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7 03:13:28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篇(1)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大量信息的飞速产生,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用户需求的不断升级等等。这些都要求企业应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准确、快速、有效地反应以赢得竞争。然而,由于企业拥有有限的资源,这就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范围都获得相同的竞争力,而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于是产生了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管理。传统观念中,企业之间主要是“买——卖”关系。基于这种企业关系,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以生产为中心,供销处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企业间很少沟通与协作。而供应链是一个范围很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结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网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各结点的战略伙伴关系,更加注重企业之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服务支持、并行工程、群体决策、柔性和敏捷等;要求各结点企业围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业务流进行信息共享与经营协调,实现柔性的稳定的供需关系。

供应链合作关系是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在一定时间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作关系。实施供应链合作就意味着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数据信息的交换、市场机会的共享和风险的共担。供应商所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价格,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组织、成本的高低和产品质量的优劣。在供应链合作关系环境下,制造商选择供应商,不再只是考虑价格,而是更注重选择能在优质服务、技术革新、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的供应商。形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原因通常是为了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总的库存水平、加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保持战略伙伴相互之间运作的一贯性,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结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与提高。因此供应链从形式上看是客户在购买商品,但实质上是客户在购买能带来效益的价值。各种物料在供应链上移动,是一个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增加其技术含量或者附加值的增值过程。因此,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关系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

由此可见,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强调供应链各结点企业长期的战略协作,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计划和解决共同的问题,强调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最终实现供应链链条中各结点企业的共赢。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业务环节不协调以及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的问题。怎样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如何更好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可以引入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原理,建立业务和部门间的信任与合作,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由六大支撑业务组成,分别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在部分企业,人们错误地认为各个业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高层针对企业未来发展制定的策略方针;招聘是各部门对岗位空缺做出的反应;培训是企业经济实力的象征,是员工享受的福利;绩效管理是年度工作的评估;薪酬是员工应得的物质奖励;劳动关系管理仅仅是招聘环节的合同签订以及合同纠纷的处理。这些企业误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业务模块不仅仅是独立的而且是相互孤立的,各业务分工到人并按照计划完成就可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显然,这种孤立地看待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是无法建立良好的业务沟通与协作的,各个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只追求单独业务成本的最优,未必会带来人力资源管理总成本的降低,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绩效。例如,企业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招聘成本,在人员的甄别和选拔中能省则省,很可能会造成企业培训项目与培训成本的增加,甚至在绩效考核中长时期达不到岗位要求,导致招聘的失败。可见,一味地追求单独业务的最小化而不建立各业务之间的相互合作,最终会带来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增加。

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业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业务部门应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这里的信任是指各业务部门要关注其他业务部门的利益,并且在采取行为时认真考虑这种行为对其他业务部门的影响。各个业务部门要注重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同一目标的指导下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是实现企业总体战略规划的支撑战略之一,它为企业的招聘、培训环节的实施进行了较长远地规划;招聘与配置正是顺应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内容,依据能力素质测评模型科学、合理地进行人与岗的最佳匹配;培训是企业为更好地实现目标和绩效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技能和知识的开发;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企业为帮助员工更顺利地完成绩效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其考评的结果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素质模型的构建和薪酬的发放;劳动关系管理涉及人员的招聘、薪酬管理、和劳动纠纷的处理等各个环节。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业务之间须建立彼此的合作与沟通,才能促进各个支撑业务的共同进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最优,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

同时企业管理者还应注意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单单是人力资源部门就能够独立完成的,要想更有效、更顺利地完成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共同配合与协作。企业的采购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技术研发部、销售部和后勤部等同样应该建立彼此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建立各职能部门相互连接的链条,确保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的贯通,实现各职能部门的增值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维安.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有效沟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胡军,彭扬.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务[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篇(2)

现代高职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管理类的课程如何设计实践教学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改研究内容。高职课程体系有许多理论实践课,课程在课时分配上通常采用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各半的方式。教师在授课时最常用的实践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完成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由哈佛大学流传出来的优秀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了解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案例教学法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但是案例是概念的、文字化的学习素材,对于高职学生所拥有的高度实践热情的学习特点是不够有效的,因此引入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关键性的效果。本文通过《供应链管理实训》课程近5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与效果展开研究,提出以“可触摸式的”敏捷型教学方法提高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效。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高阶形态,它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课程定位上,本校将其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物流知识才能开始学习,因为本课程是将学生之前所?W习的分散的物流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它是最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最高层级课程。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对于高职物流学生而言不易设计,课程通常包括较多的理论与较少的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课程做了大幅的改革,设计了“可触摸式”的授课内容。

由于供应链具有独特性,每一个行业或者企业拥有着独一无二的供应链。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行业划分为不同主题的实践项目。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校内空间的人/物/事件,结合网络调研,实地调研等方式,实训项目内容围绕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习特点进行设计,并将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各种理论、方法融合到每个实训项目中。

主要的实训项目包括:汽车供应链实训,实训场地在校内停车场;出版发行行业的实训场所为校图书馆,校内活动供应链管理的实训场地则利用运动会/篮球赛/晚会等校内活动展开;学校食堂供应链优化的实训场地为校内食堂;电商行业供应链实训是与电商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展开进行。将校内现有设施设备、各项活动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当中,令实践教学具有敏捷性,令教学内容可触摸,学生可以每一个实训项目中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动手展开调研、采集数据、上传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最终提出具有真实数据支撑的可执行方案。实现最大限度控制实训时间、成本完成教学目标的敏捷型教学方法。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133-02

1引言

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对于抽象性的管理理论,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无法获得切身的实践体会。SCM沙盘(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简称,即供应链管理沙盘)的诞生,使上课学生切身感受了系统管理过程,体验了实际岗位的角色和职能,有效地掌握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实践运用和科学管理理念,实现了实践中求得真知的目的。

2SCM(供应链管理)沙盘简介

SCM理论是当代管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竞争的加剧和虚拟企业的出现,传统管理理论已经不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于是研究全过程系统化的SCM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SCM是研究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是管理理念的革命。SCM沙盘通过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将整条供应链整体战略、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物流、库存、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置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协作等一系列活动中,认识到渠道上下游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供应链管理思想,掌握横向一体化、核心竞争力、虚拟企业、服务外包、供应商管理库存等理论观点和方法,提升学生供应链管理能力。

3SCM沙盘教学主要内容

3.1SCM沙盘组织设计

该沙盘主要介绍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加强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介绍供应链状况;组建团队并分配角色。使学员了解供应链,并完成团队组建。

3.2SCM沙盘模拟企业运营规则

明确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掌握企业初始状态;熟悉竞争的筹资策略、投资规划、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的相关规则。

3.3SCM沙盘世界盘面初始化

恢复供应链的初始状态,让学员在恢复供应链初始状态的过程中,更加熟悉沙盘的运营规则。

3.4SCM沙盘企业引导季度经营

在讲师的引导下,完成供应链引导季度的经营过程。通过引导季度的练习,使学员更加熟悉沙盘的运营流程、经营规则。

3.5SCM经营年度学习要点

(1)第一年经营与知识点评(感性认知阶段)。介绍沙盘企业中整体供应链的流程理论、各供应链环节企业的职能、供应链的动态系统、提升业绩应关注的点以及市场预测的重要性、规划的重要性。目的是使学员充分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流程,明确各节点企业的职能,掌握提升业绩的途径,理解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市场预测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重要性。

(2)SCM沙盘第二年经营与知识点评(理性认识阶段)。主要介绍供应链失调的原因及危害、如何进行供应链的协调与管理、如何进行供应链规划。目的是使学员具有从供应链最优的角度做决策,经营企业的意识,掌握供应链协调的基本方法。

(3)SCM沙盘第三年经营与知识点评(科学管理阶段)。主要介绍市场开拓战略、产品组合策略、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库存管理与控制方法。目的是使学员充分掌握企业市场开拓战略方法,学会运用波士顿矩阵工具进行产品组合决策;了解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掌握安全库存、经济订货批量和供应商管理库存等方法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的库存管理与控制,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

