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年终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5 13:20:53

供应年终总结

供应年终总结篇(1)

一、严格按操作及规程办事关;

二、严格注意保持工作用房的清洁卫生关;

三、严格把好回收各类物品的处理质量关;

供应年终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3004406

自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来,学术界围绕数量型中介目标适用性而展开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早在2001年学者夏斌和廖强就率先提出了货币供应量不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论断[1]。陈利平[2]、于慧君和邱长溶[3]等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应同时采用“一主一辅”两类中介目标,即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介目标,而将利率作为辅助中介目标,以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孙力军和黄波[4]、奚君羊和贺云松[5]等进一步研究发现,以货币供应量为代表的数量型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效果远低于价格型中介目标,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应该选用以利率为代表的价格型中介目标,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项卫星和李宏瑾[6]认为,数量型目标容易引发顺周期操作, 致使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最终加剧我国经济失衡。在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和汇率等价格变量具备敏感性的前提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已具备了向利率间接调控转型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自由度的不断提高,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无论在可控性、可测性以及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等方面都不同程度表现出弱化趋势,特别是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在灵活运用货币政策维护宏观经济目标的稳定中,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局限性日益显著。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从2011年4月开始公布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并将其作为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纳入到金融监控体系中,希望通过引入新的数量型中介变量,来改善和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然而,相对于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其他中介变量,社会融资总量是否更适合于充当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国内相关研究还非常少,仅有尹继志[7]、盛松成[8]等从理论上进行过探讨,并认为社会融资总量更合适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从实证角度来研究和揭示社会融资总量是否优于其他中介目标,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否能改善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这样的文献研究至今还未曾看到。鉴于此,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这一传统的分析工具,对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希望能够得出更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一、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社会融资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主要指非金融部门当年所获得的包括股票和债券在内的全部新增融资[9]。社会融资总量是否能够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取决于该变量能否被人民银行有效监测,能否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能否利用政策工具对其有效调控。

首先,社会融资总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较强。从社会融资总量与货币供应量的构成来看,货币供应量代表金融机构的总负债,主要是由现金和存款构成,这些资金中只有部分才能被实体经济所吸收和运用。社会融资总量代表实体经济获取的资金总量,是由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其他融资三部分构成。以社会融资总量所表示的资金已被实体经济充分吸收和运用,更能反映资金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因此理论上社会融资总量与CPI、GDP的相关性应当更强。考虑到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只公布了社会融资总量的月度和年度数据,为便于进行对比分析,可将社会融资总量月度数据按季度进行累加,得到累积社会融资总量,这样所得到的变量与广义、狭义货币供应量的数据类型完全相同。利用相关性检验发现,名义GDP与广义、狭义货币供应量,以及累积社会融资总量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5。同理,将上述变量按照同比方式进行指数化处理,以此来代表各变量的增长率,这样处理后所得到的变量在数据类型上将会与CPI、短期利率、汇率等变量保持一致。进一步做相关性分析后,可以得到CPI与短期利率、广义和狭义货币增速、累积社会融资总量增速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5,相关性检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社会融资总量与GDP的相关性最强。此外,与短期利率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相比较,虽然社会融资总量增速与CPI的相关系数较低,但由于相关系数大于05,说明社会融资总量与CPI依然存在显著相关性。

其次,社会融资总量的可测性相对较弱。与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相比较,社会融资总量的可测性较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融资总量包含的资金种类广泛且涉及的主体众多,从而会削弱数据测量的精确性。社会融资总量既包括企业发行的债券、股票,也包含各类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和其他融资,并且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的采集和测算是由多方主体共同完成,既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保监会,又涉及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这些因素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统计的精确性。二是随着直接融资和新型融资方式被实体经济广泛采用,并在融资方式中逐渐占据突出地位,社会融资总量的可测性也将不断降低。从目前来看,虽然实体经济通过直接融资和新型融资方式所筹集资金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但传统本外币贷款和委托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比重始终超过65%,依然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只要能对本外币贷款总额和委托贷款总额进行较为准确的监测,还是能够较为精确地测算出社会融资总量的规模。相比之下,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所包含的资金形式相对固定,因而其规模数量可以被中国人民银行更为准确地测量。

最后,中国人民银行可对社会融资总量实行有效控制。现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利用常规性、选择性、补充性工具对数量型中介目标进行调控。其中,常规性工具可采用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选择性工具可利用各类信用控制;补充性工具则包括信用配给、直接干预、窗口指导或道义劝告等措施。由于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只要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实现对信贷规模的控制,即可有效控制社会融资总量,同样的政策工具及其组合也能有效控制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

综上所述,同货币供应量相比较,虽然社会融资总量的可测性较差,但其与经济增长目标的相关性更强,与CPI也存在显著相关性,中国人民银行借助政策工具可以对其进行有效调控,因而社会融资总量满足充当中介目标的一般条件,适宜作为数量型中介目标。

二、数据的选择与模型的构建

为评估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介目标能否相对改善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可选择数据易于采集的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短期利率、汇率作为对照比较的中介目标,选择基础货币、隔夜拆借利率及银行信贷规模作为对应的操作目标变量。在最终目标的选择上,可以利用GDP增速和CPI作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目标的替代指标。按照是否属于数量型指标这一标准,对各变量进行分类,同时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对每类变量进行研究发现,在三个滞后期以内和10%显著性水平上,同类型的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存在因果关系,同类型的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也存在因果关系,表明数据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因果联系。

但是,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时发现,部分变量在模型中出现的次序发生调整后,会对模型的最终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为此,可以增加约束条件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即SVAR模型以消除此类隐患,SVAR模型的具体形式可以表示为: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其货币政策含义

根据S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可分别考察操作目标对中介目标的影响,以及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的影响,确定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之间的最优组合方式,并据此判断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否优于其他变量。

1实证分析结果

首先,分别将各操作目标作为冲击变量,将各中介目标作为响应变量,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一是银行信贷规模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二是隔夜拆借利率对短期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三是基础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利用方差分解发现,银行信贷规模增速对社会融资总量预测误差方差变动的平均贡献最大;隔夜拆借利率对短期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预测误差方差变动的平均贡献最大;基础货币增速对人民币汇率预测误差方差变动的平均贡献最大,方差分解结果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完全一致,各中介目标变量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情况如表2所示。

其次,将中介目标作为冲击变量,将最终目标作为响应变量,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一是同社会融资总量相比较,短期利率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对CPI的影响更加显著。二是所有中介目标均能对GDP产生显著的影响,但短期利率的作用更加突出。利用方差分解进一步发现,在CPI预测误差方差的变动中,短期利率的平均贡献最大;在GDP预测误差方差的变动中,短期利率的平均贡献最大。方差分解的结果与脉冲响应分析一致,CPI与GDP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情况如表3所示。

2货币政策含义

首先,单纯从操作目标对数量型中介目标的影响来看,银行信贷规模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调节能力更强,隔夜拆借利率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更加显著,这种差异性取决于社会融资总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资金构成。社会融资总量的构成主体是信贷资金和直接融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实体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刚性,对利率的敏感性较弱,因而信贷规模变动对其影响就会更加有效;对广义货币供应量而言,其资金构成主体是各类存款,这些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相对较强,因而利率变动对其影响也就会相对更大。

其次,单纯从数量型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效果来看,社会融资总量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对GDP的影响力度接近,但广义货币供应量对CPI的调控能力要比社会融资总量更有效。社会融资总量所代表的资金可全部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规模越大或增长速度越快,代表本国实体经济发展更为活跃,国内有效需求以及对外净出口增长也就相对更快,因而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就会更加明显。同社会融资总量相比,广义货币供应量所包含的资金形式也能发挥同样的效果,但在资金注入的规模上相对更多,因而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就相对更大。与此同时,社会融资总量增加以后能够改善本国市场的供给水平,对抑制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价格水平的变动主要受货币供给所引起的需求变动影响,因此社会融资总量对CPI的影响就相对较弱,广义货币供应量对CPI的影响相对就更强。

最后,从数量型及价格型目标变量的作用效果来看,价格型目标变量的总体表现要优于数量型目标变量。其中,在操作目标中,隔夜拆借利率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短期利率的调控能力最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作用虽然不及银行信贷规模,但总体表现也非常突出;在中介目标中,短期利率对GDP与CPI的影响效果全面优于社会融资总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若利率能与汇率实现联动,其影响能力还会进一步增强。

四、最优货币政策操作选择

为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中国人民银行应根据操作目标对中介目标的影响效果,以及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效果,确定最优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

首先,倘若中国人民银行只选用数量型变量来实现最终目标,应选择银行信贷规模作为操作目标,同时选择以社会融资总量为主导,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为辅助的中介目标,这样的操作组合所表现出的执行效果相对更优。从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可综合运用政策工具或窗口指导对银行信贷规模进行有效调控,以此来引导社会融资总量与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最终实现对GDP和CPI的调节。考虑到银行信贷规模对社会融资总量变动的贡献为47%,而社会融资总量对GDP变动的贡献为98%,因此,通过银行信贷规模调节社会融资总量,最终对GDP施加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为46%。相比之下,依靠信贷规模来调节广义货币供应量,最终对GDP施加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仅为1%,显然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主要的数量型中介目标,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更加有利。同理,通过银行信贷规模来调节社会融资总量,最终对CPI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为08%,而通过银行信贷规模来调节广义货币供应量,最终对CPI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为065%,从权重对比来看,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主要中介目标的效果更优。但是,也应看到将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辅助中介目标时,会进一步强化操作组合的执行效果,使操作组合对GDP的影响权重扩大到56%,对CPI的影响权重扩大到15%。

其次,中国倘若人民银行只选用价格型变量来实现最终目标,应选择隔夜拆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同时选择以市场短期利率为主导,以汇率为辅助的中介目标,这种操作组合效果更优。从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可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或实行直接管制来改变隔夜拆借利率,并以此来调整市场短期利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最终实现对GDP和CPI的调节。考虑到隔夜拆借利率对市场短期利率变动的贡献为603%,短期利率对GDP的贡献为146%,因此,通过隔夜拆借利率调节市场短期利率,最终能对GDP施加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为88%,同时,借助于隔夜拆借利率来影响人民币汇率调整预期,最终对GDP施加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约为01%,显然将市场短期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对GDP的调节效果更好,但是若将汇率作为辅助中介目标,将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通过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操作组合对GDP的总体影响权重将达到9%。此外,通过隔夜拆借利率来调节市场短期利率,对CPI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为303%,通过隔夜拆借利率调节人民币汇率,最终对CPI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为003%,显然在实现物价稳定目标时,短期利率更适合作为中介目标,但若将汇率作为辅助目标,能够进一步增强对CPI的调节效果,使操作组合对CPI的总体影响权重进一步增加。

最后,倘若中国人民银行同时选择数量型和价格型变量来实现最终目标,在国内利率和汇率还未彻底实现市场化的现阶段,在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选择上,应遵循数量型变量为主导,价格型变量为辅助的原则。其中,在操作目标的选择上,应将银行信贷规模最为主要变量,将隔夜拆借利率作为辅助变量;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应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主要变量,将短期利率作为辅助变量。从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这样的操作组合对GDP所施加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将提高到13%,对CPI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将达到32%,因而是当前最优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

五、主要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对社会融资总量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SVAR模型,对能够作为操作目标及中介目标的相关变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社会融资总量适宜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虽然社会融资总量的可测性相对较差,但其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并且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规模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因此社会融资总量满足充当中介目标的一般条件。

第二,社会融资总量对最终目标的影响要比广义货币供应量更加显著。在银行信贷规模作为操作目标的前提下,当社会融资总量充当中介目标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要远超广义货币供应量,对实现物价稳定所发挥出的作用也略微高于广义货币供应量。

