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2:43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1)

《连锁经营管理》是高职教学中一门较为新兴的课程,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创新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应用能力的特点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文章从开设专业和该课程在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入手,分析了该课程现有主要教学模式及其优势与不足之处,反思和总结了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今后改进和发展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校企合作

1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开设的专业与地位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是伴随高职院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一般开始在第一学年,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一方面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掌握连锁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可以对后续各门专业课程有基本的了解。近几年,随着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和企业都引入了连锁经营形式,一些相关专业也开始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课程作为重要专业拓展课程,一般开设在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后期。

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采用就有了不同的选择,也就形成了现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各不相同的教学现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特别是在高职课程教学版块,需要有结合实际教学现状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而进行改革的创新精神。《连锁经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高职专业课程,更是需要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2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 纯粹的课程理论

延续多年的高等院校理论教学模式,主要以课本为主,采用教师讲授的形式,将连锁经营发展的历史、现状,模式等内容教授给学生,中间会穿插一些经典课程案例,把教学重点放在连锁经营的理论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连锁经营的核心理念和性质,简言之知道什么是连锁经营即可。这种模式能够将连锁经营理论体系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缺乏实践环节,与现实连锁经营脱节。所以,除了刚开设该课程或者非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很少采取这种模式讲授《连锁经营管理》课程。

2.2 基本理论+综合实训

纯粹的理论化教学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为了突出高职教育贴近实际需求、强调应用技能的特点,《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调整。在理论教学版块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只保留最核心的重要知识点。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大量引用最新的行业、企业发展资讯和案例作为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让专业课程学习更贴近现实经济发展现状。因为删减理论教学内容而多出的学时,则会用于开展综合实训。例如,参观校企合作的连锁企业来认识连锁企业的构成和经营,操作校内实训室设备和软件来模拟连锁企业日常经营,参加由连锁企业提供的假期兼职来积累实践经验等。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主要采取的形式之一,既有基础理论教学,又贴近连锁企业经营实际情况,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能够起到承上启下,对其他专业教学能够拓展视野和知识面。但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综合实训版块的内容设置比较基础,只能做到参观、考察、模拟等各种短期认识和了解,不能提供一个更广、更深入的平台。

2.3 深入连锁企业的细致化教学

随着高职院校与连锁企业校企合作的深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一是在课程实训这个环节上进行了深入校企合作与改革,综合实训不在是简单的校内模拟操作,校外参观考察,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完成后进入连锁企业顶岗实习,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完成对学生实践环节课程学习,这个过程能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连锁经营与发展。二是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除连锁经营核心共通内容之外,其余部分完全按照校企合作企业经营内容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完全掌握合作企业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为后期的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打下基础。两种方式都是《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深入校企合作企业的细致化教学,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会掌握到最实用、最具体的实践知识和能力。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如具体教学内容设置和安排如何既满足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符合连锁企业的要求,同时又适应不同学生毕业后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 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的反思

3.1 课程教学模式应按专业发展需要而定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应该怎样教才符合高职教学特色一直都是该课程专业教师思考的问题。无论是纯理论式教学,理论+综合实训的改进式教学,还是深入连锁企业的细致化教学,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关键是不同专业在选择《连锁经营管理》加入专业课程体系时,应思考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所在专业服务的行业或企业的需求,准确把握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若该课程是作为专业拓展领域的学习,那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理论+综合实训模式来进行教学。如果没有相应的校内外资源,那么纯理论式教学,同时注意结合实际也未尝不可。但若该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如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连锁经营管理》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时,那么理论+综合实训模式的教学模式是必须的,如果能有更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深入连锁企业的细致化教学模式就是更好的选择。

3.2 课程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要加大改革力度

开展课程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但也是一个难点。一是,校企合作对象单一。目前,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连锁企业基本上都是超市,业态种类过于单一。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最终在超市就业的比例相对较小,大部分毕业生都会进入到其他零售业态中去。单纯只跟或者只能跟超市进行校企合作来开展《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会使教学内容、方法上受到一定限制,不适应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所以,今后校企合作对象应该更广,百货、专营店、餐饮、教育培训等各行业,只要开展连锁经营的,都应该纳入校企合作的考虑中。二是,缺乏“双师型”教学团队。《连锁经营管理》现阶段的教学仍以学校教师为主,校企合作企业多提供场地供老师和学生参观与实习,具体教学过程仍由学校专业教师来承担。学校专业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牢固,但在连锁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因此,聘请连锁企业专业人员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老师,依托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提高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

3.3 课程教学内容中应加入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一直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调查,许多高职毕业生都会选择创业作为自己的就业之路,而大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选择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事业。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对现有经营模式进行创新,然后开展连锁经营就是他们创业之路。事实上,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创新、创业活动都有很大兴趣,但现实教学环境却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则比较偏重于校企合作部分。因此,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中除传统的理论知识,综合实训等之外,还应当结合课程不同模块适当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其中,结合现代连锁经营发展趋势,开展连锁经营创新创业的特色课程内容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例如,做一份某行业连锁企业创业计划书,或者设计一种新型的零售产品销售模式等,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激发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4 课程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虽然学校与企业一直希望能够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但按照现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来看,高校专业教师依然是课程教学的主力军。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外,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能力、对经济发展趋势的不了解都是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也在引进新教师的环节增加了对应聘者必须具备相应工作经验的要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但从专业和教师个人长远发展来看,教师还应通过各种途径不同提升自我专业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速度,适应连锁企业对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适应不同高职学生对职业发展规划多样化特点。

【参考文献】

[1]张琼,郑光财.对《连锁经营》课程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5(14).

[2]赵明晓.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12).

[3]赵杨.基于创业导向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当代经济,2012(11).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2)

一、连锁经营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现实偏差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据国际连锁零售店发展的经验,人均收入超过300美元时,连锁店即可发展。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已接近小康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22元,比上年增长了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比上年增长了6.8%,连锁店在我国的发展已具备条件,近几年,连锁零售业在我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特大和部分大城市中。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中小城市也将成为连锁企业新的发展空间。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整个“十五”期间,全国连锁企业门店数达到10万个,销售额达到7000亿元,年均递增约35%,占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达到20户,销售额在20-50亿元的连锁企业达到40户。由此可见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现代流通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人才培养工作却相对落后。

一般而言,新开一个连锁店需要人员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且要高中低各层次人才配备齐全,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更有甚者,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我国已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国际连锁业巨头加快了拓展我国市场的步伐,这些国际连锁业巨头进入我国后一般都采用本土化的人才战略,比如沃尔玛每在中国开一家分店,就会给当地带来5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沃尔玛早期都是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地高薪聘请中层以上管理人才到中国工作,但近年来却开始在中国本土招聘管理人员,这就是他们的人才本土化策略。近年来外国连锁业巨头用高薪从本土连锁业挖走人才的现象经常发生,使得原本就很紧缺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变得更为炙手可热。

综上所述,从我国连锁经营迅速发展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空间、国外连锁企业人才本土化的实际来看,我国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规模巨大,而我国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却与企业对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我国连锁经营起步较晚,对零售学和连锁经营有研究的教授学者少,双师型人才更少。师资的严重不足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僵化,使得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作为一所以培养国际通用商务人才为办学方向的高校的专业教师,感到有必要对原有的教学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探讨面向21世纪的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二、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和能力结构

