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0 13:01:15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篇(1)

《人际交往心理学》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又是一门心理课,该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既要符合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又要遵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因此,我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把课堂中学到的理念与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教学目标。

大量调查表现,与本科院校对比,高职学生的本身素质相对来说普遍较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许多高职教师反映,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呈两极分化,对于一部分高考分数只有200多分的学生来说,围绕一个很简单的理科原理讲解好几遍,还是接受不了,感觉迷茫,上课根本就听不进去,只好神游天外,或见周公,或聊天传纸条。而一部分基础扎实的学生感觉知识过于简单,不用学也明白,也没有兴趣听课。这就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只有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人际交往心理学》作为一门纯理论的学科,相比思政法律等枯燥的必修学科来说,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至少这门学科还算是比较新鲜的,高职学生以前都未接触过。所以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不应仅仅是帮助大学生的了解人际关系特点,掌握人际交往的作用,理解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学会增进人际交往,优化人际关系,更应该促使大学生认识自我,学会接纳自我、认识他人,学会宽恕他人,并能建立心理信念。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奠定学生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课堂讲授法

一般来说,讲授法用于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重点与难点,理解事实、概念、定义、与基本原理,通过点拨、归纳、总结和概括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等等。如在《人际交往心理学的概述》一节教学中就可采用此法:先讲解什么是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两者有何区别和联系,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高职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原则、类型、结构、内在动力及心理效应。这样,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会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际交往的结构,了解本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当然,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应尽可能地结合使用辅助教学工具和仪器,适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分析法

一般来说,选择的案例宜典型、生动,这样才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能使他们从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如在《人际沟通》一节教学中,就可采用此法:事先,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个真实的案例――美国某航空公司的阿维安卡52航班毁于空难,机上73名人员全部遇难。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总结,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人与人言语沟通的心理与障碍及学会倾听,如何增强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三)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用不同人际交往的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如何增强人际吸引与增加人际魅力,帮助学生形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与技巧。此方法能较好地使生活情景化、生活化,将人际交往冲突中的现实问题通过最客观与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能进行思考与反省,更好地发现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情绪问题。情景模拟的形象性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如在《人际交往的冲突》一节的教学中,高职学生模拟寝室里可能出现的各种风波,如“生活习惯难相容”,“金钱问题伤感情”“公共责任谁来负”“隐私问题”等许多典型生活情景,了解人际冲突的原因、作用、类型、历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观察,能很好地掌握处理人际冲突的八个方法。

(四)心理小测试

运用此法,教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并能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深刻的反思。此法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探索欲望,能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克服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获得人际关系的技巧。如在《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节的教学中,我在讲述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的定义与原理后,提出一起做小测试:“你是否受人欢迎?”“你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受人欢迎的人有哪些良好的人格和个性特征,再由学生归纳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五)团体辅导活动

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结识新朋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激发学生愿意结识新朋友,并在结识新朋友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为目标。如在《人际合作》《人际技巧》一节中,我策划了“有缘千里来相会”“解手链”“心有千千结”“心心相印”等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在团体人际相互作用下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并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人际适应,最终更完善地发展与成长。

(六)多媒体播放法

通过播放人际交往有关的视频或心理电影,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如在《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一节中,我播放了心理访谈中的《难断母子情》《成长的烦恼》,指导学生学习走出父母模式的阴影。还播放了《为什么不理我》《胖妞不胖》,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使自卑的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在《人际吸引》一节中,播放了心理访谈中的《高考人生》,帮助学生克服嫉妒、羞怯、自负、敏感等不良的人格特质。在《社交恐怖症》一节中,通过观看视频《催眠术与社交恐怖症》,学生了解了咨询师如何通过催眠帮助社交恐怖症的人克服曾经的心灵伤害对潜意识的影响。还观看了心理电影《骄阳似我》中的片断,了解了精神分析法对自我探索的重大作用。

(七)讨论法

讨论法,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各自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获取新知的教学方法。讨论前,教师要根据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提出值得讨论的主题,此主题要有效度、难度、新颖度和热度,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认真准备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参考材料,或进行调查访问,认真做好讨论意见准备。讨论时,既要抓住时机,分配好讨论的角色,安排好讨论程序,又要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抓住问题的中心大胆地发表意见,把讨论引向深入。讨论结束时,要善于利用讨论的结论,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在《人际印象》一节的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八组,分别讨论人际印象的四个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每组各派一名代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宣布讨论结果,学生不仅兴趣高涨,而且学习效果特别显著。

实践表明,在《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更能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人际交往心理学篇(2)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保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个性保持正常、生活具有幸福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顺利渡过大学生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它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精神愉快,充满信心,而且会使人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地增长,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因此人际交往不仅是一种获得和交流知识信息的社会活动,也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人际交往不但能够使人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信息的沟通又必然成为大学生成功道路上的剂。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心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对交往认识不够,缺乏正确指导。在思想上,对交往的认识不够。在调查中发现,在对问题“你有几位知心朋友”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择知心朋友在“5位以上”的只有26%。在回答“如果求帮助吗”的问题时,有高达75%的学生选择“不会”或“不清楚,只有25%的学生选择“会”。在回答“学校有关提高社会适应与社会交往能力的讲座多不多”的问题时,有高达57%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36%的学生表示“偶然举办”。在回答“周围的老师是否向你强调过提高人际沟通,加强社交能力的重要性”的问题时,高达64%的学生选择“从不强调”,24%的学生选择“偶尔强调”,选择“经常强调”的只占12%。可见,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二)交往中不够自信,缺乏积极主动性。

