省在农村和牧区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畜群承包责任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农牧区双层经营体制。此后,在农牧区有进行了体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牧区生产力,调动了农牧区群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充分利用我省的独特的气候特点。

(二)青海省海西州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独特优势。

海西州全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蒙古、藏、回等多民族聚集的自治州,全州拥有970万公顷的草地资源,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890万公顷,是以牧为主的民族聚集地。

(三)青海省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开展现状。

海西州已设立了十一个生态畜牧业试验试点和编制完成了几个牧业村生态畜牧业建设方案并已通过审核,其中试点有一个省级试点,十个州级试点。省级试点设立在海西州乌兰县茶卡镇巴里河滩村,其已率先计划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实施了牲畜出栏减畜的方案,出栏减畜的目的在于使草畜得到平衡达到草畜平衡,对保护草原生态和草原畜牧业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地政府也努力积极的为出栏减畜的顺利实施营造环境并制定出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

二、青海省海西州草原生态畜牧业开展中的问题分析

海西州草原生态畜牧业要得到顺利进行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转型难度大。

海西州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其中蒙古族、藏族为主要生产者,这些牧民祖祖辈辈都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因此对现今提倡的生态畜牧业并不能完全接受。

(二)基础设施落后。

近几年青海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经济还是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成为制约当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使得当地牧民不能完全投入到此项目中。

(三)制度不健全。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作为约束条件,生态畜牧业对海西州来说是一项最具挑战性和最严峻的工作,但海西州在开展生态畜牧业这一项重要工作时,相应的条例、法规制定的不够全面也不够新。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它对人们起到一种约束作用,同时制度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海西州的独特地域条件对制度的完善和更新提出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

三、青海省海西州草原生态畜牧业问题对策研究

如何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即能加快经济发挥在那,又能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二者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青海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以下就是笔者的几点对策分析:

(一)结合实际开展宣传教育。

结合海西州人文与地理的实际进行生态畜牧业宣传教育是这项工程的第一步。首先,对牧民群众进行专业培训,使牧民们了解掌握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各项内容,使他们明白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达到现今社会的要求;其次,选出较为优秀的人员,组织他们去生态畜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学习更好的科学方法和亲身体验;最后,邀请有关生态畜牧业的专家,为牧民群众授课,从而提高牧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快向生态畜牧业转型速度。

(二)产业结构调整。

海西州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和部级风景区,但由于宣传和开发不到位导致旅游业在近几年都得不到发展。因此海西州应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牧民群众自主创业,创办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情园,这即能是劳动力得到分散更重要的是牧民群众可以完成自我转型。

(三)制度建设。

适时制定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开展条例、草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保证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随之就要开展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既要面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又要针对决策层领导,增强决策者的法制观念;同时,还要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树立依法行事的观念。畜牧业是青藏高原的传统产业,也是青海省海西州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草地生态系统是青海海西州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生态屏障。如何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相协调是当前以牧业为主的海西州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秀仁娜 单位:甘肃兰州西北民族大学

上一篇: 化工实习自我总结 下一篇: 化工安全实训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