第三,价格型变量的总体表现要优于数量型变量。在操作目标中,隔夜拆借利率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短期利率的调控能力最强,虽然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影响效果不及银行信贷规模,但总体表现也非常显著;在中介目标中,短期利率对GDP与CPI的影响要全面优于社会融资总量与广义货币供应量,若短期利率与汇率联动,对最终目标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增强。

第四,现阶段,由于国内利率、汇率还未彻底实现市场化,因此在最优货币政策操作的选择上,应推行数量型变量为主导,价格型变量为辅助的组合方式。在操作目标的选择上,应将银行信贷规模作为主要变量,将隔夜拆借利率作为辅助变量;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应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主要变量,将短期利率作为辅助变量。

但是,随着直接融资方式在实体经济中推广,以社会融资总量为代表的数量型中介变量的可控性、可测性以及对最终目标的影响也将不断降低。因而,我国应在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逐步将价格型变量作为主要的操作和中介目标,促进利率与汇率实现联动,以便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

参考文献:

[1] 夏斌,廖强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 经济研究, 2001,(8):33-43

[2] 陈利平 货币存量中介目标规则下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率的理论分析[J] 金融研究, 2006,(10):37-47

[3] 于慧君,邱长溶 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研究[J] 经济经纬, 2007,(6):134-136

[4] 孙力军,黄波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动态关系——基于2001—2008年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9):95-102

[5] 奚君羊,贺云松 中国货币政策的福利损失及中介目标的选择——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分析[J] 财经研究, 2010,(2):89-98

[6] 项卫星,李宏瑾我国中央银行数量型货币调控面临的挑战与转型方向[J]国际金融研究,2010,(7):20-28

供应年终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F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94-03

一、引言

基础设施作为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基础设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只包含提供物质条件、工程设施和有形资产的部门和行业,而广义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基础设施,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无形资产的部分。根据我国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划分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狭义的基础设施,即主要包括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运输邮电业。

我国利用投入产出表对行业关系进行的研究比较多,但将基础设施部门分离开进行的研究比较少。顾海滨利用1987―1990―1992年系列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对中国产业经济动态做了比较全面的揭示,文献所构建的指标清晰地反映出了各行业之间的联系[1]。李万茂也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行了预测[2]。笔者将从中借鉴部分研究方法,结合1995年、1997年和2000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基础设施部门与全行业的经济联系进行动态的对比分析。

二、1995年、1997年、200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比较分析

以国家统计局出版的1995年、1997年和2000年投入产出表为依据,对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运输邮电业的动态经济依存关系和动态经济结构进行分析。

(一)产业依存关系

在社会经济的循环运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利用投入产出表可以对这种依存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1.产业直接依存关系

(1)综合直接消耗系数a■=■a■(其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j部门对所有部门的直接依存关系。a■的值越大,说明直接依存关系越密切,且物质消耗程度和资金密集程度越高。根据三个年度投入产出表的对比可以看出,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运输邮电业与所有部门的直接依存关系数值比较小,这是由于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很强,多是以间接供应的方式服务于其他行业。且这两个部门在三个年度的直接消耗系数都有少量的增长,表明物质消耗程度和资金密集程度都有所提高。

(2)混合直接消耗系数a■=■a■反映一个部门生产对全社会各部门生产的直接感应程度,即各行业直接消耗系数的中间使用合计。a■越小,感应度越强。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与运输邮电业在全行业中的混合直接消耗系数都比较小,表明直接感应程度比较强。其中,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的系数值在2000年有很明显的提升,表明随着该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的“瓶颈”地位有所改善,对其他部门的供给程度大大提高。运输邮电业的发展在这三年中的变化并不大,到2000年,该行业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有所缓解,但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产业完全依存关系

(1)影响力系数Fi=■■■/■■■■(j=1、2……n)是在完全需要系数■■基础上构建的指标,其中■■■表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中第j列之和,■■■■■表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列和的均值。影响力系数Fj表示第j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拉动波及程度。当Fj>1时,表示j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Fj=1时,表示影响程度等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Fj

(2)感应度系数Ei=■■■/■■■■■(i=1、2……n)表示第i部门对各部门生产的供给推动程度。其中■■■表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的■中第i行的和。当Ei1时,表示感应程度低于全社会平均感应程度。1995年、1997年和2000年,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部门分别为10个,9个,8个。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运输邮电业的感应程度都高于全社会的平均水平(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在2000年的感应度系数略大于1),表明这两个部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处于关键地位,对各部门生产的供给推动作用比较大,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其中,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的感应度系数上升非常显著,表明该行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已经基本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运输邮电业的感应程度在三年中基本持平,只是在2000年有很小的下降,但其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所制约。

(3)方差系数D■=σ■/■■是衡量j部门是否与几个特定部门关系密切的指标。式中σj是完全消耗系数B中第j列的标准差,■■是B中第j列数据的均值。如果D■的值比较高,说明该产业的连带作用集中于少数几个部门;D■比较低,则表明该产业平均作用于其他所有部门。对基础设施部门的方差系数分析可以看出(表1),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对各部门的供应越来越集中于一些重要的部门,而运输邮电业的服务供给趋于分散。

(二)产业结构分析

1.生产结构分析

(1)产品部门结构分析:各部门产品总量占总产品的比重x■/■x■可以反映社会产品结构。根据三个年度的产品部门结构,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的产品比重上升很快(表2),其产品在全行业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运输邮电业的产品比重也呈明显的上升势态,结合1987年、1990年、1992年的同指标,运输邮电业的产品比重6个年度以来一直是上升的,这说明我国运输邮电业提供的第三产业发展有相当大的市场和潜力。

(2)产品去向结构分析:社会总产品中可以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其中,最终产品又可以根据其去向分为消费服务和累计服务。当不考虑进口和其他情况时,有公式:X=■(W+K);Xw=■W;Xk=■K。其中,Xw为消费服务的社会总产品列向量;Xk为积累服务的社会总产品列向量;W、K分别为消费和积累列向量。根据三个年度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的最终产品消费部分的比重总体上是有所减少(表3),可见该部门的积累(投资)部分略有提高。运输邮电业参照1992年的消费部分,最终产品消费部分的比重有很大的提高。这表明现阶段运输邮电业作为服务业的部分发展非常迅速,而积累部分的比重有所下降,这一调整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

2.分配结构分析

(1)中间产品的分配结构分析

第Ⅰ列的数据为各部门中间产品合计与全行业中间产品总量的比值(表4),从需求的角度反映了各部门对全社会生产的依赖程度。在这一大列中,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和运输邮电业的比重都比较低,说明对这两个行业的需求都比较低,但是,从三个年度的动态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个行业的比重在不断的增加。

第Ⅱ列的数据为各部门中间投入合计与全行业中间产品总量的比值,这一比值从供给的角度反映了各个部门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三个年度的动态数据显示,从供给的角度,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与运输邮电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为我国各部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

(2)最终产品分配结构分析

最终产品的分配去向有消费和积累,其中,消费又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与运输邮电业的政府消费都为零,只考察居民消费中这两个部门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分配。从表中可以看出(表5),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的消费比重有所提高,而且其最终产品基本全部用于消费,无积累部分。由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镇居民对电力、蒸汽、热水的消费成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已经占到总居民消费的2/3以上。运输邮电业在考虑1987年、1990年和1992年的消费部分,总体上消费比例是增加了,同时,城镇居民对运输邮电业的消费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在运输邮电业的积累中,固定资产的积累部分比例很高,且浮动很大,甚至1992年和2000年超过了100%,而该部门的流动资产部分积累过小,且一直不稳定,表明该部门的投资一直比较紧张,使之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分配中始终没有稳定的比例。

三、基本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基础设施部门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与运输邮电业对固定资产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部门,而对于劳动投入的依赖程度并不大。同时,基础设施部门的技术进步比较缓慢。

第二,从全行业来看,基础设施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略低于平均水平,但其对全行业生产的保障程度是无法替代的,基础设施部门的投入能够引致全社会总产出的大量增加。

第三,从发展趋势能够看出,基础设施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各部门生产的波及影响程度显著增强。

第四,与运输邮电业相比,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近几年有更快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瓶颈”地位大大缓解。运输邮电业虽然也有快速发展,但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两部门对建筑业的发展有很大推动。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部门的发展相当迅速,大规模的投资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使其长期抑制我国经济运行的程度有所缓解。与此同时,要使我国各产业部门协调运行,应把握好基础设施部门投入产出的动态趋势,与直接生产部门均衡投入,提高基础设施部门的产出效率和服务效率,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万茂.关于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应用简析[J].统计研究,1999,(5):45-48.

[2] 唐建新,杨军.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供应年终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20)04-0107-10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

〔作者简介〕周晓波,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璋,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一、引言

得益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技术引进”,我国充分利用自身“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40年间的GDP总量增长达30多倍(1978-2017年),实际GDP年均增速9.5%,为同期发达国家增速的3倍左右,迅速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超越,其经济成果举世瞩目(林毅夫等,2005;刘小鲁,2011)。①但是也因为“技术引进”模式,使得我国生产力增长和结构演变始终受到国际产业转移和引进技术等外部因素的强烈影响,生产力增长和结构演变呈现出一种非“自然”的“强制进化”过程,生产力的各个构成主体间具有多时代生产力共存的多元结构状态,被抽象表述为“生产力非均衡结构”或“生产力多元结构”(陈璋,1990)。②

所谓“生产力一元结构”显然是一个与“生产力多元结构”相对应的概念,所描述的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生产力结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产力差异仅表现为同时代生产力在各个构成主体间的分布,所反映的生产力结构演变和宏观经济问题具有历时性和单一性。西方经济学中的总量分析框架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而“生产力多元结构”所描述的多时代生产力共存现象,也决定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的生产力结构演变和宏观经济问题具有共时性和复杂性,且与“生产力一元结构”具有本质的不同。“生产力多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特征形成的客观基础和最基本原因,其存在破坏了西方经济学总量分析框架的一系列假设条件,使总量框架在分析我国宏观经济问题尤其是结构性问题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并且分析结论常与现实相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结构性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演变的基本逻辑

“生产力一元结构”和陈璋早年提出的“生产力多元结构”分别对应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从长期看,两种结构下的宏观经济特征具有重大的差异。“生产力一元结构”下的宏观经济主要特征:(1)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方式主要是原发式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创新研究发明等)始终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2)生产力结构(区域、部门、行业等)相对平衡地演变(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水平);(3)宏观经济问题通常表现为总量问题,或为供给侧的总供给问题,或为需求侧的总需求问题,其复杂性相对简单。总之,“生产力一元结构”下的宏观经济特征及其问题的产生主要由原发式技术进步方式决定,同时在“生产力一元结构”下市场机制调节均衡的有效性也更为明显。“生产力多元结构”下的宏观经济主要特征:(1)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方式主要是引进式技术进步,各种引进技术方式(购买设备、专利、合股、独资投资等)是其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动力,投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生产力结构(区域、部门、行业等)长期处于一种不平衡演变状态(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水平);(3)宏观经济问题通常表现为结构性问题,即一方面表现为供给侧问题,另一方面也表现为需求侧问题,两侧问题交织在一起,其复杂性非常突出。总之,“生产力多元结构”下的宏观经济特征及问题的产生主要由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决定,同时在“生产力多元结构”下不仅市场机制调节均衡的有效性受到限制,而且加速了市场的非均衡演变。

所以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的差异背后体现的是不同的经济理论与分析路径。总量分析适合“生产力一元结构”的宏观经济问题,即将宏观经济问题归结为供给侧或者需求侧的问题,注重的是整体经济中某一侧问题的总量分析,其复杂性相对简单。而结构分析关注的是宏观经济的整体结构,即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表现为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的问题,所以表现形式也更为复杂,必須同时分析供给侧结构和需求侧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既包括整体也包括局部。

