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创卫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1 17:00:59

医疗机构创卫工作总结

医疗机构创卫工作总结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推动我区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二、创建目标

通过创建,促进以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得到巩固完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农民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切实缓解。

农村居民主要健康和卫生指标达到:孕产妇死亡率低于22/10万;婴儿死亡率低于1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16‰;一类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10%以上的村、镇建成省级卫生村、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5%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以上。

在省创建周期(2012-2013年)内,我区创建工作力争在2011年取得实效,提前实现创建目标。

三、创建内容

(一)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

1.将农村卫生工作纳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党委或政府每年专题研究1—2次农村卫生工作,帮助解决农村卫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农村卫生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区政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落实。

(二)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合理设置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建设与配备标准。每个建制镇(办事处)办好一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逐步整合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卫生机构,新增卫生资源符合区域卫生规划。

3.加强镇卫生院编制管理,并落实财政补偿政策。认真落实《省编委关于加强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编发[]26号),严格执行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标准,按每千服务人口1.0~l.4名核定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实行区域内总额控制和“实名制”管理。区政府对镇卫生院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补助,积极探索对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方式。

4.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区人民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所有建制镇卫生院都达到标准化水平,30%达到省级示范卫生院标准,50%的村卫生室达到示范村卫生室标准。

5.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到2011年,每个镇卫生院至少有5名全科医生。认真组织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卫生入才培训项目,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创建周期内,镇卫生院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临床医疗技术人员均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的比例逐年提高。

6.制定和落实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吸引政策。在核定的镇卫生院的总编制内,预留10%左右的编制,用于引进医学院校本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镇卫生院工作。镇卫生院享有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优惠政策。

7.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建立区直二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镇卫生院制度。

8.推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从2012年起,全面实行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行政、人员、业务、财务等方面的一体化规范管理,实现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一体,共同发展。

9.转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镇卫生院积极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大力推广中医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务。建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开展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政府举办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激励制度。

(三)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10.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和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区级医院和镇卫生院设有公共卫生科,并按要求配置相应公共卫生人员。

11.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认真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年版)》要求,落实各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12.加强农村卫生监督服务。辖区内食品卫生(饮用水)监督覆盖面以及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等卫生法律法规培训率、体检率均达到100%。未发生重大的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放射)卫生、采供血、医院内交叉感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的医疗卫生单位安全责任事故。

13.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动卫生城镇、村和文明镇、村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卫生环境。

(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4.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

15.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全面实现门诊统筹补偿模式,住院费用实际补助率不低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参合农村居民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

医疗机构创卫工作总结篇(2)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卫生及中医药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这个中心,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努力实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可负担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主要任务

一是把便民惠民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建立预约诊疗管理制度,全面推行预约诊疗服务,通过网上预约、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等多种方式实现群众就医24小时预约。到2012年底,三级医院本地病人复诊预约率达到60%,其中口腔科、产前检查、术后病人复查等复诊预约率达到80%。各级公立医疗机构都要开展延时门诊、无节假日门诊、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等服务,二级以上医院、镇卫生院要24小时接诊,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月至9月实行每日20:00时下班制。进一步转变服务模式,推广全科医生团队和家庭责任医生制度,开设家庭病床,积极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市属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在年底前实施“先诊疗、后结算”服务。健全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改善服务,市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住院即时结报,年底前全面实现参合农民就医、报销一卡通。强化门诊大厅服务总监负责制。在各公立医院门诊大厅设置便民服务处的基础上,完善其功能,设立“病人服务中心”,开展业务咨询、接受投诉、免费提供轮椅、提供预约挂号、叫号、检验结果(自助)打印、饮用水等服务项目。通过任务的实施,使服务流程更加优化,服务模式更加便民,让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快捷,切实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二是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二、三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90%;加大临床一线护士配置,医院普通病房的床护比达到1:0.6。加强绩效考核和后勤支持系统建设,落实合同制护士同工同酬;完善、落实专业护理人员编制、医疗服务价格和内部收入分配等支持政策。通过任务的实施,让更多患者享受优质护理服务,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是深入开展医院志愿者服务工作。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建立常态化志愿者服务组织和双向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和培训体系。在医院里继续推行“门诊温馨首程导航”、“市级青年文明号出院直通车”两个规定志愿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根据医患需求,设置导医咨询、预约诊疗、陪同检查、健康宣教、图书借阅、理发服务、节日慰问、一般生活护理、心理疏导及小语种语言服务等特色化志愿服务岗位。医院要公示志愿者服务信息。积极开展以“百名优秀中青年专家走基层健康行”为载体的义诊咨询、健康教育等常态化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重点推出乳腺、肾病、肿瘤、糖尿病等病友会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任务的实施,让群众及时了解和感受温馨志愿服务。

四是严格医疗服务管理,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以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为抓手,推进医疗管理的精细化,形成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要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手术分级管理;继续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修订完善路径标准,建立效果评估制度,扩大临床路径工作覆盖率;切实加强急诊急救工作,完善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衔接流程,畅通生命“绿色通道”,加强急诊科能力建设,二级以上医院要建立完善多部门、多科室的协调机制,保障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的抢救治疗;继续实施“卫生支农”和“卫生强基”工程,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任务的实施,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管理水平,使诊疗行为更加规范,急诊急救畅通高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让群众享有规范、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

五是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继续做好医药价格公示、医药费用查询、住院费用一日清单、重大诊治项目提前告知、医药费用预警通报等工作。每门诊人次、每住院床日平均费用增幅低于上年2个百分点。在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推行门诊总额预付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住院费用支付方式改革。通过任务的实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六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区域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启动医疗卫生“百万平方米”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市佑康医院(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市立医院东院二期等项目建设;配合推进大学附属医院和省眼科医院扩建项目。通过任务的实施,使卫生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让更多群众享有优质卫生资源。

七是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为群众提供方便、高效的卫生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市区两级平台建设,实现区域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快建设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年内全面建成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药物管理系统等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全面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完成13家市级医院信息系统、检查检验系统、影像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的主要功能建设,实现医疗机构间医疗信息共享。通过任务的实施,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可以上网查询自己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八是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建立对医务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深入开展医务人员宗旨意识、医德医风、纪律法制和廉洁从业教育,树立医务人员廉洁行医的良好风气。建立健全行风综合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评价内容和指标;完善和扩展医德医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医德考评机制;建立“两线一网”群众所提意见反馈质量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任务的实施,完善医德医风建设的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高群众卫生行风总体评价水平。