斯宾诺莎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命题:“我们的心灵有时主动,但有时也被动;只要具有正确的观念,它必然主动,只要具有不正确的观念,它必然被动。”调查中,有34%的学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较被动,6%的学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较大;22%的学生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有4%的学生极易受窘。同时,在回答“对于团体(学生会、社团)或非正式的组织,你是否参加”的问题时,有高达62%的学生选择“不参加(32%)”或“偶尔参加(30%)”。

(三)交往能力不强,缺乏交往技巧。

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礼仪虽然有时会表现为细枝末节,但却体现着交往主体的精神和品性。在答“能否在他人面前自由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问题时,有高达64%的学生选择“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还有18%的学生选择“因为害羞不敢表达”,仅有18%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善于表达自己”。缺乏交往技巧,是大学生交往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回答“你认为自己或身边同学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可能是?”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感觉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技巧。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懂得交际的技巧(24%)”,而且“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看法(18%)”、“不能听取意见(16%)”。为此大学生应认真学习交往的礼仪,应多参加一些校园内外的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缺乏正确的恋爱观,与异往困扰。

作为处于青春期转型成熟的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在“你认为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多项选择)”的分析中,排序依次为:“随大流”、“寻求精神寄托”、“克服寂寞”、“满足生理需求”、“寻找学习动力”、“追求美好爱情”。可见,相当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以及不能正确处理和异往的问题。

(五)过分强调自我价值。“90后”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全家之力培养一个孩子。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缺乏兄弟姐妹的竞争,缺乏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意识.很容易形成惟我独尊的心理优势,同时,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要和行为进行独立的选择和思考,希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但经验不足、好冲动,善幻想等心理特征。过高的心理需求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之间时时产生冲突,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虚荣心强,过分炫耀自己,对人缺乏真诚,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恐惧与逃避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自己以满意的形象投入交往。特别是希望在异性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形象。因此,这种对交往的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在交往中时常显得手足无措,前言不搭后语,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常常陷入焦虑、痛苦、自卑

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嫉妒与猜疑心理。嫉妒有很多方面,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发现自己的境遇不如别人,就会产生抱怨、憎恨,甚至愤怒等复杂的心态。猜疑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心理选择.是一种由主观臆断所产生的不信任的情绪情感。

(三)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孤独与自卑心理。孤独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找不到或者根本就不想找到知音,缺少心灵的默契。自卑,即因自我认识发生偏差,过低地估计自己,轻视或看不起自己。这类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中独来独往,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有意远离集体,自我封闭。

(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敌视与冲突心理。人际敌视是指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使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而产生的。处于人际僵局的个体之间几乎不再有人际交往。人际冲突是人际相处障碍的最高表现形式。虽然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具有突发性,出现的频率也不高,但是发生冲突时,个体的理智感下降,非常容易做出极具伤害性的事情,从而长久地留下心理创伤或生理损害。

(五)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追求功利心理。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前提:二是交往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三是交往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四是交往手段粗鄙化。

(六)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欣赏与高傲心理。具有自我欣赏心理的学生很不宜与他人相处。自我感觉奇好,喜欢出头露面,招摇过市,在各种场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对别人的反应极其敏感。

三、高校心理辅导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人际交往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1.人际交往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今后适应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较多。为了更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的需要,心理健康课的形式应打破传统讲授为主的形式,广泛采取活动课的形式,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交往问题。因此课程设置应根据大学生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设,各高校都应开设心理健康课。

2.加强对高校班团活动指导,满足大学生团体交往需要。

建议高校加强对班团组织的指导,班团组织管理应吸收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团组织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高校的学生管理应吸收心理学专业教师参加,或在学生处专门设立心理辅导科,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工作。

3.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动性。

为了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主动开展工作,采取讲授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实施小组心理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形式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大学生交往问题主动开展咨询与辅导工作应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任务。

4.对于学生认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面谈咨询,进一步将该项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开展。心理辅导团体活动是学生接受度高,喜爱度高的活动,学生在团体中既能有效地解决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更促进了人际交往。围绕学生心理素质内涵需要,开发相应主题的团体辅导课程,将团体辅导课程化,定期开展。在调查中显现出来,学生对心理团体辅导的需求是希望主题化,有针对性,并且可以定期开展,课程化规范化。

(二)运用心理辅导方法,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与成熟的问题,致力于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提高心理成熟度,增强认知能力、选择能力、适应能力,确立并实现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大学生生心理辅导的一般方法有疏导渗透方法、表扬鼓励方法、典型教育方法等,这些方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运用较多、效果较为明显。

心理疏导渗透方法是指在高职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通过采取潜移默化、迂回灌输的办法。寓教于乐,而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方法,是一种间接教育方法,要正确分析形势,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开展心理辅导。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使高职生明辨是非、坚信真理、抵制错误,激励高职生与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比较对照,自觉学习和仿效,发展自己的健康心理。

表扬鼓励方法是指对高职生的长处和优点进行赞美和肯定的一种心理学教育方法。运用表扬鼓励方法,要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加以诱导,对高职生积极的心理行为适当地加以肯定,激发高职生的积极性,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对高职生要运用表扬鼓励方法,可以借助社会心理环境和高职生的群体压力,造成先进与非先进在精神荣誉和物质利益上的差别。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被表扬者则可以从这种差别上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积极良好的心理态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典型教育法点击是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典型教育方法是指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帮助高职生提高心理认识的一种方法典型教育法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发高职生的思想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学习、对照及仿效。高职生的心理辅导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容忽视的工作,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还必须坚持心理沟通、情感投资、心理相容、晓之以理、平等信任、实事求是等原则,充分注重心理辅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样,学校心理辅导才能真正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起到保障作用。

