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安全管理,密钥安全技术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交流便利和开放的代名词.然而伴随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也在循环递升,原本网络固有的优越性、开放性和互联性变成了信息安全隐患的便利桥梁.网络安全已变成越来越棘手的问题在此.笔者仅谈一些关于网络安全及网络攻击的相关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安全防范技术。
1网络信息安全的内涵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指网络系统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数据的安全。网络信息的传输、存储、处理和使用都要求处于安全状态可见.网络安全至少应包括静态安全和动态安全两种静态安全是指信息在没有传输和处理的状态下信息内容的秘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动态安全是指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窃取、遗失和破坏。
2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数达到2.98亿.手机网民数超1亿达1.137亿。
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根据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大陆)病毒造成的主要危害情况:“浏览器配置被修改”是用户提及率最高的选项.达20.9%.其次病毒造成的影响还表现为“数据受损或丢失”18%.“系统使用受限”16.1%.“密码被盗”13.1%.另外“受到病毒非法远程控制”提及率为6.1%“无影响”的只有4.2%。
3安全防范重在管理
在网络安全中.无论从采用的管理模型,还是技术控制,最重要的还是贯彻始终的安全管理管理是多方面的.有信息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的管理、机构的管理等.它的作用也是最关键的.是网络安全防范中的灵魂。
在机构或部门中.各层次人员的责任感.对信息安全的认识、理解和重视程度,都与网络安全息息相关所以信息安全管理至少需要组织中的所有雇员的参与.此外还需要供应商、顾客或股东的参与和信息安全的专家建议在信息系统设计阶段就将安全要求和控制一体化考虑进去.则成本会更低、效率会更高那么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至少应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再结合本部门的情况制定管理策略和措施:
①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清楚自己的职责分工如设立专职的系统管理员.进行定时强化培训.对网络运行情况进行定时检测等。
2)有了明确的职责分工.还要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是必要的。
③对网络的管理要遵循国家的规章制度.维持网络有条不紊地运行。
④应明确网络信息的分类.按等级采取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
4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
4.1防火墙技术
根据CNCERT/CC调查显示.在各类网络安全技术使用中.防火墙的使用率最高达到76.5%。防火墙的使用比例较高主要是因为它价格比较便宜.易安装.并可在线升级等特点防火墙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以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潜在破坏性的侵入。它通过监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尽可能地对外部屏蔽网络内部的信息、结构和运行状况.以此来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
4.2认证技术
认证是防止主动攻击的重要技术.它对开放环境中的各种消息系统的安全有重要作用.认证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①验证信息的发送者是真正的主人
2)验证信息的完整性,保证信息在传送过程中未被窜改、重放或延迟等。
4.3信息加密技术
加密是实现信息存储和传输保密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信息加密的方法有对称密钥加密和非对称密钥加密.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可以结合使用.互补长短。
4.4数字水印技术
信息隐藏主要研究如何将某一机密信息秘密隐藏于另一公开的信息中.然后通过公开信息的传输来传递机密信息对信息隐藏而吉.可能的监测者或非法拦截者则难以从公开信息中判断机密信息是否存在.难以截获机密信息.从而能保证机密信息的安全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隐藏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数字水印是信息隐藏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将一些标志性信息直接嵌到多媒体内容中.但不影响原内容的价值和使用.并且不能被人的感觉系统觉察或注意到。
4.5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目前很多养猪户已经意识到种猪是猪病最大的传染源。据调查,目前有80%的猪病发生在产房和保育阶段,所以有专家提出“母猪关键8周管理” 和“初生定乾坤,断奶决胜负” 等管理理念,充分说明最容易遭人忽视的“冰山一角”——母仔猪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整个养猪户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种猪的管理:
一、严格把守引种关
引种前一定要对种猪所在地区或种猪场的管理、防疫水平(老板口碑)进行反复认真调查,有条件的应重点对猪瘟、圆环病毒病、猪蓝耳病、伪狂犬病等做抗原检测农业论文,严防病从种入、“引狼入室”。
二、严格隔离饲养
刚购进的种猪一定要隔离饲养3个月以上,确认是健康猪才能入舍饲养。
1、做好药物保健
要定期添加对本场细菌敏感的药物控制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根据不同季节,每1~2月投喂一次四环素类药物以控制衣原体病、支原体病和附红细胞体病。特别是在母猪产前产后5天、乳猪出生后3、12、21天以及仔猪断奶前后5天、仔猪转舍前后3天等最易产生应激、诱发疾病时期,更要在饲料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抗病毒制剂、抗应激药物、免疫增强剂等。
2、做好分娩母猪的管理
当前许多自繁自养养猪户首先被以下疾病所困扰:母猪“三联症”(产后无乳、乳房炎、子宫内膜炎)、仔猪“三联症”(黄、红、白痢)、母猪便秘、产后不食、有些养猪户仔猪冻死、压死和饿死的比例高达30%杂志网。所以,必须加强分娩母猪的管理:
⑴母猪哺乳期必须饲喂高能高蛋白等营养全面的泌乳期饲料,建议自由采食。
⑵防止妊娠期母猪便秘。
⑶提前做好产房消毒、产房保温设备和接生器械药品准备工作。
⑷接生过程中要做好母猪乳头、外阴以及仔猪剪牙、断尾、断脐带时的消毒工作。
⑸让每头仔猪吃足初乳并固定好乳头(对猪瘟感染严重的猪场小猪应在吃初乳前1小时做猪瘟超免)。
⑹母猪产前产后5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如恩诺沙星、阿莫西林预防各种疾病。
⑺母猪产仔当天宜少喂或不喂饲料,喂麸皮糖盐水,根据季节适量添加双黄连口服液和生姜大葱熬汁以及消炎镇痛药物。
监测数据来源于2013年各监测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之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中,枯水期和丰水期初审上报的数据。
1.2监测指标
微生物学指标(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毒理学指标(砷、镉、铬、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溴酸盐、甲醛、亚氯酸盐、氯酸盐)、感官性状(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一般化学指标(包括pH、铝、铁、锰、铜、锌、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和消毒指标(根据饮用水消毒剂使用情况确定相应的指标,如游离余氯、二氧化氯、臭氧等)。