“生产力多元结构”的形成根源于我国实行的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研究经济结构演变不能不谈技术进步。从要素偏向角度,技术进步可以分为资本体现式和非体现式:非体现式技术进步也称为外生技术进步,是一种中性技术进步,能够同比例提高所有要素的生产率,原发式技术进步便属于这种方式;而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则是非中性的技术进步,是一种融合于物质资本投资过程中,通过使用新设备、新软件等方式实现的技术进步,引进技术属于典型的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这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式(Howitt等,1998;Felipe,1999;Gordon,2000;王林辉等,2012)。③我们认为,从结构意义上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问题实际上是在这种技术进步方式下积累的结构性问题。

1.引进技术阶段总供给的结构演变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一般观点,从长期看,总供给结构决定总需求结构,所以探讨我国数十年来的宏观经济结构演变应从总供给结构演变开始,这也意味着整个宏观经济结构演变是从大规模引进式技术进步(国际产业转移)开始的。

引进式技术进步必然直接影响部门间的供给结构,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实质即国际产业转移。在顺序上,一般呈现为优先转移发达国家的落后产能,所谓“落后”是对发达国家而言的,对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而言则是“先进”产能,这一阶段通过购买设备、专利、合股、独资投资等具体形式完成相关产业(链)的技术引进,相关部门的生产力水平由此快速提高,部门收入也以快于其他部门的速度迅速增长,所增长的收入再被投入新一轮技术引进中。如此循环持续直到该部门的引进技术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引进速度越快,经济增长越快,但由于产业的增长不是“自然”的,导致引进技术部门和非引进技术部门间的发展不平衡(包括收入、规模等)。长期的引进式技术进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向适应外部需求结构的方向发展,这是在外部需求下降时产能过剩伴随结构性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从收入结构看,引进式技术进步会导致部门内以及部门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的收入取决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引进技术过程中,资本积累伴随着技术进步,新增机器、设备和软件等提高了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相对于非引进技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提高较慢;同时改革开放早期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也压制了工资水平的提高,而引进技术部门内部资本报酬比例不断提高,使部门内的收入差距扩大;另一方面,引进技术部门和非引进技术部门间技术水平差距的扩大也导致部门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从而使整体的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Bartel等,1997;张莉等,2012;陈宇峰等,2013;Paz,2014;周云波,2017)。④

2.引进技术阶段总需求的结构演变

传统经济理论中常有“三辆马车”的说法,即经济增长是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共同拉动的。但在引进技术模式下,实际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投资和净出口。国际产业转移的本质是发达国家需求和生产的分离,需求仍然保留在发达国家内部,生产环节则逐步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体,其出口必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转移发生的初期,接受转移的发展中国家普遍生产能力低下,为满足大量出口订单,需要扩大投资(资本形成),增强国内的生产能力,这带动国内市场也形成新的需求,导致最终需求比重中的投资和净出口比重上升,而这种上升会随着技术引进步伐的变化在不同部门的最终需求结构中产生相应的变化。

由于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的投资(进出口)对经济同时具有供给和需求的二重性,西方经济学中的总供给、总需求概念实际上并不完全适用后发国家。其中,投资的需求属性是指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与西方经济学中的相关含义相同;而投资的供给属性指能够通过投资实现引进式技术进步。在引进技术条件下,投资是技术的物质投射,先进技术融合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过程中,通过先进设备、先进软件的使用即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陈璋等,2016;周晓波等,2019)。⑤我国过去数十年需求侧管理的实质是寻求供给侧的技术进步与生产力提高(引进技术),这种情形下形成的供给结构具有适应外部需求结构的特点。正是因为投资的二重性,供给侧问题和需求侧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复杂性的重要体现。

3.投资的“二重性”是引进技术阶段宏观经济结构演变的核心

在引进技术条件下,投资的二重性是联系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的枢纽,理解了我国宏观经济投资概念的新含义,才能形成解释引进技术时期我国宏观经济结构演变的基本逻辑。在西方经济学中,投资是总需求的部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从需求侧的投资开始的。而在我们过去的研究中,投资不仅是需求侧问题更是供给侧问题。因为引进式技术进步,导致投资的高速增长不仅对总需求产生影响,更对总供给产生了影响。投资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即意味着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实际上是供给侧的核心部分,我国技术水平的快速进步恰恰是投资高速增长引起的。因此与经典理论不同的是,我国的投资同时影响了需求和供给,使总需求和总供给问题总是纠缠在一起,这种特殊性也是形成宏观经济结构性特征的基本原因(結构性概念的核心是整体性)。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侧和供给侧概念及其理论难以解释我国的宏观经济结构性问题。

从基本理论的维度,投资的供给属性包含国家发展战略和引进式技术进步的双重含义。改革开放战略的确立和改革带来的思想解放为引进式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利的可大规模投资的环境,而投资与引进技术结合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正是国家发展战略和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大规模投资的持续高增长,进而形成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安排下,我国形成了以东南部沿海地区为重心的改革开放先行区,通过大规模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引入技术和固定资本,在形成大规模需求的同时,跨越式地提高了我国的生产技术(引进式技术进步,尤其是工业化产品技术),产品供给能力迅速提高,并通过出口及国内市场得以消化。这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原因,也是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但这种模式并非无代价。引进式技术进步在各部门、地区、行业间的不均匀分布导致了不同部门、地区、行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收入差距扩大影响需求结构,导致消费不足,经济增长不得不依赖投资和出口(以及引进技术),而这又反作用于供给结构。

4.后引进技术阶段的宏观经济结构演变

总供给结构和总需求结构之间这种相互影响持续循环直至技术水平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引进技术开始遇到“阻力”为止。一些学者测算,这一时间点我国大约出现在2007年前后(方福前等,2016;周晓波等,2018)。⑥此时GDP增速下滑,经济结构演变迎来拐点,本文将这一时点以后称为“后引进技术阶段”。在后引进技术阶段,我国已经完成了发达国家除核心技术以外的大部分生产技术的引进,发达国家为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必然不会再轻易出售核心前沿技术,大规模引进技术变得不可持续,引进式技术进步的速度开始下降。

引进技术速度减慢的背后是投资二重性的减弱,即投资供给属性减弱。供给侧,直接导致资本边际产品价值迅速下降,资本报酬占比进而开始下降,全社会劳动报酬占比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扭转。同时,引进技术部门的技术进步速度下降导致不同部门间的GDP增速差距相对减缓,总体上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得到改善。但由于这种改善主要通过资本报酬率的降低实现,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社会总收入(收入法GDP)增速下降。需求侧,引进技术速度减慢的另一面是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减慢,导致出口和投资增速下降,但得益于收入分配结构的持续改善,最终消费的增速相对更快,出口和投资占比不断下降,最终消费占比不断上升。虽然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导致最终消费的相对增速上升,仍不足以抵消投资和净出口增速的下降,以及投资供给属性减弱带来的由绝对收入增速下降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总支出(支出法GDP)的增速也会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时期通过引进技术构造的供给结构是在满足外部需求下形成的,一旦外部需求不足,出现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特殊现象便在所难免。

二、总供给结构与总需求结构的基本分析工具

表1是一张一般形式的投入产出表,我们利用这张表说明投入产出表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构性,在此基础上,将其改造为总供给结构与总需求结构的基本分析工具。

根据上述计算过程便可编制一张新表,这种基于原始投入产出编制的表被称为投入产出二阶段表(刘起运,2004)⑧,我们将这一二阶段表命名为“总需求-总供给结构表”,下文简称“结构表”。

将上述结果写成表格形式便得到总需求-总供给的二阶段结构表,以下简称为“二阶段结构表”。

与一般投入产出表的区别在于,表2和表3均以增加值形式表示经济联系,并直接建立了总需求结构和总供给结构之间的关系,将生产技术结构隐含其中。其中,表2侧重于反映多部门间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的关系,表3侧重于反映各部门内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的关系。这两张表是对投入产出表的拓展,其意义在于为研究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的平衡关系提供一种新的分析工具。

三、我国宏观经济结构演变的事实梳理

前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之间的相互演变关系,并给出了几条基本结论,下面先对有关结论进行验证,继而运用本文的结构性分析框架进一步展开研究。

1.数据说明

本文编制“结构表”和“二阶段结构表”采用的数据来源于WIOD最新公布的数据(2000-2014年),在对投入产出表的相关部门进行合并基础上,运用前文所述的编表方法并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分别编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其他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六部门的“结构表”与“二阶段结构表”。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分类以国家统计局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为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按此标准,房地产业不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与一般的国际分类不同;其他第二产业具体指电力、燃气和水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如无特殊说明,在后续的实证分析中,所有部门结构分析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本文所编制的六部门“结构表”与“二阶段结构表”并经进一步计算整理。

其他总量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主,具体包括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占比、投资与净出口占比,以及基尼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时间段则与“结构表”及“二阶段结构表”保持一致。由于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2000-2002年的基尼系数,本文使用胡志军(2012)估计的未经价格调整的总体基尼系数做补充。⑨由于我国收入法GDP核算中不仅包括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营业盈余),还包括固定资本折旧和生产税净额,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后才能分为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为方便起见,直接使用WIOD社会经济账户(SocioEconomicAccounts,SEA)中已处理好的收入法GDP数据。

根据方福前等(2016)和周晓波等(2018)学者的测算,我国在2007年前后引进式技术进步的速度达到顶点,此后逐步衰减,因此,时间段的划分上可以认为2007年及以前为引进技术阶段,2008年及以后为后引进技术阶段。

2.部门结构演变

根据本文的计算结果,我们发现在引进技术阶段,重工业部门的最终需求对各部门经济拉动的作用最明显,由重工業部门最终需求拉动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其他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的供给分别增长了293%、304%、375%、354%、326%和431%,在各部门总供给中的比例分别上升了2.22%、1.69%、4.96%、0.65%、1.26%和0.78%,且自身名义GDP增长117%,在六个部门中排名第二,由此可以看出,重工业部门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引进技术部门。六个部门中,农业部门的最终需求对其他部门供给的拉动作用最低,自身名义GDP的增长率仅52%,远低于其他部门,是典型的非引进技术部门。接下来以农业和重工业两个部门为例,分析我国引进技术部门和非引进技术部门之间的结构演变,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这两个部门单独抽出来制成表4和表5。

根据表4和表5,2000-2006年重工业部门(引进技术部门)由消费带来的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由投资和净出口带来的收入占比持续上升;2007年后出现相反趋势。与此同时,重工业部门内的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差距也不断扩大,于2007年达到最大值,2008年之后两者差距开始缩小,且随着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进而反作用于需求结构,使消费占比上升。农业部门中(非引进技术部门),农业投资品在引进技术部门快速增长的投资与净出口需求带动下,来自投资与净出口的收入占比快速上升,消费带来的收入占比则快速下降,但从2008年我国进入后引进技术阶段之后,这种变化速度相对放缓,投资和净出口带来的收入比例在2008-2014年只上涨了4.12%,幅度远低于引进技术阶段。但是,与重工业部门不同的是,农业部门内的劳动报酬持续上升,且变化趋势很平滑,这一方面是由于非引进技术部门内的收入分配结构较少受到引进式技术进步的影响,从而结构演变较为平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近几十年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持续向其他部门转移,导致劳动边际产品价值不断上升。农业和重工业部门的收入来源与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3和图4所示。

再比较农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间最终需求以及增加值相对比例的变化。从图5和图6可以明显看出,在引进技术阶段,两者间的差距快速拉大,从而导致两部门间的不平衡增长,部门差距迅速扩大。到了后引进技术阶段,引进式技术进步明显放慢,两者间的差距虽然还在扩大,但是变化速度明顯降低。

总体上,农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的结构演变与前文两部门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

