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演讲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7 22:37:38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1)

公共演讲出现超过三千年了,人们使用公共演讲交流政治和社会问题。公共演讲最初出现在古希腊,但是演讲一些技巧是复制和修改罗马人的。作为公开演讲的一项重要技巧,演讲术在希腊和罗马而偶尔被人研究。希腊演说家多数自说其话而非作为代表。出色的公开演讲能力能帮助公民在法庭、政治活动或社交生活方面取得成功。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利用公开演讲来为自己辩护。后来,拉丁式演讲于20世纪初面世,它着重于各种人文学科的综合教育,还有对智慧和幽默、对唤起听众的情绪以及对旁枝末节的利用。现代公开演讲从他们中逐渐发展出来。现在,公开演讲用途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公开演讲的开发和研究予以重视。

在公众演讲中,演讲者的语音语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熟练的使用和控制的自己的声音、音调、停顿、节奏,和各种语音修辞格,如头韵、谐音、谐调和押韵的使用。实际上公开演讲没有一个规定的速度。一般来说,在演讲者为主题预热或表达快乐、恐惧、愤怒或惊讶等情绪时,语速会加快。而讨论一个想法或表达悲伤或厌恶的感觉时,语速会变慢。有时演讲者可以通过语速变慢来帮助观众了解自己的想法。

材料的准备是公共演讲的前提。

首先,你必须知道你想说什么,然后搜集其各个方面的材料并且有秩序的放在一起。一个好的演讲资料可以让你的听众很快被你的演讲所吸引。有一个好的材料也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有信心的演讲者。

在准备材料时,我们应该注重单词的使用。在词汇方面有四个特点:

首先,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的公共演讲和我们的日常对话或广告众的选词是不一样的,公共演讲选词时会经常选用长词(单词超过六个字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教学中,我们通常用一些很容易被理解的词汇,因为使用它们方便我们互相交流和表达自己,我们只需使用那些容易被理解的词汇就可以了。而公共演讲中,演讲者不仅要使自己被理解,还要选择了正式的词汇。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尽可能选用名词来替换动词。这是因为名词短语要比动词短语更正式,而我们做英语公共演讲的大多数场合也是正式的。

第二,我们在演讲时应避免非正式的单词和词组,如俚语、行话等。俚语是指非正式的口语句子,它是用在非正式的场合的一种非正式的语言。使用它会让听众觉得你是非常不礼貌的,表明你是一个粗鲁的人,没有人想听这样一个人的演讲。这种语言也表明演讲者不拘礼节,这是不适合用在正式场合的。在日常的英语学习,很多学生想收集一些英语俚语和谚语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知识,但请注意不要在正式场合使用它们。

第三,至于代词而言,我们频繁使用的代词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我们,我们的和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你们,你们的,而很少用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的,他(她,它)们,他(她,它)们的。这是因为当演讲者谈到自己的观点时,会通常用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尤其是我们(we,us)。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就像演讲者在与观众直接对话,观众会很容易被吸引,他们会很享受演讲者的演讲。当演讲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时,使用复数形式,我们,会更容易被接受,这可以显示出演讲者站在与观众相同的角度和立场,观众会觉得他们直接很亲密,所以很容易赢得观众的支持。当你在公共演讲中谈论无足轻重的事情或一些规矩时,听众可能会觉得你的演讲很厌烦而不去重视,但是如果我们借谈论一些发生在我们或观众身边的人,事来表达就会使演讲生动有趣,每个人也都可以从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没人想听说教,我们要让观众感到舒适和有趣,而且最好指出听众和我们之间的直接关系,让观众更熟悉我们才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演讲。观众的反应是一场成功的公共演讲的关键。一个好的演讲者总是知道他的听众对什么感兴趣,什么材料适合他们,要让演讲者和观众都成为演讲的一部分。一个精彩的演讲就像一座沟通演讲者与观众的桥梁。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2)

一、究竟要讲些什么,揣摩过主题了吗

主题是演讲的灵魂,在生活中常常有我们说了一大堆话还不清楚自己究竟要说什么,既没有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更没有达到说话的目的。显然,如果这样演讲,则是失败的。我们演讲的所有准备工作都是建立在对主题正确、深入的认识上。比如我们将收集哪方面的素材?如何对素材进行取舍、组织和加工。比如既然确定谈“诚信”的问题,就没有必要扯上“要助人为乐”或者“宽容”之类的话题。精彩地演讲需要合理地组织语言,在演讲台上极短的时间,只有明确主题才能有效利用每一秒钟,所以演讲的准备首先需要仔细“揣摩”,明白自己主要讲什么。

二、明确你说话的目的

应该说,语言表达都有目的性,当众演讲尤其如此。所谓说话无目的只是自己不明确罢了。很多人演讲前往往都苦思于“演讲稿怎么写?”其实,只需要思考“演讲的目的是什么?”关于目的我们大致可以分作:使知演说、使动演说和使悦演说。其余的演讲目的都借助或依附于这三者之一:能通过演讲明白过去不明白的知识;能在听你的演讲后去做过去不肯做的事,或者通过听演讲获得愉悦,如“迎送”、“答谢”、“纪念”、“就职”等演说。因此明确了你的目的,才能把握演讲的主题,让演讲辞更有力量,从而最终达到演讲的目的。

三、你有多了解你的听众

说话的内容取决于自己,说话的方式则需根据听众而定。平时的沟通要分析对方的喜好和习惯,当众演讲,在演讲前最需要明白听众主要是什么阶层,能够接受哪种说话方式。许多失败的演讲往往并不是演讲者讲得不好,也不是内容让听众反感,而是没有把握好听众所能接受的表达方式。

四、你要说什么

知道了演讲的主题、目的,知道了了解听众的重要性,下面就该是实际的准备工作――收集资料(素材)。

资料当然是越多越好,只要是与演讲的主题相关的,哪怕有些用不上,了解了也会让你说话更加自信、应变能力更强。收集来的资料我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上的,包括对主题的思考、分析和感受。另一类是客观上的,即与自己本无直接联系,但可以借助自己阐明主题。如听来的经历,报刊杂志的新闻,其他书籍或权威著作等。

五、收集更多、更新的素材,吸引住你的听众

上面谈了素材的来源,现在我们关心的是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素材。选择素材大体有这些原则:

1.在收集的两类资料中,第一类优于第二类,原因是谈自己真实的感情最能激起听众的共鸣。

2.只谈经历,听众会说你在讲故事――不够深刻;只谈感受听众会觉得枯燥――毕竟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演讲中最好是要既讲故事(经历或者客观现象)又谈感受,就像台湾作家刘墉出的畅销书一样。

3.不要总是拿权威著作来压听众。请想想,谁喜欢演讲者一张口就从亚里士多德谈到康德,一会谈孔子一会讲康有为?要花边新闻!大家都喜欢听花边新闻。网上一大堆要多少有多少,当然,只谈这些听众会以为你肤浅,所以这最能考验演讲者的水平,是否能从最肤浅的事中发掘深刻的道理。

4.“新”就会胜人一筹。你谈今天早上的新闻绝对比《二十四史》上面的故事更具吸引力。

5.幽默比不幽默更能让听众接受。

6.明确你的主题是什么?不要闲扯!演讲不是谈天。

六、“讲得好吗?”“好”“说来听听”“忘了”

讲得好可惜听众不能记住,有什么用?作为演讲者,听众记不得你的话完全是你的责任。

首先,整个演讲不能充斥过多的内容,要不然听众要承受不了。

其次,整个演讲的主线要单一、脉络要清晰。

再次,每隔一小段时间对你讲的内容做概括、总结。

七、丢掉演讲稿

既然决心让听众记住你的话,演讲者就没有理由不记住自己的话?况且,有了那么多收集来的资料,演讲稿也是演讲者按照上面说的步骤一手完成的,所以要对自己的记忆力足够自信!

记讲稿的窍门是:根据主线理出提纲――根据提纲温习你的材料――立足提纲复述你的材料――根据你的提纲复述演讲稿――记住提纲――放心的丢掉演讲稿。

可能你还会担心上台演讲时因没有系统背过稿纸会偶尔重复、停顿,或用词不当。但是请相信,你的魅力就在于此:别人是心不在焉的念,你是在讲;别人的话从嘴里飘出来,你的话是从肚子里流出来;别人噼里啪啦,你用心的叙述;别人记住全文两千字才安全,你只用记住二十个字的提纲便无忧,谁更从容?谁的演讲更能让听众接受?