九是加强医患沟通,提高群众满意度。强化开放办院理念,认真筹划组织“院长谈服务”、“医院开放日”、“媒体看医院”等活动。二级以上医院要完善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制度,收集出院患者对医疗技术、服务态度、治疗效果、康复指导、医德医风等方面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出院患者或其家属随访率不得低于8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信息和医师、护士执业证书公示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专门机构接受和处理患者投诉,各级医院要完善医患沟通协调组织,严格执行告知制度,落实首诉负责制;各区市卫生局要积极协助司法部门加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第三方调解工作机制,有效化解医患纠纷。积极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有效分担医疗风险。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严厉打击“医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通过任务的实施,强化医疗机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健全加强医患沟通、化解医患纠纷的机制,提高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十是认真做好“向市民报告”和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继续组织开展全市卫生系统“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参加范围延伸至全市各级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镇卫生院。创新社会评议第三方测评方法,调整测评方案,力求测评工作更系统、更科学,使测评结果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群众对卫生行业的满意程度。建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制度。积极组织、主动参与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继续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作用,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政风行风热线,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评促纠、注重整改,努力提高社会满意度。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卫生行风评价机制,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卫生行风状况。通过任务的实施,使“三民”活动和社会评议更加科学规范,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有效监督和客观评价医疗卫生工作。

三、阶段步骤

第一阶段(2月至3月):宣传部署阶段

印发《市卫生系统2012年创建“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活动工作方案》,召开全市推进大会,总结部署工作;策划“局长、院长谈服务”、“推进医改、惠及民生”宣传活动,通过媒体向社会宣传创建“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活动举措和成效,营造浓厚创建氛围。

第二阶段(3月至11月):实施推进阶段

全面组织各项创建任务的实施,健全对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考核的机制。坚持每月对创建活动进行分析评估,每季度组织对创建活动进行督导检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创建活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广泛开展“迎接十、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组织好“微笑让岛城更精彩”窗口行业十大笑脸评选、“礼行岛城”文明礼仪服务大赛、优质服务观摩等活动。以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为契机,大力宣传报道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激励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创建活动做贡献。11月份,组织全市各公立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采取现场述职和集中评议的方式,向市民代表报告工作,由市民代表对各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提出意见建议并进行现场评议。

第三阶段(12月至2013年2月):总结提升阶段

对全市卫生系统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做好有关文档、音像和实物资料归档保存。表彰一批创建“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活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创建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各单位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已有的创建活动组织机构作用,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创建工作具体措施,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干部职工强素质、单位工作上水平。各区市卫生局要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创建“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活动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评估,查遗补漏,固强补弱,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医疗机构创卫工作总结篇(3)

(一)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做好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准备。

国家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方案即将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今后各级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的精神上来,深刻领会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政策措施,做好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充分准备。

组织实施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科学配置和高效使用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制定《*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区域卫生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市疾控中心迁建、市公共卫生综合大楼、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市第八人民医院新建和市中医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各区(县级市)政府要依据区域卫生规划,结合辖区实际制订实施细则,确保区域卫生规划的任务指标得到落实。

进一步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管理,加快完成我市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促进卫生信息化健康发展。加强卫生政策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卫生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抓紧开展*市卫生总费用研究,全面掌握我市的卫生总费用实际情况,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制定落实医疗机构属地化管理政策措施,配合有关部门推进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

(二)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集中力量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重要任务着力推进。通过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力促社区卫生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机构标准化建设。各区要努力协调、逐步落实纳入方案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新建改建任务。同时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标准到每社区居民每年25元,严格按照《*市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进行考评,落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落实社区基本医疗补助政策,对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补助10%诊疗费,对医务人员上门服务进行补助;切实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开展高血压标准化防治,促进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考核与评价,着力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满意度,全面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任务指标。

继续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相关政策研究。以“结构合理、精干高效”为原则,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配置标准和财政补助政策;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统一配送工作,力求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药品价格。研究完善大医院定点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内容和方式,会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探索研究参保人员的社区首诊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

(三)加快镇、村卫生机构改革,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推进镇卫生院的运行机制改革。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制定我市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方案。总结各地开展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全市推进镇村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意见。

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镇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重点推进白云区太和镇、番禺区石楼镇、花都区炭步镇、从化市太平镇和鳌头镇、增城市中新镇和石滩镇中心镇医院建设。加快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力争在*年底全部完成村卫生站的新建和改建任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农村卫生站基本药品目录,规范村卫生站药品的使用。各区(县级市)落实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实施计划,力争今年全部镇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达标。以城市医院定点帮扶镇卫生院为主线,继续加强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

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好钱、管好钱、用好钱”的要求,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实现全市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提高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条件的区(县级市)积极探索保大病、保住院为主,兼顾门诊费用定额报销的合作医疗保障机制,逐步扩大受益面。认真做好新一轮合作医疗的宣传发动和筹资工作,使农村居民人人享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各区(县级市)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四)坚持预防为主,继续加强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突出重点,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着力加强SARS、人禽流感、鼠疫、艾滋病、结核病、霍乱、登革热、乙肝等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传染病监测方案,全面掌握传染病的疫情动态。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落实扩大免疫规划,加强常规免疫规划,强化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接种,提高疫苗可预防疾病防控水平。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指导,完善慢性病防控综合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心理保健咨询,继续实施“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推进学校、医院和社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全市基层预防保健专业技术人员疾病防控知识培训。

继续推进卫生应急机构和应急机制建设。实施《“*”期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贯彻《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加强应急工作网络和制度建设,开展预案编制演练、技术队伍培训、物资储备,逐步完善卫生应急机制。推进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健全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时组织救灾防病、冬春季节突发急性传染病形势评估,落实防控措施。及时了解国际新发传染病相关信息。

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妇幼保健进社区,将早孕建卡、健康宣教、产后访视和追踪随访等基本保健工作下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加强指导。进一步强化对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监管,加大力度整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与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等违法行为。加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研究制定早产儿视网膜疾病筛查工作规范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继续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将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向镇、街延伸。加强监测和检验机构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落实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加强中小餐饮单位和学校集体食堂的食品卫生监督检查。进一步健全职业病防治监督体系,抓好重点行业职业卫生监督。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以及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深入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和采供血秩序。切实做好重大活动卫生保障。

完成《*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修订工作,落实《*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提高卫生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监管,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完善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周期性医院巡查评价制度。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规范收支行为,改进药品采购管理,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审计制度,严格控制成本,重大投资项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加大医院院长管理责任,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制定《*地区急救医疗网络建设规划》,逐步建立急救医疗网络机构、人员、设备准入制度。分步实施建设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从化市4个急救医疗指挥分中心,逐步完善*地区医疗急救网络。制定白云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加强白云机场周边地区医院院前急救能力建设。制定《*市急危重症监护病床设置规划》,加强危重症救治体系建设。推动成立市医师协会、民营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加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

探索建立医疗用品集中消毒供应机制和医疗责任险工作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单病种总费用承诺制、门(急)诊普通病历互通和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制定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工作方案,在有条件的医院开展试点。

