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09 20:57:13

连锁经营管理论文

连锁经营管理论文篇(1)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即转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针对学校、企业开展双向的课堂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即学校转变传统模式下纯粹灌输知识的方式,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运用项目课堂教学的方法,尽可能实现有效资源的高效利用,在高校内部实训场地中,让其在理论学习中求得知识,在实践工作中求得经验。在企业教学工作中,开展相应实习岗位、学生毕业实践培训活动等,让学生在岗位实际操作活动中,不断优化自身职业技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实现校企双方合作与互动

建立学校、企业间的互动模式是现代化人工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学校在详实调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时候,应切实区分企业生产经营的旺季、淡季,灵活地安排教学实践活动,使教学任务的安排能够顺应市场人才的需求。同样,企业可以在全方位考量高校教学特点的同时,给予学生的校外实训工作最大支持力度,从而构建统一的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在企业与高校深入合作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经验,优化合作模式,渐渐完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形式。

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工学结合教育方法与传统高职教育方法最为本质也最为核心的区别就在于工学结合方法当中引入了企业实训,并将这样一个方面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在实践过程当中判断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执行是否有问题以及执行效果是否理想,都需要基于工学结合中实训工作是否进行的好以及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是否顺畅来进行判断,下文当中结合我校的实际实践状况来进行更为具体的说明和分析,并基于此来针对性的提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的最佳方法和措施。

(一)实训教学的条件较差

教学过程中缺少企业实际的工作情境,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其中实践教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制约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实训条件)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普遍较差,学校的实训基地,多数是校内的软件模拟实验室)因此,模拟练习成为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方式,有些院校虽有一些货架或少量商品这样的硬件设施,但由于学校没有全面系统地进行经营和管理,因此,校内组织的各种实训,缺少与实际工作状态相适应的工作情境,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没有体会到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但是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各种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会复杂很多,所以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训练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工学结合当中实训部分的安排不到位

上文当中一再强调,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当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部分就是企业实训,如果这样一个部分工作进行不到位的话,就会导致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完全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来。但是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仍然遇到非常多这样一个方面的问题,如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训的时间太少,或者是时间本身不少,但是安排十分分散,前者是从实际上就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工学结合的优势,后者则是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追踪和把握,使得学生难以将实训内容和课堂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当中,课程安排基本上都是在学期末来进行这学期所学内容的实训,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在前而实训在后,在学期末才来进行综合培训,所有的时期实训工作都是在这样一小段时间内集中进行的,暴露出的问题也非常多:实训的课程相对比较分散,致使学做分离,即学习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仅仅停留在较低和较浅的层面上,无法使学生较深刻地掌握相应的技能,而改进的方向就是,要将课程的课时相对集中起来,使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经验,在学习中工作实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从而达到甚至超过企业需要。

(三)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师资不足

基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然需要相关方面实践教师的参与与支持,且对这样一个教师队伍还有相对更高更特殊的要求,主要就是要求这样一个教师队伍不仅需要对基本的高职教学工作有较好的认识和了解,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对现代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企业工作岗位以及岗位流程等都十分熟悉,基于这样一种要求来进行高职院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到目前为止,一般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当中学生的基本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以及教学实践多是由专业的教师来带动进行的,但是这样一些教师虽然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上掌握比较到位,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岗位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即便是在经过较长的教学实践后也难以有比较理想的实践能力,这样一种类型的教师队伍来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教育时必然会存在着较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在高职院校课堂的理论学习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局限性。总而言之就是认为,教师队伍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以及双师型及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在实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当中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的一个点。

(四)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发展到目前为止,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学习情况的最终考核方式都比较简单和单一,主要采用的就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当中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的考勤或者是平常作业状况,而期末成绩则是卷面考试状况。这样一种考试模式的单一性就体现在教师以及学生关注的点始终都在理论之上,对于实训过程是完全没有任何的评价和考核的,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这样一种方法和模式是完全不能够准确评价和测量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的。

三、基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优化措施分析

(一)推进校企紧密合作,搭建工学结合的平台

高职院校必须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尤其是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服务,具体的说来,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必须为区域连锁经营管理的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服务,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因连锁企业的生产发展,而生存和发展)没有连锁行业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连锁管理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连锁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连锁管理专业就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工作。高职连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建立,必须依靠与连锁行业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因此,连锁管理专业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密切与连锁管理行业企业的血肉关系,把连锁管理专业融入到连锁管理行业的企业之中,把连锁管理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专业课程之重,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操作,才能真正实践连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进一步创新与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样一种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具体的方面:一方面就是要积极主动的来应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根据行业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将连锁经营管理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性的联系起来。另外一方面则是需要在实训当中尽可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就能够在提高学生实际行动力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在实训过程当中会遇到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对基本信息进行获取,然后制定出实施计划并切实执行之,最后再计划完成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评价和优化等。

(三)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

从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的,主要就是要求教师在对理论知识熟悉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能够实际操作,在实践方面也有所体验和心得,这样才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时,就可以对人才的选用进行充分考虑,拥有请进来和送出去等各种方法手段来打造最佳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

连锁经营管理论文篇(2)

2.品牌形象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在其营销管理实践中,缺乏科学的营销管理策略,品牌营销策略尚未充分确立起来,加之品牌运营经验不足,品牌管理意识薄弱,使许多连锁经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之中。同时,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还缺乏规范性,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过分注重市场行为的短期效应,而对品牌的投入需要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致使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对品牌建设力度都相对较低。

3.营销渠道尚不完善多数连锁经营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策略在营销管理中的作用,但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的IT投资相对于国外企业而言,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尚无一套系统的管理体制,致使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在其经营管理实践中,还未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销售网络点通常仅局限于大城市的商业中心,而城乡地区的销售网络点却乏善可陈,导致多数连锁经营企业的消费市场覆盖面较窄。