八、道法自然是最大的技巧

对于我们言谈,最需要强调的是 “真”,其实“真”与“自然”就是一以贯之的,就像技巧是准备的前提一样,“自然”是“真”的外在表达形式。不论即将谈到的眼神、手势、语调如何安排,一旦离开了“自然”就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九、用眼睛告诉别人,你的话要谁听

和谁说话就注视着谁,在日常交谈中,是最起码的礼貌。在演讲中这是一种能力。你用心的看谁,谁就会觉得你在关照他。你只看天花板,当然就只有天花板受你关照,可惜它不会感恩!你目光飘渺无神,像是在看所有的人,又谁都没有认真看――你把所有人都得罪了!说得罪可能严重了,至少在地位相差并不大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关注不关注自己的人。失掉听众其实也是在不经意之间。

十、别被西方人骗了

有人提到过这样一个公式:

良好的沟通=70%的体势语+25%的语调+5%的内容

这个公式可以代表中国现代一部分研究演讲和沟通的人的观点。我承认西方研究演讲和沟通在语言表达上(不是“语言本身的技巧”)比中国更成体系,但是不难知道,用西方人好的沟通方式来要求中国人如何沟通,难免牵强。

我们对比较一下东西方的电影,语言交流的方式差异很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西方人更注重体式语(摇头、摊手、耸肩几乎充斥整个表达过程),(2)不太习惯运用语言本身的技巧。

在我们日常演讲中体势语绝对需要,但也不能太多,观众会觉得眼花缭乱,华而不实。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自《论语》)……大家更欣赏厚重、端庄的表达方式。

十一、体势语

在演讲中,内容永远比体势语更重要。因为达到我们演讲的目的,首先是要让听众关注,记住演讲的内容,而体势语是为内容服务的。

但是决不能以为:为内容服务就可有可无,没有它,演讲还真就大失颜色。我认为手的动作有以下几项注意,(1)投入,饱含你更多的感情。(2)尽可能优雅。(3)与你讲话的内容相协调,不做作,不过度夸张。身体,除了与手相协调以外,要端正,昂首挺胸。并在恰当的时候微向前倾,表示你的话与听众有更进一步的联系。

体势语的目的在于让你容易表达你的内容、让听众更方便接收你的信息。

十二、天之道,补不足而损有余

“补不足而损有余”(《道德经》)是道家的哲学命题,它从阴阳调和的角度出发阐述儒家的折衷思想。在上面谈到的所有演讲的技巧和规则中都提到过“不要太过”,表达的技巧和语言本身的技巧不能超过听众承受的限度。演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自身的很多因素决定:“折衷”更加利于大众接受。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语言沟通尤其如此,至于演讲中“折衷”的具体做法,就需要演讲者根据演讲的主题、内容和听众等因素,来决定上面谈到或没有谈到的:笑容、眼神、体势语、声音、着装等诸多细节了。

参考文献: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3)

中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人文类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

文件给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中职学校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际沟通人才有了多元化的要求,尤其是口才营销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依赖之际。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人际沟通人文类课程应以社会职业交往和沟通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巧和人文方面的素质。

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还要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为此,中职学校开设人文类课程成为必然,而人际沟通课程更是重中之重,开展“中职学校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我校人文类选修课课程有:公共关系学、美学基础、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环境与资源、心理学、创业与就业、演讲与口才、管理学、舞蹈与形体。

我们曾对参与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作过调查,对象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内向型,这类学生一般不喜欢说话和与人交谈,但在参与选修课学习后,认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又因为在课堂上有比较多的表现机会,所以性格变得开朗很多;

第二种是普通型,这类学生一般不主动与人热情接触,也不主动学习,但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改变了固有思维观念和习惯,为人处事也大都多了一些热情;

第三种是外向型,这类学生一般都多才多艺,但不是样样精通,有点骄傲,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后,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变得虚心了。

调查结果表明,选修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起到了一定作用。

深圳开发贝特公司曾经来学校招聘员工,学校推荐了一批选修了舞蹈与形体、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等课程的学生,到达公司时正赶上公司要筹办元旦晚会。从参与组织到上台表演,主角几乎都是我们的学生担纲,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为学校赢得了声誉。还有一名电子专业女生,唱歌、跳舞、写作、演讲很出色,应聘一家报社得到重用,还被派往德国专门学习。

综上所述,我校在开展人文教育具有较为成熟经验,开展 “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是有基础的。

三、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目标

1、人际沟通课程开发和设计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为需要”的原则,通过调研,融合《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3门人文类课程,构成新的人际沟通课程。

2、人际沟通课程基于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通过探索,形成“练中学,练中教”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人际沟通的技巧。

四、人际沟通课程建设内容

1、社会调研分析

社会调研分析主要是通过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人际沟通类课程的需求状况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标准。

2、典型训练项目提炼

典型训练项目是指一个项目的具体训练科目,是人际沟通课程框架确立的基础,要通过社会调研、学生现状分析、专家访谈等形式,再综合各方面因素才得以提炼。

3、确立课程框架

课程框架由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典型训练项目、综合能力要求、人际沟通课程学习内容、基准学时、训练学时、学习任务名称等构成。该框架为制定课程方案提供依据。

4、开发人际沟通课程

由人文类教师、社会学者、课程研究专家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分析探讨每一工作任务的具体能力要求,将社会需求转化为教学性工作任务,设计开发相应的人际沟通课程。

5、基于社会需求情境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形成老师“练中教”,学生“练中学”,使学生提早融入人际沟通的实际氛围,构建自我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提升人际沟通的技巧。

6、人际沟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使用

探索职业教育教学化建设,初步建成涵盖《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3门人文类人际沟通课程,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课程考核方案与试题库、案例集、工作过程的图片、音视频、动画、训练项目、社会案例等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学生和自主学习服务。

6、人际沟通课程特色校本教材开发

聘请社会专家,与人文类教师共同组成编委会。深入社会调研,采用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等形式,与社会专家共同分析归纳人际沟通方面的社会具体需求,确定教材的定位。

通过教学实践分析学生特点,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删除陈旧的知识点和脱离实际的案例内容。以社会案例为基础校本教材,在内容上突出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教材的定位、规划、设计和编写进行审定。

7、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1)、“多元化”的考核制度:考试模式强调各人文类课程之间的联系,将若干门人文类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巧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试内容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根据人文类技能标准,制定考核“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从综合素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使评价真正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8、建设与人际沟通课程对应的实训室

(1)、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联合相关行业、社会共同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校内训练场地。具体计划:与八桂职教网和南宁电视台作为合作重点,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所承接的项目中去,鼓励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

(2)、开发训练教材。为将学生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并使培养出的学生能从容面对社会,根据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和社会能力分析结果,组织专任教师和社会人士依据教学实际编写基于社会需求的训练教材。

9、人际沟通课程高素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积极探索人际沟通课程的建设研究,积极与社会专家交流,派遣人际沟通类教师到社会考察调研,使教师深入社会当中,获取实践体验经验。

五、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

1、 人际沟通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训练指导书、课程考核方案与试题库、案例集、图片库、视频库等资料;

2、 人际沟通实用案例资源库,其基本内容包含与人沟通技巧的调查分析、沟通协调技巧、人文素质培养、交际礼仪实务、演讲商谈技巧、活动策划技巧、个人形象塑造、公关策略、障碍排除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案例等各方面内容的多种案例,为学生的体验式训练提供活教材;

3、人际沟通课程的特色校本教材:

4、 人际沟通课程校内训练室的建设方案、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和训练教材;

5、 人际沟通类人际沟通课程训练室,包括心理咨询室、演讲与口才训练室、人际交往情景模拟训练室(佐以职业礼仪训练)。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4)