1.3水样评价要求
水样评价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执行,水样的所有检测指标全部合格,水质即为合格;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即为水质不合格。
1.4质量控制
由于监测县(市)的实验室条件所限,部分监测指标无法开展,水样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安排测试,保证水样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及项目的完整性。
2结果
2.1单项指标合格率
塔城地区共上报228份水样,各监测县(市)均有部分单项指标超标,超标率最高为托里县(8.59%),额敏县最低,各监测县(市)单项指标超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45076,P<0.05)。单项指标以总大肠菌群超标最多共83份,超标率36.40%;其次是耐热大肠菌群55份,超标率24.12%;菌落总数48份,超标率21.05%。
2.2水质监测各项指标检测情况
228份水样,共测7752项次,总超标率5.77%;除消毒指标外,微生物指标超标率较高,其次是感官指标;毒理学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较低,见表2。
2.3枯水期和丰水期监测情况
监测枯水期和丰水期水样各114份,共检测570项次,枯水期水质检测指标超标数和超标率分别为139份,24.39%,丰水期为166份,29.12%,枯水期和丰水期除消毒指标外,毒理学指标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59,P<0.05),即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059,P>0.05)。
2.4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结果
抽检出厂水和末梢水水样各114份,共检测570项次,检出出厂水水样不合格140份,超标率24.56%,末梢水165份,超标率28.95%。除消毒指标外,出厂水和末梢水微生物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54,P<0.05),即末梢水超标率高于出厂水。
二、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1、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得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又如铅球练习要防止意外砸脚或脱手砸到周围的同学,这都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2、教学方法、组织管理设计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方法不好不仅仅会引起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更不易集中,同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发生的。另外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安排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和器械都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3、教学内容要合理,动作难易程度要得当。我们知道难度过小对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
4、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既不合理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和导火索。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
5、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全。
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三、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熟知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必须要细致了解他们的病史状况,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同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引发事故。另外教师还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知道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中图分类号:U2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356-01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局面,为了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公共交通的压力,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现如今不少城市都在大力建设地铁。地铁建设运行过程中通信系统担负着对各项信息的传递重任,保证其维修养护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系统的运行效率及安全性。在地铁通信系统养护维修研究与实践指出,减少和避免通信系统故障的发生是保障地铁运行安全的关键。根据地铁通信系统养护维修的需求,在现代地铁通信系统养护维修工作中必须引入预防性养护维修理论。利用预防性养护维修理论指导养护维修工作,以此减少和避免通信系统故障的发生,保障地铁通信系统职能的发挥。
1 地铁通信系统养护维修过程中预防性理论的运用
地铁通信系统维修养护中所运用到的预防性理论实际上是借鉴预防医学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模式,通过对地铁通信系统中存在的故障问题提早发现和预防来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地铁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实际上,预防性养护维修模式已经在地铁设备维修养护中大力采用,通过全面了解地铁运行信息的参数及运行状态、易损零部件使用寿命等情况,及时进行养护与维修,以此避免地铁运行中故障的发生、保障地铁运行安全。通过预防性养护维修理论的引入与执行,能够有效避免地铁通信系统故障的发生、提高地铁运行效率及安全性。在现代地铁安全运行需求下,加快预防性养护维修理论在通信系统的应用是地铁运管维修部门的首要工作。
2 有效实施地铁通信系统预防性维修养护的对策
2.1 强化员工对养护维修方案的认知度,为地铁通信系统提供安全运行环境。想要确保地铁通信系统有序合理的实施养护维修工作,首要任务是强化相关人员对预防性维修养护理论的认知程度,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让员工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岗位职责,帮助操作维修人员树立预防性养护维修意识,进而促进预防性养护维修理论的应用。为了促进相关人员预防性养护维修意识,地铁运管部门还应强化岗位职责的绩效评价工作,以绩效评价为基础强化岗位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预防性养护维修工作的开展,提高地铁通信系统的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