二、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的优化策略

1.更新营销理念,开拓潜在连锁市场在现代化市场背景下,连锁经营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营销管理,树立现代化市场营销理念,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产品服务层次,创新产品设计,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产品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同时,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还应全面收集产品的反馈信息,从而实现产品的进一步完善,提升顾客的满意度。连锁经营企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以产品生产、销售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树立起“以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及“以消费者满意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着力提升连锁经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2.实施品牌形象战略,优化企业形象在2007年,率先在电气零售行业中采用明星代言的品牌策略,使苏宁品牌具有市场化与年轻化的特点,为其市场扩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当前,苏宁积极转变品牌形象建设策略,实行“幸福”品牌战略,积极打造起顾客服务周到的市场形象,最终树立起值得信赖、规范经营的一流企业综合形象,造就了苏宁品牌产品的成功。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品牌就是连锁经营企业的生命,在未来的连锁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必然成为市场主要的发展趋势,为此,制定品牌形象战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是连锁经营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3.加强信息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于苏宁而言,信息化也是其核心产品之一,并将信息化作为其神经系统,积极建立了系统综合化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监控、语音等多种功能。并以SAP/ERP系统为载体,辅助运用B2C、B2B、CRM、TMS等系统,实现“消费者、供应商与职工”的综合化信息管理,在提升其生产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在采购与销售中,充分重视信息化采购系统与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全面增强了其核心竞争力。基于此,在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中,应积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提高连锁经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保障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并获得持续发展。

连锁经营管理论文篇(3)

第二,通过选拔方式确定骨干教师,并轮流选派到国内外同类院校考察学习、参与完成课题及企业应用项目;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主持或参加专业应用性项目研究,使其通过在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

第三,坚持发展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是非常重要的队伍,是学校和社会联系的桥梁,是进行产学研结合的纽带,也是学院未来新专业的增长点。

二、“产学结合、双线并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自2008年以来,学院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先后与多家连锁企业进行合作,开展联合培养,校企共建世纪联华、苏宁电器等多个“订单班”。经过多年的调研论证及运行,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要求,结合商业零售业季节周期性特点,正式构建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订单班管理机制已非常全面,但在管理效率上还有一些提升空间。具体如下:

第一,企业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实际的校企合作中,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的“订单”培养倾向于“技术型”而非“经营管理型”。因此,合作企业也有责任参与制定学生的培养定位,共同制定注重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方式。

连锁经营管理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083-01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对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因此很多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服务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培养各方面人才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出具有各个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适用的服务对象,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水平,更好地满足门店经营管理、总部管理、配送中心调配与管理类等经营岗位的各种需求。学生通过在不同岗位的磨练切实提高自身的素养,包括与人沟通、接人待物、专业技能、信息处理等。

一、关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分析

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其中的特色专业,主要的目标是为一些连锁经营企业、门店的管理和技术岗位输送高素质、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来说,该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发展时间较短。连锁经营企业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有一定的背景,与国外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是分不开的,但是我国在引用连锁经营的理念上时间比较短暂。(2)技术要求高。结合连锁经营的特点来说,连锁经营企业要有成百上千的连锁门店以及小的分公司。(3)需求量较大。近年来,连锁经营企业发展速度较为迅速,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更是缩短了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的时间,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连锁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加入到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中。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改革途径探究

1.明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只有具备明确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目标才可以有效地指导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工作,使之打破传统的改革理念和思想,在引进国外的先进的专业改革理念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特色。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勇于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探索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改革道路。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岗位的不同需求,制定好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岗位的不同需求设置实践性教学课程,并且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要对实践教学的质量做好监督,在整个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实践教学中,这是值得深思的教学改革难点。应该打破传统教材内容的限制,对整套课程进行全面的专业配套教材设置。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材设计更加科学

在经营连锁管理专业的改革中,教材的科学化、专业化是重点。目前,就教材的设置而言应该是在结合多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国外的连锁经营管理理念,结合我国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全面建设更具有专业理论的教材体系。同时,教材的编订应该遵循实践性、专业性原则,引进当今最新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力求打破传统的基础课程教材中的理论体系,更加追求经营连锁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另外,应该注重经营连锁管理专业课程中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加入更多的实践性内容。

3.壮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能否实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重要保证,要建成一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师资队伍,切实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质量。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地完善和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结构,以便建成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适应连锁职业人才培训要求的专业师资队伍。也就是说,要提高经营连锁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的教学内容更现代化。旨在通过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教研和教学改革实践中,鼓励培育专业的教学骨干教师。可以聘请在该方面资质较高的专业教师,同时每年还要组织有资质的年轻教师进修,建设一批批具有高专业素养以及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下,鼓励教师利用好现代的科研技术成果,例如多媒体、仿真模拟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帮助教师可以提升教育业务水平,利用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除此之外,要做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实时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在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的刺激下,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在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最终建成符合专业教学实际情况、高素质、专业性极强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

4.创造良好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校内和校外环境

要想真正做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改革工作,需要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相互配合。在综合利用好现有的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经营管理专业的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逐步完善设施,建设较为科学先进的实验教学基地。同时,要建成完备的校外实践基地,在践行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能够真正起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教学专业咨询、实习指导和适当就业安排的作用。只有建成相对完善示范性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才可以更好地指导连锁经营管理企业的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更高,因此需要职业院校重点关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开展,切实促进学生德育等素质的提高。就目前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而言,需要加强对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更需要广大的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培养出各个行业所需要的连锁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并配合以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目标是为企业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连锁经营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家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19-21.

[2]陈中耀,杨翠.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学园(教育科研),2012,01:47-48.