(三)对于大学生来说,适应人际交往不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健康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形成,需要加强自我调适。

1.正确认识交往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人际交往的特殊性、重要性,并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扩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摆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摒弃那种对人际交往的无所谓的态度。

2.树立交往自信心,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在交往中,大学生应树立交往的自信心,根据新群体的实际情况,重新客观地审视自己,对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做出正确的评估,了解自己在他人和群体中的位置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差异,并在找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一旦遇到心理障碍时,要积极与辅导员、教师及学院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联系,解决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3.自觉优化自身心理,完善人格和能力。大学生要优化自身心理,及时疏导交往中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充分健全自己的人格,施展才华,表现自己特长,使自己的人格、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良好的心理与人格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克服自我中心过强、自卑心理过重、狂妄自傲、怪癖孤独等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

4.掌握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应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要从自我做起,有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坦然诚实地走进学生群体。在人际交往中,掌握礼貌,主动与同学进行沟通,平等待人,注重言谈举止,重视人际交往的语言把握。同时,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对对方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尊重。

5.掌握正确的交往原则。诚实守信原则是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的道德原则,也是处理同学关系的一条基本公德规范。大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和做人的尊严,渴望并追求平等的交往关系。因而在交往中要特别遵循平等交往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首先必须自尊,只有懂得自尊自重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有谦虚宽容的态度,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四、结语

高校心理辅导教育是新形式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教育的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健体魄和意志坚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和创新应用型人才。高校还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的辅导技能的心理辅导教师。高校心理辅导是全社会、全体教职工及全体学生的共同命题,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借助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只有高校心理辅导真正的落到实处,实现“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大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训美,高校心理辅导定位探析,福州大学学报,2003年。

人际交往心理学篇(3)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常见表现

1.恐惧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会紧张、害怕,乃至手足无措、脸红心跳、语无伦次。严重者甚至害怕见人,产生自闭心理,以致患上“社交恐惧症”。

2.自傲心理。表现为傲气轻狂、鄙视他人、自高自大,只强调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对他人缺乏尊重,不能与人平等交往。有的还表现为乱发脾气,对伤害别人不以为意。

3.自卑心理。表现为缺乏自信,畏畏缩缩,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没有勇气和他人交往。有的甚至产生自轻自贱的情绪,终日在孤独和自我封闭的状态下自我折磨。

4.封闭心理。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往,或者出于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心理;或者出于“知人知面不知心”,对人多疑的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远离人群。严重者可导致“自闭症”。

5.嫉妒心理。表现为在交往中或直接或间接中伤、怨恨、诋毁别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成功和进步。常常被嫉妒的烈火搅扰得心态难平,也极容易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封闭的成长环境。当今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三口之家的生长环境中,孩子缺乏人际交往的习练机会。而由于工作节奏、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往日渐减少,过去那种“串门”、“呼朋引伴”的交往方式已逐渐被人们淡漠,孩子自然也就失去了和家庭之外的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于是,孩子终日从教室这个封闭的空间到家庭另一个更加封闭的空间,在教室上课、学习,回家做作业、看电视,人际交往几乎被剥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不懂得如何和他人交往,因而很容易产生孤僻、自闭等心理障碍。

2.父母的不当教育。今日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自然会给予孩子细腻、周到的爱。很多父母出于关爱,限制孩子的人际交往,甚至给他们灌输一些不正确的交际理念,从而使得孩子心里形成一些偏执的思想,比如“不可轻信别人”、“决不受欺负”等。另外,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在家里、在父母面前说一不二、霸气十足,和他人交往,自然自狂自傲,不懂得谦让和尊重别人。

3.人格因素的影响。所谓人格,就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和性格等。有的学生天性脾气暴躁,在人际交往中就容易对人大发雷霆,破坏了人际和谐;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则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障碍;有的苛求他人、易感委屈、斤斤计较……从而产生交往障碍。

4.心理成长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有的甚至进入青春发育期,因此这个年龄段被称为“危险年龄”。也就是说,心理和生理上的激剧变化,使其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使心理处于动荡状态。同时,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独立的需求增强,从而出现逆反心理和“心理断乳意识”。所以,大多时候会显得固执、偏激,很不好相处。另外,由于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且做事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情绪,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及时处理,会使他们陷入各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泥沼。

三、消除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策略

1.建立家庭、学校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家长、老师应携手共同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问题,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创设一个活跃的人际交往环境。同时,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人际交往能力训练课,并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指导,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交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不仅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摆正心态,不自傲也不自卑。同时,悦纳他人,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如此才能尊重和信任他人,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心理学篇(4)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期间,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努力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完成大学阶段社会化的成长历程。但大学生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并迅速向成人过渡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过渡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常常会使其产生种种内心矛盾和不良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他们阅历还浅,涉世不深,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生活、学习上还有较大的依赖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告高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所以,本研究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角度找出存在的问题对其心理健康进行研究,以此来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可引导大学生妥善地解决各种矛盾,对促进他们的心身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1.自傲、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但是有的大学生在交往中自傲心理严重,过高地估计自己,总觉得自己优于别人。还有些大学生在为人处事中总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需要,喜欢自吹自擂、固执己见,总是维护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固守自己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意见,寸步不让他人,甚至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这种自傲,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心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2.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品质,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担心失却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有关材料表明,某高校大学生中具有明显自卑感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8%左右,有的自卑感还十分严重,甚至自暴自弃。自卑的学生常常缺乏自信,在社交场合表现拘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3.嫉妒心理