最好的方法是“由老师搭建舞台,学生在舞台上演戏”,开始就用英语组织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用英语交流的良好环境和气氛。老师课前布置交互性任务让学生准备材料,材料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话题、新闻、精美的文章和自己的习作等等。上课时老师叫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演讲,之后,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继而老师、同学针对演讲的内容提问。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将平时在阅读中读到的好文章与同学共享,提高听力和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同时演讲者的口语、胆识、个性兴趣等方面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二、Draw-in:“导入”课堂,成功的关键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真实的语言交际,如有关日期、星期和天气的问答,班上出勤情况,乘哪一种交通工具,交作业的情况,班级进行了一些什么具体活动等,通过这种真实情况的交流,加深师生及学生间彼此的了解和沟通,起到培养学生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导入新课。多媒体集形象与声音于一体,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并能激发学习动机,又能加大教学密度,优化教学效果。也可以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这样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该语言现象所使用的场合,并与自己熟悉的环境相结合,缩短运用英语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英语表达的愿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和交流中去。

三、Presentation:生动“讲授”,效果良好

在这一步骤里,教师充当“示范表演者”的角色。展示新课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应尽可能在一种精心设计好的情景中,利用表情、手势、动作等形体语言,以及简笔画、挂图、实物等直观教具,或者一些游戏和小组活动,清楚而自然地引出新的语言,使学生对语言材料发生兴趣,进一步深化对词汇和句型的了解。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要讲到方位词,全班就可以跳一曲“Penguim Game”兔子舞,边跳边唱,“right,right,left,left,turn around,go,go,go……”。又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涉及到天气气候,可以让学生收听天气预报,了解怎么来描叙天气情况。这样就将抽象繁杂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同时可以让学生听原声录音或观看幻灯片、英语短剧、录像等电教资料,在真实的语境中,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应尽量利用摹拟生活实际的教具,进行逼真的英语交际讲授。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英语会话的讲解,打招呼、打电话等,在讲授这些知识时,我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情景,如在校园里、在公园里,不同人物之间相互问候;师生之间,父母同儿女之间,熟人之间,同学之间;甚至还让学生适当化装来扮演角色,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班级里形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四、Drill:灵活“操练”,强化能力

操练应遵循这几个原则:

第一,操练应尽量具有趣味性;第二,操练应尽量具有交际性;第三,在操练中应减少母语的影响;第四,操练应注意多样化。

五、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及时“练习巩固”,归类记忆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5)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1)06―0066―0004

在市场竞争中,大力推销企业产品、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建立有力的商务联系网络、取得商务谈判的成功等都有赖于商界人士卓越的沟通技能。有效的商务沟通是现代商务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文化管理水平的需求日益强烈。一个公司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具备很强的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而且需要其成员具备高超的商务沟通技能。因此,许多跨国公司都十分重视商务沟通技能的培训,商务沟通课程也列为经贸类高校必修课程。与此相应,商务英语作为将“商务”与“英语”有机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技能格外重视。国内大约540所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不少院校甚至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特殊用途英语,商务英语教学非常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实践教学是商务英语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指示精神,以商务英语专业研究生《商务沟通》英语课程的建设为例,探讨基于信息技术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建设《商务沟通》英语实践课程的理论基础、设计思路、实践方法和教学效果,以求教于同行专家。

1、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系统而又灵活的方法论和融合了诸多具体研究方法的一种新研究范式,设计研究萌发于20世纪90年代,它面向真实情景下的教学,是“基于设计的研究或设计实验或发展研究。该研究范围是基于实用主义认识论,其目的就是解决实际的、现实的问题,同时建构影响未来实践决策的设计原则”(刘春燕,2010:5)。该研究方法论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旨在以研究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并从教学实践中寻求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路径。其与以往教学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处除了“比较强烈和明显的理论追求”外,更在于它对“技术手段”的重视和运用,即“在基于设计的研究中,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和网络的支持是开始一个研究过程的前提条件,技术的应用和设计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中”(刘春燕,2010:5)。

采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是设计研究教学方法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其对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观念和理论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董剑桥,2001)。随着计算机网络进入外语课程,外语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使其真正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陈坚林,2010)。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的能力。所谓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传播和应用”(Zorkoczy,1985),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陈俊珂,2006:51)。因为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特点,其性能和应用价值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近年来专家学者密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陈俊珂(2006:52)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等有机结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共同完成课程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工具以及学生的认知工具被整合到课程之中。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充当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化学习与辅导工具、提供与创造教学资源环境的工具以及测评工具。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学习工具以及探究学习工具(陈俊珂,2006;何克抗,2005;胡加圣等,2010)。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以自主、探究、协作的方式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何培芬,2007)。

上文提及,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而设计研究也强调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并研究可行的教育模式。在此思路指导下,本研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设计建设《商务沟通》英语实践课程。

“任务驱动式”(Task-based)教学法作为教育领域尤其是二语习得领域的先进教学理论(Ellis,2003;Robinson,2011)近几年开始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并受到广泛重视(Lee,2002;Rosa&Leow 2004)。受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影响,任务驱动教学法认为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相似、最好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进行,其间学习者通过真实语料的大量输入、输出与反复实践逐渐习得语言知识。此外,受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任务驱动教学法认为: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依赖教师的传授或灌输,而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学习设置到自然、(模拟)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与互动,完成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交际任务,习得隐含于任务中的知识与技能,建构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最终完成意义建构。在此观点指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关注教法转为关注学法,从注重语言本身(结构、功能系统)转到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也从传统的知识传输者成为了任务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一般说来,任务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任务前(Pre-task Phase即任务设置准备阶段),任务中(During-task Phase即任务实施阶段)和任务后(Post―task Phase即任务总结评估阶段)。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采用信息技术都可以对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起到辅助提升作用。下文我们将对信息技术支持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商务沟通》英语教学的实践方式进行简要介绍。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任务驱动式”《商务沟

通》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基于主题的学习活动。在《商务沟通》英语教学实践的各个教学环节,我们都贯彻了任务教学法的主体思路,并着意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促使学生在模拟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下,在自主或协作的学习环境里,在探究性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活动。

2.1学习任务的设立

作为任务教学的开端,此阶段主要完成任务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即明确学习目标、准备学习材料、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学习任务。

在这一环节,教师首先依据前期调研,确立以提高学生的商务沟通基础理论知识、商务英语演说技能、求职面试技巧、团队合作技巧、会议组织参与技巧、商务谈判技巧以及商务礼仪实践作为《商务沟通》英语实践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因我校针对书面商务英语沟通技能设有专门课程,本门课程侧重于提高学生在商务语境中的英语口语交际技能,课程设置的基本构架如图1所示。

上课前,教师在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的基础之上,通过网络等多种信息资源,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并以超文本、多媒体技术制成网络教学课件,上传至校园课程网站,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下载阅读,希望以此帮助学生激活或夯实拓展有关知识与经验,为其在实践活动中完成任务做好准备。

为促进学生有效完成各项任务,学生在开学之初就被分成4~5人的小组。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组织成一系列商务沟通英语实践任务,并将各项大任务划分为一系列较小的任务,力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过逐一完成各项小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除课堂讲解外,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教师编制了详细的任务手册于校园课程网站,引导学生按照任务描述和提示有条不紊地开展学习活动。下文主要以商务沟通实践环节中的商务演说技能训练和团队合作商务沟通实践为例,阐述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商务英语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方法。有关这两个教学环节的任务设立情况请参看表1及表2。

与此类似,在商务实践的环节,我们也以信息技术为媒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例如,为提高学生的求职面试技巧,教师一方面指导学生从网络及途径搜索各种类型用人单位的面试方式、常见问题、应对技巧等信息,另一方面指导学生依据查询到的相关信息组织不同性质的虚拟公司,并参照求职面试中经常提问的问题和面试形式,在课堂组织英语模拟面试。在商务谈判环节,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网络平台上提供的商务谈判理论和有关技巧指南;其后通过网络上传模拟商务谈判案例,组织学生依托该案例在课外做好准备;而后在课堂内组织模拟商务谈判,并对谈判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在商务礼仪环节,学生则依据教材和网络知识指导,在课堂上模拟演练商务餐饮礼仪、办公室交际礼仪等等。

此外,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更清晰牢固的认识,课程还制定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的任务评估标准和评分机制,上传至课程网络平台,供学生参考使用(见表3)。

2.2学习任务的实施

在完成《商务沟通》课程的各级任务时,信息技术在辅助学生提升知识构建、实现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任务实施阶段,教师通过网络答疑解惑并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支持,以此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其间,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通过查询教材或网络资料,借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分析、讨论、补充和修正,加深对问题解决方案的理解。

