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区域活动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6 12:19:41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1)

合肥市某民办幼儿园每天15:00开始进行半个小时的区域活动,以下记录了该园小(二)班区域活动的全过程。

活动开展前,小(二)班两位老师利用家长提供的废弃品和幼儿园已有材料制作了教具并投放到相应活动区。共设置了五个活动区,其中手工区和绘画区是临时活动区,安排在活动室内开展。另外三个活动区是常设在走廊上的,包括一个建构区,两个角色区。由于室内空间有限,区域活动前教师都要重新摆放桌椅,安排好临时活动区。

该班幼儿已经熟悉了这种形式的区域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幼儿能熟练操作活动区中的材料。活动也中出现了随意“串门”的情况,如有一部分幼儿进入一个区后,对选择的材料随意摆弄几下,就放弃原来的区,而进入别的区。还有一部分幼儿因不了解临时制定的活动规则而被其他幼儿排斥,转而换成其他区。老师虽然注意到活动区频繁转换的情况,但没有主动引导。半小时后,幼儿回到了班级,主班老师与他们就刚才的活动进行了互动。老师:“A,你今天玩了什么呀?”A幼儿:“老师,今天我和B、C一起在‘兔兔手工坊’里玩的。”老师接着问:“你觉得那个游戏好玩吗?开不开心?”A回应:“非常好玩,很开心。”老师又问:“下次再开展这个活动时,你还想玩什么呀?”幼儿兴奋地回答道:“老师,我还想玩这个游戏。”老师简单地进行总结后,就结束了区域活动。

二、对区域活动的反思

(一)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但家园合作不充分

在区域活动准备期间,由于班级的材料不能完全满足区域活动的需求,教师主动与家长协商,让家长带来了一些废旧物品,作为活动材料的补充,充分利用了家庭资源。该班活动区主要设置在走廊上,走廊又是家长每日接送幼儿的必经之路,所以离园时经常会出现幼儿逗留在活动区,随意摆弄材料的情况。这与活动开展前,老师未能与家长及时沟通有关。大部分家长不清楚这个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导致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未能及时阻止幼儿的不良行为。家长对这项活动的了解甚少,参与的积极性和关注度都很低。因此区域活动中的家园合作还处于浅表层面,不够深入。

(二)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全面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扮演不可代替的重要角色,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扮演的角色是动态变化的。”可事实上在活动开展中有时候会出现混乱的情况,一些幼儿在自己选择的活动区玩了一段时间后,会随意去其他活动区,教师对这一情况没能有效引导。另一方面,一些幼儿在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没有观察到存在的问题,或者是观察到了问题,却没有及时帮助幼儿解决。幼儿怎样参与活动以及活动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教师很少关心,更多的只是把自己定位为区域创设者或材料提供者。

(三)材料丰富,但实际利用价值不高

此次区域活动的材料大部分是教师手工制作的,且利用了不少废弃的物品,总体上活动材料是丰富的。但也有一些问题,如教师提供给幼儿的很多是简单的、成品的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缺乏探索性、可操作性。

从活动区材料的功能来分,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可大致分为装饰材料和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在本案例中,教师更加注意使用装饰性的材料创设活动区的外部环境,使活动区外观漂亮美观,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用于幼儿实际操作的材料却不多,有些材料成了摆设,材料的实际利用价值不高。

(四)组织讨论及时,但针对性不强

在活动结束后,老师及时请几位小朋友介绍自己所玩的活动,与大家分享,这能及时了解幼儿活动的情况,有利于帮助幼儿总结、提升经验。然而老师向幼儿提的问题较简单,如你今天玩的是什么,好玩吗,下次还想玩什么等。这些问题不利于深入了解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哪些经验,遇到了哪些问题。在互动环节结束时,仍有其他小朋友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但由于时间的原因,老师就没让他们再说了。

(五)园内总结及时,但未能落到实处

每次活动结束后,园长让所有参加观摩活动的老师聚在一起进行讨论和总结,以期再次开展区域活动时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然而,当再次开展区域活动时,据笔者观察,教师并没有根据上次的经验总结对区域活动进行改进,在之前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旧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出现。

三、对区域活动的改进建议

(一)家园合作,为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

在开展区域活动前,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耐心向家长说明区域活动的目的,让家长真正理解活动的意义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必要时,还可以向家长寻求一些帮助和支持,比如活动材料缺少时,可以让家长带来一些废弃的瓶子或纸盒,这将极大地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同时也能提高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幼儿离园时,教师可以与家长提前沟通好,让家长对幼儿的不适当行为进行制止,这也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对区域活动给予适时指导

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是过多的干预,要么是完全放任。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区域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提供一个合适的活动环境,并对活动材料进行必要的操作演示,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始终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此外,教师可以与幼儿一同制定游戏规则,并示范游戏玩法,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总之,只有教师的角色定位正确,区域活动才能有效地开展下去。

(三)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提高实际利用价值

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要有目的性、层次性、探索性以及可操作性。要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并且随着教育目标的变化而更新材料,彻底改变“操作材料一经投入,便长期不变”的做法,始终保持材料的丰富性、新颖性、趣味性,不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材料的实际利用效果。同时,教师不应该过于注重材料的美观,而丢失了其内在教育价值,应该注重材料的实际利用效率,材料的投放要给幼儿留有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尽量减少成品材料的投放,给幼儿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四)组织讨论要有针对性,给予幼儿充分表达时间

活动结束后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讨论幼儿能回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并且教师也能进一步了解幼儿积累了哪些经验,对今后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参考价值;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讨论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1003808

一、引言

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利用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区域比较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受资料限制,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1982年和1990年的经济活动人口未包含失业人口。另外,因官方公布的经济活动人口包括了那些虽达到退休年龄但仍在工作的人,因此,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若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作分母,必将高估劳动力参与率;若以15岁以上人口作分母,则会低估劳动力参与率。粗略估算,按上述两种口径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相差约6—10个百分点。因很难从现就业统计数据中剔除老年从业人口,因此,从吻合劳动力参与率的内涵考虑,本文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采用第一种计算方法。长期低于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这里的六大区域划分与《中国统计年鉴》的划分相一致。其中,华北区包括京、津、冀、晋、蒙;东北区包括辽、吉、黑;华东区包括沪、苏、浙、皖、闽、赣、鲁;中南华南区包括豫、湘、鄂、粤、桂、琼;西南区包括渝、蜀、贵、云、藏;西北区包括陕、甘、青、宁、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虽然也呈现同步下降态势,但低于其他区域的程度不仅未缩小,而且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差距还有一定程度扩大。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这一结果?以及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程度如何?是本文欲重点探讨的问题。统计资料显示,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时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不过,考虑到经济体制转型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的致因相对简单,且缺乏连续而完整的统计资料,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经济体制转型后,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

劳动力参与率一般受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因素影响。金剑[1-2]和裴丽霞[3]等人从宏观层面的研究认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管理制度、低水平的社会生产力、青年人就业早而达到退休年龄者退出就业迟、不完善且低水平的社会保障、滞后的教育观念以及女性劳动者的高参与水平,是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长期较高的致因,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失业率上升则诱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陆铭和葛苏勤[4]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归因于经济体制转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和教育发展。丁仁船[5]肯定了经济体制变革对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镇非劳动参与人口增加和失业率上升也是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致因。Tansel[6]研究了失业率对土耳其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失业率对失业者劳动力参与具有沮丧效应(discouraging effect)。张车伟和吴要武[7]以及蔡昉和王美艳[8]的研究认为,在劳动力供过于求和城镇失业较严重情况下,那些长期找不到工作的人因丧失信心而退出劳动力市场,而那些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则因就业机会减少或就业报酬预期降低而延迟进入,结果导致经济活动人口相对减少。因此,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加重特别是较高的失业率是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主因。马忠东等[9]认为,教育可通过延长在校时间而将劳动力参与强度降为零,受教育者毕业后可提高劳动力参与强度,教育对提高女性的劳动力参与有显著作用。Bloom等[10]以及Aaronson等[11]的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减少劳动力供给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虽然现有成果并未论及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这一问题,甚至对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也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其对本文的借鉴意义却不言而喻。

二、模型设计、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和模型设计

基于本文研究目的,这里筛选出老年人口比重、总抚养比、经济增长率、工业化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大学招生率、城镇失业率和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分别代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劳动力人口社会经济负担、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劳动者收入水平、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城镇失业和经济体制变迁,研究这些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为避免同期内生问题,这里用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来代表城镇失业率。另外,考虑到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是与其他区域的劳动力参与率相对较高而言的,因而需要将东北地区与其他区域置于同一框架内来讨论。