连锁经营管理论文篇(5)

1.连锁经营现状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上第一家近代连锁店——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成立于1859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正规连锁公司。此后不久,在工业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取得了普遍成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引进了连锁经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连锁业不仅在量上发展很快,而且从零售、餐饮等行业渗透到各种服务业,并且经营趋向国际化。

我国的连锁业起步较晚。虽然连锁经营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我国拥有连锁体系5000多个,是世界上连锁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各类连锁门店约10万家,占零售业和餐饮业总额的20%,并且还在以年递增35%的速度持续发展。然而连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难以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现实。

但与连锁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由于行业发展过速而人才培训机制不足,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人才荒,其中尤为稀缺的是管理型人才。按保守估计,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望提供人才补充。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目前来看,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而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所以说专业建设成为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科技含量高是连锁经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能懂得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迅速,人员需求过猛,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学校教育或培训,不少管理人员虽然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但远远适应不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近年来,连锁经营的迅猛发展给高等院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以指导连锁经营管理实践。就目前来看,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只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且以专科院校为主。由于是新增专业,毕业生人数也相对较少,所以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现在还很少,这种状况与连锁业急剧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专业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连锁经营所需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培养:一是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培训,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二是鼓励先进企业采取国外连锁企业的办法,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根据连锁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原有企业的员工进行连锁经营实用技术的培训。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这种方式是最切实可行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这也就对我们院校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强化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建立连锁经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有条件的院校应考虑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见,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

正是因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高校应当发挥其优势,培养更多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下面拟从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实验实训室建设四个方面分析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定期派资深人士指导校方教学工作和提供实习指导,校方则按照企业要求有选择地录取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有效地解决校企之间对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是由双方制定的;理论教学在学校,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实践教学在企业,充分发挥现场和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在培养学生技能上的作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获得操作能力;企业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录用。

订单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跑“订单”,其次是按企业人才“订单”开设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组建,加大实践操作训练,做到“少理论,多实践”。在师资建设上,也可以考虑按“订单”要求组建,保持文化课教师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合理流动,学校需要的专业教师可在社会上、行业中聘请。推进订单式培养思路,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形式必须更加灵活。在教学实施中,可以采取学分制培养,扩大“订单式”办学规模,初步构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3.2“2+1”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是顶岗实习“2+1”或“2.5+0.5”,简言之,就是高职三年学制,用“2”(“2.5”)年完成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学习,“1”(“0.5”)年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

“2+1”培养模式将会实现“多赢”,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实习上,还体现在与企业、各地政府、行业组织的联系上。在实习生驻企期间要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保证学生的利益,让实习生有不同的“冷暖”体验,为就业积累经验。同时避免只顾学校自身利益而损害它方利益的短视行为,要积极协调各方的关系,积极探寻完善的相应方法与措施。

3.3“弹性学期制”培养模式

“弹性学期制”是将一学年分为几个学期,利用灵活弹性的学期实现工学结合。此类模式的目的不是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岗位问题,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对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受市场季节性波动的影响,连锁企业对学生顶岗实训的需求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段有较大波动。连锁企业均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表示欢迎;受春节、中秋、国庆、“五一”等节假日的影响,企业希望的顶岗实习月份多在1、2、10、12这几个月份。学校既要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必须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使参与者都能从中得到利益,实现“多赢”,工学结合模式才能顺利实施。基于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传统的3学年、6学期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的周期要求改革为弹性学期,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学期起止时间,这就是“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

3.4实验实训室建设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企双方利益,校企双方共赢是建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的基础,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机制保证,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最终目标。

校企双方应关注对方利益,满足双方的合理需求,实现校企共赢。对于学校而言,在确定企业实习基地时,应着重考察该企业基本条件是否符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只有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才符合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实习基地的宗旨是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十分突出,应当有所改革。

4结论

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建设这一专业的时候,应采用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1 岑丽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结构和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探讨[J].商业经济文荟,2006;(4).

连锁经营管理论文篇(6)

1.连锁经营现状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上第一家近代连锁店——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成立于1859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正规连锁公司。此后不久,在工业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取得了普遍成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引进了连锁经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连锁业不仅在量上发展很快,而且从零售、餐饮等行业渗透到各种服务业,并且经营趋向国际化。

我国的连锁业起步较晚。虽然连锁经营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我国拥有连锁体系5000多个,是世界上连锁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各类连锁门店约10万家,占零售业和餐饮业总额的20%,并且还在以年递增35%的速度持续发展。然而连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难以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现实。

但与连锁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由于行业发展过速而人才培训机制不足,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人才荒,其中尤为稀缺的是管理型人才。按保守估计,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望提供人才补充。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目前来看,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而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所以说专业建设成为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科技含量高是连锁经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能懂得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迅速,人员需求过猛,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学校教育或培训,不少管理人员虽然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但远远适应不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近年来,连锁经营的迅猛发展给高等院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以指导连锁经营管理实践。就目前来看,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只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且以专科院校为主。由于是新增专业,毕业生人数也相对较少,所以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现在还很少,这种状况与连锁业急剧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专业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连锁经营所需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培养:一是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培训,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二是鼓励先进企业采取国外连锁企业的办法,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根据连锁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原有企业的员工进行连锁经营实用技术的培训。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这种方式是最切实可行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这也就对我们院校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强化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建立连锁经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有条件的院校应考虑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见,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

正是因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高校应当发挥其优势,培养更多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下面拟从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实验实训室建设四个方面分析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定期派资深人士指导校方教学工作和提供实习指导,校方则按照企业要求有选择地录取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有效地解决校企之间对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是由双方制定的;理论教学在学校,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实践教学在企业,充分发挥现场和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在培养学生技能上的作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获得操作能力;企业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录用。