2.2 创建有效合理的维修养护机制,确保地铁通信系统运行可靠性。为了更有力的保证地铁通信系统养护维修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应创建规范的预防性维修养护机制,使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能够有章可依。当前地铁运行维修部门要结合通信系统实际的设计方案及使用情况确定养护维修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根据地铁通信系统中的易损零部件情况确定预防性养护维修工作周期。在地铁通信系统实际情况掌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预防性养护维修管理体系,以此确保预防性养护维修体系能够真正指导养护维修工作,确保通信系统在预防性养护维修管理下稳定安全的运行。针对城市地铁系统中各线路建设时间不同、应用技术不同的特点,在地铁通信系统预防性养护维修管理体系建立中,还应根据线路通信系统的不同进行分项内容确定,以地铁通信系统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预防性养护维修管理体系,保障通信系统的畅通。
2.3 确保地铁通信系统各项工作的合理性。如果要在通信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对其实施全方位的维修养护,此时应先对系统实际的运行状态准确掌握,所以需要对通信系统各方面状态进行合理的调研及整理,如:容易发生损害的部位、实际运行工况等。然后结合信息整理及调研结果规划系统的养护维系周期。通过对地铁通信系统信息的掌握,了解和确定预防性养护维修的重点。并通过通信系统运行信息情况的了解,及时发现通信系统异常,避免故障进一步扩大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4 严格按照交接班机制开展工作,强化对此工作的管理力度。在对系统进行日常维修养护工作时要重视工作周期的确定及执行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交接班机制开展工作,加大对交接班的管理,通过对地铁运行中维护人员具体的工作情况创建相应的交接班管理制度。针对通信系统的实际情况编制交接班记录,在记录中应详细规定通信系统的运行工况、异常数据情况以及处理措施及责任人等内容。以科学的交接班管理预防接班人员对通信系统实际运行情况了解不足引发的通信系统故障,预防故障隐患的进一步扩大。
3 重视地铁通信系统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其预防性养护维修能力
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及专业素养的高低将决定着工作的最终质量,在开展地铁通信系统维修养护工作时要重视对相关人员专业技能及知识的培训。基于此,地铁运营单位应定期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让员工通过培训强化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保证地铁通信系统维修养护工作顺利开展。培训过程中要结合地铁通信线路采用的技术、设备实际情况培训维修人员相关技术内容。同时针对职业素养需求开展全员培训,为预防性养护维修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局势下,地铁已经成为了当前城市居民最热衷的交通工具,所以要保证地铁在一个安全、稳定、可靠的环境中运行。地铁通信系统担负着地铁运行中信息资源的传输重担,要重视对其日常的维修养护工作。预防性养护维修理念能够有效保证地铁通信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地铁维修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预防性养护检修周期,根据不同零部件及系统组成设备的易损情况确定检修时间。针对不同零部件的实际使用寿命进行小范围检修维护,减少故障维修与养护工作对通信系统运行的影响,保障地铁运行安全。通过预防性养护维修理论的应用,提高我国地铁运管能力及运管水平,保障地铁运行安全。
中图分类号:R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41-02
【Abstract】Combining Liao sun is actual while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occupation health legal theory, in tallying up empirical foundation, studied from the strategic height current with the result that from now on, occupational disease harm of development and counterplan.Put forward the method and suggestion of science towards preventing control occupational disease from endangering, .Its science standpoint comes from;Be engaged in the experience and intelligence of the o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of occupation health work, drew up the science method of the Liao occupation hygiene in sun City work and to the prevention control of the occupational disease measure.Its establishment important point has catholicity and covered the basic measure method of nation and place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control and knew well to solve the related law laws that the national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controls,
【Key words】Developmentoccupational disease control and pveventiun strategic points
本文研究探讨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结合我市职业病危害状况,主要针对我市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研究做出的:中长期战略性对策和途径。本文是在《辽阳市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与检测》、《辽阳市职业病预防控制战略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综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辽阳市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国内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形成的宏观战略思想。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可直接为政府在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的理论研究成果。其理论可以指导职业卫生科研开发,研究理论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可以提供给我市从事职业卫生工作的人员使用。
1 职业病预防控制的战略要点
1.1 前期预防
1.1.1 对策与方法
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前期预防规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1.1.2 要点 1、完善法规建设。2、加强教育培训。3、健全申报和批准管理程序建设。4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5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设计。6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7、应急救援站。职业卫生设施建设的“三同时”。
1.2 生产过程中的预防和控制
1.2.1 对策与方法
1.2.1 生产过程中的预防控制,是前期预防控制的补充或补救办法。我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2.2 具体措施 1、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2、职业病防护设施。3、技术改造和工艺技术更新。4、职业病危害告知。5、工作场所日常监督管理。6、强化劳动者的职业危害个人保护的法律意识。7、职业健康监护检查。8、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单位职业卫生档案。9、职业危害应急处理预案。