3.总量结构演变

根据图7,我国自2001年12月加入WTO以来得益于引进式技术进步的加快,GDP从2002年开始呈现加速上涨趋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增速;进入后引进技术阶段,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再看图9的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引进技术时期劳动报酬占比逐年下降,资本报酬逐年上升,结合图8的基尼系数趋势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2007年收入分配差距达到最高点;2008年进入后引进技术时期,劳动报酬占比明显上升,资本报酬明显下降,基尼系数也明显下降,收入分配结构开始改善,且收入结构和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与GDP增速显现较强的相关性。

而图10反映的支出结构变化趋势显示,2000-2008年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投资与净出口占比持续上升,但从进入后引进技术阶段的2008年开始,这种趋势出现转变,尤其投资与净出口占比下降较为缓慢。可能的解释是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后,针对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大发展也对投资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为了使分析更为严谨,接下来分别计算引进技术阶段和后引进技术阶段的劳动报酬与资本报酬之比、最终消费与投资加净出口之比,以及基尼系数与GDP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并检验其显著程度。

表6和表7的计算结果显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不同水平上均显著,表明我国经济总量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前文的结论一致。

4.后引进技术阶段隐藏的新问题

从总量结构看,在后引进技术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但实际上也隐藏着新的问题。

第一,为应对后引进技术阶段经济增速的下行压力,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拉动作用不可持续,甚至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数据表明,2008-2014年,其他第二产业部门(电力、燃气和水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的最终需求对其他部门供给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7年间对六个部门所起的供给拉动作用占各部门总供给的比例分别提高5.09%、4.87%、5.40%、5.37%、3.39和1.07%,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具有较明显的拉动作用;但是在最终产品价值链中,其他第二产业部门的收入占比分别下降了0.22%、0.61%、0.84%、3.52%、2.47%和2.61%,这意味着在最终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占比却在下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收益越来越难以覆盖高额的运营成本,继续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将给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并进一步推高政府债务率。

第二,引进技术阶段形成的资本报酬占比过高及由此衍射的房地产投机行为扭曲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并对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存在负面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效率和公平。大量的房地产投机行为本质上体现的是资本报酬占比过高,即资本为追求继续增值而出现的一种金融投机行为,虽然这对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是以价格上涨形式带来的“虚假增长”,而且这种虚假的高增长是通过挤占其他部门的收入实现的。2000-2014年,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占比近40%)最终需求的拉动作用占各部门总供给的比例除了农业上升1.55%以外,都是下降的,分别下降2.07%、2.61%、2.87%、1.84%和4.51%,但是,该部门在各部门最终产品价值链中的收入占比却分别提高0.23%、0.48%、0.82%、1.04%、1.81%和8.17%。显然过度发展并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既为金融系统带来连锁债务链,也为经济埋下巨大的风险隐患。

四、总结

供应年终总结篇(5)

采购工作半年总结报告

这里我还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刚将部门分开起初的一、两个月中,我一直是不理解。对于管理而言,这样的安排对于整个采购流程难度提高了很多。在此之前为了工作方便,我并没有彻底按照__总指定的新的工作方法贯彻,一直采用自己觉得很正确很有效率的方法操作。随后也是带着一种怀疑而勉强的态度开展工作的。直到出现了更大的工作成绩。方对公司的安排有了真正的认识。没有这样的工作岗位变更,我甚至根本没有剩余精力来完成这些极其重要的工作。原来认为很急的必须立即办的工作,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是对公司的发展的意义不大的了。一些普通的岗位完全就可以胜任了。岗位价值根本没得到体现。所以公司已明确的指令理解的要不折不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必须先不折不扣的执行,然后再去慢慢的理解。这就是我这半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实我们各部门执行中所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公司下达命令的时候大多都已经预见到了,就算没有很好解决方案但一定是考虑到不执行既定的命令比执行了命令产生的负面影响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大的多。做为我们中层,如果在这些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够给予公司良好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为公司分忧,那才能使新的.方案完美无缺。而不仅仅是提出问题。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最终体现是增加效益,而在我们管理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应该不断出新招、奇招。不然,即使成本在下降,只可能是市场或外加因素自然形成的。而这样的下跌对于我们的竞争对手来说,也是一样的下降成本。我们并没有比竞争对手更多的成本优势。因此创新的想法和大胆试探新的方案才能使我们可能找到独到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方案。

当前社会各行业各企业的竞争力、和之间的较量其根源可归纳为决策层的经营理念经营思路的较量,不断创新的思维才能使企业永远保持活力

根据公司管理层的最新思维,公司新一代的供应商也应建立在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上来,甚至比他们当自己公司的部门来看待。因为公司的成本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最主要的来自于公司所有供应商的支持力度,供应商对每家客户不同的政策特别给予我司的竞争对手的政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司的成本核心竞争力的高低。AA行业是个相对特殊、独立的行业,供应商圈子很小,摊到每件部件可用供货商资源并不多。AA制造商都用着很多同样的供应商。因此供方管理部必须考虑怎样既能使供应商始终至终、一如既往的给予我们最优政策,又能规范他们的内部管理,甚至帮助他们规范而不是一味的追究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造成的一些小损失。那怕是真的需要追究的损失或大的损失,最佳的处理结果应该通过双方友好协商让供应商心甘情愿、心服口服接受我方提出的补偿要求。供应商管理的目的不是发现他们的错误而是帮助他们避免错误、预防出现错误。

对于目前正在为我司做出贡献的合格供应商需多加鼓励,就如刚刚说的如果公司高层一直打击着公司部门的工作差错不管青红皂白的一味的追究每项损失,那这些部门不论从情绪、效率、积极性到工作效果都不会做的很优异,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做事。供应商亦是如此!因此在下半年的工作中我部门将更好的为公司所有供应商提供良好合作环境,使供应商能真正全心全意的为AA服务,抛弃双方的短期利益,谋求共同长期的健康发展。

同时我部门希望公司各个部门出新、出奇的想出不断下降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方法,并不断的大胆尝试,取其精华、修改弊端。将不可能、有缺陷的好方案,变为可操作、无缺陷的好方案

采购工作半年总结报告

回首上半年,感慨万千。对于国家,大喜大悲。对于公司及个人,零八年绝对是比较艰难的一年,原材料的成本成倍的增长,人民币处于不断的升值途中,下半年突然降临的金融危机,总成本的居高不下,对公司产品的出口布下了层层障碍。

面对原材料一天一个价,供应商天天上门来要求涨价,这样的情况持续对任何一方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就主动去供应商那里积极的予以沟通协商,将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稳定的付款信誉来稳定供应商的经营心态,在如此的经营环境中希望大家共渡难关。毕竟大多供应商为我公司供货都有2—3年的历史,公司的需求与付款他们也确实无法可说。

众所周知采购部是公司业务的后勤保障,是关系到公司整个销售利益的最重要环节,所以我很感谢公司和领导对我的信任,将我放在如此重要的岗位上。通过两年的采购工作,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也积累了一些过去从来没有的经验,同时也明白了采购和优秀采购之间的分别和差距。了解到一个采购所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就是要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上,要保持对企业的忠诚;不带个人偏见,在考虑全部因素的基础上,从提供最佳价值的供应商处采购;坚持以诚信作为工作和行为的基础;规避一切可能危害商业交易的供应商,以及其他与自己有生意来往的对象;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在采购工作的作业流程上的知识;在交易中采用和坚持良好的商业准则等。

在这里我想说作为一个采购,并不像常规所想的那样仅仅是打个电话,签个合同,发个货那样简单,这只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基本的。从选择供应商到样品确认,小批量采购以致批量供货,入库后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及批量不合格,只要产品没有最终出厂,我们都全程跟踪参与,将风险置于供方处,努力采购符合公司需要的零部件。

在采购过程中我不仅要考虑到价格因素,更要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做到货比三家;还要了解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操作,明确采购在各个环节中的不同特点、作用及意义。只要能降低成本,不管是哪个环节,我们都会认真研究,商讨办法。真得很感谢采购负经理,在采购方法方面为我出谋划策。是他的管理有方,让我们不得不千方百计去降低成本,在他的指导下,我学到了很多的沟通技巧,使我在目前的工作中能够将工作任务及目标积极的按最佳的运作方向发展。

采购工作半年总结报告

20____年上半年即将告一段落,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在各领导及各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认真完成了公司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如下:

一、完成工作方面:

1、完善采购制度,降低成本:根据材料采购计划,按时、按需对公司主要产品及辅材进行申购。在请购材料的同时,并把材料的价格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技术部门,为产品设计选材提供图纸和成本估价。提高采购员的自身知识及业务水平,保证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购买到材料,减少工程成本,提高采购效率,提高企业利润。

2、与各供应商建设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下半年进一步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对每家来访的供应商进行分析了解,确保每一个合适的供应商的资料不流失,同时也利于采购对供应商信息的掌握,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信息空间。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和分板,合格者才具备供商资格。

3、工作中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充分发挥岗位职责,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协助相关部门的工作需要,能按照技术部的要求及时与各供应商进行沟通协调,尽最大努力按照我司的标准供应产品。

4、上半年的工程订单所需设备均可按时交货,未能及时到货设备也及时向上级反映,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供应商供货时也要求其提供必要的资料。

二、采购工作的几点体会:

1、公开透明的按采购制度程序办事,在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的各个环节都主动按受财务及其他部门的监督,有问题将会在第一时间反馈给上级领导。

2、围绕控制成本、采购性价比最优的产品等方面进行开展工作,采购员在充分了解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询价、比价,注重沟通技巧和谈判策略。

3、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协调,合作过程中,采购员必须公正严明,最终为公司选择最优且具有战略伙伴的供应商。

4、逐步加强对设备及材料的价格信息管理,提高部门采购员的工责任感觉,下半年采购部将特别注重采购人员的工作分配,保证采购设备及材料信息的有效追踪。在专业知道得到提高的同时,业务素质及责任感非常重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采购员,把好公司的进口关。

三、采购工作上的小要求:

对各部门的请购问题上,希望请购部门给采购部一定的采购时间,请购材料时做好请购计划,尽量避免当天请购要求当天要货,或是第二天马上要货。为此将打乱采购员的工作计划,急需的物料有可能会造成价格方面或运费偏高,不利于控制成本。请各部门做好请购物料的计划。

四、工作上的缺点和不足:

供应年终总结篇(6)

图1 1978~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比价增长率变动情况

观察图1,1997年以后,消费增长率的走势明显趋于稳定。消费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最低和最高点的差异),1978~1991年为24.8个百分点;1992~1996年为6.2个百分点;1997~2001年为2.04个百分点。呈现不断减小的态势。

(二)消费结构变化速度加快

1978~199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0.85个百分点;1992~1996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0.33个百分点;1997~200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1.83个百分点。消费支出中交通通讯的比重,1992~1997年城镇居民年均提高0.5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年均提高0.29个百分点;1998~2001年城镇居民年均提高0.7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居民用于买房和建房的支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作为投资统计,因此住房支出的增长在消费结构中没有表现出来。随着住房货币化改革,近年来住房支出增长也是非常快的。房地产投资增长率1998年以后从一位数提高到两位数,2000年以后持续保持在20%以上。住、行开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同时,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也提高较快。消费结构进入新的快速变化时期。

表1 1992~2001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年份食品衣着

年份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与服务  

1992  52.86  14.08  8.42  2.48  2.64  8.82  5.96  4.74  

1993  50.13  14.24  8.76  2.7  3.82  9.19  6.63  4.52  

1994  49.89  13.69  8.82  2.91  4.65  8.79  6.77  4.47  

1995  49.92  13.55  8.39  3.11  4.83  8.84  7.07  4.28  

1996  48.60  13.47  7.61  3.66  5.08  9.57  7.68  4.35  

1997  46.41  12.45  7.57  4.29  5.56  10.71  8.57  4.44  

1998  44.48  11.10  8.24  4.74  5.94  11.53  9.43  4.55  

1999  41.86  10.45  8.57  5.32  6.73  12.28  9.84  4.96  

2000  39.18  10.01  8.79  6.36  7.9  12.56  10.01  5.17  

2001  37.9  10.05  8.27  6.47  8.61  13  10.32  5.35  

表2:  1992-2001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年份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与服务  