(二)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就业人口采用区域内城乡就业人数,失业人口采用城镇失业人口(它是上年末城镇未解决就业的登记失业人数与本年度失业人数及下岗职工数之和,减去本年度解决就业的失业人数和下岗职工数),劳动年龄人口按15—64岁,由历年人口抽样数据计算得到。计算失业率时,就业人口采用城镇就业人数,失业人口与计算劳动力参与率一致时,它实际为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率虽高于城镇登记失业率,但可能低于城镇调查失业率。

为增强经济增长的区域可比性,本文以2000年价格为基准,对各省市不同年份的GDP进行指数平减,并以此计算不同年份各区域的GDP和经济增长率。

老年人口比重是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总抚养比是一种名义抚养比,可反映某区域一定时期劳动力人口的社会经济负担状况。

工业化率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是表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指标,既可反映各区域的产业配置和发展情况,也可反映一定时期产业改造和结构调整给区域产业和部门结构以及就业带来的影响。

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对就业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讲,区域平均工资水平越高,对劳动者就业的吸引力越大;区域平均工资水平越低,对劳动者就业的吸引力越小。

大学招生率是某区域某年度升入大学人数占该区域该年度高中毕业人数的百分比。因获取每年各区域升入大学数据比较困难,这里以区域内每年高等学校招生数来替代。其结果可能会因某区域大学较多,对区域外招生规模较大,而导致比重偏高,甚至超过100%,像华北区和东北地区个别年份即出现了此类问题。但考虑到多数大学均侧重在本区域或邻近区域招生,其对研究结果虽有影响,一般不会太大。

非国有企业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比重是反映不同区域经济市场化进程快慢的重要指标,它是一定时期某区域非国有企业总资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减去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与集体工业企业总资产之和后的总资产)占该时期该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一般来讲,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越高,区域经济体的市场化进程越快;反之,则市场化进程越慢。

本文的基础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因《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均未提供1995年分地区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和2006年分地区的就业人口数据,为保证数据连续性,本文进行了数据内插处理。受资料可获得性和完整性限制,除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项外,其余变量使用的数据时段均为1995—2009年;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数据时段分别为1994—2008年和1993—2007年。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对各变量数据序列的描述性统计表明,各变量的数据序列均具较高集中度,不过,考虑到截面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为避免伪回归现象,本文对各变量的截面时序数据进行了Fisher-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截面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经一阶差分后,各变量的截面时间序列在5%水平上均为平稳序列,表明各变量的截面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的。

基于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从减少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考虑,本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回归。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工业化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城镇失业率滞后项均不显著(模型I),但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渐次消去未通过t检验的城镇失业率滞后二期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两变量后,其余解释变量均顺利通过t检验,由此得到回归模型Ⅱ,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回归模型I和模型Ⅱ均具较高拟合优度,且模型的F值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而且,对回归模型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模型I和模型II的Fisher-ADF值均在5%水平上显著,即两模型均是平稳的,可用于劳动力参与率影响效应的分析。此外,对模型Ⅱ与模型Ⅰ的比较发现,虽然模型Ⅱ舍弃掉了两个自变量,但其拟合优度变化不大,且F值有所提高,即是说,模型Ⅱ总体上优于模型Ⅰ。

表1的回归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比重、大学招生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负效应,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及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均会拉低劳动力参与率,这与Bloom等[10]和马忠东等[9]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经济增长率、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总抚养比对劳动力参与率有显著正效应,经济增长、经济体制市场化变迁、城镇职工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劳动力人口经济负担加重,均会拉高劳动力参与率,这与国内学者的观点[4-5]不完全相同。工业化率及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虽然在模型I中对劳动力参与率不具显著影响,但在模型II中,工业化率对劳动力参与率有显著正效应,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则表现为显著负效应,也就是说,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会拉高劳动力参与率,城镇失业率升高则会滞后地拉低劳动力参与率。城镇失业率滞后二期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均不显著。

四、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的原因分析

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各因素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本文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93—1998年、1999—2003年和2004—2009年三个分时段,如此划分时段的原因,一是考虑到1999年为全国高等学校扩招的起始年,高校扩招使各区域大学招生率迅速提高;二是考虑到2003年10月国家批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而且始于2001年的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在2003年基本结束,2004年国务院批准在吉林和黑龙江启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从全时段(1995—2009年)和分时段两个层面展开讨论。

(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

从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看,近20年东北地区正值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2003年前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低于除西北区外的其他区域,2004年后则超过华北区和中南华南区。从全时段看,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除华北和西北区外的其他区域(如表2所示),而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对劳动力参与率有显著负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可通过影响劳动力供给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10-11],因此,1995—2009年老年人口比重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和西北区表现为正贡献率,而对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西南区则为负贡献率(如表3所示)。这说明,人口老龄化只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和西北区有影响。

从总抚养比的全时段和分时段比较来看,东北地区均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如表2所示),较低的总抚养比使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比其他区域平均低了45%—112%(如表3所示)。而通过将总抚养比分解为抚养少儿比和抚养老年比后发现,东北地区的总抚养比较低主要因其抚养少儿比较低所致,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东北地区的名义总抚养比,而且实际总抚养比(定义为每百名经济活动人口所抚养的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数),均低于其他区域。因为无论从全时段还是分时段的抚养少儿比,东北地区均显著低于其他区域,而扶养老年比与其他区域的差距则相对较小,这表明,就总抚养比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影响而言,起关键作用的是抚养少儿比而非抚养老年比。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东北地区的抚养少儿比明显低于其他区域,与其人口出生率长期低于、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长期高于其他区域有关。通过人口出生率的区域比较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一直低于其他区域,这种较低的人口出生率,既表征了东北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显著成效,也对其抚养少儿比甚至总抚养比形成了直接影响。此外,受出生率持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共同影响,东北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则保持了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维持在71%—78%,比其他区域平均高出35—72个百分点。可见,计划生育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在带来少儿人口持续减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同时,也对劳动力人口的抚养比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东北地区的抚养少儿比和总抚养比长期低于其他区域,进而,这种低抚养比又成为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直接且重要的原因。

(二)经济体制转型和城镇失业的影响

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也是重化工业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最集中、机制和观念受计划体制禁锢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基于战略和原有工业基础的产业安排,造就了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在推动东北地区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一方面,因重化工业固有的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较高要求,以及国有工业企业用工制度的僵化及国有工业企业就业容量的有限性,而将大量城镇劳动者拒于国有企业之外;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长期从事缺乏竞争、无风险且知识技能较单一工作的结果,又使员工养成了被动、随遇而安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较强专用性的人力资本[12]。从改革开放到经济体制转型初的十几年中,在华南和华东区的私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的同时,东北地区的私营经济却成长缓慢。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4年东北地区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非国有企业资产仅占区域内规模以上企业总资产的1269%,显著低于华东区(2234%)和中南华南区(2796%)。从分区域市场化进程来看,受传统观念和计划体制等影响,2003年前东北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既慢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华北区,也慢于西南区和西北区。2003年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在为东北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激活了其经济活力,加速了其市场化进程,2003—2009年间东北地区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提高了1750%。但总体来看,由于经济体制转型之初东北地区的初始市场化水平较低,加之其后很长一段时期提高缓慢,东北地区的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虽高于西北区,却远低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甚至华北区和西南区,并由此导致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分别比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西南区低了1383%、4150%、3088%和059%。