继续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加强采供血机构布局建设,狠抓质量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和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加强护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继续安排市流动医院定期深入基层和农村地区义诊,为困难群众送医送药。

(六)继续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促进中医事业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市的实施意见,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医药强市步伐。继续实施“三名、三进”战略,开展市级中医名院、名科建设工作。以中医名院建设带动全市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以中医名科建设带动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挥,以名中医培养带动中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广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积极推广中医药诊疗技术在基本医疗服务的应用,努力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加强中医药重点专科和特色建设,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能力。积极探索发展中医“治未病”保健服务体系。

(七)实施科教兴医,大力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重点专科和专项的科研支撑条件建设。制定相关的配套管理规定和制度,强化对重点专科和专项科研项目的管理。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申报程序,提高项目质量,加强对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进一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开展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系的学术交流和培训项目。

实施卫生人才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的高素质卫生人才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加快适宜卫生人才培养,特别要根据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培养适用的合格人才。落实国家、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落实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相关政策。开展对镇卫生院工作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补助的政策调研,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镇卫生院工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卫生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聘后管理相关制度。积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符合卫生事业单位特点的内部分配机制。

(八)继续巩固创卫成效,确保落实创建文明城市各项工作任务。

经过努力,我市创卫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技术评估,但这只是我市创卫工作取得的阶段性胜利,还必须经过国家“考核鉴定”这个十分关键的评审程序。要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保证工作队伍不松,工作标准不降,工作效果不滑坡。全面整改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巩固和拓展创卫工作成效,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国家考核鉴定。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把它当成一项推进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环境、造福人民群众的龙头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志在必得。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全市卫生系统一定要全面领会创建文明城市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完善工作机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任务。各区(县级市)卫生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本年度的重要工作。按照《*~*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规划》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测评达标责任分解表》的要求,抓紧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分工,将项目责任落实到人。重点做好食品卫生安全、经营性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和“窗口”行业规范化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健康教育和无偿献血工作,努力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坚决取缔无证照生产经营行为,确保按质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医疗机构创卫工作总结篇(4)

(一)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年初,区政府召开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年活动动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为目标,以“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为重点的工作任务,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和《泰山区“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特别是区委、区政府将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列入今年的实事项目后,区卫生局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关于落实区委区政府为民所办实事项目,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实施方案》,实行局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制,每周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两次召开全区社区卫生工作现场观摩调度会议,推动和促进了实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二是强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水平有新提高。今年以来,先后投资1830万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配套改貌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达到省级示范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4个,已有13处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考核被授予“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并达到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服务规范的“全省一流”标准。②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受益率和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开展了社区居民健康查体,健康调查和随访服务全面开展。③社区卫生助理员制度得到全面落实。目前,全区所有社区卫生助理员已经全部经培训后上岗,制定了社区卫生助理员职责,完善了考核评价标准,对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④加强了人员培训。举办全区全科医学培训班5期,举办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1期,由大医院专家对全区社区卫生人员进行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⑤ “健康教育进社区”和“大医院进社区”落到实处。组织由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健康教育宣讲团,深入31个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组织41位大医院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坐诊、健康咨询活动3300余人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⑥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建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络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终端的微机网络管理系统,并召开了全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现场会议。

今年以来,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副局长吴刚、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社区卫生处副处长刘利群、副省长王随莲、卫生厅长包文辉、副厅长仇冰玉、省财政厅副厅长阮凤英、省中医管理局局长于淑芳、市长李洪峰、副市长徐恩虎等领导先后到我区视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从巩固提高“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区”入手,不断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试点。一是认真做好新农合医疗与服务。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规范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搞好对参合人员的医疗服务,修订了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了报销比例。在全区开展了为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2010年,共为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74262人。二是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新农合管理的规定》,区新农合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定点医疗机构择优劣汰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10月份,经检查对邱家店镇一处村卫生所取消了定点医疗机构。三是全面推行信息微机网络管理。多方筹集资金,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微机网络化建设与管理,将药品经营、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机构管理全部纳入微机网络监督与监管。所有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安装管理软件,以街道、镇为单位设立局域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设立信息网络中心,负责信息监管与汇总,并与区新农合管理网络连接。参合病人用药由微机自动审核报销,并将信息上传至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予以时时审核监控,防止了套取新农合基金现象的发生,切实管好用好了农民的救命钱。

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仍保持100%,参合农民为14.34万人,参合率达到了98.5%,共计报销医药费953.51万元 。

(三)农村卫生工作规范运行。一是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在全区深入开展了一体化管理规范活动,按照“项目化、指标化、责任化”的总体工作要求,实行局领导包保处镇责任制,每位局领导包保一个处镇,每周下基层调研、督导、检查工作进展情况,一周一调度,遇有问题及时解决。在全区开展了新一轮乡村医生竞争上岗,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使一批有德、有才、有能的充实到卫生队伍,全区一体化管理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得以规范提高。二是基层卫生机构改貌建设进展加快。积极开展“星级”卫生所创建活动,制定下发了《泰山区“星级”卫生所标准》。2010年,累计投资256.6万元,新建村卫生所12处,改貌建设10处村卫生所。邱家店中心卫生院迁址建设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2个镇卫生院达到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标准,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是药品器械集中采购健康运行。在全区规范药品器械统一采购供应制度,对全区所有基层医疗单位药品实行集中比价采购,由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药库零加价配送到卫生所,药品降价率26%以上。2010年,药品器械集中采购1258.9万元,比去年增长6%。   1  

区卫生局卫生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总结

疾控中心鼠疫监测工作总结

2010年关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总结

妇幼卫生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2010年创建卫生村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卫生工作总结

上墩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红鹰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返回 栏目列表】

(四)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得到加强。一是以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为中心,狠抓了以非典、流感、人禽流感、霍乱、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结核病、艾滋病防治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较好的实现了“一个确保”的任务目标。3月中旬、4月下旬,我区先后为全市、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成功地提供了观摩现场,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的好评。3月,省卫生厅为我区颁发了“全省结核病防治示范县”奖牌,区卫生局被授予“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一等奖”(考核得分第一名)。区疾控中心被评为“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二是大力实施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区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在泰前、上高、徐家楼三个街道和省庄、邱家店两个镇设立卫生监督所。聘任了10名卫生监督员和108名村卫生监督助理员、63名社区卫生助理员,建立了覆盖全区社区和行政村的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网络。5月29日,全市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副市长徐恩虎出席会议,来自全市各县市区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三是积极开展赴川抗震救灾。四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我区先后派出14名卫生监督员奔赴一线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工作,他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连续奋战、恪尽职守,先后有2名同志在抗震救灾一线火线入党,有8名同志分别受到国家、省、市记功表彰。

