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坏处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1 11:50:49
人工降雨的坏处篇(1)

Abstract: flood engineering by rainfall there will be rain groove and individual works of local collapse, take temporary solution, in addition to relevant technical scheme to deal with defects, but also as much as possible in advance to do protection work.

Keywords: channel engineering; subsidence; rain ditch

中图分类号:U69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工程概况

1.1 河南气候特征

河南省位于北纬31°23′ ~36°22′ ,东经ll0°21′ ~1l6°39′,地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两大自然单元的我国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比较温和,具有明显的过度性特征。南北各地气候显著不同,山地和平原气候也有显著差异。全年四季分明。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短干旱多风沙,夏天炎热多雨,秋分明。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短干旱多风沙,夏天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

河南的降雨与气温同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84.8mm,年降雨总量为1296亿立方米,并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淮河以南地区1000~1400mm,黄河沿岸和豫北平原仅600~700mm,其他地区在700~1000mm之间。因受季风影响,降雨年内很不均匀,雨量集中在6、7、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60%,而且降雨强度大,在多暴雨区如鲁山和太行山、伏牛山东麓一带,常造成洪涝灾害。冬季全省降雨量都很少。黄河以北和豫西伊洛河流域,秋季降雨多于春季;北纬33°以南地区,春季降雨大于秋季。降雨量年季变化大,丰水年和干旱年降雨量相差达2.5~3.5倍,年降雨量的变异系数淮南和豫西山区为0.25,淮河流域以及豫东平原大部分地区为0.30,豫北为0.35~0.40。

入汛期以来,河南地区普降大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渠道的未衬砌的渠道建基面、已衬砌的渠道以及部分左排建筑物进出口的渠道砌石等工程受强降雨影响出现雨淋沟和个别完工工程局部塌陷情况,工程实体质量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虽然已有相关的成熟的技术方案来处理缺陷,但仍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未雨绸缪,势在必行。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河南段范围中郑州年平均降雨量较大,平顶山、南阳年平均降雨量最大 。如下图1-1

图1-1 河南省年平均降雨量分布图

2汛期降雨破坏分析

2.1已开挖但未进行混凝土施工渠道被雨淋沟损毁较为严重,尤其在几个连续的强降雨日反复冲刷,雨水在渠顶汇集后沿相对高程低洼的松散的砂土及填土较为薄弱处流向渠底,导致已成型渠道的建基面薄弱处形成较深的过水通道。

2.2已进行渠道衬砌的渠道混凝土面板在未被保护好的情况下,雨水汇集在渠顶,并在相对薄弱的坡肩面板建基面渗入混凝土面板下部,在几个连续的强降雨日,雨水通过雨淋沟大量汇集在面板内部,由于混凝土面板下部为防水的复合土工膜,基面渗水饱和的情况下多余积水无法排出,造成渠底混凝土面板被水压顶起,下部脱空,无法再交付使用。如下图1-2

图1-2

2.3在部分左排建筑物进出口的渠道砌石等工程,受强降雨影响,雨水汇集在顶部,并在相对薄弱的坡肩从建基面渗入砌石的下部,在几个连续的强降雨日,雨水通过雨淋沟大量汇集在砌石内部,由于砌石缝隙可将多余积水排出,造成砌石建基面被雨水掏空,从而造成局部砌石的沉降塌陷。如下图1-3、1-4、1-5

图1-3

图1-4

图1-5

3相关处理方案

3.1根据雨淋沟对边坡破坏范围,较大的部位采用1m3反铲配合人工进行开挖,较小的部位采用人工进行开挖,开挖原则为清除雨淋沟内松散土直至原状土基面,并开挖成台阶状,自台阶底边线沿渠道方向1:2、垂直水流方向1:1.5削坡至下一级台阶底部,台阶宽度控制在50~60cm, 开挖出来的土料可集中堆放在渠底,待雨淋沟处理完后采用1m3反铲挖装至10(20)t自卸汽车运至附近渣场。

3.2 雨淋沟回填

开挖后经工区和技术质量部验收,以填筑试验的参数要求进行回填,填筑取土可根据雨淋沟分布情况,就近在附近料场用1m3反铲挖装10(20)t自卸汽车运至渠底,反铲将土料堆放至雨淋沟两侧,坡面冲沟回填距坡脚超过4m时可自坡顶溜料,人工摊铺找平,人工利用4kw蛙式打夯机环套法分层夯实(或用木夯夯实),土料虚铺厚度30cm,含水率控制在12.1%~15.1%之间。夯击次数控制在8遍以上,环刀取样,压实度达到98%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土料回填夯实,逐层填至渠道边坡顶部高程30cm以上。

3.3 取样检测

采用环刀法检测土料压实度,压实按不低于98%进行控制;取样数量按每100~150m3取样一个,取样不足3个时,也应取3个。

3.4 土料及回填要求

整修完成并经工区、技术质量部验收后,使用附近渣场土料或邻近渠道开挖料分层回填冲沟。

⑴ 取土质量要求

① 土料塑性指数7~20,且不得含有植物根茎、砖瓦垃圾等杂物。② 有机质含量不大于5%。 ③ 有较好的塑性和渗透性。 ④ 填筑土料含水率应控制在最优含水率附近,含水率控制在12.1%~15.1%。

⑵ 回填要求

回填自下而上分层进行,每层虚铺厚度为30cm, 4kw蛙式打夯机环套法分层夯实,夯击遍数8遍以上,直至压实度到达98%,夯实过程中应适当洒水,土料含水率控制在12.1%~15.1%之间。对于边坡冲沟,回填时应超填0.5m,保证压实效果;边角等设备不能到达的地方可人工由木夯夯实,压实度达到98%。

3.5 质量保证

冲沟修复施工应遵循项目部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并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⑴ 冲沟整修后应表现为上宽下窄,外宽内窄,不能出现反坡。⑵ 回填土分层进行,虚铺厚度不超过30cm,分层压实,试验室环刀取样,合格后方可进入下层施工。⑶ 坡面冲沟回填时应超填0.5m,保证压实效果。

4 防护方案

4.1已开挖但未进行混凝土施工渠道被雨淋沟损毁

⑴留有保护层未精削坡,粗削坡应满足坡面建基面留有30CM保护层的要求,并及时对留有保护层但仍形成较深雨淋沟的部分进行及时修复,避免重复冲刷造成更大的损失。

⑵已精削坡的坡面建基面,在汛期期间削坡范围控制在满足不窝工的施工要求即可,勿大量削坡,在仓库提前准备苫盖材料,并对已削好的坡面及时进行苫盖保护,同时苫盖保护还可对烈日暴晒建基面造成填方段层间结合处形成风化松散进行有效遏制。

4.2已进行混凝土施工渠道的破坏

在渠坡的坡肩将预留的复合土工膜卷好并用土覆盖至于坡肩混凝土面齐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马道内坡高程高于外坡,减少雨水汇集在堤顶的可能性,并在低洼容易汇水处用砂浆砌成排水沟或者用塑料布做成倒流槽引至渠外坡,保障成品混凝土不被破坏。

人工降雨的坏处篇(2)

1 前言

该滑坡位于四川省东部某市境内,滑坡体长约10~15米,宽约185m,后缘至前缘高差约15~25m。斜坡坡角约10~45°,滑坡体坡面面积约3700m2,属于小型土质滑坡。滑坡一旦失稳后,将直接危及居住在后缘的该处共32户11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该处滑坡成因机制研究,将对其开展工程治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该区地貌上属于低山区,微地貌主要有缓坡、陡坡地貌,其中缓坡地貌地形坡度为15~30°,陡坡地貌地形坡度为40~60°左右。

滑坡区内地层结构简单,区内无断裂构造,岩层较完整。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主要由残坡积粉质粘土组成,夹少量碎石。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砂泥岩。