而且,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制改革,以及一些资源型城市相继陷入资源枯竭和产业转换升级困境,一方面,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特别是采掘业和传统制造业快速萎缩,大批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因市场适应力差、经营管理不善等纷纷被兼并或破产、倒闭;另一方面,由于接续产业及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未得到充分培育和发展,在传统产业或国有和集体企业大量挤出就业情况下,无法在短期内担负起转移和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加之多数被挤出人员的观念陈旧、知识技能单一,以及社会未能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因而导致大量城镇职工下岗、失业,致使城镇失业率持续在高位徘徊。资料显示,1993—2003年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企业数从29 695个锐减至7 381个,减幅达7514%;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数则由1993年的53 780个减少到2003年的4 731个,到2009年,国有企业数已从2003年的3 273个减少到1 795个。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城镇工业部门从业人数由1993年的1 22270万人锐减至2009年的41940万人,15年间城镇工业部门从业人数净减80330万人;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数由1993年的2 3804万人减少到2003年的85610万人,2004年后有所回升,2009年为1 00240万人,15年间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数净减1 378万人。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失业率基本维持在8%以上,最高时接近12%(2004年为1179%),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尽管近十多年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者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然而,受持续高失业率影响,一方面,一些长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失业者,特别是“4050”失业人员因失去就业和再就业信心而沦为“沮丧劳动者”[7-8],被迫暂时或永久退出劳动领域;另一方面,一些年轻劳动者则迫于就业压力或难以找到满意工作而延迟就业,选择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或接受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13]。研究表明,1995—2009年东北地区较高城镇失业率的滞后负效应,约使其劳动力参与率分别比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低了562、086、039、155和484个百分点。可见,经济体制转型既通过影响经济运行机制、模式及所有制结构和经济活力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也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择、就业行为等影响劳动力参与率,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的重要因素。

(三)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受计划体制和传统观念影响,加之重化工业和国有工业企业“一头独大”问题比较严重,20世纪90年代后东北地区经济一度陷于萎靡和发展乏力困境,经济增长长期滞后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华北区。2003年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到2008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率已超越除西南区外的其他区域。不过,因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除西南区和西北区外的其他区域,加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正效应,因此,从全时段看,经济增长使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比华北区、华东区和中南华南区分别低了298、210和110个百分点。

工业化率是区域产业结构状况的具体体现,它的高低和升降变化,既反映了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三次产业的内部比例关系,也可揭示工业部门内部轻、重工业的结构及其变化,间接反映工业生产的资源配置特征以及对劳动力或资本、技术需求的偏向度,通过影响就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长期以来,东北地区较高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是制度安排和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14],以采掘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重工业部门是其工业化和吸纳城镇就业的主要部门。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原来对行政性资源配置有较大依赖性的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受到了较大冲击,采掘业、传统制造业的不景气甚至快速萎缩,在导致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特别是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引致了东北地区工业化率一定程度的下降和城镇职工大量下岗、失业。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3年经济体制转型之初东北地区重工业部门产值占整个工业部门的比重为7258%,工业化率为4600%,采掘业和制造业职工人数占城镇职工总数的4871%,到2003年,重工业部门产值占工业部门产值比重上升到8193%,资本密集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工业化率则下降到4427%,采掘业和制造业职工人数占城镇职工的比重降至3236%,重工业企业数也由1993年的29 695个减少到7 381个。工业企业特别是重工业企业数量的锐减,或采掘业和制造业的快速萎缩,使城镇职工人数10年间减少了90870万人。不过,由于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率在经历了短暂下降后2003年即重新回复到上升通道,而且,除个别时段(2004—2009年时段和整个时段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率低于华东区)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率均高于其他区域,因此,较高的工业化率无疑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与除华东区外的其他区域的差距(工业化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正效应)。当然,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工业化率的回升及其对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缩小作用并非孤立的,而是以工业经济重新恢复活力,以及劳动力供给旺盛条件下劳动者特别是“70后”和“80后”新一代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的。

(四)城镇职工收入水平的影响

对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区域比较发现,东北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长期低于其他区域。这种较低的工资水平,既与中国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低工资、高福利”模式有关又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萎缩、萎靡情况下,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因未得到充分培育、发展而无法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和调节市场工资率中的作用有关。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一直高于其他区域,而城镇中的劳动者又大多就业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部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稳定、高福利的“一贯制”工作模式,使人们形成了求稳定、图安逸的就业心态和观念。在再就业过程中,多数下岗失业者“非正规部门不找”、“非合意工作不干”的结果,既增加了他们再就业的难度,一些无法在正规部门找到“合意”岗位的人长期处于失业状态,靠拿失业金或低保金生活,也变向抑制了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率的上升,迫使那些为了在正规部门就业竞争中取胜者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可见,东北地区城镇职工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正规部门传统的薪酬模式以及城镇劳动者长期形成的就业观念等密切关联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的贡献率分别为1495%、727%、346%、090%和316%。

(五)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影响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是教育快速发展的结果,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大学招生率的区域比较看,除1995—1998年时段略低于华北区外,其他时段东北地区的大学招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东北地区较高的大学招生率与其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人均拥有大学数量有着密切关系。统计资料显示,1993年东北地区每十万人拥有大学014所,是所有区域人均拥有大学数最多的;虽然2000年后东北地区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数略低于华北区,却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若按学龄人口统计,东北地区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数量也是全国最多的。相对充裕的高等教育资源,再加上持续较高的城镇失业率和激烈的正规部门就业竞争,是东北地区大学招生率长期高于其他区域的重要前提,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则进一步提高了其大学招生率,使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的大学招生率基本维持在90%以上。由于大学招生规模扩张具有延迟劳动年龄人口步入经济活动领域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张在迎合人们强烈的接受更多和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表明,1995—2009年间,大学招生率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贡献率为780%—2590%。

综上可见,虽然各因素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有着不同影响,但从这些因素对东北地区低于其他区域的综合贡献率看,除西南区略低外,其他区域的综合贡献率均值均在81%以上。从整个研究时段看,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的100%、91%、100%、50%和116%均可通过上述因素得到解释。

五、结论

前文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比重和大学招生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负效应;总抚养比、经济增长率、工业化率、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正效应;城镇失业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的滞后一期负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即计划生育导致少儿人口相对减少和人口老龄化,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直观且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抚养少儿比偏低导致总抚养比偏低,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直观致因,人口老龄化只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西北区有较大影响。(2)经济体制转型,即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和中南华南区的重要致因,而与经济体制转型、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联的持续、较高的城镇失业率,也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若将其影响与东北地区较高的大学招生率联系起来看,作用会更显著。(3)经济增长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和中南华南区有较低的正贡献率,产业结构调整,即工业化率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北地区与其他区域劳动力参与率的差距。(4)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具有显著影响。(5)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即大学招生率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重要致因。

基于上述结论,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就业考虑,今后东北地区应着力加强以下工作:(1)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速推进市场化进程,大力培育和扶持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通过培育具有地方和区域优势的接续产业,打造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发展促就业。(2)加快建设城乡和区域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者就业培训和就业咨询服务体系,有效降低劳动者的工作搜寻成本。(3)抓住劳动力供给旺盛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改善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结构,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4)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展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的同时,逐步推进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障转变,通过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来改善劳动者就业状况,为东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金剑转型时期的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问题[J]商业研究,2006,(5):84-87

[2]金剑我国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78—2001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2):13

[3]裴丽霞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现状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8,(增刊):18-19

[4]陆铭,葛苏勤经济转轨中的劳动供给变化趋势:理论、实证及含义[J]上海经济研究,2000,(4):24-33

[5]丁仁船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城镇劳动供给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8,(3):11-19

[6]Tansel,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Turkey: Time-Series Evidence and Cross-Province Estimates[R]Working Paper of 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Turkey, 2001

[7]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03,(6):33-40

[8]蔡昉,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4,(4):68-79

[9]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10,(1):11-27

[10]Bloom,D E,Canning,D,Fink,G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Aging for Economic Growth[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10, 26(4):583-612

[11]Aaronson,S ,Fallick,B ,Figura,A,Pingle,J,Wascher,WThe Recent Decline i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tential Labor Supply[R]Working Paper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2006

[12]赖德胜,孟大虎专用性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6,(1):60-68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9-0073-03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兴趣为依据,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区域、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和活动内容,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这种活动独特的教育功能在于,创设宽松的空间促使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正是由于这种独特性,区域活动逐渐成为幼儿园普遍开展的一种活动。

目前,在区域活动的具体实践中,出现了两种教师角色定位不当的现象。第一种是教师指导缺失。教师一味强调幼儿的主动性,自己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忽视幼儿活动的具体情况,缺乏必要的引导,使活动处于无序状态。第二种是教师参与过度。教师不断干涉幼儿的活动,限制幼儿活动的自由,使幼儿失去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可见,在区域活动中,既要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又要使幼儿自主参与活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① 那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环境创设者

