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实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18 00:04: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演讲与口才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演讲与口才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43-02

演讲口才是一门与人沟通的艺术,注重信息的双向互动,主要包括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论辩演讲三种形式,并且能够直接体现演讲者的心理素质、思维水平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高职院校重视“演讲与口才”课程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够适应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高职院校中“演讲与口才”课程训练模式的分析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后更加侧重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以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交流能力及合作共事的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之一,所以“演讲与口才”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广泛设置的课程。但实际“演讲与口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不相符等问题,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参与“演讲与口才”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五结合”训练模式

1.教学与学生的心理训练相结合。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正式演讲的机会较少,且缺乏针对性的口才训练和专业的交际技巧指导,造成许多学生当众演讲或者公开讲话时易产生恐惧及焦虑心理。因此,高职教师开展“演讲与口才”教学时需要注意将教学与学生的心理训练相结合,以便帮助学生消除公开演讲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教师可以首先提供一个演讲主题,并引导学生与各自的同桌一对一交流练习;然后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接着学生轮流上台发言说明对主题的看法,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则可使学生分批于每次进行“演讲与口才”教学前几分钟完成,以确保每位学生均有上台发言的机会;学生发言结束后其他学生可针对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其他观点,并通过共同讨论解决疑问。教师通过这种听众由少到多的方式使学生进入由易到难的训练阶段,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从而增强学生开口表达的信心。

2.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相结合。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口语表达的过程能够体现说话人大脑的思维过程,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则对口才水平有直接影响。因而教师在实施“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时,需要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基础上继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应变思维的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演讲与口才水平提高的目标。(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利用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感受、体验等人体主观性情感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的“演讲与口才”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具体事物形象、运用典型化事例或者想象的方式以增加演讲内容的趣味性。以“形容人的相貌”话题为例,学生可以采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沧桑集于一脸”、“长得比较朴素”或“我不是不美,我只是美得不明显”等带有幽默性质的语句,这不仅可以增强演讲内容的生动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听众的兴趣。(2)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理性地认识客观世界并掌握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演讲与口才”课程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的清晰性与条理性。以“食品安全”演讲话题为例,教师开展“演讲与口才”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组织表达语言,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学生可以按照食品安全的定义(是什么)、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为什么)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怎么做)方向进行逻辑思考,然后准备演讲内容。(3)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是指大脑思维从不同方向思考寻求问题答案,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高职教师在实施“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时,若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则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增加演讲内容的创新性。具体表现为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诸如“列举十种以上有腿但不会走的东西”、“尽可能说出砖块的作用”等思考类问题,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4)应变思维。应变思维是实践活动中运用较广泛的重要思维方法,并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定量分析使得各方关系得到协调。学生进行演讲时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容易丧失演讲节奏感,进而出现忘词、不知所措等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应变思维能力有助于化解遇到的意外困境,从而保证演讲的顺利完成。在培养学生演讲与口才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设置等方法引导学生训练应用思维的能力。

3.教学与学生的语言训练相结合。语言是传达信息与表达思想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能力有助于演讲者口语表达的顺利性。因此,高职教师在实施“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时,需要注重将教学与学生的语言训练相结合,从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个方面入手,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演讲与口才水平的提升。(1)有声语言。教师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扩大学生的基本词汇量,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使用词句准确性的训练,以减少词不达意现象的发生,高职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语言文采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举行熟记古诗词的竞赛活动或者对文章进行续写、改写、扩写以及缩写的应用训练。(2)无声语言。无声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同样具有沟通交流的作用,无声语言中如眼神、表情、手势等对演讲者的形象以及演讲效果有重要影响。高职教师在开展“演讲与口才”的课程教学时应该向学生教授相关的礼仪知识。通过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配合,能够提高学生演讲与口才能力的整体效果。

4.教学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结合。高职中的“演讲与口才”课程虽然具有一定开放性,但是仍然受到一些特定因素如课时限制、课程计划或者教学环境的影响,所以存在着局限性。因为“演讲与口才”也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所以高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实践能力。结束学校课堂教学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拓展,以提高演讲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或者学校举办的演讲、辩论以及朗诵等与口才相关的活动;或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帮助学生修改演讲稿等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通过“演讲与口才”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共同训练,有利于学生口才能力的增强。

5.教学与学生的实训岗位相结合。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因而院校开设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训岗位要求相结合。高职院校的“演讲与口才”教师可以先对岗位的能力需要进行调研,然后有针对性地将岗位实际需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口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当前的教育模式主要为“2+1”,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理论知识后,需在校外实习一年。而教师向学生教授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生接触实训岗位后可能会遇到新的口语交际难题,所以教师应该保持和学生的联系,以便在学生需要时提供有利指导。

三、高职“演讲与口才”课“五结合”训练模式注意的问题

1.教学前做好准备。课前准备是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本文提出的“五结合”训练模式具有开放性,因此学生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各种问题或者出现各种突况,所以高职教师在开展“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前,应该做到充分分析教材和学生学情,做好课前准备,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条件。

2.教学中内容实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的训练任务应该注意与企业提供的岗位需要达成一致,教师可以将实际岗位的要求转化为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充实整合原有的知识体系。这既能体现“演讲与口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又能适应高职院校设置的“演讲与口才”课程目标。

3.教学后及时总结。“演讲与口才”课程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所以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共同进行课堂总结,分析学习成效并肯定学习成果,同时归纳演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点。此外,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可以使学生交流演讲经验,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把握演讲要求,逐渐养成良好的演讲习惯。

4.教学后实践巩固。“演讲与口才”中真诚的感情流露需要以相关经历和体验为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口语表达思想情感。因而高职院校和教师除重视“演讲与口才”的课堂教学外,还应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锻炼实践能力以增加生活阅历,巩固“演讲与口才”课堂所学的交流技巧。

篇(2)

当前,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必然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 这是不容置疑的。2001年8月,教育部在向全国公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中,在“高职高专教材”的公共课中,正式列入了“口才与演讲” 课程,并将其规定为适用于各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国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大举措,正反映了这门新型的素质技能学科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但目前的高职《演讲与口才》教学没有很好地实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注重在优化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综合实力。

一、《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演讲与口才》的教学缺乏高职特色,在教学内容设置、课堂互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不足,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课程教学未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理论化

目前的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在语言基础知识等方面安排了过多的理论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训课时比重失衡,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互动不理想

传统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一些学生心理素质差、自信心不强、不愿意参与互动,积极参加练习的总是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参与互动的程度不均衡。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大多还是运用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一些能明显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境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未能得到较好地运用。

(四)教学手段较单一

《演讲与口才》课程的班级人数较多,这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完全因材施教。虽然目前学校一般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使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师一般用电脑播放一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而一些学生课堂及课后训练的情境,未能用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录下来,以便学生修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改革建设思路