1、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

连锁经营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商品采购技术包括交易制度、业务流程、商品策略、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的制定等在内;物流配送技术包括总部配送、社会配送、配送中心配送等不同配送模式条件下的配送方案制定和执行;信息技术包括POS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连锁经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特色极为浓厚的经营管理技能。可见,连锁经营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形成了连锁经营管理的一大专业特色是:起点高,科技含量大。为了让学生掌握连锁经营的核心技术,就要改革传统教学那种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出来后,企业用不上、留不住,成了压缩型的本科教育的牺牲品。为此,在连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就要发扬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连锁经营管理和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类工商企业、社会组织从事市场调查研究、连锁推广、商务谈判、连锁购销业务、连锁店营销策划与管理、酒店连锁经营管理、连锁店现场管理、连锁店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连锁店物流管理、公关与广告策划等经济管理及连锁经营管理工作,具有英语翻译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熟悉国际、国内市场行情,懂得商品知识,具有电子商务技能,胜任营销管理与策划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又形成了连锁经营管理的另一专业特色:“ 专业+外语+能力"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必须要设置明确的教学模块,按照职业能力结构建立课程体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由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块来组成。(如下图所示)

这个教学模块的形成,凝聚了市场流通系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我们抱着科学和慎重的态度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权重、内容的衔接等进行认真推敲,力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统一,探讨以模块形式组合课程,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突出体现抓基础、重实践的特点。所有专业课程都体现着为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而开设的理念。为此,我们准备在新生入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各类型的国内、国际连锁企业及日常的门店管理,其中实践教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将争取达到50%以上,形成实践课程突出,与理论教学相铺相成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比如连锁经营的三门主干课程:《连锁经营管理》、《连锁企业市场营销》和《连锁经营促销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课课时,都是各占一半,使实训环节教学比重达到50%,充分强调和突出了该专业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视培养。

在进行课程改革与调整时,强调“理论以够用为度”及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原则。我们适当减少了难度大、对操作技能影响小的理论内容教学的学时数,加大实践案例教学和直接进店的实习学时,保证每学期有实习,每门课程有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管理门店。产学研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各级课题,配合教改科研项目,同时采用现代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三型”(实践型、操作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重构实践性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经历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按照连锁经营职业能力的要求,把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模块,形成一个有机的实践教学体系,它们是: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三个层次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力表

序号 模块名称 技能训练内容 能力及证书要求

1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围绕专业技能设置:编制营运手册、收货与验货作业、收银作业、理货作业、盘点作业等环节。学生通过实训教学环节、操作技能鉴定后基本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学生必须获得外语B级证书和计算机一级证书。

2 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训练模块 连锁经营实训,通过演示、模拟操作让学生了解连锁经营的运作流程,学习先进的连锁经营管理理念及经营技巧,并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门店模拟实验、社会实验、商品陈列、物流配送实训、电子商务模拟实训、毕业实习、计算机操作实训、英语职业技能鉴定等。

该专业毕业生经考核可获取电子商务证书、市场营销师资格证书、物流师资格证书、营销策划大师等上岗证书及外语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

3 岗位综合实践模块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践,特别是在南宁沃尔玛这样的综合性的国际连锁超级航母门店的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敬业精神。培养我国未来的零售业中坚力量。

为了落实这些教学环节,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中实践性教学环境和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又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不能除了机房还是机房,或者只是一些子虚乌有的模拟实验室。我们应该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有真刀实枪的实习场所。根据连锁经营的专业特点,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筹建校内实习商店。校内实习商店选在学校综合楼的地层,开设由市场流通系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的超市,在这个教学商店中进行超市项目教学的实习,我们设计了下面这个实训方案:

第一、连锁经营环节的分解。针对超市经营的特色,对超市的具体岗位进行划分,将实习学生进行岗位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与工作岗位相挂钩,按正规超市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要求学生,使学生通过实习,真正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

第二、将学生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选择的进行组合,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来。例如,在上学期期末,在圣诞和元旦两节来临之际,指导学生结合市场营销,基础会计,连锁经营管理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以教学商店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了“两节”的义卖活动、促销方案和营销策划活动。

第三、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渗透专业以外的的知识,如项目团队管理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

第四、实习以班组为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团队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实践中,超市的大量工作,学生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各班之间的业绩进行比较,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通过实习,学生熟悉了超市经营的整个流程以及超市管理的ERP系统。同时,熟悉了商品的流通渠道,以及和供应商谈判的技巧等。

我们这个校内实训计划是,每学期都安排学生进店实习,从最基层的店员做起,一直到店长助理,经过这样的流程,实习过后,学生再带着问题回到学校,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实践的重要和理论的不可缺,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主要赴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校外实训基地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零售连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或指导学生实习。使经过实训的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实现了工作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的零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连锁经营管理的学生而言,毕业实习就是学生在毕业之前还要分配到各个校企共建的连锁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综合实习。所谓的校企共建即学院与企业联合,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将教学的实习环节延伸到企业中去, 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技术力量和文化环境,而且大大降低了学院的办学成本,克服了学院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提高了办学效益。为了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进程,我们主动与南宁利客隆超市、广西南宁思科赛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柳州工贸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佳用商贸股份有限公司、谅山金源联营公司、桂龙新闻网、广西德意数码股份有限公司等联系,目前正筹备与南宁沃尔玛购物中心、梦之岛购物中心,南宁南城百货、人人乐商业集团等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协议。

校企携手共建职业素质拓展培训基地,对于企业品牌推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双方在拓展学生素质教育、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广企业就业品牌、合理发现储备企业人才四个大方向上达成共识。基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成为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成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企业也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的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上,达到 “选、用、育、留”并重的人才战略,可以为连锁企业员工的素质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家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19-21.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116-02

1精确专业定位,突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性和针对性

1.1典型工作过程及岗位分析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立足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实际,培养具有与现代连锁经营企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备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创业精神,精操作、会营销、能管理,能够胜任连锁企业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2职业岗位群及特色岗位、能力定位

通过对以上连锁经营体系典型工作流程和任务的分析发现连锁经营主要的岗位(群)为:商场服务岗位的营业员,理货员,收银员,客服人员;商场商品部业务主管及柜组长;连锁店店长;连锁企业配送中心一线操作技术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配送总监;物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连锁企业总部及分店信息管理员;连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1.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理念与专业定位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我们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定位于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物流配送与物流管理岗位技能。其主要原因在于:①国家政策的支持;②配送对于连锁业的重要性;③国内配送中心的发展现状所需;④广州物流业发展的契机。

1.4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这一专业定位是非常准确的,根据我们对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毕业生在连锁物流配送企业工作的所占比例为95%。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我校连锁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发展后劲较足。良好的社会评价和较高的就业率保障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新生报到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近三年连锁专业平均按计划报到率达90%。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突出物流配送能力为中心教学体系

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实践专家访谈会等方式,根据连锁行业人才的职业成长过程,进行整体化的职业分析,归纳职业行动能力,凝练出连锁行业人才成长过程所要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教学规律,归纳形成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实现由学科型课程体系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转变。

2.1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教学目标选择的原则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使课程教学内容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设计依据,使课程内容能够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使学生能力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最新要求。即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按职业岗位岗位技能要求职业能力标准知识技能要点职业技能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程序进行。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坚持够用原则、模块化设计原则、强化技能,工学结合原则、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原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拓展选修课程,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按“以专业课为主体,以外语和计算机为两翼,兼顾经、法、文”的原则设置选修课程。一是设置了专业方向选修课,重在特定专业方向技能与素质的拓展;二是开设了本系公选课,设置了外贸运输业务等突出航运特色的课程和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旨在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设置了全校公选课,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的门数,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根据连锁企业管理岗位要求,本专业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定位进行分解并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

2.2优化的课程体系有如下特点:

(1)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按“5+1”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特点,设置了课程实训项目、专业集中实训课程、课外实践(包括认识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项目,逐步形成“认识实习+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的四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将“双证书”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连锁企业典型工作流程及职业资格确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能力,同时在经济管理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开设了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课程。

(3)在专业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将特色注入专业课程体系。依托我校航运行业优势,强化学生连锁物流配送技能的培养。

经过6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注意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基本的教学方法外,特别强调以下基本教学方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角色体验法、实物演示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方法的实施:进入实践教学的连锁实训室,按连锁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布置,设有三个组:总部、门店、配送中心,每组3个人,每个工作组有三个岗位,每个工作岗位配一台电脑,一进入实验室,就如同进入了连锁企业。通过以上方法,学生模拟出了企业工作环境及氛围,使学生在学校就能置身于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中,极大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4)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均能采用仿真、模拟、实物、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创新: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

本专业课程采用形成性的考核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有一个相应的“项目评价”,由占20%的小组互评和占80%的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共同形成该小组项目的作品成绩。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能力的考察,给出一个综合评价,这就是本门课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形成性综合评价体系。这一套教学、评价模式实施效果非常良好,毕业生刚毕业不久,就能成功地进行连锁企业自主创业,在连锁酒店、餐饮、零售企业中担任中高层的管理职务。通过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注重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考试导向直接指向人才培养目标。

3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及教材开发有保障本专业具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主讲教师与实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适中,中青年教师搭配适当、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双师”素质教师占教师70%以上。目前整个团队有15人,数量充足,正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本专业建设团队的教师均一直从事该专业课的教学和科研,能够很好满足教学需要。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们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并开展了教研课题研究,加强资源建设,主编了专业核心课教材和辅导资料,专业基础课教材;参与多项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加强学科研究,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近年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在学科研究和教研教改屡获佳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教学研究的14篇,获得学校立项的教研课题11项,校级精品课程3门,优秀网络课程2门,教材8部,其中一门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核心教材已经被多所院校采用,受到一致好评,《连锁经营管理原理》再版全国发行,教师中多人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

5结论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我院探索新兴特色专业的一个很成功的范例,成效之显著为社会、企业和学生所认可。特色专业的创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定位准确,突出了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性和针对性,使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佳绩频传;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突出物流配送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实践能力大幅度提升;优秀的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及教材开发成绩突出。本专业特色鲜明,成果丰硕,兄弟院校纷纷来校考察交流,得到同行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连锁经营管理特色专业的创建独树一帜,丰富了我校乃至广东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创办特色专业的内容,形成广东连锁企业人才培养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打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更加鲜明的特色。

参考文献: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2-0056-0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连锁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企业经营者意识增强,连锁体系明显增多,门店数量及销售量也快速增长。同时,连锁业态分布日趋广泛,从传统的零售、餐饮向医药、房产、婴幼、咖啡、教育、美容、家居等更多的行业辐射,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连锁经营已成为一种先进的商业模式,支撑着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更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促进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一项新的任务和目标。连锁零售业是一个对劳动就业有较强吸附能力的行业,特许经营的模式成就了很多有识之士自我创业和发展的梦想。同时连锁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对连锁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目前,我国设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150所左右,每年为连锁行业输送着上万名经过合格训练的专业人才,为快速发展的连锁企业添砖加瓦。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

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我国连锁企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各类连锁门店

数量和销售额都增长迅速,但在快速发展中却出现了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如门店管理人员缺乏、人员素质低、流动比例大、管理水平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成长,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利润。为此,连锁经营企业需要亟待解决以上各类问题,并通过不断补充和完善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来确保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鉴于此,我国连锁经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依托连锁企业的发展背景,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连锁企业基本职业道德,掌握连锁经营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连锁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职业技能,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就业方向是连锁经营企业的基层和中层管理岗位,如连锁企业的店长助理、业务主管类的岗位后备人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和学习,进而成长为连锁经营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即能够胜任连锁企业分店店长或区域负责人。[1]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加上全球连锁经营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性教学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但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

的限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尚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影响到该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专业知识的学习仍然以传统理论讲解为主导

传统的理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要教学平台,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在教学环境上是以教室为主。在连锁经营管理传统教学的设计中用得最多的是案例教学法,这也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仅有案例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由于缺乏实际操作,对很多运作流程难以理解,学习兴趣和热情无法被调动,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很茫然,进而可能影响到未来的从业信心,毕业后改行的不计其数,无形中影响到国家对连锁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

(二)缺少与连锁经营企业深层次的接触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学校自身缺少必要的资金和场地,难以建立小型连锁企业以供教学使用。而校外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资源、观念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也常常供不应求或与教学产生脱节。学生在实践中,大多数会到连锁门店进行参观访问和实地调查,但是若想深入到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中,学到实质性的经验和技巧就必须在校企协作下才能实现,而实习基地不足或者类型单一是目前很多院校存在的共同性难题。

(三)学校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

由于资金所限或认识不足,不少院校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资金投入较少。由于资金匮乏,很多院校在实训室硬件设施和软件的投入上都明显不足。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要和知名的大型连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仅靠老师个人的力量难以胜任,必须靠学校之力,并借助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才能和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对接,而这点很多院校都未能充分重视和落实。

(四)合格师资的数量和专业水准不足

由于连锁经营管理是个新专业,而我国本科院校中只有极少数开设了此专业。所以担任该专业课教学的老师也基本上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理论教学对其难度不大,但实践性教学对老师来说却是挑战。如果没有接触过连锁经营管理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必然只能流于形式,或者浅尝辄止。新专业、新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专业老师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向,捕捉最新资讯充实到教学之中。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还应经常参与到学生的实习之中,并深入到合作企业了解熟悉企业环境、从事企业咨询、提供决策支持、提出合理建议等。只有老师自身能够用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教育。[2]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举措

(一)以认识实习开启学生的专业之门

在扬州职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实践性环节是《连锁经营认识实习》。经过几年的设计和完善,笔者发现,如果精心设计这个初期实践课程,会给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校学生在认识实习之前,尚未接触到专业课,只有市场营销和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所以在实习说明会上首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概念,介绍中务必要联系实际,并配合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教学图片和教学视频,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如有条件最好由老师带领学生到连锁企业进行参观走访,让学生建立起直接的感官印象。笔者也曾邀请过在连锁企业成功发展的往届毕业生来给学弟学妹们做专业分析和经验分享,由于是学长的亲身经验介绍,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从业信心,有利于学生未来在专业领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效果

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的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的联合使用,除了案例教学法以外,市场调研、课堂讨论、模拟情境分析、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等都能大大增强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把握。其中,问题的提出是关键,在设计课堂讨论题时,最好能结合行业发展,对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增强趣味性和现实性。笔者就曾针对家乐福和康师傅的营采矛盾以及双汇集团的“瘦肉精”事件设计过两次课堂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通过阐述或辩论等方式来强化效果,加深印象。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超链接的方式,随时打开网络进行更新和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连锁零售企业自有品牌之路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将著名连锁企业的自有品牌内容收集在精品课程网站中,授课时就可以随时运用和分析。图文并茂的方式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效果自然超过了传统教学方式。

(三)假期兼职实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和实习时间的非灵活性,若要安排所有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既难以实现也未必效果良好。好在连锁企业面广量多,很多大型综合超市、连锁家电商场、连锁餐饮店平时常有短期用工的需求,大学生是这类企业最好的招聘对象。鉴于此,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联系相关企业从事社会兼职,通过兼职学习来认识和了解更多的岗位和专业特点。兼职实习中学生可以得到的岗位很多,如促销员、收银员、理货员等。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获得实习储备干部、预备店长等管理岗位的锻炼机会。如果学生工作表现好,企业恰好也有需求,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留在企业就业。兼职实习的岗位由于是学生自主联系,经过选拔而录用的,所以学生会非常珍惜和认同。这种方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益处,老师可以通过学生这个桥梁和企业建立起联系,如果双方需求互补,企业会成为日后学校新的实习基地,使校企合作的工作更上一层楼。[3]