教师的环境创设者角色,在于创设能激发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提供幼儿与同伴、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良好的物质环境,又包括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马拉古奇说:“我们重视环境,因为环境有能力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愉悦关系,创造出美好的环境,提供变化,让选择和活动能日臻完善。而且环境的潜能可以激发社会、情感和认知方面的种种学习。”②可见,创设适宜的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环境创设者,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对活动区域的空间组织形态和运用方式进行布置,投放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第一,教师根据活动的性质和需要以开放式、封闭式两种形式开辟活动区域,调整静态活动区与动态活动区的位置,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第二,教师对活动材料进行投放。投放材料应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具有层次性和多功能性。从材料的结构上看,应投放一定量的低结构材料,如废旧纸盒、饮料筒、布条等。这种材料简单、易寻、可变性强、内容宽泛,可以使幼儿自主构建,自主选择不同的游戏方法和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结构材料明确的操作程序对幼儿的想象和创意的不利影响,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三,提供活动材料应注意阶段性,及时更新与变换。在活动中,应注意随时撤去使用效率低,幼儿不感兴趣的材料,及时填充能吸引幼儿眼球,激发幼儿兴趣的材料,这样可鼓励幼儿参与活动,通过操作获得新知。

另一方面,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上,尊重每一位幼儿的需要和愿望,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对幼儿表现出支持行为。第一,教师应有一颗爱心,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理解和包容幼儿的行为。第二,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不能一味扮演“裁判员”或“警察”的角色,而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给幼儿以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教师轻轻抚摸幼儿的头部、背部,经常抱一抱幼儿,与幼儿交流的时候蹲下身来,保持视线的接触等,这样会给幼儿带来温暖和关心的气氛。第三,教师的支持行为主要表现为以积极的情绪或情感与幼儿交流、交往,主动亲近幼儿。如教师与幼儿交流时,面带微笑,态度亲切,使幼儿愿意与教师接触。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观察记录者

教师的观察记录者角色,在于通过对活动的观察记录,灵活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抓住教育的契机,在适当的时候给幼儿创造机会,提供帮助。同时,检查自己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是否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并进行活动环境再创设和活动形式的再设计。

首先,教师要学会观察。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有效地调整活动环境,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教师应确定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以科学、欣赏、研究的态度去观察幼儿,用一种开放的心态解读幼儿的行为。作为观察者,教师需要观察创设的环境能否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合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以及幼儿活动的进展,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认知水平等。

其次,教师要学会记录。记录是观察成果体现的途径。在观察中,教师可以采用文字、照片、录像、录音等手段进行记录。记录内容以观察内容为基础,主要以幼儿的参与情况为侧重点,逐步扩展到整个活动中去,以幼儿的行为发展状况、情绪、交往为主线,记录下幼儿的行为表现、语言和作品等。幼儿教师所要做的记录应是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自发行为,是那些对幼儿个体具有意义的行为,而不是那种随意一瞥所捕获到的行为。同时,在记录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深入地接近幼儿,走入幼儿的生活,融入幼儿的世界。

最后,教师要学会分析。教师在观察记录完一次活动后,会获得大量的信息。教师应针对观察的目的,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这些分析,便于教师认识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成为对幼儿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同时,在观察、记录、分析中发现的情况,也可以作为教师下一步开展区域活动的参考,作为与家长交流的依据,便于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并与教师合作,充实区域活动。

三、支持引导者

教师的支持引导者角色,在于了解幼儿与活动中的材料、环境互动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分析活动材料,引导幼儿通过自身主体的作用,与活动材料及同伴进行互动。陈鹤琴先生指出:“教师对设备的最大责任,还是要抱着‘这许多设备要和儿童发生关系的目的’去做。”③ 因此,教师的支持引导者角色至关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应着眼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及交往能力等,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干预幼儿活动。比如,在活动中幼儿可能会出现停顿,玩不下去,或情节贫乏,主题单调等情况,教师需要加以引导,促进幼儿对生活的观察,丰富知识经验,或是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进一步指导幼儿的活动技能。

其二,教师的支持引导需有灵活性和艺术性。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引导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参与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教师还可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指导性语言,如对小班幼儿采用生动形象、游戏化的语言,对中班幼儿采用启发性的语言,对大班幼儿采用理性化的语言等。

其三,教师的支持引导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幼儿,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区域活动,这种“合作伙伴”提供的支持最容易与幼儿沟通,也最容易被幼儿接纳。如教师可以根据区域活动的需要,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参与幼儿的活动。

四、客观评价者

教师的客观评价者角色,在于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观察幼儿的实际表现,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评价幼儿的思维和发展。评价不只关注幼儿本身,同时关注幼儿同伴、环境等相关因素。教师作为客观评价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的评价应在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情境中进行。在每个区域活动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活动,通过对幼儿在操作材料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观察,评价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水平。

其二,教师的评价应采用日常观察和年终的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在日常区域活动观察中,教师可以采用详细的评分量表和等级量表评价活动,保证评价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总结性评价主要对日常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并对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的项目进行专门的观察或测查。

其三,教师的评价应顾及全体,注重差异。教师对幼儿的每一种评价,都会影响幼儿的思维、性格、情绪、认知等心理行为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活动实际,巧妙运用各种评价手段,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形式,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幼儿。

五、成果分享者

教师的成果分享者角色,在于在活动进程中,鼓励幼儿自由探索、自由表现,并对幼儿的每一个创意表现出赞赏、肯定的态度,让幼儿感到教师认可他的活动成果,共同分享活动所带来的欢乐。

其一,教师作为幼儿成果的分享者,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时,应该能与幼儿分享体验,分享发现,使幼儿以更大的热情去期盼和投入下一次区域活动。同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将活动的结果当众操作演示,然后把获得的知识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使幼儿从中得到启发,将知识经验迁移运用到新的活动中去。

其二,教师作为幼儿成果的分享者,可以有多种活动方式。教师可以与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享,由于小组人数少,幼儿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在倾听幼儿的过程中,适时进行归纳,鼓励幼儿继续探寻,使幼儿在分享过程中获得参与感和归属感。教师也可以组织全班幼儿一起进行分享,由于人数较多,不可能每个幼儿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语言陈述,因此可以借助展示作品或展示操作过程的形式进行分享。

其三,教师作为幼儿成果的分享者,通过交流,使幼儿进一步明确活动目的,有助于解决活动中的规则问题。特别是当个别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可以与其进行个别谈话,帮助其认识错误,提高规则意识,以免再次犯类似的错误。

总之,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只有在区域活动中,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

才能保证区域活动有效、有序地进行,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注释

①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4)

一、调查目的: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纲要》精神,改变幼儿园重集体教学轻个别化活动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发展,近年来我们积极倡导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展区域活动。然而,目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究竟如何?为求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幼儿园及教师对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教师的指导水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情况,发现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我设计了本次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相关对策,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效益的提升,也为教师培训提供客观的实践依据和丰富案例。

二、调查的内容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情况

1、空间利用:区域数量的适宜性;区域分隔、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区域内容的丰富性。

2、材料投放:材料提供的目的性、层次性、多功能性。

(二)教师的指导水平

1、区域活动指导方案的制订情况。

2、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情况。

3、教师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后的自我反思情况。

4、教龄与区域指导的相关性。

(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情况

1、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2、参加区域活动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3、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合作能力。

三、调查的方式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10个班的区域活动。同时,还对20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收集更多的消息。

(二)调查形式

1、实地观察区域活动。对随机选取的小、中、大10个班的区域活动进行现场观察记录。

2、访谈。对幼儿园的园长、教师进行实地采访,了解她们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想法和做法。

3、查阅资料。通过查阅幼儿园及班级的区域指导计划,教师的观察记录与反思,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很大改观。

从教师及园长访谈了解到,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十分重视的占33.68%;重视的占39.58%;一般的占4.2%;不重视的占22.57%。应该说经过前阶段宣传学习及相关的研训,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改观。

(二)年龄段区域的时空利用与材料投放无显著差异。

从调查中表明,幼儿园周计划中安排区域活动的时间为每周1-5次不等,其中每周1次的占7%,每周2次的占59.7%,每周3次的占26.39%,4-5次以上的占8.33%。从10个班的调查看,区域活动时间安排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大部分班级既保证了整块活动时间也能注意晨间、饭后、离园前随机开放。在空间的利用上,区域数量的设置能根据幼儿人数需要,并努力为幼儿提供较丰富的活动材料。小、中、大班时空利用无显著差异,但区域的布局与分隔存在较多不科学现象。如:有的班幼儿拥挤在专门的区域活动室活动而教室却空着,有的班区域之间没有间隔;还有的小、中、大班都用桌子或可乐瓶间隔等,造成活动干扰,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活动氛围。