滑坡区地下水贫乏,主要为第四系土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渗入补给,渗流排泄。

滑坡区所在地区新构造运动并不强烈,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烈度为Ⅵ度。

3 滑坡体基本地质特征

滑坡体物质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斜坡表层主要为灰黄色粉质粘土夹碎石,稍密、稍湿,成分以粉质粘土为主,含量占70%以上,其次为粉质粘土夹少量角砾,厚约8~12米;下伏基岩为蓬莱镇组上段灰黄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斜坡植被覆盖率高,为耕作的农田或者灌木及杂草。

4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根据现场地质环境条件的调研,滑坡土体沿土层内部破裂面滑移,其滑面形态为折线型,滑面上陡下缓。斜坡区整体平缓,局部呈较陡的斜坡地形,后缘房屋荷载大,表层土体较厚,由于坡脚的开挖,前缘临空,在自重、暴雨及地震等作用下,前部土体自重加大,强度降低,牵引后部土体发生下滑破坏,该滑坡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综合分析,滑坡主要受坡体物质、基岩面形态、降雨和部分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其主要致灾因素如下:

(1)土体的物质的物理力学性质是该滑坡形成的先决条件。滑坡土体为粉质粘土夹碎石,从土体特征来看,土体在地表降雨下渗后遇水软化,力学强度C、φ值大大降低。

(2)斜坡结构形态是滑坡形成的主要条件。在滑坡体后部的下覆基岩较缓,平均坡度10~18°,为顺坡向,但在滑坡的中前部位置,下覆基岩面突然较陡,平均坡度增加到26~30°,从而有利于滑坡的形成,增大了沿主滑方向的滑坡推力,加剧了主滑方向的失稳。

(3)降雨是滑坡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区内属于四川盆地北部亚热带季风季候,雨量充沛,长时间的持续降雨使滑坡体上的土体部分趋于饱和,同时由于长期浸泡造成土体强度降低,自重增加,下滑力增大。

(4)人类工程活动是滑坡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由于不合理的工程开挖,使得坡体前缘局部形成垂直临空面,为滑坡的滑坡提供很好的先决条件。

5 滑坡稳定性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该滑坡后缘发现有拉张裂缝,房屋多处开裂,但并未发现斜坡土体整体上有明显的错动,在暴雨、地震等不利因素作用下,该处有可能土体内部产生破裂面而进一步产生滑移变形。

5.1 计算工况的确定

选择滑坡区的1-1′、3-3′剖面和5-5′剖面进行稳定计算, 根据滑坡区土体的岩土状态,地形特征,且土体内无地下水,选定如下的3种工况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

工况Ⅰ:自重,安全系数取1.15

工况Ⅱ:自重+暴雨,安全系数取1.05

工况Ⅲ:自重+地震,安全系数取1.05。

滑面为圆弧型,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斜坡土体的稳定性及推力进行计算。

限于篇幅,在此不描述字母含义。

5.2 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的确定

滑坡稳定性计算中的参数选取非常重要,由于滑坡在2010年已经处于滑移变形状态,2010年的滑面3为基覆界线,根据该滑面取在暴雨工况下安全系数1.0作反演计算,得出反演分析值。本次滑坡滑面的强度计算参数是在室内试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反演分析值综合选取。计算用滑面强度值见下表1。

表1稳定性计算用参数建议值表

状态

容重

内聚力

内摩擦角

备 注

(kN/m3)

(kPa)

(°)

天然

15.7

22.5

16

工况Ⅰ、工况Ⅲ

饱和

19

15.5

12.1

工况Ⅱ

5.3计算结果及稳定性评价

表2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计算剖面

破坏模式

工况Ⅰ

工况Ⅱ

工况Ⅲ

1-1′

滑面1

1.448

0.950

1.369

滑面2

1.550

1.011

1.379

滑面3

1.539

1.002

1.406

3-3′

滑面1

1.888

1.031

1.667

滑面2

1.904

1.019

1.579

滑面3

1.885

1.044

1.548

5-5′

滑面1

1.623

0.961

1.468

滑面2

1.797

1.029

1.536

滑面3

1.787

1.019

1.524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滑坡沿滑面1的破坏模式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滑坡沿滑面3的破坏模式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滑坡沿滑面3的破坏模式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同时暴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要大于地震对滑坡的影响。

上述计算结果说明,滑坡在天然工况和地震工况下稳定性较好,产生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但是在暴雨工况下欠稳定,可能在强降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形破坏,对滑坡后缘的房屋产生大的危害。

6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该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根据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总的来说斜坡继续变形滑移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进入汛期后,易遭受暴雨侵袭,暴雨将恶化滑坡稳定性,对滑坡后缘的房屋和附近村民构成威胁,因此应当尽快对该滑坡进行彻底治理,将确保滑坡下部房屋和附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稳定当地的社会秩序,确保当地社会的稳定发展,对社会的安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人工降雨的坏处篇(3)

关键词:降雨地震边坡;长历时降雨;高强度降雨

通过对历史上多次大地震的研究发现,主震后地震区滑坡活动比地震前明显增加,且滑坡灾害在震后较长时间内处于活跃期。汶川、芦山地震在直接诱发大量滑坡、山体崩塌之时,许多山体的节理条件也因此产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如松散物质增加、山体裂隙增加、岩体结构强度降低、古滑坡被激活增加等等。

震后降雨,特别是某些极端降雨,如高强度降雨或长历时降雨等将激发大量的滑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一,地震边坡受降雨影响分类

地震边坡受降雨影响可分为如下几类:

1,松散土体滑坡受降雨激活

在地震直接作用下,山区边坡积累了大量的松散物质,较多松散物质堆积在坡体表面。这些物质主要以碎土、碎石组成,在余震或降雨作用下极易产生大面积的滑坡。仅汶川路映秀段至威州镇段由崩塌、滑坡产生的松散物质多达1.2亿立方米。

受强降雨作用,松散物质便成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分,如果泥石流不可控制并进入居民区,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

2,山体产生的裂隙因雨水浸入产生整体性崩塌

主震作用下,山区边坡上分布有大规模的裂隙山体。裂隙因岩体受动荷载形成,包括产生岩体损伤,其力学参数明显降低。降雨产生的大量雨水浸入裂隙并贯穿整个裂隙土体,当接缝处产生断裂,裂隙山体极易发生整体性崩塌。这种灾害前兆不明显且崩塌规模大,对人身安全带来极大威胁,是灾后工作治理地震次生灾害的重点。一般来说,处理方法是遮盖裂缝防止雨水进一步渗透,同时设置排水管,稳定土体含水率。

3,古滑坡活动受降雨作用激发

高烈度地震(如芦山地震,汶川地震)不但产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在地震前自然固结稳定的古滑坡也会受地震作用激活。一些较大的古滑坡一般会得到人们的注意,因此及时处理并支护坡体是尤为重要的,如设置抗滑桩、锚杆、土钉或进行喷浆支护等。

二,地震边坡受降雨影响的物理分析

1,雨水入渗增加边坡下滑力

降雨作用下,雨水渗透边坡表层土体,受重力作用带动周围土体下滑,这种情况在降雨密度较强的时候更加明显。类似于对坡体的冲刷,表层土体迅速饱和,又因排水条件有限,颗粒间产生较大孔隙水压力,坡体进而产生破坏。因此高强度降雨更容易产生浅层滑坡。

2,岩土体因雨水渗透导致土层参数明显降低

土样编号

含水率w(%)

粘聚力c(kPa)

内摩擦角φ (°)