嫉妒是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感情。嫉妒一旦出现便成了纷扰的源泉,不仅妨碍了他人的生活,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不适。这是一种非常又害的心理现象,会严重的影响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会对嫉妒者的人格及今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1.自傲、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矫治

自傲和以自我为中心是不良交往心理的特征之一,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要克服这种心理,就必须按以下三方面要求去做:A.要平等相处,尊重他人应当平等待人,善待他人,不过分苛求他人,使交往双方都有机会满足自己的需求。B.要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人际交往中不要唯我独尊,固执己见,要容许有不同意见,要能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和批评。C.换个立场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可借助心理咨询的“空椅子法”和“角色扮演法”来尝试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D.学会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如倾听,以自我中心的人往往在倾听之前就已经关闭了耳朵,只听得见自己得声音。真正会倾听的人不仅用耳朵在听,更是用眼睛、用心灵在听;不仅能听懂语言所包含的意思,也能听懂弦外之音。

2.自卑心理的矫治

自卑是心理咨询中的常见问题,其实质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一个自卑的人往往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总是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有点比较,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严重的自卑心理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精神负担,所以,大学生应积极改善自卑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A.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建立自信的基础。B.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要学会正确同别人比较,正确看待别人;提高自己的自尊心,提高自我期望。C.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平时和参加一些活动之前,不能消极地暗示自己,而要多分析自己得有利方面,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D.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一个人在成长和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曲折和困难。因此,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失败,要正确对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振作精神,要及时从挫折和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不要让这些成为自己精神上的负担,而要成为前进中的动力。E.树立自信行为因自卑而妨碍交往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应树立自信行为。如:锻炼自己能径直向对方走去;讲话时敢于盯住对方的眼睛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要条件。所以,大学生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使自己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3.嫉妒心理的自我调适

A.纠正认知偏差嫉妒者往往会认为他人的成功和成就是对自己的利益侵占和威胁。实际上,别人的成功完全是通过自身努力来取得的,嫉妒者不应该把成功者的成就视为自身的失败,反而应该学会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并非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关键在于换个角度看待问题。B.注意的转移可以通过参加有益意的活动,勤奋工作,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没有时间去嫉妒他人。同时,可以通过转移关注点,从自身寻找自己的优点,已达到自身的心理平衡,来缓解和消除嫉妒心理。

参考文献

[1]谭先明,王玉昕.大学生人际归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广州: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2-20.

[2]郑莉君.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2):49-52.

[3]曹尧谦.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J].湖南: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5):151-153.

[4]罗建华,梁斌.试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J].云南: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3,(3):91-94.

人际交往心理学篇(5)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他们担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除了关于知识水平、道德品质等方面之外,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他们能否顺利融入社会、胜任工作岗位、担负起神圣使命的核心胜任特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大学生需要面临学习、恋爱及就业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较好地处理,就可能会产生一些的心理问题。陈钟舜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规者占34%,有心理疾患的约20%,心理轻度障碍者约14%。王建中等人和刘庆武等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者分别占16.51%和57%。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鉴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

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的知识、情感及思想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方面,国内外研究者都一致认为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在理论研究方面,黄希庭教授(2007)等认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程正方的研究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技巧的缺乏是造成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Angelo(2003)等也认为,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人际沟通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的学业进步,不良的人际沟通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三、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二)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

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三)善用交际技巧

第一,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新生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第二,善用赞扬和批评。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与赞扬相对的是批评。一般情况下,应多作赞扬,少用批评,批评是负性刺激。通常只有当用意善良、符合事实、方法得当时,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才能促进对方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20-21

[2]陈钟舜主编.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调治.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1-17

[4]王建中,樊富眠.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1-333

[5]刘庆武,李军,胡志艳等.700名医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J1.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5(l):27-29

基金项目:

人际交往心理学篇(6)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期间,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努力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完成大学阶段社会化的成长历程。但大学生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并迅速向成人过渡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过渡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常常会使其产生种种内心矛盾和不良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他们阅历还浅,涉世不深,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生活、学习上还有较大的依赖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告高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所以,本研究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角度找出存在的问题对其心理健康进行研究,以此来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可引导大学生妥善地解决各种矛盾,对促进他们的心身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1.自傲、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但是有的大学生在交往中自傲心理严重,过高地估计自己,总觉得自己优于别人。还有些大学生在为人处事中总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需要,喜欢自吹自擂、固执己见,总是维护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固守自己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意见,寸步不让他人,甚至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这种自傲,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心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2.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品质,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担心失却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有关材料表明,某高校大学生中具有明显自卑感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8%左右,有的自卑感还十分严重,甚至自暴自弃。自卑的学生常常缺乏自信,在社交场合表现拘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3.嫉妒心理

嫉妒是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感情。嫉妒一旦出现便成了纷扰的源泉,不仅妨碍了他人的生活,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不适。这是一种非常又害的心理现象,会严重的影响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会对嫉妒者的人格及今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1.自傲、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矫治