区域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及发展,统计表明,小、中、大班材料投放方面无显著差异。92.2%的教师能依据区域的特性投放品种较丰富的材料,以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材料的投放较有目的性。90.8%的教师能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阶段性地调整材料,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但在对材料的研究上班级教师之间存在差异。主要问题是所投材料的层次性和多功能性比较欠缺,具体表现在小、中、大班提供的材料基本类似,没有体现年龄班特点,有的班一个区域中投放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太多,幼儿看着眼花缭乱的材料,情绪浮躁,无目的地摆弄很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且有些材料只适于个别操作,不利于合作行为的产生。因此,研究材料的价值及投放策略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

(三)教师有较强的指导意识但指导水平一般。

区域活动是孩子自主自愿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因此,幼儿园区域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指导。调查显示,目前我园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意识较强但指导水平一般。

1、区域指导计划与反思缺乏针对性。从资料查阅与访谈情况看,幼儿园十分重视区域活动的开展,积累一定书面资料。能制定学期、阶段、每次活动的计划,体现一定的目的性,已经初步形成了园区域活动总目标到各年龄段的总目标、学期目标、阶段目标的目标体系,这项工作量大,但便于一线教师有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在目标体系制定的基础上,还注重在过程中调整,不断充实完善。每次活动后也能进行书面的反思与分析,说明教师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的特点,并在积极行动着。从数据统计来看。但是,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目标体系的层次性不明显。主要表现在:①缺少发展性。比如同样是一个动作技能,小班与中班的要求相似,这样就给教师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带来影响,甚至于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②缺少延续性。比如某个区域一学期四个阶段,教师仅仅从内容上安排了四组不同的活动,而没有立足于幼儿情感能力认知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其次是教师区域活动计划目标粗放,指导重点不明,观察盲目,缺乏针对性。

在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反思的技能也亟待提高,如请教师谈谈本次活动孩子的活动情况时,大部分的教师只是简单描述孩子的兴趣、目标的达成度,不能很好地分析现象之原因,因而,提出的指导策略就不具科学性确切性。

2、教育观念与经验直接影响区域指导的实效。从教师现场观察情况看,全园教师中98.3%的教师能制定区域发展目标,其中通过研究制定的占43.4%,这说明幼儿园教研组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且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与教师教龄有关。3年以下的新教师对于目标的设定大多较情绪化,缺少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而4-1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则一半以上显得较为理性,这符合教师的成长规律。至于16年以上教龄的有经验教师中存在的部分无目标、无研究现象与她们传统的课程观密切相关,也反映了这些教师对现代幼儿教育要求的不适应。

在调查中还显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方式与教龄有关。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76%的教师有观察重点,每位教师都能尝试进行一些观察记录,其中有64.9%的教师采用了现场记录和事后追记相结合的方式,这说明教师的观察反思意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正在不断地增强,但教师之间也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不仅与教师教龄有关,更与教师的教育机智相关,在实际的抽样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观察非常敏锐,善于发现幼儿活动过程中的亮点、难点,紧紧抓住指导契机;而有的教师虽有观察指导重点,但观察能力弱不能发现指导契机;还有的教师观察无目的,指导仅停留在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上。

调查统计表明,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看法以强调客观条件为主,31.3%的教师认为是场地,35.8%的教师认为是材料,这既反映了幼儿园活动条件的差距,也显示了大班额对开展区域活动带来的困难。还有12.8%的教师认为是常规,20.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这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指导技能有待加强。统计显示,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我分析,这种差异的形成既与教龄相关,更与客观条件和教师的观念、指导技能相关。

从观察教师的现场指导情况看,教师对区域指导的认识基本正确。在访谈中每位教师都认为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最关键,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提高。通过不断的学习,许多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主要特征掌握较好,比如,教师们都认识到自主性是区域活动的特点,她们会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允许幼儿按意愿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真好”,“你真能干“,“再试试”,“等一会再来看你”。在这些语言的背后,体现了教师对孩子活动的尊重,尤其是许多教师经常运用的这句话:“我等会再来看你”,既表达了对孩子劳动的尊重,更培养了孩子的坚持性,也促使教师的指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我看到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是放松、快乐的,活动的主动性较好。

3、教师指导的方法类型较丰富,但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在:①师幼关系良好,年龄特征不明显。不同年龄班的区域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指导能否体现年龄班的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调查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处理上比较恰当,小班多以平行游戏身分出现,中大班多观察点拨。但是指导内容比较单一,停留在表面,提出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创造性、社会性方面,要求含糊,缺少层次性。②指导方法总体类型多样,比例失调:教师通常能够运用语言、动作、图示、材料、同伴等媒介进行指导,互动的方法有直接指导、示范、暗示、启发、同伴互动等。总体类型来看,指导的方法还是比较多样的,但是从运用的比例来看,偏重于直接指导与语言互动,总体质量不高。

我们都知道,区域活动的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隐性指导。少用语言的直接指导。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正确答案。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不同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从观察访谈中我们发现: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教师更能带好区域活动,如小班的江老师做的就非常好。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她平时非常注意观察自己班内的幼儿,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她经常会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设计具体措施:如针对常规问题,她曾用过指派小组长、评比等方法。

(五)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差异较大。

1、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但班级之间存在差异。

自主学习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色,它体现在幼儿对活动内容、活动伙伴、活动材料等方面的自由选择。调查统计发现,在参加活动的500位幼儿中,能自主选择游戏的占92、9%,这一数据表明,在区域活动中,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孩子,他们都能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游戏活动,这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意愿的尊重,符合新《纲要》的精神。但由于硬件、师资指导水平和幼儿的发展规律等因素,各年龄班幼儿的自主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一般。

区域活动有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在开放的环境中增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等互动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本次调查区域活动社会性方面设置了“坚持性”“交往合作”“收拾整理”这几个项目。

①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了比较好的坚持性。调查显示,各个年龄段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能自始自终积极、专注地参加区域活动,说明幼儿的“坚持性”还是比较好的。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有:一是幼儿选择的游戏内容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二是幼儿的规则意识强。在区角活动中,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要在一个“区域”中玩,不可以跑来跑去,由于规则的限制,所以活动中他们能约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使坚持性得到了发展。

②各年龄班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能主动交往的占总数41.8%(其中小班占36.1%、中班占41.7%、大班占46.7%),小班孩子的合作能力相对弱些,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我中心行为逐步减弱,幼儿的合作能力逐步提高,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从总体看,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发展不够理想。我们分析孩子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与区域内容的设置、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同伴间的交流密切相关,因为孩子们在有的区域内(如:建构区、角色区等)的交往相对要多,而有的区域内交往相对就少。另外,选择同一活动区的幼儿,一般都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他们会聚在一起,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使交往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同一区域内容,在教师的不同引导下,幼儿则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们觉得,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投放能够促进幼儿互动合作的材料,还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引导、用心去培养。

③幼儿已形成初步的收拾整理习惯。收拾整理是区域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调查中我观察到,当结束活动后,能自觉收拾整理的占幼儿总数的65.4%(其中小班占58.3%、中班占58%、大班占78.3%)从整体看,幼儿的收拾整理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大部分孩子在活动中能做到材料轻拿轻放,知道物品要归类,活动后要收拾干净,保持区域内的整洁与卫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收拾习惯。然而,各年龄班幼儿收拾行为有显著差异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但中班差于小班很值得我们反思。

3、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们从“变换玩法”“重复操作”“无目的操作”等三方面来观察幼儿的创新性,结果发现,活动中能“变换玩法”的孩子只占幼儿总数的49、2%(其中小班占36.1%、中班占54.3%、大班占55.6%),还有14.8%的幼儿处于无目的操作状态,这说明在创新方面幼儿间存在很大差异。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五、建议

(一)强化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区角活动的价值。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区域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建立园本研训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师论坛等一系列方式,帮助教师学习感悟区域活动的价值,树立广义的幼儿园课程观,把开展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开展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我园情况,小班也可尝试在作息时间与空间的组织安排上,让区域活动成为主要的活动,从而改变以往那种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倾向。

(二)增进合作交流,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交流是分享智慧、引领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增进园际间、教师间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运用姐妹园结对子、区域活动观摩、区域环境创设评价、疑难困惑问题研讨、区域案例交流评比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互助学习研究的热情,并在共同研究区域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师幼群体共同成长。

(三)立足三个优化,提升区角活动的效益。

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绝不能流于形式,不讲效益。因此,幼儿园应在优化时空,营造自主开放的区域氛围;优化材料,创设积极互动的区域环境;优化指导,提供适宜有效的活动支持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我园区域活动效益。