(五)中医药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将中医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纳入卫生工作总体规划,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广应用50项中医适宜技术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对中医二院病房楼进行扩建改建,新设中医专科病床,更换新上了先进医疗设施和设备,改建新建了制剂中心、查体中心、门诊输液观察中心和餐饮服务中心,优化美化了就医环境同时。以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及康复理疗为特色,投资500多万元在原泰山区卫生防疫站旧址筹建了治未病中心,在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试点。2010年1月21日,治未病中心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第一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4月12日,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副省长王随莲、卫生厅长包文辉的陪同下,视察了中医二院治未病中心工作开展情况。

(六)行业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安排和部署,在全区卫生系统深入开展了“转变思想作风大讨论活动”、“入党为什么、在位谋什么、走后留什么集中教育活动”、“向区法院、市区国税局学习活动”、“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争创服务、创新、争先型机关及行业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三是开展了红十会“温暖送千家,博爱在齐鲁”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贫困户100户,发放慰问金XX0元;与阳光贝贝儿童用品专卖店联合举办了“关爱贫困儿童爱心援助活动”,向15名住院贫困儿童发放了价值5000余元的慰问物品。四是在全区卫生系统开展了面对面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先后召开4次面对面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大会,从卫生局长、区直医疗卫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卫生院长)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卫生所长),依次上台述职,特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村、社区)干部等社会各界作为评委,大大促进了全区卫生系统整体行业作风的加强和提高。在2010年12月底举行的全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区卫生局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管理类第五名的好成绩,区卫生监督局列行政执法类第一名。五是加强了卫生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泰山区卫生局网站,将卫生局有关文件、公告、通知在网站上及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积极撰写卫生新闻稿件,及时报道卫生局及各单位的卫生新闻动态,积极宣传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今年以来,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卫生、泰安日报、泰安电视台等报刊新闻媒体上发表新闻稿件200余篇。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卫生事业发展步伐滞后。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医院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大。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医疗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区直和处镇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受限、房屋陈旧、设备技术落后,个别村、社区没有集体举办的卫生站所,难以担负起公共卫生职责,部分偏远落后农村卫生所房屋破旧、设施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人才、服务和环境条件方面加快改善,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二是社区卫生经费仍显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十分普遍,资金缺乏困扰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如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都是公益性无经济效益的工作,盈利的空间相对较小。虽然区财政、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设施方面的给予扶持,但比起实际需要的社区卫生经费投入还有一些差距。

三是卫生人才匮乏。引进人才的机制不活、政策不优惠,真正的人才难以入编和兑现工资,导致卫生人才、尤其是高层卫生技术人才引进难,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乡镇卫生院近几年来,基本没有安排分配本科毕业生。 [2] 区卫生局卫生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总结

疾控中心鼠疫监测工作总结

2010年关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总结

妇幼卫生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2010年创建卫生村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卫生工作总结

上墩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红鹰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返回 栏目列表】

四是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综合服务、中医药综合开发与应用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是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日愈繁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日益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控制日愈关注,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日愈繁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六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食品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多数中小餐饮单位卫生条件差,消毒设施不全,消毒措施不落实。无证经营现象仍然存在。食源性疾患和食物中毒仍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职业卫生隐患仍然存在,防控工作难度很大。

三、2010年工作思路、重点和措施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工程为突破,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推进中医事业发展和科技兴医战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抓好卫生民生工程。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民生工程作为卫生部门的头等大事,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实行卫生民生工程目标管理,加强督导,明确责任,分级负责,落实任务,确保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三大卫生民生工程任务。

(二)不断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省级重点联系城市各项工作,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创新提升活动”,在社区卫生规划、筹资与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人才吸引、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和创新。进一步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年内新建财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生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开展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活动,年内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30个。实行“中心管站”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健康教育进社区、慢病防治进社区、妇幼保健进社区、残疾人康复进社区、计划生育指导进社区、信息技术进社区的“六进社区”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居民免费健康查体,60岁以上老年人查体率达到95%。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大力开展“专家进社区”、“卫生职能进社区”及“中医药进社区”活动。年内创建为部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三)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提高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服务制度和管理规范,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新农合信息微机网络管理,推行统一药品价格制度和单病种限价收费规定,不断提高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人口覆盖率99.8%。

(四)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监测;进一步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实施“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二期项目”。抓好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建设和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预警预测能力,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和传播。

(五)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执法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在全省、全市率先实行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到处镇、到农村,完善农村卫生监管网络,强化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强监督监测实验室装备,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和卫生全行业监管,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大力促进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

(六)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处镇卫生机构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处镇卫生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处镇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大村卫生所改貌建设力度,年内进行省庄镇卫生院改扩建,规划新建村卫生所28处。大力开展星级卫生所创建活动,年内五星级卫生所达到15个。继续开展基层药品统一采购供应,集中采购供应达100%。完善镇(处)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七)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实施婚前保健、孕前及孕期保健和婴幼儿系统保健“三期保健”,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

(八)加强中医和科技兴医工作。认真做好“部级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大力加强治未病中心内涵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进社区活动”。积极筹建泰山区中医预防保健医院,年内开展“全省首批社区中医预防保健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和中医“进农村、进社区”战略,大力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中医机构内涵建设和专科专病建设。加快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加快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强力推进全区科技兴医工作,年内创建成“全市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九)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创新、争先”型行业活动;树立行业典型,积极开展“人民的好医生”、“十佳医务工作者”等评选表彰活动,以先进典型带动全行业作风的转变;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保持“市级文明机关”称号,行评位居前列。

(3) 区卫生局卫生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总结

疾控中心鼠疫监测工作总结

2010年关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总结

妇幼卫生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2010年创建卫生村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卫生工作总结

医疗机构创卫工作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26-02

20l0年以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区充分结合当地工作实际,科学测算.严谨论证.及时制定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和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积极转变理念,坚持公益性质和公平、公正原则,围绕“数量、质量、效果和满意度”四项核心内容,全面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努力促进激励性收人分配机制的建立。但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建立激励性收入分配机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工资政策存在瓶颈

一是绩效工资总额问题,根据《关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82)文件要求,实施绩效工资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不得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外自行发放任何津补贴或奖金,不得突破核定的工资总量,不得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分配。也就是说,年初核定工资总量后,无论单位业务量多大、业务收入多高,工作人员的工资总量都不能增加。二是关于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问题,我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按7:3实行,这样每个人的工资都有大幅增加,人人都有份,不与个人工作量、工作质量、个人表现等挂钩,其结果就是典型的绩效工资大锅饭。

(二)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一是区卫生局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办法有待研究。首先要考虑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各个医疗机构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城乡差别等因素,既要保证偏远、条件差的乡镇卫生院收人水平,给予适当倾斜,同时也要对业务量大的卫生院充分体现“多劳多得”。还要研究奖励性绩效工资区域统筹的有关政策,重点用于基层机构领导班子考核和各类骨干、优秀奖励等,也就是说,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要体现实质性的绩效。其次要考虑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卫生行政部门要重点强化财政预算、定性定编、保障基本、机构绩效考核等集权政策研究。同时,要采取适度分权策略,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积极性,做好机构内部的绩效考核。