1.3 其他控制方法和策略要点:
1、政府管理策略2、整合职业卫生监管技术资源,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3、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4、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管理体系。5、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卫生应急救援体系。6、加快职业安全卫生信息化建设.。7、加快职业安全卫生技术保障体系建设。8、加强职业安全卫生宣传教育体系建设9、加强重大职业危害源的监控和重大中毒事故隐患的治理。10、加强职业危害监督检查,形成监管协同机制。11、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监管。12、促进职业安全卫生产业发展。13、深化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工作。14、加强职业卫生执法体系和法律保障建设。15、落实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16、完善职业卫生投入保障机制。18、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19、实施职业安全卫生许可制度。20、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和法律援助作用。21、大力推进职业安全卫生文化建设。22、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工程。23、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职业卫生工作。24、有计划地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职业病防治基金和运行保证机制。25、强化“三同时”审查力度。26、职业安全卫生促进工程建设。27、明确治理重点,突出治本措施。28、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职业卫生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29做好职业病普查、申报和检验检测工作。30、中长期职业病预防控制规划战略纲要。31、加强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
2 讨论与结语
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研究,是一个涉猎许多方面的综合性科研课题,我们主要在《职业病防治法》的原则指导下,结合工作实际,总结概括了目前职业病预防控制相关方法,原则,措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战略决策,其要点主要方面是;全社会要强化劳动保护,劳动卫生管理 、法规的普及、预防控制技术的进步、及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张敏,李涛,周安寿等,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进展与控制对策,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008.8,V26(8)
[2]张敏,李涛,周安寿等,加快应对体面劳动全球战略目标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 2008.8,V26(5)
[3]张敏,李涛,周安寿等,对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008.8,V26(5)
[4]李涛,张敏,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实用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李涛,张敏,化学品职业危害分类控制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6]李涛,张敏,密闭空间职业危害防护手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7]张永伟,法定职业病预防与控制指南,海洋出版社
[8] 国际劳工组织,中小企业职业安全卫生防护手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SARS暴发流行,医院内医务人员被感染是其突出特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传染性疾病中,如此高的医务人员感染率尚属首次。这一残酷的事实告诫我们: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意识,医疗单位应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临床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标本,这种接触始终都存在着医源性感染的危险。临床实验室实验人员预防医源性感染意识的培养,应从学校抓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医源性感染防护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1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理念
传统的医学检验教育“重检验、轻防护,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 近年来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病原生物感染事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因为医源性感染不仅涉及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而且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安定之大事。所以,医学检验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牢固树立“攻势预防”的思想。教师不但要重视现代医学检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也要重视作为一个未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感染控制检测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医学教育部门有责任、有必要向未来的临床实验室技术人员,传授预防医源性感染知识及其重要意义,为社会培养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将生物安全教育课程纳入高职医学检验课程体系
将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必修课纳入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由于目前使用的专业教材,着重“临床检验”和“质量管理”,而对预防医源性感染有关内容论述较少。因此,我们在医学检验专业课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自编教学讲义,如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增加了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生物安全水平的分级、安全屏障及要求;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内容。同时,在《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教学中,增加“安全管理”章节,着重讲述不同级别实验室对生物安全的基本要求,如布局、装备等,结合实验室认可及目前有关法规,切实强调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同样重要。
3切实做好预防医源性感染教学工作