总之,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一载体,进一步引导教师总结反思,深入实践研究,把新《纲要》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赵明、恽跃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2、冯晓霞《活动区的创设、利用与活动指导》学习资料2002年11月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5)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园长是一园之长。园长对区域活动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水平。因此,园长应该做好如下三面的工作,积极有效的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一是高度重视,全面规划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对于区域活动的开展,园长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自己将要创建什么样的区域活动,应该从哪里入手,哪些是重点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在明确这些思路后,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做出全面规划。二是身体力行,榜样示范。园长是幼儿园的排头兵和领头羊。任何新生事物和新工作的推进,教职工不可能像园长那样运筹帷幄,激情澎湃,甚至有可能是一头雾水。这就需要园长抛砖引玉,甩开臂膀为全体教职工打开一个口子,做出一个榜样。例如何创设区域环境,如何投放材料,如何开展区域活动等。这样,教职工才能领会意图,找到开展工作的切入点,顺藤摸瓜,这样更有利于区域活动的快速和有效推行。三是勇于实践,加强指导,善于总结,不断完善。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课程改革,要实现区域活动向纵深和高质量发展,园长应该勇于接受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和失败,并善于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师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施与实践者

教师是区域活动的具体实施和实践者。教师的区域活动理念和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作为教师,应该着力做好如下三面工作,有效推进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一是做好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环境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区域活动重要的物质外壳。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实际,科学合理的将班级活动室分割为几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并注意如下环境创设事项:环境创设创应该与区域主题高度吻合。例如,阅读区的环创应该与阅读有重要的相关性;生活体验区的环创应该与生活有重要的相关性;表演区的环创应该与表演有重要的相关性等。环境创设应该富有童真童趣。活动区是幼儿的天地,是幼儿游戏、探索和玩耍的地方,那里应该充满幼儿的想象和梦。因此,活动区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进行创设,不仅色彩鲜艳,而且直观形象,布满幼儿的味道。二是开展好区域活动指导。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环境,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互助、实践与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和身份将直接决定区域活动功能的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准确的角色和身份应该是观察发现者、支持者和评价者。观察发现者需要教师做一位耐心的观察员,通过细心观察去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表现、问题、需要、兴趣和喜好等,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者需要教师在幼儿确实需要给予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但这个帮助应该把握好“度”,要讲究方法,不直接给予答案或越俎代庖。三是重视开展好评价工作。评价是幼儿园区域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学会抓住重点,客观评价,因该尽可能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并通过评价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评价方法,帮助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评价同伴,共同发展。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6)

一、围绕主题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合理的游戏材料库

我园区域活动是随着主题的发展需要设立的,通过对各个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和操作来达到主题课程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要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就必须先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游戏情况,结合游戏推进材料的收集、使用,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游戏材料库的建立,选择适宜的、有效的材料,并积极与材料进行互动。

1.有目的地收集材料

在大班主题活动“环保小卫士”中,孩子们发现颜色、形状、大小、材质各不相同的废旧瓶子竟能变成功能不同的玩具、美观雅致的艺术品。于是在幼儿兴趣基础上,结合主题“环保小卫士”活动目标,生成了主题性区域游戏活动“瓶子总动员”,旨在让幼儿通过和瓶瓶罐罐的多通道交互、多方面参与,探索出瓶子的多种装饰方法和玩法,体验废旧材料的价值,同时在游戏中提高审美创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索能力。为此,结合区域创设内容,师生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如在“瓶子DIY”美工区中收集矿泉水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各种瓶子以及毛线、彩纸、颜料等各种辅助材料;在音乐“瓶”之声音乐区中收集制作了易拉罐组装成的架子鼓,用啤酒瓶装不同量的水做成的旋律钟,在可乐瓶中加入豆子、大米等材料做成的沙锤。这些材料经过有目的地收集后,为区域游戏的开展做了充分的材料准备。

2.有目的地筛选材料

虽然有时我们是有目的地帮助幼儿收集材料,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该区域的活动,所以我们还要与幼儿共同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选择适宜的材料有层次、有目的地投入游戏。

二、根据主题课程开展生成性活动,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往往根据主题活动实施的需要,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并且根据主题生成的活动,及时合理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使幼儿与材料更好地互动,从而使主题区域活动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

在“瓶子总动员”的主题区域活动中,各种各样的瓶子成为幼儿游戏的最佳材料。在美工区,各式各样的瓶子成了粘贴画、涂鸦画的好材料,幼儿通过剪、贴、画、绕、卷等多种表现手法将瓶子制作出“小动物瓶偶”“花篮”“涂鸦瓶”“瓶贴画”“瓶子镜框”等多种形态的工艺品。在语言区投放了一些故事《小鹿历险记》《小马过河》等背景图片以及相应的瓶偶,幼儿运用瓶偶有序、连贯、清楚地分角色讲述故事。科探区投放了各种瓶子、沙子、斜坡、气球、醋、小苏打、记录表等实验材料,幼儿利用各种瓶子探索“瓶子吹气球”“瓶子滑坡比赛”“光的折射”“瓶子转转转”中蕴含的科学奥秘。

三、结合主题投放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材料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域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机会。因此,我们在活动区域中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投放不同层次、难易度不同的材料,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如“瓶子总动员”区域活动中,我们增设了一个“饮料加工厂”的生活区域,提供的材料有各种饮料瓶、模板、扭扭棒、油画棒、箱子、记录表等。能力稍弱的幼儿会给瓶子装饰;能力一般的幼儿会筛选瓶子、贴商标、封瓶口等;能力较强的幼涸蚧峤加工好的瓶子送到“休闲小站”进行买卖。这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材料和操作方式,为他们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进而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材料也增强了孩子们与材料的互动,使他们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空间想象、团结合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主题下的区域活动能让幼儿自主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我们教师要结合主题开展情况,通过观察、倾听和询问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有计划、有目的地不断丰富有价值的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互动,在操作、探索中积累经验,从而得到发展。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68-02

在创设美术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严格根据幼儿学习发展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材料,并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区域活动环境,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美术区域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观察和支持,有效的观察和支持策略能够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

一、密切观察幼儿的情况,为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奠定基础

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为了能够真正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则需要用心、有效的观察幼儿。其中,主要需做好下列几点:

(一)观察幼儿能否自我选择、计划

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应该非常心的观察幼儿每天来园后是否有计划的进行本日和本周的区域活动,以及幼儿是否能够自我选择和合理调整活动参与情况,及时做好分析与记录。

(二)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

其具体是指观察幼儿区域活动设置是否科学,材料投放是否合理,幼儿是否对投放的材料感兴趣等,全面做好观察记录。

(三)观察幼儿能否持续某个活动行为

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的坚持时间为多长,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幼儿的耐性和对活动的兴趣,而且还能够深入挖掘幼儿的爱好和潜力,从而为之后指导幼儿更好的参与区域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老师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时的专注时间,中途是否出现了放弃活动的情况,参与活动时是否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从而为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奠定基础。

二、合理指导幼儿探索,为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创造条件

(一)把握导入环节,初步介绍材料特点,为幼儿预留更大的探索空间

艺术本身便是一种创作经验,教师的职责应是引导幼儿利用丰富的器材去做各种实验,而非先入为主的教导,否则将严重制约幼儿的探索与实验热情。因此,教师在美术区域活动的导入环节,首先应为幼儿介绍活动材料的特点,然后鼓励幼儿自主的去探索,给孩子创造更多探索与思考的机会,而不是直接向幼儿灌输成功的经验后让幼儿被动的去执行。在幼儿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应追随幼儿兴趣,而非引导,通过观察,在幼儿遇到苦难时及时伸出援手进行客观评价,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对策,从而真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根本上提升美术区域活动的效果。

(二)注重观察指导,关注区域活动过程,促进幼儿深入思考

教师在组织开展集体活动时,其教学与观察应同时进行,但大部分教师的主要精力均放在了教学的组织上,而忽略了对幼儿活动的观察,或者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区域活动环境与材料的准备上。但美术区域活动开展的环境与材料本就包含着教学目标与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前便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这样在进行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才能充分关注幼儿的活动。当然,要求教师长时间观察美术区域活动中的每一位幼儿这是不现实的,毕竟教师还要同时兼顾其他方面。之所以会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是因美术教师普遍认为美术区域活动只需关注孩子的活动结果。对此,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自身的观察意识,针对美术区域活动中的孩子,应观察其是如何与材料之间进行互动,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此外,教师还应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物体或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方式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深入思考。