(4)SCM沙盘第四年经营与知识点评(信息管理阶段)。主要介绍常见的信息技术、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目的是使学员了解供应链中常见的信息技术,熟识常用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了解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实践。

4SCM沙盘教学优势

4.1实施弹性教育,简化业务流程

SCM沙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育的弹性、灵活性和多元化,注重对学生学习潜能开发和客观环境变化应对能力培养。沙盘引入实际流通模型,简化操作流程,只要求对管理过程进行全局规律性把握,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以就业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更好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4.2运用游戏寓教于乐,改变知识传授方法

SCM沙盘教学不仅是掌握专业技能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任务分工明确,操作生动形象,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重点的单向知识填鸭模式。沙盘模拟以竞赛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展开双向互动,扮演不同角色。不同团队间争锋博弈研究制胜方案,团队内部紧密团结,激烈讨论,寻求最优方案。在竞争中通过实际操作巩固专业知识,在游戏中将繁杂的表单数据体现在沙盘这一实体中,将资金和资源的流向直观地反映在沙盘上;完整生动的视觉感受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3实施团队合作,体验实战过程

SCM沙盘模拟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想获得好的模拟效果,必须提高团队意识,实施团队合作;通过沙盘盘面、币子、卡片反映工程进展情况,在动手操作中化抽象为具体,体验供应链管理实战全过程。

5SCM沙盘模拟教学的改进

5.1SCM沙盘模拟存在的不足

通过总结部分高校供应链管理沙盘教学的情况,高校供应链沙盘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

(1)沙盘模拟的可变环境因素较少。SCM沙盘模拟虽然接近现实过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生动性,但不可能完全模拟现实情况。沙盘模拟忽略了部分风险因素和突变因素,因此学员在模拟学习的基础上,应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不断充实自己。

(2)学生容易违反游戏规则,模拟结果失真。SCM沙盘模拟拥有特定的一套游戏规则,但一旦进入操作过程,学生会遇到一些因操作失误而造成的不利,难免会出现违反周期和违反约束关系的情况,导致模拟结果失真。因此学员应秉承诚实守信原则,遵守沙盘规则,发展自我基本素质,做到诚信经营。

(3)成绩评定标准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进行沙盘教学时,只靠模拟结果评定成绩,没有形成有效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由于沙盘教学是团队配合完成的教学项目,最终权益是团队总成绩,无法反映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混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同时,通过一次实验就决定学生成绩,有悖于管理才能评定的客观性。

5.2SCM沙盘模拟教学的改进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是保障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要想顺利实施SCM沙盘教学,就必须有一支高水平、专业性强的队伍,各校应建立SCM沙盘课题组。从相关专业抽调教师,负责讲授SCM沙盘相应模块的课程。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参加SCM沙盘模拟对抗竞赛;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实践和调研;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文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探索教学体系改革,建设规范化课程体系。SCM是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应广泛开设,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应逐步将SCM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将SCM沙盘模拟开设开放性试验。建立基于自主学习的专业网站,构建 SCM原理与实践课程网络信息平台,使教师和学生获得实时更新的信息和知识;使得经过授权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访问该系统,实现远程学习。

(3)成绩考核。SCM 沙盘模拟课程的考核不同于工科实验考核。由于其带有对抗性,受参加模拟对手水平的影响,考核成绩的不确定性较高。对学生最终能力进行评价时,要综合评价,避免由于学生偶然性决策及操作失误,造成成绩评定以偏概全现象产生。考核成绩一般由 3 部分构成,包括:实训日志和报告,即经营者工作过程与总结,占40%;团队的经营权益和经营结果,占 40%;历史实训成绩累计,占 20%。通过对 3 个部分适当分配权重,最后得出学生的最终能力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陈玲玲.供应链管理体验式教学探析——浅谈ERP沙盘模拟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5):72-73.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篇(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绩效与培训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问题,左辉群、黄高萍总结了校企联姻培训模式、“立交桥”教育培训模式、优势互补培训模式、项目培训模式和区域资源整合培训模式的要点;袁静又增加了订单培训模式;寿月仙探索了了市场运作模式、公共财政支持模式、企业资助与公共财政补贴模式;汤新法 研究了跟师学艺模式和伙伴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吴晓霞、吴晓飞提出了构建E时代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的设想。由于21世纪已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如何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野构建以培训机构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应链网络

1.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用系统的观点对供应链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的整个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强调一体化的精细管理,保证各环节的无缝对接,同时注重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在多合作伙伴组成的复杂网链上,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它尽可能地降低伙伴间的交易成本,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2.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结构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就是要建立一个以骨干节点为核心、联盟上游节点和下游节点的协调的系统网状结构。以骨干节点为核心的供应链设计一般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通过交货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来达到节点客户最大满意;通过降低库存、减少生产及分销的费用来达到核心节点的成本最低;通过去除错误成本和异常事件来达到供应链整体流程品质最优。

关于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则可以理解为:以培训机构为构建核心,其上游节点表现为有培训意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由有关机构组织的劳动力培训来源的集合,其下游节点表现为可以为培训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出路的企业或单位。其供应链效果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培训机构能否迅速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保质保量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培训,另一方面取决于整个就业市场的拉动是否强劲有力,同时,培训来源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培训的接受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系统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网络示意图

二、劳动力转移培训供应链网络节点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和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培训,而各地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提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制约“三化”问题的重要问题。

1.培训对象问题

(1)转移培训态度问题。劳动力外出务工是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从而改善生活。然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层次不高,思想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传统小农思想浓厚,谨小慎微,怕风险、怕失败,创业畏难心理比较突出。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富农、惠农政策,如粮食保护价收购、取消农业税等,最大的收益者是农民。农民手里略有小钱,就不愿意出门就业,或是想“找到好工作”,但却不知“如何找”,更没有考虑通过参加培训获得技能后能否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对于政府宣传的参加转移培训,认为“花钱也不一定能办成事”,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一方面对工作时间过长、收入偏低、工种苦难脏累险等职业存在畏难情绪,另外屡屡曝光的黑中介、黑传销,使外出务工人员害怕受到欺骗,对于“走出去”具有抵触心理,导致农村劳动力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素养的人员比例较低,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开发的主要瓶颈。

(2)转移培训年龄问题。根据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受访者希望通过接受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能获得报酬较高、劳动强度较小、社会接受度更高的工作岗位,这方面尤以“80、90后”劳动力为最。其中,计算机、营销、会计、保险、驾驶、机械、金融等岗位的向往度最高。这说明以“80、90后”为主体的我国新生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眼光与“60、70后”,即其父辈岗位集中于修理、建筑、招待、美容美发、服装、制造等行业有本质上的不同,从而在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具有明显年龄特征。

(3)转移培训基础问题。对高水准生活的向往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迫切要求改变自身的生活状态,希望能通过培训从事更合适的岗位以带来改变生活的机会。但新行业、新岗位所需的较高层次知识诉求又使他们力不从心,如从事计算机程序员岗位所接受的岗位培训必须包含Java、C语言在内的多种计算机语言,甚至包括高等数学、运筹学、逻辑学等学科知识,这对很多连初中都不毕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过于高深,早已突破了其所能接受的知识极限,浅薄的知识基础导致他们根本无法实现一些新兴行业的岗位培训。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知识的低质化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序开展。