自傲和以自我为中心是不良交往心理的特征之一,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要克服这种心理,就必须按以下三方面要求去做:

A.要平等相处,尊重他人

应当平等待人,善待他人,不过分苛求他人,使交往双方都有机会满足自己的需求。

B.要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人际交往中不要唯我独尊,固执己见,要容许有不同意见,要能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和批评。

C.换个立场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可借助心理咨询的“空椅子法”和“角色扮演法”来尝试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D.学会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如倾听,以自我中心的人往往在倾听之前就已经关闭了耳朵,只听得见自己得声音。真正会倾听的人不仅用耳朵在听,更是用眼睛、用心灵在听;不仅能听懂语言所包含的意思,也能听懂弦外之音。

2.自卑心理的矫治

自卑是心理咨询中的常见问题,其实质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一个自卑的人往往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总是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有点比较,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严重的自卑心理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精神负担,所以,大学生应积极改善自卑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A.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B.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要学会正确同别人比较,正确看待别人;提高自己的自尊心,提高自我期望。

C.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平时和参加一些活动之前,不能消极地暗示自己,而要多分析自己得有利方面,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D.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一个人在成长和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曲折和困难。因此,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失败,要正确对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振作精神,要及时从挫折和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不要让这些成为自己精神上的负担,而要成为前进中的动力。

E.树立自信行为

因自卑而妨碍交往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应树立自信行为。如:锻炼自己能径直向对方走去;讲话时敢于盯住对方的眼睛等。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要条件。所以,大学生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使自己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3.嫉妒心理的自我调适

A.纠正认知偏差

嫉妒者往往会认为他人的成功和成就是对自己的利益侵占和威胁。实际上,别人的成功完全是通过自身努力来取得的,嫉妒者不应该把成功者的成就视为自身的失败,反而应该学会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并非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关键在于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B.注意的转移

可以通过参加有益意的活动,勤奋工作,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没有时间去嫉妒他人。同时,可以通过转移关注点,从自身寻找自己的优点,已达到自身的心理平衡,来缓解和消除嫉妒心理。

参考文献

[1]谭先明,王玉昕.大学生人际归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广州: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2-20.

[2]郑莉君.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2):49-52.

[3]曹尧谦.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J].湖南: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5):151-153.

[4]罗建华,梁斌.试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J].云南: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3,(3):91-94.

人际交往心理学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其中有一种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位置。它是以一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以一定的情感为纽带,是人们在共同活动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在性质、方式和过程完全相同的活动中,人们之间的行政关系、工作关系、经济关系往往是固定或是相同的,但人际关系确实不同的,因此处理正确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每天都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往往与真实情况不径相同。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心理学是一种瞬间打开陌生人心扉的方法。不但能让对方觉得“这个人真了解我”,也能赢得对方绝对的信任。它是通往幸福与丰富人生的关键技巧,帮助你受人喜欢、增加自信、拒绝受骗、以及成为理想的自己。心理学在了解对方与建立信任关系中很重要,使用得当能在瞬间就赢得陌生人的信任。

一、正确进行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关键在于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容易接纳自己的人往往既自信又宽容。实质上,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那些特别不能接纳他人,特别挑剔、苛刻,有攻击性,爱埋怨的人,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的一种特点,自己不喜欢的一种品质,在自身上是存在的,投射到周围其他人身上,从而不能接纳这些东西,相当于心理学上所讲的投射。

二、要与恰当的人建立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

人都有交往需求的有限性,不是你接触的所有人都会发展成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如果你把每个接触的人都记住,都发展成稳定密切的人际关系,你会觉得特别辛苦,应接不暇。因此,并不是你接触的人都有可能发展成好朋友。在人际交往中,你要问问自己为什么想同他/她发展关系?如果那时候你很需要帮忙,你加深关系的步伐必然会加快;如果只是想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留作备用的话,你也许偶尔联系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沟通是需要感情投入的,你不可能和每个人都通心。交往很重要,倘若逢人就交往、就套近乎,这恰恰是不通心的表现。

三、当情感银行里存满了存款,会觉得事事处处得到别人的支持

朋友都是从陌生、认识、熟悉、了解到亲密,这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如果你没有认识一个人,怎么和他/她发展、建立人际关系呢?人际互动就相当于一个情感账户,有些言行会为你的账户增加存款,有些为账户欠款。比如说,有错就道歉,及时表示感谢,会增加好感,增加存款;不道歉,不感谢,侮辱、攻击对方,或者一味要求别人帮忙,自己不付出,都是欠款行为。当一个人的情感银行里存满了存款,他会觉得在社会上事事处处得到别人的支持;当情感账户里是赤字的时候,他会觉得无人可求。

新结识的人当然可以成为朋友,任何人都是从不认识到认识的。反过来,长久的朋友如果不好好对待,也可能反目成仇。如果朋友向你倾诉他的痛苦,你只是花时间听,这就已经含有通心的成分。因为他找人倾诉时,你已满足了他的需要。你要耐心、专注地听她,不要急于提建议。哪怕是作为一个忠实的聆听者,也是非常好的一次交往。

四、不可过分追求尽善尽美

树立宽容对待自己,对待别人意识,要懂得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也不能要求别人都尽善尽美。人际交往的禁忌主要是:不要过多地挑剔别人,不要在别人不在场的时候说别人的坏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个人都希望每天有进步,有变化。如果总用不变的眼光看一个人,这个人在你面前会觉得很挫败。要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不要担心锋芒毕露。在竞争性的环境里,适时适度的展示自己的优点。