订单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跑“订单”,其次是按企业人才“订单”开设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组建,加大实践操作训练,做到“少理论,多实践”。在师资建设上,也可以考虑按“订单”要求组建,保持文化课教师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合理流动,学校需要的专业教师可在社会上、行业中聘请。推进订单式培养思路,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形式必须更加灵活。在教学实施中,可以采取学分制培养,扩大“订单式”办学规模,初步构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3.2“2+1”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是顶岗实习“2+1”或“2.5+0.5”,简言之,就是高职三年学制,用“2”(“2.5”)年完成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学习,“1”(“0.5”)年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

“2+1”培养模式将会实现“多赢”,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实习上,还体现在与企业、各地政府、行业组织的联系上。在实习生驻企期间要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保证学生的利益,让实习生有不同的“冷暖”体验,为就业积累经验。同时避免只顾学校自身利益而损害它方利益的短视行为,要积极协调各方的关系,积极探寻完善的相应方法与措施。

3.3“弹性学期制”培养模式

“弹性学期制”是将一学年分为几个学期,利用灵活弹性的学期实现工学结合。此类模式的目的不是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岗位问题,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对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受市场季节性波动的影响,连锁企业对学生顶岗实训的需求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段有较大波动。连锁企业均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表示欢迎;受春节、中秋、国庆、“五一”等节假日的影响,企业希望的顶岗实习月份多在1、2、10、12这几个月份。学校既要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必须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使参与者都能从中得到利益,实现“多赢”,工学结合模式才能顺利实施。基于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传统的3学年、6学期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的周期要求改革为弹性学期,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学期起止时间,这就是“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

3.4实验实训室建设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企双方利益,校企双方共赢是建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的基础,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机制保证,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最终目标。

校企双方应关注对方利益,满足双方的合理需求,实现校企共赢。对于学校而言,在确定企业实习基地时,应着重考察该企业基本条件是否符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只有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才符合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实习基地的宗旨是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十分突出,应当有所改革。

4结论

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建设这一专业的时候,应采用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 岑丽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结构和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探讨[J].商业经济文荟,2006;(4).

连锁经营管理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7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5-0036-01

成本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是企业产生利润的驱动力。对成本进行管理才能达到节约耗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纵观国内外连锁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外学者注重理论研究,我国学者注重对连锁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探讨,从研究内容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 国外研究现状

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体系的基本组织方式,它的经营范围覆盖整个商品流通业和服务业。国外学者一直对连锁经营进行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 连锁概念的产生

连锁是指在统一所有权或者统一的战略决策的批零一体化的多店铺零售体系。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本质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品流通业。最终实现经营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从而达到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

连锁经营是一种经营制度和商业组织形式,它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的联合体,在统一规划下进行专业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下进行集中化管理。连锁经营有三种类型:直营连锁、自愿连锁、特许连锁。直营连锁是最基本的连锁的形态,所有的门店都在总部的统一领导下经营。而自愿连锁是在自由连锁的基础上,各个门店有较高的自,只是在部分的业务范围内合作。特许连锁是总部与加盟店依靠契约结合的一种形式。

1.2 连锁经营的发展

连锁经营最早产生在美国,美国仍然是世界上连锁经营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连锁经营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859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家连锁店“大美国茶叶公司”。在这之后,各个连锁企业相继成立,到1900年,全美连锁企业已发展到58家。1930年,美国人迈克尔・库伦在牙买开设了世界第一家超级市场,这一时期,连锁经营与超级市场相结合。1954年,麦当劳发展连锁店,连锁经营步入成熟、规范的轨道。发展到1980年,连锁经营进入全面国际化阶段。经营手段多样化,行业多样化。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连锁经营已经渗透到发达国家的零售、餐饮、服务各个领域。

国外学术界对连锁经营的研究经历了若干阶段,在对各个阶段连锁经营活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连锁经营的成本管理理论。

①交易成本理论。1937年,科斯第一次提到交易成本的概念,1960年,他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明确使用了交易成本概念。交易成本是由于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使用价格必须付出代价。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是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统一。

②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最早由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西蒙提出,之后,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后来价值链理论成为战略成本分析的主要工具。1998年,美国罗宾・库泊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战略成本管理理论认为连锁经营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的变化和企业内部战略管理的需要,通过建立成本管理系统对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③标准成本法理论。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产生了标准成本法。之后传到法国、瑞士等国。标准成本法将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有机结合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在西方的工业企业中广泛得以应用。标准成本法侧重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它将原来的事后成本核算变为事中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它是成本控制史上的里程碑。但是这种传统的成本控制的方法受技术进步的制约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之后被现代作业成本法所代替。

④作业成本法管理理论。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库柏和卡普兰于1988第一次提出了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它认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会导致作业,作业会导致耗费,耗费会形成成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标准成本法的缺陷。从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发展到现代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会计发展的趋势。

2 国内研究状况

2004年中国零售业实施全面开放,外资连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本土连锁企业冲击很大。我国连锁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的连锁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受制于连锁企业发展滞后的影响,理论的研究远远跟不上连锁经营实践发展的步伐。对于连锁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零售连锁企业的研究上,在对手机连锁企业、餐饮连锁企业、药店连锁等企业的成本控制的研究中主要从原料采购、商品储运、企业管理、商品销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005年6月,赵霞在《商业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一文中,从供应链、价值链、作业链三方面来谈商业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她认为商业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是基于成本领先战略下企业各个层面全面的成本管理。

2007年5月,朱小燕在《浅议连锁经营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连锁经营企业成本控制存在以下的问题。表现在:

①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采购制度,采购成本增加。

②在物流成本控制上,经营者没有系统分析和研究整个物流的过程,物流成本控制标准不统一,导致物流成本过高。

③连锁企业门店多,门店房租成本的控制存在问题。

④人力资源管理上,人岗不匹配。

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

2012年李红琨在《作业成本法在中国连锁餐饮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到作业成本法强调成本动因和结果的关系,对中国连锁餐饮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成因的分析,得出了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管理有重要的意义的结论。