2.培训部门问题

(1)培训管理问题。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起的领导作用是相当关键的。根据摸底调査资料,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的作用不足,其主要原因表现在政出多门的领导体制所导致。政出多门使政府的直接调控功能力分散,无法在宏观调整、控制方面形成合力。同时,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具有重大现实和实践意义,现阶段已成为各地政府进行政绩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政绩至上的目标驱使下,也有些地方政府机构追求政绩的急功近利的行为导致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时片面追求培训指标的完成率,违反职业培训教育的最终目的,甚至乱办班、乱收费,没有培训计划而盲目开展教学。另外,各级地方政府在转移培训管理中一直存在着“重登记、轻管理”的倾向,监管力度和范围不够,单方面的政府监管往往很难完全从实际出发,而是由于信息的不透明而使这种政府主导型监管显得有些脱离实际或者力不从心。政府部门有时充当既掌舵又划桨的角色,也是导致培训绩效低下的因素。

(2)培训条件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条件也是决定培训实效的又一关键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条件距高质量转移培训的要求差距较大,无法应对当前由于农村迫切要求改善收入以及用工企业对技工的需求所带来的农村技能培训高峰期,其中国家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因此要求政府支持力度迅速加强,快速改变财政拨款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劳务输入地和输出地的责权不对等、相互推卸责任、管理者缺位、劳务输入地不愿承担培训、管理人员缺乏培训管理专业技能以及对市场人才需求变化不够敏感等状态。

(3)培训依托问题。当前,政府倡导开展的培训主要在县、乡两级,对于地级及以上的大、中城市缺乏明确政策支持。我国现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还比较严重。作为农民最期望的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大中专院校来说,在技术、师资、就业推荐等方面的优势尚待发挥,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高职院校为生力军的培训格局还需要农业、劳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3.培训接收方问题

(1)降低流失率问题。调查显示,与“80后”相比,“9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与其父辈不同的是,“90后”农民工的职业期望值、要求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较高,他们大多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融入城市生活。但相对工作耐受能力低,就业稳定性较差。调查数据显示,其首次就业的流失率高达40%以上。因此应针对“90后”农民工的多元化求职新动向,用工企业应该作出适当调整,除了提高工资待遇之外,也要为员工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同时畅通晋升渠道,这样才能留住人、用好人。

(2)持续投入问题。尽管经济社会在转型升级,我国仍然是世界制造商的重要投资地,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大多存在招工难的情况,原因是在社会财富分配的链条上,它们处于利润低薄的一环。在原材料涨价、土地房屋租金上升、税收负担大,企业要节约成本维持利润,最先想到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就是降低人工成本。所以受制于经营成本因素,企业不愿意进行培训投入,直接表现就是为农民工所提供的对培训要求不高的低技术含量工种,难以吸引到就业者,导致“用工荒”和“招工难”。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受到影响,职业培训难以为继,用工和招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就得不到根本解决。

三、培训机构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供应链模型

1.设计理念

第一,根据不同知识素质、职业技能的劳动力需求来划分就业岗位市场,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第二,按就业岗位市场的需求进行网络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满足不同岗位群需求及确保劳动力胜任岗位要求。

第三,根据就业岗位市场动态使整个以转移培训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应链的需求与计划成为一体,保证培训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四,实现差异化转移培训并尽量满足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通过调节使以转移培训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应链实现快速响应。

第五,对劳动力培训资源实施战略管理,注重宣传产生的扩大效应。

第六,以信息化为抓手实施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技术开发战略,以支持多层决策,清楚掌握供应链的劳动力就业走向。

第七,采取供应链绩效测量方法,满足用工单位对效率与效益的需求。

2.构建要素

(1) 能够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总量约7.79亿,农村劳动力占到73%。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1亿。此外,由于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出现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据估计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因此,从绝对数量上来看,我国现有可供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资源来源较大,应首先搞好转移培训的宣传工作,以扩大转移培训的覆盖面,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进程。

(2) 接受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问卷显示,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工程中,劳动力培训的效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异质性,即使控制了家庭情况、受教育水平等可观测变量,但培训对农户的影响仍然不同。这说明农户是理性的,他们会比较参加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并依此决定是否参与培训。具体表现为:76.8%的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原因有80%的人回答是“无法得到培训信息”,75%的人认为“没有合适的培训机构”。有98%的受访者表示在就业中拥有技能等级重要,但同时有88%的人表明没有获得任何技能等级。劳动力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竞争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无技能等级有一定关系。目前暂无工作而待业在家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工资太低和自身职业技能不够好,比例分别为45%和68%。而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则顺应表现为能力技术不够好(75%)、工种不理想(65%)、工资福利待遇低(84%)。同时就业者很难有有效的手段解决工资拖欠问题。这一方面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首先要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工作,同时其培训内容还要需要增强实用性以增加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培训的了解和减少对培训是否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怀疑态度,否则将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就业市场需求。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就业结构失衡。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大大阻碍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但与之相对的是,目前各地普遍表现为用工荒,北京、长沙、南昌、苏州等地以高薪吸引就业,上海采用更高效的电子化招聘方式,受区域经济特点影响,如天津的服务行业岗位、广州的建筑工程类岗位、深圳的销售研发岗位、佛山的高管技工岗位都有较大缺口。总的来说,在工种上制造业岗位缺口最大,在区域需求上东部沿海用工需求下降,在薪酬上普遍表现为上涨。国家统计局2011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显示,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达到2049元,比2010年增加359元,增幅达21.2%。

(4)培训机构。新型职业农民由于岗位不同,对培训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对培训机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根据农民的需求差异进行差别培训,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的差异。新形势下,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对象分散、培训需求千差万别、培训时间有较强的季节性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不能搞“一刀切”。在培训组织设计上,要紧紧围绕农民和农时的需求,因人、因地、因时地进行组织,将各式农民进行合理归类,区别对待,差异施教。将教育对象分为若干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都能接受针对性的培育。

(5)监控、服务机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监控、服务机构应由政府牵头、受训者团体、培训机构等各参与方联合组成网络。首先,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监督机制应首先建立对农民工培训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督,通过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培训补贴资金审批以及强化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来建立规范的培训资金管理制度;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协调服务工作重点主要应集中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还有,我国目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信息网建设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服务效果,也应作为今后工作重点之一。

3.模型结构

根据供应链的构建原理,协调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各构建要素,确定转移培训供应链的各节点,根据以同时保障各节点成员效益为核心原则的供应链设计理念下,以培训机构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供应链管理培训模型设计如图2所示。

图2培训机构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模型

基于供应链为视角构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型,以培训机构为核心,以转移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供应商,以全体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接受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产品”,以劳动力市场为“销售商”,以委托培养企业或用工企业为“用户”,培训机构及时接受来自上下游的信息反馈形成或修正培训形式或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就业市场,在整条供应链中,由相关机构向各方行使监控和服务职能。

4.模型应用展望

21世纪是供应链管理时代,是我国社会转型升级的时代,是各种资源持续整合的时代,是追求整体利益最优的时代。所以,培训机构以劳动力培训为专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进程中理所当然要成为这一进程中的关键元素,以其为核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必将主导提升转移培训实效的探索。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过程也是该供应链各节点利益博弈的过程,以培训机构为核心具有运作的稳定性、长久性和专业性。尤其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本身就考虑到了各“节点”的利益诉求。该模式的科学运作,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左辉群,黄高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的构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3-64

[2]袁静.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乡镇,2009(9):40-42

[3]寿月仙.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J].农民科技培训,2009(7):10-11

[4]汤新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研究[D],南昌师范大学,2007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C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08-02

美国INTEL公司董事长格鲁夫说过的一句名言:“未来的企业都是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将‘消失’”。可见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发展必由之路。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时代适应网络市场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将突破传统的商务模式,打破传统的竞争规则。电子商务(E-Business)是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提供信息平台在网上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能够实现新的商务模式,同样也能使人力资源供应链发生质的飞跃,为真正实现人才供应链管理提供可能与可行的平台。

一、人力资源供应链的内涵及特征

人力资源供应链是一条连接人才供应、培训、服务、使用的人才链,同时通过对人才的培训、使用、轮换而增加其价值,因而也是一条增值链。人力资源供应链具有纵向性与横向性两大特征:

纵向性表现在人才的产生渠道可以由公司内部纵向产生。企业内部人才通过岗位的变化与提升,实现企业内部部人才价值效用最大化,人才纵向供应链的管理是通过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使用、轮换以及对员工潜力的发掘提升来实现的。

人力资源供应链的横向性特征,“横向一体化”主要指选择人才外包来实现。人才外包以及外部人才引进,即空降兵式的人才聘用。

二、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人力资源系统的构成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为人力资源是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平台和条件。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人才招聘唯一的面对面的招聘模式,形成了通过网络来实施信息广告、网上报名、网上考核、网上答辩,甚至网上签约等招聘活动。大型人才供求平台也因为互联网而得以实施。供应链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并能够实现有效资源的充分利用。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有两部分组成:动态人才储备系统及动态人才需求系统。人才储备系统是企业所需人员的来源。概括起来企业人才的来源系统由中介公司、猎头公司、学校、求职个人、外包业务组成。前四个部分为公司提供所需人才,外包业务是从整体业务的角度提供服务。人才的动态需求系统来源于上面的五个子系统。但是这五个子系统的信息需要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过企业内部人才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而形成。动态人才信息系统不仅时时更新,同时还会分为现在急需人才、未来需要的人、短线人才、长线人才以及按专业和能力水平划分的各类人才。企业人力资源部在形成人才信息库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信息生成,而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过程。

2、人力资源系统运行流程

公司人力资源部是人力资源系统的枢纽。首先是人力资源部与中介公司的合作。中介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包括一般劳动力和临时岗位人员的来源。与猎头公司的合作需要长时间的维持信息互通,以确保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聘用到位。与学校的合作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聘用应届毕业生和接收实习生到企业,还有一种就是订单培养或者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个人聘用尤其是对于企业相关的高端人士,应给予长期的动态关注,形成良好的关系,以备不时之需。

三、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与驱动模式

1、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

人力资本价值链就是从人才招聘、培养、到任用、考核最终实现人才价值充分发挥的所有增加价值的步骤所组成的全部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人力资本价值链是将人才的养成分解为战略相关的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体现主要是如何运用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模型与评价系统设计,来满足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人力资本价值链与虚拟人力资本价值链得以并行,两条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更为模糊,达成链中成员的充分的无缝整合。价值链驱动的最终目标是向供应链节点上的合作者随时传递市场及消费者的动态数据流,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供应链管理。

2、人力资本价值链增值模式

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寻、选、用、育、留的一系列计划和控制职能。横向,它通过对人才信息的获取和更新,带动人才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把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的不同功能联系起来,使整条供应链受益最大;纵向,它联结企业内部用人部门与外部人才供应商。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的人才信息共享,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选、用环节: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形成的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由于有了前面的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这一环节的完成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只有遴选到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训环节: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不仅包括对人才的遴选,重视培训,挖掘潜能可塑性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增值的第二个环节。被聘用的人才,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许多成功的知名企业都将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它有一个经营开发研究所,公司每年向该研究所拨款不少于10亿美元,每年在此接受培训的人员多达1万人,占公司人数的3.3%。从高级干部到新任经理,人人都要接受培训。日本富士通公司、联想集团也是如此,将人力资源看作蓄电池,通过不断地充电、放电,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企业培训是人才的二次开发,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挖掘潜能,不仅促进个人价值的完全体现,同时将人才自身的潜能与企业需要结合起来,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另外还要实施前瞻性培训。企业若想防患于未然,应变“有病求医”思路为“无病预防”策略,构建前瞻性培训体系,增强企业的战略柔性,形成长远发展的动力。

任用环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企业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关键。“适才适岗、适岗适酬”,实行人才柔性化管理,才能使人力资源价值链在这一环节中增值。柔性管理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的积极性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前提。人才只有感觉到被重视,有用武之地,才会将自己所拥有知识及能力转化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这些知识能力存在员工的头脑中,较难掌握和控制,这就要求企业以人为本,提供机会,尊重他们的个体价值,使其认识到自身对企业的重要性,从而对组织产生归属感。甚至要了解人才的内心活动。包括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满意情况,去留倾向等。人尽其才,适度竞争人力资源的使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用好人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尽其用,所谓适才适岗,岗位的性质不同,对人的专业要求不同,即使在同类岗位内部,也存在级别之分,与这相适应的是,人的能力同样有大小、强弱之分,如斯图尔特提出的人力资源价值矩阵所示,在创造价值和替代程度两个维度中,人力资源可分为容易替代、低附加值;难以替代、低附加值;容易替代、高附加值;难以替代、高附加值四类。因此在配置人力资源时,要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入手,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二是竞争上岗,让员工产生适度的危机感,从而能够自发地做出最大努力,发挥潜能,这正是“横山法则”所追求的目标。操作时,从常态的角度来说,可以将末位淘汰制度作为常态的管理规则,配合过程管理、预警机制等方法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结合鲶鱼效应来促进竞争。

考核环节:没有监督和考核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人力资源价值链中的考核监督环节也是价值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一环节不仅是对人才素质、绩效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也是评价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构建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系统,企业人才评价系统两个系统来完成。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时代;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C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08-02

美国INTEL公司董事长格鲁夫说过的一句名言:“未来的企业都是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将‘消失’”。可见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发展必由之路。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时代适应网络市场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将突破传统的商务模式,打破传统的竞争规则。电子商务(E-Business)是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提供信息平台在网上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能够实现新的商务模式,同样也能使人力资源供应链发生质的飞跃,为真正实现人才供应链管理提供可能与可行的平台。

一、人力资源供应链的内涵及特征

人力资源供应链是一条连接人才供应、培训、服务、使用的人才链,同时通过对人才的培训、使用、轮换而增加其价值,因而也是一条增值链。人力资源供应链具有纵向性与横向性两大特征:

纵向性表现在人才的产生渠道可以由公司内部纵向产生。企业内部人才通过岗位的变化与提升,实现企业内部部人才价值效用最大化,人才纵向供应链的管理是通过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使用、轮换以及对员工潜力的发掘提升来实现的。

人力资源供应链的横向性特征,“横向一体化”主要指选择人才外包来实现。人才外包以及外部人才引进,即空降兵式的人才聘用。

二、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人力资源系统的构成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为人力资源是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平台和条件。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人才招聘唯一的面对面的招聘模式,形成了通过网络来实施信息广告、网上报名、网上考核、网上答辩,甚至网上签约等招聘活动。大型人才供求平台也因为互联网而得以实施。供应链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并能够实现有效资源的充分利用。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有两部分组成:动态人才储备系统及动态人才需求系统。人才储备系统是企业所需人员的来源。概括起来企业人才的来源系统由中介公司、猎头公司、学校、求职个人、外包业务组成。前四个部分为公司提供所需人才,外包业务是从整体业务的角度提供服务。人才的动态需求系统来源于上面的五个子系统。但是这五个子系统的信息需要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过企业内部人才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而形成。动态人才信息系统不仅时时更新,同时还会分为现在急需人才、未来需要的人、短线人才、长线人才以及按专业和能力水平划分的各类人才。企业人力资源部在形成人才信息库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信息生成,而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过程。

2、人力资源系统运行流程

公司人力资源部是人力资源系统的枢纽。首先是人力资源部与中介公司的合作。中介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包括一般劳动力和临时岗位人员的来源。与猎头公司的合作需要长时间的维持信息互通,以确保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聘用到位。与学校的合作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聘用应届毕业生和接收实习生到企业,还有一种就是订单培养或者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个人聘用尤其是对于企业相关的高端人士,应给予长期的动态关注,形成良好的关系,以备不时之需。

三、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与驱动模式

1、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

人力资本价值链就是从人才招聘、培养、到任用、考核最终实现人才价值充分发挥的所有增加价值的步骤所组成的全部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人力资本价值链是将人才的养成分解为战略相关的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体现主要是如何运用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模型与评价系统设计,来满足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人力资本价值链与虚拟人力资本价值链得以并行,两条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更 为模糊,达成链中成员的充分的无缝整合。价值链驱动的最终目标是向供应链节点上的合作者随时传递市场及消费者的动态数据流,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供应链管理。 2、人力资本价值链增值模式 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寻、? ⒂ 谩⒂⒘舻囊幌盗屑苹涂刂浦澳堋:嵯颍ü匀瞬判畔⒌幕?