二是基层医疗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办法有待完善。考核方案制定上简繁不一,考核指标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体现医务人员工作主动性、灵活性;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之间的权重系数值得探讨。

二、优化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的对策

(一)敢于突破工资政策,充分激活原动力

一是力争调整绩效工资方案。2009年以来,我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按7:3实行,就出现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弊端。针对此现象,我们向人社局及政府等有关部门提供一系列重要数据并说明现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将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调整为5:5。

二是超额设立医疗服务奖。我区设立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超收奖,以前一年度的医疗服务收人为基数,超出基数部分的50%除去成本后作为医疗服务超收奖,可奖励给职工。医疗超收奖的设立,一方面避免了推诿病人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由于工作量增多后适当增加了职工的收入,使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宏观调控年度考核奖。区卫生局制定各基层医疗机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度的核定办法,明确奖励性绩效工资80%每月发放.20%在年终根据考核结果调节发放。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等次来增加或减少各单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度。首先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分类:四个中心卫生院为A类,九个街道及镇卫生院为B类,六个乡卫生院为C类。其次考核实行千分制,根据考核得分情况,从高分到低分分别评出优秀、合格、不合格。考核优秀、合格、不合格的基层医疗机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分别可发至120%、100%、80%。这样的考核奖惩方式适当拉开了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绩效工资水平,更加强化了下属负责人的管理职责,较好地激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力推动了各项考核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大胆创新考核制度,科学量化促实效

一是创新考核管理,实行分级分层考核。区卫生局制定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基本原则、绩效考核的内容和办法等详细规定。基层医疗机构制定具体的内部绩效考核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报区卫生局批准后实施。我区实行“二级考核”,区卫生局负责考核基层医疗机构和中心领导班子,实行半年一次考核,做到公平公正。基层医疗机构考核科室、站和职工,实行“月考”和“年度考”相结合,每位职工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大多单位70%按月发放,30%年终综合考评后发放。

二是创新考核内容,实行量效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设定绩效考核内容时,通过指标设计把工作数量与服务效率的考核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工作数量指标按照岗位、人员核定,如门诊人次数、慢病随访人次数、建档人次数;工作质量指标及效率指标根据岗位职责和医疗风险核定,如医疗文书合格率,抗生素处方比例,门诊处方平均药费等,超过指标倒扣分值;有的单位还设定了否决性指标,如当月发生医疗事故或医德医风问题,实行绩效考核一票否决,不参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三)创新考核方法,实行量化考核

各基层医疗机构采取计分、计数、计时等方式对考核的工作内容进行指标量化,考核评分做到具体细致、公开透明,职工对考核支持度和参与度明显提升。工作数量测算根据实际直接测算到岗位。如红十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计分”考核,工作量绩效基数1000元,门诊医生岗位风险系数1.1,科室人均工作量500人次/月,全院人均工作量300人次/月,甲医生个人工作量800人次,乙医生个人工作量150人次,那么甲医生的加权工作量指标为(800+500+300)÷/3=533,乙医生的加权工作量指标(150+500+300)÷3=317。由此计算出:甲医生本月奖金:1000×(800/533)×1.1=1651元,已医生本月奖金:1000×(150/317)×1.1=520元。

通过两年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分配机制的实施,探索建立了合理的激励制约机制,既防止了过度医疗,又要保证工作效率,在坚持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体现出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让百姓真正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

参考文献:

1.张樊莉.浅谈公益二类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卫生产业,2011(35)

医疗机构创卫工作总结篇(6)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按照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目标,结合卫生系统实际,紧紧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真抓实干,狠抓落实。

二、工作目标

*年实施“135”工作目标思路:即一个目标,三个进一步,五个着力。紧紧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农村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原则,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化卫生事业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建设;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医疗卫生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建设,着力推进科学管理和创新意识,着力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的执法监督管理,着力创建和谐平安、人民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单位,着力提升医疗、卫生、保健质量水准,全面提高我县人民的健康水平。

(一)一个目标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卫生工作总的目标。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为保证居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们一要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一步提高参合率,提高农民受益水平,扩大农民受益面。二要切实加强乡(镇)、村级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建设。四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管和医德医风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进一步推进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建设。

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涉及最基层的农民和普通居民的健康,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年要重点加强乡(镇)、村级医疗机构的硬件建设和人才培养,重点办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卫生院的业务用房改扩建任务。配齐配强设备,中心卫生院添置千元以上设备5件以上,普通卫生院添置千元以上设备3个以上。实施人才兴医战略,制定和实施卫技人员培训计划,培训合格率95%以上。完成39个村卫生室的改扩建任务,村卫生所达标率80%上。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合格率95%以上。同时抓好乡(镇)、村级的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结核病防治、卫生支农等工作。建制镇的圩镇设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相关服务制度和措施,配备必要的场所、设备、人员。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起比较完整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以乡村两级为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保健体系建设,落实职能、人员和工作经费,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卫生工作,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

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深入社区,深入家庭,以促进健康为核心,实施有效的健康干预工程,控制社区健康危险因素,并对疾病实施早期诊断和治疗。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吸引和组织高素质医务人员到社区服务,改善服务质量。

(三)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行业作风建设。

医德医风和行业作风建设关系到卫生部门的形象和声誉,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健康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德医风、行业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着重在制度、教育、监督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一套便民、利民、惠民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健康,一切为了群众利益的观念。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为目标,以考核记录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状况为内容,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态度、优化医疗环境为重点,强化教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树立行业新风,开展争创群众满意医务工作者竞赛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重点整治服务态度差、开大处方、开高价药、小病大治、轻病重治、多收费乱收费、乱开药滥检查、收受回扣和提成等不良现象,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医疗卫生建设。

一要努力争取增加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经费,指导公共卫生机构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各项服务。二要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提高人员技能,改善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要达到规范化建设。计划免疫接种要达到省、市要求。三要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农村和城镇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构建城乡公共卫生安全网。四要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卫生应急管理和协调机制,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完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指挥系统,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以及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和报告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的工作任务。

要认真落实艾滋病、肺结核、乙肝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政策,落实鼠疫、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急性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完善联动机制;构建慢性病防控体系,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或恶性疾病实施有效预防、控制和康复。县、乡、村三级高危、急重孕产妇转诊管理规范,住院分娩率90%以上,以基层卫生院为单位“母婴安全乡卫生院”达标巩固率达100%。