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参照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组织专家进行核心技能的开发工作,并将核心技能分为8个技能模块: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这些核心技能与本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演讲与口才》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演讲与沟通基本技能,并在实践中主动灵活运用,最终内化为稳定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成为拥有同他人共同生存能力的语言主体,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职业化

教学内容应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核心技能目标转化为课程设置纲要。根据典型的工作过程传授技能及其相关知识,选择最基本的和最必需的教学内容。选材时坚持技能的主导性和职业的共同性,以经验和策略的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和理解、论证的知识为辅,充分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立足于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行动体系,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依据训练难易程度形成三大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均以“交流表达能力”训练为核心,全方位辐射到其他能力训练。通过阶段模块设置,螺旋式地排列内容,将理论知识、核心技能、工作态度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组合,使学生逐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既分散了学习难点,又增进了学习的兴趣。

(三)情境设置生活化

在模块内部设置若干贴近现实、符合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教学情境,每一学习情境下都以训练目标为核心,展开知识点和训练要素,随着训练目标、任务难度逐步增加,训练内容越来越接近实际工作,使得相应能力得到显性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具备未来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式教学法

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学习者将根据个体原有经验进行知识建构,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为学习者创设进行情境学习的环境。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是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扮演体会情境等。情境式教学法将言、行、情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分析法

针对实训中所涉及的典型的、具有分析价值的案例,如辩论赛实况、演讲比赛视频、求职案例等,进行分析。进行分析时,既可采用由学生现场独立分析,再以书面形式完善的方式;也可采用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到课堂上展示的形式。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三)体验式培训方法

体验式培训的特质,在于参与者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包括自我评估。当他们早期的学习影响被有效地重新评估时,他们在智力上、情绪上及行为层面的整合上都会有所发现,这将改善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与实际行为。体验式培训方法包括肢体上的挑战、游戏、仿真练习、分享时间、有指引的冥想、有组织的互动等。课程通过抗干扰训练、仿真练习、心灵对话、游戏等体验式培训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触动学生心灵,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四)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就是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教学技能。其特点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课程的设计是将学生的语音面貌、行为姿态、面部表情进行现场录像,然后回放,让学生进行观摩对比,现场改进,自我完善;同时也保留了教学资料,为教师备课提供一手素材。

(五)头脑风暴法

对于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在教师讲解后学生仍然存有疑虑或者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接受时采用的一种由学生轮流发表意见的一种方法。围绕某一观点,大家各抒己见,平等、民主的交流探索,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共识。

(六)自主学习指导法

良好的口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个人长期坚持的系统化的自我训练,教师提供给学生能自主训练的内容、模式,使课堂课外相结合。

五、丰富教学手段

(一)理论、实训一体化

课堂实训中,把阅读、写作、口语表达有机结合,形成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实践性教学 “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过程,努力做到课堂即为实训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实训室进行。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在研究性、自主性学习环节中,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拓展、深化课程内容;在实训环节中,要求学生根据口语表达要求,收集、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进行书面写作,最终在课堂实训中以口语形式交流汇报和相互学习、评价,做到边看边学、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二)教学组织团队化

在教学中采用分小组开展教学活动,分小组承接工作任务,分小组进行设计研讨,分小组活动,分小组进行口语演练。在各小组中有组织者,有分工,有合作,学生的主动精神得到提高,团队合作精神普遍增强。

(三)建设课程网站,设置网上自主学习平台

借助学校校园网,建设演讲训练课程网站,设立网上自主学习平台。课程的教学录像、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阅读书目等教学资源都呈现在网上,以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在“自主学习平台”中设置不同的版块,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作为课堂训练的补充和延伸。

(四)将课程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1)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加强课程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大学校园社团众多,我们应抓住那些和演讲训练课程教学内容有着密切关系的社团,以它们为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课程建设。教师可以融入社团担任指导教师,同时把社团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开展“演讲比赛”“朗诵大赛”“主持人大赛”等各种活动,还可将所带班级的学生带出去,观摩参加社团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特长。

有了学生社团这一平台,更加能够体现课程开放化、竞争化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社团的活动也因为更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了学生社团的活力,扩大了社团的影响力,更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2)以宿舍为单位,推动课程建设

宿舍是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把宿舍纳入课堂教学延伸的范围,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口才训练频率,而且对形成良好的宿舍文化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配合这一理念,把学生的日常课堂训练设置成以宿舍为单位的活动,这样既方便学生随时针对某一问题进行集中探讨,演练口才,也能够帮助整个宿舍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传统的闭卷考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的需要。我们可以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过程化,评价标准公开化”的标准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考核小组和监督小组共同构成,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原则。以学习情境为单元,实现过程考核。采用形成过程评价、终结性鉴定、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能力评估系统,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领域评估学生能力进展。在学生自评、互评,考核小组测评、监督小组监督、教师综合评价的全方位考核形式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既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目前尚有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深思。学生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将《演讲与口才》课程更深入、有序地开展下去,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高专人才。

【参考文献】

[1]邵守义.演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一)高职院校学生现状

高职生整体素质偏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为薄弱,在一些人多、陌生而又正式的场合,如课堂上、会场上,学生常表现为怯场,面红耳赤,用词不当,语无伦次,语句不完整,扭扭捏捏,结结巴巴,说话没有明确的中心或观点等现象。

(二)课程现状

目前,高职实用口才课程在内容选取上缺乏专业针对性,未能充分体现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职业需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力求面面俱到,理论性指导过强,而专业实效性较为欠缺。

(三)教学现状

高职实用口才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模仿本科教学的现象,教学方式更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虽然都强调突出实践课训练,但大多只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技巧的教授与训练,而对于学生专业与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却忽视了。因而,虽有围绕知识点创建模拟实训,但训练要点是孤立的,从而缺乏职场真实性,训练也缺乏前后联系。因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谓的实战技巧是难以内化为实际的交际沟通能力的。

二、高职实用口才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运用

近些年,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项目化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认可。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相比,项目化教学法实践性、操作性更强。为突破高职实用口才课程教学的瓶颈,笔者在学校国际贸易专业二年级实用口才课程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实践。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组织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串联单个的知识点,使得实训体现整体性。学生围绕专题展开有效分工、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将与人沟通交际的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课程内容的选取