1992  57.55  7.97  5.56  3.66  1.86  6.64  15.92  0.84  

1993  58.06  7.19  5.8  3.53  2.26  7.59  13.88  1.7  

1994  58.86  6.92  5.45  3.15  2.36  7.39  14  1.87  

1995  58.62  6.85  5.23  3.24  2.58  7.81  13.91  1.76  

1996  56.33  7.24  5.36  3.71  2.99  8.43  13.93  2.02  

1997  55.05  6.77  5.28  3.86  3.33  9.16  14.42  2.12  

1998  53.42  6.2  5.15  4.28  3.82  10.02  15.07  2.04  

1999  52.56  5.83  5.22  4.44  4.36  10.67  14.75  2.17  

2000  49.12  5.75  4.52  5.24  5.58  11.18  15.47  3.14  

2001  47.71  5.67  4.42  5.55  6.32  11.06  15.97  3.3  

注: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编制。

(三)最终消费率提高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1990~1997年,最终消费率从62%降低到58.2%。1998~2001年这一态势出现了转变,最终消费率从58.7%提高到59.8%(之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呈提高态势)。这意味着GDP使用中消费的比重提高,投资的比重降低,经济增长对消费的依赖度提高了(消费在GDP中比重变化的情况,参见表5和图5)。

二、消费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消费增长的两个阶段和影响因素的变化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从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出发,消费与储蓄倾向、财富效应也有密切联系。此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消费增长与价格波动也有一定关系。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对1978~2001年的消费和与之相关的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以下回归方程:

方程1:1978~2001年现价最终消费额

ZZXF=

5.5800×CZSR+2.2102×NCSR+2.6928×RJCX+42.9819

(13.6999)

(2.4260)

(11.0002) (0.2390)

AdjustedR-squared:0.9997 F-statistic:23887.33 Durbin-Watsonstat:2.2963

方程1中,ZZXF代表GDP中的最终消费额,CZSR代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NCSR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RJCX代表城乡人均储蓄额。均为当年价总量指标。括号中是对应的T检验值。方程通过了计量统计检验。

方程1给出的关系表明,消费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储蓄额增长有显著相关关系,后两项指标对消费增长的解释程度很高。这表明我国消费增长是收入和财富的函数。由于消费与收入和储蓄的关系中,已经包含了储蓄倾向的内容,因此方程包括了影响消费活动的主要因素。从计量分析的结果看,收入和储蓄是影响我国消费活动的两个基本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价格因素没有进入方程之中(T检验值通不过)。而从我国经济运行的过程看,价格对消费是存在影响的。为了证明这一点,分阶段对消费和相关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价格对消费活动是有影响的,而且在不同阶段影响是不同的。这一情况给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即我国消费增长存在两个不同的阶段,而且影响消费增长的因素也有变化,这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独自特征。

方程2:1985~1995年不变价最终消费额

BZZXF= 2.8742×BCZSR+7.4704×BRJCX+28.0316×CPI+2165.2481

(2.4102)

(4.1929)

(3.0382) (3.6592)

AdjustedR-squared:0.9990 F-statistic:4658.044Durbin-Watsonstat:2.0877

方程2中,BZZXF代表不变价最终消费额,BCZSR代表不变价城镇居民人均收入,BRJCX代表不变价城乡人均储蓄额,CPI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于方程将价格作为解释变量之一,所以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最终消费额和居民收入、储蓄等指标中的价格因素进行了剔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85年开始编制,受其限制,回归只能从1985年开始,样本数受到一定影响。方程通过了计量统计检验。与方程1比较,方程2中价格成为消费的解释变量,T检验值达到了标准。表明这一时段上价格波动对消费活动有明显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方程2表现了价格与消费同向变动的关系,即从总的态势看,价格走高,消费活动趋于活跃。深一层分析,是这一时段供求关系特点所决定的。1985~1995年,我国生产与消费关系中,总的看是供不应求的状态。生产和供给是主导方面,其增长状况决定消费的增长状况。在此格局下,价格水平总体是较快提高的态势,并由此刺激生产和供给增长,使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状态。生产和供给的较快增长则同时支持了消费增长。因此,总体看价格和消费呈同向变化。价格与消费活动的这一关系,反映了短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供给对消费的特殊影响。生产和供给,是考察这一时段消费活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方程3:1992~2001年不变价最终消费额

BZZXF= 8.7573×BCZSR-90.6690×CPI-1145.2319

(62.3993) (-3.2578) (-1.4286)

AdjustedR-squared:0.9990 F-statistic:4658.044Durbin-Watsonstat:2.0877

为了保持必要的样本个数,方程3与方程2在时段上有部分重叠(1992~1995),但方程之间的区别十分明显,方程3反映了新时段消费的特点。与方程2比较,方程3中价格对消费活动仍然存在明显影响,但方向从同向变为反向。深一层分析,仍然与供求总量关系有密切联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的供求总量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和部分的供大于求。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消费成为主导方面。消费的内容和水平决定着生产和供给的增长。在供大于求的格局下,价格水平总的趋势是走低的。短期的价格走低,会给生产者减少生产和投资的信号;而长时间的价格走低,则会形成普遍的竞争压力,促使企业改善生产和供给,提高竞争能力。我国经济总量关系格局的改变是长期和根本性的,形成的竞争环境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转变发展模式。这一过程会不断改善生产和供给的状况,一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收入增长,供给改善、价格水平降低为消费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得消费的内容和水平不断丰富和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价格与消费相反的走势。

方程2和方程3表现了价格与消费在不同时期的关系,这也是对整个时期进行回归分析时价格因素不明显的基本原因。这一情况表明,分析我国消费活动除了要依据经济学关于消费的一般理论以外,还要考虑我国经济转轨的特殊环境,注意考察生产与消费关系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总量关系格局的变化,我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和供给水平决定消费,转变为由消费水平决定生产和供给。这一变化非常深刻,包含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从消费者接受一切,转变为消费者选择一切。为此,生产必须在竞争和创新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消费发展,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认识近年来我国消费的特点,必须以此为基本背景。

(二)近年来我国消费特点的成因分析

由消费与各相关因素的分析,可以讨论近年来我国消费特点的成因。这也是探讨当前消费活动机理的一个重要角度。

1.供给约束解除是消费增长稳定性增强的基本原因

消费增长稳定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供给约束解除,生产与消费关系发生了改变。在生产和消费一般关系的范畴内,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具体特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放权让利的过程,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从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收入分配比例看,1978年为31.6∶17.9∶50.5,1994年为10.9∶19.5∶69.6①。居民收入的比重提高了19.1个百分点。根据比例的这一变化计算,1978~1994年居民收入(可比价)年均增长12.07%,比同期GDP年均增长率(9.85%)高2.22个百分点。在收入支持下,长期低消费蓄积的消费需求能量快速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是以生产资料生产为主的重型生产结构,满足消费需求的供给能力不足。这就形成了消费品供不应求的总量格局,使生产和供给成为决定消费变化的主导方面。在这一格局下,生产和供给的规模一方面扩张很快,另一方面波动幅度也比较大。1978~1995年期间,GDP增长率的落差最大达到10个百分点以上(参见图2),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受外汇支付能力的限制,进口增长波动幅度也比较大(参见图2)。在生产和供给主导下,消费的波动幅度必然也较大。

图2 1978~1995年GDP增长率的轨迹

图3 1979~1995年进口增长率的轨迹

当生产与供给能够充分满足消费需求时,如前面指出的,消费成为决定生产和供给的主导方面。此时,决定消费变化的主要是收入、预期和财富效应。1998~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性提高了。与1992~1997年比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幅度为3.5个百分点,降低了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幅度为2.2个百分点,降低了2.2个百分点(参见表3和图4)。居民储蓄存款则持续增长(参见表4和图5)。与此同时,随着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些方面对居民支出预期的不利影响逐步减弱;而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则改善了居民收入方面的预期。居民预期逐步趋于正常。在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消费增长的稳定性必然提高。

表3 1992~2001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表3:  1992-2001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  9.65  9.53  8.51  4.88  3.89  3.42  5.77  9.31  6.41  8.5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  5.92  3.18  5.04  5.3  8.99  4.59  4.3  3.79  2.11  4.2  

图4 1992~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轨迹

表4 1992~2001年的城乡人均储蓄存款额

图5 城乡人均储蓄存款(可比价,元)

2.居民收入和家庭财富持续增长,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使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

消费结构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这也是工业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原来的消费水平比较低,改革开放以后很长时间内,消费的扩大主要集中在基本消费①领域,而且还受到生产和供给能力的约束。这就使消费结构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受供给情况的限制,还出现了一些反复的波动,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出现过下降以后重新提高的情况。在收入持续增长、生产和供给能力持续扩大的基础上,城镇居民在90年代中期,农村居民在90年代末期基本消费需求总体上得到满足。城镇居民粮食、猪牛羊肉的消费量减少,家禽和水产品的消费量增加,特别是在外就餐的支出增长很快;消费支出中衣着的比重则不断降低。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下降,肉、禽、蛋和水产品的消费量增加,衣着的支出比重不断降低。在这一基础上,一方面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储蓄水平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目前城镇居民户均财产达到22.5万元,其中金融资产达7.98万元);另一方面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包括住房制度改革、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开展消费信贷、延长假日等),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针对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提高,价格水平较低等);这就将居民推入了改善住、行、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生活,具有更高价位的商品和服务消费领域。这一变化必然导致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应该注意到,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总量的扩大是相互影响的,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也推动了消费的较高水平增长。

供应年终总结篇(7)

2供应链管理概述

2.1供应链管理产生背景

在20世纪40-60年代,企业处于相对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很适合企业的发展。但是在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式下,“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使企业在多个领域面临竞争对手、增大企业的行业风险等。鉴于“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从8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了这种经营模式,随之而来的是“横向一体化”思想的兴起,即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注重其核心竞争能力提升,而将非核心的业务委托或外包给合作伙伴。例如,福特汽车公司的Festiva车就是由美国人设计,在日本马自达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零售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这条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收益,于是便产生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

2.2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新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目前还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或对其相关活动进行清晰的描述。这里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供应链管理进行阐释。供应链管理的广义定义:包含了整个价值链,描述从原材料开采到使用结束,整个过程中的采购与供应管理流程。但是,由于广义供应链管理描述的价值链非常复杂,企业无法获得供应链管理提供的全部利益,因而,产生了狭义的供应链管理定义,即在一个组织内集成不同功能领域的物流,加强从直接战略供应商通过生产制造商与分销商到最终消费者的联系,利用直接战略供应商的能力与技术,尤其是供应商在产品设计阶段的早期参与。这种狭义的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提高生产制造商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3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的先进性体现在是以顾客和最终消费者为经营导向的,以满足顾客和消费者的最终期望来生产和供应的。除此之外,供应链管理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客户为中心。在供应链管理中,顾客服务目标的设定优先于其他目标,它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供应链管理本质上是满足顾客需求,它通过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战略,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以此提高顾客满意度,获取竞争优势。

(2)集成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它是一种从供应商开始,经由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的全要素、全过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的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以达到全局最优。

(3)对物流一体化的管理。物流一体化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通过物流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联接起来,改变了交易双方利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建立起共同利益的协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管理把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始终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物流的各项活动,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最低,实现供应链整体物流最优化。