取和更新,带动人才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把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的不同功能联系起来,使整条供应链受益最大;纵向,它联结企业内部用人部门与外部人才供应商。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的人才信息共享,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选、用环节: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形成的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由于有了前面的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这一环节的完成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只有遴选到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训环节: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不仅包括对人才的遴选,重视培训,挖掘潜能可塑性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增值的第二个环节。被聘用的人才,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许多成功的知名企业都将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它有一个经营开发研究所,公司每年向该研究所拨款不少于10亿美元,每年在此接受培训的人员多达1万人,占公司人数的3.3%。从高级干部到新任经理,人人都要接受培训。日本富士通公司、联想集团也是如此,将人力资源看作蓄电池,通过不断地充电、放电,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企业培训是人才的二次开发,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挖掘潜能,不仅促进个人价值的完全体现,同时将人才自身的潜能与企业需要结合起来,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另外还要实施前瞻性培训。企业若想防患于未然,应变“有病求医”思路为“无病预防”策略,构建前瞻性培训体系,增强企业的战略柔性,形成长远发展的动力。 任用环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企业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关键。“适才适岗、适岗适酬”,实行人才柔性化管理,才能使人力资源价值链在这一环节中增值。柔性管理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的积极性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前提。人才只有感觉到被重视,有用武之地,才会将自己所拥有知识及能力转化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这些知识能力存在员工的头脑中,较难掌握和控制,这就要求企业以人为本,提供机会,尊重他们的个体价值,使其认识到自身对企业的重要性,从而对组织产生归属感。甚至要了解人才的内心活动。包括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满意情况,去留倾向等。人尽其才,适度竞争人力资源的使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用好人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尽其用,所谓适才适岗,岗位的性质不同,对人的专业要求不同,即使在同类岗位内部,也存在级别之分,与这相适应的是,人的能力同样有大小、强弱之分,如斯图尔特提出的人力资源价值矩阵所示,在创造价值和替代程度两个维度中,人力资源可分为容易替代、低附加值;难以替代、低附加值;容易替代、高附加值;难以替代、高附加值四类。因此在配置人力资源时,要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入手,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二是竞争上岗,让员工产生适度的危机感,从而能够自发地做出最大努力,发挥潜能,这正是“横山法则”所追求的目标。操作时,从常态的角度来说,可以将末位淘汰制度作为常态的管理规则,配合过程管理、预警机制等方法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结合鲶鱼效应来促进竞争。

考核环节:没有监督和考核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人力资源价值链中的考核监督环节也是价值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一环节不仅是对人才素质、绩效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也是评价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构建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系统,企业人才评价系统两个系统来完成。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篇(7)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产生的背景。目前,我国农民工已达2亿,伴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的增长,近5年内,农民工的数量将以每年500-600万的速度递增。面对如此庞大的基数及迅猛的增长速度,我国经济显得有些消化不良。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国内的就业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荡,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原本吸收大量农民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部分破产倒闭,给广大的农民工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埋下了隐患。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一方面,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做出调整,通过投资项目建设,增加就业岗位,来相对地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服务机制,帮助广大农民工切实提高职业技能,以应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

传统的农民工就业包括农民自我输出和组织化输出两种方式。组织化输出即通过政府资格审查的农民(往往是考查家庭人均收入或年龄等境况),在政府指定的职业机构接受培训,国家为其支付一定比例的学费,财政补贴以就业补助金的形式直接拨付给培训机构,但需培训学校确保其就业,农民工与企业签订的就业协议则作为培训机构领取政府就业补助金的凭据。可见,组织化的劳务输出保证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但往往分散了培训机构的办学精力。

2、问题描述。我们运用文献搜集、实地调研等方法获得了灵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资料。经过分析汇总,我们了解到,该县把劳务经济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近年来,甚至把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实施力度列入政绩考核的目标之一,但由于处于传统的农民工就业模式,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接受培训的劳动力“走不出去”,人力资本投资的转化受阻。灵壁县每年都会制定劳务产业任务分解表,我们掌握的近6年的数据显示,2003年的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为18%,此后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截至2008年,该县的目标是使劳动力的70%以组织化形式输出,有15880人接受相关机构培训。但事实上,真正能够走出家乡,去企业就职的人员不多,有大批的受训农民工成了“剩余劳动力”。以每个人每年补助400元计算,当地政府每年浪费的人力资本投资数额也是巨大的。有些培训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甚至联合用人单位假意雇佣劳动力套取就业补助金,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

第二,有些企业出现“技工荒”,企业无法找到匹配的人才。通过文献法搜集的资料显示,有技能的农民工并未饱和,在上海、苏州、浙江等地,对于专业的计算机设计人员、数控机床操作人员有着很大的缺口,这点在文静服装学校得到了印证。

以上两点看似矛盾,但确实存在,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双方效用损失。事实上,培训机构是受政府委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从每个成功就业的学员身上可以领取就业补助金。因此,培训机构不仅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与市场接轨的学员,还得投入大量精力、物力、机会成本等去寻找有用工需求的单位,促使学员成功就业,但这往往不是他们所擅长的;用人单位处于主动地位,平日不会搜集培训机构的信息,一旦出现技工荒,也无从找寻合适的输出机构。部分企业通过人才中介机构用工信息,招徕人才,但由于我国人才市场建设和监管的不健全,虚高的介绍费和低质量的服务让企业失去了信心,也使得中介机构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综上所述,以上两种矛盾的现象共存就不足为奇了。

二、基本理论

(一)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管理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用系统的观点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即行使通常管理的职能,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的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的整个管理过程。

(二)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供应链管理强调一体化的精细管理,保证各环节的无缝对接,同时注重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在多合作伙伴组成的复杂网链上,信息技术的支撑,可降低伙伴间的交易成本,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三)供应链系统的设计

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就是要建立以一个重要的企业为核心、联盟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协调系统,其构建程序大致包括4个步骤:社会需求分析、企业内部现状分析、资源分配和流程设计及供应链的整体设计。

三、研究过程

调研中,我们接触了灵壁县多家培训机构,半数以上培训机构存在部分学员无法就业,人力资本囤积的问题,而文静服装学校的学生就业率却连续几年高达90%。经了解,该校主要开设服装和电脑技能培训,平日狠抓培训质量之余,与省外一些就业服务机构保持业务联系,获取及时、有效的用工信息,解决了很多学员的就业问题。例如,通过与上海中介服务中心建立的联系,已向新加坡、约旦等地输送了100余人。该校不仅就业率高,学费也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其转移劳动力时花费的成本多。据了解,文静服装学校除了教师职工外,还有一部分行政人员,主要负责对外的公关,包括驻扎在主要输入地的外派人员,经常跑市场联系企业的人员等等,人事成本高昂,且风险系数大,开拓的市场空间也相对狭小。

四、研究结果

(一)农民工供应链模型

面对文静服装学校在输出学员时高成本低效益的困境,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思路,希望通过建立校企战略伙伴关系,密切协作达到双方甚至多方效益最大化,最终促进农民工就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结合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我们为当地农民工产业构建了供应链模型。农民工乃人力资源要素,可视为一种产品,一般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表示为5个基本节点组成的供应链:供应-采购-制造-销售-客户。其实,农民工的流动也可视为“人力资源链”,社会上需要就业的群体(即原材料的供应)――经政府筛选符合受资助条件或自费参加培训(原材料的采购)――培训机构开设课程(加工原材料)――就业服务机构库存人才,为人力资源铺设就业渠道(产品的销售)――企业(客户)。供应链模型如图1所示:

(二)模型内各主体及框架

在以上构建的农民工供应链模型中,培训机构、就业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构成了供应链的主体,三方处于同一利益体,唯有时刻保持彼此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转,增强供应链灵活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尽量减少信息延迟和失真现象,才能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

在农民工供应链上,就业服务机构是核心企业,它联盟了上游的培训机构和下游的用人单位,它的业务范围与传统的人才中介机构相似,组织人才招聘、人员测评,对人才供求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和咨询,但应该更合法、更规范。其接受当地政府监督和管理的同时,还应定期向政府提供人才就业登记表,协助政府机关核实培训机构的学员转移率,作为培训机构领取就业培训补贴的客观依据。就业服务机构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当地人才信息数据库,有偿为企业介绍人才。通过信息流的及时传达,培训机构可以执行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确保供应链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减少库存成本,消除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保证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相对平衡。最终形成以就业服务结构为核心,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辐射网状联系,带动整个农民工产业链增值的供应链系统。在遍布着信息流、资金流、人力资源流的供应链框架内,应关注政府机构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不违背市场经济的原则下,尽可能地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为农民工市场营造良好的制度、法律等外部环境。以上的模型框架是相对完备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对于农民工数量有限、市场信息相对公开透明的地方,也可以省略就业服务机构,直接实现校企合作。此种情况下,缩短了供应链的长度,用人单位为核心企业,通过整合上游培训机构的资源,满足了自身发展需求,同时拉动了培训学校的利润增长。但前者模型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就业服务机构的介入,使得该产业链可以吸纳更多的上下游企业,网状的链接更适宜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各个地区就业服务机构的“人才信息数据库”可以轻松交流,劳动力的跨地区、规模化流动将更加便利,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农民工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结论与展望

此种供应链管理下的农民工就业模式对于提高农民工就业率,推动劳动输出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链良性循环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供应链中,农民工作为一种产品,受到整个市场发展的拉动力,以最快的效率和公正透明的价格流动着,摆脱了被动就业的困境,农民工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此举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率。同时,还能促进培训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蓬勃健康的发展。但一切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政府的有效监督、管理。农民工的供应链管理一定会比传统的农民工就业更合理、更科学、更高效,将最终推动整个农民工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琳.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外保隐患分析[J].管理纵横,2007(4).

2、段维龙.供应链“零库存”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以冠捷电子股份公司企校订单培养合作办学为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9).

3、洪雁.供应链思想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与管理,2008(3).

4、王讯.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J].农业经济问题,2008(4).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88

1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简介

1.1ERP实训平台简介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通过ERP软件及平台的操作,可使人们对企业管理的各项业务更加熟悉,并对企业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流动更加清楚。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于2011年12月与上海鼎捷公司签署了“现代企业ERP管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上海鼎捷公司提供我院经济与管理学部“易飞7.0(企业版)”ERP管理软件用于教学使用。工商管理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就是基于该ERP实训平台展开。

1.2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具体内容

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共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ERP基础应用课程、ERP主流程介绍、ERP基础操作;第二阶段是供应链管理,包括供应链主流程、ERP销售管理、ERP采购管理、ERP存货管理以及供应链主流程体验;第三阶段是生产管理,包括生产制造主流程、ERP产品结构管理、ERP物料供应管理、ERP工单与委外管理、ERP工艺管理和生产主流程体验;第四阶段是财务管理,包括ERP应付账款管理、ERP应收账款管理、ERP自动分录管理和ERP会计总账管理。具体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难点可见以下表1~表4。

用课程1第1章ERP原理概论

《供应链管理》

《生产制造管理》

ERP发展历程

企业经营理念及主业务流程等相关1(1)了解ERP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历程

(2)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业务流程1教学重点:ERP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历程、企业主流程

教学难点:ERP的基本理论ERP

主流程1第2章ERP系统主流程体验

2.1订单与批次需求计划

2.2采购与应付管理

2.3生产管理

2.4销售与应收管理

2.5期末结账1(1)熟悉ERP系统中主业务流程及各模K子系统之间联系

(2)掌握易飞ERP主流程体验基本操作1教学重点:ERP在企业应用中的主流程、各子系统基本业务流程和单据设置

教学难点:各子系统基本业务流程和单据设置ERP

基础

操作1第3章ERP系统初始化(基础操作)

3.1公司账套建立及用户管理

3.2易飞ERP系统公共参数设置1(1)理解ERP系统初始化的作用和目的

(2)掌握ERP系统初始化的方法

(3)能在易飞ERP系统中完成数字化企业公共参数搭建1教学重点:公司数据的建立、ERP系统用户管理及公共参数设置

教学难点:ERP用户管理及权限

表2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供应链管理1第1章供应链主流程

1.1供应链整体流程概述

1.2企业供应链与易飞进销存模块对应表11第2章ERP销售管理

2.1基础信息的设置

2.2客户及客户价格管理

2.3日常业务流程

2.4销售预测与客户订单管理

2.5客户信用管理

2.6销售管理报表1(1)掌握ERP销售管理的基本知识

(2)熟悉ERP销售管理的主业务流程

(3)能运用易飞ERP系统进行销售管理1教学重点:销售管理主业务流程及操作、销售相关单据的生成及审核

教学难点:销售相关单据的生成及审核第3章ERP采购管理

3.1供应商及供应商价格管理

3.2询价与请购管理

3.3采购及采购变更管理

3.4进货/进货验收管理

3.5进退货管理

3.6常用报表1(1)掌握ERP采购管理的基本知识

(2)熟悉ERP采购管理的主业务流程

(3)能运用易飞ERP系统进行采购管理1教学重点:采购询价核价和请购管理、采购单据及其变更、进退货管理

教学难点:采购单据及其变更、进退货管理第4章ERP存货管理

4.1基础信息设置

4.2品号信息管理

4.3日常交易流程

4.4库存盘点管理

4.5库存管理报表1(1)掌握ERP存货管理的基本知识

(2)熟悉ERP存货管理的主业务流程

(3)能运用易飞ERP系统进行存货管理1教学重点:品号信息管理;库存交易及库存盘点

教学难点:品号信息设置、录入及管理供应链主流程体验

表3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1生产管理1第1章生产制造主流程

1.1一般企业生产制造整体流程概述

1.2一般企业生产制造业务与生产制造模块对应关系11第2章ERP产品结构管理

2.1系统简介&基础设置

2.2录入BOM

2.3录入BOM变更单

2.4组合与拆解管理

2.5常用报表简介1(1)熟悉ERP系统录入BOM作业

(2)熟悉ERP系统录入BOM变更作业1教学重点:ERP系统录入BOM作业

教学难点:ERP系统录入BOM变更作业(续表3)11第3章ERP物料供应管理

3.1批次需求计划特色

3.2批次需求计划基础设置

3.3批次需求计划计算逻辑

3.4批次需求计划的发放

3.5常用报表简介1掌握LRP(批次需求计划)1教学重点:LRP(批次需求计划来源及计算逻辑)

教学难点:LRP(批次需求计划计算逻辑)第4章ERP工单与委外管理

4.1系统简介&基础设置

4.2录入工单及工单变更单

4.3厂内生产流程

4.4委外生产流程

4.5常用报表简介1(1)熟悉工单及变更单的录入

(2)掌握领料单及退料单的录入

(3)能在易飞ERP系统中完成生产入库单和委外进货单1教学重点:工单及变更单的录入;领料单及退料单的录入

教学难点:在易飞ERP系统中完成生产入库单和委外进货单第4章ERP工艺管理

4.1系统简介&基础设置

4.2产生工单工艺方式

4.3工单工艺管理流程

4.4报工单的使用

4.5常用报表简介1(1)掌握ERP工作中心,工艺路线等基础信息设置

(2)熟悉ERP工单工艺

(3)熟悉投产单、转移单、入库单等工单工艺流程1教学重点:ERP工作中心,工艺路线等基础信息设置

教学难点:熟悉投产单、转移单、入库单等工单工艺流程生产主流程体验表4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1财