(四)完善实训室建设,训练学生实践技能

在连锁经营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中,连锁综合实训室或者实训中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而言,短期课程的实训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完成,长期综合课程实践则有赖于校外的实习基地。在校内实训中,通过演示和模拟操作让学生了解连锁经营的运作流程,学习先进的连锁经营理念和经营技巧。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学校领导要大力支持,除了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完善实训基础条件以外,选择合适的软件至关重要。好的软件应该能够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具备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和进行决策的功能。连锁经营企业的运营特点是统购分销,管理精髓体现在总部对各门店的管控、门店与总部的互动以及门店的经营管理之中。所以软件在功能上,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还要加入实用的评估检查系统,使教师在学生训练时能及时给予评估。另一方面,可帮助教师积累科研素材,为精品课程制作、课题研究、专业建设等提供支撑。

现代流通业的三大支柱产业是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其中连锁经营与物流配送更是互为依托。连锁经营管理能力实训必须与物流配送管理能力实训结合起来,所以在实训室的设计和规划上,可以将连锁实训室和物流实训室比邻而设,打通连锁经营实训室和物流配送实训室的间隔,形成总部、配送中心、物流仓储,配送、门店经营、采购、理货、上架、陈列等技能训练一条龙的格局。

(五)以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信心

现场教学是在校外连锁企业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方法,由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完成某一教学任务。例如,在门店选址和商圈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带学生到连锁企业,面对真实的场所和地理位置进行分析讲解;在学习磁石点理论和商品陈列的知识时,带领学生到连锁超市的现场,先讲后看或者边讲边看;在学习自有品牌的知识时,可以将学生分组,分别安排到不同的连锁商店去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回校之后再根据市场调查的情况由各小组分别汇报交流。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团队协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现场教学还包括邀请连锁企业或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给学生做面对面的讲解说明。由于现场工作人员工作熟悉、经验丰富,所以讲解的内容特别适用,能够解决很多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能够了解到连锁企业的很多专业术语。为深化现场教学的效果,可以在企业人员讲完之后安排一部分学生的自由询问时间,由工作人员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如果要求学生在事前有所准备、查阅资料等,现场提问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最后,由于连锁企业遍布的业态广、行业多,学校应尽量和更多的连锁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根据实习基地的情况,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训的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接触实际,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和社会接轨,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学生通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奠定未来自主创新和创业的职业技能和基础之后,才能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事业梦想。

参考文献:

[1]赵明晓.谈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1(5):14-16.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5)

關键词:连锁超市 价值链 新业态 优化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消费理念的不断提升,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亿元,同比增长10.3%。2000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兑现入世承诺,逐步取消外国零售业进入我国市场的各种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背景下,零售业国际巨头纷纷转战中国市场,连锁超市企业竞争日趋激烈。2012年起,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向中高速换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向创新驱动,任何行业都必须转型升级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同时,2015年10月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连锁超市作为零售业的主流业态,价值链向新业态模式创新也将成为竞争的最高形态。对于连锁超市而言,以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活动作为切入点与商贸流通新业态模式相融合,是创新的核心所在。 

我国连锁超市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 

(一)连锁超市行业大多采取集中采购,生鲜食品向“农超对接”模式转变 

在价值链各环节中,采购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在整个企业的运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连锁超市行业大多采取集中采购(中央采购),即企业中专设采购机构与采购人员,统一负责企业的商品采购工作,实现低成本、采购集中管控。集中采购有助于连锁超市企业发挥连锁经营优势、提高议价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保证超市在价格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从而满足顾客求廉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生鲜食品的要求日益提高,连锁超市纷纷改革传统生鲜食品采购模式,通过“农超对接”模式,即由农户与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向超市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目的在于缩短流通时间、降低采购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如2016年新丝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在三峡区域展开农超对接项目,参照PGS成立有机种植基地,帮助农产品进入欧尚、沃尔玛等连锁超市,解决销售渠道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零”中间商。 

(二)连锁超市物流价值链管理落后,成为限制发展的“瓶颈” 

物流价值链贯穿于连锁超市运营始终,对于调整和优化各价值链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连锁超市物流价值链运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于两个方面:第一,一味追求门店的扩张,忽略了后台物流体系的构筑与管理。有的连锁超市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时,只重视门店布局以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但物流网络未及时扩大、管理观念陈旧,导致商品的调配费时费力,企业总利润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盲目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导致资源浪费、经营成本上升。有的连锁超市企业意识到物流价值链管理的重要性,并着手构建属于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在仓储、设备、运输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由于自营物流配送规模小、作业体系不完善,导致运作成本高、效率低下。 

(三)生鲜产品销售作为超市经营重点,成为拉动其它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 

当前,生鲜已成为集客能力最强的板块,成为拉动其它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据我国连锁超市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城市的连锁超市生鲜区销售额约占销售总额的20%。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约为1/3,尤其以经营食品为主的生鲜超市这一比重更是高达70%。可见,我国连锁超市生鲜板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润发超市通过对收银条的大数据研究,重点推出荤素搭配好的净菜生鲜品,进行负、中、高毛利商品的混搭,加速生鲜品的周转率,解决生鲜经营的核心问题—新鲜度。由此,还带动了其它商品的销售,如调料、粮食、食用油等。另外,我国连锁超市生鲜产品销售仍旧面临着障碍,如缺乏标准化的农产品、冷链供应体系不完善、深加工冷链食品匮乏等。 

(四)连锁超市价值链体系对接不完全,导致运营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大型连锁超市已基本实现了设备自动化、价值链流程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实现了价值链体系的无缝对接,减少无效价值链,以信息技术为驱动促进运营效率的提升。但本土的中小型连锁超市价值链管理不容乐观,据我国连锁超市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型连锁超市比例为70%左右,多集中于中小城市或城乡结合部,信息技术应用率仅为18.3%。中小型连锁超市企业构建信息系统往往面临着投入大、缺少技术人员等困境,甚至在运营中根本没有能够统筹全局、进行价值链管理的人员,由此要实现商贸流通新业态创新几乎无从谈起。 

连锁超市价值链与商贸流通新业态的关系分析 

(一)研究模型设计与问卷设计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在高位运行,连锁经营这种商业态势也迅猛发展,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7年连锁行业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0022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的增幅。门店总数达到105191个,同比增长58%,剔除个别企业超常规发展因素,调整后门店增长17%。一般而言,新开一个连锁店需要人员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且要高中低各层次人才配备齐全。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为满足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运而生。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因此,突出能力培养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与关键,本文就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