因课程任务比较具有挑战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是促使其圆满完成任务的前提和保障。上文提及,教师在学期之初就将学生组成团队进行模拟商务活动,要求学生与真正的商家合作交流完成一项商务运作。为完成这项任务,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创新意识,调动各种有关知识和技能,集思广益,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模拟商务活动。例如,有的小组开网店或自创“公司”销售商品,有的帮助周边商家策划并举办促销活动,有的为商家提供商务英语培训l服务,有的通过为商家做广告拉来赞助组织校园文化娱乐活动,等等。在组织任何一项活动时,各小组都在教师指导下,在一学期内反复组织召开会议,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各层面的商务活动(详见表2),而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彼此衔接、贯穿学期始末,并且与本课程涉及的各个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学生们通过课堂外的“半实战”演练,实现了对课本知识更切身的领悟和感受。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课堂内外充当了学生商务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以及评估者。除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模拟商务活动提供咨询和辅导外,教师还通过课程网络论坛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电子邮件为学生答疑解惑,并且要求各小组定期通过网络平台上传各阶段的进展情况,以此监督学生的工作进度、检查其任务完成的阶段性成果。

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助其提升任务完成效果。例如,在任务初始阶段,他们通过网络查询了大量相关资料积累有关知识,随后通过见面会议以及网络会议逐渐确立了各自商务活动的定位。在组织会议时,他们在教师及教材指导下,通过电子邮件预先拟定了每次会议的纲要,借以提高会议效能;会议后,他们又按教师要求,将会议记录、总结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到课程网站,与教师以及小组互相交流。在任务实施中期,很多小组会利用网络进行商务调查和咨询,例如通过网络查询商业伙伴的信息、调查商务活动的可行性,或者发放调查问卷考察消费者意愿,而且大多小组会借助网络(比如校园网)进行活动宣传组织工作。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提示小组成员用摄像机、照相机等电子设备记录了活动的精彩瞬间。在任务实施后期,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制作了精彩纷呈的FLAsH课件、PPT课件以及相关音视频材料,并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了总结汇报。

在任务实施的整体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在实践中学习”。学生们走出课堂,在模拟商务实践中演练商务沟通技能,并在课堂内以英语为媒介训练了在正式场合总结汇报的商务演说技巧。

2.3学习任务的评价

对学习任务的总结和评价是对任务教学的归纳和升华。在《商务沟通》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多层面的总结评价,借以提升他们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的技能。例如,在训练学生的商务演说技能环节,教师在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网络辅助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商务演说技巧之后,每次课会安排几名学生进行模拟商务演说。演说者必须遵循商务演说规范、参照教师和教材介绍的演说技巧进行实践演练。其后,“观众”(即学生)需要依据相关理论,对演讲者演说的优缺点进行定性、定量书面评价上交给教师(评价量表和评分机制见表3)。

进行归纳汇总,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给演讲者。这样做,一来听众可以通过对别人演说水平的客观评价反复领悟正确的商务演讲技能,二来能够给演讲者提供“安全的平台”(因为评价者是同学而非工作伙伴),借助别人的眼光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并据此对自身商务演说技能进行反思和修正。

对于任务,教师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在本门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作业、调查问卷、网上主题讨论、多媒体课件、Flas、音视频材料等学习成果整理成电子作品集发表于课程网络平台。这样做一方面方便教师对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发展状态和成果进行动态监督、指导与评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彼此借鉴、互评、竞争与交流。

最后,教师在学期末不但会把评分与评价通过网络分别公布给学生,而且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对自身商务沟通技能的优缺点进行总结评价,希望学生能够在更清晰地总结自我的前提下,在未来商务沟通实践中懂得怎样扬长避短。

3、教学效果

采用任务教学法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后,为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考察,我们以2009届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在参与该课之后商务沟通技能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使用同一问卷,分别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请参与该项调查的35名学生对自己上该课之前和之后的商务沟通技能进行了自我评价。本文以学生商务口语演说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例,总结学生对有关技能指标在学期前后状态的自我评价(见表4及表5)。为避免学生不表明立场,调查问卷特设四级量表。其中,1代表水平很低,2代表水平较低,3代表水平良好,4代表水平高。均值最小为l,最大为4。相关数据的统计结果总结如下。

由表4可见,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商务演说技能的各项指标在均值上都有所提高。学生们的自评结果表明,除“掌控演说节奏”和“有效使用音频、视频等辅助工具”的能力在学期前后没有呈现出显著提高外,其余各项,包括学生对自己演说能力的总体评价都有显著提高。通过教师的课堂观察,学生们在学期初和学期末的商务演讲能力的确有非常明显的进步。

由表5可见,反映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四项指标在均值上均有所提高。除了“与团队成员精诚合作”一项在学期前后虽有所提升但变化不显著外,“积极热情地参与团队活动”、“在团队活动中展现领导力”、“出现问题时能控制局面”等三项能力,通过一学期的模拟商务团队活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问卷其他部分也反映出相似的发展趋势,即学生的会议组织能力、求职面试能力、商务谈判能力以及商务礼仪实践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在此不一一赘述。

4、结语

《商务沟通》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商务英语交际技能为目标的实践类课程,其教学内容、形式以及结果都应考虑市场需求和学习者需求,努力提高学生采用商务英语进行实际商务沟通的能力。为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效益最大化,我们采用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该课程的任务模式中,输入内容主要来自模拟商务环境,商务知识和交际技能是教学的内容,英语是实施活动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媒介,而信息技术是教师与学习者执行教学活动和商务活动的主要交流平台。在该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任务的设计者、管理者,学习者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顾问;而学习者则处于中心地位,是商务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者,并与教师一同担任任务的评估者。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对课本上有关商务沟通技能的理论介绍有了切身的感悟和体验,因而相关商务英语沟通技能得到比较显著的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在真正意义上辅助教师教学,成为有效的演示工具、交流工具、辅导工具和测评工具,并且有效协助学生实现了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信息加工及知识建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解决和完成任务,不但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本身加深了认知和理解,同时还强化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乃至多维信息素养。绝大部分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后,能够主动在网上查找资源、熟练运用网络论坛开展讨论,综合利用多媒体手段设计课件辅助商务英语演说、设计广告宣传画、组织设计商务报告,等等。总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因为其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提升了《商务沟通》英语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6)

题目1

结合教材,简述事务文书的特点与作用。(20分)

答:事务文书的特点:

一是对象比较具体。

一份事务文书为何撰写、要求哪些人了解并使用,都很具体,其撰写要有针对性,要切合读者对象的特点和需求;二是格式比较固定。各种事务文书大都有比较固定的惯用格式,其构成要素以及各构成要素的写法,通常有一定的规则;三是写法比较实际。

撰写时要以能满足实际需要为原则,材料的使用要切合实际、具体扎实,写作形式的运用,

要讲求实效;四是时限比较紧迫。为完成工作或解决问题而撰写的事务文书,只有在限定的时间内及时完成,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事务文书的作用:

一是贯彻政策,指导工作。

一些事务文书是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人们作好工作的主要工具;二是沟通情况,联系工作。沟通情况,联系工作,要有一定的手段和凭借,有些事务文书能起到这种手段和凭借作用;三是积累和提供资料。事务文书特别是具有留存价值的事务文书,可以起到反映情况、说明问题从而为人们提供所需资料的作用;四是宣传教育,检查督促。事务文书通过分析形势、申明政策。或者介绍经验、表彰先进及揭露时弊、抨击丑恶,可以起到宣传教育群众、检查督促工作、使人们统一认识并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热情的作用事务文书是指机关、单位、团体和个人为处理日常事务使用的除法定公文以外的其他文体。它属于处理公务所运用的一种工具,不过没有公文那么严格、缜密。其包含有邀请信、感谢信、贺信、请柬、传真、备忘录、计划、总结、会议记录、意向书、订货单、产品说明书、述职报告、简报、市场调查报告、合同、招标书、投标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题目2

结合教材,简述调查报告的含义、用途、特点、分类,并阐述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20分)

答:1)含义: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个时间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所写出的真实的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