继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卫生面貌。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健康。帮助群众掌握保健知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继续深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发动工作,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关政策和措施,让农民理解、信任和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在巩固合作医疗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扩大实施范围。进一步加强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工作,推进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严格合作医疗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防范基金风险,保证基金安全。加强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的监管。切实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方面的规范、制度及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同时,有效开展农村卫生机构及其服务行为的外部监管,对医疗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服务职能,增加投入,改善医疗卫生单位服务条件,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推广适宜医用技术,采用安全、有效、价廉药品,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逐步规范合作医疗补偿方案,扩大农民受益面,减少资金过多结余。积极配合做好城镇医疗保险工作,加快发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人群医疗需求,合理确定保障方式和保障待遇。同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对经办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进一步提高对新农合的管理能力。

(六)着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管理创新。

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

一是充实医院管理内涵。医院要转变发展思路,端正服务理念,从片面注重外延发展和硬件建设,转移到充实内涵,加强医院思想道德建设、人员素质建设、文化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先进的管理理念、忠诚的服务精神和人道的服务文化。县级医疗机构要扩大知名度,争取将县医院挂靠成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省级医院分院,与技术力量强、实力雄厚的医疗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获得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要坚决杜绝医疗差错和医疗缺陷,切实保证医疗安全。一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健全规章制度。二要加强执业准入管理,明确凡在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有相应的执业资格和上岗资格。三要修订完善医疗事故防范处理工作预案,强化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规范医患纠纷处理程序,并要求各医疗单位设置专门的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室,配置相应的设备。

二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卫生人才的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和落实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有利于卫生人才健康成长的机制、体制和环境。管理上进一步完善院(站、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观: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继续完善和实行基层卫生院长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层领导岗位的公开选拔制度。要以满足推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需求为目标,加快管理人才培养,培养适用型人才。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能力。以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加快基层实用型人才培养,组织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项目,实施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基层农村卫生人才队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充实基层卫技人员。县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力争引进医学专业研究生学历医生,对引进的研究生实行一次性重奖。

三是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意见,改善医院管理。

四是加强中医药工作。促进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加强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掘、整理、总结、提高民族医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培养基层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专业人员,推广中医带徒弟等有效措施。加强中医院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

五是调整优化医疗服务资源。加快县医院、妇保院的整体搬迁工作步伐,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

(七)着力强化医疗卫生执法监督职能。

一是加强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在广泛深入开展学法、守法活动的同时,要向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广泛宣传卫生法律法规。二是加强卫生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三是逐步配齐配强检验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水平和执法能力。四是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确保医疗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医疗安全,规范诊疗行为,继续开展整治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活动,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以落实惩防体系为重点,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积极落实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继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加强采供血机构血液安全监督,打击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违法行为。会同有关部门整顿医疗广告市场,严厉打击违法医疗广告,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八)着力创建和谐平安、人民满意医疗卫生单位。

要围绕“民生工程”,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行业作风,深化便民举措,畅通投诉渠道,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要与群众评议医院行风活动相结合,贯彻实施医疗卫生惠民政策,要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相结合,全力推动卫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各级医院要努力做到“环境公园化,服务宾馆化”。全面实施县中心医院、县中医院、县妇保院建设工程项目,在硬件建设、设施投入、服务水平、服务态度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继续开展“创群众满意医疗卫生单位”,要围绕让群众满意这个主题,制定本单位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

(九)着力提升医疗、卫生、保健质量水准,全面提高我县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和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均要达到95%以上。在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愈率的同时,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实施有效预防控制和康复。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活动,切实加强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建立医德医风考核档案,医疗质量稳步提高。严格履行输血审批手续,有指征输血比例明显提高,成分输血比例稳定在95%,病历抽查合格率达100%,甲级率为88.5%,无丙级病历,模式病房开展率达100%,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金额超过药品总量的70%,指令性急救、扶贫、防病任务完成率达到100%。各医疗机构采取完善收费公示和投诉举报查处制度,增加服务窗口,通过设立导诊咨询台,配置轮椅、担架,为病人提供费用查询及费用清单等服务措施,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流程。

三、工作措施

1、落实领导责任。单位一把手负总责,要围绕“民生工程”,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行业作风,深化便民举措,畅通投诉渠道,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2、提升加快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切实做好改善民生这篇大文章。改革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加投入,维护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医疗机构创卫工作总结篇(7)

主要工作目标:创建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1个,以县(市、区)为单位农业人口参合率达98%以上,实际补偿比40%以上,创建1-2个省新农合管理先进单位,创建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完成5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建设。

(一)认真实施新一轮农民健康工程

1、认真落实农民健康工程目标任务。制定新一轮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

2、组织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创建活动。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创建,争取创建成1个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以点带面推进农民健康工程的开展。

3、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信息交流,定期组织督导,完善农民健康工程的工作机制。

(二)巩固完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稳定人口参合率。以县(市、区)为单位农业人口参合率达98%以上。居住在乡镇的城镇居民纳入新农合覆盖范围,实行统一筹资标准,享受政府财政同等补助。通过民政救助等方式,确保救助对象100%参合。

2、探索筹资增长机制。在人均筹资100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筹资增长机制,争取政府增加财政补助,提高筹资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可参照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左右比例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筹资标准。

3、优化补偿方案。继续实施住院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的补偿模式,进一步完善补偿方案,其中住院统筹支出主要用于住院费用补偿,占基金支出总额的70%~75%;门诊统筹支出主要用于普通门诊费用补偿和慢性病大额门诊费用补偿,占基金支出总额的25%~30%。门诊不设起付线,以乡镇、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结报门诊为主,实行单日补偿封顶和年总额补偿封顶相结合的门诊费用控制办法;住院起付线设定在本地区同级医疗机构上一年度次均门诊费用的2-3倍;乡镇级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在60%以上,不同级别医院报销比例拉开10%以上;县、乡两级医疗费用原则上不实行分段补偿,县以上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分段以2-3段为宜,补偿比例从低到高逐段递增;补偿封顶线保持在6万元以上。确保年度统筹基金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总额的10%,实际补偿比40%以上。

4、开展新农合管理年活动。积极开展以“强化管理,健全制度,规范服务,提高补偿比,提高满意度”为主题的新农合管理年活动,建立健全新农合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细化管理要求,严格执行新农合财务、会计核算制度,认真执行江苏省新农合基本药物目录,加大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组织召开新农合制度建设专题会议,编制新农合管理工作手册,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实现政府、群众双满意的目标。

5、强化定点医疗服务监管。一是进一步细化“服务合同”,完善定点服务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二是完善医疗费用通报制度。把各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及住院次均费用、可报销费用比例、实际补偿比等核心指标,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考核范围,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进行评估、通报,考核结果与定点资格和费用拨付挂钩。三是建立专家评审制度。对次均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增幅超过同期农民纯收入增幅的县(市、区),组织临床专家开展医疗费用会审,针对“五不合理”现象“对症下药”,不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四是进一步推广按病种结算模式。确定病种名称、费用价格、结算标准、补偿比例等,并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广泛公布,全市一、二级医疗机构按病种结算的单病种分别达5种、8种。五是规范新农合基本用药管理。认真执行《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2009修订版)〉的通知》,全面执行超比例部分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的管理制度,确保一、二级定点医疗机构目录外自费药品费用占总用药费用的比例分别在5%、10%以内,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目录外用药比例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六是规范县外转诊管理。建立先市内后市外逐级转诊制度,做到合理转诊,提高参合农民补偿及时性和收益率。