(4)供应链管理是“外源”整合组织。供应链管理与垂直一体化物流不同,它是在自己的“核心业务”基础上,通过协作的方式来整合外部资源以获得最佳的总体运营效益。

(5)节点企业密切合作、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在供应链管理中,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企业已经超越了组织机构的界限,而要通过与供应链参与各方进行跨部门、跨职能和跨企业的合作,建立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追求共同的利益,发展企业之间稳定的、良好的、共存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与合作是无处不在的。笔者认为对于竞争与合作有两种方式,即合作基础上进行竞争、竞争基础上进行合作。这两种方式哪种方式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笔者的观点是:合作基础上进行竞争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也正是供应链管理思想所倡导的。

3基于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分析

3.1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个嫌疑犯都有罪,但是缺乏足够的证据。实际情况是:如果两个人都抵赖,警方证据不足,只能各判刑1年;如果两个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个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10年。所以。每个囚徒都有两种选择:坦白和抵赖。表1给出博弈的支付矩阵。

3.2基于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分析

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均衡:在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也就是说,所有人的战略都是最优的。这里谈到的囚徒困境其实就是纳什均衡的一个经典案例。纳什均衡的前提就是: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所以,囚徒困境中的两个“局中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坦白,我抵赖,坐10年牢,坦白最多才8年;他要是抵赖,我就可以被释放,而他会坐10年牢。综合以上几种情况,不管他坦白与否,对于我而言都是坦白是最优策略。两个人都会这样考虑,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结果都被判入狱8年。

4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囚徒困境分析

正如前面谈到的,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模型中的“局中人”由于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结果导致了群体利益的损害。但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有效性,使系统的总成本达到最小,并使整条供应链的获益最大。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其他企业结成联盟,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所以,出于促进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初衷,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即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自己和合作伙伴的“共赢”,对囚徒困境模型进行新的分析是有实效意义的。

从表1可以看出,囚徒困境模型中的“局中人”的支付成本为:双方都坦白支付的总成本为“坐牢16年”;一方坦白,一方抵赖支付的总成本为“坐牢10年”;双方都抵赖支付的总成本为“坐牢2年”。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囚徒困境中的“局中人”就应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为出发点,双方都选择抵赖才是最优策略。

由此导出的结果与博弈论的理论恰相反,供应链管理思想认为,双方都选择坦白其实是最不利于“局中人”的发展,因为他们的支付的总成本最高——“坐牢16年”。

5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经营策略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企业,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管理思想已愈发不再适应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不断获益,最佳的途径就是与其供应商及其客户更好的合作,将自身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供应商或客户,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互相合作带来群体利益的最大化,但可能会使某些个体的利益受到损害。供应链管理思想是指整条供应链的利益是最大的,但并不是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企业的获益都是最大的。由木桶盛水原理可知,木桶盛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板决定。在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中总有一个是效率最低的,而且整条供应链效率的高低也是由这个“瓶颈”所决定。要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就要使“瓶颈”环节的效率不断提高,结果是“瓶颈”环节的投入大获利小,个体利益受到损害。各个企业都回避供应链(或行业)的责任,不去“补最短的板”后果毕竟是整体供应链(或行业)的衰退,最终反馈给企业,对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阻碍企业的发展。相信企业必将能够在市场博弈中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并且瓶颈是会发生转化的,原来的瓶颈经过创新、改进,就会成为非瓶颈,致使原来的非瓶颈成为新的瓶颈。创新后的非瓶颈也会因效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益,新的瓶颈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也必须进行创新提高效率。结果形成了瓶颈—非瓶颈—……—瓶颈(新的)—非瓶颈(新的)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经过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使整条供应链的效率不断提高,获得更多利益,也使整条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供应年终总结篇(8)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于??

鉴于,甲方是由国家授权的以集体管理的方式代表音乐著作权人(“著作权人”)行使权利的非营利性组织,负责向音乐作品的使用者收取许可使用费并分配给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

鉴于,乙方是一家提供移动设备终端振铃下载服务的公司,现与电信运营商(特指中国联通)合作为中国大陆的移动通讯用户(“用户”)提供移动设备终端振铃下载服务,希望被许可使用甲方管理的音乐作品(“许可使用”)用于上述服务;??

鉴此,经过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许可乙方使用甲方管理的音乐作品提供移动设备终端振铃下载服务一事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定义解释

1.甲方管理的音乐作品,是指:?

(1)甲方会员的作品;

(2)甲方代表海外同类组织管理的音乐作品;

(3)国家授权甲方管理的音乐作品。

2.乙方使用音乐作品方式是指:乙方通过其网站(网址:________)向中国大陆用户提供移动设备终端振铃下载的方式使用上述音乐作品。

3.音乐著作权,是指由甲方代为行使的著作权人就其音乐作品所享有的著作权。

4.预付保障金,是指在本协议有效期内,乙方预先支付的保障本协议所涉音乐作品的相关著作权人权益的最低许可使用费。?

5.振铃下载销售情况资料是指电信运营商(特指中国联通)向乙方提供的移动通讯设备终端振铃下载收费清单(包括但不限于下载曲目、单次收费标准、单曲下载次数占总下载次数的比例及相应收入等)。

第二条 授权

1.授权内容:甲方许可乙方按本协议第一条第二款所约定的使用方式使用甲方管理的音乐作品。

2.授权曲目:共计____首(具体名称及有关资料详见附件一),协议曲目单为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且其与本协议正本加盖甲方公章(骑缝章)后方为有效。

3.授权限制:乙方所得授权,仅限于本协议项下授权内容之规定,并不得将此授权向任何第三方发放分许可或转授权。

第三条 保证条款

1. 甲方保证:

(1)自身拥有许可乙方按本协议第一条第二款所约定的使用方式使用甲方管理的音乐作品的权利,如乙方合理、如约使用甲方管理的音乐作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甲方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2)在乙方首次提供记载曲目名称及词、曲作者的曲目单后,协助乙方确认曲目单记载的曲目名称及词、曲作者。但是,甲方不因协助确认曲目单记载的曲目名称及词、曲作者而承担最终作为协议附件的乙方使用音乐作品的曲目单失实的有关责任。

(3)在乙方按时结算音乐著作权许可使用费后,按照乙方提供的准确记载曲目名称、相应的词、曲作者及其他可供甲方分配的详细数据资料的结算清单,及时向音乐作品著作权所有人分配转付。如因甲方的过错造成未及时分配或分配有误,其后果与相关法律责任由甲方承担,如因此引发诉讼等严重法律后果,乙方有权解除本协议。

2. 乙方保证:??

(1)在协议签订时向甲方提供准确记载曲目名称及词、曲作者的曲目单,在结算时向甲方提供可供分配的详细数据资料的结算清单。如因乙方不能向甲方提供该曲目单、结算清单或提供不准确、不及时,以致甲方授权有误、不能按时分配或分配有误,其后果与相关法律责任由乙方承担。如因此引发诉讼等严重法律后果,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

(2)按本协议第四条的约定向甲方支付许可使用费。乙方如未提前书面通知并征得甲方同意而不按时交纳该费用不超过____日,除按本协议约定继续履行义务外,还应当向甲方支付违约金,每日应付违约金金额为当期未付许可使用费总额的千分之一。乙方如未提前书面通知并征得甲方同意而不按时交纳该费用超过____日,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要求乙方继续履行给付义务且支付当期未付许可使用费总额一倍的违约金。?

(3)按本协议约定的使用方式、支付方式、使用期限等条款履行本协议。如在本协议期内新使用本协议附件列明曲目之外的曲目,乙方应提前将相应曲目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并就新使用的曲目与甲方签订补充协议。乙方擅自使用附件列明之外的曲目,则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停止其使用直至解除本协议,并追究乙方相应的法律责任。

3.对涉及双方的未向第三方公开的资料和信息,如双方共同认为有保密需要的,双方须保守秘密。任何一方对因签署或履行本协议从而了解或接触到的、仅仅涉及对方的未公开的资料和信息,亦须保守秘密,非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透露有关资料和信息。???????????

第四条?著作权使用费的支付

1.支付标准与金额

(1)使用甲方管理的音乐作品通过互联网供中国大陆用户下载为移动通讯设备终端振铃,甲方收取的著作权许可使用费为下载收费的____%,该项费用每首歌曲每次下载的著作权许可使用费经计算低于人民币____元时,应按人民币____元支付。如乙方以包月计费的方式向用户提供移动通讯设备终端振铃下载服务,则本协议所涉曲目的音乐著作权许可使用费,乙方应按其向用户所收取全部包月费用的20%向甲方支付。

(2)预付保障金数额为:每首歌曲每年____元人民币。申请使用歌曲的期限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一年以上依此类推。

(3)乙方提供移动通讯设备终端振铃下载服务,使用甲方管理的音乐作品计____首,共计应支付预付保障金人民币____元整。

(4)乙方如在本协议期内新使用本协议附件列明曲目之外的曲目,应在使用前与甲方签订补充协议并支付相应的预付保障金。

(5)在每一协议有效期内,当甲方许可的、乙方使用的任一歌曲应结算音乐著作权许可使用费累计超过____元人民币时,乙方应就该歌曲的著作权许可使用费超额部分在结算时支付。

(6)如本协议自动续展,乙方应在续展后7个工作日内,按续展时使用歌曲的总量计算并支付当期预付保障金。上一协议有效期内所缴未冲抵完之预付保障金作为上一协议有效期内的许可使用费,不予退还。

(7)如许可协议不续展或解除,协议有效期内所缴之每一歌曲预付保障金可以冲抵同期同曲的著作权许可使用费。如不足以冲抵,剩余的欠付许可使用费乙方必须继续支付;如该曲预付保障金未完全冲抵,剩余款额亦作为协议有效期内该曲的著作权许可使用费,不予退还。

(8)乙方根据电信运营商(特指中国联通)提供的或自身提供经甲方确认的振铃下载销售情况资料与甲方结算著作权许可使用费时,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a.(计次下载业务):单曲著作权许可使用费 = 单曲下载发送条数×计费成功率×短信下载单价×20%

b.(包月下载业务):著作权许可使用费 = 包月用户总数×短信下载包月价格×20%?以上公式a中的乙方单曲下载发送条数应以电信运营商(特指中国联通)向乙方提供的移动通讯设备终端振铃下载收费清单为准,如电信运营商不能提供该清单或提供不完备、不准确,以致结算不能进行,双方可以乙方网关发送出的计数为基础,扣除乙方与电信运营商的计数的合理误差比例,经甲方确认后进行结算。?

在按以上公式a、b的计算结果显示的数额支付著作权许可使用费的同时,乙方应提供相对应的单曲下载比例、单曲结算金额,以及该单曲结算金额减除当期可冲抵单曲预付保障金之后的数额等数据资料。

2.支付时间

(1)乙方在本协议签订后____个工作日内,应将预付保障金人民币____元预付到甲方账户。

(2)双方在协议签订后每季度结算一次。移动通讯设备终端振铃下载服务费由电信运营商(特指中国联通)直接向最终用户收取,乙方应在电信运营商向乙方支付该季度最后一个月服务收入(按省级单位结算为准)起的____个工作日内,按照本协议的约定向甲方支付音乐著作权许可使用费,甲方在乙方结算著作权许可使用费后提供发票给乙方。

(3)双方同意,如因电信运营商(特指中国联通)未向乙方支付服务收入而造成乙方无法按照本协议的约定向甲方支付著作权许可使用费,双方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乙方须对应付著作权许可使用费用进行估算,并先向甲方支付估算费用的50%,余款待电信运营商向乙方支付服务收入后____个工作日内补齐。

3.支付方式____乙方以支票或银行转账之形式向甲方支付著作权许可使用费并由甲方转付音乐作品著作权所有人。??