高职实用口才课程设计,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实用技能培养为目标,突出行业特性。首先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紧扣所授专业就业岗位的基本能力需求。以沟通表达技能为基础,围绕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树立一定的相关素质培养目标,比如职业修养、求职应聘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等。其次,注重课程设计的效率化,课程内容的选取提高有效性。以项目化为导向,选取来源于企业或服务于企业的真实任务或情景安排。在课时安排上,注意提高实践性,加强课内和课外实践并举,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在课程考核上注重过程化,将平时实践表现、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安排,以服务专业领域和就业岗位实际需求为基础,以够用为度整合教学模块,以教学项目串联知识要点。在课程设计上,有常规模块,即基本理论技能;也有变化模块,包括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专业实务技能模块和专业综合技能模块。当然,对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岗位技能需求的不一,需要适当调整变化模块。以本校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确定项目选题时,将基础理论技能分为普通话基础训练、心理素质与思维模式优化、态势风度设计;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分为交谈口才、公关口才、辩论口才、求职口才;专业实务技能模块分为说明口才、叙述口才、报告口才、说服口才、主持口才、推销口才;专业拓展模块有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及课外实践。项目选题以把握实用性为原则。一方面是要求项目选题趋近于生产或服务一线对从业演讲及交际能力的特定要求;另一方面,要选择贴近工作及生活实际的社会热门话题,有利于学生展开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来加以深入探讨的热点问题。

(二)项目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遵循“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情境体验-发现不足-引导点拨-训练提高-效果评价”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组织做到任务设置精准、案例分析精确、视频内容剪辑精彩、学生演练精心、讲授要点精炼。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与人协作以及与人沟通等各项社会能力的发展。

以“辩论口才”为例,项目化教学设计如下安排:

第一步:项目名称,如何进行辩论?确定教学目标。

第二步:实践教学,观摩一场国际大中专院校辩论赛,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论点拨。

第三步:情景体验,以八人为一组就观摩的辩题展开模拟辩论。

第四步:发现不足,采用现场观察、视频回放等手段,以自评、互评的方式发现并指出细节上的不足之处。

第五步:引导点拨,教师评点,归纳做法。

第六步:训练提高,通过反复训练得以训练提升。

第七步:效果评价,各小组通过班级组织辩论赛,展示训练成果。评选出优胜队伍和最佳辩论员。

其中辩论赛在组织安排时,同样以项目化教学法设计:

第一步:选定项目,选定要辩论的话题,这些话题应该是与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能经常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第二步:设定目标与分组,教师给学生讲解辩论赛的辩论程序,可以分为五人一小组。

第三步:计划与分工,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分工,制定实施计划。

第四步:实施,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材料并准备辩论词。

第五步:成果展示,由课代表担任主持人,组织正反双方开展辩论比赛。

第六步:评价,先由班长、团支书与任课老师组成三人评委会对第一场比赛评分,评选出优胜队伍与每队各一名最佳辩手。这两名最佳辩手和任课老师组成下一场的评委。并且由评委会成员加以点评。

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价:

对于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估,教师应采取讨论、座谈等方式,让学生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自评与互评,并要求学生将项目完成后的评价与项目开始前的预估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找出项目执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所在。

三、项目化教学实践的反思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实用口才课程中的运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更好的就业奠定了基础。经过实践操作,发现有一定的收获与一些经验反思。

(一)项目化教学实施要以师生双方的观念转变为前提

一直以来,学生习惯于“坐等”,被动式的学习,等着老师讲、老师点名、老师总结评价,而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真实主体,必须由他来参与教学、甚至主持教学。这样的转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不适与压力。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同样需要学生深入了解、配合及适应教学活动。此时,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理解并认同新的教学模式。在项目化教学分布项目任务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相关参考资料,并且选取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各项目的协调安排工作,通过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项目开展的初始阶段,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多一些耐心与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表现不佳时,适时提供一些指导,但并不亲力亲为,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难题。

(二)项目化教学实施要以科学合理的项目设计为基础

项目化教学的项目设计尤为重要,唯有科学合理的项目设计才能切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项目设计时,既要考虑到任务的可操作性,又要顾及学生能力的全面深入培养,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不拘泥于老套,又要难易适中,互相结合。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既能做到普遍参与,又存在一定的优劣竞争,在学生的能力承受范围内循序渐进开展。学生从不同的项目任务中获得自我锻炼与提升。

(三)项目化教学实施要以心理因素的干预为抓手

在项目化教学实训中,依然会发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一般会差于书面表达能力,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多同学尤其是在即兴发言时,会较为明显地表现出紧张畏惧怯场,从而影响了表达交流的效果。此时,就需要适当的心理疏导来辅助,唯有从根源上引导改善才能疏通障碍。学生克服了心理阻碍,自然可以提升表达的兴趣,从而找回自我表现的信心。

(四)项目化教学实施要以引发内动力为支撑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绝非一朝一日即可速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如果仅凭课堂的学习与训练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引发学生的内动力,树立积极主动进行自我训练的意识与决心,自觉地在生活的细节中注意表达技巧的运用。只有当所学能得以致用时,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带来的帮助与快乐,学生的热情与学习的兴趣自然会被调动。

当然,项目化教学实施中还有些问题有待日后的进一步探讨与解决,比如: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如何避免学生训练时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如何确保学生能自觉主动完成课外的训练任务;如何更好地让师生适应项目化教学中角色的转变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充分地将高职实用口才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效合理联接的优秀教学方法。笔者期待这一方法的运用,能在高职实用口才课的教学实践中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

2015年校级立项课题《高职实用口才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SY20151221-17。

参考文献:

[1]陈若蕾.高职《演讲与口才》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35).

[2]王彦,陈华炎.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实施项目化改造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3,(8).

篇(4)

现代社会对于秘书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能撰文办文,又能沟通协调;既能处理信息,又能处理公关事务;既可以为领导办理各种具体事务,又能为领导出谋划策。因此,中职教育要培养出应用型的文秘人才,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在课内外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时间机会,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努力提高学生扎实的综合素质。

1.加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展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提炼,将学生带入特定场景进行分析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性的知识占了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教授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接受,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解决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比如在秘书实务和公关关系学的讲授中,既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案例,也可充分利用课外收集的新近发生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列举、讲授,让学生进行分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强化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是一种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实际操作由教师设置的秘书工作场景的教学方法。中职文秘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可进行模拟性的操演。如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快速录入等内容,都可以在模拟实训室进行此类秘书实务技能训练。教师可在实践课程中设置一些秘书工作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现场纠正。模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能较好地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在教师的及时纠错中,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更为深刻。如在会务管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使学生在演练中轻松掌握技能。

3.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较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技能的锻炼和培养。文秘专业的教师可着重在演讲与口才、礼仪与生活等专业课上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演讲与口才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演讲、朗诵者的仪表图片等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借鉴,还可播放优秀的演讲、朗诵声像,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展示。师生还可以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学生大胆开口表述,真正达到锻炼口才的目的。

二、利用校内现有设施,加强校内实训

文秘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岗位实训,是她们正式参与社会工作的一次真正实习。此类实习是建立在真正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基础上,所以,学生在此操作阶段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直接转化为实际工作技巧和方法。