所谓普遍性预防(Universal precations,UP)就是假定所有人的血液、体液标本都有潜在的传染性。专业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预防医源性感染内容,反复向学生灌输普遍预防的观念,使学生在学校就认识到位,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处理血液、体液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杜绝实验室医源性感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首先对教师进行了有关实验室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有关内容的岗前培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课程让学生明确不同样本、不同试验可能的传染性及防范措施,如做好痰标本细菌培养流程中的个人防护。安排有针对性的实验课,如“6步洗手法”前后的细菌培养计数、如何出入清洁区和污染区等。开展第2课堂,举办生物危害、生物安全措施、试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讨论会。让学生查阅资料,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教师指导总结进行讨论等形式,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如: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哪些微生物会通过气溶胶传染人,哪些操作需戴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镜等;不同试验用废弃物、废液、检验器具如何消毒处理;利器损伤如何处理等。
4做好实习前的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岗前培训工作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时将直接面对患者,频繁接触感染性标本。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上岗前应先进行预防医源性感染培训,然后再进科室实习。如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查物安全通用准则》《临床实验室安全要求和措施》等 。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白:临床实验室是各种致病性微生物的汇聚地,极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检验”,更谈不上检验质量和学科发展。实验室安全与检验质量同等重要,一定要做到自身不被传染,环境不被污染。
一、概述
1.1 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发展与时俱进的意义
安全文化是预防企业事故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02年我国第一部《安全生产法》出台,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新开端。2011年7月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加快修订安全生产法,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安全发展理念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确立了科学的指导原则。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国务院“两个重要文件”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国务院2010年23号文件:制度创新性、强化规范性、法规制约性。国务院2011年40号文件:政策指导性、统一协调性、战略推进性。国务院《决定》所提出的“三个阶段”目标中的至2010年的“第二阶段”目标圆满实现,标志着第三阶段任务的新开始,40号文件是其任务遵循。
安全文化与安全发展工作不断紧跟国家政策法规进入新开端,紧随安全监管机构步入新突破,紧随安全发展提出新理念,紧随“两个重要文件”步入新阶段;处处体现着安全文化与安全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1.2 安全文化与安全发展的背景
安全发展概念产生于2005年,理论形成于2006年,通过5年实践于2011年上升为战略,首次出现于国务院40号文件,再次强调于2012年“两会”。
党的十政治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这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针对国情、国民安全需求、经济发展中的安全保障向全党全国提出的带有战略战术性要求,是今后数个五年计划内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南。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安全发展,执政为民首先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以到2020年实现根本好转、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阶段性目标。安全发展是一个长期行为和目标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突出预防,落实责任;依靠科技,创新管理。
目前,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持续好转,但形势仍然严峻,在一些行地区和行业甚至恶化。不久前,连续发生“5.31”、“6. 2”、“6.3”三起重大事故。5月31日,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因为配电箱短路打火引发火灾,造成了很大损失。6月2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发生油渣罐爆炸事故,造成2人失踪,2人重伤。6月3日,吉林省德惠市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已致120人遇难,70人受伤。这几起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令人震惊、触目惊心,再次敲响了安全生产工作警钟。
二、安全文化与安全发展分析
安全文化与安全发展工作状况
目前,我们企业的安全文化与安全发展工作形势总体是平稳的。
责任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
素质提高,安全培训工作进一步深入;
隐患治理,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
监督检查,违章行为进一步遏制;
体系建设,安全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安全文化与安全发展与时俱进战略
安全文化与安全发展与时俱进,我们的企业也履职尽责、监管到位,强调落实监管责任,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问题,不存在安全隐患。安全生产是民生之重,必须高度重视。一定要从讲工作大局的高度,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最高位置,毫不放松,确保万无一失。有这一理念做武器,我们才能真正与时俱进,超越事后、被动的传统;进入事故管理超前、系统的事故预防型管理阶段。
抓安全生产,不能等到发生事故后再去排查整顿,要用严格手段抓源头、灭隐患,延长安全生产周期,降低事故性质,减少事故损失。
安全事故可以预防,还是以“预防为主”。
3.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事故预防让我想到了“曲突徙薪”的故事。“曲突徙薪”故事是这样描写的:一天,淳于髡来到邻居家,见其厨房灶口突出,柴禾紧贴灶口堆放,便说这将引起火灾,并就如何改灶,如何堆放柴禾提出建议。但这位邻居却将此忠言当做了耳旁风。不久,果然导致了一场大火,多亏众邻里相助才将大火扑灭。然而,在感谢众救火者的宴席上,唯独没有请淳于髡。这位邻居的逻辑似乎是,事发后帮忙的人才是恩人,而事前发出警告的人算不上恩人。在预防事故的问题上,许多人至今还是这种“亡羊补牢”的思路。“曲突徙薪”,意即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应该说,上述故事中灶家的火灾,完全能够避免,因为即便灶家对隐患缺乏基本的防范常识,在淳于髡告知后也应当有所警惕。但是火灾还是发生了。如果灶家听了淳于髡的劝告,很可能避免火灾,也用不着众人相救了。这里,谁的功劳大是一目了然的。