2012年3月,杨引娟在《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一文中对连锁企业物流成本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共同配送、完善供应商、采购一体化、完善库存、运输成本控制的策略。

2013年4月雷杰在《关于商业连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总结了商业连锁企业在原料采购、商品储运、企业管理、商品销售等方面成本管理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指出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实现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 结 语

综合上述国外和国内文献资料分析,发现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连锁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己经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高科技信息处理技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更大发展。

②成本控制是基于成本领先战略下的企业整体全面的管理。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的控制。

③加强供应链管理,以提高企业流程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从而控制和降低企业总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④加强价值链成本管理。运用系统的方法考察企业的各个活动。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找到连锁企业价值活动的构成。以此为基础研究影响连锁企业成本的动因,从总体上降低企业的成本。

⑤加强作业链成本管理。可以对连锁企业的供应商、经销商、产品等进行量化研究,提高成本决策的科学性,能够为企业寻求更多的机会,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彩红.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3,(1).

连锁经营管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47―02

1《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在连锁经营专业的课程定位

《连锁企业经营》课程是在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发展的背景下开设的,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目的,该课程的开设符合连锁经营管理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连锁企业经营》以连锁企业的营运管理、连锁经营活动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养,同时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连锁经营的本质、基本特征、连锁企业开发方式以及基本连锁业态,为后面《连锁企业门店开发》、《连锁企业物流管理》、《连锁企业商品采购》、《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目前《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教学理念以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

目前大多高职院对于《连锁企业管理》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要教学平台,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忽略了高职院校关于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导致教学中只有理论,缺乏实践,学生难于理解连锁经营的本质与工作特点,未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缺乏必要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实施方案,学生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连锁企业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

2.2课程教学内容缺乏规范的课程标准

《连锁企业管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历年来选用的教材如《连锁经营原理与技术》、《企业连锁经营与管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等一些教材内容与《零售学》、《物流管理》等交叉重复过多,又由于每年授课教师的变动,《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地形成一个规范而完整的教学体系。

2.3课程教学手段、方法较单一

《连锁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覆盖面广泛、实践性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与社会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上投入不足,理论课堂上没有投影仪和多媒体,任课教师只靠传统黑板、粉笔来讲解,不仅枯燥无味,而且难以表达清楚,而学生之前对连锁经营缺乏必要的认知,理解起来有很困难。

2.4课程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实施

连锁经营专业在高职院校院校,目的是培养素质高、技能性强的连锁管理人才,使学生较快的适应性连锁企业的岗位要求与操作流程。而目前的高职高专连锁企业管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性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极小,大部分院校尚未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2.5课程考核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该课程的考核,仍以理论教学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中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考试形式比较的单一化,仅仅局限于卷面考试;在成绩评定上,以期末的终结性教学测评为主,忽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评价。

3《连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思路

3.1重塑《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开设理念

《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开设理念,应该符合高职院校对技术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以社会市场需求为核心,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为此,该课程设计上要结合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突出连锁企业管理重点内容的讲解、实训以及实习,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向市场提供理论基本够用,技能十分娴熟的连锁企业管理人才。

3.2建立和完善连锁经营专业《连锁企业管理》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是关于某一学科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如何实施及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的规定。《连锁企业管理》课程的课程标准建立后,无论教材的变动,还是任课教师的调整,该课程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方面,始终是一个规范而完整的教学体系。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具体教学内容按90学时(理论+实践)设计如表1。

本课程标准将《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分三个模块:即连锁经营基础知识篇、连锁企业的技能管理篇、连锁门店综合运营篇,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先理解连锁经营基本原理和知识,并掌握连锁企业需要的各项管理技能,最后结合连锁门店的教学实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大大提高。

3.3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1)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可以借助现代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课件、Flas、相关音像资料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讲店面设计、商品陈列时,实践教学中学生分组去调研,实地考察,我收集了很多案例图片资料;他们也收集了很多丰富的图片,在班级交流讨论时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来展示。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采用,深入浅出地达到让学生学会的目的,使理论教学课堂显得生动而丰富。

(2)现场教学讲解。

现场教学是连锁企业管理教学联系实际的另一种特色形式,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我们校内实训基地教育超市、物流中心和其他场所进行现场教学。具体分两种形式:

①集中指导教学,即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在实训场所,为学生现场集中介绍、讲解。

②分散指导教学,即先把一个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为一个模拟的企业,每个小组设一位组长,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先把相关实训要点交给各组长,由组长讲授知识;其整个实训过程教师起宏观协调和综合指导的作用。该教学方式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人数多规模大的综合实训项目。

(3)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推动教学,把教学任务分解成相互独立而又自成体系的教学单元。把某些典型的教学项目,从实际企业管理活动出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项目要求,学生要完成任务的分解、任务前的准备、任务的开展、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控制,任务完成后的效果评价等。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的理解,还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4改善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

(1)投入校内实训室建设。

在实训室,学习机相关的操作技能,学生可以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模拟行业业务操作,系统地掌握各业务环节的关系。学生通过仿真的软件操作,既熟悉了与本课程的相关的技能要求,同时缩短了将来适应企业工作的距离。该教学形式和第一种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学生更迅速,更容易把握教学内容。

(2)加大教学实习,增进与校内外企业的合作。

连锁企业的教学实习,能有效的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时间,使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连锁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校要着重与实施连锁经营方式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成立学生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岗位轮换、班次轮换等,使学生解了实习的连锁企业的组织制度,掌握连锁企业店长、收银、理货、盘点等主要作业内容和作业中的技巧和规范,掌握企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