1.利用学校办公室。学校办公室是学校的中枢部门,是文秘专业学生岗位实习的较好场所。专业教师可与办公室协调,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参与学校会议室的布置、会务接待、礼仪、联系等事项,熟悉公文处理程序及文书起草等。积极培养学生处理办公室事务、社交、接待、会务等专业技能。

2.利用学校文印室。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是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安排学生在学校文印室进行岗位实习约1~2周,学生可基本熟悉文字排版,熟练操作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的技能,较好地培养认真、仔细、耐心的工作作风。

3.利用学校档案室。档案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习操作演练是较为实效的。教学中档案的分类、立卷、案卷的排列和编制案卷目录等内容,可带学生参观学校档案室,并安排学生跟随档案管理员对档案进行整理。学生可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充分认识了档案管理的基本流程,也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三、安排好毕业实习,实现学生到秘书的角色转换

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毕业实习前,专业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企业、档案馆等,参加有意义的宣传活动、礼仪活动等,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认识岗位。

为确保实习的效果,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出较完善的实习规章制度和实习考核办法。可在学生实习中分阶段进行总结,通过QQ群、电话、短信、邮件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实习现状,这样,学生既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和将要努力的方向,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逐步实现从学生到秘书的角色转换。同时,文秘专业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总结,及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特别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不足之处,加强自己的专业和理论及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中职文秘专业的实训,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秘专业教师应继续探究和实践,不断提升中职文秘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文秘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专业技能竞赛是当今许多大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之一,师范生专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从教素质。如何将它与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得更有成效,从而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师范生基本功的不足与专业技能竞赛的内容

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毕业后大多数要从事教师职业,从目前在校的一些师范生来看,他们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仅如此,他们作为一个准教师,许多人做教师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1)口头表达能力差,普通话很不标准;(2)书法水平差,不论是粉笔字、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都离一个教师的要求相差太远,板书没有章法;(3)尽管会制作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但课件与教学切合得不够紧,有的课件内容与教学无多大关系;(4)说课和模拟讲课容易紧张怯场,其心理素质和对课堂教学的掌控有待提高。

当前的师范院校学生之所以在教师基本技能方面存在这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这方面的实习实训与实践锻炼。目前,许多学校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给学生提供锻炼各种师范生技能的机会很有限。各种技能竞赛本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受经费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技能竞赛活动开展得太少。有的学校甚至对学生实习也不重视,放任学生“自主”实习,有的不到教育岗位实习。

全国许多省份开展了师范生技能竞赛。一些设有师范专业的职业院校,也纷纷参加这类比赛。如在2010年举办的浙江省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获得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和3个优胜奖[1]。有的省份(如湖北)在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竞赛时,高职高专单独设组,不分学科类别[2]。为了参加省里比赛,各个学校自己经常性地举行师范生技能比赛,而且将此作为一个传统项目保留下来,定期举行师范生技能竞赛。

江西省教育厅师范处2008年举办了江西省首届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基本功比赛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写字、二是演讲、三是课件制作。纵观其他省份的师范生技能竞赛,其内容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书写、普通话、课件制作和说课、讲课上。

二、专业技能竞赛对于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少实训机会,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对师范生来说,在正式上讲台之前锻炼一下从教的基本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书写比赛对提高板书水平的作用

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的书法水平不断下降。据调查,书法水平在师范生中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书法和板书普遍要好一些。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内部,书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有的从小练字书法较好,有的缺少练习书法较差。从整体来看,硬笔字明显又要比软笔字好,学生的毛笔字普遍较差。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现在对板书的重视程度很不够,许多刚毕业的师范生的板书非常差。一些学生到中小学教育实习,他们在板书时不但字很差,黑板上所写内容安排得也杂乱无章,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板书设计”。从这一点来看,举行板书比赛也是提高师范生从教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可惜现在这方面的比赛开展得不够广泛,作为师范生技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提高师范生书法水平的办法之一,是经常性地举行书法比赛。比赛可分为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具体一点说主要是“三字”即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通过经常性地举行书法比赛、板书比赛,可使广大的学生在书法上取得较大的进步。

(二)演讲、辩论比赛对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促进

普通话过关是对一个教师的起码要求,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对此有明确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普通话测试水平要达到二甲以上,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作为一个教师,除了普通话要标准,口头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因此不少师范院校在平时便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而通过技能竞赛的形式进行的,大多是演讲比赛或辩论赛。

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江西省的师范生技能赛,其中就有演讲这一项,第一届比赛的演讲主题是“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在练习和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什么不足,可以通过有经验的老师加以

指导,以克服自身的不足。如演讲时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演讲时的语速、语调以及节奏的把握等等,都可以在指导老师的点拨之下得到校正。同时,演讲比赛还可以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因为演讲比赛通常要写演讲稿,为了演讲得更精彩往往还要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的书面表达(写作)能力会相应得到提高。

除了演讲比赛,还可以举行辩论赛。围绕一个辩论主题,将参赛者分为正反两大阵营,然后进行辩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辩论赛。自从著名的“狮城舌战”后,这种方式大受人们欢迎。参与辩论的辩手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赛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课件制作对教材把握能力的检验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用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教师从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智能水平与学习现状,依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以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的方式来调配课程资源,按教学环节与流程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以形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系统。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位老师基本的教学技能。作为将来要走向教学岗位的学生,自然也应重视这项技能,在实训过程中熟练掌握它。常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和flash等等。这些制作工具,都可以在每门学科中运用的。每个软件都有优点与不足,其关键处在于体现学科教学特性与适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多媒体的运用恰当与否,是对课件制作者把握教材能力的一种检验。通过课件制作比赛,可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要通过课件制作比赛,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体,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第一要切合课文的题旨情境。例如,有人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七根火柴》时,在“欧化”(现代气息太浓)的金边相框中播放衣衫褴褛的战士在草地跋涉的场面,这是不妥当的;第二要准确地表现出课文或语句的意思来。例如,有一个《沁园春·长沙》的课件给“百舸争流,鱼翔浅底”制作了一幻灯片,画了几只帆船在航行,水中有几尾鱼不时跃出水面。这没有准确地表现出“鱼翔浅底”的意境来。“翔”是形容鱼在清澈的水里自由游动,绝不是跃出水面。这样的画面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对诗句的形象理解,反而会导致学生误解。

(四)说课、讲课对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目前,许多省份办理教师资格证时,都有“说课”这一环节。而一些中小学招聘教师所进行的考试,也都要过“说课”这一关。2010年笔者曾担任过本校附中招聘语文教师的评委,当时就有“说课”这一关。从应聘者说课的情况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比起没有经验的硕士生来,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显然要强得多。由此可见,多“说(课)”、多“讲(课)”对师范生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说课”呢?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即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其实就是要谈谈你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要这样教?通过说课,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情况。例如,说课人是否把握重点难点、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等等。