甲方的银行资料如下:?

开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户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条 费用核查

1.甲方有权自已或委托第三方对乙方提供的手机振铃下载销售情况资料进行核查(包括随时在乙方服务器上安装计数装置),乙方应向甲方提供必要的方便条件。

2.如果乙方以其网关发送出的计数为基础进行结算,则乙方可扣除其与电信运营商的计数的合理误差比例,经甲方确认后进行结算;但上述结算方式不影响乙方向甲方抄报电信运营商(特指中国联通)提供的手机振铃下载收入清单,以便甲方进行核查。

第六条 协议期限与解除

1.本协议有效期为一年,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在本协议期满前____日内,双方未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变更或终止本协议,则本协议自动续展一年,之后亦可照此办理。

2.经核查如发现乙方提供虚假结算数据及相应收入,经甲方通知指出后改正的,乙方除应向甲方补齐应付著作权许可使用费外,还须支付应补齐费用一倍的违约赔偿金,并承担核查费用;如乙方拒不提供或提供虚假结算数据及相应收入,经甲方通知指出后仍无实际改正行为的,甲方可随时解除本协议,乙方除应向甲方补齐应付著作权许可使用费外,仍须支付应补齐费用一倍的违约赔偿金,并承担核查费用。

3.如乙方故意提供虚假结算数据及相应收入,经甲方查证属实的,甲方可随时解除本协议,乙方除应向甲方补齐应付著作权许可使用费外,还须支付应补齐费用三倍的违约赔偿金,并承担核查费用。

4.任何一方可在协议解除条款约定的情形及其他违约、侵权行为出现之时,通过向另一方发出一份书面通知的方式立即解除本协议。

5.本协议的提前解除不应影响双方于本协议提前解除之日以前根据本协议已产生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争议解决与适用法律?

1.如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进行友好协商;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八条 其他条款?

1.本协议对每一方的继承人和受让人均有约束力。

2.本协议任何一方未能及时行使本协议项下的权利不应被视为放弃该权利,也不影响该方在将来行使该权利。

3.如果本协议中的任何条款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或违反任何适用的法律,则该条款被视为删除。但本协议的其余条款仍有效并具有约束力。

4.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附件作为本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与本协议同等的法律效力。

5.协议履行期间,甲乙双方可就有关变更事宜签订补充协议,并具有与本协议同等的法律效力。

6.自本协议生效日起,双方在本协议之前签订的关于乙方提供移动设备终端振铃下载服务所涉及的音乐著作权使用许可协议皆自动终止。??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签字盖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

供应年终总结篇(9)

1 问题提出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低迷,虽然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力图使经济恢复,但是至今全球经济增长依然乏力。可见,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深化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正确认识金融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那么金融业在新疆经济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怎样?本文基于新疆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新疆金融业的投入产出结构及其产业关联状况,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2 理论基础

2.1 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其他产品的直接消耗量与全部间接消耗量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表示直接消耗系数(下同),即某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直接消耗其他产品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可由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得到即B=(I-A)-1-I。bij的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大说明j部门对i部门依赖度越高。

2.2 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

1)中间投入率:在产生过程中,各产业部门消耗与使用所有原材料、能源等货物与服务的价值占该部门总投入的比重,中间投入率越大则该部门的附加值率就越低,计算公式为 。

2)中间需求率:反映各部门的总需求(中间使用与最终使用)中各产业的原材料需求所占的比重,中间需求率越高则说明该部门的生产服务型性质越强,计算公式为 。

一般把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产业定义为生产服务业,小于50%的产业定义为最终需求型产业;把中间投入率大于50%的产业定义为“低附加值,高带动力”产业,小于50%的产业定义为“高附加值,低带动力”产业。

2.3 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

1)感应度系数: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某个部门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其值越大则该部门的供给推动作用越大,其他部门对该部门的依赖度越高。当其大于1时则该部门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

2)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某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拉动效应,影响力系数越大则该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越强,当其大于1时有该部门的需求拉动超出社会平均水平。

其中,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所示:

,其中bij为完全需求系数,即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i部门总产品的需求量,可由完全消耗系数求出。

3 新疆金融业的投入产出结构分析

3.1 金融业投入结构分析

3.1.1 金融业的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

2007年新疆金融业的总投入为206.47亿元,其中用于42个部门的中间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为23.40%(中间投入率),最初投入比例(增加值率)为76.60%。除了房地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外,新疆金融业的中间投入率比其他产业都低,并且比全国金融业的中间投入率(31.05%)低出近8个百分比,这些数据金融业在生产过程几乎不与其他产业竞争原材料、能源等[1]。相反,较高的增加值率反映出金融业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强,这与新疆金融业的产业贡献率为4.39%、居42个部门产业贡献率第7位的情况相符。

3.1.2 金融业的盈利能力较高,劳动密度较突出。

新疆金融业2007年的产业增加值为158.16亿元,在新疆金融业的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以及营业盈余所占的结构比例分别为25.07%、46.23%、4.82%、23.88%。其中,新疆金融业的营业盈余占比最高,劳动者报酬占比次之,说明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盈利能力水平较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性质比较突出;而固定资产折旧的比例最低,这直接证实了金融业的物质装备与技术水平更新速度慢,固定资产投资较少的基本情况。

3.2 金融业产出结构分析

3.2.1 金融业的生产服务性强。

在新疆2007年金融业的总产出中,中间使用为127.46亿元,中间使用占总产出的比例(中间需求率)为61.73%,最终使用所占的比重为38.27%。由于中间需求率超过50%,说明新疆金融业生产的产品用于生产过程的数量大于作为生活消费品的数量,金融业具有生产服务型行业的明显特征。

3.2.2 金融业的中间产品分配第三产业居多。

从产业的角度看,新疆金融业产品在各个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分配给第一、二、三产业中间使用的产品价值依次为2.87亿元、4.76亿元、7.70亿元,各个产业占比依次为2.25%、37.38%、60.37%,可见第三产业消耗金融业产品的数量远远多于第一、二产业。具体来看,新疆金融业提供给第三产业产品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及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这三者生产中消耗金融业产品占第三产业消耗金融业产品总量的80.44%。

由上文中的计算结果可知,新疆金融业的中间需求率为0.62,而中间投入率较小仅为0.23,可见依据钱纳里(1995)[2]的产业群划分标准,新疆金融业属于比较典型的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处于经济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4 新疆金融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4.1 金融业的依存关系分析

4.1.1 金融业对第二、三产业的需求依赖度高。

由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可知,新疆金融业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各产业产品的完全消耗总量为0.57,其中对第一、二、三产业产品消耗量依次为0.02、0.26、0.29,结构比例依次为3.50%、45.62%、50.88%,这表明新疆金融业生产单位最终产出的投入主要来自二、三产业。具体来看,金融业对各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排名前10位的如下表1所示,其为金融业单位最终产出提供的产品投入之和为0.38,占产品投入总量的66.15%。同时由表1可得,第三产业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最大,表明金融业对该产业的依赖性最高;同时,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住宿和餐饮业等4个产业的产品及服务供给对金融业影响也较大。第二产业的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5个产业对金融业制约作用也比较明显。

4.1.2 第二产业对金融业的需求依赖程度突出。

2007年新疆各产业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金融业产品的完全消耗总量为2.91,其中一、二、三产业对金融业的完全消耗量占比依次为0.7%、70.8%、28.5%,可见第二产业对金融业的需求依赖程度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这与新疆经济发展以工业为背景(产业贡献率将近50%)的现状相符。具体来看,表2中给出了对金融业依赖程度较高的前10个产业,这些产业单位最终产品的生产对金融产品完全消耗量之和达1.49,占金融业完全消耗总量的50.70%。其中,第二产业的废品废料行业对金融业的依赖程度最大,其单位最终产品的生产要消耗近0.6个金融产品,而其他9个行业对金融业最终需求依赖程度相对较小。总体而言,金融业为下表中的10个产业发展提品与服务,是各个产业向前发展的瓶颈。

4.2 金融业的波及效应分析

4.2.1 金融业的前向需求拉动作用明显不足。

根据2007年的新疆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可得金融业的影响力为1.57,即金融业增加1万元最终产品需求,使得各个产业部门增加1.57万元的总产出。在新疆42个产业部门中,金融业的影响力排名40,仅高于研究与试验发展业(1.45)、房地产业(1.52),表明金融业对新疆经济的需求影响程度明显不足。同时,金融业影响力系数为0.65,与全国各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的平均水平相比金融业明显偏低,反映出金融业在新疆经济出现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极其微弱。这也与上文分析得到的金融业具有基础型产业特征相呼应。

4.2.2 金融业的后向供给推动作用十分显著。

相反,新疆各产业部门增加单位最终产品的生产对金融业产生的波及效应十分显著即金融业的感应程度高。通过计算可得金融业的感应度为3.92,即各个产业部门均增加1万元的最终产品时,将拉动金融业3.92万元的总产出。同时,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为1.61,在42个部门中排名第9,可知其感应度水平超出社会平均水平且对经济的后向推动力较大。因此,在新疆经济整体发展较好的前提下各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金融业的发展。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通过运用新疆2007年投入产出表及投入产出法中的相关指标,从投入产出角度探析了金融业在新疆产业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新疆金融业是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力的生产服务型产业,具有中间产品基础型产业特性;(2)新疆金融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依赖程度最高,与第二产业的互赖度高;(3)新疆金融业的前向需求拉动作用明显不足,而后向供给推动作用显著;(4)新疆金融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在增加值中所占比例偏低。

5.2 建议

为了实现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高金融业对新疆经济发展的贡献,结合上文得到的结论,进一步发展新疆金融产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从产业性质角度考虑,虽说金融业不是新疆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但是其属于新疆的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在产品供应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金融业的增加值率高,对经济资源消费少,劳动密集程度比较突出,足见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新疆经济的增长,也可以带动就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则在现阶段可以适度加大各项投入发展金融业,积极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

(2)从产业关联角度考虑,一方面金融业对第二、三产业的依赖度高,其前向需求拉动作用不大,但后向供给推动作用显著,在经济整体发展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优先发展其他产业,如第二产业的废品废料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第三产业中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从而带动金融业的发展。

3)从金融业的增加值构成比例考虑,金融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比例只有4.82%,与其他三个结构比例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可见增大对金融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大力改善其物质设备水平与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供应年终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2-0010-06

一、引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一直以来就是各国中央银行和学术界广泛讨论并关注的话题。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包括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前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引起利率水平变动,并间接作用于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因素;而后者建立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强调银行信贷的特殊地位,并认为即使在存在流动性陷阱、投资利率弹性较低等利率传导渠道障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仍然能够通过影响银行提供信贷的意愿来作用于实体经济。针对中国金融市场欠发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等情况,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于二十世纪50年代被提出,二十世纪80年代引起学术界广泛争论,其中以约瑟夫(Joseph,1981)的均衡信贷配给和伯南克(Bernanke,1988)的CC-LM模型最为著名。信贷渠道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两种形式,银行信贷渠道可描述为货币扩张增加了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存款,进而信贷扩张,并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而资产负债表渠道认为货币政策变动通过改变企业净值(现金流与可抵押品价值之和)而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进而影响投资和产出。信贷渠道观点的兴起,吸引了不少西方学者运用实证方法进行检验,如伯南克(1986)、伯南克和布林德(Bernanke 和Blinder,1992)、奥兰和鲁德布什(Stephen D.Oliner和Glenn D.Rudebusch,1996)以及吉尔克里斯特(Gilchrist,1999)等,他们都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但这些文献的研究对象大多是欧美发达国家,对金融市场欠发达的中国尚欠参考价值。