依据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征,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各类现代连锁经营企业的一线服务岗位及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其岗位(群)为:大型商场的中高级营业员;商业连锁企业门店店长;商场商品部业务主管及柜组长;连锁企业仓储配送中心的一线操作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连锁企业总部管理人员、业务员及分店信息管理员。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合格的高职连锁经营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可以理解为社会性能力,即常说的关键能力或通用技能。这部分能力要求对所有不同专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都是应该具备的,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方法能力,包括(1)注意力;(2)分析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判断能力;(5)抽象能力;(6)准确性。二是社会能力,包括(1)责任心;(2)独立能力;(3)执行能力;(4)团体能力;(5)交流能力;(6)合作能力。三是学习能力,包括(1)求知欲望;(2)自学能力;(3)收集信息能力;(4)系统思考能力;(5)创新能力。基本技能就是专业能力,所谓专业能力是指运用专业技术完成某种特定职业岗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商品采购技术包括交易制度、业务流程、商品策略、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的制定等在内;物流配送技术包括总部配送、社会配送、配送中心配送等不同配送模式条件下的配送方案制定和执行;信息技术包括POS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连锁经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特色极为浓厚的经营管理技能。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具有的起点高,科技含量大及实践性强的特征给连锁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在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课程设置体系中没有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

我国高职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传统本科很相近,课程设置结构也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三段组成。从课程名称来看,也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和通用性;从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来看,基本占到30%左右,这与高职所应具有的培养模式显然有较大的出入。

(二)教学环节中没有突出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或学院培养条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环节上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在教学方式上多数也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上,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动手操作。

(三)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突出高职实践性技能的考核要求。

现阶段存在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考核主要还是停留在一张试卷就终结的考核方式。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已经落后于现今电子商务时代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技能操作要求。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途径

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特点和笔者的实践经验,职业技术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应努力尝试以下方法:

(一)建立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连锁企业管理众多岗位使用的信息技术,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和传真机,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连锁企业进销存管理软件让学生扮演进货、存货、销售、配送方案及销售分析等各种技巧,体会连锁经营管理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很多公司出于竞争的考虑,对关系商业秘密或经营核心部分的岗位不愿意外人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连锁经营管理应用性人才能力的培养。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学生超市的建设对专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必不可少。学生超市实践教学的特色在于是真正的实践,而非实验室,为保证能力培养质量,应完全按照正常公司的运作来要求学生。超市的正常经营与管理工作全部由学生来做,教师只负责监督管理,遇到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根据学生超市的部门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主要有:新商品市场调查、商品采购、促销策划、仓储管理、财务管理、新生培训及人员管理、收银、理货、经营分析等项目。

(三)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主要赴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校外实训基地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零售连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或指导学生实习,使经过实训的学生,其工作能力能适应企业用人要求。

(四)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

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法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考查有极大的局限性,事实上,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来说,卷面分数高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专业能力强。既然抱残守缺,不如选择能反映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将课程考核放在岗位中进行。如采用岗前考核、岗中总结和岗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考核:通过学生超市和校外企业,在学生正式上岗、实行顶岗作业前,以学为主,在现场各岗位上跟班学习,从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定期考核,以确定能否上岗;每周要求学生进行工作总结,作为学生岗中实训及学习过程的考核。每一组别的同学根据各部门学习情况,选择一个课题,在部门学习结束后共同完成该课题,由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对课题进行评审,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

积极与当地连锁企业合作,创建工学结合模式,即半工半读的形式,即上午学生进行顶岗,企业支付学生劳动报酬,下午由连锁企业总部在每星期组织一至两次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每个门店也将在下午组织一至两次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并对本周工作进行讲评,增强学生对实践工作的理解,以更好地服务于实践。通过这种做、学统一的方式,把课堂办到企业经营服务第一线,把实践当做最好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实践中发展专业能力。

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保障

(一)教师较强的职业教育理念及较高的职业理论水平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首要条件。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核心,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真正懂得高职理论的教师,才能围绕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加强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与高职理论的学习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从事连锁企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应突出基础理论,同时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这就要求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

(三)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对连锁经营管理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有保证实现这个目标的平台,即必须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商务仿真实训室、会计实训室,在校外与雅家乐集团、时代超市、盐阜人民商场的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7)

特别说明:上海商学院2015 届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徐晶同学和刘雪燕同学为本项目进行了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初步分析。

摘要: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服务面向于连锁经营企业,尤其是为连锁商业企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本次调研是针对上海商学院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工作2年后开展的一次就业竞争力调查。调查的基本结论为:毕业生就业行业集中度最高的为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其中私营企业、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专业定位明确,学校具有深厚的商业行业背景以及学生具备丰富的连锁经营知识和商业实践技能是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竞争优势;其中在校期间的专业实习和假期打工成为对学生首次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本科 就业竞争力 调查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30年来,我国连锁行业经历了从高速扩张期到平稳转型期,连锁门店扩张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为主,连锁业态的发展从大型综合超市为主到购物中心的崛起,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连锁实体商业带来冲击和竞争,连锁实体商业纷纷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调整发展战略,寻求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连锁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领域的不断扩大,零售业态的不断创新,客观上对连锁经营管理的专门化人才需求有了更高更大的需求。

上海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定位于为连锁经营企业,尤其是连锁零售企业,立足为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培养中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我校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竞争力,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客观地理清本专业的市场就业状况以及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为为即将面临就业求职的本专业学生提供一定的咨询和帮助,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发挥专业优势,同时对学校教育教学和就业指导的改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上海商学院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共80人,问卷发放时间为2013年6月,毕业后工作时间为2年,我们通过前期电子邮件和后期电话访问的形式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发放问卷共80份,回收问卷65份,其中有效问卷62份,回收率77.5%,有效率95.38%。

此次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上海生源与非上海生源之间的比例大致为3:2;其中团员和党员占绝大部分;50%左右的调查对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经历。

2.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政治面貌、生源地和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信息;二是就业基本信息,包括工作单位、所属行业、工作地、月薪情况及专业对口情况;三是个人及专业竞争力,包括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所获证书情况、求职竞争优势及劣势、大学生就职优势及困难、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就业帮助最大的教学环节、本校毕业生的优势、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上应做的改革;四是求职和就业指导,包括应聘次数、就业信息来源、跳槽情况及原因、目前工作情况、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以及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的重要程度。

三、数据统计及分析

1.就业基本信息

(1)工作所属行业和单位类型

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毕业两年后,工作于连锁零售贸易及餐饮企业的人数为27人,在62位有效调查者中占比43.54%,还有15人工作于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金融、保险、教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占比为24.19%,这说明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为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商贸流通业。但若按男生和女生分开统计,男生从事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的比例为48.48%,女生为24.14%,而女性从事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比例为17.24%,要远远高于男性。这说明不同性别毕业生选择行业具有一定差异性。

从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毕业两年后所从事的单位类型来看,19人工作于外资和合作企业, 19人工作于民营和私营企业,分别占比为30.65%,11人工作于国有企业,占比17.74%,面向企业就业的占比合计为79.04%,其中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民营私营企业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还有5位同学在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就业,占比为8.06%,5位同学还在继续深造;2位同学进行自主创业,占比3.22%,这也说明毕业生直接从事自主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学校所提倡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更多应体现在创新精神、创业知识以及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但若按男生和女生分开统计,男生工作于民营和私营企业的比例为36.36%,而外资合作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分别为21.21%,面向企业就业的占比合计为78.78%。女生工作于外资合作企业为41.38%,民营和私营企业的比例为24.14%,国有企业为13.79%,面向企业就业的占比合计为79.31%。

(2)生源地与工作地区

调查显示,90.32%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011届本科毕业生两年后继续在上海市工作,只有9.68%的毕业生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工作,这说明绝大部分毕业生将自己的职业规划的起点定位于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看好上海现代服务业尤其是连锁零售的发展和就业机会。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011届本科毕业生当年(2007年)招生录取时的上海生源和非上海生源的比例大约是3:2,进一步分析可得知,所有上海生源地毕业生全部选择在上海本地就业,即使是非上海生源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也选择了留在上海市工作,选择其他地区工作的9.68%的毕业生皆为外地生源毕业生。