2)用途比较广泛,可以用以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地区的经验,也可以接楼某一方方面的问题,或探明一个事件的真相,还可以介绍事物的发展过程。

3)特点: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4)分类:按内容不同分为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揭露题的调查报告。另一类专门科学研究学术性的调查报告。

5)要求: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占有材料。要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真分析并合理组织材料。要讲究语言特色和结构形式。

题目3

结合教材,简述讲话稿与演讲稿、会议报告的区别,并阐述撰写讲话稿的要求。(20分)

答:讲话稿与演讲稿、会议报告的区别有:(1)讲话稿一般为能够代表本单位发言的领导人所用,其内容往往体现本单位的集体意志,演讲稿则只是反映演讲者个人的看法。

(2)讲话稿有的是由领导人亲自动手起草的,有的是文秘人员根据领导人的意图代为起草的,有的甚至是经专门的写作班子反复讨论、修改后才定稿的。演讲稿大都是由演讲者本人起草的。

演讲稿属于讲话稿,这要求它遵从讲话稿的一般写作规律,而演讲不同于一般讲话的区别,又决定了演讲稿的独特性:首先,演讲稿更加注重选材立意,在选材上多属主动型,切实根据听众的愿望和要求,弄清他们关心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力求引起最大共鸣。其次,在表达手段上有较多的议论、抒情,将生活中获得的各种体验,由真善美与假丑恶激发起的各种情感,真实地倾泻到演讲稿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再次,在语言的运用上,除了注意口语表达的特点外,如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语言节奏感强,还应适当运用幽默、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以达到在与现场听众的交流中,牢牢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为顺利实现演讲目的作好准备

题目4

在以下两个文种中任选其一,进行写作练习。(40分)

1.工作计划

2.工作总结

要求:内容要明确,中心要突出;格式要正确,写法要规范;语言要准确、简明、得体,书写要清楚。

答:参加工作以来,在领导和同志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积极为养殖户服务,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得到领导和同志的一致好评。现总结如下:

1)不断提高思想修养水平。参加工作以来,我没有放松自己思想修养的提高,通过读书、看报、看新闻等形式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新思想新精神,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团结集体、认真工作,实事求是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政治思想修养不断进步。

2)努力提高专业技术理论水平。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做到立足现状,着眼长远,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认真学习钻研畜禽养殖、疫病防治和兽医卫生工作业务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完成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鸡艾美尔球虫病防治》等论文。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7)

“管理沟通”课是本世纪初由国外引进的新兴课程。主要面向管理类学生开设选修课。在与企业高管的交谈和调研中,他们普遍提出应加强毕业生在工作环境中人际沟通技能的建议。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Role-play-teaching)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莫雷诺与1960年所创建的一种社会心理技术,就是使人暂时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角色。

角色扮演法一般有三个要素,即情景、扮演、角色。情景设置是角色扮演的前提条件,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角色扮演教学一般在假设而又逼真的情景中进行,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身临其境地根据指定角色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二、角色扮演法的教学程序集注意事项

角色扮演教学的程序包括:情景选择和设置、角色设计、角色分配、角色扮演、讨论与评价。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选择某一情景,(封闭式情景或开放式情景),封闭式情景角色人物和角色行为表现均有明确规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表演即可;开放式情景,则给予学生较大的表演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发挥自身的特点。在角色分配方面,尽量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征。

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如查阅大量参考资料,事先对情景和角色要求进行分析,编排和设计等,同时,教师还需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组织能力。

其次,学生学习应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应具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一定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最后,为了鼓励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该门课程考核评价时可将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表现出来的态度、积极准备资料及表现出来的能力,技巧和创造性作为课程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管理沟通课程设计中角色扮演的实践应用

课程总体安排;笔者讲授的管理沟通课是一门为工商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沟通理论部分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即12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讨论为辅;沟通技能部分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即24学时,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由教师设计沟通场景,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角色扮演,并在表演结束后进行分享和讨论。

根据教学的目标安排,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设计来源于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以及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和偏好,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和观察过程中体验式学习,并可利用角色互换等方法进一步深入思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多参与活动和个人表现的机会及适度的压力。

同时,为了激发同学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每一次角色扮演中,将同学提前分组(一般4—6人每组),并从每组中选出大众评委,根据学生现场表现打分,并按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每组评委给出的平均分作为成绩,计入最终课程考核中。

角色扮演法对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优势: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等.学期结束时,收到学生的调查反馈,学生评价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内容丰富,锻炼了学生的沟通技能,提升了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自信心,学到了真正有用的东西。(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本文为2011年西安外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名称为“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导向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B08

参考文献: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8)

要想成为一个善于言说和沟通的人,一是要克服当众说话的惧怕心理,二是要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三是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

怯场是可以克服的

美国著名的演说家、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即让人们说说希望从口才演讲训练课中获得什么。调查发现,大多数人的中心愿望与基本需要都是一致的。

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当人们要我站起来讲话时,我觉得很不自在,很害怕,使我不能清晰地思考,不能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什么。所以,我想获得自信,能泰然自若,能随心所欲地思考,能依逻辑次序归纳自己的思想,能在公共场合侃侃而谈、让人信服。

由此可见,怯场是人们当众说话的普遍障碍,就连经常在电视上亮相的官员们真正拥有高超沟通能力和交流水平的也不多见。

怯场作为一种心理障碍,是如何产生的呢?当人们感到自己被说话场合气氛、形势所压迫,顾虑自己讲得不好或者说错话的时候,都会畏首畏尾、诚惶诚恐。《领导讲话艺术》一书,就给出了控制怯场心理的几个办法。

豁出去的心理。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敢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都有很艰难的“第一次”。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过,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刺激。古罗马著名演讲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讲时就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美国雄辩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磕碰在一起;印度前总理英·甘地首次演讲时不敢看观众,脸孔朝天。可见,怯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是只要抱着豁出去的心态,就自如了。

发言前做必要准备。在单向交流时,必要的准备是容易做到的;双向交流时,同谁谈、涉及什么内容,也可做大体的言辞预测。只要大方向上有所准备,到时候就不会出现不敢说或者说不下去的情形。

故意视而不见。“一上台,我眼中所见只有桌椅而已,这样,我就轻松自如了”,这句话是很多有演讲经验的人的共同感受,对于一个青涩的演说者来说,发言前要做到心中有听众,但在发言时候,眼中不能有听众,否则容易自乱阵脚。

有魔力的三个短语

每个人都渴望找到一个提升口才的窍门。事实上,如果学会了三个短语,那么你的语言组织能力就会获得质的提升。这三个有魔力的短语就是:“设想一下”、“就像”、“例如”。

通过对这三个短语的合理运用,你的言谈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听众的关注,并会使听众顺着你的思路来思考。举个例子,如果劝说公众去参加义务献血。你会怎么说?你当然可以报出种种数据表明每天有多少人需要输血,而同时血液供应又是多么稀缺。但是,如果加上这样一句话,那这个人十有八九就会去献血:“设想一下,当你的家人遭遇了事故需要马上输血,却发现血库的鲜血不够用了。”

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短语“就像”的好例子。一位美国科学家在演讲时,向公众讲解探测飞船的飞行速度,他说,“它能以每小时十七万公里的速度飞往木星”。很多人对这样一个速度是没有任何概念的,直到他说出下一个句子:“这就像在一分半钟里从纽约飞到圣弗朗西斯科一样。”有了这句话,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出现一幅很形象的图像。可见一个简单的短语能有多么强大的威力。

在谈话中经常使用这类短语就会使语言立刻变得丰富起来,形象而且生动。如果你在讲话中善举例子,经常用“例如”这个短语,听者的兴趣立刻就会被吸引住了。他们知道你要以一种更形象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你的意图。当然,具有魔力的短语不仅仅只有这三个,有更多的魔力短语需要从工作生活中去发现。

一个管用的即兴演讲句群

美国公共演讲问题专家理查德曾经推荐过一个精选的腹稿结构模式。他认为即兴发言应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喂,喂!这两个“喂”的意思是,必须首先激起听众对你演讲内容的浓厚兴趣。理查德主张开口直接用生动典型的事例画龙点睛,道出主题。

为什么要费这个口舌?这部分应向听众讲明为什么要听你说话,你所说的内容要使听众感到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产生紧迫感。这样就易于吸引听众。