土样1

12.3

80.6

27.6

18.5

68.4

24.5

24.2

30.7

18.6

30.5

10

6.4

土样2

12.5

99

26.7

19.5

79.2

24.5

25.2

44

20.2

30.8

5.9

9.8

注:土样1取自黄湾村附近,土样2取自龙门洞附近

笔者就四川峨眉山龙门洞地区土样采集后,通过调整含水率与三轴试验得出上述表格。从表格数据可看出,在含水率从12%调整至30%时,光土体粘聚力一项下降800%到1000%,通过数据拟合可看到近似二次函数的关系。可知,土体参数受含水率影响极大。

另外,长历时降雨为雨水向土体深层渗透提供了条件。换句话说,若降雨历时较长,就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山体滑坡。

三,降雨边坡破坏形式

在降雨的过程中,雨水浸入坡体表面,并随坡体向下渗透在坡趾处累积,坡趾处土体含水量迅速饱和并产生较大孔隙水压力从而率先破碎塌落。紧接着,坡体剩余土体成为下一个雨水积累饱和的区域并破坏。因此可以判断一般降雨边坡的破坏次序是自下而上的,并且边坡的滑坡时间的预测可以通过对坡趾处含水量进行测量。林鸿州等在2009年完成的土质边坡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降雨强度与累积雨量作为雨量预警基准参数较为适宜,降雨强度可用以衡量流滑型滑坡和泥石流的等土体破坏类型;累积雨量可评估滑动型滑坡。

四,结论

通过对地震降雨边坡进行地质与力学分析,并结合相应地质报告与实验室研究成果,笔者对地震降雨边坡的认识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地震后山体滑坡较之前变得更加活跃,节理条件发生变化,松散物质与山体裂隙的增多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所以,地震山区特别是车道附近边坡的检测勘探工作需要得到足够重视。对于滑坡趋势明显的边坡应提前进行边坡处理,设置抗滑桩或区域性喷射泥浆都是可取的选择。

2,震后滑坡受降水影响明显,特别是岩土体参数会随含水量增加而明显减少,因此对于地震山区边坡抗排水处理就变得尤为重要。可采用塑料膜对裂隙区域进行遮盖,设置排水管增强排水控制坡体含水率。

3,高强度降雨容易引发浅层滑坡,因为高强度降雨对坡体表面冲刷效果明显,坡体容易产生流滑破坏,表面松散物质被冲走,所以地震后强降雨极易产生泥石流灾害;长历时降雨容易引发深层规模滑坡,因为长时间降雨,雨水有充足的时间向坡体深处渗透,降低深层土体参数,边坡滑线向内延伸形成更大规模的滑坡体,所以地震后长历时降雨容易形成滑动型边坡破坏。

4,从地震边坡发展趋势来看,余震频发阶段更易产生大量中小型滑坡灾害,大型滑坡因其发育时间较长不易在此阶段频发。但是大型滑坡的发育会随着雨水渗透以及余震刺激而持续发育,因此对于将来滑坡趋势而言,大型滑坡的发生可能有增加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裴来政,周小军,方华. 汶川地震震后降雨滑坡的类型、活动特征及发展趋势, 水土保持通告, No.2 Vol 32, 2012

人工降雨的坏处篇(4)

根据破坏规模锥坡土体失稳破坏形式大小,可分为土体整体失稳破坏和坡面破坏两类。其中,土体整体失稳破坏可细分为:崩塌、滑坡、坍塌;坡面破坏可细,分为:坡面侵蚀、坡面剥落。锥坡土体整体往往失稳破坏是坡面破坏逐渐发展的结果。

1.整体失稳破坏。(1)崩塌,它的特征表现为土体自由坠落或滚动。(2)滑坡,它的特征表现为土体沿某一弱面或朝向坡外的结构面整体向下滑移。(3)坍塌,它的特征表现为土体产生剪切破坏,由坡顶向坡内逐渐扩展。

2.坡面破坏。(1)坡面侵蚀,它的特征表现为土体受雨水作用使坡面产生径流冲蚀,形成冲沟。(2)坡面剥落,它的特征表现为锥坡土体受风化、胀缩作用而形成碎落。

锥坡土体病害影响因素

锥坡土体病害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锥坡土体变形破坏的先决条件,其对土体稳定性的影响是缓慢的;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对土体稳定性产生影响,但其对土体变形破坏的影响是迅速的,明显的,不容忽视的。土体病害影响因素分类如图1。

1.内部因素。(1)锥坡土体的性质。锥坡土体的性质由其物理力学参数来体现,包含有黏聚力、内摩擦角、容重、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2)锥坡的形态。锥坡形态包含坡高、坡角、平面形态、坡面形态以及锥坡的临空条件等。当锥坡形态不利时,例如,坡高和坡角值比较大时,在坡顶会出现张应力,并出现张裂缝,坡角会出现大的剪应力,剪切破坏带形成,这样就极大地降低石坡体的稳定性。

2.外部因素。(1)外部荷载。外部荷载的影响包括地震作用和桥台处车辆的机械振动,前者主要是引起土体结构的松动,破裂面、弱面错位、孔隙水压力累计上升等;后者主要是因振动造成坡体中软弱层的触变液化以及使处于临界状态的边坡瞬间失稳等。(2)水的作用。水对锥坡土体稳定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大多数锥坡土体的破坏都与水有关。这里所讲的水包含地下水和降水,两者对锥坡土体作用的共同之处就是因土体含水量的增加,土体自重增大,土体抗剪强度参数性质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土体内部稳定平衡受到破坏。(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指降雨、温差变化、降雪等因素。温差越大,降雪降雨越大,对锥坡土体稳定性的影响就越大。通常,温差变化、降雪、降雨等因素既可单独地又可综合地对锥坡土体产生影响。季节性降雨、突然的暴雨和坡面上的冰的融化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附加的水压力会引起锥坡土体的破坏。在寒冷地区,已充水的裂缝,水结成冰的膨胀力会对土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4)风化作用与植被覆盖情况的影响。风化作用可使土体的裂缝增大,强度降低,影响锥坡的形状和坡度,使雨水易于侵入,改变地下水的动态。植物根系可吸收部分地下水,有助于保持坡体的干燥,增加坡体的稳定性。但有时大的根系也可能引起坡体局部崩塌。(5)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外部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主要包括管理决策部门和工程建设业主对工程锥坡认识不够深入,设计和治理不太合理;建设单位在锥坡施工中监控管理不到位,不够重视;施工单位为了工期和经济利益,未按设计和规范进行施工等。这些人为因素对土体稳定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锥坡土体防护措施

在工程中,锥坡因其特殊的部位和结构形态,其土体的防护效果不仅影响自身的稳定性,还影响工程路线的美观。锥坡防护作为整个路基边坡防护中较薄弱的一环,应引起重视。因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锥坡土体常常出现上面介绍的失稳破坏现象,这就需要对土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锥坡不像路基边坡那样路线长,防护方法复杂。锥坡防护相对来说简单一点,其主要是针对土体坡面来防护,具体可分为植被防护、工程防护、综合防护。1.植被防护。如种草、植草皮。2.工程防护。如片石护坡、预制混凝土块防护。3.综合防护。如植被防护和工程防护相结合,或者新型的防护方法。

人工降雨的坏处篇(5)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六月十日,在我国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受降雨影响,发生山洪灾害。沙兰镇中心小学遭受到山洪袭击,造成95名小学生死亡,多人失踪的不幸事件。可以说举国震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长、副总理回良玉都做出了重要批示。我们市政府、区政府也先后于前两天召开了“汲取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洪灾教训,做好当前防汛工作”的专题防汛工作会议。今天,区教育局召开这个会议,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按照会议安排,我给大家介绍暴雨洪水灾害一些情况及防范措施。