6、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省新农合管理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全面提高经办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着力探索建立乡(镇)新农合管理与服务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实行乡(镇)新农合稽查人员集中管理,异地委派,解决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工作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提高监管力度,降低基金的支付风险。

7、建立覆盖市县乡村的新农合管理信息网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按照省厅规定的时序进度完成市、县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换或升级改造,实现与省平台的联网运行。二是在滨海、射阳、东台实现县、乡、村计算机联网管理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全市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确保新农合定点村卫生机构100%实行联网运行,实现参合群众在全省范围内就医现场结报,提高管理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三)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全力推进乡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每个建制乡镇建设一所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要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到2010年实现全市每个建制乡镇有一所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活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争取创建5个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3-5千人建设好一个村卫生服务站(卫生室)的要求,完善村级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加快机构建设步伐,争取完成500个村级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2、大力加强乡村卫生一体管理制度化建设。要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的意见》,严格按照“五统一”的要求加强对村级卫生机构的管理。建立“双挂”制度,县(市、区)人民医院要重点挂钩支持区域内相对薄弱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业务、人才、培训的一体化,提高相对薄弱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挂钩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分站包干,责任到人,实现真正的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3、全面推进乡村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按照省农村卫生机构信息建设基本规范的要求,加快县、乡、村计算机网络建设,实现县对镇、镇对村的药品、收入、业务工作的实时监控,全面完成乡村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据卫生部统一修订的健康档案格式文本,完善农民健康档案,对档案实施电脑管理,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

4、切实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举办农民健康工程培训班,提高农民健康工程实施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乡村医生考核办法》和《江苏省乡村医生考核实施细则》,加强乡村医生管理,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认真落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三部门意见,切实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

(四)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认真落实省《关于开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试点的意见》,重点做好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现状及问题调查,研究公立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合理配置标准,做好相关经费测算工作,制定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方案,各县至少选择一个乡(镇)开展试点工作,启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工作。

二、社区卫生工作

主要工作目标:建立城市健康服务圈,以街道为单位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创建3个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在社区门、急诊就诊比例45%以上,门诊次均费用比三级医院低50%以上,社区预防保健服务比例65%以上,95%的60岁以上老人每人有一份健康档案和一名责任医生。

(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一是完成《*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点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构建城市15分钟健康服务圈,东台、大丰进一步完善设置规划。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督导盐都区完成新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以街道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三是积极开展示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活动,创建3个省示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是积极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市)创建活动。亭湖区要按照省厅先进区(市)评审意见完善相关工作,确保通过省复评,大丰市要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争取通过评审。

(二)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一是建立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动态管理健康档案,实现60岁以上老年人建档率达95%的目标。二是健全责任医师制度。继续深化全科责任医师团队服务,按照每一个服务团队服务5000-8000社区居民的要求,实施城市居民网格化管理,逐步向“家庭医生”过渡,残疾人社区管理率95%,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管理率达到95%。三是落实对口支持制度。进一步推进市区二、三级医疗机构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一名二级或三级医疗机构副主任以上医师坐诊,市区疾病预防和妇幼保健机构定点、定人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使社区预防保健服务比例达到65%。四是完善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加强考核管理,推进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五是完善人员培训制度。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深化转岗培训,在岗人员每五年到二、三级医疗机构进修一次。六是强化监督考核制度。修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办法,完善评价体系,规范社区卫生服务行为。

(三)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深化社区基本用药零差率销售,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转发〈江苏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核定工作,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协调,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费用统筹和资金总额预付制。

(四)贯彻落实《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条例》。组织《条例》培训、大力宣传《条例》,提高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条例》贯彻实施的督促检查,推动社区卫生工作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发展。

三、妇幼保健工作

主要工作目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10万、5‰和10‰以下,妇幼保健机构合格率达100%,两个保健管理率达98%,两种疾病产前筛查率70%以上,新生儿三种疾病筛查率均达到90%,妇女病普查率达80%,孕妇艾滋病抗体检测率达70%,7岁以下儿童视力筛查率达70%以上,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8‰以内,合格儿童保健门诊通过率达70%,注册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95%。

(一)制定妇幼保健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规划设置。贯彻落实《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组织制订《*市妇幼保健机构设置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确保市、每个县(市、区)政府办好一所妇幼保健机构。

2、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等级妇幼保健所(院)创建,召开等级妇幼保健所(院)创建观摩会,组织市级初评,确保市妇幼保健院、滨海通过省厅评审,建湖、射阳、东台、大丰四地通过省厅复核评价,盐都、阜宁完成机构标准化建设,响水、亭湖完成建设方案。制定儿保门诊建设标准,加强妇儿保人员培训,实行持证上岗,推进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

3、积极开展妇幼卫生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妇幼卫生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组织市级初评,推进“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创建成1个妇幼卫生先进县(市、区)。

(二)强化妇幼保健服务,控降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

1、加强爱婴医院长效管理。巩固爱婴医院创建成果,开展爱婴医院复评,重点加强产科和新生儿科建设,提高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和新生儿科的建设水平。组织孕产妇危急重症识别和救治技术规范培训,提高高危孕产妇的救治能力。

2、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质量。提升两个系统管理服务层次,将婚前保健、孕前保健、产前筛查(诊断)、七岁以下儿童视力筛查、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纳入系统管理,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规范,统一相关台账。免费为3岁以下儿童提供生长发育检查,为35岁以上妇女进行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开展孕产妇死亡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加大孕产妇死亡责任追究。

3、加强住院分娩管理。认真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严格执行高危孕产妇转诊制度,修订一级医疗机构剖宫产评审标准,实行分级服务、分级管理,强化分娩管理。

4、畅通全市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建立市级高危孕产妇抢救组织,健全全市孕产妇抢救网络,定期开展全市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拉练,提高急诊救治能力。

(三)加强出生缺陷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建立健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认真执行《关于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通知》(苏卫社妇〔2008〕12号)的要求,建立由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组成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网络,明确各级人员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2、切实做好免费婚检工作。根据《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组织各地积极开展免费婚前保健工作。依法对全市婚检机构组织人员培训准入和机构许可评审,优化婚检流程、统一婚检台账,提高免费婚检质量。

3、规范产前诊断(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贯彻落实《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完善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制度,强化质量控制,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四)加强妇幼卫生行业监管,净化母婴保健服务市场