举例。若想把论点形象、简洁地印入听众的脑海,就必须举例。生动的事例列举,不但能深化记忆,激发兴趣,而且也能开拓主题。

怎么办?这是最后一步,一定要告诉听众你谈了大半天是想让大家做什么。最好能讲得生动一点、具体一点、实际一点。从根本上说,“怎么办”是演讲者的目的所在,如果演讲者忘记了这一步,或者这一步处理不好,就会给听众留下无的放矢或不知所云的感觉。

理查德还认为,“为什么”和“举例”这两部分如同馅饼里的馅,味道全在这里面。但是,这两部分要与引人注意的“喂,喂”和结尾的“怎么办”相呼应。

掌握理查德的“四步曲”,能使演说者在大庭广众之下泰然自若,有条不紊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会陷入张口结舌、东扯西拉的窘境。

没有足够的材料,脑子里一片空白,就会词不达意,言之无物。凡是讲话水平比较高的人,大多知识面比较宽,对工作情况熟悉,善于思考。即席讲话无法做充分准备,完全依靠随机应变。当确定了讲什么,并构思出了讲话腹稿之后,关键是要迅速抓取材料。有了材料才有话可说,观点才有寄托,讲起来才能运用自如。

当即抓取材料,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讲话者平时的知识积累;二是眼前的人和事。

这堂课补什么、怎么补

荀子说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在当今这个重沟通、重表达的时代,这句古训更具现实意义。公众演说、高效沟通作为现代领导的必备素质,亟需补上这一课。

为什么选择口才培训?

《决策》:无论是在北京还是重庆,越来越多的普通公务员甚至是领导干部走进口才培训的课堂,他们参加培训有哪些需求,想解决工作中哪些难题?

文若河: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员非常迫切要解决的是上台演讲紧张的问题,其次就是诸如不知道讲什么好,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讲话不生动、不具体、不幽默、没有文采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是从公众演说方面而言的。

在人际沟通方面,我发现为数不少的学员不懂沟通心理学,不知道如何和别人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和上级、下级、平级沟通时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诸如表扬或批评下级时言语失当,挫伤下级的工作积极性,或有上级领导在场就不敢开口、讲话紧张等等,这也是学员比较关心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樊荣强:我辅导过的官员或者普通公务员,他们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对公众一大群人或者职位较高的上级讲话时,如何增强自信心。另一个方面是,自己认为写文章不错,平时与人进行非正式交流也挺能说,一旦被叫到讲台上,思路就开始混乱,变得没有条理,或者讲完之后,发现好多想讲的话还没有讲出来。

比如说某位科技部门的副厅级领导,平时讲话他的部下都觉得他挺有水平,但最近接待一位国务院领导,汇报情况时他发现自己心慌得厉害,汇报完了之后,自己都感到非常失败。

《决策》:在培训需求方面,企业领导和公共部门领导有哪些不同呢?

文若河:企业领导和公众部门的领导在培训需求方面既有差别,又有共同点。所谓差别,就是企业领导更多的是面对员工、客户或上级领导发表演说,而政府官员更多的是面对公众、媒体发表演说,听众不同,讲话的目的以及讲话内容方面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

作为演讲教练,我们就要教会他们分析和把握语境、分析听众心理,使他们学会运用最有效的表达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演说,以更好地达成演说的目的。当然,在演说的过程中,在语音、语速、语调、态势语等演说技术层面的把握上,两者是没有区别的。

好口才是培训出来的吗?

《决策》:可以说,所有走进口才培训课堂的领导干部,都是想通过培训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决策杂志社最近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还有一些官员对口才培训抱有一种迟疑的态度。好口才能不能通过训练来实现?

文若河:我一直强调,好口才是练出来的,否则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花大力气进行口才方面的辅导和培训了。

现在,之所以有很多人,包括我们的领导干部口才不好,不是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多差,而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训练。在课堂上,我经常给学员举这个例子,没有人天生会开车,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驾驶技术。同样,口才也是一种能力,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是缺位的,大家从小都没有接受过讲话方面的系统训练,这一课我们现在必须要补上。

《决策》:拥有一副好口才需要哪些支撑因素?这些因素中又有哪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改善的?

樊荣强:口才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只是需要在一个好老师的指导下加强练习的技能。这的确有点像驾驶技术一样,只要你参加培训,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获得驾驶执照的。口才培训也是如此。

演说家也许需要一点天赋,而我们大多数人不需要成为演说家,而是在恰当的场合讲出恰当的话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讲话我认为首先它只是一种技术,只有你把口才技术掌握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演进升华为口才艺术。

我认为,自信、表现、知识、经验、词汇、思维是当众讲话口才的六大基石。其中除了知识需要持续的积累之外,其余五项都是可以通过相对较短时间来进行强化练习获得提升的。

文若河:结合“口才树”理论来说,我认为口才训练的基础是心理素质训练,这就是“树根”部分,也就是说首先要克服当众讲话时的紧张恐惧心理,要从不敢上台到敢上台,从上台后哆哆嗦嗦、讲不好,到从容应对、侃侃而谈,这些经过训练是可以达到的。

另外,其他环节,包括“树干”部分的口才基础训练、树枝部分的口才技巧训练、树叶部分的思维素质训练,都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恰当的练习得以提升的。

在这里我想特别说明一点,“口才树”理论强调要把这棵树种植在肥沃的土壤上,而所谓肥沃的土壤,指的就是知识的积淀和储备,大部分人之所以讲不好,与缺乏讲话素材、词汇量不丰富是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日积月累,脑子里都装着一百句哲理名言、一百句诗词佳句、一百句流行语、一百个哲理故事、一百个笑话,那讲起话来就不愁没有素材。

怎样才算拥有好口才?

《决策》:对领导干部来说,怎样才算拥有一副好口才,口才好有哪些衡量标准?

文若河:我认为好口才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善表达、会聆听、巧应对。这个标准适合于全体社会公众,当然也适合我们的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怎么就叫善表达了呢?我认为,领导干部不能为了讲话而讲话,不能把讲话当作完成任务或是走走过场,更不能把讲话作为“表演秀”。领导干部讲话应该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概括讲就是要使人知、令人信、动人情、促人行。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领导干部在讲话中必须严格遵循听众本位原则,就是说你讲的话,第一大家要听懂,第二要爱听,最重要的是听了以后要有所感悟,你讲的话要能走进听众的内心,使听众产生情感和情绪上的共鸣。

很显然,官话、套话、大话、空话等等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所以,领导干部的讲话必须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趣、言之有文、言之有情,要有感召力和号召力,落脚点是通过讲话促进各项工作更好地实施,这才叫善表达。

樊荣强:在我看来,好口才的标准有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内容的标准至少是要讲真话,讲实话,讲跟老百姓贴心的话。

在形式方面,我总结过“四个掌控”:掌控情绪、掌控肢体、掌控声音和掌控思路。掌控情绪就是指讲话人要能够适应各种场合,不论在什么情形下讲话,都不能乱了方寸,如果方寸大乱,就不可能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自如地表达出来。掌控肢体是要求讲话人不仅不能失态和无意识的动作,而且要学会用肢体语言配合讲话的内容。掌控声音是要求讲话人要处理好声音的大小和抑扬顿挫,声音是讲话内容的基本传播介质,如果像放鞭炮一样或者总是软绵绵的,都会令听众不舒服甚至反感。至于掌控思路,则是要求讲话的条理一定要清楚,东拉西扯、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听众感觉云里雾里,不得要领,也是非常糟糕的口才。

《决策》:中国政坛哪些官员的好口才给您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樊荣强:中国政坛上口才好的官员不少,只可惜许多官员囿于官场文化而不能有更充分的个性化表现。朱镕基总理的口才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他的口才被公认为幽默、机智、有风度。前不久我还专门买了一本《朱镕基答记者问》来研读,他总是能让你感受到他深厚的学养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大智慧;而且,你听他的讲话,总是会被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所感动。

被称为“诗人外交家”的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的口才也非常好,他回答记者提问,那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深厚的中西文化功底、灵活应对的思路,令人叹服。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9)

而口语交际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决不是短评快的培训就能解决的,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培养。在全面系统地训练中,才能使口语交际能力获得稳扎稳打的提高。