近年来,也有不少中国学者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大多着眼于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和GDP三者之间的关系。王振山、王志强(2000)对1981—1998年间的年度数据和1993—1998年间的季度数据进行检验,发现无论是年度模型还是季度模型,均显示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对GDP有较强解释作用。周英章、蒋振声(2002)分析了1993—2001年间的季度数据,发现中国的货币政策通过信用渠道和货币渠道的共同传导发挥作用, 相比之下信用渠道占主导地位。蒋瑛坤、刘艳武和赵振全(2005)分析了1992—2004年间的季度数据,发现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从对物价和产出最终目标的影响来看,M1比较持久和稳定,其次是M2,最后是贷款。李琼、王志伟(2006)利用1994—2004年间的季度数据,考察M2、贷款余额与GDP之间的关系,发现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有较大内生性,而信贷配额与GDP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说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还是货币渠道。胡晓阳、谢宇(2009)利用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的月度数据,发现货币供应量与贷款总额、贷款总额与实体经济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并认为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使得货币政策只能通过银行信贷市场发挥作用。各位学者所选取的时间区间和指标不同,得出的实证结果也不尽相同。相比之前学者的研究,本文的数据较新,并且采用月度数据使得样本容量得以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提高估计的准确性。

为进一步探究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理,本文还考察了同期货币政策冲击对工业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在阐述信贷渠道观点的文献中,有一些专门探讨了微观层面上工业企业对货币冲击的反应。高莹、梁妤和吴豪(2004)认为信贷渠道传导条件下,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名义利率会影响企业现金流,这里的利率机制不同于传统利率渠道中实际利率对投资水平的影响作用,而是短期利息支付水平的变动引起企业现金流的变化,改变企业外部融资成本,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和实际产出。王剑、刘玄(2005)通过构建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不同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充分考虑了微观主体的异质性,认为货币冲击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显著影响,并且不同行业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在微观层面上考察企业财务指标对货币政策冲击所作出的反应具有参考价值,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信贷渠道作用机理,并就如何改进信贷传导渠道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方法,利用中国2001—2011年的最新月度数据,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并给出货币渠道的结果作为对比。同时,为进一步探讨我国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本文参考伯南克(1995)关于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的论述,选取三个代表工业企业现金流组成部分的指标——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以及利息支出,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考察这一时间区间内,中国工业企业的现金流如何对货币冲击做出响应。

二、数据选取与变量说明

在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时,本文采用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将货币供应量M1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OAN分别作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代表变量,将每月月末的工业企业总产值IOV作为经济增长的代表变量。在研究货币政策冲击对工业企业现金流的影响时,由于2007年以后国家统计局披露的行业数据由月度改为季度,为保证样本的容量以及前后实证区间的一致性,本文采用二次差值法将季度数据转换为相应时间区间的月度数据;SR、PRT、INT分别代表工业企业2001年1月到2011年12月每个月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考虑价格的变化,本文以2000年12月为基期,将上述变量均折算为实际值,并采用X12—ARIMA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同时转换为相应的对数值。本文利用调整后的货币供应量M1、贷款余额以及工业企业总产值等变量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利用货币供应量M1、贷款余额和经二次差值转换后的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息支出等变量检验货币政策冲击对工业企业现金流的影响。研究区间为 2001年1月到2011年12月,货币供应量、贷款余额和工业企业总产值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行业月度库,统计范围包括按照GB/T 4754-2002分类的39个工业行业的数据。本文所有的实证结果均由Eviews6.0软件操作得出。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性检验

1. 单位根检验。首先利用ADF方法对货币供应量(LnM1_SA)、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nLOAN_SA)以及工业总产值(LnIOV_SA)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根据线图以及变量性质来确定模型中是否含有截距项和趋势,并用A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表1的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以及工业总产值均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在5%的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可见,3个变量序列均为I(1)过程。

2. 协整检验。鉴于LnM1_SA、LnLOAN_SA以及LnIOV_SA属于同阶单整序列,本文利用Johansen方法对3个变量的协整性进行检验,以便识别变量相互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表2的结果显示, LnLOAN_SA和LnM1_SA、LnLOAN_SA和LnIOV_SA、LnM1_SA和LnIOV_SA等变量间均存在1个协整关系;变量LnM1_SA 、LnLOAN_SA以及LnIOV_SA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3. 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结果证明了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可能性。为进一步验证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相对重要性,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Granger检验方法,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表3的结果显示,LnLOAN_SA是 LnM1_SA的Granger原因,LnIOV_SA是LnLOAN_SA和 LnM1_SA的Granger原因,而LnLOAN_SA和 LnM1_SA均不是LnIOV_SA的Granger原因。

4. 实证结果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与工业总产值、贷款余额与工业总产值之间均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说明在中国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都是存在的,并且贷款余额与最终目标总产出之间的均衡关系还强于货币供应量。这为今后中介目标变量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参考。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在1%水平下货币供应量是贷款余额的Granger原因,并且一定程度上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在一定水平下是总产出的Granger原因,但这种关系不显著,说明两种传导渠道均存在着一定的阻碍,而两者的P值比较则进一步表明,货币渠道的影响强于信贷渠道;由LnIOV_SA对LnLOAN_SA和 LnM1_SA的因果关系在5%水平上显著,可以得出中国货币政策存在较强内生性的结论,而信贷渠道的内生性要强于货币渠道。

(二)货币政策冲击对工业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信贷渠道的观点认为,货币政策操作通过改变借款人(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影响他们的信用等级,进而影响银行的信贷数量,并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而其中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尤其是货币政策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更是信贷渠道的重要传导途径之一。因此,本文选取与如上同期的数据,将变量分为(LnM1_SA, LnSR_SA,LnPRT_SA,LnINT_SA)和(LnLOAN_SA,LnSR_SA,LnPRT_SA,LnINT_SA)两组,检验信贷渠道下货币政策冲击对工业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并同时给出货币渠道下的实证结果作为对比。

1. 单位根检验。首先使用二次差值法将季度数据转换为相应时间区间内的月度数据,再采用ADF方法对LnM1_SA、LnLOAN_SA、LnSR_SA、LnPRT_SA以及LnINT_SA 经转换得到的月度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表4显示的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变量LnM1_SA、LnLOAN_SA、LnSR_SA、LnPRT_SA以及LnINT_SA 均是不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

2. 协整检验。鉴于变量LnM1_SA、LnLOAN_SA、LnSR_SA、LnPRT_SA以及LnINT_SA属于同阶单整序列,本文利用Johansen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以便识别变量相互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与企业现金流指标间均存在稳定关系(见表5)。

3. Granger因果检验。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分别对两组变量(LnM1_SA,LnSR_SA,LnPRT_SA,LnINT_SA)和(LnLOAN_SA ,LnSR_SA,LnPRT_SA,LnINT_SA)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表6的结果表明, LnM1_SA与LnSR_SA、LnPRT_SA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LnM1_SA是LnINT_SA的Granger原因,而LnINT_SA却不是LnM1_SA的Granger原因;LnLOAN_SA与LnPRT_SA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LnLOAN_SA是LnSR_SA、LnINT_SA的Granger原因,而LnSR_SA、LnINT_SA却均不是LnLOAN_SA的Granger原因。

4. 脉冲响应函数图和结果分析。本文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观察工业企业现金流的三个组成部分应对货币冲击如何变动。首先对两组变量(LnM1_SA,LnSR_SA,LnPRT_SA,LnINT_SA)和(LnLOAN_SA ,LnSR_SA,LnPRT_SA,LnINT_SA)分别构建VAR模型,根据AIC准则滞后阶数均选择为2,并从AR roots均落在单位圆内而判定模型是稳定的。本文将观察期设定为20,并分别给予货币供应量和信贷余额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

图1和图2表明,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均对工业企业的利息支出有一个持久的正向冲击,并且利息支出对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响应要大于信贷余额的增加,图1中利息支出最终稳定于横轴上方1.8%处,图2稳定于横轴上方0.8%处。利息支出持久性的增加是由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状况,企业更易于从银行获得贷款,企业家信心指数增加,企业投资活动增加,整个经济体趋于繁荣,这里名义利息支出正好反映了企业在繁荣时期借贷资金增加、投资扩张的情形。

图3和图4的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最终会对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有一个持久的正向冲击,但最初销售收入对两者的响应却大不相同。图3中货币供应量增加后,销售收入随即迅速增加,第4个月已上升1%,最终稳定于横轴上方1.9%处,可见销售收入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较为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增加了不仅是企业,还有居民的货币余额,促进了消费需求并进一步刺激了企业销售额的增长。而图4中销售收入对信贷冲击的响应相对较小,初期销售收入上升缓慢,直到第8个月才上升0.5%左右,最终稳定于横轴上方1%处。图3和图4的结果分别表明,货币供应量冲击对销售收入的影响几乎没有时滞,而信贷量冲击的影响滞后将近8个月,这一方面是由于在信贷渠道传导机制下,从信贷扩张、投资增加到产出增加、销量增加传导环节较多,信贷扩张与工业销售间的时滞较长;另一方面也表明信贷渠道对居民的财务状况和购买意愿的影响较小,这与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和中国消费信贷市场不发达有关。

图5和图6的结果显示,利润总额的响应与销售收入的响应类似。图5的结果显示,在受到货币供应量冲击后,利润总额前14个月内略有波动,最后稳定于横轴上方2.1%处。而图6表明,在受到信贷量冲击后,利润总额于第3至8个月减少了,之后缓慢上升并最终稳定于横轴上方0.8%处,由于销售收入也是利润总额的组成部分,这里的结果也是预期之中的,并且利润总额负向变动的时间区间也与销售收入响应时滞的时间区间相一致,这段时间内销售收入增加缓慢,而利息支出增加,利润总额下降。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方法,利用2001—2011年的最新数据,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及工业企业现金流对货币冲击的反应进行实证分析,并同时给出货币渠道的结果作为对比,得出的实证结论及启示如下:

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与最终产出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信贷渠道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还强于货币渠道,这为我们重新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提供了一个参考。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对最终目标的实现均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两者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传导障碍,并且货币渠道相对信贷渠道而言更具影响力,这一结果与不少学者利用2005年以前数据所得出的支持信贷渠道的结论相反,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金融创新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来源,银行信贷地位相对下降所致。产出是货币供应量和信贷余额的Granger原因,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存在内生性,并且信贷渠道的内生性要强于货币渠道,这也说明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效率有待提高。

在货币政策实践中,应当兼顾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作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政策均是值得重点考虑的对象,制定与执行信贷政策时注重对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的调控,逐步改善商业银行“慎贷”、“惜贷”、信贷资金大量流向国有企业的局面。与此同时,注重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逐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并重视金融创新的作用,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投融资市场的多元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使得信贷资金真正为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本文最后考察了在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下货币政策对工业企业现金流的冲击,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与预期相一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终会导致利息支出、销售收入以及利润总额的增加,并且初期销售收入对货币渠道冲击和信贷渠道冲击的不同响应表明,从货币政策变动到销售收入的改变存在一定时滞,信贷量的变化并不能立即带来销售收入以及利润水平的增加,这可能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消费信贷不发达有关。因此,要更好地发挥信贷渠道的传导作用,在调控信贷量的同时,更应注重质的提高,尤其是信贷结构的调整,发展不同品种的信贷产品,逐步改善信贷投放过于集中于某一类性质的企业、某一类行业以及某一信贷品种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振山,王志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0,(12).

[2]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2,(9).

[3]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5,(5).

[4]李琼,王志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渠道抑或信贷渠道[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6,(6).

[5]胡晓阳,谢宇.我国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9,(4).

[6]高莹,梁妤,吴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 生产力研究, 2004,(1).

[7]王剑,刘玄.货币政策传导的行业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 2005,(5).

[8]陈飞,赵昕东,高铁梅.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 2002,(10).

上一篇: 公务接待管理办法 下一篇: 创新能手申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