对于安全事故的预防,两千年前的荀子就说过: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友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对安全的预防,荀子说了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设警戒,防患于未然,这叫预防;第二种办法是在事情或者征兆刚出现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防微杜渐,防止事态扩大,这叫补救;第三种办法是在事情发生后再行责罚教育,这叫惩戒。荀子列出了三种方法后认为,预防为上策,补救是中策,惩戒是下策。
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这就是新安全观与时俱进最重要的内容。有了这一理念做武器,我们才能超越事后、被动的传统;进入事故管理超前、系统的事故预防型管理阶段,才能不断转变我们的安全思维方式。
关爱
全面培训,坚持文化引领。大力宣扬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倡导安全文化理念;通过理念文化、亲情文化、行为文化等各类方式对全员安全行为进行指导、约束和规范。
负责
我们强调落实监管责任,不能搞一般性的号召、应付了事的动员,更不能大而化之、浮皮潦草,【2】要明确检查目的,合理掌握节奏,根据比例分配检查方向,紧抓、严管、细查,履职尽责,确保监管责任的落实到位。
保护
1、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2、持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3、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4、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1)加强预案管理和应急演练
2)预案体系
3)应急演练。发现、修正、实战总结
4)干部带班。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要按照预案规定,立即组织停产撤人
结论
安全发展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
1、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者简介]吴道兵(1980- ),男,江苏如皋人,南通职业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江苏 南通 226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立项课题“基于项目管理的高职学生安全管理应用研究”(课题编号:C-c/2013/03/028)和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项目管理的高职学生安全管理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SJDFDY07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44-02
高职学生安全预防管理是指在发生学生安全事件之前高职管理人员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安全管理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后果,不但可能对学生的身体以及财产造成伤害和损失,而且对学生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学校在进行学生安全管理时一定要建立预防管理保障机制。第一,预防管理保障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减少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通过预防管理保障机制的建立,学校可以在第一时间启动预防管理体系,组织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在第一时间内对事件进行有效掌控,随时掐灭事件的导火索,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第二,预防管理保障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控制事态的扩大化。从概率学理论,在一段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一定的。既然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一定的,控制事态的发展、把事件的影响力消灭在萌芽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足够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启动,情感力量的及早介入、理智力量的充分接触,都可以使事件发展在可控范围之内。按照发生的规模性质来看,即便是一些严重的安全事件,也可以在预防管理保障机制下实现可控制化。根据预防管理保障机制建立的总体要求,可以从安全预防管理的组织体系设计、安全预防管理保障机制的建立以及安全预防管理措施的实施三方面来做好高职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
一、高职学生安全预防管理的组织体系
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我们进行学生安全预防管理的基础,只有明确了管理者、责任人和组织机制,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才能得以展开。所以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就是明确进行学生安全预防管理所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组织体系的建立。高职院校校长作为学校法人,是学生安全管理事件的第一责任人,应由高职院校校长或者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作为一级管理者,在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中担任总指挥。学校设立的职能部门,如宣传部、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后勤处、教务处等的负责人应该作为二级管理者承担相应的职责。对于直接与学生接触的各学院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各班班主任以及学生工作团体等,也应该作为学生安全预防管理体系的下级管理者参与到学生的安全管理当中。具体的组织形式见下图。
其中各级管理者的工作职责如下:学校领导是学生安全预防管理的总指挥,负责组织、领导、协调、监督各级管理者的工作。各职能机构根据职能机构的性质和工作内容,负责相应的职责。例如,宣传部是管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理论武装、宣传舆论导向、形势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从思想上预防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学生工作处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包括校风校纪的监督检查工作、公寓服务工作等;保卫处是维护校园治安秩序的重要职责部门,负责对在校师生人员和财产安全的管理和保护;团委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及组织活动的开展;心理咨询中心负责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保证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后勤处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保障部门,负责学校各项设施的齐备齐全以及消除学生在校生活的安全隐患,如保证食堂的安全卫生等;其他下级管理者应当在校领导及相应职能部门的带领下,负责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
二、高职学生安全预防管理保障机制