然而,实际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在新课程背景下,虽然口语交际在新教材中也有专门的呈现,但教师们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难显成效,有些教师常以无从下手、课时不够、考试不考为由,而挤占了原本属于口语交际的时间。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呼吁重视口语的训练,他说:“必须认识到看书读书其实就是听他人说话――用眼睛从书面上说自己的话,读和听一回事,写和说是一回事,不能丢开听和说不顾,总是读和写。认识了这一层,语文教学才能切合实际,对学生才能真有益处。”

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中,安排的口语交际课时量远远不够。作为教师,应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零星时间渗透口语交际教学。读写听说的能力中,“说”是最重要的一种实际的能力,对个体、对社会来说都是那么重要,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思维能力等来展示学生的才华。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不仅知道“说什么”“怎么说”,还要“会说”“说好”,处处体现睿智和洋溢才华。做到这些,才会凸显个人魅力,并且将汉语的精华精彩地展现出来。

一、教师应时刻注意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一个优秀的教师,仅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得拥有美的言语。美的言语是教师高度的智慧、高超的能力、高尚的修养、高尚的情怀的生动体现,其本身就是美的典范。这种美的语言必然会以自身丰富的审美特征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情感得到陶冶,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境界得到不断提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在文章中呼吁:“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的要学好语言。”教学语言,是对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生命,它时刻考察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精神和工作态度。

教师美的言语,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教师言语的审美创造,不仅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是他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的发展。

美的言语,是教师给学生做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榜样。教师言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情、言之生趣的言语的长期熏陶,就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的兴趣,进而获得灵活机智地、准确有效地运用语言的本领。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说过:“美的语言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将对其他的心灵产生深远的震撼。”学生对美的语言的热爱和陶醉,必将促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去进行审美创造,从而在创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总之,教师的话讲得得体就是感染力,讲得精彩就是影响力,讲得智慧就是催生力,讲得深情就是冲击力。所有这些力加起来,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推动着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向前展开,推动着学生向身心俱美的目标健康地成长。

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训练过程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不应因重视指导过程,而忽视了学生的训练过程。在课堂上,往往喜欢表现的学生侃侃而谈,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缺少口语锻炼的机会,造成教学中学生训练机会不均等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之在交际过程中为完成各自的任务而积极参与其中,和谐交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立足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交际的主体。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沟通心灵,形成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乐趣。

把课堂教学作为口语交际教学的主阵地,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应对能力,从而达到“会说”“说好”的目的。

(一)重视朗读,以读起步

朗读是培养说的最简单最常用的方式,在反复的朗读中,还可以培养敏锐的语感,潜移默化地把优美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比如,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停顿、读准字音、读美节奏、读出情感,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课堂上,学生发言时,教师随时评价他们的说话质量,随时纠正语病。

(二)进行复述训练

所谓复述,就是把读过听过或见过的内容、材料、事情,用自己的话重新叙述出来的一种口语表达方式。复述训练需要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学习详细复述和概要复述,然后再学习创造性的复述。其中,创造性地复述是最重要的。在训练初期,教师不妨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或者就以课堂教学中的文本材料为例,先让学生尝到复述的成功。此后再选择一些说明性较强的材料,逐步加深难度,讲究训练的层次性。

(三)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口头作文需要学生边想边措辞,边表达,要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有效的口头表达训练,能培养学生敏锐灵活的思维和系统连贯的讲述能力。

教师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口头作文。可以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形象表达的习惯。教师也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根据情境、对象恰当地表达的能力。

(四)进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训练

演讲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口语表达训练,也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的,以有声语言和辅体态语言为手段,公开表达某种主张和看法,以达到说服人、感染人、教育人、鼓励人的一种交际方式。演讲要获得听众的信服取得成功,需要演讲者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表达、自信、思维、台风等,这对初中生来说,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还是可以进行初步训练的。所以,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写好演讲稿;其次,通过实战来不断提高演讲的质量。

(五)巧用课前五分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不可能一朝一夕速成,更不可能通过几节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就能达到目标。作为一种能力培养,它是一项长期不断的工程,应贯穿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历时三年,进行尝试,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不断改进中取得了一些效果,具体想法和做法如下:

1.概念解读

(1)“课前五分钟”是指上本节课内容前的五分钟而不指――上课之前的五分钟。利用课前五分钟是指导在这五分钟内进行听说能力的有序训练,与阅读、写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

(2)利用的形式有讲故事,一事一议(内容可以是身边发生的小事,社会热点,国际时事等),演讲等。

(3)每次一人发言,两分钟左右。然后让两至三名学生简评,学生集体打分,最后教师简单总结。

2.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9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3)《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有详细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3.具体操作

课前五分钟的利用分为两部分。第一,是训练;第二,是检验。训练又分为叙说古今故事,关注身边事物,探讨热点话题等。三年每个阶段都有细致而明确的目标,循序渐进,要求逐步提高。每一次演讲结束由同学评价,集体打分,每学期评选出“演讲之星”。

训练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如下:

(1)叙说古今故事。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轶闻趣事,都是讲述的题材。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课前发言的习惯,锻炼学生的胆量,以便使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能做到情节完整、吐词清晰和基本流利。同时,初步让学生了解讲述故事要注意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声音变化和态势等。

(2)关注身边事物。每天都会发生许多的事情,即便是学校生活,只要善于观察,有一颗敏感的心,也会觉得身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要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事一物,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课前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良好习惯。

(3)探讨热点话题。这是第二阶段的深化和提高,所谓热点话题,是指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而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比如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玉树地震、西部干旱、上海世博会,等等。当然,也可以向学生征集他们关心的话题。探讨之前,教师或同学讲述事情的基本事实,这―阶段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开阔眼界,且从这些事情中进行分析、思考,学会提出观点,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

今年的初一年级,为了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准备,我让学生间隔进行两分钟的演讲和一分钟名言的阐述。一分钟的名言阐述:即请学生精心准备名言于课前板书在黑板的名言角,并精心准备个人对名言的解读展示给大家。养成积累习惯的同时,锻炼了解读能力,每天都能沐浴在名家箴言带给我们的彻悟中。

4.案例

2006年,我开始对自己所任教的初一(1)班进行训练,去年临毕业时估算了一下,40名同学中,能够进行成熟、精彩演讲的同学已经不少于22个(从表达、自信、思维、台风等角度来衡量),哪怕是平时被认为是非常腼腆、不善言辞的同学,一站上讲台,流畅的语言、读到的见解,往往让大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有14个同学曾经在学校进行巡回演讲,有一定的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在新的学校里担任各种角色的学生干部,他们似乎一致认为,这些主要得益于三年的演讲带给他们的自信和才华。

三、实践成效的归纳与反思

这一活动我已进行到了第四年。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训练,作用是多方面的。最明显的情况是,学生的胆量提高,参与意识大为增强,表达能力提高。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班队活动中,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的亮点,展现自己的才华,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我分明感觉到学生对每天进行的这一活动的期待,而且通过这一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我们把这一活动戏称为学生的营养“加餐”。一方面,每一阶段的训练都促使学生去阅读,去观察;另―方面,一个人的阅读面极其有限,―个人的精力也是极其有限,但在课前的发言中,学生把各自所知道的知识讲述出来让大家听,使同学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了许多知识,无疑这也应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如在热点探讨中,许多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相互启发,使他们学习从多层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而这样就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加强。同时,还是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佳时机,他们在绝对平等的交流沟通中互相认同,在彼此认同中思想升华。这种教育的力量,远远胜过老师的说教。

也许,一些教师会认为,一堂课用五分钟进行这样的训练浪费了时间,课堂上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首先,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学习语文要为人们的日常交际服务,应具有日常交际工具的功能。而人们的日常交际最主要的方式,还是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来进行的。其次,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过去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能力。现在的《课程标准》更是对每个学段的口语交际训练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再次,从课堂效果来看,―节课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好四十分钟进行课文教学,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说:“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谓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途径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其途径是说、写)来提高语文能力。”洪老师从语文教学的根本上来论述学习语文的途径,明确指出:学习语言,听说和读写同样重要,甚至听说比读写更重要。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课前五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而担忧,因为这和课文教学一样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做的是,由于时间的相对缩短,在课前对教材要进行更加认真细致地分析和研究,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