作为师范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说课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客串讲课在当今的教学中经常会被采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借以提高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但是,作为实训教学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不可能在课堂中占太多的时间,因为这样做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通过讲课比赛来促进学生课后自练,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如西南大学的师范生技能竞赛,其中就有讲课比赛。

现在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建立了微格教室,创建微格教室是十分必要的。在微格教室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按自己的构想去进行讲课,然后再反笔观看自己讲课的录像,找到自己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许多学生到外面的学校实习,开始总是会胆怯,紧张时说话的节奏太快。在微格教室多训练几次,多参加有关说课、讲课的比赛,有利于提高他们教学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对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思考

首先,职业技能课的开设问题。过去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课,只开设《教材教法》方面的课程。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过去开设《中学语文教学法》,现在有的更名为《语文教育学》,实际上讲得大多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抽象。为了弥补学生在从教实践方面的不足,我系曾开设了《普通话教程》、《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后来修改教学计划,又将上述两门课取消,新开设了《教师职业技能》课。《教师职业技能》课包括普通话、书法和课件制作等方面内容

,每周三节共54课时。毫无疑问,《教师职业技能》课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但课时是否太少,普通话、书法、课件制作各占18课时是否合理,还有应当放在第几个学期开更科学,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反映这门课的课时偏少,有必要将《普通话教程》和《演讲与口才》作为选修课加以恢复。

其次,竞赛内容的再拓展问题。就竞赛内容来说,还要体现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如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只进行书法、课件方面的训练是不够的,中文系毕业生将来当语文老师,要教学生作文,有的还要指导学校文学社,写作技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写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所以我们每年都组织大学生参加江西省写作学会举办的“大学生写作比赛”。除了比赛内容的拓展,赛后的拓展也很重要。如课件比赛,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与交互性,要重视把课件建立在网络上。赛后可模仿网络聊天室进行设计,如利用网络聊天室的“大厅”和“独立窗口”进行研讨,发表意见。“大厅”供学生对共性问题进行讨论,“独立窗口”供学生讨论有关问题,学生在讨论时可以同时打开浏览窗口,调用网上资源供自己研究讨论用。或在课件中设置供网络笔谈的特殊交流版块,如供表达的写作板,供别人发表意见的意见板等。

再次,竞赛形式的多样化问题。现在的师范生技能比赛,大多围绕“三字一话”、课件制作和说课、讲课来进行,其基本内容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在竞赛形式上长期不加变化,会使学生感到缺乏新鲜感,兴趣会渐渐消失。特别是已经参加过这类比赛又拿过名次奖项的学生,兴趣会更差。因此,如何将竞赛形式变得丰富多样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成为摆在举办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如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从举办单纯的演讲比赛进到辩论赛、擂台赛,形式就更吸引人。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兴趣,还可以在奖励机制上作点文章,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加大奖励。如西南大学举行的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四名学生可公派出国学习一学期。[3]这种奖励形式的比赛,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条件差一点的学校,可以考虑与重点中学或相关企业合办比赛。

最后,赛后的总结与反思问题。竞赛的目的在于提高水平,不是为竞赛而竞赛,因此必须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反思存在的不足。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比赛后他们总结了活动开展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板书检测、普通话检测和从教综合检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得非常具体,并就这三方面提出了“今后在开展教育教学的相关建议”[4]。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和反思不足,专业技能竞赛必将在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师范学子省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传佳绩[eb/ol].jhc.cn/index.asp,2010-12-7.

[2]关于举办第一届湖北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的通知[z].湖北省教育厅鄂教高[2010]20号文件.

篇(6)

专业技能竞赛是当今许多大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之一,师范生专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从教素质。如何将它与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得更有成效,从而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师范生基本功的不足与专业技能竞赛的内容

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毕业后大多数要从事教师职业,从目前在校的一些师范生来看,他们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仅如此,他们作为一个准教师,许多人做教师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1)口头表达能力差,普通话很不标准;(2)书法水平差,不论是粉笔字、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都离一个教师的要求相差太远,板书没有章法;(3)尽管会制作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但课件与教学切合得不够紧,有的课件内容与教学无多大关系;(4)说课和模拟讲课容易紧张怯场,其心理素质和对课堂教学的掌控有待提高。

当前的师范院校学生之所以在教师基本技能方面存在这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这方面的实习实训与实践锻炼。目前,许多学校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给学生提供锻炼各种师范生技能的机会很有限。各种技能竞赛本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受经费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技能竞赛活动开展得太少。有的学校甚至对学生实习也不重视,放任学生“自主”实习,有的不到教育岗位实习。

全国许多省份开展了师范生技能竞赛。一些设有师范专业的职业院校,也纷纷参加这类比赛。如在2010年举办的浙江省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获得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和3个优胜奖。有的省份(如湖北)在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竞赛时,高职高专单独设组,不分学科类别。为了参加省里比赛,各个学校自己经常性地举行师范生技能比赛,而且将此作为一个传统项目保留下来,定期举行师范生技能竞赛。

江西省教育厅师范处2008年举办了江西省首届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基本功比赛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写字、二是演讲、三是课件制作。纵观其他省份的师范生技能竞赛,其内容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书写、普通话、课件制作和说课、讲课上。

二、专业技能竞赛对于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少实训机会,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对师范生来说,在正式上讲台之前锻炼一下从教的基本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书写比赛对提高板书水平的作用

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的书法水平不断下降。据调查,书法水平在师范生中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书法和板书普遍要好一些。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内部,书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有的从小练字书法较好,有的缺少练习书法较差。从整体来看,硬笔字明显又要比软笔字好,学生的毛笔字普遍较差。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现在对板书的重视程度很不够,许多刚毕业的师范生的板书非常差。一些学生到中小学教育实习,他们在板书时不但字很差,黑板上所写内容安排得也杂乱无章,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板书设计”。从这一点来看,举行板书比赛也是提高师范生从教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可惜现在这方面的比赛开展得不够广泛,作为师范生技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提高师范生书法水平的办法之一,是经常性地举行书法比赛。比赛可分为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具体一点说主要是“三字”即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通过经常性地举行书法比赛、板书比赛,可使广大的学生在书法上取得较大的进步。

(二)演讲、辩论比赛对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促进

普通话过关是对一个教师的起码要求,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对此有明确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普通话测试水平要达到二甲以上,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作为一个教师,除了普通话要标准,口头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因此不少师范院校在平时便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而通过技能竞赛的形式进行的,大多是演讲比赛或辩论赛。