1.部门间的联动机制。虽然各职能部门都有相应的职责,负责学生安全预防管理的不同方面,但是学生安全预防管理是一个体系,学校领导应该发挥统一指挥和协调的职责,各职能部门之间更应该积极沟通,保证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信息反馈机制。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的进行不仅包含由上一级到下一级单方面的工作任务的分配,而且还要包含由下到上的信息反馈,例如,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班级/宿舍―辅导员/班主任―职能部门―校领导”这样的学生安全管理五级信息反馈机制。只有保证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信息反馈的畅通,才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高职学生安全预防管理的措施
1.加强高职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1)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制定和完善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制度,能够保证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避免发生问题时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有效促使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保护学生的安全,维护校园的稳定。(2)提高学生安全预防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对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实施起着关键作用。高职院校应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队伍。首先,在选定工作人员时,应该挑选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有安全意识和乐于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其次,定期举行培训活动,加大对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2.完善高职学生安全基础设施。高职院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旨在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拥有众多的基础设施及实践教学设施,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除这些设施的建设外,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完善学生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基础设施是高职院校进行学生安全预防管理的硬件基础,是消除学生安全隐患的有效保证,同时也是学生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得以及时处理、降低损失的有效保证。
3.保证高职学生的饮食卫生。目前大部分在校学生的主要用餐地点是食堂,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等卫生事件将涉及大规模的师生,保证学生的饮食卫生是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院校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都实现了社会化。但由于还没有相对完善相关制度和配套设施,高职院校后勤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保证学生的饮食卫生安全,高职院校应该明确院校本身和参与后勤管理的开发商各自的职责,学校卫生部门也更应该认真行使其职责,定期对后勤安全卫生进行检查,落实好学校的安全卫生条例和相关制度。
4.建立信息收集和预警机制。为了有效实施高职学生安全预防管理,高职院校应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来识别安全隐患,以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信息的收集是进行预防管理的第一步,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内外部信息,时刻关注社会现状和学生思想的发展趋势,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动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分析和归纳影响高职院校安全水平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健全、客观、实用性强的高职院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可参照国家、各省市和高职院校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编制各指标的量化检查评分表,应用于定量评估高职院校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
5.加强高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高职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不仅仅包含对高职院校校园内部的预防管理,还包含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由于高职院校规模大、人数多,一所高职院校往往能带动周围经济环境的变化。几乎每一所高职院校附近都会有一条小吃街,它往往集网吧、小餐馆、台球室、小吃摊、酒吧等于一体,是在校学生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做好校内安全预防管理工作的同时,应密切关注校园周边的安全,这对于保证校园的安全稳定、维护学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该联合当地政府、执法机构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确保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
6.制定应急预案。虽然通过积极地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安全管理事件的发生,但这并不能将学生安全风险完全消除,有很多安全隐患是无法预防和避免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在安全管理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控制事件的传播范围,降低其对学生的伤害,提高事件处理效率,及时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同时,建立完善的应对机制,对学生安全管理事件进行分类,并建立相应的预案措施,以备事件发生时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危害降到最低。
7.重视对高职学生的安全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安全预防管理的核心是学生,在进行学生安全预防管理工作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有效预防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通过提高学生的防范技能可以有效降低安全事件对学生的危害。高校管理者应着重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纪观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 水库防洪调度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水库在防洪调度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难以模拟调度人员的经验知识,且难以适应实时防洪形势的变化,在传统的水库防洪调度中,技术应用的主体以动态规划、非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等为主。况且,常规的调度方法是一种半理论与半经验的方法,辅助以必要的防洪调度图与能力图等经验性图表实行调度。可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的学者逐步在水库防洪调度的理论研究中引入了模糊集理论,探讨了径流预报与运行决策问题,这有利于促进水库职能的更好发挥,还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与经济的综合效益。