(3)月收入(税前)情况

调查显示:毕业生的月收入分布在2000至10000元之间,变动范围较大。平均月收入达到了5070元,对比2012年上海市的平均工资4296元,该届毕业生已超过平均水平。从众数及中位数指标来看,有35.09%的毕业生收入处于4000-5000元的水平,收入分布为右偏分布;但由39.80%的离散系数可以看出该届毕业生月收入之间的差异是还是比较悬殊的。

(4)目前的月薪与期望月薪的对比

调查显示:由于个人对期望月薪的判定标准具有主观性,每个人的期望月薪都是不同的,期望月薪的高低也会因为所处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仍然有53.45%毕业生觉得目前薪资与期望值不符合。这些现象说明了对于已毕业两年的大学生来说,在薪资方面半数处于不太满意阶段,对薪资水平有着更高的目标和期盼。

(5)专业对口情况

从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情况的调查来看,有56.46%的毕业生选择了不同程度与专业对口的职业,他们的行业分布在零售贸易、餐饮等商贸流通业。根据麦可思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一书可知,管理学本科学科2009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4%,并且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平稳趋势。由此可见,连锁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7.5%个百分比。

2.个人及专业竞争力

(1)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

计算机与外语是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技能。根据对毕业生计算机与外语能力的调查,将5级量表相应转换为1-5的分数进行统计。计算出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平均分。结果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整体应用外语及计算机能力一般,平均得分在3分左右,其中计算机能力得分高于英语能力,为3.65分,英语能力得分仅3.13分。两项能力非常好及不好的毕业生占比均不到10%,大部分处在一般水平,呈正态分布,反应了该届毕业生在计算机及外语应用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一般。

(2)专业证书和荣誉证书

对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专业证书及荣誉证书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有75%左右的毕业生获得的专业证书,如奖学金、技能证书等在5个以下,仅少部分人获得的证书超过6个;而有66.13%的毕业生获得的荣誉证书,如社会实践类等在3个以下,不到40%的毕业生获得了3个以上的证书。以上反映了该届毕业生参与校内外或社会实践活动,在校期间绝大部分同学都获得了一定的专业证书及荣誉证书,但优势不明显。

(3)求职中竞争优势和劣势

调查显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位于前四的分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实习经历、踏实肯干、自我定位准确,其中38位毕业生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在62位被调查者中占比61.13%,30位和29位毕业生选择了实习经历和踏实肯干,在62位被调查者中占比48.39%和46.77%;与此对应,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劣势前四位的是各种证书及相关技能认证、创新精神、专业技能、自我定位准确,其中23位同学选择了各种证书及相关技能认证,在62位被调查者中占比37.10%,而且踏实肯干作为竞争劣势所占比例为零。

(4)就业过程中的最大优势

连锁经营管理2011届的毕业生认为工作过程中的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学习领悟能力强、年纪轻、精力旺盛、有工作热情,两项优势合计占比64.47%;接收新事物快和在竞争基层岗位上具有优势也是很重要两大优势,赞同人分别占了21.05%和10.53%。

(5)就业过程中的最主要困难

连锁经营管理2011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困难排序前三项依次为: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僧多粥少”以及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职业定位不明确,其中42位毕业生选择了“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在62位被调查者中占比67.74%。反映了就业过程主要矛盾是毕业生的心理定位和诉求与企业的岗位要求、薪资福利有一定的距离。

(6)影响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排名前四位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就业态度、社会关系背景、学习成绩与专业技能。另外有9.80%的人认为寻找工作付出的努力也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目前毕业生在社会求职的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往往是比较重要的,对于本校毕业生来说,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态度,适当减少对刚开始工作的薪金的要求,要学会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另外,在大学里,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专业技能可能让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7)在校期间对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

在校期间对就业帮助最大的前三项为:假期打工、专业实习、担任学生干部,其中26位毕业生选择了假期打工,在被调查的62位毕业生中占比为41.94。不难发现,假期打工和专业实习这种贴近社会的实践活动对以后就业帮助比较大,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将形成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

调查还显示:学校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教学实践、课外学术活动在毕业生以后的就业中的帮助比较小,这也说明目前本专业进行的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有待改善,学校要提高对毕业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质量的要求,研究问题要来源于企业实践,对行业或企业有实际帮助的问题;学校还需要增加教学实践和课外学术活动的有效安排。

(8)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优势

学生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准确的自我定位,不好高骛远;同时,学校具有深厚的商业行业背景和丰富的连锁经营知识,以上四方面为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的主要优势所在。其中27位毕业生选择了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强,在62位被调查者中占比为43.55%。

(9)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上应做的改革

分析发现,学生最希望作出的改革是对提升对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其次需要重视对人生观、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及要成才,先成人,学校要注重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的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还有外语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没有很好的机会或者良好的氛围去学习外语,提高外语的口语能力。

3.求职和就业指导

(1)就业应聘情况分析

在调查连锁经营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应聘情况方面,当问到“在第几次应聘时落实到初次就业单位”时,64.52%的毕业生表示1—2次,27.42%的表示3—4次,而经过5次以上应聘成功的毕业生仅占比不到10%。可见,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上成功率还是较高的。

从进一步调查数据可以看出:50%以上的毕业生主要是通过校外的方式获得成功的就业信息,而从校内获得成功就业信息的毕业生占比仅在30%左右,校内就业信息对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帮助明显小于校外信息。同时,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毕业生在求职时,并不会仅仅通过一条信息渠道,他们会通过多条渠道获得信息,以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

(2)跳槽情况分析

从毕业生工作后跳槽的次数来看,34位毕业生选择没有跳过槽,在被调查的62位毕业生中占比为54.84%,29.03%的被调查者表示工作后跳槽记录为1次,跳槽2次的比例为17.74%,而3次仅占比8.06%,没有被调查者表示跳槽记录4次以上。可见,毕业生就业后工作相对安心和稳定,高频率更换工作的人比例相当较少。

进一步深入研究跳槽者跳槽原因时,数据显示,选择跳槽原因比较集中的前三项为:没有发展空间,收入少和离家远。其中15位毕业生选择没有发展空间,占被调查的28位跳过槽的毕业生的53.57%,14位毕业生选择没有发展空间,占比为50%,10人选择离家远,占比为35.71%。而行业前景、是否符合工作兴趣特长、工作压力大是毕业生选择跳槽的次要原因。

(3)对目前工作态度分析

在连锁经营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态度方面: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胜任目前工作,但在满意度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仅4.84%的被调查者表示很满意现在的工作,38.71%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满意,但对现任工作感到一般的占比达到48.39%。且对目前工作前景的看法方面,40.32%的被调查者表示前景一般,仅有19.35%的被调查者表示前景很好,充满信心,极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目前工作的前景信心不大。由此可见,对于自身工作,毕业生虽然基本可以胜任,但满意度却不高,毕业生普遍对现任工作信心不大。

但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可以看到,虽然对现任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但一半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在本单位好好干,仅有20.97%的被调查者表示准备换工作,同时,也有少部分的被调查者选择准备创业和继续深造,希望通过转变工作的方式提高工作满意度。

(4)职业决策时影响因素分析

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个人发展空间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薪资福利和地理位置,均在4分以上,这与前面的跳槽主要原因调查基本一致。此外,按得分高低顺序排在其后的是工作稳定性、人际关系、工作环境与组织文化、符合个人性格兴趣爱好、工作自由度、社会地位、单位性质、工作强度这8个相关因素,均在3-4分之间,而影响力最少的则是专业对口,仅2.48分。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企业能否给个人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是求职者最看重的,因为职业生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个人生活各方面;良好的发展空间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对职位的提升也是有帮助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肯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毕业生对于薪资福利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城市的高度竞争压力下对财富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生活质量的有效保证;正是由于大城市的高速生活节奏和高度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地理位置也成为了求职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离家近的工作地区可以减少交通成本和人力成本;但专业是否对口却成为了毕业生职业决策是最不重要的因素。