3.5建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该课程综合考核采用项目任务完成、期末笔试及实训操作、实习企业评价等方式进行。

(1)采用项目评价的评价过程。不再采用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单一评价手段,而是注重学生实训、实习的表现的评价,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侧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由于采取的是“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上,每个任务完成情况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职业素养,各个任务评价成绩之和就是学生的最后成绩。这样,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4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笔者结合任教以来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探析《连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具体实施及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使学生掌握连锁经营运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连锁经营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连锁经营管理论文篇(9)

 

一、中国连锁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零售业最重要发展是连锁化,连锁化是当今世界的零售业和中国零售业已经实现的普遍的经营方式与组织方式。世界各国的连锁商店,按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可分为三种类型:正规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80 年代中期连锁经营开始嫁接入我国的商业,而连锁商业的发展是90年代以后,从区域范围看,连锁经营已沿海辐射到内地,从大城市扩展到中等城市;从业态来看,连锁经营已遍及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商店、百货店、专业店以及大众快餐等多种业态。中国的连锁业从无到有,发展规模迅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中投顾问的数据显示:2008年,连锁行业销售额与店铺数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幅。其中,连锁超市、百货、便利店、家电、药店等各业态销售增幅均有增长,而通过新开店铺等外延方式拉动各业态平均10%的增幅。2008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11999亿元,“连锁百强”门店总数达到120775个。但是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一)、部门、地区分割导致连锁商业发展无序,企业布点难以合理。连锁商业受体制的制约难以跨区域经营。中国现行的“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地区所有的管理体制和部门所有的企业体制,对发展商业连锁经营起着制肋作用。我国的各级政府、各级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角度出发,对连锁经营高度重视,但缺乏统一计划、统一经营,造成了连锁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影响了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

(二)、连锁经营类型单一,连锁资金不足、门店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我国的连锁业绝大多数是在原有的中小企业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规模小,底子薄,资金不足。决定了其无法分担连锁组织系统的各种管理费用,使许多连锁公司处于亏损与勉强维持的状态,难于支持大局。且我国目前发展的连锁企业,多数采用正规连锁方式,成员门店都是总部投资和租用。在我国还没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连锁企业本身的产权制度不十分明确,门店的产权关系更不明晰。,连锁业。由于门店的效益与职工切身利益联系不够,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了整个连锁效益。

(三)、连锁配送规范化程度低。我国由于缺乏连锁配送效益化的权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中的不讲实质,只图虚名的连锁形式。造成了连锁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特别是商品配送系统不完善。许多连锁企业做不到统一进货,没有独立的配送中心和服务方式。基本上有些连锁企业总部与分店之间没有建立任何的经济业务联系,其结果当然无法取得连锁经营所特有的批量大、价格低的优势,更谈不上实现集约化、规范化经营了。

(四)、连锁企业管理滞后,经营管理水平低,管理人才不足,服务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国连锁商业的发展。中国近年来连锁商业发展迅速,已经运行了几十年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都需要重新构造。而连锁形式的不规范,管理水平的不适应及管理人才的不足已成为连锁商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连锁企业领导的经营观念陈旧,没有认真研究连锁商业的经营管理规律与特点,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理念,管理水平低;尤其国内许多连锁企业不重视培训,人员素质与服务水平较低,各分店服务项目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

二.我国连锁业的对策

(一)、针对我国的发展的依据,产权与企业目标方面的不足。

1.政府方面的对策:

(1)、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框架,促进连锁业的集团化的发展:首先,.政府在贷款、税收网点建设等的方面给予扶持。如在贷款上,在资金方面与银行协商给予基准利率专项贷款或部分赔息贷款;在税收方面在一定的时间内减免或返还税收以增加连锁企业起步的能力与还债的能力;在网点建设上,简化各种审批的手续,提高连锁店的“规模经济”的扩展效益。其次,在宏观决策上要制定区域性连锁企业的标准,完善地区性的连锁制度。最后,加强立法,破除体制障碍,培育中介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等,真正建立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连锁经营组织。

(2)、明确连锁店的法律地位。政府对连锁店的产权与法人地位进行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店与分店的产权、责任、利益等一定要清晰明确,才能增强企业承担风险意识,极大调动总店、门店、员工的积极性。

(3)、政府组织相关的专家对国内外的连锁经营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对国内的连锁业的经营范围与效益进行科学的指导。力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连锁能力。

2.企业本身的对策:

(1)、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可以建立行业间的紧密型、半紧密型或松散型的联合经济组织,发挥合作与合同关系的作用,增强中小型企业的连锁实力;也可以进行业内的兼并,互相参股集中资金发挥连锁优势。

(2)、针对我国大型的“规模经济”效益差的问题。,连锁业。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连锁业的类型是正规经营,该种经营受资金的钳制,难以达到规模的突破。应积极地向特许经营方式转变,减少主导企业的压力,发挥加盟店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发挥连锁的“规模经济”效益。尤其是自由连锁经营方向的转变。争取跳过一级、二级的批发商,直接与厂商或制造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科学地进行配送模式的选择,提高社会的配送效益,实现规模经济的经营。

目前配送模型的类别分为企业自建配送中心,企业与物流公司联合建立配送中心和配送业务外包第三方公司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各有特色,企业要审时度势,综合本企业的实际的财力,慎重地选择。必须本着企业与配送中心实现“双赢”的局面,充分的结合自己本店的经营的现状与自身的条件,去科学地选择自己的配送模式。