总之,口语交际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交际。但良好的交际结果是与良好的口语表达分不开的。所以,口语交际不是简单的听说相加,而是一个始终互动、充满变数和应对技巧的过程。所以,老师应着手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互动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为保证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必须让学生认识并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同时,还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精心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实际的训练中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编辑部.课堂教学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10)

一、交换生的外语课程资源价值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外语课程的重要保证,[1]41资源开发能力也越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尺。[2]课程资源一般指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以资源的功能特点为标准,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作用于课堂并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与技能、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活动方式与方法、世界观与价值观等。条件性课程资源作用于课程但不构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环境以及课程主体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具体到语言教学,外语课程资源则包括外语材料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其中的外语教学材料可归为素材性资源,支持系统与教学环境则归为条件性资源。交换生作为人的存在,可以协助外语教师构建丰富多彩的外语教学材料和语言环境,他们的语言能力、知识结构、文化经历、情感体验均可转变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素材与条件的资源功能划分为外语教学过程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框架。外语学习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而学会外语则需要一定的语言素材和条件。对此,王初明有一段精辟的描述,其核心意思是:外语是在交际需求的驱动下,在真实语境的体验里,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在积极情感的配合下,通过长期大量的语言接触学会的。[3]这一外语学习过程观融合了语言学习的素材与条件等资源要素,为我们开发交换生的课程资源提供了一条宏观思路。也就是说,通过具体的开发策略与方法,可以借助于交换生来设计更丰富的交际活动,建构更加真实的外语使用情境,创设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拓宽外语素材的来源及其语料真实性和文化丰富性,从而充分发挥交换生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功能与条件功能。据此可以认为,交换生作为不同国家学校教育交流的重要形式和参与者,其在外语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价值。

二、交换生外语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策略”一词有宏观、微观两个理解视角。宏观的策略指实现目标的方案、计划、方针,微观的策略则指具体的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技艺。因此,对交换生资源开发策略的探讨主要应涉及两个方面:1.宏观的总体思路和原则;2.宏观策略指导下具体的开发方法。总体的思路、原则相对稳定,具有理念导向作用;具体做法则可多种多样,只要符合总体的原则,能够产生积极的效用,均可根据教学需求放手取用。宏观开发策略就是:积极利用交换生来创设真实交际需求与情境,构建积极的外语学习体验,提供真实、丰富、多元的学习材料,从而优化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

在宏观策略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将交换生融入外语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他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体验来提升教学的实效。由于具体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交换生的构成呈现出独特性和多样性,设计具体的开发策略需要外语教师对现实条件进行全面审慎的考量。下文笔者以江苏南部某重点高中为例,描述该校在英语课程中开发交换生资源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以供参考。

(一)交换生资源概况与开发思路

交换生项目在该校已经开展了近8年,交换生数量从原来的2名逐年上升到2011至2012学年的15名。2013至2014学年交换生数量维持在15名,其中12名以英语为母语,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其余的来自法、意、泰等国,也基本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他们将在该校学习10个月,寄住在该校学生家里。除了参加固定时段的中文课程,他们被编入高一年级常规教学班级随班就读,每个班级均拥有一名以英语为母语者。对于交换生资源的开发主要从两个维度考虑:1.开发主体:学校、教师、学生;2.开发时空:课堂内、课堂外。两个维度相互交叉,构成不同的开发领域,如学校组织交换生在课外开展英语角活动,教师安排交换生进行口语微格教学活动等。不同活动的展开需要全面考虑课程条件,具体操作时以实用、有效、简便为原则。

(二)交换生资源开发活动举例

在实用、有效、简便的原则下,英语教师组织具体的活动来发挥交换生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下面举例说明实际工作中使用过的且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

1.课外讲座

邀请交换生围绕某一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讲座,给学生提供鲜活的语言输入和话题知识。在组织时需要注意话题的选定、前期的宣传、会场的安排、后期的效果跟踪。该校曾以圣诞节为契机,邀请欧美的交换生就圣诞节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念进行一次面向全校的讲座活动。这次讲座一方面旨在创设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强文化理解,另一方面则针对当下国内西方节日流行、过度商业化的弊病,通过西方学生现身说法,还原圣诞节团聚、感恩、奉献等本真元素。前期组织学生进行海报设计,做好讲座宣传;交换生根据该校学生的语言水平合作编辑了一本介绍圣诞节的英文小册子,图文并茂;讲座开始前发放讲座提纲;讲座过程中安排提问、互动、竞猜、歌唱等环节;讲座结束时,通知学生在教学楼布告栏相应区域写下对本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未来工作的改进。讲座类活动特别适合西方文化展演。该校英语组的教师也经常以西方重大的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习俗介绍和文化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外语文化和外语学习的兴趣。

2.英语角

英语角是比较常见的课外英语学习活动,但该类活动的实效却颇受人怀疑。当然,好的活动需要细心策划和精心组织,交换生的参与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开展该类活动时,组织者通常会:(1)选定一个固定的活动教室;(2)每次由一定数量的交换生与该校学生合作组织;(3)预先告知讨论话题,如环境污染、独生子女政策、禁烟问题等,以便学生有所准备;(4)选定一名交换生做主旨发言;(5)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划分派别、限定时间,将交换生指派到不同的小组,每组、每派选出若干人展示本组观点和参加辩论,组织者最后给予评论;(6)自由讨论;(7)给出下次活动时间与话题,发放补充的材料,其中含有难词难句的注解。

3.英语演讲俱乐部

沟通与领导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中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国际交流频繁的今天更显重要。该校的英语演讲俱乐部由数名师生和交换生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运转,通过培训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旨在训练学生的英语演说能力、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俱乐部的活动一般依据领导小组集体设计的教学大纲展开,内容涉及英语演讲文体知识、演讲稿的特点和撰写方法、非语言要素的作用、常用的演讲技巧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时间限制,活动主要由交换生和英语教师用英语主持,依托优秀英语演讲范例的聆听、阅读、分析和模仿,来进行演讲知识与技能的学与练。同时辅以命题作文,学生独立撰写演讲稿,交换生帮助修改润色;每次活动选定一名中国学生、一名交换生分别进行演讲展示,授课教师或学生则给予评价和指正。从参与面角度看,英语演讲俱乐部更适合于语言能力较强、对英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为了保证实效,演讲俱乐部的成员不宜过多。

4.参与课堂教学

让交换生参与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日常化的资源开发方式,具体方法可以灵活多样。该校英语教师常用的方法有:(1)词汇、课文领读与示范;(2)小组活动时穿插于各组提供语言上的帮助;(3)提供口头、笔头表达任务成品的范本,供学生比照、参考;(4)帮助澄清、更正教材教辅中的错误;(5)对课文中的西方文化现象进行资源的补充和讲解;(6)发挥交换生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7)在争议性话题的探讨中凸现东西方学生思维的差异,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8)个别学生的单独辅导。这些角色类似于助教,但英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和设计,避免低效和形式主义。

5.项目学习小组

在学生学习方式不断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1]4。多种版本的中学英语教材设置了项目板块(Project),旨在通过实际的语言使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于项目主要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教师很难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通过让交换生参与项目学习,形成项目小组,学生的学习动力、责任心可以有较大提升,项目完成中的问题通常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该校某个项目学习小组曾完成一个名为“Helmet, the protector of the head”的项目。他们通过资料搜寻和整理,设计了一份提倡骑车时佩戴好头盔的公益宣传小册子,内容涉及头盔构造与功能,世界范围内因未佩戴头盔而导致的伤亡情况以及认真佩戴头盔的倡议书。由于交换生的参与和帮助,他们能够收集到较多的相关英文资料;因为他们需要到高一其他班级进行宣讲,在这样一个输出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通力合作,认真对语言材料进行阅读、整合,设计宣传手册,准备讲演文稿。该项目小组的活动最终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整个过程中,交际目的明确,任务清晰,语言素材丰富,有大量意义协商的机会,学生能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随着校园中交换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外语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独特的语言文化特质来促进本校学生的外语学习。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考察,交换生群体有着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功能,能够帮助教师构建更加高效的外语学习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途径来发挥交换生的外语课程资源价值。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呼吸内科实习自我总结 下一篇: 励志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