四、结论与思考

此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就业基本状况、个人及专业竞争力、求职和就业指导三部分,综合起来,有以下调查发现和思考。

1.就业基本状况

(1)毕业生就业行业集中度最高的为零售贸易和餐饮业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两年后工作集中度最高的行业为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占比为43.54%,其中就职企业大部分为连锁经营类企业,工作分布在连锁企业中总部、区域、门店及配送中心等部门。这与本专业的培养能在各类流通服务类企业,特别是连锁零售企业从事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一定位基本契合。

(2)毕业生就业企业主要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次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为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次为国有企业。同时仍有8%的毕业生就职于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8%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3%的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此外,男性比较喜欢从事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女性在选择职业时更加追求稳定。

(3)九成毕业生在上海工作,平均月收入达五千元90.32%的毕业生在上海工作,只有9.68%的毕业生在上海市以外地区工作,并皆为外地生源毕业生,本地生源毕业生学生全部在上海就业。这说明绝大部分毕业生将自己的职业规划的起点定位于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看好上海现代服务业尤其是连锁零售的发展和就业机会。毕业生的月收入分布在2000至10000元之间,变动范围较大,平均月收入达到了5070元,对于已毕业两年的大学生来说,绝大部分人对薪资方面仍然处于不太满意阶段,对薪资水平有着更高的目标和期盼。

(4)超过五成的毕业生选择了不同程度与专业对口的职业有56.46%的毕业生选择了不同程度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行业主要分布在零售贸易、餐饮等商贸流通业。根据麦可思的调查数据,管理学本科学科2009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4%,这说明连锁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稍低一点。

2.个人及专业竞争力

(1)毕业生在计算机及外语应用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一般

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应用外语及计算机能力一般,按照五级量表计算,计算机能力得分为3.65分,英语能力得分仅3.13分。这说明毕业生的计算机及英语应用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自身工作的需要,学校应该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应用和英语方面的教学,通过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的应用技能,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以及专业英语能力。

(2)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成为毕业生求职就业中的首要竞争优势

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一定的实习经历构成毕业生求职中的主要竞争优势;三成毕业生认为:创新精神不够、专业技能不够强成为需要改善的劣势,部分同学认为自我定位准确成为其求职中的竞争优势,但也有部分同学自我定位不够清晰,成为其求职的劣势。

由此可见,对于在校就读的学生来说,学习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就可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3)大学生就业主要困难来自于过高的工作期望值

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僧多粥少”以及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职业定位不明确,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困难,这也反映了就业过程主要矛盾是毕业生的心理定位和诉求与企业的岗位要求、薪资福利有一定的距离。在大学毕业生已经不是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同学们应该适时地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定位。

(4)假期打工和专业实习成为对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

假期打工、专业实习和担任学生干部成为毕业生在校期间对就业帮助最大的三方面。不难发现,假期打工和专业实习这些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和企业的实践活动,能够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也是一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最终形成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

(5)学校具有深厚的商业行业背景成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重要的优势

毕业生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强、自我定位准确的、学校具有深厚的商业行业背景和丰富的连锁经营知识,成为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的主要优势所在。学校在60年的办学历史中,背靠商贸行业,紧跟行业发展对商贸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商立校”的办学方针,开展商科特色办学和学科研究,学校60年的办学积累已经给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带来良好的辐射效果和办学优势。

(6)基本工作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人生观、敬业精神和价值观的提升;外语应用能力的加强;以及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培养,毕业生认为是学校应该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的重点。由此可见,“宽口经,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作为本专业办学的方向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3.求职和就业指导

(1)求职网站成为毕业生求职就业的重要渠道

50%以上的毕业生主要是通过就业网站和亲朋好友的介绍方式获得成功的就业信息,而从校内获得成功就业信息的毕业生占比仅在30%左右。这也说明,学校在为毕业生提供求职信息的广度和质量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学校在毕业生求职信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联系,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和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对毕业生求职就业方面的引导作用,增强毕业生通过校内就业信息求职应聘的成功性。

(2)就业状态基本稳定,但对工作的满意度偏低

毕业生就业后总体情况比较稳定,超50%的毕业生两年内没有跳过槽,近30%的毕业生两年内跳槽过1次,高频率更换工作的人比例较少。但在满意度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仅有19.35%的毕业生表示对职业前景看好,充满信心,大多数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前景和信心不足。

由此可见,毕业生基本可以胜任目前工作,但满意度不高,具有更换工作或岗位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潜在意识。竞争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个人以及家长过高的职业期待,成为高校教育者和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

(3)职业决策的首要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其次为薪资福利和地理位置

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个人发展空间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薪资福利和地理位置,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企业能否给个人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是求职者最看重的,专业对口这一因素相对于现如今的社会生活环境来说是最不重要的,由于行业需求量的极端不平衡以及生活压力大等原因,造成了近几年大学生的专业对口率普遍偏低,除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大部分人则是为了生活而工作,专业对口的影响力也就不明显了,学校需要深刻思考并关注的是怎样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好地让专业与社会需要相吻合。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8)

1.连锁经营现状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上第一家近代连锁店——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成立于1859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正规连锁公司。此后不久,在工业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取得了普遍成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引进了连锁经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连锁业不仅在量上发展很快,而且从零售、餐饮等行业渗透到各种服务业,并且经营趋向国际化。

我国的连锁业起步较晚。虽然连锁经营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我国拥有连锁体系5000多个,是世界上连锁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各类连锁门店约10万家,占零售业和餐饮业总额的20%,并且还在以年递增35%的速度持续发展。然而连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难以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现实。

但与连锁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由于行业发展过速而人才培训机制不足,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人才荒,其中尤为稀缺的是管理型人才。按保守估计,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望提供人才补充。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目前来看,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而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所以说专业建设成为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科技含量高是连锁经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能懂得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迅速,人员需求过猛,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学校教育或培训,不少管理人员虽然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但远远适应不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近年来,连锁经营的迅猛发展给高等院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以指导连锁经营管理实践。就目前来看,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只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且以专科院校为主。由于是新增专业,毕业生人数也相对较少,所以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现在还很少,这种状况与连锁业急剧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专业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连锁经营所需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培养:一是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培训,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二是鼓励先进企业采取国外连锁企业的办法,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根据连锁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原有企业的员工进行连锁经营实用技术的培训。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这种方式是最切实可行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这也就对我们院校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强化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建立连锁经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有条件的院校应考虑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见,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

正是因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高校应当发挥其优势,培养更多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下面拟从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实验实训室建设四个方面分析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定期派资深人士指导校方教学工作和提供实习指导,校方则按照企业要求有选择地录取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有效地解决校企之间对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是由双方制定的;理论教学在学校,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实践教学在企业,充分发挥现场和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在培养学生技能上的作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获得操作能力;企业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录用。

订单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跑“订单”,其次是按企业人才“订单”开设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组建,加大实践操作训练,做到“少理论,多实践”。在师资建设上,也可以考虑按“订单”要求组建,保持文化课教师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合理流动,学校需要的专业教师可在社会上、行业中聘请。推进订单式培养思路,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形式必须更加灵活。在教学实施中,可以采取学分制培养,扩大“订单式”办学规模,初步构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3.2“2+1”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是顶岗实习“2+1”或“2.5+0.5”,简言之,就是高职三年学制,用“2”(“2.5”)年完成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学习,“1”(“0.5”)年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