例如: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可与幼儿以及幼儿家长共同收集各式各样的物品,如形状各异的瓷器,色泽艳丽的漆器以及古朴典雅的油纸伞等物品,将之成列在美术展览区中,然后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的方式,让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相应的感性经验。此外,教师还是通过户外活动的方式,组织幼儿走出幼儿园,深入城市的大街小巷进行美术写生活动,让幼儿能亲身感受到古典建筑的美。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古代建筑中墙面的独特纹理造型以及古老的窗户图案,让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绘画与装饰,鼓励幼儿大胆去创作、去表达,从而加深幼儿对城市美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创设开放的材料空间,为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提供保障

(一)多渠道收集材料,注重挖掘材料的多元性

不同的美术区域材料在开展美术区域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因此,在开展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投放材料的多元性,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收集区域活动材料。

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创作“京剧脸谱”的活动时,老师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利用纸盒、茹土、五谷等材料进行制作后,则积极联系家长,号召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区域活动的材料搜集过程中。其中,有的家长在河边捡来小石头,有的家长则在竹林中采摘了几片竹叶,还有的家长从花园中带来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同时,老师则在市场中买来了各种各样的扣子、花边、废旧灯罩、席子和瓶子等。来源于多渠道的丰富的美术材料组合成为了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资源区,这样不仅方便幼儿使用,而且还能够增强幼儿的艺术感受,让幼儿能够真正感受到多种材料组合而达成的艺术效果,为幼儿完成心中的艺术梦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提供材料与关注差异结合,彰显材料的层次性

在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应该善于观察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投放具有针对性的材料,以便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例如:在中班幼儿开展“表现昆虫世界”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可指导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纸箱子进行镂空创作,充分表达“蚂蚁工坊、蜂巢”等结构较为复杂的物品。同时,根据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则启发其使用水管来单一的表现蜗牛、毛毛虫等结构较为单一的作品。通过凸显材料的层次性,有效指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主动的学习。同时,还应该通过有效的观察和支持,帮助幼儿追求心中的艺术梦,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焱.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小班美术区域材料投放的研究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8)

上学期我们在开展季节、节日主题的主题活动中,认真总结了教研工作中的不足点,通过了一系列实践的研讨、反馈、总结,取得了一定进展,教师们的教育观、教研观有了新的认识。周日计划逐步完善,每天都进行活动后的反思记录,但存在个体差异较大,反思内容常停留在表面,效果不显著。教师们的水平不同,有的不是幼师专业,有时不知如何结合和实施教材,在选课上存在一定问题。从环境创设方面分析,教师对“纲要”的理解还是比较缺乏,环境创设没有真正体现为孩子服务,孩子自主参与性不够。教研组活动虽保证学习时间,但教师参与不强,学习、讨论氛围不热,教师本身不善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集体意识不强,自我反思、自我钻研缺乏。

二、指导思想:

根据园务工作计划的要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集体备课、定期进行课题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加强课题研究,突现我园的特色教育。

三、工作要点及措施:

(一)继续深入学习,“纲要”的精神和理念,使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逐步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1、深入学习教材,转变新的教材观,正确领会教材编写意义,积极实践教材。

2、利用多渠道的学习“纲要”的精神,结合旗教研室“创新课、优质课”评选活动,开展“每师一课”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教研组在研究、实践教材的基础上,开展说教材评比活动,从而引导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

3、继续采用案例引导、对话讨论、引导探索、设疑问答、参与式培训方法进行有目的学习研讨。

4、创设外出、观摩学习机会,传达新信息,扩大新经验,提高教师对目前幼儿教育的进一步认识。

(二)加强专题研究提升教研水平。

领会课程理念,积极探索,乐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

1、开展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评比,提高本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并组织案例评比活动。

2、区域活动以常规工作有序开展,并积极创设活动环境,有目的的投放区域材料,中途进行材料评比。

(三)重视检查反馈及时提高保教质量

1、以幼儿园各项活动计划为主线,进行有效检查。加强考核力度,注重活动效益。

2、经常进行日常工作、记录的检查,便于交流和学习。

(四)加强创建特色幼儿园的研究

提高分区活动效能。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教育目标设置活动内容,每周定时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教师要提高对区域活动指导水平,让孩子在各区域中,与材料、教师、幼儿相互作用下,情感、态度、能力等得以发展。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教师制定工作计划、课题计划

2、交流班级计划、课题计划

3、家园联系栏布置检查

十月份:

1、 业务政治学习

2、 案例分析、剖析相关问题

3、区域布置

十一月份:

1、区域材料评比

2、每师一课

3、小班专题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外出学习

2、外出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3、中班专题教研活动

4、教师的记录、备课检查

一月份: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9)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为贯彻《纲要》精神,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的学习,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呢?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创建学习共同体

在开展区角活动前,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有关区角、游戏方面的理论学习,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理论与实践没有做到真正的结合,对如何指导区角活动,老师该怎么参与游戏等诸多问题,都成了实践中老师面临的困惑。为此,我们以年级组教研活动为载体,教研时教师要对本班级近阶段的区角、游戏活动中的经验、不足及下一步区角、游戏活动重点和措施,逐一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把区角游戏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困惑作为年级组教研的重点进行研讨。通过组员之间的理论学习、活动观察、活动反思、互评,经验交流等方式,形成一个问题分析、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学习共同体,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们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教师给幼儿创设科学、合理、有趣的活动区

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地域性及幼儿园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要让活动区具有本班特色,兼顾有艺术性、教育性、发展性、多样性。作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要让幼儿自主的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活动区内。在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角活动,并且逐步把集体活动的内容融入到区角活动中,让幼儿和伙伴之间一同探索、一同学习,从而在自己本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区中幼儿活动的情况,发现幼儿究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引导幼儿主动的参与区角活动,喜欢区角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科学提供各区角活动的材料

投放活动材料时我们把握三个原则,以满足幼儿不同层次发展的需求。1、材料要具有探究性。投放的操作材料必须能够引导幼儿动手、动脑。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才有利于引发幼儿与周围环境积极的产生互动,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是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不能看作是探究活动。尤其是在大班投放的操作材料,我们要求充分利用废旧的半成品为主;2、投放材料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发展和区角活动阶段目标随时更换,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游戏水平进一步发展。3、投放的活动材料要卫生、环保、多变、结实耐用,对于破损和污染的材料进行及时的更新,以保证幼儿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中进行游戏。

四、深入实践研究,提高区角活动的效率

为了提高区角活动的效率,我们不断深入实践研究。

(一)区角目标明确,扎实推进活动开展

区角目标是区角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效果,是材料投放,启发引导,评价补救的依据,为了保证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获得预期的发展,必须设立明确而切实的区角目标,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制订区角活动学期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修订完善。为了确保活动目标的达成,我们根据活动内容设计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观察记录表,方便教师及时记录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游戏教案要详写,写出每次活动的材料准备,指导要点,使每次活动有计划,有准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开展区角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冲动性,从而使区角的创设更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区角的组织与指导

我们从以下两点入手:

1、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制订规则

首先,活动前明确活动规则。有些活动规则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前就必须要遵守的。这类规则一般在活动前就必须提出来,如玩沙是幼儿最喜爱的区域之一。如果活动前没有明确规则,那么有可能孩子到处扬沙,虽然孩子尽兴了,可是眼睛、嘴巴就受伤了。这些要求活动前就需要说明:不准对着别人扬沙,更不准把沙子扬到区域外面去。

其次,活动中逐步形成规则。有时幼儿遇到有关规则的问题,教师可以不急于告诉幼儿该怎么做,而是让幼儿在谈论与反思中逐渐建立起相应的规则。如:在活动中争抢玩具、争抢角色这类情况时让幼儿自己去讨论,如果没有结果教师便可以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往往是围绕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

2、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指导

活动中,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适时、适当的引导、启发、激励,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有更多机会地表现自己、总结自己,促进幼儿自主性的提高。要不断地来回在各个区域间观察和参与游戏,要留意每个孩子的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争对出现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怎么样才能在最好的时机进行来引导幼儿呢?例如,在教师创设了主题性区角《我们都是好朋友》中,教师提供了各种有关联的图片(小朋友和好伙伴、鸟和大树、手套和手、雨伞和雨鞋、茶壶和茶杯、袜子和鞋子等)的图片。