(三)、认清消费观念的变化,引进新的营销观念,施行差别化与个性化的服务策略,培养行业专家与专业员工,促进连锁业的现代化的“规模经济”的实现。

1.树立新的营销观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打开国门后,我国人民受世界的影响很大,老百姓的生活与消费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消费者现在开始注重产品因素在内的整体“服务质量”及商品的时间甚至是生命价值。消费者能利用各种发达的电子信息等的形式去了解商家,产品甚至是服务。“货比三家”理性的购物意识,加上社会的生产力的提高,商品供过于求,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传统的营销的观念已不适应这种商业的发展,世界营销界提出了一种顾客价值的营销模式。因此,国内的商家针对这种变化应做出的对策是:(1)尽快地转变自己的营销观念,丢掉传统的交易的营销观念,引进顾客价值营销观念,努力在价格,质量,售前、售中、售后以及附加服务方面增加顾客的忠诚程度。(2)建立顾客有关资料数据库,注重服务营销与关系营销的结合,真正地做到重视顾客的长期价值的实现,这才能永久地拥有市场。

2.服务理念的培植。

据国内的权威的机构的调查,消费者认为购买消费品的第一因素是质量能否保证,售后服务是否及时;第二因素是外观是否吸引;第三因素才是价格。连锁商家在企业的基本硬件的齐全的情况下,在原有的人员的基础上,发挥其服务的优势,不仅成本不增加,反而能事半功倍。因此,企业针对服务的对策是:(1)树立新的服务理念,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培养忠诚顾客。什么样产品服务才能让顾客感到满意?购物前,顾客自己对产品或服务都有一个期望值,若产品或服务低于这个期望值的话,顾客则不满意,等于则仅觉物有所值,高于能使顾客满意且回头率极高。商家就必须在售前中后了解顾客需要什么,增加实现实际价值与顾客的期望值的差额,使顾客满意,忠诚顾客就培养出来了。,连锁业。,连锁业。(2)实行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服务策略,如沃尔玛的微笑服务,超级服务,“10英尺态度”,“太阳下山”规则等。国内的商家要根据自己的经营的特色制定出属于自己的服务策略。(3)彻底改变“无商不奸”的形象,注入“人情味”的服务理念。能做到“顾客没有想到的,我们替他想到;顾客想到的,我们替他做到。”的服务宗旨。(4)树立绿色营销理念,提高企业的绿色经营的形象。

3.培养高层的管理人员的现代企业家的管理理念,培养基层人员的专业服务。(1)引进新得营销观念,聘请营销与管理专家当企业的顾问,提高企业的高层的营销与管理素质。(2)企业的高层领导要懂得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形成一种能调动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管理门户完全开放的经营管理的机制。,连锁业。(3)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公正的考核机制,严格的约束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连锁业。(4)采用上岗培训与岗位实践相结合,企业培训与社会培训相结合,转移技能学习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提高员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赵世勇、我国连锁商业的发展方向及对策研究[J]、商业企业管理,2000(2):16

[2]查志强、我国连锁经营的现状与对策[J]、商业企业管理、2000(5):44

[3]程礼芬、关于中国连锁经营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5(1):266

[4]杨春丽、鲁天鑫中国连锁经营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5):1-2

连锁经营管理论文篇(10)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条件的日渐改善,连锁超市作为零售业中占据鳌头的主体模式,已经慢慢成为了居民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日常所需的饮食材料和生活用品,同时也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居民的工作、生活创造了一个便利的条件。

随着连锁超市数量在各大中城市的不断蔓延、增多,各连锁超市面临着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双重考验。连锁超市经营者为了立足于这个竞争行业,将目光的重点放在了物流领域,物流成本控制的管理成为了各个连锁超市实现经营目标,提高利润收益的重要途径,也是连锁超市发挥其经营优势的关键。为了完善物流成本控制的管理,更多的经营者建立了一套适合连锁超市的运营机制,即能使其在经营各环节中节省开支,增加利润点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因此,加强物流成本控制的管理是各个连锁超市在经营管理中,实现利润增长的关键点。

尽管国内外的各连锁超市都已经在物流成本控制问题上做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且有效地降低了各个经营环节中的物流成本,但是在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被忽略的细节,以及一些没有完全改善的地方。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选择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意义

物流成本占连锁超市经营过程中的总成本很大的部分,因此,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是连锁超市增加利润,提高经营业绩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总结和分析了连锁超市经营过程中存在物流成本控制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连锁超市的利润,增强超市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的意义如下:

1、理论意义。从连锁超市行业迅速的发展,且对物流成本控制管理的日趋完善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就指出了在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各个学者指出的问题所在比较片面,解决策略不够完善。本论文总结了各个问题的所在,并且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各问题解决方法,有利于对物流成本控制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2、现实意义。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连锁行业也采取了相应的手段进行完善经营方式来提高利润收入。降低物流成本控制对连锁超市提高竞争力有着重大的作用。通过对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各个连锁超市发现各自经营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时存在的被忽略的问题,能够及时对这些问题经行改进和完善,并且提高各个经营环节的运营进行的效率,从根本上提高超市的经营利润。

(三)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物流成本控制的问题研究

物流成本控制问题一直是国内外连锁超市为了提高经营业绩的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解决的重大问题。控制好物流成本的管理,从而降低物流成本,不仅可以使连锁超市更加完善自己的每一个经营环节,提高利润,而且也可以提高连锁超市在零售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占据有利于连锁超市持续发展的地位。

国外的有关对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见解,从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进驻中国的国外大型连锁超市的成功案例中,就可以看出,经营管理者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宣传效应和经营地位。国外的文献对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研究的领域大致和国内相同,基本都指出了物流成本的控制主要从采购、库存、配送中心等几个方面进行。同时,国外的文献也提出了对物流成本控制的新看法。