五、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找无限的乐趣

爱因斯坦曾说:“物理学是简单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复杂”不见得不好,不一定是贬义。我们经常认为越是“复杂”我们就越感兴趣,因为它总能让人出乎意料,然而“简单”有时反而会让人觉得单调。倘若因为人际关系复杂就回避,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只要生活在社会里面,喜怒哀乐都会和能否与别人友好相处有很大关系。

人虽然复杂,但人的认识也是很复杂的,人的智慧也是很高级的。人会凭直觉和判断来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人。不用担心,再复杂,人也会形成印象,会有自己的认知规律,有一些对人的看法、理解,这也是人进化的过程。因为复杂,我们与人相处才有无限的乐趣,它之所以复杂,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发展之中,人类也在不断进化之中。没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人。人际关系的良好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无限的过程。不要指望有某种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人际关系。

六、充分运用“微笑效应”

微笑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表情,它在人际交往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微笑可以在瞬间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一个灿烂的微笑更能提升你的个人魅力,更能打动人心的了。

即使你不善于微笑,也要强迫自己微笑。伟大的美国推销员富兰克林?贝特格就是因为善于微笑而获益良多。他的经验告诉他,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将永远受欢迎。因此,每次和别人见面之前,他总会先想想必须感激这人,然后带着微笑去和别人交谈。微笑不仅表达了你对别人的善意和信任,它还向别人暗示你值得我对你微笑。

在与人交往时,请时刻保持微笑,如同站在舞台上一样。微笑不仅能给对方留下美好难忘的印象,而且还能让自己在生活中处处获益,给别人一个浅浅的微笑,你的人脉王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请一定要善于运用微笑,不要丢失最智慧的动物──人类的独有权力。

人际交往心理学篇(8)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1.团体心理辅导内涵。团体活动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并学会面对其在学习、职业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课题。同时,“学校心理辅导是本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心理辅导的实践也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旨在帮助具有心理问题的与人计较能力差的同学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到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使其逐渐适应帮助他人,学会如何与人交流的过程。一般而言,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是由1―2名指导者主持,如果有需要,可以增设一名助理,帮助使用道具等工作。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组成治疗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有的发展课题或心理障碍。在团体情境下进行心理辅导,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于情感交流,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重新建立理性的人际交往准则,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发掘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2.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团体心理辅导就是指帮助学生在团体领导的带领下,共同围绕同一个相互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交际,彼此诱导,形成共同的共识与目标,进而促成目标成员之间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团体辅导主要的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浅层次的认知、情感、行为障碍,利用课余时间或者是选修课的时间,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当前大学生的交往状况。有效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形成坚毅不拔的自信品质。团体心理辅导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帮助具有不同背景、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性格的人进行一个较为理想的相互交流,减少与人交流时的羞怯感。另外,可以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一个锻炼自身能力的场所,为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主体给予一个良好的自我多角度的分析场景,在活动中,可以观察别人的语言行为以及肢体行为,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使得参与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与不足,帮助自我建立一个全新的自我,刷新自己待人接物的处事态度与为人习惯。这些特点都相当符合大学生的成长个性,适合大学生在团体中找到自我,然后进行自我领悟、自我成长,在团体活动中重建一个理性的认知,团体心理辅导课帮助大学生乐观向上,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成长,纠正心理上的一些顽疾,提高大学生与人交际的技巧与改善心理状况。

3.改善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的紧迫感,管理上也相对自由,导致一些自知力较差的学生整日游戏,无所事事。长此以往下去,造成大学生非常怕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一味地沉溺在游戏中,无法自拔。所以急需要参加一些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具有人际交往弊病的大学生改善其情感体验,解决诸如焦虑、恐惧、孤独、情绪自控能力差、不善表达感情等问题。团体辅导主要教育的是一些具有共同特征能力与需求相同的人,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找到共同的生活特点与一些行为习惯上的相似点,进而感受到被别人认同的体验,使其感受到希望与改善自我交往能力的力量。在实际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大学生更加能感受到团体的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共同协作完成某一件事,减少对别人的抵触感与心理防卫。通过彼此的互相帮助与理解,使得每一个成员之间感受到踏实与温暖,让其得到一种归属感。具有心理问的大学生一般都有的心理行为就是对于这种团体心理辅导都是抱着一种改善自己交往能力的态度加入活动,加上可以被他人轻易地接受、关心,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信心,在团里活动中获得前进的力量,收获情感支持力。

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O计需要遵守的原则

1.理论构建是先决条件。一个成功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少不了各个环节的构成,但是首要的是理论的构件,其次就是要准备好此次团体辅导的方案,当然方案是针对所要达到的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比如新同学新同事第一次见面,就要选择适合大家互相熟悉减少大家陌生感的破冰类活动。如果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则需要有助理协助完成此次辅导。团体辅导中需要用的道具必须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之前准备好,在团辅完成后要清点和整理好,方便以后需要时使用。另外,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需要有较高的指导技巧与理论建构知识,理论的构建就是要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手段以及活动内容。活动内容与方案的确立要从参与者的一些心理问题入手,将其转化为可进行的干预活动,不管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心理辅导,领导者始终要认识到对于大学生交往能力的辅导实质上是对个人人格的辅导。有关科学研究表明,一些在行为特征表现出热情、出色、经常能够观察别人习惯、欣赏他人的人,非常懂得如何与别人进行合作与分析,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是非常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生存技能。这些人往往能够为他人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让他人虚心接受。所以,塑造良好的个性和品行,加强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不但是提高交往能力所必需的,同样也是良好交往的结果。