四、总结评价

活动评价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评价的结果往往影响到下一次活动的质量。所以,评价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本学期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幼儿评价

评价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为幼儿搭建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表达的平台。教师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就能发挥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小班年龄段,对于活动的评价形式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评价活动可逐步增加幼儿的参与机会,增强幼儿评价中的生生活动。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10)

 一、教研组情况分析

这学期中班教研组的教师是我产假后才近距离接触的,心存很多忧虑和担心:大半年的脱离幼儿园和教学岗位自身能否以专业的角度去和老师们一起共事,自己的生疏会对教育教学产生不利的因素,所以我选择进班和老师们一起环境创设,一起区域活动,所幸中班组各位老师的帮助,让我很快找回了“自我”。开学之初,我在第一时间内建立了中班教研组的微信群,目的是让我们每位教师都能熟知教研组的动态与工作,达到整体安排的统筹性。我们大部分教师已经有了5年的工作经验,一切活动开展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教师间的配合默契,让教研组的成长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在实践中汇集教研成果

(一)教研组建设

1.帮班带教制度

在业务园长和保教主任的引领下,本学期我们试行实施了行政教师帮班带教制度,这个想法源于老师的建议,我们打破以往的“走马观花”式的指导,而是以“下马浇花”的实际行动进入到班集体当中,帮助老师们一起找出存在的问题,一起思考和实践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自然角创设、区域创设、主题墙创设中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步。

2.旁听班务会议

    此项会议是为了发挥有效的行政帮班制度而设立的,每月或者每周班级的三位教师有必要进行本班的工作总结会,我们参与旁听,不仅可以近距离的了解班级动态,及时给予适宜的建议,同时也是自我成长与提升的良好机会。会议中我们众说纷纭,为班级建设和教研组建设出了不少金点子。

3.实现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主要是在区域活动与集体备课当中来实现的,集体备课我们共同制作教具,互相分享使用,还能及时弥补不足。区域活动我们在材料的制作上进行了共享,由教研组长发起搜集原材料,各班级教师带到教研室,研究制作什么样的区域适合幼儿,我们利用教师的擅长来制作生活区材料。

(二)发挥爱园文化,深化爱的环境

1.班级整体环境

环境的创设是让教师和幼儿乐于学习与工作的重要手段,本学期在聆听了教研中心的指导后,我们潜心研究创设了不同以往的无序环境。首先从色彩上进行了和谐的统一,我们大量的运用原木色为基调,每班添加一种主色进行创设:中一班原木色加绿色,突出了生命萌动的气息;中二班、中四班配合廊道粉红色彩,打造了温情的爱的空间;中三班以原木色加蓝色,唤起了星空的无限想象。色彩的统一目的就是让环境变得更加温馨舒适,还原家的意境。

2.自然角

自然角的创设我们更加注重了孩子的参与度与实际教育的价值意义,以往我们只是辟出一块地方摆放几盆植物,现在我们的自然角是那么有趣,结合中班孩子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我们的自然角有了很多的改观:植物有土培、水培、沙培,器皿材质、造型、制作多样化,有鱼、龟、蛙、鼠、兔动物观察,我们更加重视孩子参与的痕迹,“我会照顾动植物”“豆子怎样发芽”等观察研究版块呈现,记录表的整体观察为孩子们提供了科学的参照。不仅如此,我们的自然角还为区域坏境增光添彩,一些精美、长势喜人的植物被放到区域柜上,让班级整体有了活力与美丽。

3.功能墙

功能墙的类型较多:主题墙、礼仪墙、季节墙、班级特色运动展示墙、区域延伸拓展墙等,都是为幼儿服务的,除主题墙外,其他墙面都已经成熟,成为了幼儿互动的好朋友。主题墙的功能性成为了本学期创设的重点,如何实现“让环境会说话”,我们通过教研活动,走出去参观第一幼儿园,请进来教研中心教师指导,让我们有了很大的突破:原来主题墙不仅是图片的呈现,还有孩子的作品图文结合,不只是现有的教学活动内容,更可以有知识的拓展与发掘,不只是平面的装饰,立体的东西更增加灵动,只要孩子感兴趣,我们就可以给他们一面会说话的墙来表达自我。

4.作品墙

之前我们的作品墙以单个的个人作品呈现,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孩子的作品是可以相互交流、融会贯通的,于是我们重新设计了整体墙面来呈现作品,教师又将幼儿作品进行了大胆想象和添加。四月动物主题中,我们将作品墙变成了农场,五月交通主题中,我们或将其变成天空,变成马路,变成江流,夏季来临我们以顽皮一夏的主题展现了海边、天空、花园、在雨中等场景,让孩子们的作品变得更加有趣味,有意义。

(三)区域个别化学习好的开始

我园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开设都是紧紧围绕着主题活动来开展的。各个区域活动的内容是紧密结合,环环相扣的。我们将主题背景下的各区域内容都进行了整合:生活区、美工区、角色表演区、建构区、益智区、科学区等固定区域,另外班级也可以根据本班情况增加或者整合其他区域,使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更科学、更合理。亿童材料的加入让我们进一步思考教师的指导作用,于是将教师的指导分两类,一类是教师显性的指导,一类是环境材料的隐性指导。教师的显性指导指活动开始前,老师要对区域进行简单介绍,先提示孩子了解活动室中有哪些区域及各个区域都有哪些活动材料。环境材料的隐性指导是暗含于材料中的,不同层次的材料能给孩子提供着充分探索、质疑的空间。在选区、进区过程中,我们通过环境暗示的手段,发挥其特殊、潜在的引导功能。如:区域柜上的图形标志、配对标志,针对个体差异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的不同,还在各区域中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图文说明,暗示着游戏的玩法和活动的流程。

(四)课题源于问题发现而又指引前行

我园课题《边缘幼儿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依托优化一日活动,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皆进入到了结题的阶段,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已经汇聚积累了很多的理论成果,边缘幼儿课题中我们有了很多的案例与策略研究来指导教育中的问题。一日环节课题中,我们将一日活动的流程更加细化和有效,使其能纳入到我们的园本课程当中,成为最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

(五)节日、社会实践活动

本学期主题下开展的节日和社会实践活动最大化的体现了幼儿为主,我们在组织设计活动之初,都以幼儿的兴趣与感受为出发点,参观动物园、快乐交换节、风筝节、水枪大战、路上的交通等都让孩子去亲身感受与体验,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才是孩子喜欢的,才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做的,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我们将继续给孩子这样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六)丰富的体育器械让活动更有意义

本学期我园的体育器械是最为丰富多彩的,这就为我们开展丰富的户外运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晨练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旋转的飞盘,千姿百态百变绳与条。六一运动会中,亲子粘球衣、高低单元砖和筒都让比赛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户外运动中,打地鼠彩虹伞、旋转的乌龟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游戏的精彩纷呈。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帮班带教制度需细化

本学期虽然以这样的帮班形式收获了很多成果,但是没有帮助教师及时总结、推广教研经验,而且指导也缺乏针对性,没有预测与规划,同时在此后的帮班带教中,还需要及时召开经验交流会,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以宏观指导与微观指导相结合。即指全面总体观察和重点细致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也应该注意指导的适宜性:指导要适度、(以启发与引导为主)指导要适时(及时解决教师的困难与困惑)、指导要因人而异(鼓励教师的长项、弥补其不足)。

(二)深化课题与教研活动与一日活动的关系

我们的课题已经取得了理论性的成果,但实践较少,在下学期的结题阶段中,我们需要结合课程以及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来验证成果的价值,及时的去补充和更正。

(三)让环境真正的会说话

我们的环境虽然有了一些改观,但是缺少孩子的表现与互动,使得环境的功能性还有待于提高,下学期我们将为孩子提供想象的媒介,让孩子的痕迹分布于班级的角角落落,让孩子为自己的环境做主。

(四)户外体育游戏与体育器械的交互利用

我们的户外体育器械虽然丰富多样,但是利用率不够高,一是组织形式单一,二是备课的缺少重视,三是器械玩法的创新性低,此后需要更多的教研指导与实践,让体育器械发挥最大价值,让活动丰富精彩。

四、下学期主要工作安排和构想

(一)依托原本课程的建设,让环境说好话。

(二)依托亿童区域材料包,增强区域材料投放与指导的能力。

上一篇: 晚会活动主持 下一篇: 仓库理货员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