赛义德.默罕默德.阿加扎德(XX)提到了准时制的经营方式,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物流管理的控制,提高供应商和企业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他认为物流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尽可能使用准时制。高效的物流管理确保原始设备制造(oem)供应商不仅能够同步和及时地向公司提供所需的零部件,而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让公司满足所需的产品贮备需求,而不是让公司自己生产这些零部件。

米尔.萨曼.皮什瓦伊,哈迪.巴塞瑞,莫森舒克.萨贾迪(XX)对提高物流成本控制的管理措施提出了三项建议,他们认为:(1)库存货物的价格应保持不变,使库存水平在美元的估算中保持不变。(2)使库存水平可以平滑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减轻周期性变化的影响;(3)用利率来估算库存资本成本,应当保持不变。

2、国内对于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文献对连锁超市在经营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都指出了其问题的所在,并且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分析,但大多数文献都是针对超市经营环节中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进行分析,而对各个环节中的物流成本控制问题都进行分析的很少。现就对国内学者对于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进行简要的综述:

(1)连锁超市经营各个环节中的物流成本的构成以及其重要性

物流成本在连锁超市经营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影响着各个环节运作的经济效益。国内学者对于连锁超市的各个经营环节中的物流成本的构成大致分类相同,同时,物流成本的控制是连锁超市健康运营的必然选择。以下文献为各个学者对经营环节中的物流成本构成的见解:

罗齐(XX)认为,物流系统是构成连锁超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连锁超市经营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在于有无强大、有效的后勤支援系统,其中以物流配送系统为最重要。国内的连锁超市公司,或者投资成立自己的物流中心,或是与知名物流供应商合作,以此掌握强大、有效的后勤支援系统,充分发挥物流配送的功效, 为超市带来竞争上的优势。

曲丽娜(XX)认为,连锁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为:①采购及加工成本。指连锁经营中发生的订货费用和缺货损失,以及对购进商品进行再加工而产生的加工费用;②仓储成本。指物流配送中心库存商品占用资金应支付的利息、储存中的损耗、保险费以及库房建筑物、仓库、机械设备的折旧费、修理费、通风照明费等;③配送及运输成本。指在物流配送(如分货、配货、送货)及运输过程中所发生的包装费、运卸费等;④人员工资及办公费用等。

马菊花、王建(XX)认为,存货持有成本是指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除了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费用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连锁超市处于销售末端,面对的是灵活多变的消费者,销售对象的高变化率,要求其灵活应对。因此,合理的库存是保证其不缺货,提高顾客忠诚度的关键。在存货持有成本控制上,应采用成本性态分析,找出存货成本与业务成本间的规律性,确保在适量库存的前提下成本最低。另外,还应注意在核算存货成本时,要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计入物流成本,使物流成本核算更准确。

杨琳华(XX)认为,物流配送作为联系连锁超市各经营环节的纽带,对超市的正常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形式,是根据各个连锁分店的补货要求和时间计划,对统一采购的各类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分割、包装、组配等作业,并以最合理路线迅速、及时、准确、安全送达制定地点,是一个局部物流,是物流活动在小范围内的整合。

(2)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连锁超市的管理者在物流成本方面都做了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但经营各环节中还是存在物流成本控制不到位或者遗漏问题所在的地方,国内文献对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隐形成本的忽略、配送中心的不健全等方面进行分析。

董兴林、马媛、刘广东(XX)认为:企业物流成本按其在会计核算中是否得到反映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个部分。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XX.10.08—XX.11.22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XX.11.23—XX.01.10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

XX.01.11—XX.03.11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XX.03.12—XX.05.03 毕业实习,修改论文

XX.05.04—XX.05.12 毕业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罗齐.连锁超市物流系统功能与构建战略分析.物流技术,XX(3):p8-10.

[2] 曲丽娜.浅析连锁企业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对策.商场现代化,XX(10s):p113-113.

[3] 马菊花,王健.连锁超市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经济论坛,XX(12):p84-86.

[4] 杨琳华.共同配送——突破中小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瓶颈”的途径.消费导刊,XX(1):p7-8.

[5] 董兴林,马媛,刘广东.我国企业隐性物流成本的构成与核算.中国市场,XX(23):p106-107.

[6] 曹前.连锁超市采购过程中隐性成本的构成及控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XX(9):p83-84.

[7] 赵志江,侯金柱,于淑娟.超市物流配送中心模式的合理选择.商业时代,XX(23):p12-13.

[8] 姜文婷,赣州国光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优化探讨.毕业论文.江西理工大学,XX:p4-5.

[9] 许艺真.对内资连锁超市存货管理的思考.商业会计:上月,XX(23):p26-27.

[10] 刘晔,郭跃.农村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对策分析.企业经济,XX(7):p17-18.

[11] 李传博,韩丽姣.降低超市物流成本的途径.税务(辽宁),XX(10):p24-24.

[12] 沈慧峰.沃尔玛物流的研究及对中国零售业建议.硕士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XX:p7-8.

[13] 赵静.企业采购物流成本降低问题研究.硕士论文.首都经济大学,XX:p13-14.

[14] 叶平浩,刘莉琼.我国连锁超市的物流配送人才研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报,XX(2):p42-45.

[15] 曹前.连锁超市在采购运输过程中的隐性成本的控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XX(32):p35-36.

[16] 陶春柳.连锁超市供应链优化对策.中国物流与采购,XX(16):p64-65.

[17] 冯文龙.沃尔玛物流成本管理的启示.成都大学学报(社会学版),XX(3):p20-23.

[18] 锐智.沃尔玛零售攻略.南方日报出版社,XX:p112-115.

[19] 刘娜.物流配送.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XX:p97-99.

[20] seyed-mahmoud aghazadeh, XX “improving logistics operations across the food industry supply ch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vol.16, no: 4, october.pp.263 – 268.

上一篇: 新财务工作者工作计划 下一篇: 学习部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