我给大家先介绍三个概念:暴雨洪水山洪

暴雨,泛指雨强度很大的雨。通常规定24小时降雨量大于等于50mm、12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30mm者,称为暴雨,根据雨强的大小又将暴雨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其中24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50mm而小于110mm,12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30mm小于70mm的为暴雨;24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100mm而小于200mm,12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70mm而小于140mm的为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200mm,12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140mm的为特大暴雨。

洪水,是暴雨或迅速融冰化雪和水库溃坝等引起的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现象,它能使河流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水位明显上升,流量迅速增大。洪水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常常造成土地被淹、建筑物毁坏、堤防决口、河流改道,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山洪,是山区荒溪或干沟发生的暴涨暴落的洪水,由于其所流经的沟道坡度陡峻,地质条件复杂,与平原区洪水相比,具有历时短,流速大、冲刷力强、夹带泥石流多破坏力极强的特点。如果山洪引发泥石流灾害诱发滑坡灾害,它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极大,常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我区地形地貌复杂,台塬山区面积大,滑坡点多,河流多,病险水库多,局部暴雨多发。在我区东有骊山丘陵,南有狄寨台塬,产、灞、渭三河穿境而过。地势高低悬殊,相对高差882.8米。地貌以渭河冲击平原为主,川、山、原、坡俱全,可划分为北部渭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和东南部台塬区三个类型。加之我区位于东西暖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秦岭高海拔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北跳南移,西风带环流南侵北退,以及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辐合交汇,形成了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降雨或短历时,高强度降雨。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暴雨灾害、洪水灾害、山洪灾害在我区都有发生可能。翻阅资料,我们发现这些灾害,不论是解放前后,还是最近几年,在我区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1983年7月—10月,阴雨暴雨成灾,受灾面积2.5万亩,成灾3630亩,倒塌房屋6687间,毛西、洪庆等5个乡镇11个村组131处出现滑坡、崩塌灾害。1935年7月,灞河暴涨,由黄邓村以南决口,受灾村子30个以上;1938年6月,灞河发水,由秦家以南决口,被洪水淹没的村子有100多个,倒塌房屋近千户,秋田淹没数万亩。1981年,渭河出现6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有1700多亩秋田、450亩鱼池被淹。2002年“6.9”洪灾,2003年渭河长历时高水位洪水,2004年局部暴雨等等。

这几年,短历时局部暴雨、山洪灾害对我区影响较大,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历来是我区防汛工作的重点。

短历时的局部暴雨,其特点是历时短、笼罩面积小、强度大,容易引起山洪暴发,根据暴雨的成因以及目前的天气预报水平的发展状况,对于一些由局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暴雨,很难做出准确预测,所以说,防范难,危害极大。正如黑龙江省水文局局长董淑华针对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中心小学的洪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介绍的那样,此次洪灾的原因为短时间、局部、突发性强降雨造成的典型的泥石流山洪。在洪灾发生前,沙兰河上游在40分钟内,降雨量达到150毫米—200毫米,属200年一遇的强降雨,在目前的条件下,这种情况造成的山洪尚无法预知。

山洪灾害的主要特点是:

1、节性强,频率高。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

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山洪主要发生在山区、丘陵区,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3、来势凶猛,成灾快。山丘区因为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可迅速转化为径流,且汇流快、流速大,降雨后能立即成灾受损,防不胜防。

4、破坏性强,危害严重。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因此危害性、破坏性很大。

学校是未成年聚集的地方,更是我区防汛的重中之重。为切实搞好学校的防汛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下面我结合自己这几年从事防汛工作的经历,就如何防御洪涝灾害,谈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1、要针对暴雨及洪劳灾害的突发性,结合各自实际,对于可能遭遇洪灾袭击的学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特别是撤离方案的制定。撤离方案的选择应该注意,确定相对安全的撤离高地,确定撤离转移道路的通行能力,确定撤离转移路线。确定转移路线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保证撤离转移过程安全,二是撤离转移距离尽可能接近,三是撤离转移方案总体设计合理,四是撤离转移路线不宜太远,撤离路线应是师生熟悉的,避免迷失方向造成混乱。总之,撤离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方案制定后最好能做一、二次模拟演练习,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做出调整。

2、坚持汛期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汛情传递畅通,自觉加强与上、下游的联系,要特别注意预防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要加强与当地村组、企业联系,及时了解当日天气情况,遇有灾害性预报或在灾害发生时,按照预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各街办要对辖区内各学校的防汛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学校所处位置是否处在低洼易涝区及洪水淹没区,是否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对处在低洼易涝区及洪水淹没区的学校,要落实安全警戒,特别是对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学校,汛期一定要撤出危险地带。

4、各学校要开展防灾避险教育,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模拟撤离演练、逃生方法与生存训练,增强学生在灾害来临时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救自护和互救互助的能力,要使他们把撤离方案熟记于心。

XXX、要加强对学生自身安全的教育工作,教育他们不要到水库、河道、水塘等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的场所进行玩耍、嬉戏,以避免造成人身伤亡事件的发生。同时,在遇到下大雨或暴雨的天气时,学生上学和放学路上,特别是需要穿越河流、沟道时,一定要有老师或家长陪伴,以防发生意外。

人工降雨的坏处篇(6)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工程活动与影响与日剧增,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但国家对地质灾害的重视以及技术的日益进步,地质灾害的类型、规律逐渐被掌握,使地质灾害在发生前得到预测、控制成为可能。

1村庄崩塌隐患点分布及形成分析

白家河崩塌灾害隐患点位于澄城县赵庄镇白家河村3组,地理坐标为东经109°59'30.34″,北纬35°21'36.59″,自塬上而下的进村道路白赵路从中隔断,为南北走向,道路北侧长约130m,道路南侧长约70m,总长约200m。隐患点上部为阶梯状梯田,边坡几乎垂直,坡高10~20m,分布高程为805~825m,坡向85°~110°、坡度65°~80°,呈折线状分布,厚2~6m,总规模约1.56×104m3,容易引发倾倒式崩塌。

1.1气象与水文

澄城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干旱,降水量少;夏季炎热多雷阵雨、暴雨和阵发性大风,间有伏旱;秋季凉爽湿润,气温下降快,多阴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澄城县境内的河流属黄河流域洛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洛河及其支流大峪河、县西河、长宁河、孔走河和马村河等,均为常流河,流域面积1010.1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0.84%。流经勘查区周边的河流主要是大峪河,该河从勘查区东侧约200m处流过。

1.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澄城县地处渭河河谷与陕北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地段,境内沟塬相间,以塬为主。受燕山运动和渭河地垫影响,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倾斜。勘查区位于澄城县东北部的黄土台塬边部,地貌单元属于丘陵沟壑区。勘查区东侧约200m为大峪河河道,西侧向上为黄土塬面。崩塌隐患点被进村道路从中隔断,坡体上方为多级平台,平台为荒地。各级坡度80°~90°,均为陡直斜坡。由于坡体下方居民切坡挖窑建房,形成高10~20m不等的近直立人工边坡陡坎。根据《陕西省地质志》,自明代以来,本区共发生地震5次,其中4级以上地震3次,5级以上地震2次。根据历次地震的活动规律和基底构造特征,结合本区所处的大地构造部位分析,虽不具备发生地方性中强地震危险,但来自周围邻区几千米的强震均能波及本区,并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1.3人类工程活动

随着澄城县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与日剧增。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矿产资源开发、削坡建窑、工程建设等。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采空塌陷,引起地面房屋、道路、土地资源的破坏,水资源的破坏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遭受污染等;削坡建窑对坡体的开挖易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工程建设活动,如公路修建,对坡体改造较大也易形成崩塌隐患,威胁公路过往车辆及行人的安全。在崩塌体下方为赵庄镇白家河村3组,居民在崩塌体坡脚位置处修建房屋、开挖窑洞。在坡脚位置处窑洞密集排列,至今土质窑洞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部分窑洞有坍塌、窑顶掉块现象,通过调查,勘查区崩塌体范围内下方现有28孔窑洞土体被开挖后改变了整个坡体的应力状态,破坏了原有坡体的结构和应力平衡。目前多数土质窑洞已无法居住,石窑、砖窑无变形迹象,仍有居民居住。土质窑洞的破坏,引起上部坡体也产生破坏,向下发生崩塌。因此,窑洞的变形破坏已成为诱发崩塌发生的主要因素。