1、严格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管理。依法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监督管理,重点按照新修订的《江苏省助产技术评审标准》,严格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执法检查,确保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持证执业率达100%。

医疗机构创卫工作总结篇(8)

一、正确认识形势,坚定推进全省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信心

(一)牢固确立卫生工作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认真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各项任务。

(三)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四)切实解决好影响群众健康利益的现实问题。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今年各项卫生工作

做好今年的卫生工作,既要按照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也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巩固和扩大成绩;既要顺应职能调整的要求,拓宽工作领域,也要攻坚克难,着力加强工作薄弱环节。必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推进。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二)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公共卫生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要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项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和落实各级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疫情的能力。要总结应急处置问题奶粉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加强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指挥系统和医疗救治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鼠疫、霍乱、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继续加强规划免疫工作,加大对疫苗接种率的检查力度,减少疾病发生。扩大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精神病和职业健康危害监测范围,提高疫情处理分析和发现能力。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积极组织开展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继续做好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按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县、乡两级急救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充分利用“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相约健康社区行”两个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活动,推动健康教育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以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和卫生村镇等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除害灭病,改善城乡卫生面貌。

医疗机构创卫工作总结篇(9)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功能比较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进一步巩固发展;中医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病治病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和学术进一步加快;回医药文献整理有新进展,临床应用有新突破;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满意率得到提高。

2、具体目标(依据:《发展规划》)

(1)到2015年,*市每千人口拥有中医病床数0.49张,每千人口拥有中医药人员0.58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10%。

(2)*市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各县市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

(3)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达到100%,95%的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医药服务在卫生服务总量中的比重在2008年的基础上提高5%-10%。

三、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建设

1.巩固、完善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持续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

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有力时机,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快各级中医医院基础建设。加强对县级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设备配置及人才培养,使其成为本地区中医专科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基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建设和设施配套,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并逐步完成中医科和中药房规范化建设达标任务。加强乡镇公立卫生院对村卫生站的业务指导,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服务。建立起以县中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中医三级医疗服务网。

2.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设施配置和人员配备,开展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开展创建全国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对口帮扶,实行多种形式的业务合作,实现双向转诊。将部分市辖区政府、企业举办的一级医疗机构转型成为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实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具有中医药、回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养生、食疗方法。

3、在农村和社区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充分发挥中医药简单、方便、有效、廉价的优势,针对群众常见病、多发病,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

(二)全面实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战略

1.打造名院。扩大市中医院发展规模,完成市中医院保健康复中心扩建工程。加快市中医院科研平台和临床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坚持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办院方向,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医院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实现医疗设施现代化,就医环境舒适化,医疗水平一流化,医疗服务星级化,建成与首府城市地位相匹配,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医疗技术水平较高、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的中医医院,成为我市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

2.建设名科。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我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的建设标准,认真组织实施部级重点专科建设和部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积极申报自治区第二批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努力改善基本条件,扩大专科规模,促进中医科研、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挥重点专科(专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技术协作的作用,使专科(专病)建设成为带动医院业务发展的龙头和中医科研的创新点。保持针灸、中医内科、中医肛肠科等优势学科在全国、全区的领先地位,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在全市形成中医药优势明显的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群体。

3.培养名医。继续开展全国第四批和自治区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选拔一批优秀传承人才跟师研修、学习,建立中医药高级人才后备队伍。建立我市名中医评选制度,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每5年评选一次。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在研究、总结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每年选配继承人跟师学习。开展名老中医绝招绝技传承工作,为确有专长的名老中医举办绝招绝技传承培训班。

(三)建设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依托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临床技术骨干、中医专科(专病)骨干和中医系统管理人员。开展对市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执业医师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充分发挥市中医药学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市针灸学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使在岗中医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人数达到100%。贯彻落实国家《乡村医生(西医)中医药指示与技能培训大纲》,继续实施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项目,加快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步伐。

(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各级中医医院要坚持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激励机制,制定稳定的中医药人才引进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强中医药特色建设,继续推进中医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的改革,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强化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特色,发挥优势,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流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院文化,为病员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提升中医医院的形象。

(五)加快中医药科研工作步伐

市、县级中医院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重点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单病种的研究;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进行多学科协作,加强中西医结合对重大疾病、疑难疾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综合医院加强中医科建设,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在市、县中医院设立中医药文化展室和文化长廊,以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借助各种先进科技传播手段,宣传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增加群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同,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发挥政府双边及多边交流与合作的主导作用,联合有条件的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医疗卫生单位,巩固、拓展民间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扩大我市与国内外多方面、多形式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七)支持回族医药卫生工作发展

进一步加强回族医药理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完善回医药专科特色诊疗技术规范,突出回医药特色,培养回医药临床技术骨干,开展回医药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争取成立*市回族医药研究所,并在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设立回医科、回医门诊等回族医疗科室,配备回族医药卫生专业人员,加强技术培训,运用回族医药特色诊疗开展服务。支持回族医疗机构和中医医院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八)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

县(市)区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应在编制内确定一定数量的中医药执法人员,负责从事中医药监督工作。加强中医药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贯彻实施,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中医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加强中药炮制监督管理和中药饮片抽样检验制度,确保中药回药质量。中医药监督工作应兼顾中医药行业的特殊性,确保中医药监督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准确、规范,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10年1月-2010年5月)。成立市和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通过媒体及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2009年-201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回族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到先进地区考察,开展中医药工作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贯彻落实(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贯彻落实各项工作措施,逐步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2015年7月至12月)。全面总结第二阶段工作经验,开展工作交流、学习和经验推广,表彰先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市和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市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医院及中医药管理处。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完善中医药管理组织,做到有领导分管、有科室负责,有专人落实,保证中医药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贯彻和落实。

(二)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医疗机构创卫工作总结篇(10)

一、正确认识形势,坚定推进全省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信心

(一)牢固确立卫生工作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认真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各项任务。

(三)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四)切实解决好影响群众健康利益的现实问题。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今年各项卫生工作

做好今年的卫生工作,既要按照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也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巩固和扩大成绩;既要顺应职能调整的要求,拓宽工作领域,也要攻坚克难,着力加强工作薄弱环节。必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推进。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二)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公共卫生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要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项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和落实各级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疫情的能力。要总结应急处置问题奶粉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加强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指挥系统和医疗救治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鼠疫、霍乱、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继续加强规划免疫工作,加大对疫苗接种率的检查力度,减少疾病发生。扩大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精神病和职业健康危害监测范围,提高疫情处理分析和发现能力。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积极组织开展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继续做好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按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县、乡两级急救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充分利用“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相约健康社区行”两个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活动,推动健康教育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以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和卫生村镇等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除害灭病,改善城乡卫生面貌。

上一篇: 先进党支部汇报材料 下一篇: 土木工程材料实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