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江西省的师范生技能赛,其中就有演讲这一项,第一届比赛的演讲主题是“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在练习和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什么不足,可以通过有经验的老师加以指导,以克服自身的不足。如演讲时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演讲时的语速、语调以及节奏的把握等等,都可以在指导老师的点拨之下得到校正。同时,演讲比赛还可以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因为演讲比赛通常要写演讲稿,为了演讲得更精彩往往还要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的书面表达(写作)能力会相应得到提高。

除了演讲比赛,还可以举行辩论赛。围绕一个辩论主题,将参赛者分为正反两大阵营,然后进行辩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辩论赛。自从著名的“狮城舌战”后,这种方式大受人们欢迎。参与辩论的辩手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赛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转贴于

(三)课件制作对教材把握能力的检验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用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教师从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智能水平与学习现状,依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以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的方式来调配课程资源,按教学环节与流程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以形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系统。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位老师基本的教学技能。作为将来要走向教学岗位的学生,自然也应重视这项技能,在实训过程中熟练掌握它。常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和Flash等等。这些制作工具,都可以在每门学科中运用的。每个软件都有优点与不足,其关键处在于体现学科教学特性与适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多媒体的运用恰当与否,是对课件制作者把握教材能力的一种检验。通过课件制作比赛,可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要通过课件制作比赛,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体,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第一要切合课文的题旨情境。例如,有人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七根火柴》时,在“欧化”(现代气息太浓)的金边相框中播放衣衫褴褛的战士在草地跋涉的场面,这是不妥当的;第二要准确地表现出课文或语句的意思来。例如,有一个《沁园春·长沙》的课件给“百舸争流,鱼翔浅底”制作了一幻灯片,画了几只帆船在航行,水中有几尾鱼不时跃出水面。这没有准确地表现出“鱼翔浅底”的意境来。“翔”是形容鱼在清澈的水里自由游动,绝不是跃出水面。这样的画面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对诗句的形象理解,反而会导致学生误解。

(四)说课、讲课对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目前,许多省份办理教师资格证时,都有“说课”这一环节。而一些中小学招聘教师所进行的考试,也都要过“说课”这一关。2010年笔者曾担任过本校附中招聘语文教师的评委,当时就有“说课”这一关。从应聘者说课的情况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比起没有经验的硕士生来,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显然要强得多。由此可见,多“说(课)”、多“讲(课)”对师范生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说课”呢?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即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其实就是要谈谈你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要这样教?通过说课,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情况。例如,说课人是否把握重点难点、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等等。

作为师范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说课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客串讲课在当今的教学中经常会被采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借以提高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但是,作为实训教学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不可能在课堂中占太多的时间,因为这样做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通过讲课比赛来促进学生课后自练,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如西南大学的师范生技能竞赛,其中就有讲课比赛。

现在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建立了微格教室,创建微格教室是十分必要的。在微格教室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按自己的构想去进行讲课,然后再反笔观看自己讲课的录像,找到自己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许多学生到外面的学校实习,开始总是会胆怯,紧张时说话的节奏太快。在微格教室多训练几次,多参加有关说课、讲课的比赛,有利于提高他们教学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对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思考

首先,职业技能课的开设问题。过去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课,只开设《教材教法》方面的课程。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过去开设《中学语文教学法》,现在有的更名为《语文教育学》,实际上讲得大多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抽象。为了弥补学生在从教实践方面的不足,我系曾开设了《普通话教程》、《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后来修改教学计划,又将上述两门课取消,新开设了《教师职业技能》课。《教师职业技能》课包括普通话、书法和课件制作等方面内容,每周三节共54课时。毫无疑问,《教师职业技能》课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但课时是否太少,普通话、书法、课件制作各占18课时是否合理,还有应当放在第几个学期开更科学,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反映这门课的课时偏少,有必要将《普通话教程》和《演讲与口才》作为选修课加以恢复。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13-02

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技能课程是从“能力本位”出发,以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点为基准,遵循“适用、实用、够用”原则,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的重点不仅有对说话技巧的培养,更重视有效倾听、有效交流和团队协作,采用心理行为训练和历奇(拓展)训练的方式和方法,采用行动导向的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课程培养目标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能力、知识、素质三结合,做到能力目标清晰,知识目标明确,素质目标突出。实现此目标在于通过大量的课堂讲练和实践实训,让学生掌握沟通、演讲与辩论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有效的沟通能力与基本的演讲、辩论口才,使之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1.能力目标方面。能力目标是学习沟通技能的具体体现,它具体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非言语表达等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技能,指善于用语言清楚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的能力。非语言表达技能,指善用眼神、微笑、手势等表达情感或与语言配合来表达情感的能力。逻辑思维技能,能根据沟通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思想表达,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能力。倾听技能,能对谈话对象的话语进行思考、理解、接收,并做出必要反馈的能力。应变技能,能敏锐地发现谈话对象的隐含主题信息,善于对沟通变化(或突发)情境的处理与调适的能力。

2.知识目标方面。沟通技能的知识目标,是学习沟通技能的具体内容。本文把它确定为熟悉沟通要领,掌握沟通技巧,并对常见沟通案例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首先要熟悉沟通技能的基础知识,包括沟通概念、内容、类型及逻辑关系;其次要了解沟通的整个过程——倾听、提问、观察、访谈等流程,考虑到沟通主体面对沟通对象的多维性,应熟悉不同性格对象的沟通特点及相应沟通技巧、方法,了解管理、团队、商务、求职等特定环境的语言情景和目标导向;最后能对常见沟通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预防、救治措施等应对策略。

3.素质目标方面。素质目标是根本,有赖于全院营造良好沟通的氛围。首先,要形成一种积极的沟通习惯;其次,在“沟通与演讲”课中形成职业化的价值观与态度的沟通文化;第三,通过举办全校性的沟通与演讲活动,培养社会交往与适应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心态)的进程,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该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大量的课堂讲练和实践实训,让学生掌握沟通技能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与基本的演讲、辩论口才,使之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二、沟通技能培养内容

1.分解课程内容。课程沟通技能培养内容指课程内容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使学生具备团队沟通、营销沟通、求职沟通的技能素质;能够创造有效的人际资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性质的演讲表达能力。第二,体现在课程的导向(职业岗位工作活动)方面: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方面,了解其招聘、团队建设、员工发展、项目推进、合同谈判、客户访谈等工作流程。第三,体现在课程设计的基础(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方面:我们要分析IT职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软素质需求,突出其在IT项目组中的沟通能力以及在应聘面试中的沟通技能。第四,体现在课程的主体(学生为课程质量评价的主体)方面:课程主要体现的是练和点评(师生互评)而不是灌输讲解。最后,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方面:职业工作内容+学生学习主体+基于工作流程+能力目标。