1.4形成分析

根据勘查区所处的气象、水文、地质环境、人类活动条件分析可知,影响隐患点最终产生崩塌的因素可划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主要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外部条件主要为降水、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1]。坡型:崩塌体隐患点所处边坡因在坡脚开挖形成了较高陡坎,陡坎前缘临空,为崩塌的发生提供了空间条件[2]。地层岩性:崩塌体隐患点的主要岩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黄土,孔隙大,具有湿陷性,工程性质一般,但如遇降雨浸润、侵蚀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时,土体强度降低,容易引发边坡失稳[3]。岩土体构造:崩塌体隐患点所在的边坡上部发育有大量垂向节理裂隙,贯通性好,裂隙破坏了土体的整体性,容易受影响而向下方倾倒发生崩塌堆落在坡脚[4]。降水:黄土边坡土质较为疏松、强度低、透水性好,在水的作用下,易使土体强度降低,并易在坡顶形成落水洞等破坏坡体的整体性,降低崩塌体的稳定性等[5]。人类工程活动:受场地条件限制,当地居民挖窑修房,窑洞开挖密度大,对坡体整体性破坏较大,在后期各项因素影响下,窑洞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诱发崩塌的发生[6]。

2定性定量分析

2.1定性分析

该隐患点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形成了高度不等(10~20m)的高陡边坡,有很好的临空面;坡体为黄土,孔隙发育、工程性质较差,土质疏松,强度低,透水性好;坡脚处窑洞密集,部分窑洞已经坍塌,窑洞内洞顶裂缝发育。在强降雨条件下,坡体已经发生过崩塌现象。因此,在坡体陡立、临空面较好、坡顶裂缝发育且坡脚窑洞密集、窑洞洞顶裂缝发育的条件下,遇强降雨天气,雨水渗入土体后,土体强度显著降低,水对裂缝的侵蚀使得裂缝进一步扩展导致贯通结构面的形成,同时水在裂缝发育部位的孔隙水压力使得土体向临空方向崩落、窑洞坍塌,从而坡体失稳,形成崩塌现象。另外,隐患点勘查区属于地震烈度Ⅶ度区,有因地震引起崩塌的可能性。因此,隐患点目前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尤其是强降雨条件下,出现崩塌失稳的可能性较大。

2.2定量分析

根据通用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对该边坡稳定性采用直线滑动法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稳定系数计算公式如下(1)式中,α为滑动面倾角;Q为滑体自重;φ为滑体内摩擦角;c为滑体内聚力;L为滑动面长度。隐患点勘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应当考虑地震影响,取4种工况进行计算分析。①天然状态(自重);②暴雨状态(自重+暴雨);③地震状态(自重+地震);④地震+暴雨状态(自重+地震+暴雨)[7]。勘查区在进行勘查时未发现地下水水位,结合勘查区地形地貌特点,如遇强降雨条件,在地表水入渗后也很难在土体中形成地下潜水面。因此,在暴雨条件下(即饱和状态)进行稳定性计算时,不考虑地下水潜水面,仅考虑雨水下渗的最不利影响,按坡顶表层以下3m范围内土体达到饱和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8]。据《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规范》(T/CAGHP011—2018)中崩塌稳定状态的划分标准对本次计算结果进行稳定性评价,本崩塌隐患点在天然状态下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局部欠稳定;天然+地震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暴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暴雨+地震状态下崩塌体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

3崩塌隐患点防治措施

从成因分析及计算得知,本隐患点在降雨、地震等外部作用力的影响下,发育在坡体的裂缝会进一步扩大,乃至贯通坡体,使得黄土体裂解崩塌,威胁坡脚位置处白家河3组村民的安全,如若发生灾害将造成经济损失及危害人身安全。根据《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规范》(T/CAGHP011—2018)第4.2.1款对崩塌防治工程等级划分的标准,可知该崩塌隐患点防治工程等级为Ⅱ级。因此,对该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是必要的、迫切的,通过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方能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9]。①对该崩塌边坡采取坡脚护面墙+削坡+截排水+窑洞封堵+绿化的治理措施,并结合周围环境的需要辅以绿化工程等环境美化措施[10]。②建议设置全面的截排水系统,保证坡体、地表水等能顺畅排出坡体外,截排水沟材料应选耐风化强、防冻、防水性能较好的材料[11]。③建议尽快建立全面的边坡监测系统,监测预报崩塌隐患点的变形发展趋势,做到超前预报,尽可能地减小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同时也可以为治理设计、施工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料[12]。④在设计施工前,应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和勘查设计单位进行信息沟通,为更好地防治灾害发生而共同努力。

人工降雨的坏处篇(7)

中图分类号:S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28-2

1 蛟河市“7・28”洪涝灾害情况概述

1.1 雨水情况

2010年7月28日凌晨至7月29日8时,蛟河市出现一次强降雨过程。其中:漂河镇累计降水量达230.9mm,松江镇车背沟204.3mm,漂河镇苏尔哈149.8mm,白石山镇琵河167.1mm。

漂河水文站最高水位达6.24m,超出设防水位2.24m,流量850m3/s,超出设防流量700m3/s。

1.2 灾情损失

此次降雨致使全市17个乡(镇、街、区)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洪涝灾害。截止7月30日8时统计,全市受灾人口6.3198万人,倒塌房屋0.3779万间,转移人口1.40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3.73千公顷,成灾面积12.586千公顷,绝收面积8.124千公顷。全市直接经济总损失5.80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2.4942亿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1.5934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03亿元。

重点情况说明:公路中断28条;移动公司通讯中断13条;联通公司通讯中断9条;供电中断14条;水利损失情况:损坏水库6座、损坏堤防110处76公里、损坏护岸56处、损坏水闸23座、损坏水文站1个、损坏机电井35眼、损坏机电泵站3座。

2 洪涝灾害成因机制分析

2.1 以漂河镇为例进行成因机制分析

漂河镇位于蛟河市区南47公里处,东经127°06′-127°38′,北纬43°12′-43°28′之间,东与白石山镇为邻,西与松江、桦甸市隔江相望,南与桦甸市接壤,北与新农街毗邻,三面环山,一面濒临松花湖。面积63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55%。属威虎岭山脉,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个,最高峰南土顶子海拔1274米。林地77460公顷,水域43370.7公顷,耕地17472公顷,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1%。主要河流漂河、刘家堡河、青背河、冰湖沟河、荒地沟河。沿松花湖有7个村。

2.1.1 多发性 从年内洪水过程来看,蛟河市的大洪涝灾害具有的多发性特点。典型年有1953年、1989年、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2年、2010年,发生的频率不等。

2.1.2 重灾性 由于暴雨型山洪破坏性较大,一旦遭灾,沿河农田、村庄、通讯设施往往受到毁灭性冲击,加上洪涝灾害对承载体发生多次破坏作用,所造成的损失过程长,直接经济损失大,尤其是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2.1.3 季节性 蛟河市洪灾发生的季节性很强,由于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年的5-8月降雨相对集中,山洪比较普遍,其中主汛期的7-8月洪灾发生的机率最大。如1989年的7・22、2010年的7・28,都是洪涝灾害的高发点。