“2+1”培养模式将会实现“多赢”,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实习上,还体现在与企业、各地政府、行业组织的联系上。在实习生驻企期间要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保证学生的利益,让实习生有不同的“冷暖”体验,为就业积累经验。同时避免只顾学校自身利益而损害它方利益的短视行为,要积极协调各方的关系,积极探寻完善的相应方法与措施。

3.3“弹性学期制”培养模式

“弹性学期制”是将一学年分为几个学期,利用灵活弹性的学期实现工学结合。此类模式的目的不是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岗位问题,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对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受市场季节性波动的影响,连锁企业对学生顶岗实训的需求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段有较大波动。连锁企业均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表示欢迎;受春节、中秋、国庆、“五一”等节假日的影响,企业希望的顶岗实习月份多在1、2、10、12这几个月份。学校既要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必须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使参与者都能从中得到利益,实现“多赢”,工学结合模式才能顺利实施。基于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传统的3学年、6学期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的周期要求改革为弹性学期,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学期起止时间,这就是“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

3.4实验实训室建设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企双方利益,校企双方共赢是建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的基础,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机制保证,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最终目标。

校企双方应关注对方利益,满足双方的合理需求,实现校企共赢。对于学校而言,在确定企业实习基地时,应着重考察该企业基本条件是否符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只有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才符合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实习基地的宗旨是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十分突出,应当有所改革。

4结论

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建设这一专业的时候,应采用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1 岑丽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结构和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探讨[J].商业经济文荟,2006;(4).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9)

1.连锁经营现状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上第一家近代连锁店——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成立于1859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正规连锁公司。此后不久,在工业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取得了普遍成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引进了连锁经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连锁业不仅在量上发展很快,而且从零售、餐饮等行业渗透到各种服务业,并且经营趋向国际化。

我国的连锁业起步较晚。虽然连锁经营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我国拥有连锁体系5000多个,是世界上连锁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各类连锁门店约10万家,占零售业和餐饮业总额的20%,并且还在以年递增35%的速度持续发展。然而连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难以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现实。

但与连锁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由于行业发展过速而人才培训机制不足,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人才荒,其中尤为稀缺的是管理型人才。按保守估计,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望提供人才补充。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目前来看,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而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所以说专业建设成为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科技含量高是连锁经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能懂得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迅速,人员需求过猛,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学校教育或培训,不少管理人员虽然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但远远适应不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近年来,连锁经营的迅猛发展给高等院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以指导连锁经营管理实践。就目前来看,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只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且以专科院校为主。由于是新增专业,毕业生人数也相对较少,所以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现在还很少,这种状况与连锁业急剧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专业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连锁经营所需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培养:一是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培训,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二是鼓励先进企业采取国外连锁企业的办法,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根据连锁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原有企业的员工进行连锁经营实用技术的培训。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这种方式是最切实可行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这也就对我们院校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强化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建立连锁经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有条件的院校应考虑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见,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

正是因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高校应当发挥其优势,培养更多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下面拟从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实验实训室建设四个方面分析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定期派资深人士指导校方教学工作和提供实习指导,校方则按照企业要求有选择地录取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有效地解决校企之间对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是由双方制定的;理论教学在学校,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实践教学在企业,充分发挥现场和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在培养学生技能上的作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获得操作能力;企业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录用。

订单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跑“订单”,其次是按企业人才“订单”开设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组建,加大实践操作训练,做到“少理论,多实践”。在师资建设上,也可以考虑按“订单”要求组建,保持文化课教师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合理流动,学校需要的专业教师可在社会上、行业中聘请。推进订单式培养思路,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形式必须更加灵活。在教学实施中,可以采取学分制培养,扩大“订单式”办学规模,初步构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3.2“2+1”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是顶岗实习“2+1”或“2.5+0.5”,简言之,就是高职三年学制,用“2”(“2.5”)年完成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学习,“1”(“0.5”)年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

“2+1”培养模式将会实现“多赢”,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实习上,还体现在与企业、各地政府、行业组织的联系上。在实习生驻企期间要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保证学生的利益,让实习生有不同的“冷暖”体验,为就业积累经验。同时避免只顾学校自身利益而损害它方利益的短视行为,要积极协调各方的关系,积极探寻完善的相应方法与措施。

3.3“弹性学期制”培养模式

“弹性学期制”是将一学年分为几个学期,利用灵活弹性的学期实现工学结合。此类模式的目的不是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岗位问题,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对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受市场季节性波动的影响,连锁企业对学生顶岗实训的需求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段有较大波动。连锁企业均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表示欢迎;受春节、中秋、国庆、“五一”等节假日的影响,企业希望的顶岗实习月份多在1、2、10、12这几个月份。学校既要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必须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使参与者都能从中得到利益,实现“多赢”,工学结合模式才能顺利实施。基于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传统的3学年、6学期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的周期要求改革为弹性学期,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学期起止时间,这就是“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

3.4实验实训室建设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企双方利益,校企双方共赢是建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的基础,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机制保证,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最终目标。

校企双方应关注对方利益,满足双方的合理需求,实现校企共赢。对于学校而言,在确定企业实习基地时,应着重考察该企业基本条件是否符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只有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才符合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实习基地的宗旨是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十分突出,应当有所改革。

4结论

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建设这一专业的时候,应采用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 岑丽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结构和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探讨[J].商业经济文荟,2006;(4).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37-01

一、引言

高职教育16号文件明确指出,课程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各高职院校纷纷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探索。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高职教育已经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一次基于实践本位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特征是理论课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增加实践学时,特别是集中实训环节。这次改革虽增加了实践课程,但学科体系不变,仍保持三段式的课程结构。第二次基于能力本位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特征是课程设计思想从原来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转换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但这次改革仅仅集中于认识层面和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科目课程的改革没能深入进行。第三次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本文基于第三次改革的思路,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方法,引入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结合行业标准设置以任务导向、技能实训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一)以职业岗位群分析作为课程体系的设置关键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连锁企业总部业务部门中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工作,连锁企业各门店的管理工作,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管理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及现代商业企业的相应管理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发现,大约有近70%毕业生在现代零售业的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百货店、购物中心就业,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门店的导购员、理货员、门店助理店长及店长、大型综合超市部门负责人及总部商品部采购、配送中心库管等。通过与合作企业相关专家进行分析,确定了这些岗位所要具有的能力。我们根据这些能力要求设置了相关的课程。如下表:

(二)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

按照职业能力的内涵要求,将其划分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知识能力。每种能力又进行了细分,而后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此种能力。具体能力要求及实现途径如下表:

(三)以职业资格为标准构建核心课程

“课证融通”是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引入,建立课程教学体系,是指把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中。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考取的资格证书主要是连锁经营管理师、职业店长资格证及助理物流师三种证书。具体适用的岗位及对应的课程如下表:

(四)以学生发展为方向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课程体系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设计,课程结构的设置应当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拓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我们主要通过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例如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品类管理、连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连锁企业经营战略等课程,主要面对的是连锁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岗位,为学生以后的职业方向做好铺垫。

三、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因为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企业专业的深度参与,而且实训项目也需要深度的校企合作。模拟的实训项目可以在实训室内完成,但真实的实训项目必须直接来源于企业,这在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是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关键。一方面积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培养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积极聘请企业的实践专家担任实训环节的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 军.高职法律文秘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研究与探索[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 (6).

上一篇: 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 下一篇: 外观设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