2.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沟通技能培养。《沟通与演讲》课是培养沟通技能的主渠道,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具体描述如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对基于学科专业的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再根据工序的行动体系进行重构,重新整合、序化理论和实践(验)教学内容;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工作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根据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35个基本工作能力划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涉及此课程的能力如图所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始终遵循“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查企业需求和分析沟通与演讲课程的就业岗位的基础上,确定了该课程的岗位群和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持续改进教学,实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

1.按照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的思路进行《沟通与演讲》的教学设计。项目驱动教学体系以项目驱动教学为主,包括两赛(校内外演讲与辩论大赛)、三练(团队沟通,求职沟通,商务沟通)、两会(演讲与辩论协会,社团联合会)、一训(企业客服培训方案),形成“两赛三练两会一培训”的综合性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将项目实践教学贯穿到本课程的全程教学环节,形成基于项目驱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在实训中我们采用国内外现在较流行的麦肯锡商务访谈实录及其金字塔写作原则,作为学生专项练习,将综合典型公司实例为解析对象,采用体验式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设计仿真广东省分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客服培训方案时,运用一般性与特别性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与训练学生调研市场,了解对象,把握场合,运用技巧,通晓规则。

2.创新《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通过对《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各模块或章节知识结构设计合理,教师非常明晰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课程学习,都能较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对基于的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掌握三个大方面:沟通理论;交谈艺术各模块流程;交谈艺术各模块运作。依据这一认识,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了两大重点模块:倾听与提问,再根据知识体系进行重构,重新整合、排序和细化,将理论和实践(验)教学内容分解为九个任务:①沟通概念、②倾听艺术子系统、③提问艺术子系统、④营销案件分析、⑤求职沟通分析、⑥说话的技巧、⑦辩论子系统、⑧团队沟通案件分析,⑨特例。每个任务都通过企业实际案例,通过让学生获得综合性实践训练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了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拓展课程学习形式。“沟通与演讲”课学习形式全面展开,除了课内的能力培养外,可设“两赛,三练,两会一训”作为实训的延伸。“两赛”指参加校内外的演讲大赛与辩论大赛,把它作为我们课程最有力的检验,这些学习形式大大拓展了沟通技能学习途径,增强了实践环节的训练。“三练”指的是综合案件分析,分别是:(1)营销案件分析,(2)求职沟通分析,(3)团队沟通案件分析。这些专项练习专门针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同时又较为薄弱的地方,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会”是指“演讲与辩论协会”和“社团联合会”,能有效提高学生在“沟通与演讲”课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可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为工学结合提供有力的保证。

新的课程体系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中的要求细化为九个任务及综合实例,在课堂中集中训练,并辅助校内外实践及案例教学法等形式构成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该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对《沟通与演讲》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设计出了一套“两赛三练二室一训”的具有虚拟特色的项目驱动体系,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弥补了以往明显的不足,切实锻炼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院学生沟通技能和实际应用水平,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实现无缝链接做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张淑华.人际沟通能力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2,(4).

[2]李雯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0.

篇(8)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现代教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本文将要探析的教学模式,是这两种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和探索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理论,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一、教学模式进行新探析的思想理念

教师还可以通过将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实施步骤,来完成实践教学中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诸如增强自信心、当众开口、调整心态、有效沟通、比较和总结等几个训练步骤。自信心是一切正面思维的源泉,也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在训练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要有信心,同时对职业有信心,对产品和服务有信心。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对公司和产品充满信心,在与客户交谈时,才会表现得落落大方、胸有成竹。万事开头难,用于学生,则是万事开口难。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很多人宁死也不要当众演讲。在学生的实训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训练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面对现实的销售和真实的顾客时,反而变得扭捏、难为情。所以,教师应把学生推到销售第一线,“强迫”学生直接面对顾客,解答顾客对商品的各种咨询。

富兰克林·罗斯福曾说:“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胜过于拥有一座金矿。”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也是如此,不少学生羞于将自己的职业院校名称告诉他人,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这一职业,当然也会看不起自己。同时,一旦遇到拒绝的情况就垂头丧气,感到郁闷和沮丧。这样,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很低。教师对学生的训练应该从拒绝开始,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遭受挫折,经历磨炼,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同样,面对不同的顾客时,也应该训练学生学会见人说话,进行有效的沟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在产品和服务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同类产品在功能方面已没有多大的区别,那么向客户营销时,如何说、如何介绍就体现了学生口才表达的技巧。同时让两个或者更多的学生针对同一种商品进行营销,比较销售业绩,比较营销策略,比较口才技能。最后为效果不理想的同学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借鉴有益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为以后的实际工作积累经验。

(三)走出课堂,推销自己,提高就业率

篇(9)

[DOI]10.13939/ki.zgsc.2015.02.155

1 高职院校参加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师资配备不足,存在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我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师大多数从学校直接到学校,授课前缺乏必要的企业实践经验,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实践技能相对较差。即使学校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也因多方面原因,无法深入了解企业或岗位的核心技能。这样的师资结构和师资水平应对平时的实践课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更何况是要求更高的技能大赛。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旅游管理专业的赛项包含“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西餐主题宴会设计”“导游服务”三个赛项内容。这三项比赛的比赛规则中都涉及多个比赛内容,如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要求学生除了摆台还要懂设计,还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语言表达功底。西餐主题宴会赛项既要会摆台还要会调酒和制作咖啡。而导游服务赛项包含“即兴演讲”“导游讲解”“才艺展示”“知识问答”等环节。这些赛项的设置不仅是对参赛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也是对指导教师的考验,大赛要求一个学生只能有一名指导教师,可是从赛项的设置来看,单个老师很难完成这样的指导,而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很难担此大任。

1.2 课程设置适应不了技能大赛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中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是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应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而实际上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行业的实际需求相脱离,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弱,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企业后很难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更别说参加实践性如此之强的技能大赛。另外,企业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技能大赛的赛项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变化远远赶不上技能大赛赛项要求和企业需求的变化。

1.3 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不足,使参赛学生的挑选存在很大的难度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学生的实习实训存在很大问题,大多数旅游企业会大规模起用实习生,且实习期较长,一般为6个月或以上。与正式工相比,实习生的成本低、培训期短。学生在实习期间基本上只接触本岗位的基本业务,核心业务很难接触到,而技能大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要求学生具有基本业务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备动手、动嘴和创新能力,如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项,宴会摆台只作为学生基本技能来考核,分值较低,关键考核的是学生的创意和设计理念,这些技能不是学生通过短时间实习实训就能达到的,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在挑选参赛学生方面出现了瓶颈。