2.1.4 地域性 蛟河市洪灾发生的地域性很明显,局地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从历年汛期洪灾统计情况分析,蛟河市洪灾易发地基本上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大致可分为四大区域:一区黄松甸、白石山、漂河、松江;二区乌林、前进;三区拉法、新站;四区庆岭、天岗、天北。

2.2 成因机制分析

自然灾害系统理论认为,区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载体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采用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通过对孕灾环境和受灾体蛟河市漂河镇洪灾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认为蛟河市的以上洪灾特点是低山丘陵区孕灾环境、强降雨型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受灾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2.2.1 中山丘陵区孕灾环境 多样的中山丘陵地貌,丰沛的强降雨径流,各类山河溪谷自然形成的水系,构成了具有不稳定性的中山丘区孕灾环境。蛟河市是中山丘陵区,境内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森林覆盖率57.78%。本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有张广才岭,南有威虎岭,中有老爷岭斜跨东北、西南,中部形成蛟河盆地,西部丘陵起伏。东、南部山地以张广才岭、威虎岭为最高点,形成弧形地带,逐渐向西低缓;西部山地以老爷岭为最高点,海拔1284.7m,向西南渐缓;中部丘陵以市区为中心,向东西北呈放射状分布,海拔300-350m;西部丘陵由天岗镇向西波状起伏,海拔350-400m。拉法河、蛟河下游的蛟河盆地和松花湖沿岸及天北、天岗西部地势平坦,为河谷平原区,海拔250-280m。地形切变明显,地貌复杂。平均年降水量为719.9mm,其中5-8月降雨占全年的68%左右,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间。各地降水的地域和时间分布均有明显差别。蛟河市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6个土种。主要土壤有灰棕壤、白浆土、冲积土、水稻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等。灰棕壤土类是一种地带性森林土壤,分布于全市各乡镇;白浆土类是一种地带性土壤,分布在丘陵坡岗地上。这两种同点为土层薄,大部分渗透强度不大,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蛟河市位于松花湖(丰满水库)上游,境内河流都属松花湖流域水系,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有大小河流89条,其中四级以上河流7条。发生较大降水时在地貌影响下极易构成牛水汇流,往往在一次持续性的强降雨过程中,水位同步上涨,极易形成陡涨陡落、来势凶猛、快速成灾、极难防御、损失较大的强降雨型山洪。

2.2.2 强降雨型致灾因子 蛟河市的洪涝灾害主要起源于强降雨型山洪,灾害性强降雨的效应通过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产生的的破坏活动进行了放大,构成了强降雨型致灾因子。随着全球气温变暖,降雨愈呈无规律性,汛期极端性天气和灾害性强降雨增多,且时空分布不均,这是蛟河市强降雨型洪涝灾害风险加剧的直接自然因子。但是强降雨型洪涝成灾不仅仅取决于灾害性强降雨产生的自然过程,人为破坏植被、人为加剧水土流失和阻塞河道等人类活动对蛟河市强降雨型洪灾风险起到极大的放大作用。漂河镇的情况具有典型作用,在1990年国土部门进行的第一次土地详查时,有林地77460hm2,水域43370.7hm2,耕地17472hm2,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55%。而到了2010年第二次土地详查时耕地面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市国土局土地详查数据显示为现有耕地面积达到29345hm2。耕地来源有很大一部分为超25度坡地、林班地。这是利益驱动所造成的人为破坏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每年防汛期,漂河镇是重灾区,经常发生泥石流、洪涝灾害。

近年来,蛟河市虽然落实了退耕还林奖励补贴政策,通过在超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植树造林等措施,部分植被逐渐得到了恢复,部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损害远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个别地方甚至有加剧的趋势。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榆江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开发性建设项目增多,不同程度破坏了原有的山体平衡,导致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概率大大增多。随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农民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为了增加收入,大量开垦耕地,有的农民把地种到了河堤里,种到了水库的淹没线以内,对河道行洪造成了人为障碍;严重破坏了水库的蓄水、调洪能力。由于流失土体的增加,加速了水库、河道淤积,致使水库库容逐年减小,调洪和行洪能力下降,河床不断淤塞抬高、断面变窄、变小,一旦遭遇强降雨,便会形成灾害性洪水发生,甚至出现小水量、高水位、大灾情局面。

2.2.3 脆弱性承灾体 单一落后的农业格局、部分低质临危的人居条件、脆弱的防洪系统、薄弱的抗灾系统构成了蛟河市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承灾体。因为农业是蛟河的支柱产业,蛟河洪灾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来自农业,而蛟河传统农业比重高,对土地依赖性大。因此在降雨季节,一旦发生洪涝,农业受害首当其,80年代以来,农业几乎逢洪必灾;房屋是农民的主要财富聚集体,因洪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部分来自于房屋倒塌。除了洪水强度大的影响之外,村落选址不当,房屋结构较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蛟河市洪涝灾害的灾情程度。在各乡镇的山区,许多房屋离河道太近,一旦发生大洪水,实难幸免。蛟河市现有的防洪设施工程大部分存在工程标准低、隐患多、抗洪能力差等问题。现有各类蓄水工程199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Ⅰ型水库14座,小Ⅱ型水库80座,塘坝102座。总库容6586.95万m3,仅占境内地表水量的3.2%,3座中型水库出险加固已经完成,小Ⅰ型水库出险加固已经完成5座,其余的水库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水库的拦蓄洪水能力差,本身防洪标准低。此外,组织抗洪的管理支持系统薄弱,市乡两级防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够,指挥监控硬件、通讯设施简陋,防洪抢险物资器材储备不足,防洪抢险队伍应急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均加大了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削弱了其灾后的恢复能力。

3 减灾对策

3.1 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发挥生态防洪功能

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森林的生态减灾功能。绝对不可以只顾眼前既得利益,而肆意毁林开地,破坏现有的森林植被资源,蛟河2010年“7・28”大洪水是由不可抗力和人为因素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其教训是极其惨痛的,它进一步表明生态平衡不容破坏,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工作;以封山育林含水保土;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水土保持林的固风沙,保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通过蓄积和蒸腾作用可削减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防风固沙的地方,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种植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种见效快、成绩显著的技术措施,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按照相关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

3.2 建设水利工程,做到兴利除害

水利工程措施是蛟河流域防洪除涝的主要措施。正在计划建设的团山子水库就是重点防洪工程,它的建成将有效地调洪削峰,减轻下游洪灾损失。同时在水利条件差或无水利设施的乡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小型骨干工程,提高流域防洪标准。要全面修复水毁工程和加快病险水库出险加固工作,提高河道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彻底根除隐患,提高工程本身的安全系数和防洪抗灾能力。通过在坡地打埂,调整垄向,等高作业等田间工程措施,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流量。新建一批桥、涵、闸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农田内涝排水顺畅。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暴发,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农田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

人工降雨的坏处篇(8)

1我国水土流失现状调查

洪灾是破坏生态环境等因素形成的一种世界性自然灾害。全球因洪灾每年损失在200多亿美元,洪涝影响面广、危害程度之重、经济损失惨重,已成为破坏自然而形成灾害的第一天敌。进人90年代,中国遭受洪水袭击,不仅次数越来越多,而且范围越来越大在世界各国少见。1998年7-8月,长江在湖北沙市至江西湖口820公里的范围内,几次洪峰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0.4-1.2m的记录,但洪峰流量却比厉史最大值小几千万到一万,直至二万千多立方米每秒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还有江河潮洪水遭遇。同时与近代生态环境的破坏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植被的破坏降低丁水源涵养能力,降水直接形成的地表径流,加大河流的行洪压力。同时,植被破坏导致r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57年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38万km2,占流域面积31.5%。30余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56.6%。90年代长江每年经三峡的泥沙量高达7.2亿t,仅次于黄河。人们长期以来对长江变为第二条黄河的担心已成为事实。