理1第1章ERP应付账款管理

1.1ERP应付业务概述

1.2应付管理子系统基础设置

1.3应付账款开票管理

1.4付款核销管理1(1)了解ERP的ERP应付业务、应付管理子系统基础设置

(2)了解应付账款开票管理、付款核销管理1教学重点:ERP应付业务,应付管理子系统基础设置

教学难点:付款核销管理第2章ERP应收账款管理

2.1应收业务概述

2.2应收账款开票管理

2.3收款核销管理

2.4应收应付对冲管理

2.5坏账处理管理

2.6应收账款月结管理1(1)熟悉ERP应收业务、应收账款开票管理、收款核销管理

(2)掌握应收应付对冲管理、坏账处理管理1教学重点:ERP应收业务、应收账款开票管理、收款核销管理

教学难点:应收应付对冲管理、坏账处理管理第3章ERP自动分录管理

3.1自动分录子系统基础设置

3.2自动分录生成及抛转管理

3.3凭证还原管理

3.4自动分录管理报表1(1)理解ERP自动分录子系统基础设置

(2)掌握自动分录生成及抛转管理

(3)凭证还原管理1教学重点:ERP自动分录子系统基础设置、自动分录生成及抛转管理教学难点:凭证还原管理第4章ERP会计总账管理

4.1会计总账子系统基础设置

4.2预算管理

4.3总账结账管理

4.4会计总账管理报表1(1)掌握ERP会计总账子系统基础O置

(2)熟悉ERP预算管理

(3)总账结账管理1教学重点:ERP会计总账子系统基础设置、ERP预算管理

教学难点:总账结账管理为更好地指导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工商管理教研室与上海鼎捷公司签署联合著作协议,出版教材《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实训教程》。该教材针对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目的和要求,从ERP的发展史、实施方法、案例分析到ERP系统的实务操作,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以最通俗、最贴近企业应用实务的思考模式来引导学生,使其对ERP在企业中的价值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并掌握其应用。本教材编写者都是有经验的工商管理教研室专职任课老师,参编教师均曾赴上海培训,全部获得工信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

2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价值分析

2.1仿真企业环境,使学生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篇(9)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已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而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也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各种会计软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因此,会计软件的教学过程逼近真实的企业使用环境成为已成会计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AH公司导入用友会计软件示例

1.AH公司简介

AH公司是专门从事水质测试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从事水质分析、水质分析仪器设备供应、水质环境保护技术支持、水华产品新技术推广、测试服务、维护和培训等。AH公司建立了全国性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网络。

2002年,AH公司通过ISO9000:2000质量体系认证。

2004年,AH公司成为美国HACH公司的中国授权商。包括:在线实验室分析系统,在线检测、控制类仪表,应用于饮用水、污水处理、环境监测、水利、工程建设、卫生监督、科研教育等水测试分析领域。公司在北京、辽宁、重庆、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内蒙古等地设立办事处,为广大用户提供便利和专业的水质分析和测试服务。

综上,AH公司是从事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多种经营相结合的中等规模的企业。

2.公司导入用友会计软件的必要条件

AH公司是中等规模的企业,它的年销售额12亿元人民币左右,具有比较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导入合适的会计管理软件势在必行。经过权衡,公司决定选用用友会计软件。

一般而言,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是公司导入用友会计软件和必要条件。具备这两个条件一般都是中大型企业。

供应链系统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四个方面。

财务会计系统包括:总账、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四个方面。

企业的财务系统与其管理战略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若想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财务管理系统。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始终贯穿于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大循环之中。在此系统中,外环是企业的物流环,它以客户和订单管理为入口,根据订单下达生产计划,制订采购计划,采购管理系统根据一定的准则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原材料经过质量检验后入库投入到车间进行生产最后,产品通过分销系统的管理方法送给客户,实现实物的循环流动。系统的内环是企业的资金流,它具有与企业物流循环相同的流动方向,从付款到收款,实现企业资金的循环,利益创收。在这个内环中,还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和成本管理三个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明白企业的财务系统与供应链系统的关系,才能理解企业导入用友会计软件的必要性。

3.合作导入过程简介

2009年,AH公司从本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出发,决定在会计管理中导入用友会计软件,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从软件安装到最终调试完成,历时一个半月。在使用前,AH公司对会计人员、销售管理人员、采购管理人员、库存管理人员和存货核算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人员培训依据AH公司用友用户守册进行。

AH公司用友会计软件的导入过程充分说明,用友软件的用友技术人员和精通会计专业的公司会计人员,在用友软件导入过程需要通力配合。最终成果的取得是艰难、艰苦的奋斗历程。

下面采撷实施过程的部分内容作阐述,是为引玉之举。

三、项目总体解决方案

这是项目的宏观整体规划。是实施过程的高瞻远瞩部分。在用户手册中,用流程图和流程描述两个基本方面进行阐述,做到容易理解和操作方便。

图1 项目总体解决方案流程图

流程描述:①采购管理的采购订单作为库存管理系统的入库依据,采购发票作为确认应付的依据。②销售管理的销售订单作为销售业务的起点,销售发货单作为销售出库的来源单据,销售发票作为处理收入的依据。③库存管理审核各种单据,并作调拨单及调整单。④存货核算审核并处理所有的出入库单据,并生成凭证传到总账系统。⑤应付管理审核采购发票生成应付凭证。⑥应收管理处理销售发票和收款单,生成凭证传到总账。

过程描述部分是在开发成果体现在用友用户手册中。市场营销人员和会计人员都拥有用友用户手册。

四、供应链系统

这是两大系统之一,是企业的经营部分,直接纵横于市场。

1.采购管理流程

适用范围:大供应商采购、其他采购业务。

流程描述:①由商务部人员将纸质采购合同传递给财务部人员,财务部人员打印清单并审核。②商务部接到供应商的到货通知后,将详细信息通知财务部人员,财务部人员根据采购到货通知信息,在U8系统根据“采购订单”生成“采购到货单”并审核。③商务部收到供应商的纸质采购发票后及时传递给财务部人员,财务部人员参照此在U8系统中根据“采购入库单”生成“采购发票”并结算。④财务将采购入库单在存货核算模块记账,并在月末生成凭证。⑤对于生成的采购发票系统自动传递到应付管理模块,需财务人员审核。⑥在应付系统,财务人员将采购发票、付款单生成凭证自动传递到总账系统。

2.销售管理流程

以分期发出业务的流程图和流程描述作为示例阐述。与分期发出业务相对应的是期货开票业务,其适用范围是先开发票后发货的业务。本部分将盘点业务单列说明。

(1)分期发货业务

适用范围:先发货后开发票的业务。

图3 分期发货业务流程图

流程描述:①销售部业务员与客户签订新的销售合同后,财务部人员在U8销售系统输入“销售订单”并审核。(二次开发完毕后,可将销售部在AH公司内部网系统输入的销售订单直接导入U8系统,由财务部人员审核销售订单);②发货时,财务部手工将需要发出的存货从实仓库调拨到发出库;再根据“销售订单”生成“销售发货单”并审核。由财务人员再对“销售出库单”进行审核,可批量完成;③需要开票时,根据“销售发货单”生成“销售发票”,系统自动传递到应收系统,以“销售发票”确认销售收入及成本等;④若收到客户款项,由财务部人员根据“销售发票”生成“收款单”,并进行核销;

(2)盘点业务

盘点业务是及时了解库存情况,也是及时掌握采购和销售的差量问题。在生产和运作管理中,对库存有专门的研究。简而言之,库存过大和过小都不适合。

图4 盘点业务流程图

流程描述:(略)

以上是公司的供应链管理部分的撷珠。这部分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取利润的重要部分。其实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问。