1.4 学校过于重视获奖而忽视深层次的内容

高职院校对于技能大赛的重视毋庸置疑,因为技能大赛对于学校知名度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它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数量和招生质量。目前来说学校对于参加技能大赛都非常支持,对学生对老师也有各种奖励措施的激励。但很多学校参赛的目的过于单一,即通过比赛获得奖项,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内容。如通过参赛研读赛项规则能否洞悉行业需求的趋势,别的院校尤其是获奖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参赛备赛实施方案方面有没有借鉴作用,有没有利用参赛与观赛企业进行交流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有没有重视赛后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赛总结和讨论等一系列问题。技能大赛的初衷并不只在于比赛,而是通过技能大赛这样的平台促进专业与产业结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改革学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达到与企业共进、与行业发展共进的要求。

2 高职院校应对技能大赛的对策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多的应突出其实践经验和技能方面的能力,这一点可以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的教师从业非常严格,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历,在取得学历之后进企业实地工作1~2年时间;工作之后再到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如何为人师表,课堂授课;学习完成之后还要到学校实习1年时间,这一切完成之后才能成为真正授课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定期下企业实践洞悉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新态势,这样的教师本身就是行业的参与者,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何愁培养不出合格的学生。另外,针对技能大赛的赛项规则,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集训或者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进驻校园对教师进行相应指导,如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现在酒店有自己行业的宴会设计大赛也有集团内部的宴会设计大赛,职业院校可以组织教师观摩这样的比赛,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也可以邀请获奖企业和选手介绍经验和设计理念等,要求每一位观摩教师写出分析报告,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等,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大赛的能力都会得到应有的提高。

2.2 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课程改革

2.2.1 企业参与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需要,关键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是否契合,因此企业参与课程改革至关重要。具体做法:首先,学校应成立专门的企业专家委员会,定期举行专家委员会研讨,了解最新的企业需求态势和人才需求信息,以便于学校依据企业需求实时的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修改。其次,实践课教学应聘请企业相关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来学校授课,或者将学生带入企业,利用企业实践环境来进行现场教学。最后,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尤其是实操部分需要企业参与,这样的教材才能避免“假大空”现象。

2.2.2 技能大赛指导课程改革

技能大赛的举办目的主要在于以赛促改,希望通过技能大赛这样一个平台促进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尤其是课程设置的改革,从而达到职业教育人才目标的实现。技能大赛从举办开始每年都有新增赛项或者对原有赛项进行相应改革。以旅游专业相关赛项为例,2013年新增了导游服务赛项,2014年又对导游服务赛项内容进行了变动,如增加了即兴演讲和导游基础知识笔试取消了情景再现和风采展示环节,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带团技能和业务知识的积累。作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应依据赛项的变动和内容的变动实时变更课程内容,如增设演讲与口才课程,加大即兴演讲环节的实训等。另外,在技能大赛中,每一个参赛项目都不是一门课,一个教师可以承担的,它是综合的,需要多名老师互相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如西餐主题宴会设计,需要有餐饮教师、调酒教师、咖啡制作教师、应用文写作教师等多位教师组成团队,将技能大赛作为一个大的课程项目,突破原有的课程内容,协作指导完成。

2.3 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十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可见,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学校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向企业和社会客观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同时,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纷纷主动以各种形式参与技能大赛,为举办学校提供设备赞助及为各参赛项目冠名等。这样,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之间,就形成了零距离对接。学校可以利用技能大赛这个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以旅游专业为例,首先在准备阶段,一方面可以走访企业或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与企业一起探讨技能大赛赛项规则,制订参赛备赛实施方案,探讨需要企业给予协助的赛项内容并制订好相应的计划;另一方面参赛学生进驻企业相关岗位由企业工作人员实时指导,加大学生实习实训力度。其次在技能大赛参赛过程中,利用大赛平台,与观赛企业和企业评委沟通交流,探讨企业人才需求趋势和未来技能大赛相关赛项发展动向,为学生实践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方向提供指导。

2.4 高职院校本身重视技能大赛的深层次作用

篇(10)

随着高考改革、高校改革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实践课教学越来越被职业院校重视。传统的实践课教学只是围绕着理论课穿行,多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学生看的多,练得少,这不利于实现职业学校让学生“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术”的办学目的。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规范的实践课教学模式。

一、精简文化课课程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之前在学习中与其他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差距导致自信心低下,对学习失去兴趣,而文化课差距主要集中在数学与英语的学习上。对大多数职校生而言,他们的主要出路是就业,而高深的数学内容和繁杂的英语语法学习对提高就业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因此,学校在文化课的课程设置上进行大胆的尝试,调整了课程设置,通过开发校本教材,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深度的文化课,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以减轻学生学习文化课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技能。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现阶段,各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大多由国家统一规定,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不同的学校应根据本地区、本校的特色开设专业,可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国家高考改革、高校改革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

比如笔者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取消了以QB、FOXPRO、C++等为代表的学生学习极难掌握的程序语言的课程,而加强以“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网页制作、设备安装”等为代表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减少了机械绘图、机械原理等课程,增加了机电一体化实训课程、单片机实训课程、电器安装实训课程等。

结合校本教材和实习实训大纲实施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社会适应性,增加学生将来自主创业的决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评价体系的改革,把过去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改为综合评定学生,其内容包括:考试成绩、职业素养、社会实践、技能测试、参加技能大赛等多项指标。

三、开设各种专业实践课

开设专业实践课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领导与被领导能力、收集资料和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创业意识和信心。因此,专业实践课课程在笔者学校是与文化、专业课程并列的重要课程,具体做法如下。

1.确定专业实践课课程

每学期开学初,根据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特点,通过教师交流、学生座谈、教研组推荐等形式确定本学期的专业实践课课程,先后开设音乐、美术、棋类、乒乓球、书法、写作、演讲与口才等文艺类实践课;autocad、数控技术、工具钳工、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汉字录入与排版、手工记账及会计电算化、维修电工、微机维修、珠算、点钞、插花艺术、植物修剪、智能家具安装与维护、企业网搭建、种子质量检测、机电一体化、单片机、电器安装与维护、装配钳工等专业技能实践课。

2.组织好学生报名

学校每周二、三、四下午第三节和第四节课为专业实践课时间。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特点、特长自由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实践课。

3.做好教学检查工作

实训就业指导处联合教导处、总务处、团委、政保处等处室每天对活动课的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注重实践课成果检测

第一个层次是在各学部、教研组领导下开展活动,具有较明显的学科、专业特征。如计算机教研组组织了动漫兴趣小组、网页兴趣小组、企业网搭建兴趣小组、智能家具安装与维护等,各小组开展了多种活动,设计制作了学校网站,开展了大型的技能竞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增强了学生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还让学生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为将来就业创造了条件。

上一篇: 小学体育德育总结 下一篇: 护士长全年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