人际交往心理学篇(9)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定义、意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及主要障碍和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2)学会有效的沟通,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实现良好通畅的人际交往。

教学内容:(1)人际关系交往的定义和意义。(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障碍及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3)怎样实现有效沟通(这部分是重点):沟通特点、沟通困难因素、掌握干扰、沟通态度、沟通原则、沟通技巧、大学生人际交往“三部曲”、为你支招。(4)思考题。

教学形式:提问、讲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游戏、归纳总结。

二、提问导入主题(提问法、讲授法)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心理软肋吗?提问:为什么我总感觉到孤独和无奈呢?为什么我就没有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呢?为什么我的父母、我的室友和我住得很近,可心理上的感觉却咫尺天涯呢?为什么我一和陌生人说话时就感觉到特别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三、人际交往的定义和意义(讲授法,案例法)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指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及主要障碍:(1)主要类型:亲属;师生;同学;网络关系。(2)交友类型:人格;同好;同志;相邻;义气。(3)常见的交往障碍[1]: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4)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2]:自我;自卑;恐惧;嫉妒;猜疑;自负;羞怯;封闭。(5)人际交往心理误区: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心理定势。

四、怎样实现有效沟通(游戏法、讨论法、案例法、讲授法)

(一)沟通的四个特点。课堂小游戏一:撕纸。第一步:给每位同学发一张A4废纸;老师发出单项指令:―大家闭上眼睛―全过程不许问问题―把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把右上角撕下来,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来―睁开眼睛,把纸打开。第二步:这时老师可以请一位同学上来,重复上述的指令,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同学们可以问问题。

讨论:第一步完成之后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结果?第二步完成之后又问学生,为什么还会有误差?

(二)造成沟通困难的因素:缺乏自信;记忆力有限;重点强调不足;不能积极倾听;按自己思路思考;无慎重就发言;没耐心而争执;时间不足;情绪不好;判断错误;语言不通。

(三)掌握干扰:望;闻;问;切。

(四)沟通态度:知己知彼、合情合理、不亢不卑。

(五)有效沟通的四个原则:明确沟通目标;重视细节;实现至少一个目标;适应环境变化。

(六)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沟通?老师总结。(1)主动;(2)换位;(3)赞美;(4)包容;(5)助人;(6)加深。

(七)大学生人际交往“三部曲”:第一步: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则: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第二步: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社交礼仪;人际魅力。第三步:正确处理交往中的竞争与合作。

课堂小游戏二:心灵之旅(1)分甲乙二组,甲组先由助手带出教室,戴上眼罩,扮演“盲人”。(2)乙组扮演“哑巴”,讲清楚规则和要求。(3)10分钟后,让“盲人”除掉眼罩,谈出自己的感受,并请“盲人”指出自己的引路人。(4)之后,角色互换,“盲人”一组扮演“哑巴”,任意选取一“盲人”。

讨论得出结论:第三步内容:正确处理交往中竞争与合作。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

(八)为你支招:(1)交友的一个窍门:善用特殊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2)交友三字经。讨论:学会交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引出交友三字经:诚、诤和厚;(3)交友六要素。

五、思考与练习

谈谈你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心理学课程讲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际交往心理学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6-02

1.引言

进入高校后的青年大学生,随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自身角色的转换和对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的要求的认识与理解,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意识和交往需求。但是,由于他们过去生活面较狭窄,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较大的高考压力,他们的交往意识淡漠,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交往经验和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困惑已成为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适应问题。虽然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使大学生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人际交往状况却不容乐观,并因此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1]。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往往有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5]。有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训练,不仅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途径[6]。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及情绪表达训练后,其人际关系敏感程度、交往焦虑程度、一般焦虑程度、消极思维习惯等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7]。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咨询在交往障碍咨询上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咨询周期长、效率低、咨询效果难以控制和巩固、经常出现反复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观察、学习、交往的机会,促使个体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重新认识自我以及他人,产生新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具有效率高、涉及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够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8]。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活动是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运用团体动力学、精神分析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作指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在自我探索中了解自己的问题,重新发现自我,了解他人;在互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培养积极的交往意识和心态,从中产生新体验,形成新认识,积累新经验,学习新方法,养成新习惯,获得新技能;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人际交往实践之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在于: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活动空间和氛围,使他们在共同的交往情景中彼此了解,相互影响,相互关爱,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有关人际关系的心理活动,如人际态度、团体气氛、社会认知、模仿与暗示等,从中反映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与缺陷。同时,使参与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促进自我探索,自我表露,自我认识,并尝试改变自己,学习新的人际交往知识和行为,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经验,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目的,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9]。

3.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主要遵循如下的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程序:

3.1 实验设计类型

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是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选择完全相同的两组大学生进行测试,一组作为进行实验处理的实验组,一组作为参照对象的控制组。在两组未进行实验之前都进行人际交往相关心理测试,对实验组进行处理后,最后两组再进行一次测试。还有研究者采用的是单组事前事后测定实验设计,即选取一组大学生被试,在没有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实验活动之前进行一次心理测定,实验处理之后再用相同的问卷进行一次测定,比较两次测定结果的差异。