2水土流失对农田灌溉危害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灾害也因此频繁发生。灌溉工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降低了工程的标准,加速程老化。工程效益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渠系利用率低,水费逐年增高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渠系淤积,标准降低水土流失,灌排渠道淤积,过水断面减少,灌排能力的下降,使渠道满足不了灌溉的要求。防洪、排涝渠道未达到设计标准,致使汛期铁甲水库常常淹没田地,粮食减产农民怨声载道。仅1989年和1990年灌区35.5km2的干渠泥沙淤积就达到30万m3。平均淤高0.5m左右,断面平均减少8.5m2。全区内排水干沟共12条,泥沙淤积达165万m3,排水渠系渠底淤高0.2-2.0m。如果清除这些淤沙使防洪排涝标准达到设计要求,需100万工日,投资2000万元。经过40年的运行,干、支渠决口毁堤近百次,冲毁耕地1.4hm2,造成直接间接损失三百万元。铁甲灌区每年用于堤岸治理及清淤资金近五十万元。水工建筑物遭到严重的破坏泥沙淤积不仅使灌排渠系排水不畅,而且辖区内的水工建筑物也遭到了破坏,据水利部门统计,灌区渠系内的桥、涵、闸共1535座,被泥沙淤积毁坏的就达到126座,每年必须进行维修的有775座,灌区每年用于桥、涵、闸工程维修的物质资金达80余万元。同时,由于悬移质对抽水站工作参数的影响。随着水中泥沙含量增大,水泵流量减小功率增大,效率下降,水中夹杂的泥沙对水泵的叶轮、叶片产生严重的磨损大大缩短了水泵设备的使用寿命。据调查,全区内沿沟设有灌溉抽水站65座,设备除每年正常维修外,每三年还要大修一次,用于设备维修更新、改造达70万元。

3水土流失与泥沙堆积原因分析

3.1降雨侵蚀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67mm,全年降雨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降雨量80%左右而且降雨强度大、历时长,铁甲大干渠及沟系堤坝边坡均在1:1.5-1:2.0之间,坡长均在7.0-11.0m之间。在雨季,堤坝长时间受雨水的浸润,边坡土壤含水量逐渐达到了饱和使坡面形成泥沙浑浊的薄水层,顺流而下,若遭遇到强降雨,就会严重冲刷坡面,造成坡面侵蚀。

3.2风浪侵蚀铁甲灌区北依丘陵山脉,南邻黄海,受海洋气候的影响,风速较大,夏季多南风,多年平均风速3.2m/s,最大风速24.6m/s,风期较长六级以上大风全年平均60d左右。大风使渠道内水面形成波浪冲刷堤坝边坡,沿坝体坡脚向上侵蚀,特别是渠道凹岸遭受波浪及流速的双重作用,侵蚀较为严重。重力侵蚀灌区浅层土质大部分为黄灰色淤泥质亚粘土,一般深度为1.5m左右。灌溉排水堤坝的坡面由于土质松散以及坝体填筑质量较差,长时间的持续降雨使坝坡土体达到饱和,增加了滑动力矩,土体在自重及雨水冲击等作用下产生滑坡。

4水土流失与泥沙淤积的防治

4.1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生物措施,具有良好的草灌草植被,一方面可以截留部分降水,一般截留率10%-30%,另一方面,改良了土壤的抗蚀力,防止雨滴击溅土壤。四川省从1998年9月1日起,连续13年拨款4.8亿元,用于重点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营造生态公益林108万hrn2,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9.4%提高到23%,使川西基本绿化,这项工程,利在当健,功在千秋,要抓实抓好,使长江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提高森林改善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之功能。将原林业系统职能从以伐树改为植树造林,放下手中的斧、锯,由砍树人变成植树人,管理森林资源,防止乱砍滥伐。划定采樵区,严禁乱砍烧柴。

4.2对滑坡、塌岸的轻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泥沙淤积对灌排渠系危害最大的是滑坡和塌岸侵蚀,它能在很短时间内削减堤坝断面威胁堤坝安全。因此,对滑坡、塌岸的轻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轻者采用土工织物袋装土固脚,上部土层重新回填夯实,回填土要控制含水量。滑坡部位要切成阶梯状,使新老土有效结合。重者采取干砌石固脚、护坡、固脚深0.8-1.0m,护坡厚0.3-0.5m,采用土工织物作反滤层,施工简便易行,减少了砂子碎石的运输堆放等工序,省工又省力,施工进度快,灌区近几年利用此法处理堤坝滑坡五十余处,效果很好。

人工降雨的坏处篇(9)

    1 常见故障及排除办法

    1.1 故障一:监测雨量点在山西GPRS无线雨量查询系统。

    1.1.1 故障原因及排除办法:

    1.1.2 这种情况一般是市电停电或采集器的电源线脱落,采集器内的蓄电池被耗尽电量造成监测点不显示。来电或插上电源线就可解决。

    1.1.3 安装好雨量监测点后没有及时到移动公司开通SIM卡的GPRS功能。开通该功能后即可解决。

    1.2 故障二:有降水现象(降水量不为0),雨量采集器不显示降水量(降水量为0),网页显示为0。   

    1.2.1 故障原因及排除办法:

    1.2.2 信号线与采集器的连接处松动,重新拧紧。

    1.2.3 信号线与传感器的连接处松动,重新拧紧。

    1.2.4 信号线某处损坏,修复损坏处或更换新的电缆线。

    1.2.5 信号线与采集器连接处氧化,一般是连接接头处潮湿,与空气发生氧化反应造成信号不能传输。清除氧化部分即可。   

    1.2.6 雨量传感器的干簧管损坏,更换新的干簧管。这种情况出现的比较少。

    1.2.7 雨量传感器的磁钢组件松脱,重新固定好磁钢组件。

    1.2.8 出现雷暴时,采集器没有安装防雷装置而遭到雷击,采集器里面的元件或电容被击穿,更换损坏部件或主板。

    1.2.9 采集器主板上插头接触不良。

    1.2.10 采集器中主芯片在外界强干扰下死机,不能采集雨量值。重新开机即可,若不能解决,要更换新的采集器。[]

    1.3 故障三:雨量采集器显示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偏差较大(有大范围的降水过程,比较监测雨量点显示的降水量可以判断是否正常)[2]。

    1.3.1 故障原因及排除办法:

    1.3.2 雨量传感器的外筒有杂物(树页、泥沙、小虫、蜘蛛网等)堵塞,雨水流不下去,翻斗不翻转造成降水量偏差较大。将外筒取下清除杂物。

    1.3.3 雨量传感器的外筒出水口有杂物(泥沙、小虫、蜘蛛网等)堵塞,雨水流不出去,当达到一定量后翻斗浮在水面不翻转造成降水量偏差较大。疏通、清洗出水口。

    1.3.4 信号线在降雨过程中损坏,信号线在屋檐或窗户处破损,信号传输不到采集器造成降水量偏差较大。修复破损处,在容易破损的地方用布包裹好或更换新的信号线。

    1.3.5 承水器下面的铃状组件脱落。部分雨水因没有经过翻斗直接通过出水口流出而造成降水量偏差较大。用粘性胶重新粘上铃状组件。

    1.4 故障四:雨量采集器显示有降水量(不为0),但网页显示无降水量(为0)。

    1.4.1 故障原因及排除办法:

    1.4.2 雨量采集器SIM卡欠费停机。及时补充话费。

    1.4.3 雨量采集器的GPRS模块损坏,不能正常工作。需更换损坏的GPRS模块。

    如何判断GPRS模块工作是否正常?GPRS模块上的指示灯:第一个为电源指示灯为红色;第二个为数据指示灯;第三个为网络指示灯。判断GPRS模块工作是否正常主要看电源指示灯闪烁的频率,通常GPRS模块在寻找网络的时候,电源指示灯闪烁的比较快,在GPRS模块登陆上网络后,电源指示灯闪烁的频率比较慢。雨量点维护人员可以自己比较一下电源指示灯的闪烁状态。