五、财务处理

在月末时,财务部在存货核算、应收、应付模块对所有的业务单据处理并生成凭证。日常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在总账模块直接输入凭证处理。

在本部分应该包括存货核算模块。文章略去本部分。

1.应收管理系统

适用范围:企业实现收入,收取款项的过程。重在客户回款的管理。应收管理系统对企业了解市场状态,调整企业经营策略有辅助作用。

流程描述:①财务收到销售部门的发货单后,在销售管理系统中参照销售发货单生成销售普通发票并输入结算信息。确认无误后,复核。②在应收管理系统审核销售发票,确认应收账款。③财务部门还需要对已有发票并收到款项的客户在应收管理系统进行核销操作。④财务部门对销售发票和收款单生成凭证。⑤月末,以上业务处理完毕后,将应收管理系统进行月末结账。

2.应付管理系统

适用范围:企业依采购行为结果,支付款项的过程。重在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应付管理系统对企业经营状况,调整企业采购策略有辅助作用。

图6 应付管理系统流程图

流程描述:①财务部对每一张采购入库单和供应商对账后,参照“采购入库单”在采购管理系统生成“采购发票”并结算。②财务部在应付管理系统对“采购发票”进行审核,确认应付账款。③启用期后,当给供应商付款时,财务部门在应付管理系统根据审核后的“采购发票”生成“付款申请单”并审核,系统自动生成“付款单”,需审核。④如果供应商是预付款,则财务部门在应付管理系统生成“预付款单”并审核。⑤月末,以上业务处理完毕后,财务部门需对应付管理系统进行月末结账。

应付管理系统、应收管理系统与库存管理系统三方紧密配合,相互沟通信息,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3.总账系统

主要用来进行凭证处理、账簿管理、个人往来款管理、部门管理、项目核算和出纳管理等,是财务系统的核心模块,与多个系统集成应用,包括应付款管理、应收款管理、存货核算、UFO报表、财务分析。

图7 总账系统流程图

流程描述:①对于应收业务、应付业务及存货核算生成的凭证自动传递到总账系统。②除此之外的凭证,比如费用支出凭证等需要在总账系统手工填制凭证。③月末,还需要结转期间损益,期间损益结转生成的凭证也需要审核及记账。④待各模块的业务都处理完毕,且其他模块都已结账后,总账系统便可进行月末结账。

以上是会计管理系统的撷珠。会计管理系统一方面服务供应链系统,另一方面控制供应链系统。

商务部、物流部、销售部和会计部之间需要密切配合,不能相互拆台。

六、用友会计软件教学实施

现在,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极大提高,校企合作成绩斐然。课堂有了大课堂的概念。大课堂包括教室、实训室、企业。

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2至4学时在教室讲理论,12学时以上在实训室进行操作,有条件的到企业进行观摩学习。

负责用友会计软件教学的老师应该至少在一家企业实际观摩学习过。

学生在实训室的实际操作,应该以某一企业作为样本,如果拥有用友会计用户手册则更好,能达到接近真实环境的效果。

另外一个更高的境界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导入用友会计软件。学生可以参与,报酬相对少些。

七、结束语

越来越多的中等规模的企业选用用友会计软件。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多数重视用友会计软件的课堂教学。应该说明的是,承担用友会计软件教学的教师,应该在企业中有实践历练的经历。实现供应链系统和会计系统的密切配合,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益,是企业导入用友会计软件的必要性,也是最困难又必须完成的任务。校企合作是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永爱,李雄伟.不同供应链结构及其库存系统模式分析[J].商业时代,2012(2):47-48.

[2]王戈秋.供应链中的物流成本管理[J].经济导刊,2011(10):73-74.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篇(10)

供应链涉及一系列相关活动和企业,包括最初的供应商把原材料逐级送到企业到企业把产品和服务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全部活动。通过有效控制整个过程中的物料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协调供应商、制造商、分支机构、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行动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供应链的结构(如图1)

大多数的供应链一般都是遵循这个模式。在实际活动中,这个基础模型会发生一些变动。一些供应链只有很少的几个层次的供应商和客户,而有些企业的供应链则拥有相当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从根本上来看,供应链的最佳结构取决于产品的特征和企业供应链战略。所以每个企业会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供应链结构,不同产品也有其独特的供应链,如产品的价值、体积、易腐性及产品的技术等。像价值低的面包,它的供应链可能更长,从田里生长的麦子到最终的消费者;而砖块等产品因其体积大,较容易获得,所以其供应链可能会很短,企业直接将产品配送给最终客户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商。

(三)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物流部门负责供应链整个过程中物料流动的职能称之为“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管理理念,重新考虑业务的运作过程,并对其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供应链的基本管理思想是“纵向一体化”,即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整个过程中的物料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实现效用最大化,最终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二、供应链管理提出的背景

供应链管理思想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原因是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的环境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产品供不应求,一般是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消费者就购买什么产品,企业按自己的计划进行生产并在此基础展开自己的销售活动,所有的组织把全部精力用于制造产品,很少考虑物料的流动和客户的需求。但80年代以来,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产品供过于求,客户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企业的业绩不再仅仅取决于组织内各部门,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客户,组织内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客户进行,把客户满意度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目标。然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下,各组织及各部门都是独立的。(如图2)

各个组织独立进行独立的活动,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组织间、部门间都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其后果就会出现Forrester所描述的一种营销过程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牛鞭效应(分散供应链产生的重要影响),指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消费者向原始供应商传递的时候,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使得原始信息扭曲而被逐步放大,导致客户的需求信息发生越来越大的波动。(如图3)

这种情况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产品大量积压,库存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问题屡现。当今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价格、产品质量,客户满意才是最终目标,这就要求产品快速配送,所以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从而缩短供货时间来实现价值增值。

另外一个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改进的通信使得电子数据交换(EDI)、物流编码、电子商务等得以应用,电子商务链接各个系统从而大大提升了采购的速度。消费者懂得比较商品,总体上要求更好的服务。越来越残酷的竞争形势迫使企?I抓住每个机会来改善物流,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供应链决策对企业具有战略性影响,改善供应链是重中之重。

三、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供应链管理以自主为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以产品为导向,只要生产出产品就能销售出去,供应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垂直整合。

第二阶段:供应链管理采用局部外包。

进入21世纪,市场以客户需求为主,企业根据其目标客户的需求来生产产品,在此阶段,企业将供应链上的部分业务外包。

第三阶段:供应链管理全面整合。(如图4)

所有的组织整合的关键是拥有共同的目标:使其最终消费者满意。同一条供应链通过整合打造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来改善整个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四、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组织结构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基础,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缺乏灵活性,一些管理制度和管理观念滞后,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时,因没有充分利用整个企业的知识和信息而导致作出失误的决策,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供应链管理要求组织结构灵活,开放的交流环境和有效的信息系统鼓励各部门及各组之间自由地交流想法。

(二)信息系统不够完善

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零售企业逐步使用一些信息管理技术如EPOS等,但我国大部分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阻碍了企业与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交流与沟通,没有迅速地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降低了客户满意度。

(三)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需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企业招收的新员工一般没有工作经验,即使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像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员工的水平与企业要求相差很大,加之大部分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导致企业管理人才非常匮乏。

(四)环境问题突出

大量的重型货车造成道路拥堵、噪声和放射物等。占用绿地建设仓库,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包装等日益引发了越发严重的环境问题,有的企业没有回收和废品处理这一环节加重了这个现象。

五、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一些企业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企业内部员工的身上。企业可以通过新员工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老员工定期培训,以及不同层级和部门人员交流学习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素质。

(二)实行环境保护战略

ISO14000系列标准为环境管理提供认证。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企业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利用可重复使用的包装袋和再生产材料,减少远距离运输,避开高峰期,避免交通拥堵。

(三)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

电子商务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针对我国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 企业应很好的利用 Internet、GPS、物联网等新技术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

上一篇: 工程合同书 下一篇: 安全培训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