3.2实验活动目的

不同研究者的实验活动总目标一致,即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具体实施的子目标上各有侧重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子目标:①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交往心态和交往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交往心态,学习成功交往的技术;②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知识,为正确交往提供理论支持;③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方式,形成新的体验和感受;④帮助学生改变自我心像,形成新的交往意识和交往心态;⑤将学习到的交往知识、感受和经验应用到日常交往实践活动之中,获得新的感受,积累新的交往经验,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⑥使学生学会关注和自助,学会尊重和理解,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

另有研究者将团体辅导目标分为如下几个单元,单元一:增加成员对团体性质、目标、进行方式和内容的认识;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识,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营造团体融洽、开放的气氛;制定团体规范,形成团体意识。单元二:引导成员敞开自我、在分享中了解自己,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促进悦纳自我,帮助成员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增强成员的自信心。单元三:促使成员觉察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明确受人欢迎的人格特质以及自己的人际期待;引导成员对照自身的特质,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单元四:引导成员了解非理性信念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帮助成员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指导成员学习如何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单元五:带领成员练习有效的沟通技能,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互相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单元六:向成员介绍人际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知识;引导成员学会分析自我心理状态;指导成员在不同情境中正确使用各种自我状态。单元七:引导成员练习并运用所学的人际沟通技能,并将其带到日常生活中;促使成员学会合作,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单元八:巩固辅导成果[10]。

3.3 实验活动形式

实验活动主要采用的是结构式小组活动,在辅导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具体单位,完成所有活动。

3.4 实验活动内容与程序

根据团体的总目标及每次活动的子目标,在一定的理论依据指导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在团体中分享感悟、讨论及行为演练,整个活动分次进行,每次1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具体活动内容。具体的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序列:①导入活动,设计活动促使团体成员进行初步的相识和交往。如采用“叠罗汉”活动进行名字的串联,帮助成员记住彼此的名字相关信息。②主体活动,主体活动是达到团体辅导目的的关键,主要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改善成员的人际交往心态、意识,强化积极自我和对他人的积极看法,并且通过辅导老师的指导和成员之间的交往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可以采用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的活动,还有具体的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如人际交往礼仪、人际交往中的互动言语训练等。③结束活动,结束活动主要是让成员在活动中巩固已经习得的新技能,并且对自己在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活动心得体会进行总结,以指导今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实践。

3.5 实验活动的实施

实施步骤:(1)前测:主要采用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相关量表,如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羞怯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2)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根据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计划,。团体性质一般为结构式,每次活动有不同的目标,包括相识、自我探索、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自信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采用游戏、讨论、个案分析、角色扮演、认知训练、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每次活动后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以行为演练为主; (3)后测:在最后一次活动后除了用心理量表进行测验之外,成员还可以填写团体活动自我评估表等测试问卷,,如《团体辅导过程成员自评量表》、《团体效果评估表》,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等。

4.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效果评估

已经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以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张改叶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时间相对集中,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寓教于乐,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活动中补充理论上的不足,在理论的指导下学习新的交往技能,形成新的交往经验,学员收获大,有利于他们发展[9]。刘倩倩等的研究发现,对大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大部分成员在以上方面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回避、苦恼、交往焦虑、羞怯等交往问题有改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成员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方面有显著改善[11]。高海燕对大学新生实施干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缩短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时间,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参加辅导的成员处于同一心理发展水平,他们能在心灵的交流中找到真正的知音,同时学习模仿多个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12]。张海文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干预结果发现,经过训练,实验组在羞怯、自尊、自信和感情与社交孤独方面比对等控制组的贫困生获得显著的改善,与不对等控制组的非贫困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贫困生人际交往的有效形式。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后贫困大学生在羞怯、自信、感情与社交孤独、自尊方面获得了显著改善【13】。王慧等的研究也发现,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成员在社会回避与苦恼、社会回避、焦虑以及自尊等方面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且变化显著,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上具有积极的短期效果[8]。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部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团体的成员在互动的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性和助人行为,因此,对于人际关系辅导具有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团体心理辅导为大学新生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机会,他们在团体中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接纳自我、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它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就像一个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自由观察、分析实验场所表现的资料,进而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员还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获得直接、间接的劝告。此外,团体活动还有助于学习社交技巧,成员抱着改变的愿望去积极模仿适应行为,从而改善社交技能与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展望

国内近几年才开始进行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虽然在已有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今后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放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是对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团体成员的参与动机、团体成员接受其它形式的心理辅导等作为无关变量会混淆干预效果,因此需要对被试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对实验活动进程进行一定的控制。其次,是实验设计需要更加完善,已有的一些研究缺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使得研究不够严谨,另外对于实验效果的评估不应局限于近期效果的考察,可增加追踪调查的内容以评估其远期效果。最后,是可以进行不同人际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和活动的比较研究,筛选出最有效的辅导模式,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2]凌苏新.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心理科学, 2000 (5): 49.

[3]陈家麟.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 1984 (4): 26.

[4]姚利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 (3): 49-51.

[5]吴守良.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调查分析[M].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11).

[6]欧阳文珍.人际关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3): 186-187.

[7]杨眉.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M].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5.

[8]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31-1032.

[9]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288-290.

[10]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31-1032.

[11]刘倩倩,李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3):63~65.

[12]高海燕.大学新生人际沟通的团体心理辅导.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5):39-40.

[13]张文海.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中国临床康复,2005(40):13-15.

作者简介:

上一篇: 项目式学习 下一篇: 中药材采购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