    1.4.4  GPRS模块与采集器主板接头接触不良。重新接好。

    1.4.5  采集器死机。当发现采集器上时间的秒闪灯不闪,这时采集器的主芯片为死机状态,重新开机可以解决,如果解决不了需要更换采集器。

    2 雨量站日常维护应注意以下事项

    2.1 检查SIM卡是否有费,要及时补充。

    2.2 信号线与传感器的接头是否松动,松动了要拧紧。

    2.3 信号线与采集器的接头是否松动,松动了要拧紧。

    2.4 维护时,将信号线断开,看雨量传感器的计数翻斗是否转动灵活,以免维护时产生误动作影响 雨量数据。 2.5将防堵罩和长过滤网拿掉,用清水将外筒冲洗干净,并将防堵罩和长过滤网刷洗干净再放回外筒中,清洗外筒时不要用钝状物用力清除杂质,以免承水器下面的铃状组件脱落。 2.6将翻斗取出,再将短过滤网拿出,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将短过滤网刷洗干净后 重新放入集水器中,注意

    要放正。

    2.7 将取出的翻斗用清水刷洗干净,并将清洗后的翻斗背面用干净的布檫干净,不要碰撞并注意不要用手触摸翻斗内侧,再将翻斗放回原处,用手轻轻拨动翻斗螺钉处看其能否正常翻转,以免放置不正确造成翻斗不能正常翻转。

    2.8 检查出水口是否被泥沙、小虫、蜘蛛网等堵塞,疏通出水口。

    3、雨量站启用前的维护:

    冬季雨量站(11月1日—次年3月31日停用)在不使用的时候注意把雨量传感器的盖子盖上,把采集器电源关掉[3]。在第二年准备使用雨量站之前应该检查以下情况:

    3.1 雨量传感器下水漏斗是否被堵塞;

    3.2 传感器的计数翻斗是否转动灵活;

    3.3 翻斗上面是否灰土过多;

    3.4 信号线与传感器的接头是否松动;

    3.5 采集器电源是否正常;

    3.6 信号线与采集器接头是否松动;

    3.7 SIM卡是否有费;

    3.8 GPRS模块是否正常。

    参考文献

人工降雨的坏处篇(10)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降雨可能产生的影响:已经开始浇筑工作的混凝土其中的比例是固定的,如果受潮不方便往其中加入补料,因此就要做好保护措施以防影响混凝土整体破裂影响施工进度。和补料一样,混凝土表面积水时候也不会均匀的被稀释,而是很大一部分被堆积在表面,从而引起混凝土表里的密度不一,建造过程中一旦出现一体的混凝土不同部分的密度不一就会引起严重的分崩离析。就算没有引起崩坏也可能造成同等严重情况的现象,比如:停留在混凝土表面的雨水堆积起来并难以排除干净,会引起堆积地方下沉甚至形成空洞,将内部结构都露出来,使钢筋直接暴露在外,如果建筑工地的排水系统不完善的话还可能造成大面积的积水现象从而导致混凝土全方面的离析,这部分问题主要出现在底层建筑物中,因此要注意保护或者及时清除表面积水。施工进度在雨中很可能会受到巨大的阻碍,比如道路不便行走,可视距离变近以及施工人员被雨淋湿等。这时候在平时就比较危险的工序就很难进行,而且由于要保护混凝土等易被雨水破坏的建筑材料,更加使得雨中施工进度一缓再缓,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

2在各种情况下对降雨的建筑物防护措施

因为目前激烈的住房与住户的供求不一问题,要求建筑公司尽可能快的将施工进度完成,因此在遇到降雨情况也不能休息需要赶工,而在雨天施工时许多措施就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如以下几个步骤:

(1)施工前计划: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于施工过程的有序安排,在雨天情况下工作应该将某些主要的工序比如基础建设等工作提前做好,因为这些工序都是受雨天影响比较严重的。而在已经出现下雨情况还没有预先制定好计划的情况下就需要对于基坑内部的积水清理工作及时进行并且在清理完毕后及时做好防护措施以免二次积水。总而言之在雨季施工时候需要令相关人员密切监控天气预报并及时上报给工程师令工程能在突况来临之际灵活应变,施工进度也能有条不紊的进行,起码需要做到在大型雨来临之际让工程不受到太大的影响。

(2)人力以及物力储备:在雨季施工时候应该提前将可能会用到的物资准备好,在雨天来临之际让相关人员都穿上雨衣雨靴等物品,然后在施工物品方面也需要做到提前储备,比如对建筑物的遮蔽物,在雨天可以及时的遮挡住基坑或者混凝土浇筑地点,以将雨天对于工程的恶劣影响降至最低。

(3)技术储备:在人力物力都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要招聘相关的技术人员来做具体的操作。在建筑业中各个工作都需要做到干分工合理明确,施工人员在雨天就继续施工,不能因为外界影响而分心导致工作出现某些失误。而技术储备人员则负责突况下对于工程进度的调整以及控制。在施工以前建筑企业需要对技术人进行详细严谨的相关内容的知识培训,使其在突况来临之时能够及时有效的行动维护建筑物的施工进度,将雨天施工必备物资分发给每个人员。

(4)定期检测混凝土组分比例:在阴雨天气很容易让建筑物资受潮,而大量的物资不可能全部堆放到室内因此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保护措施。首先要做的是对混凝土这各组分的检测,主要检测内容是对沙子的含水量的测定,因为沙子最容易受潮。在检测完毕后对比工程师给出的规定水含量,计算结果后添加补料进行调整,并要求及时频繁的进行检测直到雨季结束空气不在潮湿。

(5)雨中处理:在下雨情况突发的时候首先需要技术人员赶至仓库查看是否有足够的遮雨布等遮挡建筑材料的物资,以及统计需要优先进行遮盖处理的地点有哪些,然后调动人员分发物资开始处理。若雨势较小可以考虑继续施工,如若遇到大雨需要立即停止施工调动所有人员开始遮蔽工作,等建筑材料确保遮蔽完毕后再考虑是否继续施工的问题。

(6)雨后作业:首先是物资的回收工作,需要将遮雨布和雨衣雨靴等物品再次集中起来放至仓库备用,接着调动相关人员赶至施工地点检查混凝土以及相关容易被雨水冲刷损坏的地方的损坏程度,对于统计好的数据及时交由上级处理分析,然后总结出此次事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防同样的失误下次再犯,要逐渐进步,杜绝所有可能出现的失误。

3雨季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1)事前计划:首先要保证突况的处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在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提前进行预防分析处理并给出解决方案,整理完成后加入到施工计划中待用,另外对于雨季最主要的排水系统的建设图纸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规划好排水设施的高效建设保证排水渠道正常运行才可以开始施工。

(2)清理道路:在施工地区必须保证道路的通行度,令建设过程以及排水过程中运输车辆以及人员能够及时的进出道路并施工。并且道路也需要做一定程度的处理工作,比如用细小的石头铺设路面以免在雨天地面泥泞难走,并且设置足够使用数量的排水通道,保证雨天的积水能够及时排除,不对工程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了节约成本以及时间考虑,尽量使用施工地区原有的排水系统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整修措施。

(3)基坑等地的保护措施:在基坑等低处最容易于雨天积水,并且积水后往往难处理!因此一般在基坑等地的周围铺设一圈土,使其高于施工地区的水平面,令基坑在铺设防雨布以后不会在内部积水。必要的时候需要以其他钢管等材料加固周围,防止坍塌。

上一篇: 卫生宣传教育 下一篇: 环保工程安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