2 水库防洪调度的特点
本文接下来主要围绕水库防洪调度中的两个鲜明特点来进行探究分析,第一个特点是水库防洪调度的影响因素众多,第二个特点是水库防洪调度是一个多目标、多阶段的决策过程。就前者来说,客观上:降雨情况、水文状况、泄洪能力、工情、库容等都会影响着水库的防洪调度;主观上:在防洪形势异常严峻的时候,水库决策者对风险的抗压能力与自身的心理素质都制约着水库防洪调度的决策。就后者来说,水库防洪调度的决策过程是异常繁琐复杂的,不仅要组建投射洪水过程各个环节决策者偏好的模型系统,还要建立健全辅助决策功能集。
3 水库防洪调度的目的与意义
水库防洪调度的概念指的就是根据实际测量的洪水过程或者水位对水库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它旨在使用先进发达的技术设备在洪水到达之前而在调度中心集中理遥感测量渠道收集到的水文气象数据,还要辅助以必要的水文情况、降雨情况、工况等客观自然因素,预报下游的危险情况并且及时向洪泛区警报,进而有效的保障水库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造成进一步的经济损失。水库防洪调度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最大化的增加预见期,在增强洪水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提高防洪效益,不足之处就是预报可能会存在误差,这就威胁到了水库后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4 水库防洪调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4.1 设计与实际运用不相适应的矛盾
设计与实际运用不相适应的矛盾是水库防洪调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基础问题,假如在对洪水进行调节计算的时候依据的是初始设计,使得原设计的最高洪水位远远低于最高库水位,这就正好反映了原设计的标准规范相对比较的低。一般情况下,水库在运行阶段是建立于庞大水文资料不断积累的基础之上,而且还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与各种各样客观因素的制约,这就会导致洪水统计的数据参数与水库流域的水文规律跌宕起伏,缺乏稳定性与有效性,必须要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化解此矛盾,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4.2 水库本身安全与下游防洪安全的矛盾
水库本身安全与下游防洪安全的矛盾表现最为突出的时候就是当水库上、下游流域出现普遍降雨的情况,这严重威胁到水库周遭流域的生态环境与正常的防洪调度职能,希望能引起广泛的重视与普及应用。总之,水库本身的防洪安全与下游防洪安全的矛盾在水库汛期控制运用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水库汛期控制运用的主要任务,必须要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矛盾,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同时要仔细探究预报,进而预测出科学准确的水库开闸与关闸时间、泄流量的数据等一系列科学的蓄泄标准,实现水库职能的充分发挥。
4.3 防洪与兴利的矛盾
防洪与兴利的矛盾主要指的就是对水文规律是否有精确的预测与了解,可是,我国水库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对防洪调度的水文预报不精确的现象,远远难以达到可以利用的程度,这就致使该矛盾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贯穿于整个防洪调度的过程。况且,水库的防洪调度在水利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利于确保大坝与防护区的安全,减轻水库上下游的防洪压力,进而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兴利效益,而其中防洪与兴利的矛盾是其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又一大难题,还望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这一矛盾。
5 水库防洪预报调度
所谓的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指的就是在实时调度期间,预报净雨信息早于入库洪峰信息,比之更早的就是实际降雨信息,在这一环节中,最早的就是气象降雨预报信息,所以,参考这一显著的特点,要想最大化地降低防洪库容的效果,实现均匀的泄流,就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水库防洪预报调度。要充分的利用洪水资源,就要改进气象信息收集与分析手段,以“累积净雨量与峰前流量”作为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判断标准,逐步加强水库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稳定运行与良好建设,最终实现降雨预报与流域洪水预报准确度的大大增强,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与不断进步。
6 新时期水资源利用战略对水库运用的要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出现了水资源紧缺不足的现状,这就使得新时期水资源的利用战略对水库水资源的实际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粮食生产用水、生态环境用水、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防洪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我国水库的防洪调度在后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紧缺,这很大地影响着我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水库规划设计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新时期水资源利用战略对水库运用的要求还表现在维持水环境承载能力与当地水资源的动态平衡,这不仅有利于扩大水库的有效蓄水量且充分的拦蓄洪水,还有利于有效地保障水库的防洪安全。
7 水库防洪调度的发展趋势
为了充分发挥水库的防洪与兴利综合效益,有必要研究提高设计洪水代表性的方法,以便实施水库防洪分类预报调度。天气系统与暴雨、洪水过程的相关关系是实施水库防洪分类预报调度的基础,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洪水过程进行聚类分析,确定分类典型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报调度设计,确定分类预报调度规则。由此可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洪水过程设计实施分类预报调度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洪水聚类算法、水库防洪分类预报调度设计方法、实时水库防洪分类预报调度方法以及水库防洪分类预报调度风险分析将是今后水库防洪调度研究的重中之重。
8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究防洪调度研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水库的防洪调度对保坝安全与下游的防洪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对于调度决策在把握洪水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基础之上,还要注重协调人类社会与洪水二者间的相互关系。不管是为了取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是从水库工程的安全性与防洪要求来说,都一定要搞好水库的防洪调度,以前的预报调度系统,经常依据原常规调度设计选取的不利典型过程进行预报调度设计,不利于充分发挥出水库的兴利与防洪综合效益,所以,要对水库的防洪调度进行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而形成一套完备的水库防洪调度理论与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